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肿瘤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及相应对策.

合集下载

常见抗肿瘤药物分类及主要不良反应对策精品课件

常见抗肿瘤药物分类及主要不良反应对策精品课件

直接作用于DNA
干扰DNA和核酸合成
以有丝分裂过程为靶点:天然活性成分等
按作用机制和来源分
生物烷化剂 抗代谢物
机制
抗肿瘤抗生素
抗肿瘤植物药
来源
抗肿瘤金属化合物
第一节 生物烷化剂(bioalkylating agents)
也称烷化剂,抗肿瘤药中使用最早的一类。 作用机理: 在体内形成缺电子活泼中间体,及其它有活泼亲电
按结构特征可分为多肽类和蒽醌类。
一、多肽类抗生素
1. 放线菌素D,又称更生霉素
性质:遇光极不稳定 水中几乎不溶
特点:放线菌素D与 DNA结合的能
L-Pro
Sar
D-Val
L- Meval L-Thr O
OO N
Pro-L
D-Val
Sar
L-Thr
L-Meval
O
NH2
力较强,但结
O
O
合的方式是可
一、氮芥类
Cl
1.盐酸氮芥*
N
N-甲基-N-(2-氯乙基)-2-氯乙胺,盐酸盐
HCl
性质:对皮肤、粘膜有腐蚀性(只能静脉注 Cl 射,并防止外漏)
pH>7发生水解,失活,故制成盐酸 盐,使pH在3.0~5.0
临床应用:主要治疗淋巴肉瘤和何杰金氏病
缺点:抗瘤谱窄,毒性大,不能口服,选择 性差。
最新 PPT
最新 PPT
三、亚硝基脲类
2.洛莫司汀
3.司莫司汀
O
Cl
NN
NH O
对何杰金病、肺癌
及转移性肿瘤疗效
优于卡莫司汀
O
Cl
NN
NH O
抗肿瘤疗效优
毒性低
三、亚硝基脲类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

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的安全管理问题及对策抗肿瘤药物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药物之一,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然而,随着抗肿瘤药物的不断推广和应用,其临床应用安全问题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文将从抗肿瘤药物的安全管理问题出发,探讨其对策。

一、抗肿瘤药物的安全管理问题1. 药物不良反应抗肿瘤药物的使用过程中,常常会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包括胃肠道反应、造血系统反应、神经系统反应等等。

这些反应不仅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可能导致治疗中断或放弃治疗。

2. 药物相互作用抗肿瘤药物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是一个重要的安全管理问题。

一些药物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药物的疗效降低或不良反应增加。

3. 药物剂量控制抗肿瘤药物的剂量控制也是一个重要的安全管理问题。

药物过量使用可能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而剂量不足则可能影响疗效。

4. 药物误用抗肿瘤药物的误用也是一个常见的安全管理问题。

医护人员可能由于疏忽或不当操作,导致药物的错误使用或泄漏,给患者带来不良影响。

二、抗肿瘤药物的安全管理对策1. 做好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与治疗在抗肿瘤药物的使用过程中,应加强对患者的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处理药物不良反应。

同时,还应加强对患者的教育,让患者了解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时报告医生。

2. 加强药物相互作用的管理在抗肿瘤药物的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与其他药物的相互作用。

医生应详细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对可能产生药物相互作用的药物进行评估和管理。

3. 严格控制药物的剂量在使用抗肿瘤药物时,应根据患者的体重、身体状况等因素,合理控制药物的剂量。

同时,医生应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监测和评估,确保药物的安全使用。

4. 加强药物误用的管理在使用抗肿瘤药物时,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减少药物误用的发生。

同时,还应加强药物的存储和使用管理,确保药物的安全使用。

总之,抗肿瘤药物的安全管理是治疗恶性肿瘤的重要环节。

医生和医护人员应加强对抗肿瘤药物的安全管理,提高药物的安全性和疗效,为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效果。

