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囊性肿瘤

合集下载

胰腺囊腺瘤治疗与随访的标准

胰腺囊腺瘤治疗与随访的标准

胰腺囊腺瘤治疗与随访的标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胰腺囊腺瘤的治疗与随访越来越得到重视。

胰腺囊腺瘤是一种较为少见的肿瘤,通常都是良性的,但在一些情况下也可能发展为恶性。

对于胰腺囊腺瘤的治疗和随访工作需要有明确的标准和规范。

一、胰腺囊腺瘤的治疗1.手术治疗对于直径超过3cm的囊腺瘤,或者存在症状、恶性变异征象的囊腺瘤,手术治疗是首选。

手术的方式主要有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手术两种。

手术的目的是完全切除病变组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2.保守治疗对于直径小于3cm,无症状并且经过定期随访证实为良性的囊腺瘤,可以选择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的方式主要是定期随访,并通过影像学检查来监测病变的变化。

3.其他治疗方式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肿瘤位置不适宜手术或患者不适宜手术的情况下,还可以考虑介入治疗、放疗、化疗等方式。

这些治疗方式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和患者的身体情况来选择。

1.随访频率对于确诊为胰腺囊腺瘤的患者,需要定期进行随访。

一般情况下,随访频率为3-6个月一次。

而对于复杂的病例或者手术后的患者,随访频率可以适当增加。

2.随访内容随访的内容主要包括对患者症状的询问、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通过对患者的病情变化的监测,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病情的变化。

3.随访标准在进行随访时,需要有明确的标准和指导原则。

包括治疗效果的评估、症状的评估、影像学检查的结果评估等。

只有通过标准化的随访工作,才能更好地监控患者的病情变化,提高治疗的效果。

三、总结对于胰腺囊腺瘤的治疗与随访工作,需要医生和患者共同努力,严格按照相关的标准和规范进行。

尤其是在随访工作中,医生需要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患者也需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随访工作,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提高治疗的成功率。

只有通过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控制和治疗胰腺囊腺瘤,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来源:科普中国】第二篇示例:胰腺囊腺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胰腺疾病,它通常是由于囊腺管腔阻塞,导致囊腺管的液体在胰腺内积聚而形成囊腺瘤。

胰腺常见囊性肿瘤MR诊断要点

胰腺常见囊性肿瘤MR诊断要点

胰腺常见囊性肿瘤MR诊断要点根据来源胰腺囊性病变可分为两类:1、胰腺原发性囊性病变,包括胰腺假性囊肿、浆液性囊腺瘤、多种黏液性囊肿性病变(黏液性非肿瘤性囊肿、粘液性囊腺瘤、粘液性囊性癌、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淋巴上皮肿瘤。

