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 柏浪涛150道题及答案

合集下载

段波YY民法2012重点法条五十题(一)

段波YY民法2012重点法条五十题(一)

2012赛季段波YY讲民法系列之四:条分缕析篇重点法条五十题(一)(3月3日晚上和明师论坛合并进行)一、单选1.某动物园为了吸引游客,开展了“人狮合影”,活动,将驯养好的狮子用固定的锁链锁在围栏上,游客可以自行凭其喜好在狮子上摆出多种姿势与狮子合影。

甲与狮子合影并抚摸狮子头部金毛时,狮子突然挣脱锁链,咬伤甲某,并抓破衣物,摔坏眼镜一副。

对各方责任的表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动物园已经采取了防护措施,即尽到了管理职责,可以不承担责任B.驯兽师驯养狮子不合格,导致狮子咬人,应负主要责任C.狮子属于危险性动物,甲某抚摸狮子的头部金毛,导致其被咬伤,甲某存在过错,应自行承担责任D.动物园举办“人狮合影”活动,没有尽到管理职责,应当由其承担责任2.自然人死亡后,其近亲属因下列哪种侵权行为遭受精神痛苦的,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赔偿精神损害?( )A.甲为乙的仇敌,在乙死后不久便四处张贴大字报称“乙的死是作孽太多的缘故,是报应,快哉快哉!”B.甲偷盗死者乙的遗体并出售器官牟利C.著名小说家甲将死者乙生前告诉的隐私写入自己创作的长篇小说中,但隐去死者姓名D.某殡仪馆因工作疏忽提前焚烧了即将举行追悼会的死者甲的遗体,无奈只有以死者乙的遗体冒充,追悼会举行过程中此事为甲的家属发现3.甲村精神病人乙的监护人是村民委员会,但平时村民委员会对乙的活动基本上不加看管。

一日,该村一村民的亲戚开一辆新买的名贵轿车来探亲,车停在院门口,车表被乙用石头划伤多处,共花修理费用4000元。

乙虽有财产,但不足300元。

此费用应如何承担? ( )A.由甲村村民委员会承担B.由乙承担C.由乙承担,不足部分由甲村村民委员会承担D.由车主自己承担,因乙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4.甲电力公司管理的一台变压器位于路旁20米处,为防止他人接近,电力公司建造围墙将变压器围起,仅留一道小门供检修人员出入,门上挂有“高压危险”的标志,平时用锁将小门锁住了。

2012柏浪涛刑法攻略(整理版)

2012柏浪涛刑法攻略(整理版)

2012柏浪涛刑法攻略(讲义卷)知识框架第一讲刑法论特别提示一、刑法总论体系分值分布:大致上,刑法每年考查90分,总论与分论各占一半。

总论中,刑法论 占10%,犯罪论占70%,刑罚论占20%。

1.客观要件:行为主体,危害行为,危害结果,因果关系2.客观阻却事由:正当防卫,紧急避险,被害人承诺3.主观要件:犯罪故意,犯罪过失,无罪过事件,事实认识错误4.主观阻却事由:责任年龄,责任能力,违法性认识可能性,期待可能性5.犯罪形态: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犯罪既遂成立条件(共同行为、共同故意),理论分类(正犯、共犯)1. 刑罚的体系:主刑,附加刑 刑罚论2.刑罚的裁量:量刑情节,累犯,自首,立功,数罪并罚,缓刑刑犯总刑法论:刑法概说,刑法的解释,刑法的基本原则,刑法的效力夺取型:抢劫罪,抢夺罪,盗窃罪交付型:诈骗罪,敲诈勒索罪侵占型:侵占罪,职务侵占罪挪用型:挪用资金罪,挪用特定款物罪 危害国家安全罪 危害国防利益罪侵犯社会侵犯个人人身犯罪(生命,身体,自由,名誉,民主权利,婚姻家庭权分论 财产危害公共安全犯罪破坏经济秩序犯罪妨害社会管理犯罪贪污贿赂犯罪渎职犯罪侵犯国家侵害国家职能的危害国家存立的犯罪的成立问题:犯罪构成要件犯罪的时间发展问题:犯罪形态犯罪的空间分布问题:共同犯罪犯罪的数量竞合问题:罪数刑法论:刑法的解释、基本原则、适用效力犯罪论 刑罚论:体系→裁量→执行→消灭二、刑法论本讲的考试重点:刑法的解释和罪刑法定原则。

