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控制信念及其与人际信任的关系_池丽萍
大学生人际信任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分析

大学生人际信任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分析导言大学生作为社会的未来希望,其人际关系的良好与否对其个人成长和未来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人际信任作为人际关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和生活质量。
本文旨在分析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干预策略,以期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1. 人格特征人格特征对大学生人际信任有着重要的影响。
性格外向、乐观的人更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好感,而内向、消极的人则相对较难建立起稳固的人际信任关系。
诚实守信、宽容谦和的人更容易得到他人的信任和尊重,而虚伪、自私的人则会导致他人对其产生怀疑和不信任。
2. 社会背景大学生的社会背景也会对其人际信任产生影响。
来自不同家庭背景和文化环境的大学生,在对待他人的信任和信任感上可能存在着差异。
在家庭和社会文化中,是否受到父母或老师的教育和引导,对人际信任的形成及其后的发展均有重要影响。
3. 人际关系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对其人际信任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
在大学校园中,同学、室友、朋友等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他人的信任感和信任度。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促进人际信任的建立和巩固,而破裂的人际关系则会使人际信任受到冲击和挑战。
4. 心理素质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对其人际信任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如对自我能力的认知、对他人的审美和期待等,都会对人际信任产生影响。
心理健康和积极向上的心态能够促进人际信任的形成,而心理问题和负面情绪则会导致人际信任的破裂和障碍。
二、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干预策略1. 培养良好的人格特征大学生应该注重培养良好的人格特征,如乐观开朗、诚实守信、宽容谦和等。
通过自身努力和不断的实践,培养积极向上的人格特征,从而更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尊重,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 加强社会背景的影响学校可以加强对大学生社会背景的引导和培养,提供必要的教育和资源支持。
老师和家长也应该给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指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际信任观念和态度,使其在不同社会背景中都能够获得健康的人际信任感。
大学生人际信任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分析

大学生人际信任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分析【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
在文章介绍了研究的背景,阐明了研究目的和意义。
接着,在正文部分分析了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以及针对这些因素的心理干预和教育培训干预策略。
在就大学生人际信任影响因素进行了综合分析,强调了干预策略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探讨,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形成与发展机制,这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关系质量,促进其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信任、影响因素、干预策略、心理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干预、教育培训干预、综合分析、展望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大学生作为人才储备和未来社会的中坚力量,其人际信任问题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人际信任是人与人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对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和人际关系的复杂化,大学生人际信任问题也呈现出多样化和复杂化的特点。
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形成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等。
心理因素如个人的性格特点、情绪波动和社交技巧等均对人际信任起着重要作用。
而社会因素如家庭背景、社会环境、同伴关系等也会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产生重要影响。
了解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对于制定有效的干预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干预和教育培训等方式可以帮助大学生提升人际信任水平,促进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