2、实性肿瘤囊变,包括胰腺癌囊变、胰腺假乳头状肿瘤、囊性神经内分泌肿瘤。

一、胰腺假性囊肿是胰腺最常见的囊性病变。

多见于胰腺炎及外伤后。

一般为单房性囊性病变,T1WI信号不定,T2WI高信号,增强囊壁可强化,囊壁肉芽组织有新生血管。

常伴胰腺炎MR表现。

需与胰腺囊性瘤鉴别:胰腺假性囊肿内无血管,囊肿内部无强化,且短期随访可有大小的变化。

二、胰腺浆液性囊腺瘤又称姥姥瘤临床病理:老年女性多见,胰腺头体尾均可发生,分为浆液性微囊型腺瘤和浆液性少囊型多发。

病理,微囊型多见,由多发的小囊构成,直径小于1cm,小囊的数目多超过6个,囊壁薄,切面呈蜂窝状改变。

另外极少部分由少数(<6个)较大的囊构成,称寡囊型,此型少见。

MR表现:胰腺内与胰管不通的成串的小囊性变,边界清楚,有分叶,壁薄,囊壁厚度小于2mm。

肿瘤在T1WI呈低信号,T2WI呈蜂窝状高信号,为其特征表现。

囊腔之间为纤细的分隔,动态增强分隔呈轻中度强化,中央瘢痕呈延迟强化。

少数为寡囊型,诊断较困难。

胰腺单发分叶状肿物,有一堆小囊(水泡)构成的蜂窝状结构。

典型特征T2WI蜂窝状高信号。

讨论:浆液性囊腺瘤极少发生恶变,是良性肿瘤,较小且无症状可随访观察。

鉴别诊断:1、粘液性囊腺瘤或黏液性囊腺癌:微囊型易区别,寡囊型不宜区别。

粘液性囊性瘤以年轻女性多见,壁厚,可伴钙化。

当分隔不规则增厚、壁结节及实性成分增多是提示恶性。

2、假性囊肿:为单房的囊性水样信号,囊壁薄,无强化,可伴慢性胰腺炎的改变。

二、胰腺黏液性囊腺瘤又称妈妈瘤临床病理:中青年女性多见,平均40岁,多位于胰腺体尾,头部少见。

病理,起源于胰腺导管高柱状上皮细胞,有卵巢基质,占胰腺外分泌肿瘤的2-5%,胰腺囊性病变的10%,分良性、交界性、恶性。

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

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
导语: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对于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患者来说,了解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接
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对于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患者来说,了解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是非常有必要的,接下来,本文就为大家介绍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的病因、症状及治疗方法。

想要了解相关知识的朋友可以来看看哦!
2010年WHO将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分为3种亚型: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伴低或中等级别异型增生;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伴高级别异型增生;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伴浸润性癌。

良性病变占绝大多数,但仍约20%可进展为癌。

近年来由于影像技术的进步及对该病认识的深入,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的检出率逐渐升高。

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的病因
病因尚不十分清楚。

其发生与吸烟、饮酒、高脂肪和高蛋白饮食、过量饮用咖啡、环境污染及遗传因素有关;近年来的调查报告发现糖尿患者群中胰腺肿瘤的发病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也有人注意到慢性胰腺炎患者与胰腺肿瘤的发病存在一定关系,发现慢性胰腺炎患者发生胰腺肿瘤的比例明显增高;另外还有许多因素与此病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如职业、环境、地理等。

胰腺粘液性囊性肿瘤的症状
1、腹痛是早期出现的症状,可为隐痛、胀痛或闷胀不适。

肿瘤逐渐增大可压迫胃,十二指肠、横结肠等,使其移位并出现消化道不全梗阻的症状,除腹痛外尚可伴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和体重下降等。

预防疾病常识分享,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

胰腺囊性肿瘤和假性囊肿鉴别诊断及治疗

胰腺囊性肿瘤和假性囊肿鉴别诊断及治疗

胰腺囊性肿瘤和假性囊肿鉴别诊断及治疗胰腺囊性病变包括囊性肿瘤和假性囊肿,近年来,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带动了医疗科技的进步,胰腺囊性病变的临床诊断率呈日益提高的趋势[1] 。

在胰腺囊肿中,胰腺囊性肿瘤仅占10%-15%,但却有较为复杂的种类,并且呈不同程度分化,包括良性、交界性及恶性,做好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治疗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次研究选择我院2003 年 1 月至2011 年 1 月收治的囊性肿瘤患者14 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4 例,男8 例,女6 例,年龄19-71 岁,平均50.2 岁。

病程 1 个月-21 年。

上腹部扪及肿物 3 例,上腹饱胀或隐痛不适10 例,无体征、症状时被发现1 例。

合并肝、肾囊肿3 例,即往有腹部外伤史 2 例。

5 例肿瘤位于胰头部, 2 例为全胰,7 例位于胰体尾部。

1.2 辅助检查所有患者均行B 超检查,均有胰腺囊性占位性病变显示,为单囊或多囊,包膜完整,囊内多数有分隔。

12 例为CT检查,均有胰腺囊性肿块显示,边界较为清楚,有分隔在囊肿内,囊壁厚薄不均,呈多房性7 例,囊壁有钙化 4 例。

5 例血糖升高,9例血清癌胚原(CEA)检查均正常,患者血尿淀粉酶均呈正常表现。

1.3 组织病理学检查14 例囊性肿瘤患者中,多发囊性5 例,单发囊性9例。

瘤体直径最大10cm最小3cm, 4例为浆液性囊腺瘤,8例为胰腺粘液性囊腺瘤, 2 例粘液性囊腺癌。

2 结果本组14 例患者中,在术前对胰腺囊性肿瘤诊断的为8 例,误诊为胰腺假性囊肿6 例,临床误诊率为42.9%。

患者均行手术治疗,其中12例良性肿瘤中行胰体尾和脾切除4例,胰头部囊性肿瘤切除3 例,囊性肿瘤局部切除术5 例。

胰腺粘液性囊性癌患者2 例,行脾切除和胰体尾切除术。

3 讨论临床上胰腺囊性肿瘤较少见,囊腺瘤与囊腺癌之比为 1.5:1 。

什么是粘液性胰腺囊腺瘤

什么是粘液性胰腺囊腺瘤

什么是粘液性胰腺囊腺瘤
粘液性胰腺囊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胰腺外分泌肿瘤,占胰腺肿瘤的0.6%。