一、刑法概说刑法=犯罪+刑罚。

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一)刑法的渊源1.刑法典。

注意:刑法典包括刑法修正案,至今刑法修正案共有八个。

2.单行刑法。

这是指国家在刑法典之外单独针对某一类犯罪规定的刑法规范。

【注意】至今单行刑法只有一个:1998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

3.附属刑法。

这是指附带规定在经济法、行政法等非刑事法律中的犯罪和刑罚规范。

柏浪涛真题卷2022

柏浪涛真题卷2022

柏浪涛真题卷2022一、单项选择题1.犯罪预备、犯罪未遂、犯罪中止、犯罪既遂是( )的停止形态。

A.过失犯罪B.故意犯罪和过失犯罪C.直接故意犯罪D.间接故意犯罪2.故意的结果犯以( )为犯罪既遂的标准。

A.完成法定的犯罪行为B.发生法定的犯罪结果C.造成发生某种危害结果的危险状态D.具备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3.甲尾随乙,正欲抢劫乙的钱包时,忽然听到有人叫他的名字,因而未能抢劫乙的钱包。

甲的行为( )。

A.是抢劫罪(犯罪预备)B.是抢劫罪(犯罪未遂)C.是抢劫罪(犯罪中止)D.不构成犯罪4.甲为了抢劫乙而尾随乙,在此过程中忽然听到身后有脚步声。

为避免罪行暴露,甲乃匆匆离去。

其实甲是作贼心虚,他身后根本没有人。

甲的行为( )。

A.不构成犯罪B.构成抢劫罪(犯罪未遂)C.构成抢劫罪(犯罪中止)D.构成抢劫罪(犯罪预备)5.甲为了****乙而尾随乙后。

此后,乙于偶然中回头,甲发现乙是男子,因而打消了****的念头。

甲的行为( )。

A.构成****罪(犯罪未遂)B.构成****罪(犯罪预备)C.构成****罪(犯罪中止)D.不构成犯罪6.甲尾随乙后,欲****乙。

乙于偶然中回头,甲发现乙是其熟人,于是打消了****的念头。

甲的行为( )。

A.构成****罪(犯罪未遂)B.构成****罪(犯罪预备)C.构成****罪(犯罪中止)D.不构成犯罪7.甲杀乙,致乙重伤,误认为乙已死,为毁尸灭迹,将乙掩埋。

法医鉴定,乙是因窒息死亡。

甲的行为( )。

A.构成故意杀人罪(犯罪未遂)和过失致人死亡罪B.构成故意伤害罪和过失致人死亡罪C.构成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D.构成故意杀人罪(犯罪既遂)8.甲盗得某单位价值100万元的汽车一辆,后因害怕法律的制裁而主动将汽车还给该单位。

甲的行为( )。

A.可以不以犯罪论处B.构成盗窃罪(犯罪中止)C.构成盗窃罪(犯罪既遂)D.构成盗窃罪(犯罪既遂),可以参照犯罪中止处理9.甲用枪杀乙。

柏浪涛 刑法 150题

柏浪涛 刑法 150题

柏浪涛2013年150道题编者按:本题均为不定项选择题,旨在提高多选题、不定项题的答题能力及综合运用能力。

一、刑法的解释1. 下列解释,属于扩大解释的有:()A. 遗弃罪中的“负有扶养义务的人”,解释为包括家庭成员之外的人。

B. 组织卖淫罪中的“卖淫”,解释为包含男性向不特定女性提供性服务。

C. 破坏军婚罪中的“同居”,解释为包含通奸。

D. 侮辱尸体罪中的“尸体”,解释为包含骨灰。

2. 关于类推解释,说法正确的有()A. 刑法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所以法官解释条文时应朝有利于被告人的方向解释B. 类推解释违反罪刑法定原则,是因为违反了民主主义C. 行贿罪第3款规定:“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

