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的临床病理观察

合集下载

ipmn病理诊断标准

ipmn病理诊断标准

IPMN(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的病理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大体检查:IPMN 通常表现为胰腺导管内的囊性肿物,囊壁较薄,有时可见乳头状突起。

2. 显微镜检查:在显微镜下,IPMN 的主要特征是导管内出现乳头状增生,并分泌黏液。

这些乳头状结构通常具有纤维血管轴心,表面被覆上皮细胞。

3. 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以帮助确定肿瘤的来源和分化程度。

常用的标志物包括MUC1、MUC2、CK7、CK20 等。

4. 分级标准:根据肿瘤的形态和生物学行为,IPMN 可以分为低级别、中级别和高级别。

分级标准主要依据乳头结构的形态、上皮细胞的异型性、有无浸润等因素。

需要注意的是,IPMN 的诊断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病理检查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判断。

病理诊断是IPMN 诊断的金标准,但有时也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

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
导语: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对于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患者来说,了解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接
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对于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患者来说,了解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接下来,本文就为大家介绍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

想要了解相关知识的朋友可以来看看哦!
2010年WHO将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分为3种亚型: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伴低或中等级别异型增生;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伴高级别异型增生;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伴浸润性癌。

良性病变占绝大多数,但仍约20%可进展为癌。

近年来由于影像技术的进步及对该病认识的深入,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的检出率逐渐升高。

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的病因
病因尚不十分清楚。

其发生与吸烟、饮酒、高脂肪和高蛋白饮食、过量饮用咖啡、环境污染及遗传因素有关;近年来的调查报告发现糖尿患者群中胰腺肿瘤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也有人注意到慢性胰腺炎患者与胰腺肿瘤的发病存在一定关系,发现慢性胰腺炎患者发生胰腺肿瘤的比例明显增高;另外还有许多因素与此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如职业、环境、地理等。

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的症状
1、腹痛是早期出现的症状,可为隐痛、胀痛或闷胀不适。

肿瘤逐渐增大可压迫胃,十二指肠、横结肠等,使其移位并出现消化道不全梗阻的症状,除腹痛外尚可伴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和体重下降等。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什么是粘液性胰腺囊腺瘤

什么是粘液性胰腺囊腺瘤

什么是粘液性胰腺囊腺瘤
粘液性胰腺囊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胰腺外分泌肿瘤,占胰腺肿瘤的0.6%。

其生长缓慢,病史较长,但可恶变为胰腺囊腺癌。

其主要特征为腹胀痛或隐痛、上腹部包块,以及体重减轻、黄疸、消化道出血和胃肠道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腹痛、腹部包块等。

腹痛最早出现,可能为隐痛、胀痛或闷胀不适。

包块多位于上腹正中或左上腹部,小者仅能触及,大者可占据整个腹腔,呈圆形或椭圆形,质韧,巨大包块触之有囊样感,无触痛。

囊性肿瘤还可能导致脾脏增大、黄疸等并发症。

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小的囊腺瘤可予以摘除,大多数病人需行包括脾脏在内的胰体尾切除。

胰腺头部囊性肿瘤可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

患者应当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

粘液性胰腺囊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它通常生长在胰腺的囊腺上。

这种肿瘤的主要特征是其内部充满了粘液,因此得名。

粘液性胰腺囊腺瘤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但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会导致胰腺炎或肠梗阻等并发症。

治疗粘液性胰腺囊腺瘤的方法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和位置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对于较小的肿瘤,可能不需要进行治疗,而是通过定期检查来监测其生长情况。

对于较大的肿瘤,可能需要手术切除。

在手术后,患者需要接受密切的监测,以确保肿瘤不会再次生长。

总之,了解粘液性胰腺囊腺瘤的定义、症状、并发症及治疗方法对于患者和医生来说都非常重要。

只有通过深入了解这种疾病,我们才能更好地治疗它,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健康保障。

