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液态茶饮料发展趋势及主要技术需求分析_尹军峰
茶饮料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茶饮料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目录1. 行业概述 (2)1.1 茶饮料市场规模及增长态势 (3)1.2 主要参与者及市场份额 (4)1.3 茶饮料消费人群特征及消费行为 (5)2. 行业现状分析 (7)2.1 传统茶饮料市场状况 (8)2.1.1 主要产品类型及市场细分 (9)2.1.2 销售渠道及模式 (11)2.1.3 市场竞争格局 (12)2.2 休闲茶饮料市场状况 (13)2.2.1 主要产品类型及市场细分 (14)2.2.2 销售渠道及模式 (16)2.2.3 市场竞争格局 (17)2.3 健康茶饮料市场状况 (19)2.3.1 主要产品类型及市场细分 (20)2.3.2 销售渠道及模式 (21)2.3.3 市场竞争格局 (23)2.4 行业发展痛点及挑战 (23)3. 发展趋势分析 (25)3.1 功能性茶饮料持续创新 (26)3.1.1 针对不同人群及需求的功能定位 (28)3.1.2 新材料及工艺的引入 (29)3.2 新兴销售模式的涌现 (30)3.2.1 线上直销模式发展 (32)3.2.2 生鲜茶饮及个性定制的发展 (33)3.3 多元化产品结构构建 (34)3.4 品牌形象及文化建设升級 (36)4. 未来展望 (37)1. 行业概述茶饮料行业是从传统茶叶衍生出的新兴饮料领域,凭借其丰富的营养价值、独特的香气和口味,茶饮料在全球范围内广受喜爱,尤其在亚洲市场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中国的茶饮料市场随着国内消费者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健康饮品的偏好而快速扩张。
随着健康和环保意识的增强,消费者对茶饮料的期待已超越简单的解渴和提神。
现代茶饮料不仅仅是传统茶文化的载体,更是融合了多种加工技术和创新产品的展示,如无糖茶、含乳茶、草本茶与茶汤的产物。
众多企业投入创新,开发出满足不同人群需求的茶饮料产品,例如儿童茶、女性草本茶以及运动饮料等。
行业现状评估显示,由于消费者健康观念的转变,传统含糖饮料的需求逐渐降低,而与此同时,无糖及更健康成分的茶饮料产品备受青睐。
国内液态茶饮料产品现状及发展趋势与对策

茶 复
果
2 0
一
、
产 品 的现 状 与特 点
1 5
奶 其
忙
1 0
5 0
1 .茶饮料产 品种 类不断增加 。 已逐渐 形成 较为稳定 的 知名生产企业 从杭州市茶饮料市场 的产品种类分析 ,近些年来茶饮
近些年来虽然茶饮料产 品的花色品种不断增加 , 品类 产 型间的比例发生了一定 的变化 , 但所 采用 的茶 叶原料 主要集 中在绿 茶 、 红茶 、 乌龙茶和茉莉花茶 , 以红茶和绿茶为 主。 且 其 中茶汤饮料主要 以乌龙茶和绿茶为原料 , 汁果 味茶饮料 果 以红茶和绿茶原料较多 。 近年来 , 由于奶茶 的快速发展 , 红茶
图 1 茶 饮 料 产 品构 成 变 化 图
3 .绿茶 、 红茶 、 乌龙茶 和茉莉花茶是主要 的饮料用茶 叶
原 料
台湾 ) 和美 国企业生产。 从近 5年杭州市场液态茶饮料产 品 生产企业的动态变化来看 , 尽管生产企业有一定变化 , 但是 总体茶饮料产 品品牌相对较 为稳 定 ,主要 包括麒麟 、三得 利、 统一 、 顶津 ( 康师傅 ) 娃 哈哈 、 口可乐 、 百 氏、 、 可 乐 福建 台农 、 农夫 山泉 、 喔 、 活林等 近 2 天 快 0家企业 , 特别 是顶津 ( 康师傅 ) 统一 、 哈哈 、 、 娃 麒麟 、 三得利 、 口可乐等 已成为 可
的 稳 定 发展 期 。
料茶
饮 出 饮 5 出 和绿茶为原料 的产 品分别 占 4 %和
2 .奶茶饮 料获得快速增长 。 形成了以茶汤饮料、 果汁果
中国茶饮料市场分析

中国茶饮料市场分析中国茶饮料市场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近年来呈现出蓬勃的增长势头。
以下是对中国茶饮料市场的分析。
1. 市场规模:中国茶饮料市场的规模逐年扩大。
根据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茶饮料市场规模达到了约2000亿元人民币,预计年复合增长率将维持在10%左右。
市场的规模不断扩大,主要得益于消费者对健康饮品的追求以及茶文化的复兴。
2. 市场竞争:中国茶饮料市场竞争激烈,市场上有许多知名品牌和新兴品牌。