抗肿瘤药物的毒副反应及防治

抗肿瘤药物的毒副反应及防治

抗肿瘤药物的毒副反应及防治抗肿瘤药物的毒性反应可分为近期毒性反应和远期毒性反应两大类。

近期毒性反应一般指发生于给药后4周内所出现的毒性反应,又可分为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两大类。

一、局部反应抗肿瘤药物的局部反应主要为抗肿瘤药物局部渗漏引起的组织反应或坏死及栓塞性静脉炎,与一部分抗肿瘤药物的组织刺激性有关。

一旦疑有外渗发生,应采取:1、停止输液2、限动肢体3、回抽外渗药物4、拔针5、外渗部位避免施压6、有指针时按不同药物,局部使用解毒剂7、按不同药物局部冷敷或热敷8、抬高肢体9、报告和记录10、局部用中药或硫酸镁。

静脉炎的处理防胜于治,药物应稀释到一定浓度,滴注时调节好滴速,选择深静脉或中央静脉置管均有意义。

使用PICC对防止药物外渗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二、全身反应1.过敏反应过敏反应可分为局部和全身两种。

局部反应表现为沿静脉出现的风团、荨麻疹或红斑,常见于多柔比星和表柔比星,如静脉使用氢化可的松或生理盐水后仍可继续用药,但速度宜慢。

在用药开始后15分钟内出现的症状或体征应视为全身过敏反应,可表现为颜面潮红,荨麻疹、低血压、紫绀等,需立即停止输液并作相应处理。

2.发热如以低剂量做试验,严密观察体温、血压、及时补液,使用退热剂及激素,可避免严重后果。

3.造血系统反应由于半寿期的不同,最初常表现为白细胞特别是粒细胞的减少,其次是血小板的减少,严重时血红蛋白也降低。

仅有少数药物没有或少有骨髓抑制。

抗肿瘤药物引起的骨髓抑制的程度与患者个体骨髓储备能力关系密切。

用药前有肝病、脾亢、接受过放射性核素内照射或过去曾行放/化疗者更易引起明显的骨髓抑制。

化疗引起的骨髓抑制对于停药后2-3周恢复。

4.胃肠道反应是化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食欲不振为化疗最初反应,出现于化疗后1-2天,一般无需特殊处理。

孕酮类药物有助于改善食欲。

恶心和呕吐目前用于止吐的药物主要有5-HT3受体拮抗剂、胃复安、地塞米松、氯丙嗪等。

目前常用5-HT3受体拮抗剂单用或联合地塞米松,可加用镇静药物如地西泮、异丙嗪等。

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防治措施培训课件

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防治措施培训课件
常见引起黏膜炎的药物有甲氨蝶呤、氟 尿嘧啶和抗肿瘤抗生素
常见引起腹泻的药物有氟尿嘧啶、甲氨 蝶呤、阿霉素、阿糖胞苷、顺铂等
治疗原则均以对症为主,明显腹泻者应 给予肠道粘膜保护剂,补充液体、电解 质、能量等
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防治措施
10
消化系统毒性
长春碱类药物多引起便秘,可给予轻泻剂。 3.肝毒性
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防治措施
5
骨髓抑制
2.血小板减少
血小板减少多发生在粒细胞减少以后
当血小板低于20×10^9/L,内脏出血危险 增大
血小板低于10×10^9/L,易出现中枢神经 系统,胃肠道出血
血小板减低可用低剂量糖皮质激素(如强的
松 10mg 1-2次/日),予以血小板滴注,
予以促血小板生长的细胞因子TPO,白介
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防治措施
15
心脏毒性
极少情况发生急性左心衰、心包炎。
2.慢性心脏毒性
最常见,多在用药数周或数月发生,以心肌病 和(或)充血性心力衰竭为特征,表现为胸闷、 气急、肝肿大、肺水肿和全身水肿等。
3.迟发型心脏毒性
多发生在化疗后1年以后,主要表现为隐匿性 心室功能异常、心律失常、心肌病、充血性心 力衰竭。
素-11等
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防治措施
6
消化系统毒性
1.恶心、呕吐
机制:1)化疗药的直接刺激
2)化疗药引起肠壁嗜铬细胞瘤释放5HT,激活第四脑室化学感受诱发区引发中枢 性呕吐。
形式:1)立即呕吐,化疗后24小时内发生的呕 吐。
2)延迟呕吐,化疗24小时以后至第5-9 日发生的呕吐
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与防治措施
1.粒细胞减少
近期毒性:多在停药后3-4日出现,如氮芥、环 磷酰胺等的大剂量冲击治疗