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的诊治进展

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的诊治进展

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的诊治进展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mucinous cystic neoplasm of the pancreas,MCN)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胰腺肿瘤,占所有胰腺肿瘤的约2%至5%。

MCN通常发生在女性,多发生于育龄期女性,少数可见于男性。

该疾病通常生长缓慢且无症状,容易被误诊为其他肿瘤类型。

但是,如果不进行及时治疗,MCN也有可能恶化为胰腺癌。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MCN的诊治进展也相应地加快了。

首先,在影像学方面,超声、CT、MRI等技术可以通过观察囊性肿瘤形态、内部构造以及壁壳特征,辅助确认MCN的诊断。

其中,MRI技术的应用可更好地评估肿瘤的浸润程度,为手术提供更精确的参考。

其次,在治疗方面,由于MCN是一种良性肿瘤,Patients with MCN do not need chemotherapy or radiation therapy in most cases. 90% 的患者可以通过手术治疗达到治愈。

主要的治疗手段是切除肿瘤,分为分段性胰腺切除和胰岛切除两种方式,术后患者需要加强营养和监测复发情况。

此外,内窥镜下囊肿穿刺可以是一个评估肿瘤类型和减轻肿瘤压迫症状的有用方法。

最后,在复发和预后方面,虽然MCN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复发,但是术后5年内4%至33%的MCN患者可能会复发。

因此,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以监测复发情况。

研究表明,MCN患者的10年生存率为82%至100%,其中多因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和完整切除肿瘤而获得成功。

因此,对于那些高度怀疑患有MCN的患者,尽早确诊以及及时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总的来说,目前MCN的诊治进展主要在于:影像学技术的不断改善,各种治疗手段的研究和比较,以及针对复发和预后的长期跟踪研究。

这些进展大大提高了MCN的治疗效果,同时也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

胰腺囊性肿瘤诊疗指南

胰腺囊性肿瘤诊疗指南

胰腺囊性肿瘤诊疗指南
一、定义
胰腺囊性肿瘤是一种罕见的胰腺肿瘤,好发于中年女性。

虽然少见,但近年来有增多的趋势。

由于其治疗原则与其他胰腺囊肿性疾病不同,因此在鉴别诊断方面有特殊意义。

二、诊断
1.临床表现早期多无明显症状。

可有上腹部疼痛及压迫症状。

可触及腹部肿块。

2.辅助检查
1)实验室检查:部分囊腺癌病人可有CEA、CA19-9等升高。

2)影像学检查
(1)B超:可以定位,确定其实性或囊性。

(2)CT:可以显示囊肿的大小、形状及其与周围器官的关系。

(3)ERCP或MRCP:用于了解囊肿与胆道、主胰管的关系。

3.鉴别诊断须与胰腺假性囊肿、胰腺脓肿等相鉴别。

三、分型
1. 浆液性囊腺瘤。

胰腺囊性肿瘤SPT、SCN、MCN基础医学医药卫生专业资料

胰腺囊性肿瘤SPT、SCN、MCN基础医学医药卫生专业资料

病理报告
(腹膜后)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符合胰
腺实性假乳头状瘤,肿物大小 18.5*19.7*12cm,伴坏死,囊性变, 肿瘤组织未侵及脾,胰腺切缘未见肿瘤 组织。
CASE 3 Y0557319
F/16 查体发现上腹部占位10余天
T2
DWI
PRE LAVA
增强扫描
延迟
MR诊断意见
瘤,一般都有较显著强化。而SPT80%以 上发生在25~30岁女性,有纤维包膜, 边界清楚,强化程度较非功能性胰岛细 胞瘤稍低且呈渐进性。 囊腺瘤:多房性肿块,壁及分隔可钙化 且强化明显。
胰腺癌:乏血供肿瘤,且恶性程度高,
浸润性强,病灶边缘模糊,常侵犯周围 结构。 IPMN:主胰管或分胰管扩张。
MCNS是有分泌黏液的柱状上皮组成,有致密卵 巢样基质,是MCN的病理特征。可有厚的纤维 壁并伴有乳头状突起。
CASE Y0489348
F/46 体检发现胰腺囊性占位5年。
T2
DWI
同反相位
PRE LAVA
增强扫描
MRI诊断报告
胰尾部囊性病变,考虑:良性,以囊腺
瘤或假性囊肿可能性大,不能完全除外 实性假乳头状瘤(SPT)。建议:实验 室检查及临床治疗后定期复查。
【临床及病理】
男:女=1:6~1:9
年龄范围:30-50岁
1/3的病人没有症状,常见症状是腹痛和可触
及腹部包块。黄疸、消瘦、胰腺炎少见(小于 10%) 大小范围:2~25cm,平均大小10cm 可位于胰腺任一节段,胰体尾部稍多 多发囊肿(>6个),多数<2cm(微囊型腺 瘤) 多个薄壁间隔 如果很小,且无症状考虑观察