该款可类推适用于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

D. 一般累犯中“不满十八周岁人不构成一般累犯”的规定,可类推适用于特别累犯。

二、罪刑法定原则3. 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说法,正确的有()A. 坚持罪刑法定原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B. 坚持罪刑法定原则体现了权力制约,主要是对司法权的制约,而不包括对立法权的制约C. 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D.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依法治国的要求,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4. 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 禁止习惯法,是因为罪刑法定原则要求成文法B. 禁止不均衡的刑罚,是基于自由主义(尊重人权主义)的要求C. 民法与刑法是对立排斥关系,民法上的不当得利与刑法上的财产犯罪也是对立排斥关系,成立前者便不可能成立后者D. 保护法益和保障人权是刑法的机能。

罪刑法定原则主要贯彻了刑法的保护法益机能三、刑法的效力5. 关于刑法的效力,说法正确的有()A. 保护管辖原则要求实行双重犯罪原则,属人管辖原则不实行双重犯罪原则B. 我国公民甲在日本与13周岁的日本女孩自愿发生性行为。

该行为在日本无罪(日本奸淫幼女犯罪中的幼女是指不满13周岁的女孩),但在我国有罪。

柏浪涛30案例

柏浪涛30案例

柏浪涛30个刑法案例——@厚大司考整理自柏浪涛老师微博一、【杀手案】案情:甲指使杀手乙杀死丙,给乙看了丙的多张照片和生活视频,并多次带乙近距离偷看丙,指认丙。

甲然后问乙:认识丙了吧?不会搞错对象吧?乙:丙烧成灰,我也认得。

甲遂放心,等乙好消息。

乙清晨藏在丙小区地下车库,看到丁出来,竟以为是丙,打死丁。

甲构成:A.对象错误,B.打击错误,C.杀人既遂,D.杀人未遂,E.过失致人死亡罪分析:甲构成打击错误。

依法定符合说构成杀人罪教唆犯既遂。

依具体符合说,内部两种观点,1、对丙构成杀人罪教唆犯未遂,对丁构成过失致死罪,想象竞合;2、对丙构成杀人罪教唆犯犯罪预备,因为乙对丙未着手,对丁构成过失致死,想象竞合。

若甲对乙没有交待很具体,则甲对乙杀错人便有概括故意,无认识错误二、【枪杀追捕者案】案情:甲乙丙欲共同入户盗窃,并约定:若有追捕者,要向其开枪,阻吓其追捕,以帮助自己及同伙逃跑。

三人窃得财物,出门逃离时,甲看到身后一个身影,由于是雾霾天,误以为是前来追捕的主人,实际是同伙丙,向其开枪,致其重伤。

甲乙:A.构成盗窃罪和故意伤害,并罚;B.构成事后转化抢劫致人重伤?丙:A.仅构成盗窃罪;B.构成盗窃罪和故意伤害罪,并罚;C.构成转化抢劫致人重伤?分析:甲乙构成抢劫致人重伤,对象错误也能转化抢劫。

甲不是偶然防卫。

偶然防卫是客观上制止了不法侵害,但主观上没意识到。

追捕行为不是不法侵害,何况丙未追捕。

在此不要与攻略上的案例搞混。

基于部分实行全部责任,丙也转化抢劫,但不构成抢劫致人重伤,因为这里的致人重伤不能包括被害人自己。

三、【跳楼案】案情:甲女因失恋,站在楼顶欲跳楼,楼下吃瓜群众围观,丙起哄:赶紧跳,我还等着上班呢!经此一激,甲向前迈了一步。

楼下的乙(暗恋甲已久)很气愤,捡起一块砖将丙拍晕(轻伤),丙消停了。

甲见状也停止了脚步。

丙:A.教唆他人自杀,构成犯罪;B.无罪。

乙:A.正当防卫;B.防卫过当;C.紧急避险;D.故意伤害罪——摘自《车浩的刑法题》北京大学出版社分析:一,丙不是教唆自杀,因为甲已有自杀念头,丙是心理性帮助自杀。