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为提升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是深入探讨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分析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在人际信任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机制,为提升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不同因素对人际信任的影响进行系统性分析,揭示其中的规律性和特点,为干预策略设计提供依据。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信任建立与维护

大学生人际交往中的信任建立与维护大学生期间,人际交往是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不同的人际关系中,信任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建立和维护信任是大学生成功交往的基石。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信任的重要性以及建立和维护信任的方法。
一、信任在人际交往中的重要性信任是人际交往的基石,它对于建立良好的关系至关重要。
在大学生的生活中,他们需要与同学、教师、室友等建立稳固的信任关系,以获得支持、友谊和合作的机会。
信任的建立能够使人们更加放松、自信,并提供一个良好的交流环境。
首先,信任能够增加合作和团队合作的效率。
当人们彼此信任时,他们愿意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合作解决问题。
这样的环境有助于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团队的成功。
其次,信任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通过信任,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倾听对方,从而建立长久的友谊和合作伙伴关系。
在大学期间,良好的人际关系为个人提供了支持和帮助,让人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加快乐。
最后,信任是建立强大的领导力的关键。
当人们信任领导者时,他们更容易接受和遵守领导者的指令和决策。
这有助于建立一个有秩序和和谐的团队。
二、建立信任的方法1. 诚实与透明建立信任的第一步是保持诚实和透明。
人们期待他人的真诚和坦率,因此,大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时应该始终如一地保持诚实,并在有需要时分享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感受。
通过坦诚和透明,信任可以建立起来。
2. 履行承诺信任建立在一个人是否履行自己的承诺上。
大学生应该努力兑现自己的承诺,无论是在学校还是社交活动中。
只有通过实际行动,人们才会相信并依赖他人。
3. 尊重与理解尊重和理解是建立信任的另外两个关键要素。
大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时,应该尊重对方的个人意见和立场,并尽力去理解彼此的处境和情感。
只有通过尊重和理解,信任才能够逐渐建立起来。
三、维护信任的方法1. 保持沟通沟通是维护信任的基本方法之一。
大学生应该与他人保持良好的沟通,坦诚地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同时也倾听对方的意见。
高校学生人际信任调查报告

高校学生人际信任调査报告华南师范大学教科院课程系05级硕七陈爱萍一•问题的提出人际信任,是指对他人、团体言语承诺的可靠的一种主观预期判断⑴。
人际信任属于社会心理范畴。
人际信任水平的高低在一左程度上决左个人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能否健康发展。
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现象应运而生。
从宏观上来看,社会从封闭向开放的转型催化了人的内心世界的开放,信息传递的加速促使人际交往频繁,社会交往的多样化也丰富了人际交往的内容,这些似乎都为人际信任的建立扫清了外围障碍。
然而现实并非如此。
近年来,中国人际信任问题开始成为社会科学界学术研究的热点,有关论文日渐增多, 其研究是在两大背景下展开的,现实背景是社会转型期中国正经历着相当严重的信任危机: 产品市场上,商品越打越假:资本市场上,大量公司有组织的报表造假;劳动力市场上,假合同层出不穷:建筑市场上,‘'豆腐渣”工程比比皆是;教弃界,假学历、假文凭泛滥成灾…… 信任危机几乎充斥着生活的各个层面;理论背景则是西方学术界对中国人际信任行为长期带有偏见性的研究。
大量研究表明,一个人对他人的信任程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身的人际信任倾向(有些人倾向与信任他人,有些人则倾向与怀疑他人,这种倾向与个人对人性的看法和个人的人格特点有关)、他人的特点(人格、能力、动机等)以及自身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换句话说,考察信任至少有三个角度:信任主体、信任客体、信任主客体之间的关系。
(21奚春华对城帀青年进行人际信任调查,结果表明,无论是已婚还是未婚青年,个人对自己的信任比率都是很一致的,但是对父母和同学的信任比率存在差异,城市青年信任家人、直系亲属的比率最高,信任亲密朋友、老师的比率次之,信任一般亲戚的比率再次之,信任同学、同事、领导、邻居、老乡等熟人的比率最低。
⑶吴胜利对当代市民人际信任状况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接近一半的人都在某种程度上对人际间的关系持不信任心态。
女性比男性有更高的人际信任程度:年龄越大的人,其人际信任程度越高;文化程度与人际信任关系上, 呈现两头髙中间低的U型分布,初中以下到大专文化程度,呈下降。
