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物常见不良反应的防治

合集下载

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与治疗

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与治疗

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与治疗4.1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的预防与治疗恶心呕吐是化疗药物最普遍的不良反应,对人体影响最大,直接影响到化疗的效果。

1)药物预防与治疗:由于大部分抗肿瘤药物常常导致严重的恶心呕吐,因此,预防给药或治疗中给药是肿瘤药物治疗的一个重要环节。

根据调查统计止吐药可分为以下几类:①传统上常用的止吐药如甲氧氯普胺、多潘立酮、VitB6、苯海拉明、盐酸浪米普鲁卡因、654-2、地塞米松、强的松等,这些药物价格低、止吐效果较弱、单用很难预防和控制较明显的恶心和呕吐。

临床上常采用联合用药方法,即中等剂量强度的止吐药与中等剂量作用弱的止吐药并用,如甲氧氯普胺是是多巴胺受体阻断剂、直接作用于CTZ,常与激素药地塞米松合用,止吐效果较好;地西伴、劳拉西洋等直接作用于大脑皮质和脑干网状体,具有抗焦虑、镇静催眠、调节植物神经等作用,常与其他止吐药合用、增强其疗效;抗组胺药苯海拉明等,常与甲氧氯普胺合用以防止多巴胺受体阻断剂引起的锥体外系症状;②5-轻色胺受体拮抗剂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防治化疗引起的恶心呕吐效果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此类药物主要有格拉斯琼昂丹斯琼、托烷司琼和雷莫司琼等,目前常被作为恶心呕吐治疗首选药物,这类药物是20世纪90年代上市的疗效十分显著的一类新药,是一类外周神经元及中枢神经系统5-轻色胺受体高效、高选择性竞争拮抗剂。

5-HT3是引起呕吐反应的重要化学递质,其基本结构是叫噪环或类叫噪环,有些化疗药可激发内脏勃膜的类嗜铬细胞释放出5轻色胺,’从而诱发恶心和呕吐反射,5-HT3受体拮抗剂能高度选择性地抑制外周神经原突触和中枢神经系统,阻断呕吐反射过程中的化学传递,从而对化疗和放疗引起的呕吐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特别是对治疗因化疗导致的急性呕吐有疗效好、副作用小、无锥体外系症状、耐受性好等特点。

Sorbe研究显示托烷司琼对急性恶心完全控制率为40%,急性呕吐完全控制率为63.0%,延迟性恶心、呕吐完全控制率23.0%-61.0%}26};雷莫司琼是新一代纯R体组成的5-HT3受体拮抗止吐剂,在其临床前对鼠和血貂的实验中发现它对5-HT3受体结合的抑制率较恩丹西酮强100倍,在与受体结合发挥相同的效力下所需剂量仅为恩丹西酮的1153。

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防治措施

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防治措施

消化系统毒性
6)其他,如甲孕酮、甲地孕酮对预防化 疗引起旳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亦有很好效 果。 呕吐旳治疗需要综合治疗,正确旳护理、 心理治疗与药物治疗,控制呕吐旳药物 一般需联合应用,如地塞米松和胃复安、 5-HT受体拮抗剂;安定与胃复安联用。
消化系统毒性
2.黏膜炎、腹泻、便秘 常见引起黏膜炎旳药物有甲氨蝶呤、氟 尿嘧啶和抗肿瘤抗生素 常见引起腹泻旳药物有氟尿嘧啶、甲氨 蝶呤、阿霉素、阿糖胞苷、顺铂等 治疗原则均以对症为主,明显腹泻者应 予以肠道粘膜保护剂,补充液体、电解 质、能量等
骨髓克制
2.血小板降低 血小板降低多发生在粒细胞降低后来
当血小板低于20×10^9/L,内脏出血危险 增大
血小板低于10×10^9/L,易出现中枢神经 系统,胃肠道出血
血小板减低可用低剂量糖皮质激素(如强旳 松 10mg 1-2次/日),予以血小板滴注, 予以促血小板生长旳细胞因子TPO,白介 素-11等
消化系统毒性
长春碱类药物多引起便秘,可予以轻泻剂。 3.肝毒性
多数患者以ALT升高为主,一般为一过性,常 发生于化疗后7-17天,停药后予以保肝治疗。 对肝功能异常患者应慎用或禁用损害肝脏毒性 旳药物。 化疗药物引起旳肝损害体现: 1)中毒性肝炎。由药物直接引起急性肝细胞功能 障碍,体现为ALT升高,产生胆汁淤积和脂肪 浸润,常见药物有甲氨蝶呤、左旋门冬酰胺酶、 足叶乙甙等。
心脏毒性
以蒽环类药物最常见,涉及表柔比星、多柔 比星等。靶向治疗旳曲妥珠单克隆抗体, 氟尿嘧啶、紫杉醇、大剂量环磷酰胺等。
心脏毒性分为: 1.急性或亚急性心脏毒性
指在用药过程中立即产生或用后数小时至 数天内发生,易发生在单次大剂量静脉迅 速给药时,多与总剂量无关。

