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避讳趣谈

合集下载

令人哭笑不得的避讳

令人哭笑不得的避讳

令人哭笑不得的避讳◎十年砍柴避讳是中国古代特有的现象,意思是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

避讳一般的对象为四者:帝王M圣贤M长官M长辈。

商周时期,民尚质朴,避讳的规矩还没有那么多,到了后来,避讳几乎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礼记•曲礼上》所言“诗 书不讳,临文不讳”,有人也不么多,而是扩大避讳范围,以示不坏规矩,尊重 官长。

时,为了表示对至圣先师孔丘的尊重,硬是让姓“丘”的改成“邱”。

上姓邱的人士,其实和古 上的丘姓是一,丘 。

周 所 的《》, 记了好些今天看来匪夷所思的避讳故事,来。

和 ,字,的官,的名字视为人 不 的 讳 。

有 一 一来 ,说有写文到 I三次,还没有施行(已三状申府,未施 。

w申”了 的名讳,徐老爷大怒,:你作为知县,丨道不 官 的 名 讳 是 意君 为 ,不 名意。

哪想到这位知县是个硬骨头,毫不给官面子,回答说:情向 J 申报不回复,便应当向监司申报,否则向户部,向御台申报,向中书省报,申报来申报去,等到死了才拉倒(今 此 不,便当监司,否则申户部,台,省,申来去,直待死即休)。

说完,长揖而去。

这自E没趣的徐申老爷拿样的属也没办法。

五代时,一个叫石昂的人也是这样不媚权贵的汉子。

他被任命为临淄,上 司是监军太监杨彦朗,杨 的长辈讳“石”,于是跟着避讳。

有一石昂因公事上书杨监军,杨办的人,把 递呈文的“石昂”用笔成“右昂”,也 太欺负人了。

石昂径直走上公廷,对杨公说:怎么能以私害公呢?昂姓石,不姓右(内侍奈何私害昂姓石,非右也)。

杨 ,石昂干脆辞官回家,对儿子说:“我本来不在乱世官,果被刑 人 。

”不过古代官场如石昂这样的刚烈汉子不多,多的是避官的讳,地 官的尊,则是谄媚。

Illlll國看过《水浒传》的人应该知道权势熏 天的太师蔡京。

宋江因杀了阎婆惜,被发 配江州,又因在浔阳楼题^反诗M ?被黄文 炳发现,向江州蔡九知府告发,被抓入牢 中。

蔡九知府依黄文炳之计,写家书给父 亲蔡京,报告J 爪获反贼M 。

“避讳”趣谈

“避讳”趣谈

“避讳”趣谈作者:李元芝来源:《师道·教研》2011年第06期避讳是我国古代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兴起于周,盛于唐宋,清代日臻完密。

避讳一方面是为了规避贵族统治者、或长辈、先贤名字,另一方面则是为了避免生活中某些不吉利的话语。

避讳最常见的表现就是对于贵族或尊长不能直呼其名。

此外还包括,某些场合避免直接使用不吉利的言词。

如:家中长辈去世,告知亲友等人时要说,“XX过去了。

”皇帝死叫“崩”,诸侯死叫“薨”,大夫死叫“卒”,士叫“不禄”,庶人叫“死”。

古代社会,避讳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形成一种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

一、避讳成因1. 古代封建社会,皇帝贵族直接下诏,强迫人民对本族名讳用字进行规避,这是最常见的原因。

如: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为避“秀”,下令讲“秀才”改为“茂才”。

西汉吕后专权时期,吕后名“雉”,为避自己的“雉”讳,下令将“野雉”改为“野鸡”,由此,后世“野鸡”之称通行。

后来各级官吏也纷纷仿效,不仅要讳本人而且还要讳父母宗族的讳。

如:陆游的《老学庵笔记》中记载了一则故事,一个叫田登的州官不准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准写他的名字,可正月十五要放灯三天,小吏只好写成“本州依例放火三日”,后来,就有了“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笑话。

