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三阶段

合集下载

精神分析发展阶段

精神分析发展阶段

精神分析的发展离不开弗洛伊德的理论,但即使是弗洛伊德本人在其形成精神分析理论的过程中也多次修改其教义、修订概念及拓扩治疗技巧的内容。

在弗洛伊德以后的精神分析发展史也如此,故当一个概念被提及时,必须同时提及该概念的使用年代,为理解方便,有人从弗洛伊德早期发表著作开始,将精神分析分为不同的阶段(Rapaport,1959)。

弗洛伊德于1881年在维也纳完成其医学课程的学习,在梅尼耶尔特(Meynert)生理实验室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转至法国,师从著名神经病学家夏柯特(Charcot)。

弗洛伊德对在夏氏那儿所见到的能通过催眠而诱发的走神现象(mental dissociation)及在严重癔症发作时常见的、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的走神现象印象深刻。

在夏柯特与其他法国精神病学家,如简列特(Janet)看来,这类障碍多半与神经系统获得性或遗传性缺陷有关,该缺陷导致了精神层面的分离。

弗洛伊德回到维也纳后开始了与内科医生约瑟夫·布洛伊尔(Josef Breuer)的合作。

布氏在早几年前在对一例女性癔症患者(著名病例安娜.欧,Anna.O)治疗时发现,当患者在催眠状态下能自由交谈时,其症状便得以缓解。

通过与布洛伊尔对此例共同的复习及连续的观察,弗洛伊德认为,精神层面的分离并非为心理性神经症患者所特有,它可以在每个人身上出现。

潜意识中愤怒的张力若无恰当的发泄机会,便会导致神经症症状的产生,弗洛伊德意识到,神经症症状实质为因防止和克服情感及记忆中不快乐或极具威胁的成分呈现于意识层面而主动产生的一种防御过程。

尽管弗洛伊德本人及其他分析师在不同的时期对走神的实质及意识结构中潜意识部分有过各式的解释,这种主动性走神的解释--不管其以何种形式出现--一直在精神分析的理论中占重要地位。

起初,特别是在弗洛伊德与布洛伊尔早期的合作阶段,一直受到防御的潜意识成分被认为是早年曾发生过真实的创伤事件(real traumatic event)所至的极具情感色彩的记忆的持续。

精神分析学理论总结

精神分析学理论总结

精神分析学理论总结精神分析学是一门关于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学科,它的理论基础是弗洛伊德提出的精神分析理论。

本文将对精神分析学的核心理论进行总结,包括无意识、心理结构、心理防御机制以及心理发展等方面。

1. 无意识无意识是精神分析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无意识的,即我们无法自觉地意识到的心理过程。

无意识包含了被压抑的欲望、冲突和情感等内容,它对我们的行为和情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心理结构精神分析学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是我们能够自觉体验和思考的心理活动;前意识是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心理过程,包括我们可以通过努力回忆起来的记忆内容;无意识则是我们无法直接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其中包含了被压抑的冲突和欲望。

3. 心理防御机制为了保护自己免受无意识冲突的困扰,人们会运用各种心理防御机制。

这些机制可以帮助我们减轻焦虑和痛苦感,但同时也会影响我们的行为和情感。

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否认、投射、转移等。

4. 心理发展精神分析学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经历了一系列的阶段。

弗洛伊德提出了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等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生理需求和心理冲突相关联。

这些阶段的经历会对个体的性格和行为产生影响。

总结起来,精神分析学理论包括无意识、心理结构、心理防御机制和心理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对这些理论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心理和行为,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这些理论来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

精神分析学的理论总结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深入的洞察人类内心世界的视角,对于心理学和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精神分析法2篇

精神分析法2篇

精神分析法2篇精神分析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它起源于19世纪末的维也纳,由奥地利神经学家弗洛伊德发明。

精神分析法认为,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就在于潜意识所驱动的无意识心理过程。

因此,精神分析法的主要目的便是使这些无意识过程显现出来,然后通过治疗来使这些过程受到控制,对患者的精神问题进行解决。

精神分析法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方法精神分析法需要患者接受一定的诊疗时间,通常这个时间会持续几个月或者几年,治疗过程的重点是通过探索患者的无意识心理过程以及潜意识的内容来解决患者的精神问题。

二、目的通过精神分析法诊疗,我们希望能够探究患者的无意识心理过程,并且找出可能存在的潜意识问题,然后通过治疗使这些问题得到解决。

三、步骤精神分析法的治疗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初次面诊,这阶段主要是了解患者各个方面的情况。

