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古代知识--避讳字

合集下载

【文言 文化】“避讳”例说

【文言 文化】“避讳”例说

【文言文化】“避讳”例说“避讳”是指不愿说出或听到某些会引起不愉快的字眼,它是我国历史上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尤其是在封建社会里,在文字上是不可触犯帝王与尊者之名,口头上也不可直呼,必须用一些方式加以回避,否则将会造成不可想象的后果。

如清乾隆年间,有位王锡侯的书生,38岁中举,会试落第,用了20年的时间编印了一部字典即《字贯》,在字书的“凡例”上他为了阐述什么是“避讳”举了一个例子:“玄烨,弘历,胤正,不能写出,要避讳”。

乾隆知道后大为恼火,依照大清历律诛之,京城有21人连坐,儿孙7人秋斩,其余入奴,仅有的60多两白银也充官。

这就是典型的例子。

“避讳”常有以下三种类型:一、避帝讳,也叫国讳,即皇帝及其祖先,后妃、太子等用过的名、字、姓,必须避讳。

如:秦始皇名政,正(与政同音)月改为端月,其字子楚,称楚为荆;郑春是晋简文帝的皇后,凡有用“春”的都用“阳”来代替,富春改成富阳,宜春改成宜阳,《春秋》改为《阳秋》;;三国时的吴,立和为太子,把禾兴县改成嘉兴县等等。

二、避圣人讳及尊者讳。

如:孔子、老子、孟子等圣人的名、字,在封建时代都要避讳,此外尊者、长辈的名、字也要避。

如:范晔,其父名泰,朝廷让他做太(与泰同音)子詹事,他就坚决不做;苏轼的祖父名序,因此苏轼把序文称作叙文,而苏洵则把书序叫做引等等。

三、避恶人讳。

古时文人都爱用“桧”作为名,但自秦桧以后就无人再用了,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记载:一位秦姓书生在游杭州时写下如此诗句:“人自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耻姓秦”;汉代吕后名雉,雉,是野鸡,在古代名字中也很常用,自吕后就无人再用了。

“避讳”常有以下三种方法:一、改字,即用另一个字代替需避讳的字,一般用同音字或近音字代替。

如:汉刘文帝,名恒,恒山用“常”山代替;光武帝名秀,秀才改为“茂”才;汉代有一个叫郑玄的,在清代人们为避康熙的讳(玄烨),清人称他为郑元(音近)等等。

二、缺笔,即不把需要避讳的字写完整。

如:孔丘,写成孔或,玄烨写成烨,李世民写成李民等等。

冷知识(49)中国古代的避讳文化

冷知识(49)中国古代的避讳文化

冷知识(49)中国古代的避讳文化冷知识(49)中国古代的避讳文化所谓“避讳”,指的是古人在言谈和书写时要避免君父尊亲的名字,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

避讳起源于周朝,秦汉以后,随着儒学统治地位的确立,避讳制度日趋完备。

一、避讳的种类:中国古代避讳主要有三种:“国讳”、“家讳”和“圣讳”三种。

“国讳”主要是避皇帝本人及其父祖的名讳,有的朝代延伸至避讳皇帝的姓、字、生肖以及陵名等等。

封建帝王出于加强封建统治的需要,要求其统治下的臣民都必须遵守“国讳”,一旦犯讳,就是“大逆不道”,将受到严厉处罚。

如,为了避讳汉文帝刘恒的“恒”,春秋时的田恒被改为田常,北岳恒山被改为“常山”,当然后又改了回来;为避讳汉景帝刘启的“启”,古都启封改为“开封”,倒是沿用至今。

因为唐太宗叫李世民,观世音菩萨也被迫改名为“观音菩萨”。

“家讳”指避讳父祖之名,仅限于亲属内部,体现了封建伦理道德精神。

诗鬼李贺的父亲名晋肃,因为避讳“晋”,李贺终身没有参加科举进士考试,虽少年英发,才华横溢,却终不得志,郁郁寡欢,27岁就英年早逝。

李贺的《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成了千古名句,后来有人将其作为对联,来征集求对下联,直到北宋才被大文学家石延年对出了下联:月如无恨月长圆。