2. 历史文化的约束,避讳大家公认的圣贤名讳,如避讳“孔子”和“孟子”的名讳。

此外,个别朝代还有避讳中华始祖“皇帝”,周朝贤圣“周公”,道教始祖“老子”名讳的。

如:姓氏中的“邱”姓。

清朝规定凡是姓“丘”的,必须加上个“阝”,写成“邱”,并且规定不许发因为“丘”,要念成“七”。

结果,今天形成既有姓“丘”又有姓“邱”的。

当然,后来有部分又改回来了。

3. 封建礼教之妨。

避长辈,父母等的讳。

如唐代诗人李贺之父名晋,因“晋”与“进”同音,犯了其父名讳,故李贺一生不能举进士。

《红楼梦》中林黛玉之母叫贾敏,所以林黛玉凡是遇到“敏”字都读成“米”或“密”。

再如:唐朝诗人杜甫,父亲名叫“杜闲”,为了避“闲”字的讳,杜甫写的所有诗中,从没出现过“闲”字。

略论历史上的避讳

略论历史上的避讳
综上所述,中国历史上的宰相制度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宰相作 为皇帝的辅政大臣,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朝代更迭和政治环境的变化, 宰相制度也经历了许多变革和创新。这些变革反映了中国政治制度在不同历史时 期的调整、发展和完善。宰相制度也对中国政治体制、政府结构和整个社会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内容摘要
内容摘要
此外,武则天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她成功地抵御了外来 的入侵,保卫了国家的疆土,使国家保持了统一和稳定。
内容摘要
最后,武则天还在外交方面有所建树。她积极开展对外交往,与周边国家建 立了友好关系,促进了贸易和文化交流。
内容摘要
总之,武则天在中国历史上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虽然她采取的手段和方法 引发了很多争议,但是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她在推动社会进步、文化发展、 维护国家统一和开展外交活动等方面所做出的贡献是不能被忽视的。
二、避讳的发展
皇帝对十三经和二十一史都做了避讳。宋代的避讳更是严苛而登峰造极, 《东都事略》记载:“(宋仁宗)天圣二年冬十一月癸卯朔,(中书门下)奏: ‘准敕,臣僚家讳与朝廷同者,今文武百僚其回避。’于是申严行下:应内直、 朝会、赐宴、对策及百司申状奏书等,切避御名及宗室名字;违者以违制论。”
Hale Waihona Puke 、避讳的发展4、社会效益优先:调制行为着 眼于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而 不是某个企业或个人的利益。
4、社会效益优先:调制行为着眼于社会整体效益的最大化,而不是 某个企业或个人的利益。
1、调制行为是法律行为:调制行为是政府机关依据法律规定实施的行为,具 有法律效力。政府机关在实施调制行为时必须依法进行,不得违反法律规定。
3、调制行为是公法上的行为:调制行为是政府机关对经济进行干预和调控的 行为,具有强制力。它不同于私法上的自愿行为,而是公法上的强制行为。

从“不许百姓点灯”趣谈古代的“避讳”制度

从“不许百姓点灯”趣谈古代的“避讳”制度

从“不许百姓点灯”趣谈古代的“避讳”制度作者:于保东来源:《高中生学习·阅读与写作》2018年第12期陆游编著的《老学庵笔记》中有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一个叫田登的州官定了一条规矩:不准下属及州中百姓叫他的名字,也不准写他的名字。

到了正月十五,照例要放花灯三天,需要写布告告知州中百姓,这可把写布告的小吏难为坏了,不能写“灯”(登)字该怎么办,这小吏绞尽脑汁,只好把布告写为“本州依例放火三日”。

由此便有了“只许州官放火,不准百姓点灯”的笑话。

看起来这是个笑话,但实则牵扯到我国古代文化中一个很重要的制度——“避讳”制度。

避讳制度是指在封建王朝时代,要求臣民对当代、历代君主,及本朝所尊重的圣人,家族中长者的“名”“字”,不得直接称呼或者使用,要在口头上或文字上用其他方法表述。

我国封建社会绵延数千年,形成的制度文化在典籍中都有体现,从历史的发展演变来看,“避讳”制度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一直伴随着封建社会的兴起、发展、强盛、消亡。