目前,市场上主要的竞争对手包括康师傅、乐茶、绿箭等。
这些品牌通过不断推出新品种和创新包装来吸引消费者。
新兴品牌也加入竞争,通过独特的产品特色和创新的销售渠道获取市场份额。
3. 消费者偏好:中国消费者对茶饮料的偏好日益明显。
茶饮料的销售量超过了其他的饮料类别,包括碳酸饮料和功能饮料。
消费者越来越注重健康,选择茶饮料是为了享受茶叶所带来的益处,如抗氧化和消除疲劳。
此外,年轻一代消费者对茶饮料的接受程度更高,他们更加注重品牌形象和时尚感。
4. 市场趋势:中国茶饮料市场呈现出一些明显的趋势。
首先,茶饮料市场正朝着产品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品牌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红茶、绿茶和乌龙茶,而是提供更多种类的茶饮料,如花茶、奶茶和茶咖啡等。
其次,茶饮料市场不断创新,推出更加方便和便携的包装。
例如,罐装茶饮料和即饮瓶装茶饮料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再者,市场上出现了许多茶饮料连锁店,提供丰富的茶饮料选择和舒适的消费环境,成为年轻人社交和休闲的场所。
综上所述,中国茶饮料市场正在迅速发展,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市场竞争激烈,消费者偏好茶饮料并呈现出多样化的品味。
随着新产品的不断推出和市场趋势的变化,中国茶饮料市场有望继续增长并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中国茶饮料市场是一个具有巨大潜力和广阔发展前景的行业。
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茶饮料在中国的市场需求逐渐扩大。
一方面,消费者对健康和绿色食品的关注度增加,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茶饮料作为他们日常饮品的首选。
中国新式茶饮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新式茶饮行业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一、新式茶饮行业基本概况新式茶饮料是以上等茶叶,辅以不同的萃取方式提取的浓缩液为原料,并加入新鲜牛奶、进口奶油、天然动物奶油或各类新鲜水果调制而成的饮料。
目前市面上的新式茶饮以奶盖茶和鲜果茶为代表。
对比新式茶饮和传统奶茶的制法可知,新式茶饮原材料在品质上注重健康,不使用茶粉和植脂末,选择用原叶茶、鲜奶和新鲜水果;在门店装修上不同于传统的外带式茶饮店,而是提供了可以休憩的休闲空间。
新式茶饮的上游环节主要为原材料供应环节,主要是提供制作茶饮所必须的农副产品,包括水果、茶叶、乳制品、动物奶油等;中游环节为茶饮的设计-制作-包装过程;下游环节为流通环节,分为线下门店、线上外送两种渠道。
鉴于新式茶饮注重品质以及服务质量的特性,各品牌都是以直营方式运营。
从2015年12月到2019年2月,新式茶饮品牌涉及的亿元级别融资事件达到8起。
另外,作为中国新式茶饮主要头部玩家,奈雪2018年3月A+轮融资之后估值60亿元,成为新式茶饮首个独角兽。
二、新式茶饮行业现状伴随着消费升级的逐步下沉,现制饮品业未来在二、三线城市拥有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
城市级别越低,现制茶饮门店增长越快速。
两年时间,二线城市现制茶饮门店数增长幅度达120%,三线及以下城市,门店数增幅高达138%。
过去两年,中国茶饮市场实在太火爆了。
截止2018年第三季度,全国现制茶饮门店数达到41万家,一年内增长74%,增长率在逐年走高。
可以说,2019年的茶饮已经彻底进入了红海竞争,提升品牌力、运营效率和盈利能力是2019年生存的关键点。
新式茶饮市场空间来自存量替代和增量需求。
存量替代包含不限于对传统奶茶店、茶社、茶馆、咖啡店的需求替代;对冲调类热饮如热熔咖啡、冲泡茶、果珍等的替代;对瓶装类果汁,碳酸饮料等的替代;增量需求来自新生代对社交化、休闲化、标签化带来的品质健康生活增量需求。
2014年至2018年,中国奶茶市场零售额复合增长率超过20.0%,并于2018年超过500.0亿元人民币。
新形势下国内新式茶饮发展突破口探究

新形势下国内新式茶饮发展突破口探究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新冠疫情的爆发,人们对健康和安全的关注度进一步提升,以及消费升级的趋势,为新式茶饮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遇,但同时也带来了更大的竞争压力。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突破口,成为新式茶饮品牌发展的关键。