当然,这是后话。

李贺死后,韩愈很是惋惜,义愤之中写下了《讳辩》一文。

文中说,因父亲名为“晋肃”,儿子就不能参加进士科考,如果父亲名为“人肃”,难道儿子终身不能为人?因“家讳”也闹出了许多笑话。

宋时有个大臣名“良臣”,其子在读《孟子》中的“今之所谓良臣,古之所谓民贼也”时,改作“今之所谓爹爹,古之所谓民贼也。

”“圣讳”多数情况下指避孔子的名讳“丘”。

如晚清爱国诗人、教育家、抗日保台志士丘逢甲,祖籍广东嘉应州镇平县(今广东蕉岭) 。

因在清雍正年间,不少"丘姓"者因避讳孔子之名,改成了现在常见的"邱姓",故丘逢甲宗族姓"丘"或"邱"者皆有。

中国古代特殊文化现象--避讳

中国古代特殊文化现象--避讳

中国古代特殊文化现象--避讳中国历史上的避讳,从先秦一直避到清末,不但要为历朝数百帝王讳,还得为州郡长官讳,为自己的先辈讳;不但姓名与帝王尊长相同得讳,地名、事件犯上了也得讳一下。

避讳方法有缺笔、空字、改字等,真可谓源远流长,花样百出。

这种避讳,不但给后人读史造成很多误会、增加很大麻烦,而且闹出了很多使人哭笑不得的“笑话”。

避帝王讳一般的帝王,都是为自己的名字讳的,如汉高祖刘邦讳“邦”为“国”,汉武帝刘彻讳“彻”为“通”,汉光武帝刘秀讳“秀”为“茂”,唐高宗李治讳“治”为“理”等。

但是有的帝王,避讳却别拘一格,如十六国时的前秦国主苻生,是个独眼龙,因此讳“不足”“不具”“少”“无”“缺”“伤”“残”“毁”“偏”“只”等字眼。

手下人无意犯了讳,就要受到剁腿、破肚、拉肋、锯颈等种种酷刑。

有一次他叫太医令程延合药时,问及所需人参的好恶与多少,程延回答:“虽小小不具,自可堪用。

”这“不具”可是犯了大讳,苻生勃然大怒,先将程延的双眼凿出,再将他杀死(《晋书·苻生载记》)。

北周宣帝宇文赟认为“高”“大”二字乃帝王所专有,臣下百姓如何能妄加使用?于是命令国中,凡姓“高”者,改姓为“姜”,九族改称“高祖父”为“长祖父”,官称名位,凡有称为“上”或“大”者,一律以“长”代替。

幸好周宣帝在位时间极短,这种避讳法未能推行多久,影响不大(《北史·周本纪下》)。

南朝萧齐时有个小官姓皇名太子,齐武帝萧赜说:“皇太子怎能用作人的姓名!”命将“太”字的一点移了出来。

皇帝是金口御言,臣下如何敢违拗?于是那个小官的姓名就从“皇太子”变成了“皇犬子”(《南史·齐本纪下》)。

不但字同得讳,有时音同也得讳。

大家知道,“依样画葫芦”的典故出自北宋的陶谷。

其实,陶谷本姓唐,生于五代,由于得避后晋高祖石敬瑭的音讳,只得改姓为陶(《宋史·陶谷传》)。

甚至连偏旁犯了讳,也得改过来。

五代后唐时,唐明宗李嗣源改名李亶,于是有个叫杨檀的人,因“檀”字犯了偏旁讳,只得改名为杨光远(《旧五代史·晋书·杨光远传》《新五代史·杂传》)。

关于古代知识--避讳字

关于古代知识--避讳字

关于古代知识--避讳字
避讳字,是指中国古代回避君主和尊长的名字而改写的字。

在某些正式或非正式场合,相对低地位或阶级的人直呼相对高地位或阶级的人姓、名、字、号是不合礼仪的,为了合乎礼仪,用词必须有所改变。

下面是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用同义字或近义字代替
秦始皇名正,秦代避讳“正”,因此,用“端”代替“正”。