避讳制度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善,民国时期被废除。

[01]封建时代避讳制度的形成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的。

《左传·桓公六年》记载“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

”其疏曰:自殷以来未有讳法,讳始于周。

周人尊神之故,为之讳名。

又曰:讳名,临时言语耳。

从这段文字记载来看,避讳制度也是当时礼仪制度的一种形式。

我国是礼仪之邦,在古代尤为重视礼仪,所以人们(尤其是统治阶级)在给自己起“名”和“字”的时候非常讲究,在交往中,称呼也需要非常注意,名一般用作谦称、卑称,或上对下、长对少的称呼;平辈之间,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

在多数情况下,对别人直呼其名,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平辈之间,相互称字,则是有礼貌的表现。

下对上,卑对尊,在写信或称呼时,可以称字,但绝对不能叫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更是不能提,否则就是“大不敬”或“大逆不道”,所以便产生了我国特有的“避讳”制度。

【推荐下载】中国古代的避讳习俗浅谈

【推荐下载】中国古代的避讳习俗浅谈

中国古代的避讳习俗浅谈中国古代的避讳习俗,避讳是封建时代等级制度的产物,是中国古代特有的习俗。

 所谓避讳,就是中国封建时代人们为了尊敬君主、圣人、贤者和长辈,在说话时不直呼其名,在写文章时不照字直书,而用其他的字词代替来加以回避的一种习俗。

这种习俗,在古书用字上造成了许多混乱,给我们阅读古籍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因此,我们学习古代文化,对古代的避讳习俗很有必要认识了解。

 避讳起源较早,至少在春秋就有了。

据《公羊传》记载,孔子作《春秋》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左传》《礼记》及《孟子》等书对避讳也有记载和论述,但在整个先秦时代并不普遍。

秦统一六国之后,帝王的地位急剧升高,避讳才逐步盛行起来。

从秦汉到唐宋,避讳的趋势是愈来愈严,在宋代达到极盛。

并且不少朝代的皇帝还另外规定了一些避讳的范围和方法,让臣民必须遵守使用,否则就要砍头问罪。

 避讳的范围,历代并无统一规定,但一般来说,多限于国君和长辈。

因此,避讳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避国君或帝王的名字,这是最主要的一类,古人又称这类避讳为国讳。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第一次在全国正式实行统一的避讳。

秦始皇名嬴政,全国不得用政及其同音字,正月或被改称为端月,或改读正为征音。

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的名字也要避讳,因为庄襄王叫嬴子楚,所以秦称楚国为荆国。