第二阶段是诊断,这一阶段就是对患者的精神问题进行诊断。

第三阶段是治疗,治疗的核心就是通过探索患者的无意识心理过程以及潜意识的内容来解决患者的精神问题。

四、治疗对象精神分析法适用于各类精神障碍患者,无论是轻度精神障碍还是严重的精神障碍都可以通过精神分析法治疗。

五、效果精神分析法的效果具有可靠性,事实上,对大部分精神障碍患者采用这种治疗方法,都能取得较高的治疗效果。

综上所述,精神分析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它是通过探索患者潜在的心理问题来解决精神障碍,这种治疗方式适用范围广泛,具有较高的效果。

如果您有需要,不妨考虑使用精神分析法进行治疗。

以上就是精神分析法的基本内容,如果您需要更多了解精神分析法,可以在专业机构寻求帮助。

(字数:3000字)---精神分析法是一种非常特殊而且具有备受推崇的心理治疗方法,它在治疗各类精神障碍以及人类心理问题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精神分析法的核心思想在于揭示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那就是潜意识所驱动的无意识心理过程。

在精神分析法的治疗过程中,治疗师通过对患者的无意识心理过程进行探索,从而找到潜在的问题元素,进而帮助患者彻底解决心理问题。

精神分析治疗方法2篇

精神分析治疗方法2篇

精神分析治疗方法2篇精神分析治疗方法(一)精神分析治疗方法是以精神分析理论为基础的心理治疗方法,旨在通过对患者的潜意识进行解读,解决他们的心理问题。

它源于弗洛伊德和其他早期的精神分析学家,是精神疾病治疗的一种主要治疗方法,也适用于心理困扰的人群。

精神分析治疗方法的治疗过程较长并且比较复杂。

治疗师和患者在治疗室内面对面,其治疗的目的是掌握患者的心理结构,理解患者的思想、情感和行为问题,并帮助患者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治疗师的角色是引导和推动治疗过程,鼓励患者自由表达想法和情感,仔细观察患者的言行举止,识别患者潜意识中隐藏的心理问题。

精神分析治疗过程通常分为以下几个阶段:阶段一:建立信任和安全感治疗师通过创造安全、开放和接受的治疗环境来建立与患者之间的关系,以便患者能够安全地分享他们的个人信息和思想。

阶段二:形成治疗目标治疗师会与患者讨论治疗目标和期望的变化,并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阶段三:自由联想自由联想是指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对任何事物自由想象、自由表达的过程。

在这个阶段,治疗师将观察到患者的言语、思维、情感、幻想、梦境等方面,尤其是那些表明了患者的心理关系、问题和回避行为的部分。

阶段四:解码从自由联想的内容中,治疗师尝试理解和解释患者的心理结构、潜意识中藏匿的问题和问题的根源。

治疗师尝试解决患者的抗拒情况,并帮助患者认识到他们的困难来自于他们潜意识中的恐惧和情感问题。

阶段五:结束治疗在治疗结束之前,治疗师和患者会共同评估治疗的效果,并讨论患者之后的行动计划,以便他们能够继续保持治疗取得的进步。

总之,在精神分析治疗方法中,治疗师和患者都必须有高度的承诺,耐心和理解。

对于那些可能需要心理治疗的人,精神分析治疗方法可能是一个有效的选择。

精神分析治疗方法(二)精神分析治疗方法是在治疗过程中专注于解决因难以处理的情感和问题所导致的心理疾病。

这是一种对认知和情感进行处理的精神疗法,旨在帮助患者创造自我认识和日常生活的积极行为。

精神分析人格发展理论

精神分析人格发展理论

5

由于要求控制而儿童也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所以这 个阶段的快感主要来自排泄时肛门扩约肌的伸缩。如 果父母的管制过严,导致人格发展的固着,就形成肛 门性格(anal character),表现为过于守秩序、爱清 洁,吝啬,固执,报复心强等。
6

(3)性器期(phallic stage,3—6岁):这个阶段的儿 童开始关注身体的性别差异,甚至偷看异性同伴或 异性父母的性器官,而且触摸自己的性器官以获得 快感。这时的儿童会对异性父母产生爱恋,并对同 性父母产生嫉恨。
10

在男性,表现为好炫耀自己的男子气概和能力, 自夸、好胜、好表现;在女性,为了对抗恋父 情结,可能会过分认同母亲和女性形象,一方 面以引诱或挑逗的表现吸引男性,另一方面又 否认自己有性意图并表现出天真无邪的样子。
11
(4)潜伏期(latent stage,7岁至青春期): 这一时期的儿童,注意力从自己的身体和对父母 的感情转向外部的环境,转向学习和游戏,更多 地与同性同伴相处,因此性心理的发展处于潜伏 期。
8