其生长缓慢,病史较长,但可恶变为胰腺囊腺癌。

其主要特征为腹胀痛或隐痛、上腹部包块,以及体重减轻、黄疸、消化道出血和胃肠道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腹痛、腹部包块等。

腹痛最早出现,可能为隐痛、胀痛或闷胀不适。

包块多位于上腹正中或左上腹部,小者仅能触及,大者可占据整个腹腔,呈圆形或椭圆形,质韧,巨大包块触之有囊样感,无触痛。

囊性肿瘤还可能导致脾脏增大、黄疸等并发症。

治疗方法主要是手术,小的囊腺瘤可予以摘除,大多数病人需行包括脾脏在内的胰体尾切除。

胰腺头部囊性肿瘤可行胰头十二指肠切除术。

患者应当及时就医,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

粘液性胰腺囊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肿瘤,它通常生长在胰腺的囊腺上。

这种肿瘤的主要特征是其内部充满了粘液,因此得名。

粘液性胰腺囊腺瘤通常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但在某些情况下,它可能会导致胰腺炎或肠梗阻等并发症。

治疗粘液性胰腺囊腺瘤的方法取决于肿瘤的大小和位置以及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

对于较小的肿瘤,可能不需要进行治疗,而是通过定期检查来监测其生长情况。

对于较大的肿瘤,可能需要手术切除。

在手术后,患者需要接受密切的监测,以确保肿瘤不会再次生长。

总之,了解粘液性胰腺囊腺瘤的定义、症状、并发症及治疗方法对于患者和医生来说都非常重要。

只有通过深入了解这种疾病,我们才能更好地治疗它,并为患者提供更好的健康保障。

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的诊治进展

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的诊治进展

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的诊治进展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mucinous cystic neoplasm of the pancreas,MCN)是一种罕见的良性胰腺肿瘤,占所有胰腺肿瘤的约2%至5%。

MCN通常发生在女性,多发生于育龄期女性,少数可见于男性。

该疾病通常生长缓慢且无症状,容易被误诊为其他肿瘤类型。

但是,如果不进行及时治疗,MCN也有可能恶化为胰腺癌。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MCN的诊治进展也相应地加快了。

首先,在影像学方面,超声、CT、MRI等技术可以通过观察囊性肿瘤形态、内部构造以及壁壳特征,辅助确认MCN的诊断。

其中,MRI技术的应用可更好地评估肿瘤的浸润程度,为手术提供更精确的参考。

其次,在治疗方面,由于MCN是一种良性肿瘤,Patients with MCN do not need chemotherapy or radiation therapy in most cases. 90% 的患者可以通过手术治疗达到治愈。

主要的治疗手段是切除肿瘤,分为分段性胰腺切除和胰岛切除两种方式,术后患者需要加强营养和监测复发情况。

此外,内窥镜下囊肿穿刺可以是一个评估肿瘤类型和减轻肿瘤压迫症状的有用方法。

最后,在复发和预后方面,虽然MCN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复发,但是术后5年内4%至33%的MCN患者可能会复发。

因此,患者需要定期进行影像学检查以监测复发情况。

研究表明,MCN患者的10年生存率为82%至100%,其中多因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和完整切除肿瘤而获得成功。

因此,对于那些高度怀疑患有MCN的患者,尽早确诊以及及时治疗是至关重要的。

总的来说,目前MCN的诊治进展主要在于:影像学技术的不断改善,各种治疗手段的研究和比较,以及针对复发和预后的长期跟踪研究。

这些进展大大提高了MCN的治疗效果,同时也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

胰头囊腺瘤介绍

胰头囊腺瘤介绍

胰头囊腺瘤介绍胰头囊腺瘤这种疾病不多见,但是我们可以知道有这种疾病,以便我们知识的扩展。

胰头囊腺瘤这种疾病虽然不多见,但是症状要发生也是非常难受的,我们不能容忍任何的疾病痛苦让我们难受,那么下面我就来给你们介绍一下吧!一、病因可能为:①由异位的消化道始基细胞或十二指肠畸变的Brunner腺侵入;②起源于腺管的腺泡细胞;③起源于胰管上皮;④残留的胎生组织。