本文将从国内新式茶饮现状分析、新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突破口探究、市场定位与营销策略、品牌建设与创新发展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为国内新式茶饮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考和建议。
1.2 研究意义通过对国内新式茶饮现状分析,可以了解到新式茶饮在市场上的竞争态势以及消费者的需求特点,有助于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进行产品创新和营销策略的调整,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通过对新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的研究,可以帮助企业把握市场的发展趋势,制定相应的战略规划,确保企业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突破口探究、市场定位与营销策略、品牌建设与创新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也将为国内新式茶饮行业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本研究对于推动国内新式茶饮行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2. 正文2.1 国内新式茶饮现状分析当前,国内新式茶饮市场呈现出快速发展的趋势,消费者对传统茶饮的单一口味逐渐感到审美疲劳,因而更加追求创新口味和个性化定制。
新式茶饮以其新颖的口味组合、创意的饮品搭配和时尚的包装设计,受到年轻消费群体的青睐,成为市场上的一股新兴力量。
近年来,随着外资企业的进入和本土品牌的崛起,新式茶饮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各品牌争相推出新产品,通过不断创新和升级提升消费者的消费体验,竞争力较弱的品牌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在线下门店数量和品牌知名度上,市场上存在明显的集中化现象,头部品牌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中小品牌面临着发展挑战。
消费者对于健康、绿色、天然的饮品需求不断增长,传统茶饮的制作过程中存在的添加剂和糖分等问题,已经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关注。
新式茶饮品牌需要注重产品质量和原料选择,追求更健康、天然的产品,在满足消费者口味需求的也要顾及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关注。
饮料用茶叶原料的筛选和处理技术

饮料用茶叶原料的筛选和处理技术
尹军峰
【期刊名称】《中国茶叶》
【年(卷),期】2005(027)005
【摘要】茶饮料是目前国际饮料市场上增长速度最快、最具发展潜力的饮料产品之一。
在日本、东南亚、欧美、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茶饮料已成为最主要的饮料产品。
2003年,日本茶饮料消费量为500万吨,占整个饮料市场的31%,年消费金额70亿美元,占饮料市场的第一位。
目前,我国台湾地区95%以上的饮料企业都生产茶饮料,茶饮料市场份额达到21%,人均消费茶饮料超过20.0L。
近年来,中国大陆液态茶饮料的年产销量已达到350万~400万吨。
【总页数】3页(P12-14)
【作者】尹军峰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310008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S2
【相关文献】
1.苦丁茶饮料加工技术的研究rnⅠ.原料配伍的筛选 [J], 肖文军;杨伟丽;李觅路
2.茶叶在当代饮料中的地位及大趋势:21世纪的饮料将是茶的世界 [J], 丁俊之
3.恒天然亮相FIC 2016全方位展示乳制品原料——访恒天然原料部液态乳品及饮料全球品类市场总监凌瑾 [J], 林雨晨