左侧腹腔内巨大肿物伴坏死、囊变及出血,考虑胰腺 体尾部来源,以实性假乳头状瘤(SPT)可能性大, 建议:肝胆外科会诊和临床治疗后复查。

胰腺囊性肿瘤5例诊断与治疗

胰腺囊性肿瘤5例诊断与治疗

胰腺囊性肿瘤5例诊断与治疗发表时间:2016-06-07T10:46:32.780Z 来源:《健康世界》2016年第4期作者:李龙(通讯作者)李梦娇李振毅张阿龙[导读] 医学影像学检查的进步,提升了胰腺囊性肿瘤的检出率。

外科手术是治疗胰腺囊性肿瘤唯一有效的方法。

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宁夏 753200摘要:目的:探讨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

方法:分析石嘴山市第一人民医院自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诊治的5例胰腺囊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5例患者中,男性1名,女性4名。

年龄最大52岁,最小41岁,平均年龄46.1岁。

1例出现腹痛、腹胀、恶心、呕吐、黄疸等症状,4例为体检发现肿瘤的无症状患者。

5例患者经影像学检查均发现并准确定位肿瘤,肿瘤最大径均>4cm,所有患者均行手术治疗,1例位于胰头部,行肿瘤局部摘除术,4例位于胰体尾,行胰体尾加脾脏切除术。

术后1例出现轻度胰瘘,非手术治疗后痊愈,未发生出血、腹腔感染。

围手术期无死亡病例。

结论:医学影像学检查的进步,提升了胰腺囊性肿瘤的检出率。

外科手术是治疗胰腺囊性肿瘤唯一有效的方法,但外科手术治疗要严格掌控指征,避免过度医疗,同时亦不能治疗不足。

关键词:胰腺囊性肿瘤;诊断;治疗胰腺囊性病变为胰腺疾病的10%左右,胰腺囊性肿瘤(pancreatic cystic tumor,PCT)是胰腺囊性病变的10%~15%左右[1],虽发病率低,但随医学影像学诊断手段的发展,尤其近10 年螺旋CT 及MRI的普及,使胰腺囊性肿瘤在临床上绝非罕见,甚至不少见。