抗肿瘤药物的毒副反应及防治

抗肿瘤药物的毒副反应及防治

抗肿瘤药物的毒副反应及防治抗肿瘤药物的毒性反应可分为近期毒性反应和远期毒性反应两大类。

近期毒性反应一般指发生于给药后4周内所出现的毒性反应,又可分为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两大类。

一、局部反应抗肿瘤药物的局部反应主要为抗肿瘤药物局部渗漏引起的组织反应或坏死及栓塞性静脉炎,与一部分抗肿瘤药物的组织刺激性有关。

一旦疑有外渗发生,应采取:1、停止输液2、限动肢体3、回抽外渗药物4、拔针5、外渗部位避免施压6、有指针时按不同药物,局部使用解毒剂7、按不同药物局部冷敷或热敷8、抬高肢体9、报告和记录10、局部用中药或硫酸镁。

静脉炎的处理防胜于治,药物应稀释到一定浓度,滴注时调节好滴速,选择深静脉或中央静脉置管均有意义。

使用PICC对防止药物外渗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二、全身反应1.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可分为局部和全身两种。

局部反应表现为沿静脉出现的风团、荨麻疹或红斑,常见于多柔比星和表柔比星,如静脉使用氢化可的松或生理盐水后仍可继续用药,但速度宜慢。

在用药开始后15分钟内出现的症状或体征应视为全身过敏反应,可表现为颜面潮红,荨麻疹、低血压、紫绀等,需立即停止输液并作相应处理。

2.发热如以低剂量做试验,严密观察体温、血压、及时补液,使用退热剂及激素,可避免严重后果。

3.造血系统反应由于半寿期的不同,最初常表现为白细胞特别是粒细胞的减少,其次是血小板的减少,严重时血红蛋白也降低。

仅有少数药物没有或少有骨髓抑制。

抗肿瘤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的程度与患者个体骨髓储备能力关系密切。

用药前有肝病、脾亢、接受过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或过去曾行放/化疗者更易引起明显的骨髓抑制。

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对于停药后2-3周恢复。

4.胃肠道反应是化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食欲不振为化疗最初反应,出现于化疗后1-2天,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孕酮类药物有助于改善食欲。

恶心和呕吐目前用于止吐的药物主要有5-HT3受体拮抗剂、胃复安、地塞米松、氯丙嗪等。

目前常用5-HT3受体拮抗剂单用或联合地塞米松,可加用镇静药物如地西泮、异丙嗪等。

肿瘤用药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肿瘤用药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肿瘤用药的不良反应及处理611730随着医学领域的持续创新和技术的突破,肿瘤治疗手段在近年来得到了显著的优化和改进。

从传统的手术、放疗到现代的免疫疗法和靶向药物治疗,医学界已经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性,使得许多肿瘤患者得到了更好的生存机会和生活质量。

然而,每种治疗手段都有其固有的风险和局限。

特别是在药物治疗中,不良反应成为了一个无法忽视的问题。

这些反应可能表现为身体不适、消化系统问题、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更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对于患者和家属来说,深入了解药物可能带来的副作用,并学习如何预防和应对这些问题,不仅可以提高治疗的效果,更可以大大减少药物对患者身体和心理的负担。

此外,与医生密切沟通,及时反馈和调整治疗方案也是保障治疗成功的关键。

1.肿瘤用药的常见不良反应肿瘤用药在为患者带来治疗效果的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不良反应。