4.精品茶叶飘香京城--第五届中国北京食品饮料茶叶文化博览会成功举办 [J], 杨
阳
5.论茶叶在当代饮料中的地位及大趋势——21世纪的饮料将是茶的世界 [J], 丁俊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液态茶饮料的发展现状及展望_王盈峰

液态茶饮料的发展现状及展望王盈峰王登良严玉琴(华南农业大学茶叶科学系#广州#510642)摘要通过对国内外液态茶饮料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的分析,指出液态茶饮料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并展望了液态茶饮料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茶饮料;现状;问题;发展趋势液态茶饮料一般经提取、过滤、调配、灭菌和包装等过程精制加工而成,种类较多,我国的行业标准将其分为以下几类:茶汤饮料(浓茶型和淡茶型)、果汁茶饮料、果味茶饮料、其他茶饮料、碳酸茶饮料和奶味茶饮料。
茶叶是世界三大饮料之一,更是我国的传统饮料,在我国有着2000多年的发展历史,但一直采用泡饮的方式。
近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液态茶饮料以其方便、健康、天然的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液态茶饮料的发展时间虽然较短,但发展速度非常快,已经历了速溶茶、果汁茶、纯茶和保健茶四个阶段。
本文就液态茶饮料的发展现状、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作一综述,以供探讨。
1液态茶饮料在国内外的发展现状111中国大陆国内液态茶饮料的研制开发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曾出现过一段高潮,开发生产了多种风味的茶碳酸饮料、茶酒等产品,但限于当时的加工技术及消费水平,产品寿命非常短。
经过一番波折后,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再次得以发展。
目前,国内已有50多家公司生产液态茶饮料,市场销售产品达60多个。
1997年液态茶饮料产量接近20万t;1998年发展势头迅猛,产量达到44万t以上,仅次于纯净水、碳酸饮料和矿泉水而居饮料第四位;1999年产量达到85万t;2000年是我国液态茶饮料发展最快的一年,总产量达185万t,一举超过果汁和果味软饮料名列各类软饮料的第三位。
另据AC尼尔森零售指数最新数据, 2001年6~7月,全国液态茶饮料的销售额比5~6月增加了94%,成为国内各类软饮料中增长最快的一个类别。
112台湾省液态茶饮料在台湾省的出现时间较早,并且发展速度较快。
1987年液态茶饮料的销售额仅为415亿台币,而到1994年则高达13816亿台币,市场占有率达35%以上,连续两年高居饮料业的榜首。
液态茶饮料加工技术现状及展望_陈晶

2. 6 灭菌 液态茶饮料中主要的微生物有霉菌、酵母菌、乳 酸菌等等。由于茶汤中富含蛋白质、糖、游离氨基酸和维生 素等营养物质, 极易滋生微生物而使茶汤腐败变质。因此, 茶饮料的细菌指标比一般饮料要求严得多, 要求达到 / 商业 无菌 0标准。目前, 液态茶饮料常用的灭菌方式为热力杀菌。 一般采用 121 e 的高温灭菌和 135~ 140 e 的超高温瞬时灭 菌技术, 后者可大大缩短灭菌时间, 熟汤味明显减少。但由 于茶饮料属热敏产品, 高温灭菌后茶汤难免出现褐变、滋味 滞钝苦涩等现象, 因此开发茶饮料的非热力杀菌技术成为研 究热点。日本学者对超高压灭菌技术在茶叶上的应用研究 较早, 其研究认为, 该法对茶汤风味影响较小, 压力只有大于 200M Pa时对微生物的致死作用才能达到商业无菌状态, 但 对孢子无效。用 300 ~ 700 MPa的压力在 70 e 下处理 10 m in, 既能抑制茶汤的化学变化, 又能全部杀灭细菌。目前该 法已成为日本研究最多、商业化程度最高的非热力杀菌技 术。研究发现, 采用超声波或微波技术代替高温杀菌, 不但 可以杀灭细菌, 而且茶多酚的损失以高温灭菌相比可减少 15% [ 24] 。现代膜分离技术除了用于过滤澄清外还可以用于 截留微生物, 起到除菌的目的。采用该法灭菌可以有效避免 高温杀菌引起的茶饮料汤色褐变和不良风味的产生, 但该技 术对环境卫生和管理的要求极高, 因而主要应用于实验室的 各类除菌[ 25] 。紫外线灭菌和辐射灭菌是利用 A粒子和 B粒 子及 C粒子破坏微生物的组织细胞并将其杀死的技术, 该技 术在食品 业方面已广 泛应用, 但应用 于茶饮料 的报道 则 很少。 3 液态茶饮料加工中存在的主要技术问题及研究进展 3. 