2010年WHO 对其重新进行分类,分型为浆液性囊腺瘤SCN、黏液性囊腺瘤MCN、导管内黏液性乳头状肿瘤IPMN及实性假乳头状瘤SPN等。

因不同类型、同一类型不同亚型具有的恶性潜能,其诊断及治疗存在较大差异。

一直以来,部分临床医生对胰腺囊性肿瘤生物学特性、疾病发展转归认识不到位,致使临床中出现过度治疗、治疗不足、延误治疗、丢失根治性切除最佳时机的现象。

胰腺囊性肿瘤鉴别诊断

胰腺囊性肿瘤鉴别诊断

微囊型 寡囊型 实性型
胰体尾部多见 胰体尾部多见 与胰管无交通 多发小囊围绕中心 纤维瘢痕 CT表现为“蜂窝样” 改变,囊泡直径多 <2cm,纤维分隔明 显强化
大囊型 单囊型
胰体尾部 大囊或单囊,较 SCN囊泡少、体积 大 囊壁有张力,内有 线样纤维分隔,薄 厚不均 恶性征象:实性附 壁结节,肿瘤直径 >5cm,外周蛋壳 样钙化
化高度提示浆液性囊腺瘤。
24
CT扫描示:胰头肿瘤呈多个小囊聚集成“蜂窝”样,边缘光整,中央见小 片状钙化。
女性,56岁
微囊型浆液性囊腺瘤
女性,67岁 微囊型浆液性囊腺瘤
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
黏液性囊腺瘤 黏液性囊腺癌 多见于中年女性,好发部位为胰体尾部,可为大单囊 也可为几个大囊组成。
肿瘤的大小与恶性程度相关,直径>8cm则考虑恶性
图1������ 动脉期胰头部巨大囊实性占位, 胰管轻度扩张(短↑) ; 图2������ 动脉期胰头部巨大囊实性占位, 内可见斑片样钙化灶(长↑) , 胰 管轻度扩张(三角形) ; 图3������ 动脉期胰体尾部以囊性病变为主的巨大囊实性占位, 内可见小 片状高密度出血灶(三角形), 病变包膜完整, 强化明显(长↑) ; 图4 CT 平扫胰腺体尾部巨大囊实性占位, 内见散在斑点样钙化灶(长 ↑) 。
可能大。

胰腺黏液性肿瘤的CT表现:
典型者表现为大单囊或几个大囊组成,囊壁薄厚不均 伴强化(常<1cm),囊壁分隔菲薄呈线状,可伴钙化。 恶性者多有不规则厚壁及突入腔内的壁结节。
29
交界性黏液性囊性肿瘤
女性,45岁
胰尾部黏液性囊腺瘤
女性
CT平扫
53岁
胰尾部黏液性囊腺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8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的临床病理观察张景丽,薛林(攀钢总医院病理科,四川攀枝花617023)【摘要】目的探讨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提高对该肿瘤的认识。

方法对5例胰腺黏液性囊腺瘤进行临床及组织学观察,并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肿瘤E R、PR、PS2和C EA的表达。

结果5例组织学上有黏液和卵巢样间质,4例为良性,1例为交界性,随访无复发;柱状上皮表达C EA及PS2,间质表达ER、PR。

结论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是一种少见肿瘤,结合组织学特征及免疫表型,可以同其他肿瘤鉴别。

【关键词】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临床特征;组织学特征;免疫组化【中图分类号】R73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170(2010)04-0068-03C H ni cal pa t hol ogi ca l cha r act er i st i cs of pa ncr e a t i c m uci nous cys t i c neopl as m Z H A N G Ji ng-l i,X U E L i n eD epar t m ent ofPat hol ogy st uff H os pi t al of P anzhi hua I r on and St ee/C or por at/on,S/chuan Pan zh/h ua617023,C h/n a)【A bstr act】O bj ect i ve T o i nves t i gat e cl ini cal pat hol ogi c char act er i s t i cs of pa ncr ea s m ue i nous cys ti c ne opl舶m PM·C N).M et hods T he cli ni cal a nd pat hol西c dat a of fi ve of PM C N w er e r et r ospect i vel y r e vi e w ed。

i m m u noh i st och em i st r y s tai nW a s conduct ed t o st udy ant i gen expr es si on of E R。