柏浪涛——考前80道刑法模拟题

柏浪涛——考前80道刑法模拟题

柏浪涛——考前80道刑法模拟题一、单项选择题1、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我国行政法规中经常规定:某种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由此可见,我国行政法规也可以规定犯罪和刑罚B.我国《刑法》第266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成立诈骗罪。

因为该规定没有明确描述诈骗罪的罪状,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所要求的明确性C.死刑因为被许多国家视为残虐的刑罚而被废除,因此我国刑法典保留死刑,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D.如果刑法规定“抢夺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判处刑罚”,这种规定属于绝对不定刑的规定,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您的答案:D正确答案:D 得分:1 分解析:A项错误。

行政法规规定某种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追究其刑事责任,是一种援引。

我国刑法只有刑法典和单行刑法,没有附属刑法。

因此,我国只有刑法才能规定犯罪和刑罚,行政法规不能规定犯罪和刑罚,只能作援引性规定。

B项错误。

刑法分则中的罪状可以分为简单罪状、叙明罪状、引证罪状和空白罪状四类。

《刑法》第266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成立诈骗罪,属于仅仅写出犯罪名称,没有具体描述犯罪特征的简单罪状,这并不违反罪刑法定原则所要求的明确性。

因为没有必要详细描述诈骗罪的特征,公民凭着国民的一般法感觉就能知道和判断。

C项错误。

死刑是否属于违背人道主义的残虐刑罚,各国根据本国国情有不同的判断和取舍。

目前,我国认为死刑不属于残虐刑罚,但也对死刑作了比较严格的限制,《刑法修正案(九)》取消了9个死刑罪名就是例证。

因此,我国刑法典保留死刑,并未违反罪刑法定原则。

D项正确。

绝对不定刑是指刑法条文只规定“犯……罪,判处刑罚”,不规定刑罚的种类,违反罪刑法定原则的规定。

D项中如果刑法规定“抢夺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判处刑罚”就属于只规定了犯罪而没有规定刑罚种类的绝对不定刑,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

本题答案:D。

2、王某(13周岁)强奸了妇女后又杀害妇女,逃到朋友李某(17周岁)处寻求躲藏。

法考柏浪涛刑法案例总结第二波

法考柏浪涛刑法案例总结第二波

法考柏浪涛刑法案例总结第二波1、肖昌勇案:肖昌勇为逃离传销窝点,在遭受连续拘禁与暴力殴打时,持刀向对方乱捅,造成1 人死亡,1 人重伤得后果。

法院认为肖构成防卫过当。

如何评价法院判决?如何处理本案?解析:防卫行为就是否过当得判断标准有两个,一个就是必要性原则,只要就是制止不法侵害得必要手段,就不过当。

一个就是相当性原则,就就是比例原则,衡量不法侵害得程度与防卫行为得程度.必要性原则就是第一位得原则.肖昌勇被非法拘禁,被多人虐待暴力殴打,在此处境下,要想突围逃出去,只有实施严重得暴力行为。

这种手段就是逃亡出去得必要手段,因此并不过当.2、案例:日本实务案例:甲高速开小轿车不慎撞到行人丙,丙得身体被撞得翻滚到车顶,甲没有注意到丙在车顶,仍继续往前开,坐在后排得朋友乙瞧到了,伸手将丙拉下来。