抗肿瘤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与处置对策

抗肿瘤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与处置对策

抗肿瘤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与处置对策Ⅰ目的为安全、正确地使用肿瘤化学治疗药物Ⅱ范围适用于全院各临床科室、药学部、医务部。

Ⅲ规程一、局部反应有些刺激性较强的抗肿瘤药,如长春碱类、葸环类、丝裂霉素和氮芥:等使用不当可引起严重的局部反应,使用时应予重视,预防为主和及时处理十分重要。

(一)栓塞性静脉炎:其表现为注入化疗药所用的静脉部位疼痛、皮肤发红,以后沿静脉皮肤色素沉着、脉管呈索条状变硬和导致静脉栓塞。

处理:为预防静脉炎的发生,应避免直接推注药物,而将化疗药物稀释后静注或静滴,然后采用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充分冲洗输液血管,以减轻药物对静脉的刺激。

如需多次用药或患者静脉过细,均可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法,将导管插入上腔静脉,则不会引起静脉炎,并可保留导管,使患者减少多次穿刺之痛苦,提高其的生活质量。

(二)局部组织坏死:当刺激性强的化疗药漏人皮下时,即可引起局部皮下组织的化学性炎症,表现为漏药局部红肿、疼痛严重,可持续2-3周。

如漏药当时未作处理,则可引起局部皮肤坏死、形成溃疡,需待数月溃疡才能愈合。

处理:1.及时发现:当化疗药漏于皮下时患者即刻感到局部明显疼痛,此时应立即停注药物,用生理盐水冲洗完输液管道内的化疗药物,拔出针头,重新选择其他血管穿刺输液;2.及时处理:用生理盐水作局部皮下注入,以稀释化疗药的浓度,并用2%普鲁卡因局部封闭,然后根据化疗药物的特性予以冷敷或热敷。

(三)抗肿瘤药静脉外渗的处理静脉滴注或推注化疗药物时,如果使用不当,可使药物外渗到皮下组织,轻者引起红肿、疼痛和炎症,严重时可致组织坏死和溃疡,较长时间不愈合,给患者带来痛苦。

因此,医务人员应了解药物外渗的原因、预防及处理方法,而后两项十分重要。

1.药物外渗的预防,具体措施如下:1.1化疗前应识别是发疱性还是非发疱性药物。

1.2输注化疗药的人员应受过专门训练或取得从事化疗的证明,按制定的方案进行化疗。

1.3以适量稀释液稀释药物,以免药物浓度过高。

抗肿瘤药紫杉醇的不良反应分析及临床合理用药探讨

抗肿瘤药紫杉醇的不良反应分析及临床合理用药探讨

抗肿瘤药紫杉醇的不良反应分析及临床合理用药探讨概述:紫杉醇(Paclitaxel)是一种有效的抗肿瘤药物,已被应用于多种恶性肿瘤的化疗治疗中。

然而,其不良反应较为常见,包括骨髓抑制、神经毒性等。

本文就其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良好的用药策略及注意事项进行讨论。

1. 骨髓抑制:骨髓抑制是紫杉醇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根据使用剂量和治疗方案而异。