为了克服这种恐惧,男孩就转而向父亲学习,以 父亲为榜样,这种现象叫做认同 (identification)。女孩由于发现男孩有的器官 而自己没有,于是产生自卑感,并心怀嫉妒,这 叫做阳具妒羡(penis envy)。
9

如果这个阶段的以上问题不能顺利解决,这些问题( 如恋母情结)就会固着在潜意识中,成为以后心理疾 病的根源。人格发展停滞在这一阶段,就形成性器 性格(phallic character)。

14

因此,固着与退行密切相关。退行意味着早期发 展的某种程度的固着,固着则意味着将来有一天 又会回到这一点。如果固着是完全的,就不会有 退行,但完全的固着十分罕见。

精神分析理论入门介绍

精神分析理论入门介绍

精神分析理论入门介绍什么是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是由维也纳医生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创立的一种心理学理论。

它探讨了个体内潜意识心理过程以及人类行为背后的驱动力,旨在揭示人类心灵中的冲突和欲望。

精神分析的核心概念1. 意识结构精神分析将意识划分为三个层次:意识、潜意识和前意识。

意识层次包括我们当前能够感知和思考到的信息;潜意识层次则包含了被压抑、不易察觉或遗忘的想法、欲望和冲突;而前意识层次则位于两者之间,是那些虽然没有直接进入我们的意识,却可以通过努力回忆或注意来获取的信息。

2. 内容解释与梦境解析精神分析认为,人们无意识地表达着他们潜藏在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冲突。

通过解释梦境和自由联想等技术,精神分析师可以帮助个体理解这些隐藏在潜意识中的内容并加以处理。

3. 性与气质发展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行为和心理发展主要受到性欲和性能量的影响。

他提出了一系列阶段性的生命阶段理论,如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等,以说明个体在不同生命阶段对于满足冲动的方式和方式。

4. 转移与抵抗转移是指将过去关系中的情感投射到当前治疗关系中,而抵抗则是指个体对于面对自己内心深处问题时所产生的阻力。

精神分析师通过观察和探究转移与抵抗来更好地理解个体的内心世界,并促进治疗过程。

精神分析在临床上的应用精神分析理论最初是为了帮助治疗精神疾病而发展起来的。

然而,在现代心理学中,它已经被广泛运用于个人辅导和心理治疗中。

精神分析师通过与患者的对话和解读,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内心冲突和障碍,并寻找解决方法。

结论精神分析理论提出了许多重要概念和理念,对于我们理解人类心灵以及行为背后的原因有着深远影响。

尽管它也受到批评和争议,但精神分析仍然是一个重要而独特的心理学派别。

这个入门介绍为读者提供了关于精神分析的基本概念、核心思想以及在临床上的应用方面的初步认识。

精神分析发展理论——弗洛伊德、霍妮、埃里克森(整理笔记)

精神分析发展理论——弗洛伊德、霍妮、埃里克森(整理笔记)

一、理论背景精神分析学说是一种治疗神经病的方法,也是一种研究心理功能的技术,更是一种心理学的理论。

精神分析学说是莱布尼茨、赫尔巴特的心理哲学和叔本华、尼采的反理性哲学与精神病医学临床实验相结合的产物。

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两个核心概念无意识和本能的来源:(一)无意识的来源1.莱布尼茨。

