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的中医药治疗
中药的祛斑药方

中药的祛斑药方中药祛斑药方是现代人常用的一种方法,它历史悠久、作用迅速,是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
根据中药理论和实践经验,可以提供一些中药祛斑药方。
其中一些被广泛应用,被证明可以帮助人们快速、有效地祛斑。
此外,在实践中,中药养生的美容建议也应被注意,这对大家养生也有很好的帮助。
一、中药祛斑药方1. 青木香清润祛斑汤:取苍术、茜草、青花梧桐、苦参、穿心莲、黄柏、鸡内金等一定量的中药,并按适宜的比例混合。
将混合好的中药研成粉末,加水煎煮,去渣,将煎煮好的汤液温热后喝服。
1-2天内都不能曝晒,可以适当补水保湿。
2. 芦荟汁祛斑:将新鲜的芦荟去皮,取出里面的凝胶,混合蜂蜜或花粉,一起搅拌均匀,成为汁状物,每天取一定量的芦荟汁喝服,常饮可使黑斑显著减少。
3. 桑白皮祛斑汤:桑白皮为中药材,具有清热、凉血、润肤、活血的功效。
取桑叶、白芷、白茯苓、半夏、鸡内金、生地黄等一些中药,按适当比例混合研成粉末状,加水煎煮,去渣,将汤液温热后喝服。
每天饮用一至两次,能达到有效的祛斑效果。
4. 绿豆汤祛斑:绿豆富含维生素E、B1、B2和铁、锌等多种元素,可以祛除斑点和美白肌肤。
将绿豆洗净煮熟,加入适量的红糖佐味,清热化湿,每天喝一碗,可以明显减少斑点的出现,令皮肤健康亮丽。
二、中医养生美容建议1.少油淀粉类摄入油腻的食物容易给脸上肌肤带来负担,导致油脂分泌旺盛并堵塞毛孔。
淀粉类食物则容易被身体转化为糖分,促进肌肤老化。
因此,要少吃这类食物,尤其是粉面食物和饮料,可以增加蔬果和肉类的摄取量,使体内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元素丰富起来。
2.保持心情愉悦情绪直接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也会影响人的皮肤变化。
情绪不好的时候,荷尔蒙的分泌也会受到影响,导致皮肤出现问题。
人们需要通过音乐、健身、旅游等方式保持心情愉悦,这对美容有很大的帮助。
3.合理的运动量适度的运动能促进身体的新陈代谢,缓解身心疲惫,使人们保持精力充沛。
同时,适度运动还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皮肤弹性,防止皮肤松弛,保持肤色健康。
去黄褐斑最有效的中药

去黄褐斑最有效的中药脸上有黄褐斑的女性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内分泌情况,如果内分泌失调了要注意调理,才能更好的去除黄褐斑。
以下是小编给你推荐的去黄褐斑最有效的中药,希望对你有帮助!去黄褐斑的中药1肝气郁结型黄褐斑中药治疗1) 逍遥散化裁(柴胡、当归、芍药、茯苓、白术、甘草、生姜、丹皮、当归、川芎、薄荷),月经不调者加益母草、桑寄生,经行腹痛者加延胡索、五灵脂,兼肾虚血瘀证候,可酌情加熟地、杜仲、泽兰、益母草等。
本方需内服。
2) 柴胡疏肝汤加减(柴胡、当归、赤芍、白芍、制香附、益母草、京丹参、广陈皮、香白芷、枳壳、橘叶、郁金、泽兰等)。
本方需内服。
3) 玉容散(外用)。
白牵牛、团粉、白蔹、白细辛、甘松、白鸽粪、白芨、白莲蕊、白芷、白术、白僵蚕、白茯苓各30g,荆芥、独活、羌活各15g,白附子、鹰矢白、白扁豆、白丁香各30g,防风15g,上药共研细末,每用少许,放手心,以水调浓搽面,良久再以水洗面,早晚各1次。
4) 五白祛斑霜(外用)。
白芷、白附子、白僵蚕、白芨、白玫瑰花、桃仁、葵花仁、葛根,各取少许,共研细末,以水调浓搽面,早晚各一次。
去黄褐斑的中药2肝肾亏虚型黄褐斑中药治疗1) 六味地黄丸加减(熟地、丹皮、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阴虚火旺者加黄柏、知母;腰腿酸痛加狗脊、桑寄生;口干加南北沙参、芦根;面色无光泽加生黄芪、党参。
本方需内服。
2) 补肾丸加减(肉苁蓉、菟丝子、巴戟天、羊肾、当归、芍药、人参、黄芪、干生地、石斛、附子、肉桂),耳鸣可加磁石;遗精者可加莲子,芡实;腰酸加桑寄生。
临床上可酌情加菟丝子、白术、茯苓以加快色斑消退。
本方需内服。
3) 五白祛斑霜(外用)。
白芷、白附子、白僵蚕、白芨、白玫瑰花、桃仁、葵花仁、葛根,各取少许,共研细末,以水调浓搽面,早晚各一次。
4) 复方当归糊剂(外用)。
当归、川芎、沙参、柴胡、防风、天花粉各20g、冬瓜仁、白芷、白芨、绿豆各10g,上药混合研末,过滤残渣。
中医可以治疗黄褐斑么?