对乙得行为,甲不知情。

十分钟后,交警赶到,发现丙已经死亡,但无法查明,丙被甲撞死得,还就是乙拉下来摔死得.如何处理本案?解析:针对无法查明得情形,只有两种可能情形。

第一就是甲撞死了丙.此时乙与丙得死亡没有因果关系。

第二就是乙拉下来摔死得丙。

乙与丙得死亡有因果关系.但还要考察此时甲与丙得死亡有无因果关系?这时候乙得行为就属于介入因素。

根据介入因素三标准,甲得行为对死亡作用很大;乙得行为很异常;乙得行为对死亡作用很大。

综合判断,甲得行为与丙得死亡没有因果关系。

将这两种可能得情形汇总以后,根据存疑时有利于被告原则,死亡结果都不能归属于甲与乙。

接下来探讨甲乙得罪名问题。

甲涉嫌得罪名就是交通肇事罪,由于死亡结果无法归属于甲,所以甲不构成交通肇事罪。

乙涉嫌得罪名就是故意杀人罪与故意毁坏尸体罪。

如果乙有杀人得故意,根据上述存疑时有利于被告人,就认为乙当时在杀一具尸体,接下来得问题就就是对象不能犯还就是故意杀人罪得未遂,对此需要根据辩证得眼光来判断有没有侵犯丙得生命得危险性,即使丙当时在车顶已经死亡,但也就是属于刚刚死亡,所以有侵犯丙得生命得危险性、可能性,因此乙构成故意杀人罪得未遂。

【强烈推荐】柏浪涛刑法-100个精华考点+100道题

【强烈推荐】柏浪涛刑法-100个精华考点+100道题

柏浪涛2010年刑法套餐第二季刑法100个星级考点 + 100道题复习资料:由于授课时间所限,100个星级考点无法一一详解。

详细内容可以参考柏浪涛著:指南针2010年《刑法攻略》(研究出版社)。

答疑渠道:柏浪涛博客:http//说明:试题都是不定项选择题。

应注意的是,不必用这份试题的答对率来检测自己的复习状况,否则会崩溃的。

因为题目很难,难在每项都是个考点,而司考命题不会如此。

所以,重要的是掌握其中的考点,而非答对率的高低。

答案解析在课堂讲解。

该套试题是修正版,与课堂讲解版的个别试题有差别。

总论一、刑法的解释方法★扩大解释类推解释缩小解释补正解释当然解释反对解释【1】关于刑法的解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将破坏军婚罪中的“同居”解释为包括通奸,属于类推解释B. 将重婚罪中的“婚姻”解释为包括事实婚姻,属于类推解释C. 盗窃罪中规定有“盗窃金融机构”的情形,将“金融机构”解释为包括自动取款机,属于扩张解释D. 将侵犯通信自由罪中的信件解释为包括电子邮件,属于扩张解释答案:B二、罪刑法定原则★2个思想基础:民主主义,自由主义。

8个要点:(1)法律主义;(2)禁止习惯法;(3)禁止事后法;(4)禁止类推解释;(5)禁止绝对不定刑及绝对不定期刑;(6)禁止处罚不当罚的行为;(7)禁止不均衡、残虐的刑罚;(8)明确性原则【2】下列情形,符合罪刑法定原则的有()A. 在适用刑法时,应作有利于被告人的解释B. 在解释刑法的含义时,应从立法原意中去寻找,而不能从客观现实中去寻找C. 法官在判决书中将法学理论作为判决理由D. 在行政法中规定罪刑规范答案:C三、罪刑相适应原则★1.刑罚的尺度 == 客观危害性 + 主观罪过性 + 人身危险性。

2.具体操作:刑罚应与犯罪性质、犯罪情节、人身危险性相适应。

【3】下列情形,符合罪刑相适应原则的有()A. 在决定刑罚时,主要依据客观侵害性、主观罪过性及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B. 对累犯从重处罚,主要是考虑到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C. 对自首从轻处罚,主要是考虑到犯罪人的人身危险性D. 抢劫罪将“入户抢劫”作为法定刑升格条件,主要是考虑到犯罪的客观侵害性答案:ABCD四、刑法的空间效力★4个原则:属地、属人、保护、普遍【4】根据属地管辖原则,下列情形中我国有管辖权的有()A. 甲国人和乙国人在北京旅游,发生口角,甲国人杀死了乙国人B.从哈尔滨开出的国际列车进入俄罗斯境内,车上一位蒙古国人杀死了一位俄罗斯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柏浪涛150道题及答案(指南针综合提高班讲义)编者按:本题均为不定项选择题,旨在提高多选题、不定项题的答题能力。