1 混浊沉淀问题 消除茶饮料中的混浊和沉淀是茶饮料 生产的关键技术。茶叶浸提液冷却后产生的白色茶乳沉淀, 是由茶叶中的茶多酚及其氧化分解物与咖啡碱铬合生成的, 即俗称的 /茶乳酪 0。蛋白质、果胶和淀粉大分子物质也容易 出现沉淀, 而水中的金属离子又是促进混浊和沉淀的首要原 因。解决茶饮料混沌的方法有几种, 目前普遍采取的有物理 方法和化学方法。物理法是使茶汤冷却后用高速离心机除 去或用超滤法滤去, 以提高茶叶汤汁的澄净度。国内几个主 要茶饮料生产厂如三得利饮料厂和康师傅饮料厂等均使用 日本或我国台湾的设备和方法生产茶饮料。化学法主要是 通过调节 pH 值和添加酶 [26] 来消除茶料混沌。使用添加剂 可使沉淀物重新溶解或促使形成沉淀而过滤分离。一些研 究发现, 乌龙茶在 pH 值为 4. 0时最易产生混浊, pH 值为 6. 0 ~ 7. 0 以上时溶解。使沉淀重新溶解的添加剂主要有分离 剂、澄清剂和氧化剂、碱试剂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茶 叶 科 学 2010,30(增刊1):588~592 Journal of Tea Science收稿日期:2010-10-21 修订日期:2010-12-12 基金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3-35-15)作者简介:尹军峰(1968— ),男,硕士,研究员,主要从事茶叶加工与茶饮料工程研究,yinjf@中国大陆液态茶饮料发展趋势及主要技术需求分析尹军峰,许勇泉,袁海波(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国家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茶及饮料植物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实验室,浙江 杭州 310008)摘要:通过探讨国际茶饮料发展模式,分析中国大陆茶饮料产业发展趋势,提出了促进未来中国大陆茶饮料发展的主要技术需求。
关键词:液态茶饮料;发展趋势;技术需求中图分类号:TS27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369X (2010)增刊1-588-05Development Trends and Technical Requirementsof Tea Beverage in China MainlandYIN Jun-feng, XU Yong-quan, YUAN Hai-bo(Tea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National Engineering Technology Research Center of Tea Industry, Key Laboratory of Processing and Quality Control of Tea & Beverage Plants Products, Ministry of Agriculture, Hangzhou 310008, China)Abstract: Through discussing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beverage in the world and analyzing the development trends of tea beverage industry in China mainland, the main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promoting development of tea beverage in China mainland are put forward.Keywords: tea beverage, development trends, technical requirements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具有天然、方便、健康、快捷等特点的茶饮料产品得到消费者的欢迎和青睐,成为国际软饮料市场上增长速度最快、最重要的饮料产品之一。
虽然中国大陆茶饮料工业起步较晚,但近10年来产销量和市场份额得到快速增长,2009年产销量已超过800万t ,产值超过400亿元,已成为拓展茶叶消费和促进茶产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动力。