而囊腺癌则可能由黏液囊腺瘤恶变而来。

胰腺囊腺瘤病理分型为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

浆液性囊腺瘤为常见的囊性肿瘤。

二、临床表现1.腹痛腹痛是早期出现的症状,可为隐痛、胀痛或闷胀不适。

肿瘤逐渐增大可压迫胃,十二指肠、横结肠等,使其移位并出现消化道不全梗阻的症状,除腹痛外尚可伴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消化不良和体重下降等。

2.腹部包块腹部包块是主要体征。

包块多位于上腹正中或左上腹部,小者仅能触及,大者可占据整个腹腔,呈圆形或椭圆形,质韧,巨大包块触之有囊样感,无触痛。

少数位于胰头部的囊性肿瘤,因囊肿压迫胆总管而发生黄疸。

当肿瘤压迫脾静脉或侵及脾静脉时可使其发生栓塞,表现为脾脏增大并可引起胃底和食管下段静脉曲张,甚至发生呕血。

三、检查1.血清肿瘤标记物胰腺囊腺瘤患者血清CEA、CAl9-9基本正常。

2.囊液分析术前或术中抽吸囊液做酶学、癌标和细胞学检查有鉴别诊断价值。

获取囊液的途径有B超引导下经皮细针穿刺、术中穿刺抽吸、内镜超声引导下穿刺抽吸、ERCP时经十二指肠穿刺抽吸和腹腔镜检查并穿刺抽吸囊内液。

(1)细胞学检查该方法对诊断黏液性肿瘤价值较大,若囊液涂片观察到含有糖原的黏液或黏液细胞,即诊断黏液性囊性肿瘤。

(2)淀粉酶假性囊肿淀粉酶均升高,囊性肿瘤一般不与主胰管相通,囊液淀粉酶不升高,有一定鉴别意义。

但是,当肿瘤的囊腔与胰管相通时,囊液淀粉酶可升高,只有当淀粉酶很低时才可能提示囊性肿瘤。

故根据囊液淀粉酶鉴别假性囊肿与囊性肿瘤并不十分可靠。

(3)糖类抗原囊液中的肿瘤标记物不同于血清中的肿瘤标记,其特点是特异性明显增高。

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

胰腺囊性肿瘤的诊断及外科治疗发表时间:2010-12-03T10:03:57.95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10月30期1供稿作者:马春彪[导读] 胰腺囊腺瘤、囊腺癌是一少见的肿瘤,发病率较低,约为0.1‰左右胰腺囊腺瘤、囊腺癌是一少见的肿瘤,发病率较低,约为0.1‰左右。

我们总结25年来攻治的38例病例,对胰腺囊腺瘤、囊腺癌的诊断及治疗进行分析。

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2004年1月~2009年4月共收治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38例,其中男6例,女32例,年龄22~67岁,平均年龄49岁。

胰腺囊腺瘤30例(浆液性囊腺瘤8例,粘液性囊腺瘤22例),囊腺癌8例。

肿瘤直径的大小在3cm~18cm,位于胰头部8例,胰体17例,胰尾13例。

1.2 诊断胰腺囊腺瘤和囊腺癌无特征性临床表现,血清肿瘤系列(CEA、AFP、CA199、CA125、 CA153)对诊断的帮助不大,35例进行了超声检查,23例考虑为胰腺囊腺瘤或囊腺癌,7例为胰腺囊肿,3例为胰腺占位性病变,2例为上腹部囊肿。

做CT检查27例,21例诊断为胰腺囊腺瘤或囊腺癌,4例考虑为胰腺囊肿。

2例为胰腺占位性病变。

所有病例除1例胰腺囊腺癌根据CT诊断外,其余均有术中和术后的病理诊断。

1.3 治疗和并发症8例胰腺囊腺癌手术切除5例。

位于胰头部的3例中1例行增强CT和多层螺旋CT静脉血管成像检查发现胰头近胰体部有12cm×13cm向前生长的囊实性占位病变,壁厚不规则,内有分隔,下腔静脉从肾门水平起被肿瘤直接浸润、狭窄达3cm,诊断胰腺囊腺癌,未做手术;1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另1例因反复出现急性胰腺炎保守治疗1年余,开腹探查时已发现肝脏有多发的转移灶。