西汉开国皇帝高祖名刘邦,改战国官名相邦为相国。

汉文帝名刘恒,改北岳恒山为常山。

汉武帝名刘彻,秦末汉初辩士蒯彻就被改名为蒯通。

汉宣帝名刘询,战国后期大思想家荀卿(荀况)就被改称为孙卿。

东汉光武帝名刘秀,改读书人秀才为茂才,鲁迅小说《阿Q正传》我也曾问过赵太爷的儿子茂才先生一句中茂才即指秀才。

汉明帝名刘庄,改光武帝年少游学长安时的同学庄子陵为严子陵,庄子陵在富春江上的隐居之地至今仍称为严子陵钓台。

汉安帝刘祜的父亲清河孝王名刘庆,于是庆氏改姓为贺氏,现今的贺姓就是东汉庆姓的后代。

到了宋代,避讳更甚。

古代避讳的笑话

古代避讳的笑话

古代避讳的笑话古代人讲“避讳”,即子女避祖、父名字讳,臣民避君王名字讳。

一般地说,是在写文章、谈话时避开要避讳的字,通常是用其他字来替换。

普通老百姓的避讳还好办,而帝王的避讳可没有商量的余地,它带有强制特点,弄不好就会被杀头。

由于皇帝的避讳如此神圣不可侵犯,结果造成了一个个让人喷饭的笑谈。

晋文帝名叫司马昭,那么“昭”字别人谁也不许用,于是,连古代的王昭君也得改名,叫“王明君”。

晋愍帝叫司马业,那么“业”字就为皇帝独霸了去,甚至连地名“建业”(今南京)也改名叫“建康”。

唐高宗叫李治,“治”字就变成皇帝独有的字,而且和“治”同音的字也得改。

在行文中凡是遇到“治”的字都改写成“持”“理”等同义词的字。

而“稚”字因和“治”同音,凡是用“稚”的地方,都必须用“幼”来代替。

好在汉语当中同义词较多,否则真不知如何办才好。

唐高宗的太子叫李忠,那么“忠”字也得避讳。

朝中实行多少年的官职名“中郎将”,也奉命改为“旅贲郎将”。

以上避讳是皇帝或太子的名字,还好理解,发展到后来,甚至连皇帝的姓、属相都要避讳,这一下子更出了许多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宋徽宗因为属狗,因此天下的狗便走了运,有旨禁止天下杀狗。

元仁宗因为属鸡,降旨禁止在大都市内提到鸡。

从此买鸡卖鸡,都得抱鸡而行,以示对“鸡”字的尊崇。

荒唐的是,明武宗既姓朱,又属猪,所以在正德十四年,他下了一道圣旨,禁止民间养猪。

他认为养猪、杀猪,是把矛头指向了皇帝。

不想此令一下,几年后,几乎全国的猪都断了种,以至于节日用来祭祀天地祖庙的猪都无法找到。

后来,由于大臣们的劝谏,他才不得不取消这道令人哭笑不得的禁令。

清代的慈禧太后属羊,于是朝中有令,不许人们说:“养羊、杀羊、吃羊肉”一类的话。

但是慈禧太后嘴馋,又不能不吃羊肉。

于是又下令,管“羊肉”叫“福肉”“寿肉”,真是欺人欺己的可笑办法。

避讳,是中国古代社会生活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

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记述了一个故事:“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搒笞。

避讳趣谈向景安 - 首页 - 天河部落

避讳趣谈向景安 - 首页 - 天河部落

避讳趣谈/向景安古代避讳的方法有三种:即是改字法、空字法和缺笔法。

空字是指遇到需要避讳的字时空着不写,或写个「某」字,或者写个「讳」字。

如《史记.孝文帝本纪》:「子某最长,请建以为太子。

」「某」字就是「启」字,指汉景帝刘启,因避讳而写「某」字。

东汉文字学家许慎写的《说文》一书,在「禾」部避汉光武帝刘秀讳,不写「秀」字,空着一格,下面只说「上讳」。

在「?」部避东汉明帝刘庄讳、在「火」部避东汉章帝刘炟讳、在「戈」部避东汉和帝刘肇讳、在「示」部避东汉安帝刘佑讳,都不写「庄」字、「炟」字、「肇」字、「祜」字,而是空着一格,下面只说「上讳」。

《宋书.武帝纪》在永初元年八月下说:「荆州刺史宜都王讳进号镇西将军。

」这里的「讳」就是宋文帝刘义隆,因避讳而不写「义隆」,只写一个「讳」字。

缺笔避讳大约从唐朝开始,如唐高宗干封元年立的《于志宁碑》中「世」字写成「卅」,缺最后一笔;仪凤二年立的《李绩碑》中「世」字改成「」,缺最中间一竖;《旧唐书.高宗纪》说:「显庆二年十二月,改民日叶宫(字)。