德国心理学奠基人、哲学家莱布尼兹认为,客观存在的、能活动(即有意识)的实体,是由单子组成的,单子是一切实体的元素,类似于知觉。

单子不生、不灭、不变,依其本性的规律不加外力而永行不息。

它们间的和谐,预先存在于单子的法则之内,单子的发展是一种明了化的过程,即一些不明了的知觉逐渐向明了的知觉发展,所以实体表现出活动的等差,也就是意识的等差。

低级的为微觉,微觉是无意识的,如一滴水的知觉,是无意识的知觉,知觉继续发展为意识的实现,便成了统觉。

2.赫尔巴特。

被誉为科学教育学之父的德国哲学家、心理学家赫尔巴特(J.F.Herbart,1776—1841)认为心理学就是观念的静力学和动力学。

他从联想主义观点以及力学的引力和斥力的原理出发,认为观念不仅相互吸引,而且互相排斥,观点联结的方式是融合和复合。

此外,他在莱布尼兹的微觉统觉说的基础上,提出了“意识阈”与“统觉团”的概念。

认为一个观念若要由一个完全被抑制的状态进入一个现实观念的状态,便须跨过“意识阈”这道门槛。

而任何观念要想进入意识内部,必须与意识内原有观念的整体相和谐,否则就会被排斥而降入无意识内,意识阈随着意识与无意识的相互转化而变化。

不同的是莱布尼茨关于无意识的观念倾向于纯粹的描述,认为有些观念为人“意识到”,有些观念不被人意识到,即为无意识;而赫尔巴特认为存在着一个叫做无意识的心理区域。

(二)本能的来源如果说,意识和无疑是属于心理形态的问题,那么,本能则属于心理动力的问题。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所有行为都是由一种或多种生理本能所驱动,通过某种行为方式降低生理张力。

最基本的本能是自我本能与性本能。

精神分析的四个层次

精神分析的四个层次
移情也是一种矛盾情感,病人对医生既爱又恨,只是两者的强度不同而已。如果以爱为主,就是正移情;如果以恨为主,就是负移情。即使是正移情,也不是单一的爱,而是爱中有恨,以爱的名义捉弄医生。病人一方面需要医生,另一方面又不信任医生,与其说是爱,倒不如说是巴结,因此很容易转变为恨。
三、教育
弗洛伊德认为,对移情进行分析和解释,可以让病人对自己的病情产生领悟,以便从病症中解脱出来。但是,有些病人做了精神分析,也产生了领悟,但症状并没有完全消除。这时候,医生还要做一番“修通”工作(working through)。尽管弗洛伊德反对指导和教育,但修通明显带有指导和教育的色彩。在这个问题上,阿德勒的观点比较鲜明。他认为,解释清楚以后,接下来就是教育和辅导。
荣格把精神分析疗法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由四位大师为代表,他们是布洛伊尔、弗洛伊德、阿德勒和荣格本人。四位大师的方法首尾相接,步步深入,体现了精神分析的不同层次。荣格认为,一个完整的分析过程应该包括全部四个层次。
一、宣泄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是在布洛伊尔的谈话疗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结识弗洛伊德之前,布洛伊尔已经运用谈话疗法治疗病人了,著名的安娜O就是这种疗法的受益者之一(1882-1884),“谈话法”一词就是她提出的。她还把这种方法戏称为“扫烟囱法”。
阿德勒早年追随弗洛伊德,后来因为不同意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而自立门户,创建了个体心理学。他认为影响人格发展的第一因素不是恋母情结,而是出生顺序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关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人格发展的动力不是性本能,而是向上意志。
每一个人都想超过别人,如果他发现自己已经超过别人就会感到自豪,如果不如别人就会感到自卑。适度的自卑可以转化为动力,使人奋发努力,积极向上,超过别人,超越自己。但是,过度的自卑会导致心理障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分析:内驱力、客体关系和主体化
武汉中德心理医院曾奇峰
造神活动是人类精神进化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表面上看来,造神是制造了一个有别于人自身的客体,而实际上是人通过造神把自己作为主体从一切对象中分离了出来。

人类因此获得了自我意识,因为“自我意识只有在一个别的自我意识里才获得它的满足”(黑格尔,精神现象学)。

这个“别的自我意识”就是上帝或者神的自我意识。

或者换句话说,造神是人类试图摆脱完全自然状态的一种努力,这一努力还为人类精神的进一步进化,也就是无神论的出现留下了伏笔。

在基督教中,神是无所不能的上帝,上帝不仅制造了人,而且还关注着人的一切活动,控制着人类发展的一些极重要的方面。

对这些内容,我们可以进行另一种心理学上的解读。

所造之神的特征反映了造神者的潜意识的愿望。

每一个民族的神话里都有无所不能的神,潜意识里,人是希望自己无所不能,以便能对抗自然界里无处不在的危险与灾难。

但在对神的实际态度上,东西方人有着根本的不同:西方人心中的神是人永远不能企及的,没有人信基督教或天主教是为了成为上帝;而东方人的某些神则只是人的榜样,可以通过修炼把自己变成神或仙或精。

人与神的分离或者说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为控制提供了条件。

这类控制包括:似是而非的上帝对人类的控制;人类对环境的控制;人类在一定程度上对自己的控制;等等。

人与神的关系就是人与自身的关系。

精神分析从根本上来说是反宗教的。

但在其最基础的结构和方法层面却使用了西方的造神式的心理模型,这个模型我们称之为客体化--控制模型,亦即通过制造和分离客体的方法来凸显主体,从而达到主体控制客体的目的。

