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网--辽中二高中语文教案-铸剑

合集下载

《铸剑》 说课稿

《铸剑》 说课稿

《铸剑》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铸剑》。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铸剑》是鲁迅先生的一篇经典小说,收录于《故事新编》。

这篇小说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

从文学价值来看,《铸剑》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语言富有表现力。

小说通过对眉间尺为父报仇的故事的描写,揭示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和人民的苦难,同时也展现了人民群众的反抗精神。

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方面,这篇小说对于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学习《铸剑》,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鲁迅先生的创作风格和思想,感受文学的魅力,提升文学素养。

二、学情分析授课对象是高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和阅读能力,但对于鲁迅先生的作品可能还存在一定的理解难度。

学生在这个阶段思维活跃,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对于小说中深层次的主题和象征意义的把握可能还不够准确和深入。

针对这些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等方式,逐步理解小说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鲁迅先生的创作风格和《铸剑》的写作背景。

掌握小说中的重要字词和文学常识。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理解其象征意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活动,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思考,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析眉间尺和黑色人的人物形象,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

探讨小说的主题,理解鲁迅先生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民反抗精神的赞美。

九年级语文教案《铸剑》

九年级语文教案《铸剑》

《铸剑》教案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二、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三、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设想]一、本文的主要情节比较容易掌握,但更重要的是掌握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人物性格特征的变化,这是教学重点。

二、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特别是对黑色人身上的“复仇”精神的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介绍鲁迅先生的一些言论以及后人的相关评论,以辅助学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

四、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通过梳理情节,理清眉间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性格的变化以及黑色人的性格特征。

二、对比眉间尺与黑色人的思想性格。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题解本文最初发表于1927年4月25日、5月10日《莽原》半月刊,原题为“眉间尺”。

后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时改题为“铸剑”。

在这篇小说中,鲁迅沿用了中国古代有关眉间尺的故事框架,赋予了它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特征,使之成为鲁迅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二、文章结构本文共四节,按情节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小说故事的缘起。

写眉间尺听母亲讲父亲为大王铸剑反而被害的深仇大恨,决心为父报仇。

第二部分(第2、3节):小说故事的主体部分。

是“复仇”的完成。

其中第2节写眉间尺与黑色人的相遇。

第3节写黑色人杀死大王。

第三部分(第4节):复仇后的情景。

作者重在讽刺臣子们的可笑与昏庸无能。

三、人物形象分析(一)眉间尺形象分析1眉间尺的母亲最初为什么认为眉间尺的“父亲的仇是没有人报的了”?讨论,明确:因为母亲认为眉间尺的“性情还是那样,不冷不热地,一点也不变”。

2从这一节里举出几个例子来说明眉间尺的性情究竟是什么样的。

讨论,明确:在眉间尺的性情中,既有疾恶如仇的一面,又有软弱优柔的一面,而且他还缺少彻底惩恶的决心。

比如:作者写他憎恶老鼠,所以当听到老鼠落水的声音时,他心里非常高兴,而且抱着一种赏玩的态度在看落入水瓮中的老鼠,可是当他看到水中的老鼠快要被淹死的时候,“却忽然觉得它可怜了”,于是伸出芦柴去救老鼠,但当他看见老鼠的全身,“湿淋淋的黑毛,大的肚子,蚯蚓似的尾巴”,“便又觉得可恨可憎得很”,于是“用芦柴在它头上捣了几下,叫它赶快沉下去”。

【文档】铸剑教学设计语文版

【文档】铸剑教学设计语文版

《铸剑》教课设计教课目标]一、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现出的性格特色。

二、领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三、学习作者描绘人物的方法。

[教课假想]一、本文的主要情节比较简单掌握,但更重要的是掌握在情节发展过程中体现出的人物性格特色的变化,这是教课重点。

二、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特别是对黑色人身上的“复仇”精神的理解是本文的教课难点。

三、在教课过程中应适合介绍鲁迅先生的一些言论以及后代的有关议论,以协助学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

四、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课重点]一、经过梳理情节,理清眉间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性格的变化以及黑色人的性格特色。

二、对照眉间尺与黑色人的思想性格。

[教课内容与步骤]一、题解本文最先发布于1927年4月25日、5月10日《莽原》半月刊,原题为“眉间尺”。

后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时改题为“铸剑”。

在这篇小说中,鲁迅沿用了中国古代有关眉间尺的故事框架,给予了它鲜亮的时代和个性特色,使之成为鲁迅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二、文章构造本文共四节,按情节大概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小说故事的缘起。