」意思是说:为了避唐太宗李世民讳,「民日」字改成「昏」字,「叶」字改成「」字,因为「民日」字上面是「民」字,「叶」字中间是「世」字,必须缺笔避讳。

从此「昏」字一直流行到现在,「」字后来又恢复成「叶」。

精于避讳学的岳珂识破假古董懂得了历代上述三种避讳方法,就可以鉴定古代文物和典籍的时代和真伪。

如南宋宁宗嘉定三年(公元一二一○年),岳飞的孙子岳珂在中都(今北京市),看到一个读书人拿着一张古琴到姓李的人家去卖。

这琴名叫「冰清」,制作非常奇特,断裂的纹迹和鱼鳞般的斑痕,显得很破旧,无论懂和不懂,大家都说这是几百年前的古琴。

琴的腹部刻着一行字说:「大历三年三月三日,蜀郡雷氏斫。

」意思是说,这是唐朝代宗大历三年(公元七六八年)四川姓雷的人制造的。

琴的风池(琴底)内又有一行字:「元十一年七月八日再修。

」意思是说,在唐朝德宗贞元十一年(公元七九五年)又修理了一次。

古人避讳太奇葩了

古人避讳太奇葩了

古人避讳太奇葩了古人避讳太奇葩了古人的这些“避讳太奇葩了,今天的人看了得笑死宋朝还专门编了一部《礼部韵略》,详细规定了需要避讳皇帝的字,总共是325个,其中宋高宗赵构的“构”字需要避讳的最多,达55个。

说起“避讳”,今天的人都没什么感觉,百无禁忌,但在古代,这可是人际交往的头等大事,一个不注意,就会让你万劫不复。

前几天看一档美食节目,做山药这道菜,主持人自作聪明地说,“山药”这个名儿起得好,既是菜,又是药,体现了古人的智慧。

其实,“山药”的命名,体现的并不是古人的智慧,而是古人的无奈。

山药一开始并不叫山药,而是叫薯蓣,在唐朝代宗时,因为唐代宗名叫李豫,为了避讳,凡是跟“豫”同音的字都不能再用了,于是薯蓣就改成了薯药(还好不是鼠药);后来又到了宋朝英宗时,英宗名叫赵曙,于是跟“曙”同音的字也不能用了,可怜的薯药又改成了山药,直到今天。

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比如现在用的马桶,其实本来叫虎子,从汉朝就有了,后来到了唐朝,因为唐高祖李渊的爷爷叫李虎,虎子就改成了马子,后来又演变成了马桶。

还比如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本来叫启蛰,因汉景帝叫刘启,就改成了惊蛰。

还有嫦娥,也因为汉文帝叫刘恒,而从姮娥改成了嫦娥。

这就是古代的“避讳”,只要皇帝一上台,他的名字和他的爸爸、爷爷的名字就成了敏感词,老百姓都不能再用了。

总结起来,需要避讳的对象主要有两大类,一是皇帝,二是长辈。

先来说说皇帝的“避讳”。

说起严光严子陵,了解历史的人都不陌生,这是中国历史上最顶级的隐士之一,“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这四句话就是范仲淹专门为他写的。

东汉光武帝跟严光是同学,很钦佩他的才华,好几次请他出山,他都没搭理,牛X得不得了,让光武帝很没面子。

不过,光武帝也不用太伤心,因为他的儿子给他找回了个大大的面子。

其实,严光本来姓庄,当时还没有“严”这个姓,庄光叫着也挺顺口的,不过等光武帝的儿子汉明帝一上台,就不能再叫庄光了,因为汉明帝叫刘庄,从此“庄”姓就改成了“严”姓,牛哄哄的庄光也不得不变成了严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避讳趣谈与西方诸国以取先人之名表达缅怀纪念之情不同,儒家文化向来强调高低分明、尊卑有序的等级制度,避讳便是这一制度的一个表现。

为长者讳,为尊者讳,避讳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现象,具体从什么时候开始无从查询,但习惯认为避讳“大约起于周,成于秦,盛于唐宋,至清代更趋完密。

”帝王作为封建时代至高无上的尊者,与其相关的讳词更是普通人不能提及的,否则就是对皇权神圣性的挑战,有下狱甚至丢脑袋的危险。

帝王避讳最严格的莫过于宋代,宋人避讳之例最严。

《容斋三笔》里就说:“本朝尚文之习大盛,故礼官讨论,每欲其多,庙讳有五十字者。

举场试卷,小涉疑似,士人辄不敢用,一或犯之,往往暗行黜落。

”宋太祖赵匡胤,避讳字有匡、筐、涯、眶、惟、勖、眶、胤、靷、引、鈏、酳等,更甚者其远祖、始祖、高祖、曾祖、祖父、父亲等已故受追封之人的名讳都一概要避,避讳之字词多达40余。