多选题是胜败关键。

本题难度与真题的多选题难度接近,贴近实战,具有检测性,若答对一半,则预示目前已过关。

本题经过测试,做了一些修正,与辅导班发的讲义略有不同。

在八月下旬,会有面向冲刺的70道题公布。

总共220道题,认真掌握,就会实现刑法通关公式:认真看两遍刑法攻略+ 做200多道方向正确的题。

祝愿好成绩,欢迎指正。

一、刑法的解释1. 下列解释,属于扩大解释的有:()A. 遗弃罪中的“负有扶养义务的人”,解释为包括家庭成员之外的人。

B. 组织卖淫罪中的“卖淫”,解释为包含男性向不特定女性提供性服务。

C. 破坏军婚罪中的“同居”,解释为包含通奸。

D. 侮辱尸体罪中的“尸体”,解释为包含骨灰。

2. 下列可以进行类推解释或类推适用的有()A. 行贿罪第3款:“因被勒索给予国家工作人员以财物,没有获得不正当利益的,不是行贿”,适用于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罪。

B. 一般累犯中“不满十八周岁人不构成一般累犯”的规定,适用于特别累犯。

C. 2011年,最高法院建立了案例指导制度,定期公布指导案例。

这些案例中的判决原则上可以进行类推解释。

D. 将强奸罪中的妇女解释为包括男性二、罪刑法定原则3. 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说法,正确的有()A. 坚持罪刑法定原则是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B. 坚持罪刑法定原则体现了权力制约,主要是对司法权的制约,而不包括对立法权的制约C. 人民民主是依法治国的政治基础,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D.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依法治国的要求,也是罪刑法定原则的思想基础4. 关于罪刑法定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 禁止习惯法,是因为罪刑法定原则要求成文法B. 罪刑法定原则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和溯及既往C. 因为罪刑法定原则不禁止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解释,因此在解释法律时,必须从有利于被告人的角度出发去类推解释D. 罪刑法定原则贯彻了刑法的权利保障机能三、刑法的效力5. 关于刑法的效力,说法正确的有()A. 保护管辖原则要求实行双重犯罪原则,属人管辖原则不实行双重犯罪原则B. 我国公民甲在日本与13周岁的日本女孩自愿发生性行为。

该行为在日本无罪(日本奸淫幼女犯罪中的幼女是指不满13周岁的女孩),但在我国有罪。

我国管辖此案时,可类推适用保护管辖的双重犯罪原则,对甲作无罪处理C. 普遍管辖针对的是国际条约规定的犯罪,即使我国刑法对此没有规定为犯罪,我国也可行使管辖权D. 我国公民在外国犯罪,我国在行使属人管辖时,即使其经过外国审判,我国仍可以判决并追究刑事责任6. 关于时间效力,说法正确的有()A. 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适用行为时的法律B. 甲犯窝藏罪,并跨越新旧刑法,适用新刑法C. 司法解释实施前发生的行为,行为时没有相关司法解释,司法解释施行后尚未处理的案件,依照司法解释处理D. 甲犯盗窃罪(被判有期徒刑)时不满18周岁,刑满释放后的第二年又犯诈骗罪(应被判有期徒刑),此时已满18周岁。

本案在2011年5月10日审理,应适用刑法修正案(八)之前的刑法规定四、行为主体7.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 真正身份犯的身份要求犯罪开始时就具备。

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不是构成身份B. 真正身份犯的共犯不要求有构成身份C. 真正身份犯的间接正犯要求有构成身份D. 妨害作证罪是不真正身份犯,其中的加减身份是司法工作人员8. 关于单位犯罪,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 对单位犯罪的处罚,实行双罚制,既处罚单位,也处罚直接责任人员,不存在只处罚直接责任人员、不处罚单位的情形B. 单位犯罪在主观上可以是过失C. 我国刑法典中既存在自然人和单位都可以构成的犯罪,也存在只能由自然人构成的犯罪,但不存在只能由单位构成的犯罪D. 单位涉嫌犯罪后,若被其主管部门宣告破产,此时直接追究直接责任人员的刑事责任五、作为与不作为9. 下列说法错误的有:()A. 由于刑法条文并没有规定不真正不作为犯,所以处罚不真正不作为犯实际上违反了罪刑法定原则。