胰体部胰腺囊腺癌(4例)中1例在当地医院做了“囊肿”空肠吻合,6个月后有癌组织从吻合口支架管周围皮肤长出,CT提示肝脏转移,已无法手术,其余3例(2例在当地医院1年内曾做过“囊肿”空肠吻合)和1例胰尾的囊腺癌均行胰体尾脾切除术,其中1例由于肿瘤的浸润同时还做了全胃和部分横结肠切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胰腺囊性肿瘤的CT诊断
池州市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 钱彬
CT 能 看 到 什 么
临床上常见的胰腺囊性肿瘤主要包括
浆液性囊性肿瘤(SCN) 实性假乳头状瘤(SPN) 黏液性囊性肿瘤(MCN)
非黏液性,良性或低 度恶性
黏液性,有潜在或 明显恶性倾向
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IPMT)
一、浆液性囊腺瘤(SCN)

胰腺粘液性囊腺肿瘤CT表现
大单囊或几个大囊组成, 囊壁厚薄不均匀伴有强化, 囊壁和分隔钙化(边缘钙化), 不规则厚壁伴壁结节,提示恶性 胰管扩张少见, 可伴有胰腺炎


不规则厚壁
交界性粘液性囊腺肿瘤
粘液性囊腺瘤
粘液性囊腺癌
粘液性囊腺瘤

男性,68岁 分支胰管型IPMT 病史:频发胰腺炎
分支胰管型IPMT
MRCP CT
分支胰管型IPMT T2WI
分支胰管型IPMT
分支胰管型IPMT
IPMT分型:混合型
最多见 钩突分支胰管+主胰管(多见) 体尾部分支胰管(单发或多发)+主胰管

混 合 型 IPMT
混合型IPMT
增强后实性成分呈“浮云 征”
病例三 女性,35岁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浮云征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囊性成分位于包膜下
囊实性相间
囊实性相间
浮云征、囊实性相间、渐进性强化
浮云征、渐进性强化
浆液性囊腺瘤
粘液性囊腺瘤
导管内乳头状粘 液性肿瘤
胰腺实性假乳 头状瘤
年龄
中老年女性
中老年女性
老年男性
年轻女性
好发部位
任何部位
多发小囊、 放射状分隔、 中心钙化、
体尾部
胰头钩突
多位于胰头、 胰尾
渐进性强化、 浮云征、 囊实性相间、
囊的特点
单囊或多个大囊、 边缘钙化、 葡萄状或单囊、 与胰管相通、
胰管
多不扩张
多不扩张 或轻度扩张
明显扩张
很少扩张
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一)微囊型囊腺瘤
肿瘤大小不一,边缘光整 切面海绵状或蜂窝状,由无数小囊组成(1mm2cm),薄壁 中央不规则星状瘢痕,日光放射状钙化 囊内充满透明的水样液体

微囊型囊腺瘤的CT表现
分叶状肿块,边缘清晰, 囊腔较小,多<2cm,呈蜂窝状改变, 薄壁,壁和分隔强化, 不侵犯邻近结构 钙化 特征性改变:中央星状瘢痕,日光放射状 钙化
粘液性囊腺癌
明显厚壁
壁和分隔钙化
粘液性囊腺癌
三、胰腺导管内乳头状粘液性肿瘤 (IPMT)
好发于中老年男性 常见症状:腹痛、黄疸、脂肪泻,消瘦、 易被误诊为慢性胰腺炎 胰管内大量粘液潴留 十二指肠乳头开口由于粘液流过而扩大 很少有浸润倾向 手术切除率高、预后较好

病理
发生于胰腺导管内胰腺外分泌肿瘤 肿瘤来源于胰腺导管上皮,呈乳头状生长, 并分泌粘液,引起主胰管和分支胰管扩张, 组织学分型:导管内乳头状粘液瘤、交界性、导
病例一 女性,28岁 胰头实性假乳头状瘤
CT平扫:胰头边缘清晰的囊实性肿块
病例一
女性,28岁 胰头实性假乳头状瘤
增强动脉期:实性成分强化,囊性成分与实性成分相间分布
病例一 女性,28岁 胰头实性假乳头状瘤
增强静脉期:实性成分强化更明显,包膜完整,分界清晰
病例二 女性,32岁 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管内乳头状粘液癌