PR。

PS2a nd C E A.R e sul t s Fi ve ca.s e$of PM C N,of w hi ch f o ur w er e be ni g nand w a s bor de r-l i ne,had m uci nous eol um e epit hel ial a nd ovar ian—t ype s t r om&F ol l ow ed-up dat a had s how n t ha t al l cases had r ec ur r en ce a nd m e t a t as i s.Col um nar c el l ex pr es sed C E A a nd PS2。

and ovar ian—t ype st r om a ER a nd PR r espee-t i vel y.Concl usi o n P a ncr ea s m uei nous cyst i c ne opl a$mw a s ver y uncom m e n。

hi st ol ogi c charact or i st i c and i m m unophenot ype co ul d be hel pf ul f or di agnos i s a nd dif f er e n t i al dia gn os is.【K ey w or ds】Pancr eas m uc i nous c y s t ic neo pl as m;C l i ni c al char act er;H i s t ol ogi c f e at u r e;l m m uno hi s t oc hem i st y胰腺黏液性囊腺瘤是一种少见的胰腺肿瘤,占胰腺外分泌肿瘤的2%~5%…。

由于发病率低,国内对该肿瘤少有报道。

本文收集了5例胰腺黏液性囊腺瘤,结合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进行探讨,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研究病例收集自攀枝花市3所三甲医院病理科1999—2009年存档资料,共5例,其中4例为术后随访。

1.2方法5例病例组织均由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常规石蜡包埋,H E染色。

免疫组化染色采用二步法染色,切片用pH6.0构橼酸钠抗原修复液和pH9.1 t ri s。

E D T A抗原修复液(用于E R和PR)进行抗原修复,一抗选用E R、PR、C EA和P S2,所有抗体均购自北京中杉公司。

2结果良性黏液性囊性肿瘤,l例为交界性。

对5例患者进行2.1临床特征见表l。

表I5例胰腺黏液性囊腺瘤临床资料2.2病理学检查巨检:5例大体均为灰白灰红色囊性肿物,直径5—12c m,其中4例为多房性,l例为单房性;囊壁厚约0.3~1.5cm;囊内壁光滑,交界性l例内壁灶性区域略粗糙;囊内容物4例为淡黄色黏液,l例浅褐色黏液。

镜下(见图1a):见囊壁衬附单层黏液柱状上皮,部分区域上皮脱落,交界性囊腺瘤灶性区域上皮呈乳头状突起,细胞层次增多,l一3层,核为卵圆形,细胞无异型;上皮下间质为稍致密的卵巢样间质,细胞呈梭形,核略呈波纹形;其外可见致密结缔组织,部分病例囊壁及囊壁外侧可见少许萎缩胰腺组织。

2.3免疫组化结果5例肿瘤卵巢样间质细胞呈PR 核阳性染色(见图1b),4例间质呈ER阳性,5例黏液柱状上皮均呈ER、PR阴性;3例柱状上皮呈PS2弥漫阳性染色,2例为灶性阳性,间质均呈阴性染色(见图l c);5例黏液柱状上皮腔面及分泌黏液呈C EA点灶状阳性,间质阴性染色。

图1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a:囊内村附黏液柱状上皮,上皮下为卵巢样间质.b:肿瘤卵巢样间质呈P R阳性染色;c:肿瘤黏液柱状上皮呈P S2阳性染色3讨论3.1临床病理特征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是一种少见肿瘤,全部发生于女性¨’2J。

肿瘤好发年龄40~60岁,本研究年龄中位数46岁。

肿瘤好发于胰体、尾部,而很少累及胰头¨’3’4J,如果发生在胰头则恶性比较多见【l J。

本组无一例发生于胰头。

临床多无明显症状,当肿瘤体积较大时可能出现挤压症状或腹部触及包块,部分患者有腹痛,多偶然发现。

包块多为多房性,个别病例呈单房性,本组4例为多房性,且与胰腺导管系统无关。

根据黏液上皮的异型性大小将肿瘤分为黏液性囊腺瘤、交界性黏液性囊性肿瘤以及黏液性囊腺癌。

黏液性囊腺癌进一步分为非浸润性和浸润性…,本组5例病例中4例为良性,据此我们推测临床上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以良性病例居多。