大学生人际信任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分析

大学生人际信任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分析人际信任是人际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环,特别是对于大学生这个阶段的人群来说,良好的人际信任关系对其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当前大学生人际信任存在着诸多问题,如信任度低、人际关系不和谐等,这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业、工作及日常生活,也会对其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
对大学生人际信任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进行分析与研究,对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对大学生人际信任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人们对他人的信任要求相对较高,提倡“以诚待人、以信为本”。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现代社会的信任危机也随之而来,这种信任危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信任度。
不同地区、不同文化背景的大学生在人际信任方面也存在着差异,这些都会影响到大学生对他人的信任度。
2. 个人心理因素大学生的个人心理因素对人际信任有着重要的影响。
个体的性格特点、心理素质、情绪状态等都会影响其对别人的信任程度。
个体对自己的评价、对他人的期望也会影响其对人际关系的信任度。
一些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都可能会降低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度,或者使他们对人际关系产生负面的态度。
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对其人际信任有重要影响。
家庭环境、同学朋友关系、学校氛围等都会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产生影响。
如果大学生的家庭关系不和睦,或者学校氛围不够团结和睦,都会降低大学生对人际关系的信任度。
而一个和谐、积极的社会环境则会提升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
二、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干预策略1. 培养社会责任感大学生应当树立正确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扩大自己的社会交往圈,增加和不同人群的接触,逐渐培养自己的人际信任之心。
也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道德素养和社交能力,这有助于建立积极向上的人际关系,提升人际信任度。
2. 增强自我认知和自信心大学生应当通过自我认知,深入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心理素质和情绪状态,增强自己的自信心。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人际信任的关联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人际信任的关联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竞争的加剧,大学生面临着来自学业、人际关系、就业等方面的压力,而这些压力往往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其中,人际信任的缺乏往往是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将以心理健康问题为切入点,探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人际信任的关联,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是指大学生在心理上出现的各种负面状况,如焦虑、抑郁、孤独等。
这些问题往往源于大学生面临的各种压力和挑战,包括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
尤其是在大学生活的初期,他们需要适应新的环境、结交新的朋友,这个过程往往是一个相对困难的阶段。
缺乏人际信任是导致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一个重要因素之一。
人际信任是指个体对他人的信任和依赖程度。
在大学生阶段,他们需要建立新的人际关系,并逐渐与周围的同学、老师、朋友等建立信任关系。
然而,由于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以及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往往缺乏对他人的信任感。
这种缺乏信任感可能导致他们对他人的怀疑、猜忌,进而影响他们与他人的正常互动和沟通。
这种互不信任的关系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心理健康问题与人际信任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关联。
缺乏人际信任往往会使大学生感到孤独、无助和不安全,进而导致他们出现焦虑和抑郁等心理问题。
同时,缺乏人际信任也会影响大学生对他人的依赖和倾诉,使他们很难得到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心理健康问题以及缺乏人际信任的问题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因此,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需要从改善人际信任的角度着手。