根据肿瘤发生部位,分三型:
主胰管型、分支胰管型、混合型
诊断要点



单个或多个小圆形低密度影(葡萄状),和(或) 等密度分隔, 胰管扩张伴壁结节(乳头状) 有时可见胰腺囊性灶与胰管相通 典型CT表现:胰管扩张伴壁结节,或胰腺囊性灶 与胰管相通 增强:囊壁、壁结节、分隔轻中度强化

CT表现
单囊或多囊,子囊直径均大于2cm 一般2-6cm
分叶状或类圆形
壁薄,可见分隔,边缘清晰
囊壁轻度强化或无强化
无乳头状突起 钙化少见
二、胰腺粘液性囊腺肿瘤
多见于中老年女性,好发于胰腺体尾部 临床症状:腹痛、腹部包块、黄疸 多无慢性胰腺炎及糖尿病史 潜在恶性或恶性病变 病理分型: 腺瘤 交界性 腺癌



1/3患者无临床症状,偶然发现 可发生于胰腺任何部位, 中老年女性多见 起源于胰腺腺泡细胞和管状细胞 病理分型: 微囊型:(microcystic adenomas)常见 80-90% 巨囊型: (oligocystic adenomas) 少见10-20% 微囊型影像学最具有特征性
T1WI
CT
T2WI
混合型IPMT
良恶性判断
提示恶性: 主胰管型倾向于恶性可能性更大 壁结节>10mm,主胰管扩张>10mm, 多中心生长 壁内钙化, 有糖尿病病史

良恶性判断
Chiu等:主胰管明显扩张、附壁结节、厚的隔膜、胰 周界限不清等指标均为判定恶性IPMT的独立指标 Kawai等:肿瘤大小超过30mm,附壁结节超过5mm是 诊断恶性IPMT的重要依据 Sugiyama等:IPMT主胰管扩张直径≥7mm可能提示为 恶性 Kawamoto等:分析46例IPMT资料,发现主胰管扩张、 弥漫多发病灶、壁内结节大小等可作为判定肿瘤良恶 性的依据

鉴别诊断
慢性胰腺炎 主胰管粗细不均扩张, 胰腺实质钙化,胰管 内结石, 胰腺萎缩,

四、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




好发于20-30岁年轻女性 亚洲人和黑人多见 属低度恶性肿瘤 胰腺上皮源性囊实性肿瘤,由纤维性包膜、实性 区、假乳头区、囊性区混合组成 临床症状不典型,易引起腹痛、腹胀、消化不良 可发生于胰腺任何部位,多位于胰头、胰尾
IPMT分型
主胰管型:表现为局部或广泛的主胰管扩
张,扩张的导管内可见强化的壁结节,此 型恶性可能大
男性,67岁
主胰管型IPMT
病史:频发胰腺炎
CT:主胰管明显广泛扩张,胰管内可见强化小结节
T1WI
CT
T2WI
主胰管型IPMT
IPMT分型:分支胰管型
好发于胰头钩突部,表现为分叶状或葡萄 串样囊性肿块,并与主胰管相通 与胰管相通,主胰管正常或轻度扩张

微囊型浆液性囊腺瘤
中心钙化
蜂窝状改变
微囊型浆液性囊腺瘤
CT平扫
增强
微囊型浆液性囊腺瘤
蜂窝状改变
中央日光放射状钙化
微囊型浆液性囊腺瘤
CT平扫 CT增强
MRI增强
平 扫
增 强
微 囊 型 浆 液 性 囊 腺 瘤
(二)巨囊型浆液性囊腺瘤
较微囊性少见,多位于胰头 容易误诊为假囊肿或粘液性囊腺瘤 生物学行为与微囊型相似,影像表现不同
CT表现




囊实性比例变异较大,多数囊实相间 实性成分呈渐进性强化 实性成分表现为“浮云征”、或呈附壁结节、或 表现为囊实性相间分布、以实性成分为主者,囊 性成分多位于包膜下 囊性区可由出血、坏死、粘液变性、泡沫细胞聚 集而成 肿块较大,呈圆形、类圆形,边缘清晰, 有完整包膜,且强化明显 推移邻近结构,侵犯少见,很少伴有胆系扩张, 钙化少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