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的《无题》诗
李商隐诗词《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原文译文赏析

【导语】全诗以⼼理活动为出发点,诗⼈的感受细腻⽽真切,将⼀段可意会不可⾔传的情感描绘得扑朔迷离⽽⼜⼊⽊三分。
下⾯是分享的李商隐诗词《⽆题·昨夜星⾠昨夜风》原⽂译⽂赏析。
欢迎阅读参考! 《⽆题·昨夜星⾠昨夜风》 唐代·李商隐 昨夜星⾠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彩凤双飞翼,⼼有灵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应官去,⾛马兰台类转蓬。
【译⽂】 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上⽆彩凤的双翼,不能⽐翼齐飞;内⼼却像灵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分组来⾏酒令,决⼀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应该上朝点卯;策马赶到兰台,像随风飘转的蓬蒿。
【注释】 画楼、桂堂:都是⽐喻富贵⼈家的屋舍。
灵犀:旧说犀⽜有神异,⾓中有⽩纹如线,直通两头。
送钩:也称藏钩。
古代腊⽇的⼀种游戏,分⼆曹以较胜负。
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中,令⼈猜。
分曹:分组。
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猜。
分曹、射覆未必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
⿎:指更⿎。
应官:犹上班。
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
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
这句从字⾯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也隐含⾃伤飘零意。
【赏析】 ⾸联以曲折的笔墨写昨夜的欢聚。
“昨夜星⾠昨夜风”是时间:夜幕低垂,星光闪烁,凉风习习。
⼀个春风沉醉的夜晚,萦绕着宁静浪漫的温馨⽓息。
句中两个“昨夜”⾃对,回环往复,语⽓舒缓,有回肠荡⽓之概。
“画楼西畔桂堂东”是地点:精美画楼的西畔,桂⽊厅堂的东边。
诗⼈甚⾄没有写出明确的地点,仅以周围的环境来烘托。
在这样美妙的时刻、旖旎的环境中发⽣了什么故事,诗⼈只是独⾃在⼼中回味,我们则不由⾃主为诗中展⽰的风情打动了。
颔联写今⽇的相思。
诗⼈已与意中⼈分处两拨⼉,“⾝⽆彩凤双飞翼”写怀想之切、相思之苦:恨⾃⼰⾝上没有五彩凤凰⼀样的双翅,可以飞到爱⼈⾝边。
李商隐《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全诗赏析

李商隐《⽆题·来是空⾔去绝踪》全诗赏析李商隐《⽆题·来是空⾔去绝踪》全诗赏析 李商隐《⽆题》诗历来被视为诗中之谜,千余年来注家蜂起,众喙不⼀,评骘⼏⾄互为抵牾,为历代诗家所难。
要索解其意,我们不妨先看看原⽂阅读及赏析,欢迎浏览!。
⽆题 李商隐 来是空⾔去绝踪,⽉斜楼上五更钟。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蜡照半笼⾦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刘郎已恨蓬⼭远,更隔蓬⼭⼀万重! 这⾸诗是其中的⼀⾸七律,历来争论较多。
有⼈说是诗⼈思念情⼈的情诗,有⼈说是⼥主⼈公对情⼈的思念,有⼈说是写给亡故妻⼦王⽒的悼亡诗,有⼈说是通过爱情来寄托诗⼈与令狐的关系,还有⼈说抒发的是君⾂际会⽆期的慨叹。
可以说,这是李商隐⽆题诗中最难索解的诗篇之⼀。
哪怕不知其背后的深意,我们依然能够强烈地感受到李商隐爱情诗那典丽的语⾔,往复的结构和灼热的感情。
从字⾯上看,这⾸诗浓墨重彩地描写了诗⼈对远隔天涯的⼼上⼈的思念。
句解: 来是空⾔去绝踪,⽉斜楼上五更钟 你曾说要来相会,结果却是⼀句空话;⾃从分别之后,你就不见了踪影。
我思念着你啊,夜不成寐,但见窗外朦胧的⽉光斜照⾼楼,远处传来悠长⽽凄清的五更钟声。
天快亮了,主⼈公⼜度过了⼀个寂寞清冷、相思难耐的不眠之夜。
也有⼈认为,第⼀句是写梦中相会的情景。
梦境是虚幻的,所以说“来是空⾔”;梦醒后幻影消失,所以说“去绝踪”。
第⼆句写梦醒后的情境,⽉光斜照,晓钟在⽿,传达出清冷惆怅的情味。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思夜想,终于相见,不过是在梦中。
然⽽就是这虚幻的相聚,也充满了痛苦。
主⼈公梦到两⼈远别,⾃⼰不胜悲伤地啼哭起来,他拼命呼喊,却叫不出声来。
醒来后,喉咙哽塞,泪痕犹在。
相爱的⼈最盼长守,最怕别离。
这样的梦,正反映了远别所造成的深刻的⼼灵伤痛,也更强化了刻⾻的相思。
梦犹如此,⼈何以堪!主⼈公再也按不住了,他不假思索地⾛到案前,奋笔疾书,要把⾃⼰的思念与孤苦写成信,告诉她!写完之后回头再看,才发现墨迹是这样的轻淡,原来⾃⼰⼼急情切,连墨都还没有磨浓。
李商隐《无题》全诗翻译赏析