首先,骨髓抑制是许多抗肿瘤药物的常见副作用。

当药物抑制骨髓,可能会导致白细胞、红细胞或血小板的数量下降,从而使患者更容易受到感染、出现贫血症状或增加出血的风险。

其次,消化系统也是药物作用的重点,患者可能会经历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甚至食欲丧失,这不仅影响患者的饮食摄入,还可能对身体的整体健康造成影响。

此外,皮肤反应也不容忽视。

药物可能导致皮疹、脱发或是手足综合症,这些反应不仅可能带来身体上的不适,还可能对患者的心理健康和自信心造成打击。

最后,神经系统反应是另一个需要关注的领域。

药物可能会引起感觉异常,如麻木或刺痛,甚至可能影响记忆力和引发头痛。

这些反应无疑会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能力造成影响。

2.如何处理不良反应对于肿瘤用药的不良反应,患者和医护人员都应该采取相应的措施,以减少不适并确保治疗的顺利进行。

以下是对这几点不良反应处理方法的详细描述:2.1 骨髓抑制:当药物导致骨髓受到抑制时,监测血常规是至关重要的。

任何血细胞计数的异常都应被及时识别,这样医生可以迅速作出调整,如暂停药物或调整剂量。

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防治

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及防治
抗 肿 瘤 药物 不 良反 应 应 引起 广 大 医务 工 作 者 重视 , 尤其 应 关 注 6 0岁 以上 老龄 患 者 。
【 关键词 】 抗肿瘤 药物
不 良反应
防治
Su yo d es ec o so ni mo r g n h i cnrl au e. A iP r ayD at n, h it o i l Y l . ui td na v rerat n f tu rd u sa dter o to mesrs W NGY. ar c p r tTeFr H s t o ui Yl i a t a e m s pa f n n
(6 . % )adpsil i 2 ae 2 . % ) nteept ns l s eesgt r ta m l .T eavrerat n f rg ee 57 n os e n 6css( 5 5 .I s a et,ma r l hl mo n f ae b h i ew i y eh e s h des eci so u sw r o d
a xcy( . % )i 0 ae wi d e e eci s m n h m,eaut nw s uei ae , conigf 8 8 , rbbei6 ae ct ii 29 o t n12c s t avr atn .A ogte s h sr o vlao a r n9css acu t o . % po al n 7C s i s n r s
S a n i7 8 0 . i a h a x l 0 o n .
【 bt c】 O jcv T p r t vr atn oatu o d gad e uef e m n Me os h a v s r A s at r b t e o xle h a ee ecosfntmr r s n a r rr tet t d Te t oa e e e ei e o e d sr i i u m s sota . h d a fd r —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应急预案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不良反应应急预案
5、一般情况处理:①口腔护理;②清淡、易消化饮食;③大量饮 水;④大剂量水化治疗。 二、骨髓抑制
骨髓抑制是化疗药物最常见、最严重的毒性反应,其外周血白细 胞、血小板的明显下降,可引发致死性感染与出血,并限制了化疗的进 程,直接影响预后,因此对化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骨髓抑制应予以积极 的预防和处理。 (一)、骨髓抑制程序按WHO毒性评定标准确定,根据白细胞、中性粒 细胞、血红蛋白、血小板分级如下:
五、肝功毒性 肝损害是化疗药物常见不良反应,一旦出现肝损害时可选用以下1
—2种药物保肝治疗,当谷丙转氨酶>200IU/L时停止化疗。 ①注射用还原性谷胱甘肽1.2 ivdrip qd;②门冬氨酸钾镁30ml
ivdrip qd;③甘草酸二胺注射液20ml ivdrip qd;④水飞蓟宾150mg po tid;⑤联苯双酯7.5—15mg po tid;⑥地塞米松5—10mg ivdrip qd。 六、心脏毒性
因2ml im bid③5-HT3受体拮抗剂;(用药前半小时)格拉司琼3mg iv qd/bid或恩丹西酮8mg iv qd/bid;④地塞米松5mg iv bid;⑤口腔黏 膜炎可漱口水漱口、氟康唑外用或青霉素800万u ivdrip qd至口腔炎消 失;⑥腹泻可应用诺氟沙星0.2 tid或咯派丁胺1粒 qd或蒙脱石散剂 3 tid至腹泻停止并适当补液及补充电解质。
1、 消化道反应 (一)、消化道反应是化疗药物最常见的毒性反应,分为五级
分级项目
恶心、呕吐
口腔炎
腹泻
0度