但目前也出现了产品花色品种少,同质化程度较高,高端产品不多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
因此,探索中国大陆液态茶饮料发展趋势,分析影响产业发展的主要技术瓶颈,对推动茶饮料发展乃至整个茶产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国际茶饮料发展模式20世纪90年代,全球茶饮料以年均17%的速度递增,成为继碳酸饮料和纯净水之后的第三代饮料。
日本、欧美等是茶饮料发展较早的国家和地区,在20世纪80年代初已形成大规模工业化生产。
其中美国是最早尝试茶饮料产品工业化生产的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就采用速溶茶或浓缩汁以及香料和甜味剂等原料开发生产瓶装或罐装充气冰茶饮料;而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先开发成功的罐装乌龙茶饮料成为了现代液态茶饮料的里程碑,产销DOI:10.13305/ki.jts.2010.s1.014增刊1 尹军峰,等:中国大陆液态茶饮料发展趋势及主要技术需求分析 589量得到快速而持续的增长。
随后罐装茶饮料在中国台湾、东南亚及欧美等地逐渐得到发展,使得具有天然、快捷、方便和健康特色的茶饮料成为颇受消费者欢迎和发展前途广阔的软饮料新品种。
但茶饮料产品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是不尽相同的。
1.1 日本模式20世纪80年代之前,日本软饮料主要以碳酸饮料、果汁饮料和咖啡饮料等产品为主。
特别是国外舶来品与日本国内柠檬水、汽水等产品的互相竞争,使得碳酸饮料增长显著,一度超过软饮料总产量的60%,形成了汽水、柠檬水、碳酸水和非碳酸饮料4个主要种类。
70年代末80年代初,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软饮料逐渐向多样化发展,罐装咖啡、茶饮料和运动饮料等产品逐渐被推出。
特别是在80年代初成功开发出罐装乌龙茶饮料后,具有“天然、方便、健康、快捷”等特点的茶饮料产品种类和产量在日本市场都得到快速增长。
通过多年的发展,茶饮料逐渐成为日本最主要的饮料产品,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并形成了“伊藤园”的绿茶饮料、“三得利”的乌龙茶饮料、“麒麟”的红茶饮料和“花王”的特定保健茶叶饮料等著名品牌与产品。
纵观日本茶饮料的发展,日本茶饮料产品的研制与开发一直围绕“健康、天然”这一主题,以无糖、无香精和无防腐剂的原味纯茶饮料和功能性茶饮料为主。
90年代之前,日本饮料市场以乌龙茶饮料产品为主(图1);90年代后茶饮料产品趋于多样化,以适应并挖掘消费者的需求,但在2000年以前仍以无糖的乌龙茶饮料和低糖的红茶饮料为主;2000年之后,无糖的绿茶饮料和具有保健功能的特保茶饮料得到快速增长,目前绿茶饮料仍是日本茶饮料的主角,红茶、乌龙茶和复合茶等饮料产品一直占据稳定的市场份额(由日本三菱化学食品株式会社、三井农林株式会社的调查数据整理)。
日本茶饮料的发展模式对中国台湾地区、东南亚以及中国大陆茶饮料的发展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
日本茶饮料的发展特点与其社会经济和文化历史背景等密切相关。
日本是传统产茶国和茶叶消费国,具有深厚的东方茶叶消费文化和消费习惯,清饮为主的喝茶方式深深地扎根于民间。
通过上世纪中叶30多年的发展,80年代初,日本的经济已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不仅五六十年代所形成的崇尚西方的心态逐渐消退,民族自信心得到增强,原有的消费习惯得到回归,而且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人们已逐渐开始追求天然与健康。
此时以“天然、健康”为特点的各类纯茶饮料最容易得到消费者的认可。
590 茶叶科学30卷1.2 欧美模式具有工业化生产规模的液态茶饮料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市场,Lipton公司采用速溶茶或浓缩汁以及香料和甜味剂等原料开发生产瓶装或罐装即饮冰茶饮料,但仅仅作为软饮料的一个品种,当时并不特别引人注目。
直到90年代后,欧美的冰茶饮料销售才得到快速发展,成为饮料行业的新生力量,并形成了立普顿、雀巢、美国Snapple、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等知名品牌。