写眉间尺听母亲讲父亲为大王铸剑反而被害的深仇大恨,信心为父报仇。

第二部分(第2、3节):小说故事的主体部分。

是“复仇”的达成。

此中第2节写眉间尺与黑色人的相遇。

第3节写黑色人杀死大王。

第三部分(第4节):复仇后的情形。

作者重在嘲讽臣子们的可笑与昏庸无能。

三、人物形象剖析(一)眉间尺形象剖析眉间尺的母亲最先为何以为眉间尺的“父亲的仇是没有人报的了”?议论,明确:因为母亲以为眉间尺的“性情仍是那样,不冷不热地,一点也不变”。

从这一节里举出几个例子来说明眉间尺的性情终究是什么样的。

议论,明确:在眉间尺的性情中,既有疾恶如仇的一面,又有脆弱优柔的一面,并且他还缺乏完全惩恶的信心。

比方:作者写他厌恶老鼠,因此当听到老鼠落水的声音时,他内心特别快乐,并且抱着一种赏玩的态度在看落入水瓮中的老鼠,但是当他看到水中的老鼠快要被淹死的时候,“却忽然感觉它可怜了”,于是伸出芦柴去救老鼠,但当他看见老鼠的浑身,“湿漉漉的黑毛,大的肚子,蚯蚓似的尾巴”,“便又感觉可恨可憎得很”,于是“用芦柴在它头上捣了几下,叫它赶快沉下去”。

鲁迅铸剑教案范文

鲁迅铸剑教案范文

鲁迅《铸剑》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铸剑》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通过分析和比较,认识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通过写作和表达,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课文《铸剑》,培养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认识到友谊、忠诚、勇敢等品质的重要性,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铸剑》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2.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 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汉语用法;2. 课文中的人物心理和情感变化;3. 对课文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鲁迅及其作品《铸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阅读理解: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检查学生对课文情节和人物关系的理解程度;3. 内容分析: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4.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组讨论,比较课文中的不同人物形象,总结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5. 写作表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观点和感受,写一篇关于《铸剑》的短文,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教学评价:六、教学准备:1. 教材:《铸剑》原文及相关注释版本;2. 参考资料:关于鲁迅及其作品的介绍、评论和相关论文;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等。

七、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释生僻词汇和古汉语用法,分析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2. 讨论法: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观点,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表达能力;3. 比较法:引导学生比较课文中的不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4. 写作法: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高一语文《铸剑》优秀教案设计(2)

高一语文《铸剑》优秀教案设计(2)

⾼⼀语⽂《铸剑》优秀教案设计(2) 2?⿊⾊⼈为什么找眉间尺要他的头和剑? 讨论、明确:这正是⿊⾊⼈的精明所在,因为他要借此来使⼤王丧失警惕,以便在适当的时候寻找机会刺死⼤王。

3?⿊⾊⼈在刺死⼤王之后,为什么也要⾃刎? 讨论、明确:⿊⾊⼈的⾃刎并不是⼀种绝望的表现,⽽是为了更坚决、彻底地战⽃。

他对暴虐的⼤王作了毫不留情的殊死战⽃,“他的头⼀⼊⽔,即刻直奔王头,⼀⼝咬住了王的⿐⼦,⼏乎要咬下来”,不但“不放”“还⽤全⼒上下⼀撕,撕得王头再也合不上嘴”,“离开王头,沿⿍壁游了⼀匝,看他可是装死还是真死。

待到知道了王头确已断⽓”,才“微微⼀笑,随即合上眼睛,仰⾯向天,沉到⽔底⾥去了”。

(三)眉间尺与⿊⾊⼈的性格⽐较 讨论、明确:⼆⼈最主要的是内在精神⽅⾯的相似。

眉间尺与王有杀⽗之仇,但他作为⼀个涉世不深的幼稚青年,不知世道的险恶和敌⼈的残忍,性格怯懦脆弱。

⼏度“可怜”为害甚多的落⽔⽼⿏,报仇之前紧张地睡不着觉,⼀有动静便“出了⼀⾝汗”。

但他经过了⼀番磨炼,最终也成为了⼀个坚定的复仇者。

⿊⾊⼈与眉间尺并⽆私交,素⽆来往,但却有⼀个共同的⼤敌——“王”。

他富有⽃争经验,了解告密者和仇⼈的动向;他对敌⼈毫⽆幻想,他说:“仗义,同情,那些东西,先前曾经⼲净过,现在却都成了放⿁债的资本。

我的⼼⾥全没有你所谓的那些。

我只不过要给你报仇!”他绝望于专制统治下的⿊暗世界,默默地但却坚定地向“王”复仇;他出发时便胸有成⽵,有与敌⼈同归于尽的决⼼;他善于⽃争,⼀⼊⿍便给了“王”致命⼀击。

