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说明
郑州轻工业学院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任务书

郑州轻工业学院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任务书1、郑州轻工业学院简介郑州轻工业学院于1977年建校,原隶属于轻工业部,1998年转为中央与地方共建,是一所以工为主,工、文、理、经、管、法相结合的多学科、多层次的省属重点院校。
现校园位于郑州市东风路5号,占地面积520亩,现有建筑面积38万平方米。
学院现有13个院(系)、体育教学部和艺术教育中心。
有14个硕士点,33个本科专业(41个专业方向),有4个省级重点学科,现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12000余名,成人教育学生2000多名。
建校以来已为社会输送了22届近3万各类专业人才,全院在职教职工1500余人,其中专职教师850人,教授70人,副教授230人。
另外,我院有双聘院士1人,特聘知名教授5人。
近年来,学院先后与美国、英国、俄罗斯、乌克兰、日本、澳大利亚、韩国等高校建立了校际联系和友好协作关系,设有河南省唯一的雅思考试中心。
2、新校区工程概况2.1项目名称郑州轻工业学院新校区工程2.2项目建设目的和性质郑州轻工业学院校区建设项目是落实“科教兴国”、“科教兴豫”战略的具体体现;是实施河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培养高素质建设人才、实现中原崛起的主要步骤;是经省政府批准的社会文化事业建设重点项目之一。
该项目的建设,有利于改善我院的办学条件,实现教育资源的优化和合理配置,有利于提高办学质量、层次和办学效益,对河南省经济建设和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都将产生重要的影响。
2.3项目建设基地位置郑州轻工业学院新校区位于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北沿枫杨西街和法青街,西依红松路和牵牛路,南临科学大道,东靠须水西路(详见图)。
2.4 新校区面积:981.7亩2.5 新校区现状与水文地质资料该区域主要为耕地果林,有部分村庄,地形较为平坦,局部略有起伏,海拔高度在99.0~115.2米之间。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用地属黄河一级和二级阶地,地形较平坦,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地面平均坡度0.3%左右。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说明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说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新校区规划设计一设计地段概述华北水利水电学院是一所一水利工程类专业为重点,一工程学科为主体,兼有外语系,经济管理等文科类专业的多科性大学。
原有校区占地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两万平方米,已不能满足发展要求。
经有关部门批准,在郑州市东区征地1500余亩地,建设新校区,能够容纳人数要求体现合理的校园功能系统和人文关怀的校园环境,突出鲜明的空间特色,统一有序的整体感和厚重的文化氛围,形成具有培养高素质的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科技人才教育基地。
二规划设计思想新区地块为东区龙子湖大学城的一部分,为梯形的不规则地块。
考虑到校园内部和外围城市道路的贴合以及大学崇尚知识,蒸蒸日上的理念,将地块第一次分割,圆弧形主干道连接了博学路和文苑南路,通透了校园东西交通,形成南北两大地块。
南地块排布的教学组和北地块形成的生活组团组成的交通网构架出葵花的形状。
各系馆楼形成葵花饱满的果实,宿舍楼群形成花瓣,在东区这块土地下,向着阳光,向着知识的精华,在龙子湖水的滋润灌溉下,随着四季的变迁,一年一年,硕果累累。
虽为工科院校,花园式的校园更能给健康身心。
三规划布局以及功能分区1 共享广场的布局中心图书馆,礼堂,音乐厅以及汇报厅环绕,地面为灰黑色石板,形状为两个半圆形的靠背组合,加上引取的水系景观形成蝶状共享广场。
