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烙画的传承与创新

合集下载

浅谈于派异形烙刻葫芦的创新与创意

浅谈于派异形烙刻葫芦的创新与创意

浅谈于派异形烙刻葫芦的创新与创意摘要:在葫芦艺术的发展史中,异形葫芦(这里所说的异形包括畸形的、有瑕疵的、花皮的葫芦等)的创作一直是个鲜少有人涉足的领域,追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异形葫芦的创作,不但需要作者具备娴熟高超的技艺表现能力,更重要的一点是作者要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艺术修养及自身修养等.如何能以独到的审美角度和敏锐的洞察力去感受美的存在,并将自己的思想情感与葫芦载体天人合一,做出有厚度、有深度、有温度的精品、孤品?本文中,笔者将结合在创作中的实践经验,来深入探讨葫芦烙刻艺术的创新和创意。

关键词:于派异形葫芦原创创新创意于派异形烙刻葫芦是在传统烙画、雕刻葫芦的基础之上,搏众家之长为己所用,独辟蹊径,以道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精华作为创作理念,借鉴、汲取、融汇木雕、玉雕、竹雕、彩绘、雕塑等姊妹艺术的精髓,打破传统葫芦烙画构图常规,在作品创意和设计上下工夫,在颠覆传统的基础之上,不断探索葫芦艺术新方向、提升作品高境界,力求做出让观者眼前一亮、复合现代审美取向的作品。

材质的颠覆:传统葫芦烙画在葫芦选材方面要求很严格,挑选器形端正造型优美、皮瓷壁厚、无瑕无缺者为创作载体。

于派异形烙刻葫芦则反其道而行,挑选自身带有瑕疵,被别人视为垃圾、弃之不用的葫芦来作为创作载体,将作者的设计构思及创意理念,与葫芦自身的形态特征及天然瑕疵完美结合,“以瑕取意、依形造势”,力求达到合一的境界。

如葫芦烙画处女作《一剪梅》,就是以李清照的词《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为创造题材,充分利用了葫芦表皮的瑕疵部分,将词中所描绘的景物与葫芦的瑕疵融汇结合,化腐朽为神奇,赋予葫芦其新的生命。

法国著名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于派经典的葫芦作品大都是用此类葫芦设计制作而成,它们和人一样,每一个都是独特的生命个体,虽然天生残疾,是被遗弃的怪胎,但只要用心尊重,坦诚相待,它们定会报以惊喜,还以奇迹。

浅析葫芦烙画的传承与创新

浅析葫芦烙画的传承与创新

41艺术论丛浅析葫芦烙画的传承与创新刘洋辽宁省铁岭紫云阁葫芦工作室摘要:葫芦烙画又称烫画、火笔画,即用烙铁加热在葫芦上烙烫花纹。

它不仅是我国非遗传承工艺之一,而且具有很高的艺术收藏价值,深受国内外爱好者的喜爱和追崇。

烙画葫芦艺术家用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熨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具有较强的立体感,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给人以古朴典雅、回味无穷的艺术享受。

随着时代的发展,烙画艺人不断继承发扬前人的优良传统,并扩展了烙画的载体。

纸、葫芦、木板、竹子等载体的加入,从某种意义上把烙画艺术推上了更加广阔的发展道路。

本论文就葫芦烙画的传承与创新进行简要的阐述,希望大家能够喜欢上葫芦烙画。

让其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

关键词:葫芦烙画;制作工艺;传承与创新一、葫芦烙画的渊源及历史发展葫芦因谐音“福禄”,在中国被视为吉祥物,古有“宝葫芦”之美誉。

人们常常把葫芦悬挂在门口、床头、房梁上用来避邪驱凶,镇宅纳吉。

在吉祥物上赋诗作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

而将烙画艺术巧妙构思于葫芦上,在增加了其艺术价值的同时,也更彰显其古朴大方、庄重典雅之恢宏。

这便是葫芦烙画的渊源所在。

葫芦烙画可谓中华文化艺术殿堂里的一株奇葩。

葫芦不但在古代传统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与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神话传说乃至政治等关系也十分密切。