骨髓抑制包括白细胞减少、贫血和血小板减少,须注意监测患者的血象和处理问题。

由于紫杉醇对血小板和白细胞的影响较大,多数治疗方案包括白细胞增殖因子或血小板输注。

2. 神经毒性:神经内科学家描述了紫杉醇所谓的“吸入肌萎缩”的症状,包括感觉异常、麻木、疼痛和肌力减退,这些表现通常是由外周神经分布的伸出性损害引起的。

发生外周神经病的紫杉醇患者通常会在治疗后数个月内缓解,无需特殊处理。

3. 其他反应:其他不良反应包括肝脏和肾脏功能衰竭、心动过缓、心动过速、高血压和过敏反应等。

临床用药策略:1. 开始治疗前治疗方案确定后,鼓励患者多喝水,以便维持水分平衡和对药物代谢的促进。

2. 医生应教患者使用正确的皮肤护理和正确的针刺技巧,目的是减少静脉炎和其他血管反应。

3. 监测患者的骨髓、肝肾和神经毒性的反应,同时也注意心血管反应和过敏反应。

注意事项:1. 紫杉醇类药物可以通过减少依赖酶的利用,使其效应减弱或消失,因此应避免与其他药物混合。

2. 使用紫杉醇时,应特别注意有关肝肾疾病的患者。

3. 紫杉醇可导致低血压,有关医生应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

结论:总之,尽管紫杉醇是一种有效的抗肿瘤药物,但常伴有不良反应,应在良好的用药策略和注意事项的指导下进行临床应用。

临床医生和药师应密切合作,帮助患者缓解在使用紫杉醇时出现的不良反应。

抗肿瘤药物的毒副反应及处理

抗肿瘤药物的毒副反应及处理

腹泻的处理
¾ 停止化疗 ¾ 应用止泻药 ¾ 抗感染治疗 ¾ 营养支持,维持水及电解质平衡
开普拓 所致腹泻的处理原则
急性胆碱能综合征
¾在静注开始后24小时内出现急性腹痛、腹
泻、出汗、流泪、流涎、结膜炎、鼻炎、低 血压、血管舒张、寒战、全身不适、头晕、 视力障碍、瞳孔缩小等
¾处理方法:阿托品*,0.25
¾ 5-HTR3拮抗剂(口服或静脉)+激素是标准治

高致吐性药物引起的迟发性呕吐
¾ 迟发性呕吐:
z
发生机制与急性呕吐不同,与5-HTR3关系不密 切, 5-HTR3拮抗剂效果不佳。
• • • • • DXM单药>安慰剂 5-HTR3拮抗剂+DXM=DXM单药 5-HTR3拮抗剂+DXM> 5-HTR3拮抗剂单药 灭吐灵+DXM >DXM单药和安慰剂 灭吐灵(20mg qid)+DXM(8mg bid) d2-5控制率=50%
z
DXM标准剂量=20mg/次
J Clin Oncol 1998;16:2937–42.
中高度致吐性药物引起的急性呕吐
¾ 5-HTR3拮抗剂(5HTR3 antagonist)组合
z z z z z
单用5-HTR3拮抗剂=70% 5-HTR3拮抗剂>单用灭吐灵 5-HTR3拮抗剂+激素=95% 各种5-HTR3拮抗剂疗效相似 静脉用药与口服用药疗效相似
化疗导致呕吐的治疗的新进展
¾ 神经激肽-1 (neurokinin-1, NK-1)受体的抑
制剂
z
z
z
P物质 (Substance P, SP)是中枢和外周神经系 统常见的神经递质 在消化道P物质能选择性与 NK-1受体结合诱导 出现呕吐反应 阻断NK-1受体与SP结合能阻断呕吐的发生。