图书馆分为上下两部分,四方的大体量建筑,象征旋转的魔方,知识能创造奇迹的寓意,图书馆前铺设绿地供休憩读书,礼堂边的亲水绿地旁设亲水平台,建筑充分采用自然光,建筑形态以及布局不完全对称,形成一种恒久的,充实的田园校园环境,作为校园的中心景观带。
2 教学组团的布局教学组团又分为公共教学和各系馆楼,公共教学楼沿主干道弧形排布,连接了生活区和主教学区,外形方正规整,形成大面积整体建筑,顶层的大面积屋顶构成主要人性活动层,为师生创造了休息和交往场所,并改善楼内通风,站在顶层可开阔视野,打破十字式庭院的封闭感,在低层建筑的内外墙培土植草,隔音吸声。
湖北省中医学院新校区校园景观规划设计说明

湖北省中医学院新校区校园景观规划设计说明一、基地概况湖北省中医学院新校区位于武昌青菱乡武咸公路东侧。
学校东临黄家湖,湖面宽广,碧波荡漾,荷叶田田,环境优美。
新校区占地1610亩,规划全日制普通在校生规模达到12000人,学校将建成为拥有医、工、理、文、管等五个学科门类20个本科专业,6个博士点、20个硕士点、综合实力达到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在国际中医药界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医药大学。
新校区所处地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
年平均气温16ºC左右,年降水量1200毫米,一日最大降雨量317.4毫米,最大积雪厚度32厘米,最大冻土深度10厘米,年雷暴日数36.9天,年雾日数33.1天,夏季多东南风,冬季多西北风,新校区地面土层主要为微膨胀红粘土,具有良好的保水性。
二、设计目标1.传承深厚的文化环境2.营造严谨活跃的学术气氛3.创造幽雅高调舒适的学习环境4.形成适宜、欢畅的生活环境5.建立“和谐统一”的生态环境通过精心设计使中医学院新校区成为一个建立在深厚传统文化基础上,传承中医文化,蓬勃发展的中医药大学。
三、设计依据1.湖北中医学院新校区总体规划方案。
2.湖北中医学院新校区:1500地形图。
3.湖北中医学院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构想。
4、《绿化设计规程》((试行) DBJ08-15-89)5、《大树移植技术规程》(DBJ08-18-91)6、《风景园林图例、图示标准》 ( CJJ67-95)7、《风景名胜区域规划规范》( GB50298-1999)8、《公园设计规范》 ( CJJ45-92)9、《总图制图标准》 ( GBJ103-87)10、《园林植物保护技术规程》 (DBJ08-35-94)11、《园林栽植土质量标准》 ( DBJ08-231-98)及国家强制性条文及其它相关规范。
四、设计原则和指导思想1,功能性原则满足全校师生教育,生活,运动和交流等对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的双重需求,营造人性化景观空间。
浅谈高校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

浅谈高校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摘要: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取得长足发展,高校新校区建设的热潮居高不下,但是在建设规划设计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
本文主要以某学校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说明为例,简单地分析了整体设计理念及指导思想,仅供参考。
关键词:高等学校新校区建设规划设计引言高等教育的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社会发达程度的重要指标,同时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
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政策发生了变化,院校扩招力度不断加大,院校合并加剧,高校招生规模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高等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黄金时代,实现了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发展。
许多“万人院校”、多校区大学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在我国,这是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的有力证明。