中医可以治疗黄褐斑么?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面部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多见于中青年女性。
中医认为,黄褐斑的发生与肝、脾、肾等脏腑功能失调有关,因此,中医治疗黄褐斑的方法多种多样,且具有独特的优势。
本文将介绍中医对黄褐斑的治疗方法、优势以及注意事项。
一、中医对黄褐斑的治疗方法1. 针灸治疗针灸治疗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疗法,通过刺激穴位来调节人体内部环境,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在针灸治疗中,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治疗对象。
针灸治疗黄褐斑的方法包括针刺、艾灸等。
针刺是针灸治疗黄褐斑的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刺激面部穴位,针刺可以促进面部血液循环,改善色素沉着。
在针刺过程中,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穴位进行刺激,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艾灸则是另一种针灸治疗黄褐斑的方法。
艾灸通过温热刺激,可以促进气血运行,从而改善黄褐斑。
在艾灸过程中,医生会将艾条点燃后放置在相应的穴位上进行温热刺激,以达到治疗目的。
除了针刺和艾灸外,针灸治疗黄褐斑还可以结合其他中医疗法进行治疗。
例如,中药敷面、拔罐等都可以帮助改善黄褐斑。
同时,针灸治疗黄褐斑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制定,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2. 刮痧治疗刮痧治疗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疗方法,通过刮痧板在皮肤表面进行刮擦,以达到疏通经络、活血化瘀的目的。
在黄褐斑的治疗中,刮痧治疗被广泛应用。
首先,刮痧治疗黄褐斑的原理是通过刺激面部相关穴位,促进面部血液循环,改善色素沉着。
这些穴位包括太阳穴、颧髎穴等,通过刺激这些穴位,可以调节面部气血运行,促进面部皮肤的新陈代谢,从而改善黄褐斑的症状。
其次,刮痧治疗黄褐斑的方法是使用刮痧板在面部相关穴位进行刮擦。
在刮痧过程中,需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刺激导致皮肤损伤。
同时,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刮痧板和润滑剂,以确保刮痧治疗的顺利进行。
最后,刮痧治疗黄褐斑的效果因人而异。
一些患者可能会在短时间内看到明显的改善效果,而另一些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治疗才能看到效果。
黄褐斑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黄褐斑的中医药治疗进展黄褐斑属巾医“面尘”、“黧黑斑”范畴,是一种常见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好发丁女性。
其特征为颜面部有对称性黄褐色或深褐色斑片,局部多无自觉症状,发病率较高,病情亦较顽固,现代医学认为精神因素、口晒、妊娠、化妆品使用不当、口服避孕药及抗癫痫药等均为本病的主要诱因,内分泌紊乱、皮肤微生态失调和自由基损伤是其主要病机,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