为了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与人际信任的关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
大学生可以主动参加社团活动、课外学习班等,增加与他人的接触机会。
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互动,培养自己的沟通技巧和合作能力,进而提高与他人建立信任关系的能力。
2. 加强对他人的理解和包容。
大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时,应尽量理解和包容对方的想法和行为。
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和幸福感的关系【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应用心理学大学生人际信任、社会支持和幸福感的关系1 .人际信任1.1人际信任概述正如我们所知人是具有社会属性的,每一个人在社会化的过程中,通过对他的人的行为进行认知和评估,形成了人际信任,后者一旦形成,就会直接影响人际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会产生交往,形成各种人际关系。
当某个人想与周围人相处时,对有些人会产生信赖,对另一些人则有一种不安全感,这就是社会生活中的人际信任现象。
杨中芳等认为人际信任是指在人际交往中, 双方对对方能够履行他所被托付的义务及责任的一种保障感。
用日常用语, 就是“放心”, 不必提心吊胆, 担心对方会不按照自己所期望、所托负而为自己做事[1]。
Rotter认为,人际信任是个体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对交往对象的言词、承诺以及口头或书面的陈述的可靠程度的一种概括化的期望[2]。
1.2 人际信任的研究现状现在的研究显示:人际信任与性别、年级有着显著相关。
在性别上,当代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总体上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当代女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总体上高于男生,特别是在陌生人方面差异更为显著,在社会现象和熟人两个方面差异不显著,但在陌生人方面差异极其显著。
主要的原因研究者认为是女大学生与男大学生相比来说,则其交际圈小,与外界接触少,对外面世界的各种丑恶现象了解就少些,思想也较单纯,所以对人的信任程度尤其是对陌生人的信任相对比男大学生高。
在年级上,随着年级的增高,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在不断提高,三年级是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快速发展期,四年级与三年级基本平衡。
因为随着在大学生活时间的增加、年龄的增大、环境的熟悉,其与同学、老师的友谊感逐渐建立,并稳定、升华,其保护意识和戒备心理开始逐渐减少,对社会现状和他人的怀疑性与抗拒性也开始下降,因此出现了三年级人际信任水平最高的现象。
此外有研究发现,个体的人格特质与人际信任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们在信任他人的一般倾向上存在着个体差异,人格特质会影响人际信任[3、4]。
大学生人际信任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分析

大学生人际信任影响因素及干预策略分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生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人际信任作为人际关系中至关重要的一环,对大学生的社交、学业、职业生涯等方面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干预策略,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1. 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是影响大学生人际信任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的文化背景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有着不同的影响。
在一些强调集体主义的文化中,人们更倾向于信任集体而非个人;而在一些强调个人主义的文化中,人们更注重个人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对他人的信任程度相对较低。
2. 个人因素大学生个人的教养、性格特点、婚姻、家庭背景、家庭教育等都对人际信任产生影响。
经济条件也是影响人际信任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条件良好的大学生可能更愿意相信别人,而经济条件不佳的大学生则可能对他人持怀疑态度。
3. 社会因素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也会影响其人际信任。
社会中的欺诈、利己主义、道德沦丧现象,都会影响大学生的人际信任。
社会文化、制度规范、道德规范等因素也会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产生重要影响。
4. 交往方式不同的交往方式也会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产生影响。
面对面交往可以更容易建立信任,而虚拟社交中的匿名性和不确定性对人际信任有着负面影响。
5. 学习环境学习环境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学校的教育教学方式、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同学之间的相处方式等都会对大学生的信任产生影响。