在校生人数的增加为高校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动力,也为高校的基本建设带来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在扩大占地面积,建设新的校区,高校为新校区建设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然而在新校区建设规划设计方面,虽然各高校建设的热情高涨,但存在一些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问题。
一、项目概况某学校是一所专业特色文化浓厚的普通高等职业技术学院。
人数规模为全日制学生10500人。
新校区规划用地面积为1200亩,首期按校园占地面积800亩设计。
总建筑面积为22万平方米。
基地宽580米左右,长920米左右,在东南角临323国道与西北角处各有一个山包,地形最高到最低相差13米左右,整个地形较为平坦。
基地内有两条高压线穿过,用地中央有一处湖面,四周绿树掩映,景色秀美。
校区南面为预留发展用地。
基地旁有105国道与323国道经越。
二、规划设计理念1、融入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充分阅读并理解周边的城市环境,在校园中心构筑一条贯穿南北的园林街并以原有湖面为核心留出一片生态公园,从而形成校园的骨架与中心,并通过巧妙的功能区划分,使形成与城市相融呼应的格局。
同时进一步把中央生态区的景观渗透到各组团内,营造出生态共享的校园空间。
新校区规划设计说明书

附件1北京化工大学新校区简介及设计理念北京化工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985”国家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院校。
学校“十二五”期间改革发展的中心目标是完成从教学研究型大学向研究型大学的转变,到2015年,师资队伍、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和管理水平等主要办学指标在国际公认的评价体系中达到研究型大学的水平,把学校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国际上有影响、对行业发展有重要引导作用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
由于历史原因,学校现由3个校区组成,但总体占地面积仅812亩,办学空间狭小和三址办学的现状已经严重影响学校的事业发展。
在中央领导及教育部、北京市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我校在昌平区南口镇征地1964亩建设新校区,建设规模为万平方米。
一、项目概况北京化工大学新校区位于昌平区南口镇东北部,处于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边缘。
项目用地东部为北京警察学院、北京大学昌平校区,北部为虎峪风景区,西南部隔八达岭高速与南口镇中心区相对,西北部为军都山山脉。
新校区将按照一次规划,分期建设的模式实施。
一期建设周期从2013年至2017年,征地、建设部分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和教学楼、实验室、体育设施等34万平方米用房;二期建设周期从2018年至2020年,建设部分市政配套基础设施和30万平方米用房;三期建设周期从2021年至2025年,建设科研及实验中试等用房26万平方米。
新校区总用地规模1309609平方米,其中可建设用地1033741平方米,总建筑面积共1062600平方米,其中地上903000平方米,地下159600平方米,建筑密度%,绿化率40%,容积率。
园区总停车数3612辆,其中地下停车3412辆,地上停车200辆,自行车停车位15000个。
二、设计理念通过研究和分析,设计单位最终提出了“一片院子,两个园子,三条廊子”的概念,创造一个办学理念与校内景物交相融合的美丽校园。
1.“一片院子”学生可以在校园内的任何场所进行学习,学生在教室、实验室内的学习时间只占学生总体学习时间的不到五分之一。
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说明7052309