比如,把“正月”改为“端月”;汉高祖名邦,汉代人便以“国”代替“邦”;古代叫邦家,汉代就叫国家,一直沿用到今天。

东汉光武帝名秀,避讳“秀”字,于是把秀才改为茂才。

用同音字或音近字代替
司马迁的父亲名谈,司马迁《史记》作,在《赵世家》中就把张孟谈改成张孟同。

清圣祖名玄烨,清代人便以“元”代替“玄”,以“煜”代替“烨”。

字缺笔画。

唐太宗名李世民,唐代人就把“世”缺笔写作“丗”。

拆字。

一个汉字是由几个部件组成的,为了不犯君主的讳,便只取字的某一部分以避开原字。

五代晋君主是石敬瑭,姓敬的人便改姓文。

删字。

有的人是双名,如果其中一字犯了讳,便把它删去变为单名。

如南朝齐开国叫萧道成,一个叫萧道渊的人便把名字里的“道”去掉,改为萧渊。

用形似字代替
五代后周君主名郭威,一个叫郭彦威的人就用“成”代替“威”,改名为郭彦成。

改读。

孔子名丘,过去读书人把“丘”读成mou,实际上是用“某”的读音。

增加偏旁,构成新字
比如,为了避孔子的讳,凡是“丘”作地名或姓氏,一律改为“邱”,读qi,以与孔子名讳区别。

关于古代知识--避讳字。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现象——避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现象——避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现象——避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独特现象——避讳避讳是指民国以前在行文、书信和著述等内容中,凡涉及到君主、父母和祖先等尊者的名字时都要回避的一种文化现象,即所谓为尊者讳为贤者讳。

这种风俗最早出现在周朝,形成于秦,盛行于唐宋,延续至晚清。

了解避讳这一中国历史上的文化现象,可以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

一、避讳的方法当遇到需要避讳的字的时候,我们的先人是如何处理的呢?这主要有三种方法:1、改字法顾名思义这种方法就是将需要避讳的字改用别的字代替。

例如:秦庄襄王名叫子楚,于是秦时把楚国称做荆国。

它开始盛行于秦朝,历朝历代也都广泛使用。

2、空格法这种方法主要盛行于魏晋时期,就是当遇到需要避讳的字时采用空格,或写“某某”二字。

3、缺笔法这种方法就是把需要避讳的字减损笔画,造出一个新的字来代替原字。

它主要盛行于唐宋时期。

有些经过改造的字甚至沿用至今。

例如:“昏”字,原为“昬”。

唐朝时,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将“昬”字改造为“昏”。

二、避讳的种类除了在行文中对君王、父母和祖先等进行避讳外,避讳的种类可谓五花八门,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1、改姓名历史上有不少人为避君王的讳将自己的姓改了。