以上因素都会对大学生的人际信任产生影响,了解这些因素对于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信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二、针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干预策略1.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大学生人际信任的重要基础。
家庭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感恩意识、友善精神等,从小树立正确的人际关系观念,培养孩子的人际信任能力。
2.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也是提高大学生人际信任水平的重要渠道。
学校应该注重教育学生诚实守信、尊重他人、公平公正等道德观念,同时也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合作精神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问题提出最早对控制信念进行界定和分类的是美国心理学家Rotter (1966),他在上世纪60年代提出了“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 )概念来说明人们对生活事件发生的可控性及控制因素的不同看法:那些相信自己能够控制行动后果的人被称为“内控者”,他们认为事情成败取决于自己的努力;而那些“外控”信念较强的个体则认为自己无法控制事情的成功与失败,起决定作用的是运气、机遇或者有势力的他人等外部因素。
Rotter 的“控制点”理论强调的只是“初级控制”(primary control ),即个体无论依靠自己还是求助他人、期望机遇,其控制目标都是要改变外部世界(如他人、环境和事件)来满足自身需要。
上世纪80年代后,研究者(Roth -baum,Weisz,&Snyder,1982)逐渐认识到,面对生活事件人们除了初级控制之外,还可能将努力控制的目标指向自己,通过改变自身的认知、情绪或者行为来应对事件对自己的影响。
因此,他们在原来的初级控制的基础上又提出了“二级控制”的概念。
二级控制(secondary control )指个体通过调整自身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以适应外部世界及外界对自身的影响,可进一步划分为认知控制(通过合理的认知解释尽量看到事件的积极意义)和情感控制(情感控制指从情感体验上接受现实及影响)。
新加坡学者Chang 等(Chang,Chua,&Toh,1997)还编制了相应的工具———初级控制和二级控制量表(primary and secondary control scale ,PSCS )来测量控制信念。
该量表被认为更适合测量亚洲文化中个体的控制信念,因为在很多学者看来,亚洲文化不强调自治,而看重对环境的理解和适应。
最近,我国学者根据中国文化背景对该量表进行了修订并进一步将初级控制明确划分为直接控制(通过自己的能力和努力直接应对事件)和间接控制(通过寻求他人或外界的帮助来解决问题)。
因此,控制信念量表中文版共包括四个维度:直接控制、间接控制、认知控制和情感控制,目前该量表已经被用于测量我国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学生的这四种控制信念(辛自强,赵献梓,郭素然,2008)。
在提出控制点概念不久,Rotter (1971)又提出人际信任概念,即个体对他人或团体的言词、诺言、口头或书面的陈述可以相信和依靠的信念。
他将人际信任看作一种对非特指的他人的普遍信任,因此类似人格特质。
有关中国人人际信任水平的研究表明,中国人的信任度较高,但自1993年到2002年都处于不断下降的趋势中(马得勇,2008)。
国内研究者采用Rotter 编制的人际信任量表测量了我国大学生的人际信任状况,发现我国大学生的人心理与行为研究2013,11(1):115~119Studies of Psychology and Behavior115收稿日期:2011-5-8*本研究得到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1CSH046)的资助。
作者简介:池丽萍,女,中华女子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
Email:lipingchi@ 。
大学生控制信念及其与人际信任的关系*池丽萍(中华女子学院儿童发展与教育学院心理学系,北京100101)摘要以290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量表法考察其控制信念和人际信任的特点及两变量之间的关系。
结果表明,(1)被试的认知控制信念得分最高,情感控制最低,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信念得分居中;且控制信念得分存在显著性别和生源地差异,女生的认知控制和情感控制得分都高于男生,农村生源学生的间接控制信念得分显著低于城市生源学生;(2)被试人际信任得分较低,且不存在性别和生源地差异;(3)控制信念与人际信任的关系因被试性别和生源地的不同而有差异,对于女生和农村生源大学生来说,直接控制、认知控制信念得分越高,人际信任得分也越高;而对于男生和城市生源学生而言,两变量之间不存在相关。
关键词控制信念,人际信任,初级控制信念,二级控制信念,大学生。
分类号B844心理与行为研究第11卷际信任水平大都低于理论上的中间值(郭志峰, 2005;刘金平,2003;庞彤彤,宋凤宁,2006)。
研究者指出人际信任水平的下降与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和对外界环境缺乏控制感有关(马得勇,2008)。
因此,探讨我国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和控制信念之间具有怎样的关系成为当前一个有价值的研究任务。
研究者考察了不同城市和地区大学生的人际信任和心理控制源之间的关系,却没有得到一致的结论。
例如,刘金平的研究(2003)发现内控性得分越高的被试人际信任水平越高;而郭志峰(2005)却得到相反的结果,发现人际信任与内控性呈负相关关系,与外控性得分存在正相关。
我们认为这些研究从内控-外控角度测量控制信念仅考察了被试的初级控制信念,完全忽视了二级控制信念,而二级控制信念的使用可能才更符合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客观体现中国人的控制信念。