B. 道路设施、电力设施、矿井、广告牌等负责人对这些设施、设备负有管理义务。

C. 机动车的所有人对机动车的使用负有管理义务,如果无驾照者、醉酒者、小孩等欲驾驶,则负有阻止义务。

D. 父母对年幼子女的危险行为负有监督义务。

如果年幼子女伤害别人,父母有阻止和救助义务。

10.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 某饭店的食物导致客人中毒,饭店管理人对客人有救助义务。

B. 甲在黑夜里将车停在高速路上,不采取措施防止后面车辆“追尾”,导致车辆相撞。

甲对受伤司机有救助义务。

C. 在大街上,男朋友向女朋友提出分手,女朋友声称如分手就自杀。

男朋友不制止,女朋友自杀。

由于提出分手不会给女朋友的生命创设危险,所以男朋友没有救助义务。

D. 甲殴打乙,乙反击致甲重伤倒地。

甲请求乙救助,乙不予救助。

乙不构成不作为犯。

但是,如果甲有死亡危险,案发现场是荒郊野外,只有乙能够救助,乙此时负有防止甲死亡的义务,也即需要防止自己构成防卫过当,因为如果甲死亡了,乙有可能构成防卫过当。

11.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 六岁幼女甲看到邻居大叔乙在院子里洗澡,因为年幼无知,对乙身体实施了“猥亵”举动。

乙任其“猥亵”并不制止,时间很久。

乙构成不作为的猥亵儿童罪。

B. 甲开车不慎重伤乙,甲欲抢救,但乙的家属多人拿着凶器赶来要教训甲。

甲逃跑。

乙因未得到及时救助死亡。

甲不构成不作为犯罪。

C. 甲殴打家中保姆致其腿骨折,因担心被人发现,不带保姆就医,只是用家中药物止痛,最终导致死亡。

甲构成不作为故意杀人罪。

D. 故意的不作为犯存在未遂形态。

例如,甲欺骗患有小儿麻痹症的乙,在寒冷的夜晚,将其带到人迹罕见的山谷,抢走其钱财,不顾其返回困难和生命危险,独自离开。

后一个猎人偶然看到,将奄奄一息的乙救活。

甲的不作为构成不作为的故意杀人罪未遂。

六、因果关系12. 关于条件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有:()A. 乙很想让王某死亡,便劝其坐飞机,心想:如果飞机坠毁,王某必然死亡。

王某便去坐飞机。

飞机竟真的坠毁,王某死亡。

乙的行为与王某死亡没有因果关系。

B. 乙很想让王某死亡,确切得知恐怖分子在某航班飞机上装有炸弹,力劝王某乘坐该航班。

王某便乘坐,被炸死。

乙的行为与王某死亡没有因果关系。

C. 甲为了逗乙,向湖中扔三百元,乙跳入湖中去捡,被湖水淹死。

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没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D. 丁欲杀死田某,得知田某毒瘾很大,便向田某赠送大量毒品。

田某第二天毒瘾发作,吸食过量死亡。

丁的行为与田某死亡没有因果关系。

13. 下列说法错误的有()A. 甲杀乙,乙仅受轻伤,但乙因迷信鬼神,而以香灰涂抹伤口,致毒菌侵入体内死亡。

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有因果关系B. 甲向乙食物投放毒药,乙重伤,因中毒疼痛难忍,便剖腹自杀身亡。

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有因果关系C. 张某带领手下持刀追杀甲乙,紧追不舍,甲乙无路可逃,甲跳入水库,溺水身亡。

乙见状,只好跳入高速公路,却被汽车撞死。

张某的行为与甲乙的死亡有因果关系D. 甲以伤害故意将王某打得重伤昏迷,离开现场时出于习惯随手扔掉烟头,未料到竟引起火灾,烧死了王某。

甲构成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14.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 甲重伤乙,乙在治疗期间,没有遵照医嘱卧床充分休息,多次接打电话,导致伤情恶化死亡。