围绕葫芦所形成的种种意识形态,无疑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葫芦烙画也就基于此而应运而生。

葫芦烙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相传起源于汉代,后失传,清朝遂又兴起。

葫芦制作工艺品从明朝起即有文字记载。

葫芦造型优美,无须人工雕琢就给人以喜气祥和的美感。

清朝时兰州的“刻制葫芦“和”范制葫芦“曾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成为朝廷贡品。

当时采取的"火烩工艺"将葫芦的木质材料与中国传统的烫画技法相结合,以烙铁代笔,运用国画的白描、工笔、写意等手法,在葫芦光滑坚硬的木质表皮上,创作出人物、山水、花鸟、走兽等作品,随着艺人对艺术的理解和对烙铁的娴熟运用,画面呈现出焦、黑、褐、黄、白等多种层次和国画渲染的效果,表现力非常丰富。

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我是“非遗”小传人—葫芦烙画(教案)

六年级上册综合实践活动我是“非遗”小传人—葫芦烙画(教案)

《我是“非遗”小传人—葫芦烙画》综合实践活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自主调研,借助图片和视频,了解“非遗”、葫芦烙画的相关知识,在掌握葫芦烙画步骤、技法的前提下,能创作一件葫芦烙画作品。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实践探究的方式,知道如何保护非遗的同时,锻炼表达能力、动手能力、专注力和创造力。

3.通过传承葫芦烙画技艺,体会非遗的价值和魅力,感受作为非遗小传人的使命感、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掌握葫芦烙画技艺,感受非遗的价值2.教学难点:提升作为非遗小传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课件、微视频、板贴、葫芦、调查表、探究单2.学生准备:钢笔、铅笔、橡皮、完成活动调查表四、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师:同学们,我们先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欣赏一组美丽的图片。

(音乐停)师:谁能告诉老师图片中呈现的都是什么作品?生:这些图片都是葫芦烙画作品师:对,都是葫芦烙画作品。

(板书:葫芦烙画)师:课前老师发给大家一张本次时间活动的调查表,完成的怎么样了?生:完成了。

师:通过大家课前的自主调研,对于葫芦烙画有哪些了解?生答。

师:大家了解的可真多,那非物资文化遗产你们有何收获?生答。

(适时板书:“非遗”)师:大家还知道哪些非遗呢?生答。

师:老师这里也列举了一些,像昆曲、古琴、剪纸、皮影、篆刻等都是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世界认识中国的一张张名片。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非遗项目不断受到媒体文化、快餐文化的冲击,人们很少去了解、关注和喜爱非遗。

这无疑会导致优秀传统文化的遗失,此时此刻作为新时代的小学生来说,我们应该如何保护非遗呢?生答:(引导学生说出“传承”)师:很好,我听到了一个词——传承(板书:传承),我们要把一些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这是我们的使命。

那大家愿不愿成为一名"非遗"小传人呢? (板书:非遗)生:愿意师:请大家大声齐读一遍。

生:我是“非遗”小传人师:真棒,从大家的声音中,老师感受到了责任与担当,为你们点赞。

《葫芦烙画》研究报告

《葫芦烙画》研究报告

《葫芦烙画》研究报告
《葫芦烙画》是中国传统美术中的一种独特绘画形式,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民间艺术。

它是利用葫芦的外皮进行刻画,刻画出各种各样的图形,在完成图案后再用颜料对其作色,从而产生了一种远古的艺术呈现方式。

《葫芦烙画》的历史可以追溯至宋朝,大约有900多年历史。

它有着较长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单纯几何形式,到后来出现了福禄寿等人物图案,再到现今每个细节都刻画得相当入微,真可谓是一项具有非常高的技艺水平的民间工艺。

最近,对于葫芦烙画的研究有了新的突破。

中国美术家协会的陈钦文教授指出,葫芦烙画作为民间艺术中的一种,因其独特的形式和技法,具有非常重要的收藏价值。

他认为,葫芦烙画的魅力在于它独特的创作手法和刻画技艺,其所具有的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已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

综合各方面的研究结果,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葫芦烙画虽然只是一种简单的民间艺术形式,但它所反映出的历史、文化和艺术价值,却是无法忽视的。