Ⅰ度
恶心
疼痛
短暂(<2天)
Ⅱ度
恶心、呕吐可控 制
溃疡能进食
能耐受(>2 天)
Ⅲ度
恶心、呕吐难控 溃疡能进流质食 不能耐受,需治

抗肿瘤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与处置对策

抗肿瘤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与处置对策

抗肿瘤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与处置对策Ⅰ目的为安全、正确地使用肿瘤化学治疗药物Ⅱ范围适用于全院各临床科室、药学部、医务部。

Ⅲ规程一、局部反应有些刺激性较强的抗肿瘤药,如长春碱类、葸环类、丝裂霉素和氮芥:等使用不当可引起严重的局部反应,使用时应予重视,预防为主和及时处理十分重要。

(一)栓塞性静脉炎:其表现为注入化疗药所用的静脉部位疼痛、皮肤发红,以后沿静脉皮肤色素沉着、脉管呈索条状变硬和导致静脉栓塞。

处理:为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应避免直接推注药物,而将化疗药物稀释后静注或静滴,然后采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充分冲洗输液血管,以减轻药物对静脉的刺激。

如需多次用药或患者静脉过细,均可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法,将导管插入上腔静脉,则不会引起静脉炎,并可保留导管,使患者减少多次穿刺之痛苦,提高其的生活质量。

(二)局部组织坏死:当刺激性强的化疗药漏人皮下时,即可引起局部皮下组织的化学性炎症,表现为漏药局部红肿、疼痛严重,可持续2-3周。

如漏药当时未作处理,则可引起局部皮肤坏死、形成溃疡,需待数月溃疡才能愈合。

处理:1.及时发现:当化疗药漏于皮下时患者即刻感到局部明显疼痛,此时应立即停注药物,用生理盐水冲洗完输液管道内的化疗药物,拔出针头,重新选择其他血管穿刺输液;2.及时处理:用生理盐水作局部皮下注入,以稀释化疗药的浓度,并用2%普鲁卡因局部封闭,然后根据化疗药物的特性予以冷敷或热敷。

(三)抗肿瘤药静脉外渗的处理静脉滴注或推注化疗药物时,如果使用不当,可使药物外渗到皮下组织,轻者引起红肿、疼痛和炎症,严重时可致组织坏死和溃疡,较长时间不愈合,给患者带来痛苦。

因此,医务人员应了解药物外渗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而后两项十分重要。

1.药物外渗的预防,具体措施如下:1.1化疗前应识别是发疱性还是非发疱性药物。

1.2输注化疗药的人员应受过专门训练或取得从事化疗的证明,按制定的方案进行化疗。

1.3以适量稀释液稀释药物,以免药物浓度过高。

2021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处置预案(最新)

2021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处置预案(最新)

抗肿瘤药物不良反应处置预案肿瘤的化学治疗是肿瘤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

由于肿瘤细胞与正常组织细胞间缺少根本性的代谢差异,化疗中使用的多数抗肿瘤药在抑制或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会对机体的某些正常细胞、组织和器官造成损害,并且可能限制药物的用量、阻碍疗效的发挥。

根据抗肿瘤药所致的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不同,临床将其分为:①立即反应:局部刺激、恶心、呕吐、发热、过敏。

②近期反应:骨髓抑制、脱发、口腔炎、腹泻、脏器功能损伤。

③远期反应:诱发肿瘤、免疫功能抑制、不孕等。

因此,对常用抗肿瘤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应加以重视,现根据抗肿瘤药物所致不良反应发生的组织、系统的不同,总结如下:1.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及防治胃肠道毒性作用出现的时间、程度与患者体质有关,大多数患者在用药后3〜4小时出现。

一、恶心、呕吐化疗药物引起的最常见的早期毒性。

顺钳是迄今为止致吐作用最强的化疗药物。

防治:5—HZ受体拮抗剂如昂丹司琼、格拉司琼、托烷司琼等疗效较好;甲氧氯普胺、苯海拉明、地塞米松、西咪替丁等联合应用于止吐;对使用培美曲塞化疗所致的呕吐产生了条件反射,可用苯二氮卓类镇静药止吐,同时应防止水、电解质失调。