而中医药在治疗黄褐斑中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义就近血年来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黄褐斑的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中医学认为,肝气郁结、郁久化火、灼伤阴血,瘀血阻络导致颜面气血失和;脾气虚弱、运化失健,不能化生精微,则气血不能润泽于颜面;肾阳不足、肾精亏虚等病理变化均可导致颜面发生黄褐斑,其病机关键为湿浊瘀毒阻滞络脉。
苏红认为本病主要有三个病机:①脾虚肝郁:凡饮食不节,劳倦过度,偏嗜五味者,使脾上输布失职。
则脾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减退,机体的气血生化不足,不荣于而,必然导致水液在体内的停滞,湿阻于内,气滞于中,影响肝气的疏泄,脾病及月十,痰聚气结而发病;②情志不遂:情志的大调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郁结,气滞则血瘀,瘀久耗气,阴亦伤,气滞血瘀、血虚则生黄褐斑;③精血受损:房室过度、不正常的孕育史或久病,导致。
肾气及肾阴的亏耗,肝肾同源,衰则同衰,精血同亏,水亏不能制火,虚火上炎,颜面不能荣润向发黄褐斑。
晏淑梅认为黄褐斑多见于育龄妇女,该年龄段的妇女由丁事业、家务繁忙,加之孕育亏耗,使肝肾不足,气血不调,不能上荣于面;或肝气郁结,肝火亢旺而致火燥结滞于面皆可形成黄褐斑。
但肝肾不足,血虚血瘀是奉病的主要病理特点。
张文高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上于曲,血行通畅则表里俱荣;若腠理受风,或痰浊内生,或血气不干和,经脉涩滞,或脾胃受损,气血生化乏源,气虚血少,不能荣于皮肤,则易变生黄褐斑,本病的发生机制为血气不和,涉及血瘀和血虚,致使血泣经络,上不能荣于面,下不能充盈血海,故临床常见奉病同时伴发月经不调。
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黄褐斑

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黄褐斑黄褐斑属中医”黧黑、黑干黑曾”范畴。
近十年来,关于黄褐斑的临床报道不少,方法多样。
疗效各异,但是中医中药在黄褐斑研究中占据优势(1)。
从1994年以来我们对50例女性患者行皮肤面膜的同时内服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
同时选择较为同等条件的50例患者单纯给予皮肤面膜进行对照,结果内服桃红四物汤加味组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组50例,年龄最小17岁,最大50岁,未婚5例,已婚生育45例。
对照组单纯皮肤面膜50例,年龄最小18岁,最大52岁,未婚8例,已婚生育42例。
黄褐斑出现时间未婚15岁以后15例,已婚生育后出现黄褐斑不退的85例。
按黄褐斑出现的多少和部位我们即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见表Ⅰ,Ⅱ。
治疗组和对照组病情程度和例数基本相同,有一定的可比性。
2治疗方法治疗组以桃红四物汤加味每日水煎三次分两次内服,治疗上同时用粒子喷雾机每周净面及给面膜一次,对照组以单纯皮肤净面粒子喷雾后给面膜。
方剂加味全部以桃红四物汤为基础方即:桃仁、红花、当归、川芎、生地、白芍。
气滞重者加柴胡、青皮、香附;阴虚有火加玄参;肾虚加龟板、旱莲草、桑寄生、杜仲、川断;气虚加人参、黄芪;血瘀重者加益母草、少量大黄等。
治疗后,我们认为在一个月内轻度黄褐斑消失,中度黄褐斑大量减少或消失,重度黄褐斑明显减退,面积缩小,颜色变浅或黄褐斑消失为治愈,三个月内有上述改变为有效,半年后黄褐斑无明显的改变为无效。