它不仅仅是一件艺术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同时也反映出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底蕴和民俗风情,具有非常重要的文化、历史和审美价值。

综上所述,我们应该加强对葫芦烙画的研究、传承、保护和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这种民间艺术。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发掘和培养葫芦烙画的传承人才,从而实现对这一传统艺术形式的传承和弘扬。

“读思达”教学法在葫芦烙画教学中的运用——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读思达”教学法在葫芦烙画教学中的运用——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读思达”教学法在葫芦烙画教学中的运用——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摘要:传统文化走进课堂,是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我们以葫芦烙画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为切入点,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灵活运用“读思达”教学法,引导学生观察学习、思考感悟,并结合亲身实践,在葫芦上进行各种烙画创作,让历经千年的葫芦烙画艺术与现代美术碰撞结合、取长补短,焕发新的生机!关键词:读思达葫芦烙画传承发展传统艺术体现着中华民族民间生生不息的活力,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也彰显着华夏大地丰富的地域特色和深厚的历史文化。

比如,烙画这种传统艺术形式就起源于民间,是百姓们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

葫芦烙画,是葫芦与烙画艺术的结合,艺术家用烙铁在葫芦表面熨出烙痕作画,图案与葫芦融为一体,能永久保存、收藏,艺术价值极高。

“读思达”教学法,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学习方法,它既适合于教师的课堂教学,又适用于学生的自主学习。

教授学生阅读、思考、表达的方法,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本体和核心。

“读”即阅读、观察,目的是获取信息,以供后续的理解、升华;“思”即思考、感悟,重在分析信息、提取关键;“达”即实践、锻炼,旨在切身体会、融会贯通。

在葫芦烙画课堂教学中科学契合“读思达”教学法,为古老的烙画艺术赋予了新鲜的活力;通过“读思达”的教学运用,使原本看似遥远的传统艺术变得触手可及。

通过引导与启发,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烙画的魅力与底蕴、在“思”中发现烙画的精妙和韵味、在“达”中获得烙画的熏陶与传承。

一、带领学生“读”,品读烙画作品在教学中给学生准备大量的葫芦烙画作品供学生观察赏析,培养学生感知作品、分析作品的能力。

葫芦烙画的表现技法主要体现在线条的处理和晕染上。

线条勾勒出作品的“形”,晕染表现出作品的“体”,只有形态准确、体积感强,作品才能生动形象。

所以在课堂教学中,一是要给学生准备大量的葫芦烙画作品和图片,让学生将葫芦的形态和构图结合,进行分析,学习优秀作品的设计理念及构图方法;二是注重引领示范,针对不同的技法录制不同内容的教学视频,播放给学生观看学习,这些烙画技法的精髓,无不需要学生多加观察、细细品味,才能窥见门路、逐渐掌握。

论套色烙画葫芦的发展与创新

论套色烙画葫芦的发展与创新

24神州文化论套色烙画葫芦的发展与创新王国伟辽宁省铁岭市宝葫芦工艺策划工作室摘要:烙画葫芦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

相传起源于汉代,后失传,清朝又兴起。

[1]笔者通过从社会、历史、文化等角度分析烙画葫芦的起源,再多方向阐述套色烙画葫芦的绘制工艺和技法创新,最后对套色烙画葫芦的走向作理论上的分析。

引出像葫芦烙画作为民间艺术的发展前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烙画葫芦;历史起源;技法创新;发展前景一、烙画葫芦的历史起源烙画古称“火针刺绣”,近名“火笔画”“烫画”等,用火或电烧热烙铁后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