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说明目录一.历史与现状分析1.校园历史与发展2.现状基地与评价二.规划设计思想1.保护自然生态的“指状”格局2.构筑功能合理的系统3.突出文脉与人本理念三.校园规划总体特色1.环境特性与时代精神交融2.传统文化与现代风格共生3.远期发展向社区共享倾斜四.功能组织分区设计1.功能分区与布局2.道路交通组织3.绿地空间系统4.景观风貌规划5.建筑群体设计五.市政基础设施规划1.给水规划2.排水规划4.电力规划5.电信规划7.有线电视及计算机网络8.环境卫生保护六.经济技术指标分区用地表:安徽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建设内容安徽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说明一.历史与现状分析安徽大学是国家面向二十一世纪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是安徽省省属重点综合大学。
学校位于安徽省省会合肥市,是全国首批15个大学科技园建设单位之一,33个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并被列为84所接受公费留学生高校之一和22个国家华文教育研究基地之一。
1.校园历史与发展安徽大学创建于1928年,在当时安徽的省会安庆市,1958年于合肥市重建,1958年9月16日,毛泽东同志视察安徽时,亲笔题写了安徽大学的校名。
建校70多年来,安徽大学秉承“至诚、至坚、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先后向社会输送了近十万各类高级专门人才。
现在有教职员工2295人,在校研究生850多名,普通教育本、专科生近14000名,成人学历教育在读生6000余人,共有15个学院,34个系科和30多个科研机构,52个专业。
安徽大学现有三个校区,占地1100亩,新校区位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侧的合肥大学城内,占地2000亩,计划主要作为学校本科教学某地,兼有部分研究生教育和开展科研学术活动的功能,它将成为安徽大学的主校区,最终学生规模可达3万人。
2.现状基地与评价安徽大学新校区位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侧的合肥大学城内。
大学城围绕丽人湖呈发散式布局,成为经济技术开发区“知识+生态”的绿蕊。
大学校园规划设计说明书

郑州市财税学校扩建项目方案设计说明一、设计依据1.由业主提供的本工程招标文件2. 国家相关规范与规定3.《民用建筑设计通则》 (GB 50352-2005)4.《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 50016-2006)5.《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 100-98)6.《办公建筑设计规范》(JGJ 67-2006)7.《体育建筑设计规范》(JGJ 31-2003)8.《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GBJ 38—99)9.《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 99-86)10.《饮食建筑设计规范》(JGJ 64-89)11.《宿舍建筑设计规范》(JGJ 36-2005)12.《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 (GB 50067-97)二、总体规划设计1、项目概况:区域位置:该项目位于郑州市金岱路以南,岗南路以北,尚庄路东西两侧区域。
总征地面积67540平方米(合亩)其中城市道路面积17540平方米(合亩),建设用地面积50000平方米(合75亩)。
建设规模:本次主要扩建项目总建筑面积53810平方米,包括行政办公楼7946平方米(地上6176平方米,地下1800平方米),学生宿舍19500平方米,学生食堂7830平方米,综合服务楼10684平方米(地上9184平方米,地下1500平方米),体育馆5930平方米,体育看台1800平方米,锅炉房120平方米。
2、规划原则与设计理念:规划原则:1)分析周边环境,延续校园原有的肌理,做好扩建的衔接与发展。
2)提倡一种弹性规划思想,弹性的规划结构是一种规划的宏观结构和发展方向。
一方面,这种规划具有开放性,尽量包含今后的发展可能。
另一方面,规划结构具有清晰的空间逻辑,使空间在不断的发展中保持结构的完整性。
考虑校园今后的发展,提供一种分步骤,有弹性的空间需求。
3)合理分区,合理布局,集约用地。