在这一标准下和对照组进行了对比:3典型病例王某,女性,30岁,已婚。
生育半年后颜面部出现黄褐斑,前来就医时见全面部黄褐斑,以额、颧口周、鼻部为甚,呈深褐色,日晒和月经来潮前加重,伴有痛经,腰背酸楚,少腹胀痛,月经量多,色暗兼见血块,且平素性急易怒、大便干燥:舌质暗红、尖边有瘀斑,苔黄腻、脉弦滑。
以桃红四物汤加味治疗一个月后,黄褐斑明显减退,月经量、色、质渐正常,又以桃红四物汤为基础方加味治疗两个月,颜面部黄褐斑消失。
纯中药治黄褐斑,你想要的中医经验方都在这里(一)

纯中药治黄褐斑,你想要的中医经验方都在这里(一)纯中药治黄褐斑,你想要的中医经验方都在这里(一)肾病科齐医生肾内科医师1、祛斑汤处方:当归10g,川芎6g,白芍10g,生地10g,红花6g,王不留行10g,白芷10g,皂角刺10g,白茯苓15g,甘草6g。
加减:肝郁气滞加郁金10g、川楝子10g,兼见腑热便秘者加生大黄10g、莱菔子12g;肝肾阴虚加枸杞子10g、女贞子10g,伴失眠多梦加合欢皮12g、夜交藤12g,伴口干舌燥加天花粉12g、葛根15g;脾胃虚弱加党参12g、白术10g。
【按】黄褐斑属于中医学“肝斑”、“黧黑斑”范畴,中医认为本病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多因各种因素耗损肝肾阴精,亏损脾气,最终导致气滞血瘀,不能上荣于面而生褐斑,故治宜行气活血、养血消斑。
方中以四物汤理气行滞、滋补肝肾,为治疗面部色斑的基础;红花、王不留行、皂角刺活血通经,皂角刺兼能搜风排毒;茯苓、甘草健脾补中;白芷芳香疏风,滋润肌肤,并引药上达颜面。
且白茯苓、白术、白芍为曾记载于明代《医学入门》的“三白汤”,有补气益血、美白润肤之效。
本方内服外敷,诸药相合调理肝、脾、肾三脏,共奏消斑化斑之功效。
【来源】钟宏量.“祛斑汤”内服外敷治疗黄褐斑41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8(03):57-58.2、退斑方组成:熟地黄100g,山药100g,山萸肉100g,牡丹皮75g,泽泻75g,牛膝100g,女贞子75g,柴胡75g,香附100g,白僵蚕60g,当归100g,赤芍75g,丹参100g,桃仁60g,红花45g,川芎25g,桔梗25g,枳壳30g,甘草15g。
【按】方中熟地黄、山萸肉、山药、女贞子入肾经,善补益肝肾;泽泻、牡丹皮长于利水,能清泄相火;柴胡、枳壳以疏肝行气解郁见长;赤芍、当归、川芎养血柔肝,行气活血;桃仁、红花、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丹参苦微寒而润,活血化瘀而不伤气血,且能养血安神;香附能走善降,为疏肝理气、调经止痛良药,二者伍用,一气一血,气血并治,具有较好的行气化瘀之功;方中桔梗、牛膝配伍,既可宣上导下,又能调气和血,升清降浊,协调气机;白僵蚕有祛除黄褐斑、化老年斑之功,《神农本草经》载其“灭黑斑,令人面色好”;甘草补益兼调和诸药。
陈皮、山楂,有效祛除黄褐斑

陈皮、山楂,有效祛除黄褐斑黄褐斑也被称之为肝斑、蝴蝶斑,是一种常见的颜面色素沉着斑,女性多发,主要是因为女性的内分泌失调、各种妇科疾病、肝肾疾病以及极大的精神压力等引起的。
而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讲,黄褐斑是因为邪犯肌肤,气血不和,肝郁气滞,气滞血瘀导致的。
肝失条达,气机郁结,郁久化火,灼伤阴血等情况都会造成面部气血失和,脾气虚弱,运化功能减弱,从而不能使气血及时运送到面部位置而导致的。
王小姐就是因为黄褐斑的问题前来就诊。
王小姐今年刚刚三十多岁,身体还算可以。
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脸上的黄褐斑也随之增多,这让王小姐极为苦恼。
黄褐斑也是身体亏虚的一种信号,所以,王女士希望通过吃中药调理自己的身体并且改善“面部情况”。
我先是了解了一下王小姐的情况,了解到,王小姐已经三十多了还是独身一人。
父母经常催促其结婚,但是王小姐一直没有合适的对象。