宋仁宗名赵祯,蒸包子蒸馒头的“蒸”字就得改为“炊”字。

更有甚者,宋高宗名构,为避“构”字而牵及够、媾、购、遘,, 避讳的字达50 多个!实在无法避免的常用字,也需要增减笔划或者改变读音,以示区别。

如宋真宗赵恒,“恒”字多见缺末笔者。

物极必反,当历史的车轮碾过宋代,进入元代时,草原民族蒙古入主中原,一改儒家世俗传统,以蒙古族的习惯,父子不避,尊卑无讳,因此避讳几乎终止。

照宋代周密《齐东野语》的说法,起码从周朝起,中国封建社会就有了避讳制度。

所谓避讳,按照《汉语大词典》的解释,即是:“谓封建时代对于君主和尊长的名字,必须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

”例如,唐高祖的祖父名虎,凡写到或讲到“虎”,都得改为“猛兽”,或改为“武”。

又如,唐太宗名世民,他死后,“世”字、“民”字都必须回避。

于是,李世勣改名李勣,“为民作主”改为“为人作主”。

避讳制度影响甚广,连百姓的日常生活也受到影响。

据说五代时,吴越王钱鏐有子跛足,讨厌人说到“茄子”,因“茄子”与“瘸子”音相近。

后改“茄子”为“落苏”。

百姓只得跟着说。

至今上海人仍称“茄子”为“落苏”。

吴越王钱鏐不许用跟“鏐”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改石榴为金榴,改刘姓为金姓。

宋仁宗名祯。

宫中改正月为初月,蒸饼为炊饼。

以此之故,《水浒》中武大郎要称蒸饼为炊饼。

因为避讳,引出了很多不近人情的事。

《唐律》禁食鲤鱼,违者打60 扳子。

唐朝皇帝自以为是老子李耳的后代,李、鲤同音,吃鲤就是吃李。

鲤鱼也不让叫鲤鱼,改称“赤鯶公”(“鯶”音“涣”)。

北宋法令规定,官员所担任的官职的名称如犯高祖、曾祖、祖父讳,该官员有罪。

唐朝李贺因父名晋肃,不敢应进士举。

唐代冯宿父名子华,朝廷任命他为华州刺史,他以避讳不予接受。

贾曾被任命为中书舍人,以父名忠一再推辞,朝廷只得另外安排。

北宋xx 以父名xx,终生不听音乐。

徐绩父名石,终生不用石器,走路不踩石头,遇到石桥要人背着过。

因为避讳,还闹出了一场官司。

北宋时,有一年举行科举考试.刘攽、王介都是开封府考官。

有一名举子用了一个“畜”字,王介认为犯皇上嫌名(宋哲宗名刘煦)。

刘攽则认为礼部事先没有将“畜”字定为必须避讳的字,不可以因为用了这个字就将该举子黜落。

两人纷争不已。

御史张戬、程灏将刘、王二人一并弹劾,刘、王都被处以罚金。

御史中丞吕公著认为处分太轻,朝廷乃加重对两人处分,“夺其主判”。

奸佞小人往往利用避讳谄谀上司或当道。

北宋蔡京任宰相时,每当宰相们在相府一起吃饭(当时称作“堂食”),小吏要报菜名。

报到“菜羹”这道菜时,因“菜羹”音近“蔡京”,乃回避而报“羹菜”。

当时凡往来公文,都得回避“京”字,“京东”、“京西”分别改为“畿东”、“畿西”。

蔡京门下蔡昴避蔡京讳尤其谨慎,并要求家人也这样做,家人有违犯的,要打板子。

有一次他自己违犯了,家人提醒他,他便扬手打了自己一记耳光。

《捕蛇者说》最后一句道:“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此处的“人风”本应为“民风”,是柳宗元笔下误吗?不是。

看了古人的“避讳”习俗,大家就知其所以然了。

我国自周代起,就出现了避讳这一特殊的文化现象。

所谓“避讳”,就是在说话或行文中遇到应忌讳的人名、事名、物名时,不能直接说出、写出,就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或用其他方法来改说、改写,以表示尊敬的一种方式。