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对策 PPT课件

抗肿瘤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对策 PPT课件

恶心/呕吐 黏膜炎 腹泻 便秘
消化系统:恶心/呕吐 [1]
进展期肿瘤患者发生率约21%-68%1 可由功能性障碍或器质性病变引起1 发病机制2
– 化疗药物直接作用于呕吐中枢 1化疗药物对消化道黏膜的嗜铬细胞释放过量5-HT、多巴胺等神 经递质 2结合相应受体,兴奋迷走神经将信号传至中枢化学感受器诱发区 3进一步传到呕吐中枢而导致呕吐
消化系统:腹泻
引起腹泻的药物:如5-氟尿嘧啶、CPT-11、EGFR-TKI 机制1:化疗对肠粘膜的急性损伤;白细胞低下继发感染 治疗2
– 支持治疗: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调整饮食 – 病因治疗:晚期癌症患者多见伪膜性肠炎,临床常用甲硝唑 – 对症治疗
吸收剂、吸附剂、粘膜保护剂、阿片剂、中草药治疗 常用药物:甲基纤维素、思密达、碳片、易蒙停、可待因
不能进食
短暂呕吐
呕吐需治疗 难控制呕吐
短暂(<2d)
能耐受(>2d)
不能难受、 需治疗
血性腹泻
轻度
中度
重度、腹胀 腹胀、呕吐
《肿瘤学》周彩存等主编. 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0年1月第一版.
恶心/呕吐的治疗
精神性呕吐
发生
化疗前 2-3小时
处理
给予抗 焦虑药物
急性呕吐
迟发性呕吐
轻度致吐化疗方案 处理:胃复安、丙氯 拉嗪
0度 ≤1.25N ≤1.25N ≤1.25N
正常
无 无 无
I度 1.26-2.5N
II度 2.6-5N
III度 5.1-10N
IV度 >10N
1.26-2.5N
2.6-5N
5.1-10N
>10N
1.26-2.5N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肿瘤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与相应对策
肿瘤内科 钱会娟
课程目标



了解学习抗肿瘤药物常见不良反应的重 要意义 掌握抗肿瘤药物的作用特点 掌握抗肿瘤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了解 这些不良反应在机体不同系统的表现 全面学习抗肿瘤药物使用时常见不良反 应的临床对策
前言

抗肿瘤药物的种类很多,它们的不良反应多种 多样,有着不同的临床表现。
化疗后注意点

粒细胞减少时预防比治疗更重要,应特别注
意保护患者的防御机制。


减少环境中新病菌的侵入。
减少防御机制的外伤性损害。 抑制或杀灭已经在体内存在的病原菌。
骨髓抑制毒性代表药物

较明显的药物有蒽环类药物、氮芥、甲
氨蝶呤、丝裂霉素、长春地辛、拓扑替 康、多西他赛、紫杉醇、健择、顺铂、
卡铂、环磷酰胺、异环磷酰胺等。
臼毒类药物等。
其他反应


脱发:常见,通常为可逆性;
低钠(镁、钾)血症、高钙血症;

刺激性结膜炎、视神经病、视网膜色素沉着、
致盲;

性腺功能失常; 导致白血病、肾癌、膀胱癌。
手足综合症


指(趾)热痛,红斑性肿胀;
多具有自限性,但再次给药可再次出现;


卡培他滨发生率最高达68%;
索拉非尼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也包括手足综合 症。
心血管系统主要临床表现

心电图改变:心律失常、非特异性ST-T异常 少数患者可出现延迟性进行性心肌病变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反应较为突出,呈剂量 累积性,如阿霉素积蓄量超过600mg/m2时,心 肌病发生率可达15%以上。

目前推荐阿霉素的累计总剂量不>500mg/m2。
呼吸系统主要临床表现
部分药物不良反应较严重,重视不够或处理不 当,可能加重患者的病情甚至造成死亡。 了解和掌握抗肿瘤药物常见的尤其是严重的不 良反应,选择适宜的化疗方案,既可以增加疗 效也可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特点(1)

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
损害机体生长旺盛的器官组织 损害解毒排泄器官 有些药物选择性损伤某一特定器官或组 织
抗肿瘤药物的作用特点(2)

根据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不同,临床上分为
立即反应:局部刺激、恶心呕吐、发烧、过敏
近期反应:骨髓抑制、脱发、口腔炎、腹泻、
脏器功能损伤、周围神经炎、免疫抑制

远期反应:心肝肺毒性、诱发肿瘤、不孕不育

抗肿瘤药物的常见不良反应

血液系统反应
消化系统反应

消化系统反应主要临床表现


恶心、呕吐、厌食
急性胃炎、胃溃疡、口腔炎/粘膜炎
腹泻、腹痛、便秘等,严重
时出现胃肠道出血、肠梗阻、 肠坏死 肝脏损伤

抗肿瘤药物的致吐作用分级


明显致吐:顺铂、大剂量甲氨喋呤; 较强致吐:环磷酰胺、阿霉素、卡铂; 中度致吐:异环磷酰胺、氟脲嘧啶、甲 氨喋呤、表阿霉素; 弱致吐:长春新碱、博莱霉素等。
泌尿系统主要临床表现