可以说,眉间尺是⼀个现实中复仇者的形象,他有⾃⾝的性格弱点,但在复仇的道路上他逐渐成熟起来。

⿊⾊⼈则是作者塑造的⼀个理想化⼈物。

他始终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冷静的头脑,最重要的是他的复仇是那么彻底,他的复仇精神是那么强烈。

四、作业 思考本⽂最后⼀节在⽂中的作⽤。

第⼆课时 【教学要点】 ⼀、讨论、分析“看客”在⽂中的作⽤。

⼆、讨论、分析⽂章主题。

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一《铸剑》说课稿

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一《铸剑》说课稿

语文版高一语文必修一《铸剑》说课稿一、课程背景和学情分析1.1 课程背景《铸剑》是高中必修一中的一篇课文。

这是一篇描写铸剑工匠精神的散文,通过描写铸剑的过程,展现出了工匠精神的崇高和追求卓越的态度。

通过本文的学习,能够培养学生对劳动价值的认识,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生态度。

1.2 学情分析这是高一语文课程的第一篇文学作品,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较低。

部分学生对劳动价值和追求卓越的态度缺乏深入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重点强化学生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和人生态度的培养。

二、教学目标2.1 知识与能力目标•理解《铸剑》这篇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内涵;•掌握文章的基本结构和修辞手法;•分析文中描述的铸剑工匠的精神和价值观;2.2 过程与方法目标•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表达能力;•引导学生思考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哲理,并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利用情感教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珍惜劳动、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培养学生崇尚工匠精神的价值观;三、教学重难点3.1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铸剑》这篇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感内涵;•分析文中描述的铸剑工匠的精神和价值观;3.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形成独立的见解,深入思考文学作品中蕴含的哲理;•通过情感教育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四、教学过程及设计4.1 导入(5分钟)•利用课前导入的方式,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

•提问:你知道什么是铸剑?铸剑的过程和意义是什么?4.2 文本解读(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铸剑》这篇文学作品,并标注重要概念和难点。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并解读其中蕴含的情感和主题。

4.3 分组讨论(2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对《铸剑》这篇文学作品进行深入讨论。

•引导学生分析铸剑工匠的精神和价值观,并就以下问题展开思考:为什么铸剑工匠会有如此高的工匠精神?铸剑工匠的追求和努力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4.4 学生汇报和分享(10分钟)•每个小组选出一名代表汇报小组讨论的结果和心得体会。

鲁迅铸剑教案范文

鲁迅铸剑教案范文

鲁迅《铸剑》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铸剑》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2)能够分析课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能够鉴赏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语言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运用联想想象法,感受鲁迅先生的文学魅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提高文学素养;(2)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培养社会责任感;(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课文《铸剑》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2)分析课文中使用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鉴赏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语言特点。

2. 教学难点:(1)课文中象征手法和寓意的深入理解;(2)鲁迅先生文学风格和语言特点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地位;(2)概述《铸剑》的基本情节,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感知人物形象;(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3)布置思考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3)教师点评,总结讨论要点。

四、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目标:(1)是否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2)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是否有明显提升。

2. 反思教学过程:(1)教学设计是否合理,教学方法是否有效;(2)学生参与度如何,是否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3)教师是否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有效的指导。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铸剑》,总结人物形象和主题思想;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思考。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自评:(1)评价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参与程度;(2)评价自己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3)评价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铸剑学案

语文版高中语文必修一铸剑学案

课题:《铸剑》第一学时【学习目标】1、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2、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3、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学习重点】1、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2、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学习难点】1、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特别是对黑色人身上的“复仇”精神的理解.2、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学习过程】一、介绍作者公元1881年9月25日,一个平凡的日子,却诞生了一个不平凡的人物——鲁迅。

他的出生给绍兴城(浙江省)东昌坊口的周家带来一片欢腾。

实际上鲁迅的本名并不是这个,是他的祖父周福清给他取的。

周福清是这个小康人家的大家长,这个小男孩出生的时候,他正在京城做官,当抱了孙子的喜讯传到他耳朵里时,恰好有一位姓张的高官来访,于是就给这小婴儿取了个乳名叫阿张,学名是樟寿,字豫山。