因丰富的层次与色调而具有较强的立体感。

烙画具有悠久的历史,始于西汉末年,兴盛于东汉,是一门古老的艺术。

葫芦制作工艺品从明朝起即有文字记载,葫芦造型优美,无须人工雕琢就给人以喜气祥和的美感。

葫芦里籽多,也有多子多福的象征,就有了大量的烙画葫芦,供文人墨客、达官贵人们相互赠送、把玩。

将烫画艺术巧妙构思于葫芦上,在增加了其艺术价值的同时,也提高了烫画的创作难度,更是别具一格。

二、套色烙画葫芦的绘制工艺套色烙画葫芦是由笔者带领徒弟经过三年的潜心研究而成,由此开创了套色烙画葫芦的先河。

套色烙画葫芦的特点是颜色浸染到葫芦里2-3微米永不掉色,并且不覆盖葫芦的表面色彩,让观者看了非常自然舒服,好像是葫芦天然长出来的。

1.套色烙画葫芦的创作技法首先,于秋后采集各色花叶,待采集到一定数量后用沙布包进行挤压,后经过过滤防腐剂待用;接着在烙运之前把想要上色的部位用最锋利的刀刃刮去表面0.5-1微米,再将采集而得的天然色戴上皮手套反复揉搓,直到颜色跟所要达到的颜色一样为止。

在运色时不要操之过急,必须前一个部位上色后经过低温慰烫、压熨方能将颜色慰的深、慰的匀。

经过低温熨烫后,作品的表面光滑、颜色更加鲜艳,看起来舒服自然。

之后把所需要色的部位进行处理,白色是最难处理的。

关于葫芦烙画研究报告

关于葫芦烙画研究报告

关于葫芦烙画研究报告1. 引言葫芦烙画是一种古老的传统艺术形式,广泛流行于中国古代。

它追溯至公元前6000 年,并在文化传承中得到保留。

葫芦烙画是一种综合技艺,结合了雕刻、烙印和绘画等多种技法,制作过程繁琐复杂,而成品却充满了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本文将对葫芦烙画的历史、制作技巧以及文化价值进行研究与探讨。

2. 历史背景葫芦烙画起源于中国古代,和葫芦有着密切的关系。

葫芦是中国传统的吉祥象征物之一,被广泛应用于民间文化和艺术创作中。

葫芦烙画最早出现在农耕社会,而后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要的手工艺术形式。

在宋代,葫芦烙画技法逐渐成熟,成为当时士人雅士们的喜好。

3. 制作技巧葫芦烙画的制作过程可以分为雕刻、烙印和绘画三个主要步骤。

3.1 雕刻首先,制作葫芦烙画需要选择一个成熟的葫芦果实作为材料。

然后,使用细小的雕刻刀具将葫芦外皮刻出想要的图案。

在雕刻过程中,需要注意保持刀具的锋利度和稳定性,以确保雕刻出细腻而清晰的线条和纹理。

3.2 烙印完成雕刻后,将葫芦用火加热,使其表面变软。

然后,使用烙刀将预先设计好的图案烙印在葫芦的表面上。

烙刀烙印需要一定的技巧和经验,以掌握合适的温度和烙印的力度。

这一步骤的完成需要耐心和细致的心理,以确保烙刀烙印出清晰明亮的图案。

3.3 绘画最后一步是绘画。

根据葫芦的形状和雕刻烙印的图案,使用颜料对葫芦进行精细的上色。

在这个阶段,艺术家可以运用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来展现更多的艺术效果。

绘画可以加强葫芦的立体感,并给作品增添色彩。

4. 文化价值葫芦烙画不仅仅是一种工艺品,它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首先,葫芦烙画作为一种传统艺术形式,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它是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其次,葫芦烙画在古代被视为一种祥瑞的象征,被广泛应用在各种仪式和庆典中。

因此,葫芦烙画与吉祥、富贵、康乐等美好寓意相联系。

最后,葫芦烙画作品的独特魅力和精致工艺,使其成为了一种珍贵的艺术收藏品。

手艺人|以火为墨的葫芦烙画

手艺人|以火为墨的葫芦烙画

手艺人|以火为墨的葫芦烙画东方视野手艺人专题——葫芦烙画(赵东华葫芦烙画作品)葫芦烙画可谓是正统国学,据传在汉代已经产生,后失传。

清代画师在葫芦上将国画和烫画技法完美融合,烙画葫芦艺术才重新兴起。

烙画葫芦艺术又被称为烫画、火绘、火笔和烫花,因为其一般采用高温电烙铁,加之画画的各种技法如皴、染等等,以烙痕代替笔墨,在葫芦的表面作画,与葫芦融为一体能永久保存、收藏,艺术价值极高。