下面,我们就来谈谈古人避讳的种类和常用的方法。

一、避讳的种类1. 国讳即当朝皇帝及其祖先(七世以内)的名字,全国臣民都要闪避。

否则,就会招来杀身之祸。

如:唐代前,盛小便的容器叫虎子,因唐高祖李渊的祖父名虎,为避讳,就把虎子改叫马子。

今人所谓马桶,即源于此。

随着避讳内容的扩展,连皇帝的姓和属相都要避讳。

慈禧太后属羊,就不许人们说“养羊”、“杀羊”、“吃羊肉”一类的话。

但她又爱吃羊肉,便下令把羊肉改叫“福肉”或“寿肉”。

2. 家讳即父母、祖先的名字,应回避,以示尊敬。

如:范晔父名泰,他所撰《后汉书》中郭泰、郑泰的“泰”都改作“太”。

苏轼祖父名序,东坡为人撰序时,就改“序”为“叙”;后觉音同,又改用“引”。

3. 圣讳就是讳圣贤的名字,包括黄帝、孔子、孟子、周公等。

孔子名“丘”,宋代就改瑕丘县为瑕县、龚丘县为龚县。

二、避讳常用的方法1. 改字法在属文时,若遇到需要避讳的字,就要用意义相同、相近的其它字来代替。

如:为避汉高祖刘邦之讳,凡遇“邦”字都用“国”字来代替。

二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先秦时叫“启蛰”,为避汉景帝刘启讳,改作“惊蛰”。

为避光武帝刘秀讳,改“秀才”为“茂才”。

唐太宗名世民,唐人属文就用“代”字代替“世”字,用“人”代替“民”字,故《捕蛇者说》中把“民风”写成了“人风”。

2. 缺笔法即书写时遇到需要避讳的字,把此字缺一笔。

如:为避李世民讳,人们将“世”写作“丗”,将“民”写作“氏”。

为避宋真宗赵恒讳,不写右边“亘”字上面的一横。

宋朝和清朝的缺笔,一般都缺在字的最后一笔上。

玄烨的“烨”字,少写最后一竖;林黛玉母名贾敏,她写“敏”时,就少写最后一捺。

3. 空字法有多种情况:或把讳字空着不写,或写作“某”,或直写“讳”,或以○ 、□代替。

如:梁武帝父顺,《南齐书》中凡遇“顺”字就空着不写。

为避唐太宗“世”字,把“观世音菩萨”写为“观音菩萨”,将“世”字省去。

司马迁在《史记?孝文本纪》中记载道:“子某最长,请建以为太子。

” 某“”就指汉景帝刘启。

许慎在作《说文解字》时,对于“禾部”的“秀”字干脆注曰“上讳”。

古籍中以○、□代替讳字的很多,不赘述。

4. 改音法读书时遇到要避讳的字,要用与之相近的音来代替。

如:周代的阴历一月叫“政月”,因秦始皇名“嬴政”,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的读音变为平声。

林黛玉读书遇到“敏”字,就念成“密”或“米”。

清朝时,为避孔子讳,姓丘的“丘”字右边要加上耳字旁,写成“邱”,读“七”音。

上述可见,由于历朝历代的帝王和文人墨客为避自己所“尊”、所“亲”和“圣贤”之讳,在撰文特别是在抄写、刊刻古书时都有或多或少的改动,出现了不少把人名、地名、官名、物名改头换面的现象,给今人的阅读带来诸多不便,甚至产生歧义,得出错误结论。