肾损害:肾功能异常,血清肌酐升高或蛋白尿, 少尿、无尿,急性肾功能衰竭。

化学性膀胱炎包括尿频、尿急、尿痛及血尿。 膀胱纤维化代表性药物为顺铂。
变态反应临床主要表现

皮疹、血管性水肿、呼吸困难、低血压、
过敏性休克

常见药物有:左旋门冬酰胺酶、紫杉醇、
平阳霉素、博莱霉素、蒽环类药物、鬼




肺毒性:间质性肺炎、肺水肿、肺纤维化、 急性呼吸衰竭等。 急性型:不可逆,可发生任何剂量,初期发 生干咳,X线检查阴性,几天到几周。 慢性型:与剂量有关,开始时患者出现干咳 但不发热,当X线显示弥漫性浸润性改变时, 应进行肺活检并停止治疗。 主要药物有博莱霉素、卡莫司汀、丝裂霉素、 甲氨蝶呤、吉非替尼等。
和体征。

混合感染机会多,不易确定致病菌,条
件致病菌易发生。
化疗后受到感染时的特点(2)

常见的感染部位为口腔、肺部、肛周及皮肤, 其次是胃肠道及鼻咽部,长期放置静脉插管处。

致病菌多为铜绿假单胞菌、大肠杆菌、葡萄球
菌、草绿色链球菌。

病人可出现寒战、发热、体温在38.5OC以上,
应做血培养和可疑感染部位的细菌培养。
—严重血小板减少而出血的病人,或血

白细胞减少引发的感染

正常人白细胞中70%为粒细胞,是主要的抗
感染细胞;

白细胞< 4×109/L, 易继发感染; 白细胞<1×109/L达1周以上或粒细胞

<0.05X109/L持续5天易发生严重感染。
化疗后受到感染时的特点(1)

感染早期不典型易被忽视,发热为早期临床 表现。

感染部位常难以确定,不易出现典型的症状
神经系统反应主要临床表现




外周神经:肢体麻木和感觉异常、可逆性末 梢神经炎、膝腱反射消失、下肢无力。 中枢神经:包括短暂语言障碍、意识混乱、 昏睡。 植物神经:便秘、腹胀。 听神经包括耳鸣、耳聋、头晕。 引起神经系统毒性的常见药物有:紫杉醇、 异环磷酰胺、丙长春新碱、铂类等。 神经毒性多与药物剂量相关。
泌尿系统反应
变态反应
神经系统反应
心血管系统反应
局部组织刺激反应
系统反应
骨髓抑制,常为剂量限制性毒性 —临床主要表现为 中性粒细胞减少、WBC减少和血小板减少; 通常白细胞减少较血小板更为常见; 贫血和免疫溶血性贫血; 绝大多数抗肿瘤药物对造血系统都有不同程度 的毒性作用。骨髓中各种血细胞对化疗药的敏 感性决定于它们半衰期的长短,白细胞的半衰 期仅6h,血小板的半衰期为5~7d,红细胞的 半衰期长达120d。
不良反应的临床对策及护理

原则 思想重视 预防为主 及时处理 对症治疗
一旦发生严重的不良 反应应立即停药!!!

频繁呕吐 腹泻超过5次或有血性腹泻
血象下降:
白细胞<2×109/L、血小板<50×109/L; 血红蛋白<60g/L、血肌酐>133umol/L;


感染发热,体温超过38℃;
出现严重并发症及脏器损害时;
不良反应的临床对策(1)

治疗期间定期监测外周血象
当中性粒细胞恢复至≥1.5*109/L,血小 板恢复至100*109/L,血红蛋白恢复至

9.0G/DL,方可继续使用。

必要时输成份血。

血小板输注与促进血小板恢复
— 短期血小板显著降低,可用小剂量 皮质激素治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