不仅是一种汉族传统工艺美术品,更是国家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就是这门不仅需要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技能,还需要能烙出丰富的层次与立体感;既保持汉族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能达到西洋画严谨写实的高难度技艺,竟被一位温润如玉的女子自学而成。

她,就是赵东华。

(赵东华与葫芦烙画作品)01石韵居里有“福禄”葫芦谐音“福禄”,千百年来,葫芦作为一种吉祥物和观赏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珍藏。

在良玖国际古玩城,有一间石韵居。

各种型号的葫芦大大小小装饰了店里所有空间,或山水大气或莲花静曳或童趣天真……占得了吉祥如意的几分先机。

赵东华便是这石韵居的主人,每天潜心创作自己的葫芦烙画作品。

(石韵居一隅)❀选葫芦每个葫芦都有灵魂,无论什么形状都可以“随形附势”创造出好的作品。

作品的优劣不在葫芦,而在人。

❀起稿根据葫芦的特性,选择烙画的题材,以铅笔临摹图案于葫芦上,需要扎实的绘画功底。

❀勾线以烙画笔勾画线条,使用烙画笔类似于国画中的毛笔技法但又不尽相同。

毛笔的和宣纸是柔软而富有弹性的,烙画笔和葫芦的触碰是硬碰硬,却要在这场硬碰硬中寻找毛笔的柔软触感。

❀晕染运用了国画的技法,通过对烙画笔温度、速度、力量的把握,形成图案上的深浅轻重。

(正在创作的赵东华)“我可以一整天都待在葫芦世界里,永远充满期待。

每个葫芦都不同,每个葫芦都有惊喜,一个又一个创作下去满满的成就感啊。

”赵东华的作品从最初的纹饰,到莲系列、玉兰系列、昆虫系列、事事如意系列,再到大型人物和中国山水系列,传统文化是她灵感的源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葫芦烙画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郝英羿
来源:《西部论丛》2019年第14期
摘要:烙画葫芦艺术又称烫画葫芦、火笔画葫芦,是一种特色传统工艺美术品,比较知名的产地有山西,安徽。

烙画葫芦艺术家用烙铁在物体上熨出烙痕作画,与葫芦融为一体能永久保存、收藏,是我国非遗传承工艺之一,艺术价值极高,深受国内外爱好者的青睐与追捧。

但是,相较于其他民间艺术来说,葫芦烙画当前的传承与创新发展仍然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阻碍其被更多人熟知与了解。

故此,本文针对葫芦烙画的传承与发展进行展开讨论。

关键词:葫芦烙画传承创新
葫芦烙画在实际的创作中,主要借助于烙铁在物体上熨烫出烙痕来进行作画,其中既包括中国画中的白描、勾、勒、点、染、擦等艺术手法,并且还能够熨烫出丰富多彩的色调与层次感,显现出较强的立体效应。

葫芦烙画与石版画、棕色素描等画相类似,能够带给观赏者独特的艺术享受。

随着时代不断进步发展,烙画艺术也应该不断创新形式与内容,融入各种新鲜元素,从而实现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1.概述葫芦烙画的起源与发展历程
1.1葫蘆烙画的渊源
自古以来,由于葫芦同“福禄”的发音相似,因此被视为我国的吉祥物。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见到人们将葫芦放置在门口、房梁、床头上,起到镇宅驱邪、保佑平安吉祥的作用。

在吉祥物上赋诗作画,是我国一种独特的创作形式,能够反映出个人的风雅品味。

以葫芦为载体进行烙画艺术的创作,不仅能够增强葫芦的艺术价值,还能够凸显我国民族文化古朴大方、庄重典雅的气势。

葫芦烙画作为民族文化的艺术瑰宝,在传统劳动物质生活中占据着较高的地位,并且与我国神话传说、文学艺术、民俗宗教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以葫芦为基础,进行有意识的烙画创作,是丰富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