4)建筑的规划和设计过程中强调多层次的交流空间,为人的活动、停留、交往创造不同尺度的空间:如各种形式的庭院、入口灰空间、休息连廊、共享空间等,“围而不堵、透而不疏”的空间设计既有空间的围合感又具有层次丰富的室内外空间。
大学新校区方案

2.原则
-合法合规:严格遵循国家和地方相关政策法规。
-科学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兼顾教育、科研、生活等功能需求。
-环保节能:注重生态保护,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人文关怀:关注师生需求,提供人性化的空间与服务。
-持续创新:预留发展空间,适应未来教育改革与发展。
-生活服务区:包括学生公寓、食堂、体育设施等。
-生态休闲区:包括绿地、湖泊、休闲广场等。
3.道路交通
-对外交通:校区周边设有公共交通站点,满足师生出行需求。
-内部交通:规划环形道路,实现人车分流,保障师生安全。
-停车设施:设置地下停车场,满足机动车和非机动车停放需求。
4.公共设施
-教育设施:配备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满足不同学科需求。
五、总结
本方案针对某大学新校区建设,从规划目标、原则、内容等方面进行了详细阐述。通过实施本方案,将打造一个功能齐全、环境优美、具有人文关怀的现代化校园,为师生提供优质的教育、科研、生活环境,推动大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科研设施:设立科研实验室、产学研基地,推动科研工作。
-生活设施:提供舒适的住宿、餐饮、体育等服务,满足师生日常生活需求。
5.景观绿化
-绿地系统:构建生态廊道,形成优美的校园景观。
-绿化配置:选用适宜的植物种类,注重季相变化,提高绿化效果。
-休闲空间:设置休闲广场、座椅、雕塑等,营造宜人的休闲环境。
-对外交通:校区周边规划有便捷的公共交通网络。பைடு நூலகம்
-内部交通:采用人车分流的设计,确保师生安全。
-停车设施:设置充足的停车位,满足师生停车需求。
4.公共设施
-教育设施:配备先进的教育设备,满足多元化教学需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说明目录一.历史与现状分析1.校园历史与发展2.现状基地与评价二.规划设计思想1.保护自然生态的“指状”格局2.构筑功能合理的系统3.突出文脉与人本理念三.校园规划总体特色1.环境特性与时代精神交融2.传统文化与现代风格共生3.远期发展向社区共享倾斜四.功能组织分区设计1.功能分区与布局2.道路交通组织3.绿地空间系统4.景观风貌规划5.建筑群体设计五.市政基础设施规划1.给水规划2.排水规划4.电力规划5.电信规划7.有线电视及计算机网络8.环境卫生保护六.经济技术指标分区用地表:安徽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建设内容安徽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说明一.历史与现状分析安徽大学是国家面向二十一世纪重点建设的高校之一,是安徽省省属重点综合大学。
学校位于安徽省省会合肥市,是全国首批15个大学科技园建设单位之一,33个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之一;并被列为84所接受公费留学生高校之一和22个国家华文教育研究基地之一。
1.校园历史与发展安徽大学创建于1928年,在当时安徽的省会安庆市,1958年于合肥市重建,1958年9月16日,毛泽东同志视察安徽时,亲笔题写了安徽大学的校名。
建校70多年来,安徽大学秉承“至诚、至坚、博学,笃行”的校训精神,先后向社会输送了近十万各类高级专门人才。
现在有教职员工2295人,在校研究生850多名,普通教育本、专科生近14000名,成人学历教育在读生6000余人,共有15个学院,34个系科和30多个科研机构,52个专业。
安徽大学现有三个校区,占地1100亩,新校区位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侧的合肥大学城内,占地2000亩,计划主要作为学校本科教学某地,兼有部分研究生教育和开展科研学术活动的功能,它将成为安徽大学的主校区,最终学生规模可达3万人。
2.现状基地与评价安徽大学新校区位于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西侧的合肥大学城内。
大学城围绕丽人湖呈发散式布局,成为经济技术开发区“知识+生态”的绿蕊。
安徽大学新校区位于大学城的中西部,翡翠路以北,九龙路和汤口路以东,容城路以南,丽人湖环湖西路以西,西侧怀抱丽人湖及公园景区。