可是后来发现,“豫山”的发音和“雨伞”接近,容易引起笑话,也不太好听,就又改为豫才。

到了1898年的时候,他长大了,要去南京求学,又改名为周树人。

鲁迅出生的年月正处于清朝统治即将瓦解的时期,其时黄昏气息浓郁。

保守落后的古老中国,被外国列强侵略,处于风雨飘摇之中。

耸立在北京城里的爱新觉罗皇室的金銮宝殿,也已经不可挽回地快要崩塌了,主宰了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就要走到了尽头,在中国大地上,正酝酿着新旧时代的大交替。

鲁迅(1881.9.25—1936.10.19),现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革命家。

原名周樟寿,后改名为周树人,字豫山、豫才;1918年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正式用笔名——鲁迅。

被誉为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

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南腔北调集》;〈论文集《坟》白话小说《狂人日记》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资源网- 为广大高中、初中教师和学生提供新课标教育资源交换、信息交流、教研服务的平台!高级搜索|网站地图|TAG标签RSS订阅∙主页∙初中∙脑力开发∙演讲口才∙工作学习范文∙职场工作∙励志成功∙各种论文∙学习方法∙创业大学∙高中∙小学∙幼教热门标签:∙特长∙紧张∙2010年∙扩招∙美国∙四川省∙实施∙抢人∙不少∙“当前位置:主页> 高中> 高一> 语文>辽中二高中语文教案-铸剑时间:2011-04-28 18:35来源:未知作者:admin 点击: 187 次一、教学设计思想1.本单元主题是成长如蜕,关注成长中的心理与情感,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鉴赏几篇小说,理解其主题,把握其人物思想感情,学会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铸剑》篇幅虽长,但情节简单,教学时重点分析一、教学设计思想1.本单元主题是“成长如蜕”,关注成长中的心理与情感,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和鉴赏几篇小说,理解其主题,把握其人物思想感情,学会鉴赏小说的基本方法。

《铸剑》篇幅虽长,但情节简单,教学时重点分析少年眉间尺的性格变化。

2.传授学习方法,诱导学生自我质疑解惑,积极激活学生思维。

以文后“相关链接”为实践引导,启发学生对作品主题进行多角度思考与解读,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和习惯。

要求学生评价文中人物,明确正在成长中的中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3.借助媒体重现小说情节氛围。

学后,安排探究性写作实践。

4.安排两课时。

二、教学目的1.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

2.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

3.理解人民反抗专制暴君的斗争精神。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重点:1.梳理情节,理解眉间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性格的变化以及黑色人的性格特征。

2.比较眉间尺和黑色人的性格。

教学难点:黑色人身上“复仇”精神的理解。

教学步骤:1.投影《孝子传》和《搜神记·三王冢》故事,导入新课,同时播放背景乐曲——《复仇的火焰在我心中燃烧》。

简介作品及作者。

梳理小说情节。

(1)了解学生预习情况:学生简述故事梗概。

(2)学生评价并补正。

(3)浏览课文,明确情节:(链接图片)开端:戏鼠明仇,铸剑丢头。

发展:寻仇遇阻,复仇献头。

高潮、结局:智取王命,鼎中啮头。

尾声:三首俱葬,臣民祭头。

过渡:由小说三要素知识转入人物形象分析。

2.眉间尺形象分析(重点突破)(1)思考:请从文中找出刻画眉间尺性格的内容,并说说眉间尺有什么性格?(2)学生阅读课文,同桌讨论分析。

(3)学生各抒己见。

(4)明确:①他优柔寡断、怯懦脆弱。

(从他“与老鼠的戏斗”可以看出。

)②他有强烈的复仇思想。

(当他听到“母亲的埋怨”和“父亲被杀”事实后,他“毛骨悚然”,“全身烧着猛火”、“毛发闪火星,拳捏得格格响”。

这是他性格的第一次重大转变——决定复仇。

)③他涉世不深、经验不足、能力有限。

(杀王行为莽撞;干瘪脸纠缠,手足无措)④他成长迅速,抉择果敢。

(他正确地选择黑色人帮他复仇,毅然交出自己的头和剑。

这是他性格的第二次转变,表明他已经趋于成熟。

)3.黑色人形象分析(1)学生从文中找出刻画黑色人的内容,并说说表现了他的什么性格?(2)学生浏览课文,讨论、分析、表述见解。

(3)根据学生表述情况,教师选择性提问:①黑色人帮眉间尺复仇的出发点是什么?(难点突破)②哪些内容可以看出黑色人富有斗争经验?③黑色人“杀王——自刎——直奔咬王——王死沉底”之行为,表现了他什么性格?(4)明确:①纯粹“复仇”,不图“回报”,体现出一种“原侠精神”。