因此,对二级控制信念的忽视可能是导致以往研究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之一。
本研究将首次采用初级控制和二级控制量表中文版测量我国大学生的控制信念,并考察它与人际信任之间的关系,以期澄清以往矛盾的研究结果。
2方法2.1被试选取北京市某大学一年级和三年级学生290人为被试,其中男生133人,女生157人;农村生源86人,城市生源204人。
被试总体平均年龄为19.83岁(SD=1.33),这些学生主要来自金融学、会计学、财政学、商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传播学、管理学等专业。
2.2工具初级控制和二级控制信念量表中文版:该量表是辛自强等(2008)根据Chang等1997年编制的初级控制和二级控制量表(primary and secondary control scale,PSCS)翻译修订而来。
修订后的量表共包括30个项目,其中15个项目测量初级控制(直接控制11项,间接控制4项),另外15个项目测量二级控制(认知控制8项,情感控制7项)。
该量表采用5级评分,其中1表示“从不如此”,5表示“总是如此”,2、3、4分别表示其间的不同程度,得分越高表示某种控制信念越强。
本研究中,量表总体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89;各分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直接控制维度为0.88,间接控制维度为0.77,认知控制为0.86,情感控制为0.69。
人际信任量表(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该量表由Rotter(1971)编制,用来测量个体对他人的行为、承诺或陈述可靠性的估计。
量表共25个项目,采用五级评分,1表示完全同意、5分为完全不同意。
量表总分从25分(信赖程度最低)至125分(信赖程度最高),中间值为75分。
该量表广泛应用于国内外人际信任研究中(井维华,张庆强,2006;辛自强,马君雪,耿柳娜,2006)。
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76。
3结果3.1大学生控制信念特点被试在控制信念量表中文版四个维度上的得分见表1,以四种控制信念为被试内变量,以性别和生源地为被试间变量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检验被试内和被试间变量是否存在显著主效应和交互作用。
检验结果表明,被试内变量主效应显著,即四种控制信念得分间存在显著差异,Wilksλ=0.78,F(3,287)=31.47,p<0.05;性别和控制信念的交互作用、生源地和控制信念的交互作用及三个变量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Wilksλ值分别为0.98、0.98和0.99,F值分别为1.31、 1.31和0.53,ps>0.05)。
对控制信念主效应进行事后检验,结果显示四种控制信念得分之间都存在显著差异(ps>0.05),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认知控制维度得分最高,直接控制次之,间接控制分数排第三,情感控制得分最低。
这说明被试的情感控制信念最弱,间接控制信念较弱,直接控制信念较强,而认知控制信念最强。
以性别和生源地为自变量,四种控制信念为因变量采用多元方差分析检验控制信念是否存在性别和生源地差异。
结果发现,就整体模型而言,性别和生源地的主效应显著,F值分别为3.23和2.44,ps<0.05;两者的交互作用不显著,F(4,287)=0.46,p>0.05。
在各个控制信念层面上,性别在认知控制和情感控制上主效应显著,F(1,287)=3.77,F (1,287)=7.49,ps<0.05;生源地在间接控制上主效应显著,F(1,287)=5.29,p<0.05。
结合表1的描述统计结果和上述差异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女生在认知控制和情感控制维度上的得分显著高于男生,在直接控制和间接控制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农村生源学生的间接控制得分显著低于城市生源学生,其他维度上无显著差异。
3.2大学生人际信任的特点被试在人际信任量表上的最低得分为39,最高116第1期为95分,平均分为70.62,标准差为9.56。
采用单样本t 检验,以该量表的理论中间值75分为检验值考察被试得分是否偏低。
结果表明,本研究被试的人际信任水平显著低于量表的理论中间值,t (289)=-7.49,p <0.05。
以性别和生源地为自变量,采用二因素方差分析考察被试的人际信任量表得分是否存在性别和生源地差异,结果显示性别和生源地的主效应不显著,两者的交互作用也不显著,F (1,287)=0.90,F (1,287)=0.87,F (1,287)=0.26,ps >0.05。
3.3大学生控制信念与人际信任的关系上文显示被试在控制信念量表上的得分存在显著性别和生源地差异,因此将被试以性别和生源地为标准划分成不同群体分别考察他们的控制信念和人际信任之间的关系,具体结果见表2。
男生的控制信念与人际信任无关,女生的直接控制、认知控制信念得分与人际信任得分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其他控制信念和人际信任无关。
这说明女生的直接控制和认知控制信念越强烈其人际信任也越强。
同样,农村生源学生的直接控制、认知控制信念也与其人际信任得分存在显著正相关,而城市生源学生则未表现出控制信念和人际信任之间的相关关系。
表2大学生控制信念与人际信任的相关系数(r )注:*p <0.05。
4讨论4.1大学生控制信念特点分析4.1.1大学生四种控制信念得分的比较本研究显示,被试在四种控制信念上得分都在3分以上,直接控制、间接控制、认知控制和情感控制四个维度上的得分依次为3.52、 3.41、 3.63、3.18,表明我国大学生控制信念在5点量表上得分较高。
在辛自强等的研究中,518名高中生在这四个维度上的得分分别为3.25、 2.86、 3.15和3.39。
相比高中生,大学生在初级控制方面,无论是直接控制还是间接控制信念都明显增强了,t (804)=5.33,t (804)=8.38,ps <0.05;而在二级控制中,只有认知控制得分增加,情感控制得分却在减少,t (804)=9.76,t (804)=-3.95,ps <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