例如:楚汉之争时,有“籍”姓者为避楚霸王项籍的名讳,将姓改为“席”。

汉明帝名“荘”,当时有“庄”姓者改姓为“严”。

还有人为避讳而改名的。

例如:唐代著名史学家刘知几原名刘子玄,就是因为避唐玄宗的讳而改名的。

2、改物名、地名因避讳更改物名、地名的例子也不少。

如西汉吕后小名叫“雉”,所以将雉鸟改名为野鸡,这一习惯甚至延续至今。

五岳之一的北岳恒山,在汉朝时叫常山,就是因为避汉文帝刘恒的讳。

3、改常用语因避讳而改变人们习惯用语的最著名的例子之一恐怕就是老百姓这一称呼的来历。

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讳,将“民”改称“老百姓”,并且世代延续成为常用语。

再如:晋朝时为避司马师的名讳,将“太师”改称“太宰”,将“京师”改称“京都”,这些后来也都成为习惯用语。

宋代避讳字表

宋代避讳字表
2.因避讳太祖赵匡胤讳,改“匡山”为“篑山”。
3.因避讳真宗赵恒讳,改“常山”为“恒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4.因避讳仁宗赵祯讳,改“祯州”为“惠州”。
5.因避讳英宗赵曙讳,改“蓨县”为“景县”。
6.因避讳神宗赵顼讳,改“顼亭”为“虀亭”。
7.因避讳哲宗赵煦讳,改“煦城”为“蓨城”。
9.宋钦宗赵桓:避讳“桓”字。
宋朝重要官员名讳
1.文彦博:避讳“彦”字。
2.韩琦:避讳“琦”字。
3.富弼:避讳“弼”字。
4.欧阳修:避讳“修”字。
5.司马光:避讳“光”字。
6.王安石:避讳“安、石”等字。
7.苏轼:避讳“轼、世、思”等字。
8.苏辙:避讳“辙”字。
9.曾巩:避讳“巩”字。
宋朝地名避讳
1.因避讳太祖赵匡胤讳,改“匡城县”为“湄城县”。
宋代避讳字表
避讳字项目
描述
宋朝历代皇帝名讳
1.太祖赵匡胤:避讳“匡、匡护、光”等字。
2.宋太宗赵光义:避讳“光、义、光义”等字。
3.宋真宗赵恒:避讳“恒”字。
4.宋仁宗赵祯:避讳“祯”字。
5.宋英宗赵曙:避讳“曙”字。
6.宋神宗赵顼:避讳“顼、旭、勗”等字。
7.宋哲宗赵煦:避讳“煦”字。
8.宋徽宗赵佶:避讳“佶”字。

古代文化常识之避讳

古代文化常识之避讳

文化常识之“避讳”生老病死,人之常情。

但人们对“死”,自古至今都讳莫如深,为避讳起见,取了诸多别称。

古代对人死的称呼反映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里严格的等级制度,《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一)按身份等级天子死为“崩”或“驾崩”,诸侯死为“薨”,大夫死为“卒”,一般官员死称“逝”,士死曰“不禄”,庶人(平民)死曰“死”。

崩:专用于指帝王、天子、太后之死。

电视剧里常有皇帝驾崩的场面。

“崩”本义是山倒塌。

《汉书·五帝纪》:“山陵不崩,川谷不塞。

”帝王、太后之死,就好象山倒塌了一样。

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唐以后二品以上官职死亦以此称之)。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公(鲁襄公)薨之月,子产相郑伯以如晋。

”清代对王、公、侯、伯的世爵之死,称为“薨”。

卒:专用于指大夫或相当于大夫及其以上的高级官员的死。

“卒”原有“终”、“尽”的意思。

引申为指大夫的死,唐代以后则用作“死”的通称。

死:专用于庶人,即无官爵的平民百姓和官府的低级官员、差役的死。

“死”的本义就是指人死,由人死引申为动物的死。

《论语·泰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如果再细分:《礼记·檀弓上》:“君子曰终,小人曰死。