②阻止眉间尺莽撞刺王;携眉间尺的头和剑进入王宫;要王近观眉间尺的头在鼎中游动,伺机杀王。

③与敌斗争坚决、彻底。

4.眉间尺与黑色人性格比较(重点突破)(1)学生表述意见。

(2)明确:眉间尺——涉世不深、怯懦脆弱,不知世道险恶和敌人残忍。

黑色人——富有经验、斗争坚决、彻底;锄强扶弱,舍生取义。

7.小结:(略)8.作业:①情感、价值观体现:你最欣赏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文中主人公是谁?②学以致用:联系自身,16岁的你能干什么?孝敬父母,独立生活做到了吗?如何处理同学间产生的矛盾?③知识拓展:结合文章第二、四节所写“看客”围观场面,联系鲁迅的其他作品,谈谈这有什么深意?第二教时教学要点:1.讨论、分析文章主题。

2.分析、品味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步骤:一、分析文章主题1.思考:课文的“相关链接”(73页)一、二,是著名文学评论家袁良骏、严家炎关于课文主题的针锋相对的评论,链接的目的是启发同学们对作品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和解读,培养发散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请问:你同意哪一种?为什么?如果这两种你都不认同,请谈谈你的看法。

2.学生阅读“相关链接”材料。

3.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除“链接一、二”观点外,可能有学生认为本文是神话或传说,表现了人民反抗专制暴君的斗争精神)4.主题小结:链接一:《铸剑》表达了作者强烈的“复仇”精神。

从《铸剑》的写作背景角度立论。

链接二:《铸剑》是一篇武侠小说,体现出一种原侠精神。

从《铸剑》中黑衣人的行为表现角度立论。

同学们可各抒己见,因角度不同,结论可能不同,要求能自圆其说即可。

二、分析描写人物的方法1.思考:下面几段话各自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何艺术效果?①他看见他的母亲坐在灰白色的月影中……忽然腾沸。

②眉间尺便举手向肩头抽取青色的剑,顺手从后项窝向前一削,头颅坠在地面的青苔上,一面将剑交给黑色人。

③(黑色人)黑须黑眼睛,瘦得如铁。

他并不言语……④“……向鼎边一摸,然而浑身一抖,立刻缩了回来,伸出两个指头,放在嘴边吹过不住。

”⑤“几个义民很忠愤,咽着泪……”2.学生答疑。

3.明确:①心理描写。

表现眉间尺对母亲的复杂心态,既有愧疚,又有为父报仇的激动。

②动作描写。

表现眉间尺行为果敢、壮烈,完全摆脱了优柔寡断的性格。

③外貌、神情描写。

表现黑色人的坚毅、冷酷、严峻。

④细节描写。

对老臣惊慌丑态的辛辣讽刺。

⑤强烈讽刺。

揭露国民无聊、愚昧、麻木的劣根性,引起“疗救者注意”。

4.学生对课文的其他人物描写内容畅谈看法。

5.小结:(略)三、练习巩固1.鲁迅在黑色人身上寄托了怎样的人格思想?2.探究性写作实践:以课文为蓝本编写话剧,要求突出眉间尺的性格。

附《铸剑》板书设计:铸剑鲁迅铸剑情节:丢头——献头——啮头——祭头人物形象:眉间尺:优柔寡断、复仇炽烈、成长迅速黑色人:锄强扶弱、舍生取义、斗争彻底铸剑教案设计[教学目的]一、理解人物在故事情节发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二、体会作品的深刻含义。

三、学习作者描写人物的方法。

[教学设想]一、本文的主要情节比较容易掌握,但更重要的是掌握在情节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的人物性格特征的变化,这是教学重点。

二、对本文的主题的理解,特别是对黑色人身上的“复仇”精神的理解是本文的教学难点。

三、在教学过程中应适当介绍鲁迅先生的一些言论以及后人的相关评论,以辅助学生对本文主题的理解。

四、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一、通过梳理情节,理清眉间尺在故事情节发展过程中性格的变化以及黑色人的性格特征。

二、对比眉间尺与黑色人的思想性格。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题解本文最初发表于1927年4月25日、5月10日《莽原》半月刊,原题为“眉间尺”。