因为胰腺黏液性囊腺癌浸润与否预后差异大,准确的病理诊断非常重要,故病理取材时注意广泛取材,尤其是实性区域或乳头状区域应多取材,确保无漏诊M J。

个别良性病变病例上皮可以广泛脱落,这种情况下也应多取材,避免镜下不见上皮而将肿瘤误诊为假性囊肿¨一。

较多研究显示肿瘤卵巢样间质呈ER和PR阳性染色,认为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间质可能起源于卵巢始基旧“J,本组5例间质均呈ER阳性表达,4例间质呈PR阳性,也印证了这一推断。

有学者认为胰腺黏液囊性肿瘤与发生于卵巢、肝脏等部位的黏液囊性肿瘤拥有共同的组织起源"j。

基于该肿瘤的特殊起源,我们推测E R和PR的免疫组化检测有助于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与其他胰腺囊性肿瘤的鉴别。

以往的研究”o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的C EA表达情况,结果发现良性肿瘤一般不表达C EA,而非典型增生和恶性呈阳性或强阳性,与本组观察结果不一致。

本组4例良性及1例交界性胰腺黏液陛囊性肿瘤的黏液柱状上皮均呈C E A灶性阳性,交界性与良性无明显差异,我们推测C EA免疫组化染色对判断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良恶性可能作用有限。

相关文献∞o认为,胰腺黏液性肿瘤的囊液C EA增高是黏液柱状上皮分泌C E A的结果,我们发现C E A染色阳性模式为上皮腔面及分泌物阳性,与文献结论一致。

5例的黏液柱状上皮均呈PS2阳性染色,与文献结果一致‘¨。

有研究发现胰腺黏液性囊肿囊液PS2蛋白水平远远高于浆液性囊肿哺J,也有研究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发现所有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表达PS2¨1,我们推测PS2对于胰腺黏液和浆液性肿瘤的鉴别可能有一定意义。

3.2鉴别诊断①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比胰腺黏液囊腺肿瘤发病年龄大,好发于50~60岁男性,多见于主胰管及胰头部分支;而黏液性囊性肿瘤与胰腺导管系统无关;镜下柱状黏液上皮形成乳头状或假乳头状结构,上皮表达M U C l和(或)M U C2,无卵巢样间质,间质E R、PR阴性表达有助于鉴别【I'9]。

②胰腺浆液性囊性肿瘤:腺上皮为立方状而非柱状;腺上皮内含糖原而非黏液,PA S染色呈阳性,黏液染色及C EA、P S2阴性。

③导管黏液腺癌:非囊性肿物,可有黏液湖,其内有异型上皮细胞,没有内衬的上皮细胞,可以与黏液性囊腺癌鉴别。

④胰腺假性囊肿:无黏液柱状上皮及卵巢样间质。

部分胰腺黏液囊性肿瘤上皮脱落,在取材不充分的情况下可能误诊。

3.3预后W H O肿瘤分类…中将胰腺黏液囊腺瘤归为良性,然而有文献认为所有黏液囊腺瘤均具有恶性潜能,预后与肿瘤的浸润深度、胰腺外浸润、淋巴结转移等因素有关,即使有浸润,其预后也比胰腺导管癌好010,11j。

对于肿瘤生物学行为认识上存在一定分歧。

有随访研究表明胰腺黏液囊性肿瘤如果未发生浸润,手术完整切除,肿瘤预后好,无病例死于该肿瘤¨o.11J。

本文5例随访均无复发。

【参考文献】[I】s t anley R H,L aur i A A.W H O肿瘤分类:消化系统肿瘤病理学和遗传学[M].虞积耀,等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L,a m M M,S w anso n PE,U pt on M P,et a1.O var i an-t yp e s t rom a i n he pa t obi l—i a r y cys t adenom as and panc r ea t i c m ut i nous cy st i c neopl as m s:an i m m u—noh i s t oc he m i c a l st udy[J].A m J C l i n Pat h01.2008,129(2):211-218.70塞旦匡医堕鏖盘查垫!Q生Z旦筮!鲞筮兰塑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11例临床病理观察黄家应,史丹妮(四川省泸州市人民医院病理科,四川i泸州646000)【摘要】目的探讨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