”;“少者曰死,老者曰终。

”(二)按年龄古代称未成年人不满20岁死曰“殇”或“夭折”。

年十九至十六为长殇, 十五至十二为中殇,十一至八岁为下殇,不满八岁以下为无服之殇。

《仪礼•丧服传》:“为国战死者:国~。

”但男子已订婚,女子已许嫁者则不为“殇”。

(三)按特殊原因为某事舍命为“殉”,死于外地谓之“客死”。

词汇补充:【弃养】:婉言父母死亡。

父母去世,子女不得奉养,故称。

【升遐】:帝王之死的委婉说法。

【登遐】:同“仙逝”,人死的婉称;又用作帝王死亡的讳称。

【不禄】:①古代用以称士死;②诸侯、大夫死,讣文上的谦词;③指夭折。

【失怙】:指死了父亲。

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

中国古代的避讳制度

▪ 一说起源于西周。《左传·桓公六年》说: “周人以讳事神,名,终将讳之。”《礼 记·檀弓下》也说:“卒哭而讳,生事毕而 鬼事始也。”因此,宋代洪迈《容斋三 笔·帝王讳名》提出,避讳之制始于周代, 但仅在本庙中避讳。生者避讳是很不严格的, 当时有所谓“读书不讳”、“临文不讳”、 “不讳嫌名”等,如《诗经·雝》“克昌厥后” 以及《诗经·噫嘻》“骏发尔私”中的“昌”、 “发”,’都没有避讳。
▪ ⑵改名 为避讳,有直接改原名的,亦有只称 字、号的。如西汉末年的孔莽,为避王莽之 讳,改名孔均。《汉书·蒯通传》:“蒯通本 与武帝同讳。”师古注:“本名为彻,其后 史家追书为通。”南齐人薛道渊为避齐高帝 萧道成之讳,改名薛渊。但到唐朝编修《南 史》时,又因避唐高祖李渊名,遂改其名为 薛深。《南史·谢裕传》:“裕字景仁……名 与宋武帝(刘裕)讳同,故以字行”。
用朱笔圈之。读起来或读为“区”,或读作 “休”,不一而足。从宋代起,姓丘的就因 为犯了孔子的讳而被迫多挂了一个耳朵,写 作“邱” 。
▪ 宪讳:指对上司官员的名讳。因下属官员 对上司长官称“大宪”、“宪台”,而对 他们的名字要避讳,所以称宪讳。如晋羊 祜死后,荆州人为避祜之嫌名,“户”改 为“门”。宋田登作州官,将“点灯”改 为“放火”。
之□齐
,宅书
宋 本 讳 ﹂
。 ﹂
﹁ □
·
上 武 帝 启
﹂》
下:
注﹁

▪ 许慎《说文解字》,凡遇当朝 皇帝的名讳,就不作任何解释,
只写“上讳”二字。如《禾 部》:“秀,上讳。”
《艸部》:“莊,上讳。”
▪ 《尚书·金縢》:“惟尔元孙某。”《孔 传》:“元孙武王,某名,臣讳君故曰 某。” 《史记·孝文本纪》:“子某最长, 请建以为太子。”(景帝刘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古代知识--避讳字
避讳字,是指中国古代回避君主和尊长的名字而改写的字。

在某些正式或非正式场合,相对低地位或阶级的人直呼相对高地位或阶级的人姓、名、字、号是不合礼仪的,为了合乎礼仪,用词必须有所改变。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用同义字或近义字代替
秦始皇名正,秦代避讳“正”,因此,用“端”代替“正”。

比如,把“正月”改为“端月”;汉高祖名邦,汉代
人便以“国”代替“邦”;古代叫邦家,汉代就叫国家,一直
沿用到今天。

东汉光武帝名秀,避讳“秀”字,于是把秀才改为茂才。

用同音字或音近字代替
司马迁的父亲名谈,司马迁《史记》作,在《赵世家》中就把张孟谈改成张孟同。

清圣祖名玄烨,清代人便以“元”代替“玄”,以“煜”代替“烨”。

字缺笔画。

唐太宗名李世民,唐代人就把“世”缺笔写作“丗”。

拆字。

一个汉字是由几个部件组成的,为了不犯君主的讳,便只取字的某一部分以避开原字。

五代晋君主是石敬瑭,姓敬的人便改姓文。

删字。

有的人是双名,如果其中一字犯了讳,便把它删去变为单名。

如南朝齐开国叫萧道成,一个叫萧道渊的人便把名字里的“道”去掉,改为萧渊。

用形似字代替
五代后周君主名郭威,一个叫郭彦威的人就用“成”代替“威”,改名为郭彦成。

改读。

孔子名丘,过去读书人把“丘”读成mou,实际上是用“某”的读音。

增加偏旁,构成新字
比如,为了避孔子的讳,凡是“丘”作地名或姓氏,一律改为“邱”,读qi,以与孔子名讳区别。

关于古代知识--避讳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