后收入小说集《故事新编》时改题为“铸剑”。

在这篇小说中,鲁迅沿用了中国古代有关眉间尺的故事框架,赋予了它鲜明的时代和个性特征,使之成为鲁迅短篇小说中的杰作。

二、文章结构本文共四节,按情节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节):小说故事的缘起。

写眉间尺听母亲讲父亲为大王铸剑反而被害的深仇大恨,决心为父报仇。

第二部分(第2、3节):小说故事的主体部分。

是“复仇”的完成。

其中第2节写眉间尺与黑色人的相遇。

第3节写黑色人杀死大王。

第三部分(第4节):复仇后的情景。

作者重在讽刺臣子们的可笑与昏庸无能。

三、人物形象分析(一)眉间尺形象分析1 眉间尺的母亲最初为什么认为眉间尺的“父亲的仇是没有人报的了”?讨论,明确:因为母亲认为眉间尺的“性情还是那样,不冷不热地,一点也不变”。

2 从这一节里举出几个例子来说明眉间尺的性情究竟是什么样的。

讨论,明确:在眉间尺的性情中,既有疾恶如仇的一面,又有软弱优柔的一面,而且他还缺少彻底惩恶的决心。

比如:作者写他憎恶老鼠,所以当听到老鼠落水的声音时,他心里非常高兴,而且抱着一种赏玩的态度在看落入水瓮中的老鼠,可是当他看到水中的老鼠快要被淹死的时候,“却忽然觉得它可怜了”,于是伸出芦柴去救老鼠,但当他看见老鼠的全身,“湿淋淋的黑毛,大的肚子,蚯蚓似的尾巴”,“便又觉得可恨可憎得很”,于是“用芦柴在它头上捣了几下,叫它赶快沉下去”。

可是当那老鼠“已经不能动弹,不过沉浮在水中间,有时还向水面微微一跳”的时候,眉间尺又觉得很可怜,随即“折断芦柴,好容易将它夹了出来,放在地面上”。

当老鼠“四只脚运动了,一翻身,似乎要站起来逃走”时,他却“不觉提起左脚,一脚踏下去”,踩死了老鼠。

眉间尺在对待老鼠的事情上表现出一系列心理的变化,这些变化可以看出他内心充满了矛盾,而且他还只是一个刚刚十六岁的少年,正因为如此,他的母亲才会感到忧虑,认为眉间尺的“父亲的仇是没有人报的了”。

3 眉间尺的性格是否就是这样一直持续下去?是什么使他发生了改变?讨论,明确:随着情节的展开,眉间尺的性格开始发生了变化,促使他产生如此变化的,有母亲对他优柔性情的失望,也有父亲被大王杀害的悲壮。

母亲的失望“使他冷得毛骨悚然”,这是眉间尺为不能替母亲分忧而产生的自责。

父亲被大王杀害时的凛然与慷慨,更使眉间尺被深深地打动了,“眉间尺忽然全身都如烧着猛火,自己觉得每一枝毛发上都仿佛闪出火星来。

他的双拳,在暗中捏得格格地作响。

”这时的眉间尺,“复仇”二字已经在他的心中扎下了根。

这是眉间尺性格的一次重大转变。

4 性情改变后的眉间尺是否足以担当替父报仇的重任?讨论,明确:作者笔下的眉间尺,“他觉得自己已经改变了优柔的性情;他决心要并无心事一般,倒头便睡,清晨醒来,毫不改变常态,从容地去寻他不共戴天的仇雠”,“但他醒着。

他翻来复去,总想坐起来”。

作者借这段描写暗示:眉间尺虽然性情上有了改变,但仍有许多东西需要他去学习。

从后面的情节来看,当眉间尺在城里准备刺杀大王的时候,他虽然勇气十足,但显得有些莽撞,特别是当他与那些围观的闲人发生冲突的时候,眉间尺显得缺少与“看客”打交道的经验,有些手足无措。

但无论如何,眉间尺为父报仇的信念却越来越坚定。

5 眉间尺为什么会相信黑色人的话自刎,而把复仇任务交给黑色人来完成?讨论,明确:眉间尺与黑色人的对话,是眉间尺性情的又一次重大转变。

他在对话中接受了黑色人的“复仇”理论,那就是坚决、彻底地“复仇”,要对一切罪恶进行审判,而这样的复仇是不需要任何名义与借口的。

所以眉间尺相信了黑色人的话,然后自刎,而把复仇任务交给黑色人来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