一方面是自己的年龄越来越大,一方面是父母的催促,这让王小姐非常苦恼。
王小姐的病主要是因为忧思烦闷,从而导致肝气受损,气机郁结,进而严重影响了身体的气血活动,最后在脸上呈现出病症。
所以要想将黄褐斑治好,就必须补血调气。
我给王女士开的方子是,陈皮、山楂适量,加入开水之后煮沸,晾凉,最后加入蜂蜜就可以饮用了。
山楂性微温,入脾、胃、肝经,有活血化瘀、消食健胃的功能。
在《本草求真》之中记载:“山楂,所谓健脾者,因其脾有食积,用此酸咸之味,以为消磨,俾食行而痰消,气破而泄化,谓之为健,止属消导之健矣。
至于儿枕作痛,力能以止;痘疮不起,力能以发;犹见通瘀运化之速。
”陈皮所起的作用包含三点,一是导胸中寒邪,二破滞气,三益脾胃。
这三点之中最重要的就是行脾胃之气。
蜂蜜营养成分是最为丰富的,能补虚缓中,在《本草纲目》之中记载,蜂蜜“和营卫、润脏腑,通三焦,调脾胃”,可以对黄褐斑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王小姐按照这个方法服用一个多月,黄褐斑果然不再加重了,原先出现的也在不断地减退,皮肤也变得水润有光泽。
此外,不仅是山楂、陈皮。
中药祛斑配方大范文

中药祛斑配方大范文中药祛斑是许多人常用的祛斑方法之一,因为中药味道温和,疗效显著,且不会导致皮肤过敏或其他副作用。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些常用的中药祛斑配方,供参考。
1.当归熟地祛斑配方:材料:当归20克,熟地15克,白芷15克,川芎10克,丹参10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
制作方法:将以上中药材放入研磨机中研磨成细末,然后加入适量的蜂蜜调成糊状,涂抹在斑点处,保持15-20分钟后用温水洗净。
功效:活血化瘀,祛斑美白。
2.薏苡仁白芷祛斑配方:材料:薏苡仁20克,白芷20克,绿豆粉适量。
制作方法:将薏苡仁和白芷一起研磨成细末,然后加入适量的绿豆粉调成糊状,涂抹在斑点处,待干后用温水洗净。
功效:清热解毒,去除色斑。
3.黄柏百合祛斑配方:材料:黄柏30克,百合20克,珍珠粉适量。
制作方法:将黄柏研磨成细末,百合用开水煮熟后捣碎,然后将黄柏粉和百合泥混合,加入适量的珍珠粉调成糊状,涂抹在斑点处,保持20分钟后用温水洗净。
功效:清热去斑,美白养颜。
4.枳实薏苡仁祛斑配方:材料:枳实10克,薏苡仁20克,白芷15克,百合15克,苦杏仁10克,珍珠粉适量。
制作方法:将枳实、薏苡仁、白芷、百合和苦杏仁一起研磨成细末,然后加入适量的珍珠粉调成糊状,涂抹在斑点处,保持15-20分钟后用温水洗净。
功效:除斑美白,改善肌肤暗黄。
5.熟地黄柏祛斑配方:材料:熟地20克,黄柏20克,当归15克,百合15克,茯苓10克,珍珠粉适量。
制作方法:将以上中药材研磨成细末,然后加入适量的珍珠粉调成糊状,涂抹在斑点处,保持15-20分钟后用温水洗净。
功效:祛斑美白,淡化黑斑和雀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褐斑的中医药治疗
全网发布:2012-07-25 00:51 发表者:隋克毅4879人已访问
黄褐斑是以面部出现黄褐色色素性斑片为特征的常见皮肤病。
又有因肝病而起者,故俗称“肝斑”,亦称“面尘”。
相当于中医的黧黑斑。
本病多发于妊娠期及中年妇女,或因肝病、结核病及其他慢性病而发生,口服避孕药也可发生。
其发病多与女性激素代谢失调有关。
而日光曝晒、精神创伤或劣质化妆品亦可诱发本病。
一、病因病理
1.西医病因病理
(1)生理性反应:开始于妊娠中期,故亦名“妊娠斑”,分娩后逐渐消退。
可能因黄体酮和雌激素增多所致。
(2)症状性:可见于月经不调、痛经、慢性盆腔炎、慢性肝功能不全、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慢性酒精中毒、结核病、癌瘤等病患者。
(3)药物因素:口服避孕药(约有20%服药者发生),长期服用氯丙嗪、苯妥英钠。