用地与周围交通便利,并可与开发区形成良好的功能联系。
基地内地势主体平缓,略有起伏由丽人湖伸展出的三道低凹湿地似指状自东向西插入基地,形成起伏相间的地貌。
基地内最大高差约11.50M,零星散布许多池塘,植被及生态环境较好;东面的丽人湖的滨水绿带为基地提供了难得的景观资源。
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合理利用地形,将伸入基地的低凹湿地转变为提高校园环境质量的宝贵条件;正确处理新校区与大学城的整体关系,合理规划校园与周围道路交通、开发区的关系,以及组织具有安徽大学传统特色与未来精神的校园空间。
二.规划设计思想设计依据:①安徽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招标说明书②安徽大学新校区总体规划设计任务书③安徽大学新校区地形图④安徽大学新校区市政管线设计资料和环保意见书⑤安徽大学新校区岩土工程地质初勘报告⑥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提出的规划设计条件⑦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学城规划图⑧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总体规划图⑨《普通高校建筑规划面积指标》建标(92)245号⑩国家相关民用建筑设计通则、规范经过对现状与历史、规划设计要点、任务书以及相关法规条例的认真研究,我们确定这次规划的设计指导思想为:“保护生态,构筑系统,发展人文”。
1.保护自然生态的“指状”格局安徽虽无水乡之名,却具泽国之实。
这一点在我们的基地内就有充分体现。
红线范围内有大大小小池塘近40处,并由丽人湖向内伸入三处指状湿地,中间有相对高起的垄状缓坡,自然生态环境极佳。
自古以来,最美的景致都是优秀的人文景观与出色的自然环境相结合的产物,在此兴建校园,无疑是为合肥的经济开发区注入新的活力,从而带动整片区域的发展。
对自然地貌的尊重与发展,是校园个性魅力的所在,规划中对指状湿地的保留与改造,使安徽大学校区在目前新规划的众多绿色校园中独具特色。
规划设计分为两个层次:首先是保护天然的山水形态与生态格局,其次是设计空间视廊与自然环境保护面,突出其景观价值。
2.构筑功能合理的系统系统是形成校园空间秩序的重要方法,集成高效的组织原则是进行功能分区,道路网络和空间使用设计的准则。
在安徽大学新校区的规划中,不仅仅关注校园内部各组成部分的有机结合,同时亦关注校区内部与周边城市环境的整体联系。
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理念贯彻在内外功能的组织,景观地貌的利用和肌理联系等方面,力求使新校园与周边城市环境形成良性互动。
形成了较好的用地布局、道路系统、绿化系统和景观系统等。
3.突出文脉与人本理念安徽大学有着七十多年的悠久历史,受微州文化和早期现代建筑、西洋建筑的双重影响,空间骨架与建筑语言都形成自己独特的一面。
新校区的规划,将科学与人文相结合,从而使校园体现出逻辑与浪漫双重特质,促进学术交流与人际交往的气氛。
完整的景观体系与丰富的空间环境层次以及具有地方风格意向的建筑风格使这一理念突显出来。
三.校园规划总体特色从本次规划的设计指导思想出发,安徽大学的新校区展现出以下几个特点:1.环境特性与时代精神交融·生态优势,创建人工与自然和谐的绿色校园生态优先是当代环境建设必须遵守的首要原则。
新校区得天独厚的自然地貌既为规划提供优质的景观资源,又对规划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即把人工融合于自然之中,谋求两者最大的和谐。
本次规划将天然地貌基本保留,并将指状伸入的水面与学院等人工构筑空间有机的结合,新校区与丽人湖畔绿地反延伸的水面形成咬合之势,成为校园整体的一大特色之一。
·公共活动综合带,体现包融性与以人为本本次规划在新校区的中枢位置设计了一条40-94M宽度不等的公共活动综合带,将科研区、教学区、生活区与体育活动区以最便捷的路线串通,与传统的校园景观道不同,在这条步行活动带包含了交通、休闲、游憩、交往等许多功能,景观亦随着行进的序列抑扬顿挫,体现新时代校园户外活动空间的新趋势。
符合师生户外学习、思考和交往的行为要求。
2.传统文化与现代风格共生·人文优先,创建科学理性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育人环境,安徽有着极其深厚的人文背景,安徽大学的建筑风格、空间概念自然要对文化传统有所体现,新校区的建筑空间力求延续传统文脉,并融入现代语汇,在形式和符号上采用白色墙片和部分红色砖墙相间,使其与本部校区形成传承的关系。