因此,了解、掌握古人避讳的种类和常用方法,对我们阅读、理解古籍大有裨益。

在中国古代,封建等级制度森严,十分讲究尊卑有序、长幼有别,于是人们在称帝王和尊长者之名时,在称呼和书写上都应有所避讳。

所谓避讳,就是不直接称呼帝王或尊长者的名字。

当朝的帝王和尊为至圣的孔子之名,全国人避讳之,谓之国讳或公讳;祖先和父亲之名全家避之,谓之家讳或私讳。

常见的避讳方法有二:一是改用同音、同义字来替代;二是用缺笔画来避讳。

下面是中国古代一些帝王和名人的避讳:孔子名丘,“丘”字就采用了缺笔书写,把中间的一竖去掉了。

秦庄襄王名子楚,秦朝就把“楚”改为“荆”。

如“二十三年,秦王复召王翦使将击荆。

”《(史记·秦始皇本纪》)今湖北省地理上又称“荆楚大地”,源于此。

秦始皇名政,与“正”同音,为避之,后人称“正月”为“征月”,写成“端月”。

汉高祖刘邦称帝后,把“邦”改为“国”,如“何必去父母之邦”。

因此现在常把“邦”国“”视为同义词,如“治国安邦”邦“国之交”。

汉文帝名恒,“恒”常改为“常”,在《史记》中,恒山常常写成“常山”,姮娥写成了“嫦娥”。

汉吕后名雉,因此雉鸟改称为“野鸡”。

王嫱字昭君,为避晋文帝司马昭之讳,改称为“明君”或“明妃”。

隋炀帝名广,“广”常改为“博”,因此隋曹宪为《广雅》作音释时,把书名改为《博雅》。

唐太宗名世民,“世”改为“代”或“系”,“民”改为“人”。

如柳宗元在“凌迟不救者三代”《(封建论》)句中把“三世”改为“三代”,在“上果贤乎?下果不肖乎?则生人之理乱未可知也”《(封建论》)句中把“生民”改为“生人”。

他在《捕蛇者说》中把“民风”改为“人风”。

此外,观世音菩萨也略称“观音菩萨”,三省六部中的“民部”改为“户部”。

唐高宗名治,“治”改为“理”、“持”、“化”。

柳宗元《封建论》中的“继世而治”写成了“继世而理”;《后汉书·王符传》中“治国之日舒以长”写成了“化国之日舒以长”。

唐代宗名豫,薯蓣曾经改名为“薯药”。

宋英宗名曙,薯药又改名为“山药”。

女真族唐时隶属于契丹,因避契丹主宗真之讳,曾经改名为“女直”。

清代入关后的第一朝皇帝清世祖名福临,为了缓和民族矛盾,曾下诏布恩,特许百姓可不避讳“福”字,并假惺惺地说:“不可为朕一人,致使天下之人无福。

”清圣祖康熙名玄烨,“玄”改为“元”,烨”改为“煜”。

因此清代著作或碑刻中许多应该用“玄”字的地方,都统统写成了元”字在历史上,说起称谓避讳,要数清代兴起的骇人听闻的文字狱,人们往往是不敢说错话,叫错人的,于是上演了许多有关帝王避讳的冤假错案。

据史载,康熙年间,前明大学士朱国祯生前在经清人庄廷全冒名出版的《明书》中曾直书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名,前后株连冒名的出版者以及修订、校阅、写序等人员达数百人,处于死刑的达70 多人。

雍正年间,主考官查嗣庭因摘录《诗经》中的“维民所止”作为科举考试题目,经人告发说题中“维止”二字暗示将“雍正”砍头示众,查嗣庭最后病死狱中还惨遭戮尸枭首,儿子问斩,兄侄被流放。

乾隆年间,内阁学士胡中藻引用《周易》中的爻象之说,以“乾三爻不象龙”为试题,题目中有“乾龙”二字,因“龙”与“隆”同音,竟判定是影射乾隆被送上断头台。

举人王锡侯删改钦定的《康熙字典》重编时用《字贯》,触犯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帝名,王被处于斩刑,封疆大吏也因此失察革职治罪。

以上所列举的是避讳君王的,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许多避讳尊长者之名的,以示对尊长的尊敬。

譬如,司马迁父亲名谈,所撰《史记》避讳“谈”字,《史记·季布传》中有一人叫赵谈的,改名为“赵同”。

后世人沿用此法,将与父亲同名的字改为“同”字。

范晔父亲名泰,所撰《后汉书》避讳“泰”字,凡书中人名或地名含有“泰”字一律写成“太”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