其中美国茶饮料年产量达到300万t,如“即饮冰茶(RTD)”饮料的代表——美国Snapple茶叶饮料公司在90年代的销售以每年60%的速度增长,1999年销售额就达 2.82亿美元,成为美国茶叶饮料的著名品牌;Arizona、Twinings、Sobe等公司也取得较好的成绩。
与此同时,欧洲的即饮冰茶饮料也成为饮料中发展最快、增长量最多的饮料品种,2001年销售量已超过250万t,人均消费达5 L。
近些年来,随着茶与健康的宣传及其健康消费认知度的提高,以及人们崇尚自然食品和环保意识的日益提高,美国茶饮料消费开始趋向“天然、健康、环保”,如美国茶饮料行业的新星Honest公司,采用有机鲜叶泡制成具有低热量、低糖特点的茶味纯正的茶饮料产品,已获得市场的认可,代表美国茶叶饮料行业的发展趋势。
综合分析,冰茶饮料一直是欧美国家特别是美国茶饮料的主角,如目前冰茶饮料已占美国茶消费的85%。
近年来,美国瓶装冰茶的销售增长极快,2007~2008年间,瓶装冰茶饮料增长26%。
与此同时,欧美国家的茶饮料消费开始重视和追求茶的功能,呈现以传统冰茶为主,低糖、低热量、天然和保健的消费趋势。
这种消费模式与欧美国家的茶叶消费文化、消费习惯和生活水平等密切相关。
欧美国家多为非产茶国,多缺乏传统的茶文化底蕴,他们对茶叶的传统消费采用茶与奶、柠檬、花果等的混饮为主,茶只是作为一种主要配料进行加工或调制饮用,因此调配型的冰茶饮料容易为人们所接受。
2 中国大陆茶饮料发展趋势2.1 发展历程及特点中国大陆液态茶饮料的开发生产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其发展呈现出几个明显的阶段。
90年代中期以前处于萌发期,试产了茶可乐、桔茗、桃茗等多种风味的瓶装碳酸型茶饮料,但限于当时的消费水平及消费观念,茶饮料并没有得到快速发展;1995~1998年是茶饮料的成长期,消费量获得稳步增长;1999~2002年进入快速增长期,产量和消费量得到成倍增长;2003~2007年处于稳定增长期,2007年后进入了快速通道。
目前国内茶饮料产品品牌相对较为稳定,主要包括麒麟、三得利、统一、顶津(康师傅)、娃哈哈、可口可乐、乐百氏、福建台农、农夫山泉、天喔、快活林等近20家企业,特别是顶津(康师傅)、统一、娃哈哈、麒麟、三得利、可口可乐等已成为我国知名的茶饮料规模生产企业。
从中国大陆茶饮料产品的发展来看,早期以冰茶为代表的调味茶产品为主,原汁原味的茶汤饮料极少,同质化程度非常高。
2003年之后,中国大陆茶饮料的品种逐渐增多,原汁原味的茶汤饮料得到一定的发展,奶茶、果汁茶饮料在近几年也获得快速增长,形成了以茶汤饮料、果汁果味调味茶饮料、奶茶饮料和复(混)合茶饮料为主的产品格局。
纵观中国大陆茶饮料的发展,中国茶饮料产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而逐渐成长,深受外来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综合影响,因此中国茶饮料的发展历程与日本和欧美发展模式都有所不同。
早期受欧美消费习惯的影响,以碳酸型茶饮料、冰茶饮料等调味型茶饮料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自信心的提高,开始受到日本和台湾地区茶饮料消费的影响,传统的消费习惯得到发扬,原汁原味的茶汤饮料逐渐开始为人们所接受,与此同时,由于经济的不平衡,消费习惯、消费观念和消费水平等差异悬殊,呈现多元化局面。
增刊1 尹军峰,等:中国大陆液态茶饮料发展趋势及主要技术需求分析 5912.2 发展趋势我国是一个地大物博、人口和民族众多、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一方面地缘复杂,经济发展水平、阶段不同,导致人们的消费习惯、消费水平不同,对茶饮料产品的要求也差异较大;另一方面,不同文化、性别、年龄等消费人群对茶饮料的要求存在迥然的差别。
近年来,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
2009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超过1万美元的城市增至11个,人口接近1亿人,城市人均GDP相当于美国的1977年、日本的1981年、韩国的1994年的经济发展水平,这部分人已开始向“天然、健康、环保”等消费方式转变,茶饮料的消费开始向具有相似东方消费特点的日本模式靠近;与此同时,我国中、西部农村的经济水平仍较低,低收入及贫困人口估计约9000万左右,消费方式仍处于解决温饱和向小康过渡的阶段,食品饮料的消费特点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存在显著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