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有因果关系。

B. 在野外旅途中,甲重伤乙,乙为了得到更好治疗,要求回到宿营地,因路途上的时间,治疗延误导致伤情恶化死亡。

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有因果关系。

C. 甲将炸弹扔到乙身边,乙立即踢开,炸弹落到丙身边,丙被炸死。

甲的行为与丙的死亡有因果关系。

D. 甲将乙关进小黑屋暴力虐待,乙身受重伤,发觉逃亡机会,惊恐万分之余逃出小黑屋,迅速门外高速路上,不料被车撞死。

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有因果关系。

15.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 甲乙没有意思联络,各自向丙水杯投放100%致死量毒药,丙喝后中毒死亡。

甲乙的行为与丙的死亡都有因果关系。

B. 甲先向丙水杯投放100%致死量毒药,丙喝后毒性发作。

此时不知情的乙又向丙水杯投放100%致死量毒药,丙喝后死亡。

只有乙的行为与丙的死亡有因果关系。

C. 甲乙没有意思联络,各自向丙水杯投放50%致死量毒药,丙喝后中毒死亡。

甲乙的行为与丙的死亡都有因果关系。

D. 甲先向丙水杯投放50%致死量毒药,丙喝后毒性发作。

此时不知情的乙又向丙水杯投放50%致死量毒药,丙喝后死亡。

甲与丙的死亡有因果关系。

七、客观阻却事由16. 下列说法错误的有()A. 只要国家法益或社会法益正在受到侵害,任何人都可以正当防卫B. 重婚罪属于不法侵害,因此可以对其进行正当防卫C. 对正当防卫不能正当防卫,但对紧急避险可以正当防卫D. 单位犯罪时,对单位可以正当防卫17.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 一般情形下,消防队员面临火灾时、警察面临犯罪活动时,均不能紧急避险B. 王某看到身后有人追杀自己,便赶紧闯入李某家。

实际上身后人只是跑步者。

王某的行为属于假想避险C. 张某欲砸毁江某的汽车,砸碎玻璃后,发现车内有个小孩快要窒息。

张某救了小孩。

张某的行为属于偶然避险D. 海啸来临前一星期,方某盗窃邻居的汽车,驾车逃离。

方某的行为不属于紧急避险18. 下列行为属于法令行为的有()A. 政府发行彩票B. 警察逮捕犯罪嫌疑人C. 公民扭送现行犯D. 医生对患者实施手术19. 王某(男)是名法官,实施了两个行为。

行为一:妇女乙找到王某请求为犯罪的丈夫轻判,王某答应,但要求乙与之发行性关系,乙答应照办。

其实王某并不想帮乙,事后仍重判了乙的丈夫。

乙便报案。

行为二:王某夜晚来到朋友家里,朋友的妻子丙一人在家睡觉,误将王某当做自己丈夫而求欢,王某明知丙认错人了,但隐瞒真相,极力配合,两人发生性关系。

丙事后发现便报案。

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 行为一、行为二都构成强奸罪B. 行为一、行为二都不构成强奸罪C. 行为一构成强奸罪,行为二不构成强奸罪D. 行为一不构成强奸罪,行为二构成强奸罪八、主观要件20. 关于主客观相统一原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有()A. 甲不知道自己患上性病而去嫖娼,不构成传播性病罪B. 乙知道自己销售的物品是毒品,但不知道是鸦片还是海洛因,不构成贩卖毒品罪C. 丙的卡车被交警大队扣押,丙又偷回来。

因为丙不知道此时的车由交警大队合法占有,所以没有盗窃罪故意,不构成盗窃罪D. 丁作为警察丢失枪支后不报告,枪支被王某捡到用来犯罪。

由于丁无法知道枪支会被王某捡到并用来犯罪,所以不构成丢失枪支不报罪21. 何某住家属楼的二层,将家里洒满汽油,准备放火自焚,在死前打算用打火机点支烟,心想快抽完烟时将烟头扔到汽油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