可以给予胃粘膜保护药物,泮托拉哇钠等。

中药生脉注射液可减轻恶心、呕吐反应。

二、黏膜炎化疗药质会影响增殖活跃的黏膜组织,引起口腔炎、唇损害、舌炎、食管炎和口腔溃疡。

常见于甲氨蝶吟、氟尿嗑咤、卡倍他滨、依托泊昔、培美曲塞、放线菌素D o 防治:做好口腔护理;加强营养,多饮水;不吃对口腔黏膜有刺激的食物;可以每日用生理盐水或益口含漱液漱口。

减少溃疡发生率,溃疡处可用口腔溃疡膜、锡类散等治疗,也可用5%碳酸氢钠溶液及亚叶酸钙溶液漱口。

必要时应用抗感染、抗真菌药物。

三、腹痛多见于长春碱类、去氧氟尿昔、阿糖胞昔、替尼泊昔、利妥昔单抗等。

防治:严格控制给药速度。

可对症处理,给予雷尼替丁、奥美拉喋等。

四、腹泻容易引起腹泻的药物有氟尿喀咤及其衍生物、羟基胭、阿糖胞甘、甲氨蝶吟、依托泊昔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药物治疗方面,近年来使用集落刺激因子,可提高外周 血中粒细胞数,使化疗间歇期缩短至2周左右。目前使用 的各种集落刺激因子有生白能、非格司亭、促红细胞生成 素等,使用方法视具体情况而定,一般不与化疗药同用。 如非格司享(G-CSF)的用法:
当白细胞低于 3.0×109/L时,50μg/d,连用3-5d; 白细胞在1.0×109- 1.99×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9/L时,100μg/d,连用5- 7d; 白细胞<1.0×109/L 时,250μg/d,连用5-7。 应用3d后,白细胞明显上升,且在短时间内使白细胞恢 复正常,可防止感染,保证下一周期化疗如期进行。 对使用发热性粒细胞缺乏发生率>20%的化疗方案时,宜 预防使用G-CSF,如TAC(多西他赛、多柔比星、环磷酰 胺)。
恶心、呕吐、厌食、急性胃炎、腹泻、便秘等,严 重时出现胃肠道出血、肠梗阻、肠坏死,还有不同程度 的肝损伤。致吐作用机制较为复杂,致吐作用也有分级:
明显致吐的药物(致吐率90%~100%):顺铂、氮 芥等。
较强致吐(致吐率60%~90%):环磷酰胺、阿霉素、 卡铂、亚硝脲类等。
中度致吐(致吐率30%~60%):异环磷酰胺、氟尿 嘧啶、甲氨蝶呤、表阿霉素、丝裂霉素、长春地辛等。
如:近年来分子靶向治疗中的不良反应,靶向药物 “新的ADR不时有报道,针对不良反应的教育和认识 是必需的(不仅包括患者,也包括医生),针对不良反 应,适当的“治疗措施”可获得最大临床益处,不会导 致治疗中断或推迟。
全程管理: ●治疗前应评估危险因素、合并疾病,耐心进行患者 教育,积极治疗合并症; ●治疗中应监测胃肠道反应、皮肤反应、心血管不良 事件、肝肾毒性、神经系统毒性、血液系统毒性、营养 状态,合理剂量调整,关注合并用药,注意甲状腺功能; ●治疗后应随访血液系统及生殖系统的长期毒性。
接受轻度致吐药者,可口服氯丙嗪 10-20mg或 甲哌氯丙嗪10-20mg。
三、过敏反应 1、临床主要表现:
皮疹、血管性水肿、呼吸困难、低血压、 过敏性休克等。引起变态反应的常见药物有: 门冬酰胺酶、平阳霉素、博莱霉素、紫杉醇、 蒽环类药物、鬼臼毒类药物等。
1、绝大多数抗肿瘤药因缺乏选择性,在杀伤和 损害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组织细胞(骨髓、胃 肠道上皮、毛囊、生殖细胞)亦产生毒性作用,可 出现全身性毒性及免疫抑制作用,在化疗期间出现 或多或少的毒副反应,给患者带来诸多不适和痛苦, 严重毒性反应不可逆,可导致死亡。
抗肿瘤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2
2、抗肿瘤药物的种类很多,由于每一种 药物的药理作用不同,它们的不良反应也是 多种多样的,对体内不同的系统和器官造成 不同的影响,因而也有着不同的临床表现。
骨髓抑制防治:
目前对抗肿瘤药引起的骨髓抑制尚无很有效的防 治方法。