·中西空间理念结合在运用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中国空间理念同时,本次规划结合了西方的理性和美学观念。
规划方案不仅充分注重利用原有的自然地貌,且将自然要素、半岛、水域等作为构筑空间的要素,与各种不同形式的院落及单元,共同形成有机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空间。
·院落空间,营造宜人尺度在2000亩大尺度的用地内,校园建筑多以院落的形式或成组群的布置。
院落建筑在地形与人的尺度中间,增加了一个舒适的过渡空间尺度。
与大型现代建筑相比,院落式的族群布局具有更好的亲和力、文化性和地域特色。
3.远期发展向社区共享倾斜新校区位于合肥大学城的中央地段,规划将生活区、体育区和科研区沿边布置,有利于将来后勤社会化的发展趋向,为新校区远期与社会共享做好铺垫。
四.功能组织分区设计1.功能分区与布局安徽大学新校区规划用地分教学区、学生生活区、教工生活区、体育活动区、生态园林区、科研区六大部分。
教学区位于校园的中部,由公共教学和学院两部分组成,学院以院落式建筑沿湖畔路布置,学院与公共教学部分之间贯穿以公共活动景观带,面对礼仪入口,空间放大成中心广场,以树林,水面和建筑加以围合。
学生生活区位于西侧,紧邻教学区,沿公共活动综合带西侧布置,考虑到效率和线网铺设的便捷,使学生生活区形成包裹于教学区外围的趋势。
新校区的地形较狭长,分别在南北两端设置了科研开发区和青年教工生活区。
教工生活区与学生生活区之间夹体育活动区,提高了体育设施的利用率,且体育设施临近校园次入口,使之可以与更大范围的城市区域共享。
后勤服务未单独成区,而是穿插在教工和学生生活区中,便于服务。
科研开发区结合学术交流中心,位于南部入口处,此处交通条件优越,具有对外窗口的作用。
亦在南部的主入口形成体现校园风格的空间感受。
而结合自然地貌,在水面伸入校区部位,一南一北近期形成两大片生态园林区,提高整个校园的空间品质。
四.功能组织分区设计1.功能分区与布局安徽大学新校区规划用地分教学区、学生生活区、教工生活区、体育活动区、生态园林区、科研区六大部分。
2.教学区位于校园的中部,由公共教学和学院两部分组成,学院以院落式建筑沿湖畔路布置,学院与公共教学部分之间贯穿以公共活动景观带,面对礼仪入口,空间放大成中心广场,以树林,水面和建筑加以围合。
学生生活区位于西侧,紧邻教学区,沿公共活动综合带西侧布置,考虑到效率和线网铺设的便捷,使学生生活区形成包裹于教学区外围的趋势。
3.新校区的地形较狭长,分别在南北两端设置了科研开发区和青年教工生活区。
教工生活区与学生生活区之间夹体育活动区,提高了体育设施的利用率,且体育设施临近校园次入口,使之可以与更大范围的城市区域共享。
后勤服务未单独成区,而是穿插在教工和学生生活区中,便于服务。
科研开发区结合学术交流中心,位于南部入口处,此处交通条件优越,具有对外窗口的作用。
亦在南部的主入口形成体现校园风格的空间感受。
而结合自然地貌,在水面伸入校区部位,一南一北近期形成两大片生态园林区,提高整个校园的空间品质。
4.景观风貌规划S型车道与水面时分时合,穿行于有收放的建筑外部空间中,产生丰富的景观变化,宽阔的公共活动综合带,串连各个空间结点和面向湖的景观轴,结合生长在两侧的建筑,达到步移景异的多层次景观效果。
同时本身也成为开发区中和丽人湖畔的一个重要景观。
5.建筑群体设计安徽大学新校区作为新世纪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的新校园,规划中强调了传统延续与前瞻性相结合。
现代建筑科学技术的运用与传统文化理念的传承成为建筑群体设计的重要方法。
将空间院落的传统理念与理性简约的现代主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将文化意境与功能使用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天井、片墙、红砖等符号和材料的运用,力求展现具有安徽文化特色的建筑艺术。
五.市政基础设施规划1.给水规划(1)规划依据①《室外给水设计规范》(GBJ13-86)②《给水排水设计手册》③《建筑给水设计规范》(2)给水水源给水水源由九龙路和翡翠路城市给水管网供应。
(3)用水量预测本规划区内学生生活人数按2万人,150L/人.d 计,则学生生活综合用量Q1=3000m3/d,教师生活综合用水量取Q2=500m3,消防用水量按同一时间发生火灾1次,灭火水量15L/S,持续时间为2小时计,则消防用水量Q3=108m3,学校实验、绿化浇灌及其它用水量按生活用水量的15%计,则校区总用水量约Q=4200m3/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