1.2葫芦烙画的发展历程
葫芦烙画有着悠久的发展史,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据相关资料记载,葫芦烙画源自汉代时期,后来遭遇了失传,在清代又兴起发展至今。

在我国明朝时期,葫芦制作工艺手段便有了相关的记载。

事实上,葫芦本身的形态优美,有着天然的喜气祥和感,无需人工雕琢加工即可成型。

举例来说,清朝年间的:范制葫芦、“刻制葫芦”等远近闻名,艺术水平极高,甚至已经成为朝廷的贡品。

清朝时,葫芦制作往往采取“火烩工艺”手法,以葫芦的木质材料为基础,合理运用传统烫画技术进行创作,并借助于烙铁,以国画创作中的工笔、白描、写意等画
法为手段,在光滑坚硬的葫芦表面创作出山水画、走兽画、人物画以及花鸟画等艺术作品。

随着艺术形式不断演化,葫芦画面上逐渐出现黑、白、焦、黄、褐等层次的晕染效果与层次,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2.探究葫芦烙画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这几年,我国高度重视民间文化建设,为葫芦烙画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使得葫芦烙画广为传播,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

过去,烙画工具只能依赖于烙铁,但是由于烙铁柄长难以操控,导致烙铁烙画人数较少,而木板烙画人数较多。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发展,烙画工具同样不断改善,如今的葫芦烙画变得更加生动形象,人们对葫芦烙画的文化认同感在不断增强中。

2.1葫芦烙画的传承
虽然说已经有很多人开始主动了解葫芦烙画,但是葫芦烙画的传承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促进葫芦烙画的传承方式有:其一,借助于新媒体力量,加大葫芦烙画的宣传,增强葫芦烙画艺术价值的肯定与鉴赏,激发观众的兴趣。

例如,可以将葫芦烙画的发展历程、制作工艺、坊间故事等制作成纪录片的形式播出,增强人们对葫芦烙画的认知。

其二,积极开展葫芦烙画比赛,引导更多民间烙画艺术者参与比赛活动中,促进艺术者的交流,提升葫芦烙画的工艺制作水平。

其三,培养葫芦烙画传承人,引进更多年轻力量。

对于葫芦烙画手艺人的培养,不仅要对烙画创作火候、力度、速度等工艺进行训练,同时应该将葫芦烙画的艺术精神传承给下一代接班人。

2.2葫芦烙画的创新
葫芦烙画发展历史悠久,其中一些创作手法已经难以满足当前审美需求。

故此,为了进一步促进葫芦烙画的发展,则应该对葫芦烙画不断创新。

其一,创新葫芦烙画的内容。

过去的葫芦烙画创作内容主要以山花化、花鸟画、人物画为主,为了进一步丰富葫芦烙画的内容,可以在葫芦烙画上创作一些故事情节。

例如当前正热映的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烙画创作者便可以截取其中的片段进行烙画创作,既能够结合当下时尚元素满足年轻人的审美兴趣,还能够创新葫芦烙画的内容。

其二,创作形式创新。

葫芦烙画的形式创新不再局限于题材、色彩的改变上,而是需要在素材均衡关系之间进行创新,如对线条、材质、葫芦外形的创新,按照元素不同进行分离或者重构,以便于增强葫芦烙画表达出的情感,赋予葫芦烙画新的生命力。

结束语
综上所述,葫芦烙画本身蕴藏着丰富的艺术美感,作为一种民间文化,其始终流传于小部分人群之中。

为了进一步促进葫芦烙画的传承与发展,其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引进新时代的创作元素,丰富葫芦烙画的形式与内容,营造出独特的文化语境,同时引导更多
年轻人加入到葫芦烙画的学习当中,创作出更多的葫芦烙画作品,进而为更多人带来艺术体验。

参考文献
[1] 吴航,徐丹.葫芦烙画的艺术风格迁移与模拟[J].中国科技论文,2019,14(03):278-284.
[2] 高宝滨. 葫芦烙画艺术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8.
[3] 李启慧. 中国葫芦装饰艺术的应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7.
[4] 邱德昌.浅谈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以葫芦烙画与徽州三雕为例[J].美术教育研究,2016(03):5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