精神分析在这一新的参照背景下的过程是这样的:弗洛依德试图把人的一部分精神活动从人的整体精神活动中分离出来,以便实现整体对部分的控制;他所做的主要工作是把人的部分情感客体化,为此他创造了一系列的词汇,来描述那一部分需要分离出来的情感的特征:俄底浦斯情结是人类情感的胚胎形态,人类一切情感的发端。

这一发端的确定还为情感发展的线索提供了起点,从而使情感发展的全过程都置于被观察对象的地位,最终实现理性对情感的控制;潜意识也许被称为潜情感要更合适一些,弗洛依德天纵神明,连冬眠了的情感都不放过,为它取好了一个名子,以便在它从冬眠中醒来后的瞬间就用理性牢牢地抓住它。

被命名了的非理性的客体便不再仅仅是非理性的客体。

因为名子是在对客体的属性进行基本的、理性的判断以后产生的,而且命名活动本身也是理性的。

非理性的客体有了一个名子,就等于它有了几分理性。

精神分析产生治疗效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患者对精神分析理论的概念的接纳。

在弗洛依德时代,命名活动还仅停留在针对每个个体的情感内容上,如内驱力等,这就是精神分析学说早期发展阶段的所谓内驱力理论。

由内驱力理论发展到客体关系理论,是精神分析史上划时代的进步。

也就是说,在客体关系理论的框架中,人际间的情感活动被命名了。

如客体分离、客体丧失等等。

从弗洛依德造词的那一刻起,那些词所代表的情感就已经从我们的整体精神活动中独立了出来,变成了我们可以观察、分析和控制的对象。

这就是西方人的造神模式的翻版:把自己的一部分意识活动取名为上帝,然后让这一部分监督另外一部分;表面看起来,是上帝在控制人类,而实际上是人类在借他的制造物----上帝----自己控制自己。

那些被命名了的情感
就是精神分析治疗中的上帝,它们为我们所造,又为我们所用----用于把我们内心涌动的非理性的力量置于理性的羁勒之下。

我们重新归纳一下人类精神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主体与客体没有分离,人类还没有自我意识,在本能的驱动下从事各种活动;第二阶段是,用制造一个精神客体----神或上帝----的方法将主体与客体分离,主体被独立了出来,人类开始第一次有自我意识,也第一次不仅仅在本能的驱动下行动。

这里增加的一个驱动力是,满足人类自己制造的客体的需要;虽然这一客体的需要依然是人类自己想象出来的,但仍然有着真实的意义。

第三阶段是回归式的,主客体再次合二为一。

这很符合中国文化中关于分与合的辨证法,更符合中国哲人们描述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精神分析是人类精神发展的第二阶段的产物。

在精神分析中,我们是把我们精神世界中非理性的成分充分客体化,从而达到控制的目的。

在精神分析发展的大的社会文化背景上,工业化进程是贯穿始终的。

到目前为止,人类所取得的一切科学和技术成就,都是在客体化--控制模式下实现的。

西方人从创神之日起,几千年来都处在第二阶段。

所以现代科学技术发端在西方的文化土壤之上。

有趣又有意义的是,中国文化似乎早在老子、孔子时代就已经进入了第三阶段,二千年来,中国的智者对人类以外的存在的态度都是将它们化入自己的腔腹胸襟之中,或者是将自己溶入山河星辰之内。

他们从未将自己看成是特殊的一类,他们对客体的态度(如果还有客体的话),就是热爱、描述、把玩、赞美,然后再合为一体,我们可以称之为将客体主体化。

他们满足于大自然的创造,不想再制造一些东西出来,更不用说对制造的东西进行控制了。

这也许是著名的李约瑟问题的真正的答案:中国不是不可以作为现代科技的发源地,而是中国人不愿意那样做。

在后来,中国人为此付出了极为沉重的代价。

精神分析的最高目标不应是分析,而是整合。

个人内心深处各种驱力的整合,人际关系中各种冲突的整合,以及最后,人的精神世界与整个大自然精神的整合。

这就是所谓“天人合一”。

在斯宾洛莎眼里,大自然本身就是唯一的神。

内驱力理论、客体关系理论是精神分析发展已经走过的两个阶段。

精神分析下一阶段的发展,必然是对客体化--控制模式的超越。

参考文献:
1.弗洛依德,精神分析引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253
2.钟友彬,中国心理分析,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79
3.Jay R.Greenberg and Stephen A.Mitchell,Object Relations in Psychoanalytic Theory,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1983.79
4.徐兆仁,道教与超越,北京,中国华侨出版公司,1991.24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