临床观察很重要,化疗前后查白细胞总数和粒细 胞计数,每周至少检查1次白细胞和血小板,当白细 胞低于 3×109/L、血小板低于50×109/L时应暂停治 疗,并适当隔离、避免感染及注意出血情况,若有出 血倾向,应及时输新鲜血。
1、对粒细胞减少发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应立即 收治病人作感染检查及药敏试验,立即广谱三代头孢 经验用药。
2、血小板减少 ●化疗药物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多为抑制性。 ●密切注意出血倾向,防止出血发生 ●避免使用抗凝血药 ●应用具升高血小板药物,如血小板生成素(TPO)、
白介素Ⅱ等。 ●血小板减少和骨髓巨核细胞缺乏时,白介素Ⅱ无效,
可用TPO、白介素-3和干细胞因子(SCF)
二、消化道不良反应
1、临床主要表现:
弱致吐(致吐率6%~30%):博莱霉素、长春新碱等。
2、恶心、呕吐的防治:
接受高度致吐化疗药物者,应联合应用地塞米
松20mg和 5-HT3受体拮抗剂昂丹司琼32mg或格拉 司琼10μg/kg静脉注射;
接受中度致吐化疗药者,可采用昂丹司琼8- 24mg 或格拉斯琼10μg/kg加地塞米松20mg静脉注射, 疗效好,但价格贵,多数患者可用的较经济的方案 是甲氧氯普胺(灭吐灵)3mg/kg静脉注射,每日4 次,2d后,改用灭吐灵40mg口服,每日4次,并加 用地塞米松20mg静脉注射。
ADR分类
ADR通常按其与药理作用有无关联分两类: A型:剂量相关,为药理作用增强所致可预测,
发生率高而死亡率低。 B型:与剂量不相关,与正常药理作用无关的
异常反应,难预测、发生率低而死亡率高。
抗肿瘤药物发生不良反应的原因1
药物是把双刃剑,任何药物具有治疗(预防) 作用的同时均有可能发生不良反应或事件
抗肿瘤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及防治
一、骨髓抑制:
●绝大多数抗肿瘤药物对造血系统都有不同程度的 毒性作用。
●骨髓中各种血细胞对化疗药的敏感性决定于它们 半衰期的长短:
白细胞的半衰期仅6h; 血小板的半衰期为5~7d,较易引起减少; 红细胞的半衰期长达120d。
●一般损伤DNA的药物对骨髓的抑制作用较强, 抑制RNA合成的药物次之,影响蛋白质合成的药 物对骨髓的抑制作用较小。 ●骨髓抑制毒性代表药物,较明显的药物有蒽环 类药物、氮芥、甲氨蝶呤、丝裂霉素、替尼泊苷、 长春地辛、拓扑替康、多西他赛、紫杉醇、健择、 顺铂、卡铂、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诺维本、 开普拓等。 ●靶向治疗药物也可引起粒细胞、血小板减少, 如舒尼替尼(12%,8%),索拉非尼(5%,1%)。
抗肿瘤药物ADR防治 关键注重全程管理
●了解和掌握抗肿瘤药物常见的尤其是严重的不良反 应; ●有针对性地为肿瘤患者选择适宜的化疗方案; ●尤其是在联合化疗时选用毒性不重复和互不交叉耐 药的药物联合应用; ●既可以增加疗效,也可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重视新的、严重的ADR监测、分享提高控、防能力。
药物不良反应定义
WHO国际药物监测中心ADR是指: 在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或人体的功能恢
复期、人接受正常剂量药物时出现的有害且非 期望的反应。 我国SFDA ADR是指:
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的与用药目 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包括副作用、不 良反应、后遗效应、变态反应、继发反应、特 异性遗传体质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