(4)其他因素:日光、热刺激、化妆品、外用药物等,亦有找不出可疑诱因者。
2.中医病因病机
(1)脾虚湿蕴:脾虚失健,不能化生精微,气血两亏,肌肤失于荣养,湿热熏蒸而成。
(2)肝肾不足:肝肾同源,肾水不足,不能制火,虚热内蕴,郁结不散,阻于皮肤所致。
(3)肝郁气滞:肝气郁结,郁而化火,火热灼津,津液亏虚,不能养肤而致。
二、辨证分型
(1)脾虚湿蕴证:面部色斑苍暗不泽,脘腹胀满,神疲乏力,四肢困重,便秘溲赤;舌淡苔薄,脉濡数。
(2)肝肾不足证:面部色斑,斑色黄暗;头晕目眩,腰膝酸软,经行紊乱;舌红苔薄,脉弦细。
(3)肝郁气滞证:面部色斑,时深时淡,每随经临而加重;伴性情急躁,心烦不舒,喜叹息;舌红,苔薄,脉弦。
(4)气滞血瘀证:斑色灰褐或黑褐;伴有慢性肝病,或月经色暗有血块,或痛经;舌暗红有瘀斑,脉涩。
三、中医治疗
1.脾虚湿蕴证
[治法]清热化湿,健脾益气。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主要药物:党参、黄芪、白术、淮山药、黄柏、黄芩、茯苓、泽泻、生薏米、六一散。
伴月经量少色淡者,加当归、益母草。
2.肝肾不足证
[治法]滋阴补肾,调和气血。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
主要药物:生地黄、熟地黄、茯苓、当归、白芍、枸杞子、淮山药、山萸肉、牡丹皮、丹参、益母草、淫羊藿等。
阴虚火旺明显者,加知母、黄柏;失眠多梦者,加生牡蛎、珍珠母;褐斑日久色深者,加丹参、白僵蚕。
3.肝郁气滞证
[治法]疏肝理气,调和气血。
[方药]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主要药物:柴胡、当归、白芍、栀子、郁金、香附、生地黄、牡丹皮、丹参、女贞子、菟丝子等。
伴口苦咽干、大便秘结者,加牡丹皮、栀子;月经不调者,加女贞子、香附;斑色深褐而面色晦暗者,加益母草。
4.气滞血瘀证
[治法]疏肝理气,化瘀消斑。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
主要药物: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桃仁、红花等。
胸胁胀痛者,加柴胡、郁金;痛经者,加香附、乌药、益母草;病程长者,加白僵蚕、白芷。
四、经验方
1.退斑汤
[药物组成]生地黄12克,熟地12克,当归12克,柴胡9克,香附9克,茯苓9克,
川芎9克,白僵蚕9克,白术9克,白芷9克,白鲜皮15克,白附子6克,甘草6克。
[功效]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两次分服。
或为水丸,每次6克,每日3次。
2.祛斑美容方
[药物组成]黄芪10克,当归10克,熟地黄12克,川芎6克,白芷10克,桃仁(打)10克,郁金10克,丝瓜络10克,三七粉(冲服)2克,甘草6克。
[功效]益气养血,散瘀消斑。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一剂,早晚两次分服。
五、适宜技术
1.针刺疗法
常用穴;太溪、三阴交。
备用穴:肾俞、阴陵泉。
每次选取2~3穴,用补法,每日一次,连续一周为一疗程。
主治肾水不足型。
2.耳针法
取穴:神门、子宫、肾、肝、脾、内分泌、皮质下,配大肠、胃、卵巢、心、胆。
主穴每次必取,配穴辨证选用,常规贴压法,隔日一次,15次为一疗程。
3.贴敷法
白附子、白芷、滑石各250克。
将上药共研细末,用温开水和匀,先早晚洗面,然后用药粉糊敷患处,每日2~3次,每次10~20分钟。
注意事项:药物有过敏现象时停药即可;外擦时用力要适当,不可太过,以免损伤皮肤。
六、预防护理
(1)避免日光曝晒。
(2)多食含维生素、矿物质食物。
少食油腻、辛辣之品。
(3)保持心情开朗乐观,忌动怒、忧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