李商隐《无题》全诗翻译赏析李商隐《无题》全诗翻译赏析在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
那你知道李商隐《无题》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李商隐《无题》全诗翻译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李商隐《无题》全诗翻译赏析无题其一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诗文解释:昨夜星光灿烂,和风徐徐,在那画楼西边桂堂的东面。
身上虽然没有彩凤的双翅可以飞到一起,但是两个人的心却像灵异的犀角一样,有一线相通。
隔着座位玩送钩的游戏喝着温暖的春酒,分成小组射覆蜡烛分外红。
可叹我听了报晓的更鼓要去官署应卯,骑着马去兰台,心却像是飞转的蓬草。
韵译: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卿;策马赶到兰台,象随风飘转的蓬蒿。
词语解释:1、画楼、桂堂:都是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2、灵犀: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
3、送钩:也称藏钩。
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
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
4、分曹:分组。
5、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
分曹、射覆未必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
6、鼓:指更鼓。
7、应官:犹上班。
8、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
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
这句从字面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也隐含自伤飘零意。
9、灵犀:指犀角。
传说犀牛是灵异之兽,角上有条白纹,从角端直通大脑,感应灵敏,故称灵犀。
这里借以比喻彼此心意相通。
这首诗大约作于李商隐任职秘书省期间。
李商隐曾经两度任职秘书省,第一次是开成四年(839),第二次是会昌二年(842),第二次任职不久就离职服丧,直到会昌五年秋才重返秘书省。
无题九年级上册原文

无题九年级上册原文
《无题》从头到尾都熔铸着痛苦、失望而又缠绵、执着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是这种感情状态的反映,但是各联的具体意境又彼此有别。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李商隐的《无题》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查看。
一、原文:
《无题》
唐朝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二、译文:
相见机会本已难得,别离时苦分舍更难;何况正当暮春时节,百花凋残。
春蚕直到死时,缠绵的丝儿才吐完;蜡烛烧成灰烬后,不断的泪才流干。
早晨梳妆对镜,只愁云鬓易改色;长夜独自吟诗不寐,应感到月色清寒。
蓬莱山离这儿也不算太远,却无路可通;青鸟啊,请为我殷勤地去探看。
三、注释:
①【东风】春风
②【残】凋零
③【丝】与“思”谐音,以“丝”喻“思”,含相思之意。
④【蜡炬】蜡烛
⑤【泪】指蜡烛燃烧时滴下的脂油。
⑥【镜】用作动词,照镜子的意思。
:
⑦【云鬓改】比喻年华老去。
鬓(bìn)
⑧【月光寒】指夜渐深
⑨【蓬山】指海上仙山蓬莱山。
此指想念对象的住处。
⑩【青鸟】神话传说中传递消息的仙鸟,为西王母的使者。
四、脉络结构
首联:引出背景、渲染气氛
颔联:诗人对恋人爱的表现
颈联:恋人对诗人爱的表现
尾联:结论是“无奈之余的遐想”
五、主题思想
这是一首爱情诗,表白自己对恋人至死不渝的深情。
李商隐《无题》原文、注释及解析

李商隐《无题》原文、注释及解析〔原文〕无题[唐] 李商隐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②。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③。
隔座送钩春酒暖④,分曹射覆蜡灯红⑤。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⑥。
〔注释〕①本篇选自李商隐《李义山诗集》。
无题,作者对所写的内容有所隐讳,不愿或不便标题,所以自称为“无题”。
②画楼,有彩画装饰的楼。
桂堂,用香木(如楠木等)构筑的厅堂。
③灵犀,古人把犀牛角中心有一条白纹道贯通的叫作“通天犀”,看作是神奇灵异之物。
④送钩,古时宴席上的一种游戏,把钩互相传送,一人藏在手中,令人猜,不中者罚酒。
⑤分曹,分成几摊。
射覆,古代的一种游戏,在器皿下覆盖着东西让人猜。
⑥兰台,即秘书省,唐代人们的习惯称法。
〔解析〕李商隐写过许多组无题诗,文辞都十分优美,但内容往往很难揣测。
这一首无题的内容却较易捉摸,因为同组的另一首无题七绝,有“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的诗句,很可能诗人所思念的,是一位出身富贵人家的绝色佳人。
“昨夜星辰昨夜风。
”字面上写的是昨天,诗人的立足点却在今天。
全句的意思是:星辰,还是昨晚一样的星辰;风,还是昨晚一样的风。
这是诗人在深情地留恋着昨天的晚上。
“昨夜”两字的一再重复,说明昨晚的情景实在令人难忘,在胸中萦回不已。
“画楼西畔桂堂东。
”这是昨夜诗人和他心上人相会的地点。
楼是画栋雕梁的楼,堂是桂木构建的堂。
在这样华贵雅致的环境里,会见自己心爱的人,怎能令人忘怀?如果我们把这两句连在一起吟哦,这意境是多么的优美:星星闪烁着光芒,微风在轻轻飘拂,一对恋人在这温馨而又旖旎的夜晚中相聚,该有多么的幸福和欢欣啊!回忆不能代替现实。
对于诗人来说,这幸福,这欢欣,犹如过眼烟云,稍纵即逝。
伊人不在,剩下的只有苦苦的思念。
“身无彩凤双飞翼。
”为了爱情,诗人真想要像色彩艳丽的凤凰那样,张开双翅,飞到心上人那里。
但是,这翅膀在哪里呢?堪为慰藉的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他和心上人之间的心灵,却是息息相通的,正像犀牛那只灵异的独角一样。
《无题》(李商隐)注释及译文

无题1之老阳三干创作
【唐】李商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2。
春蚕到死丝方尽3,蜡炬成灰泪始干4。
晓镜5但愁云鬓6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7此去无多路,青鸟8殷勤9为探看10。
【注释】
1.无题: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肯意标出能够暗示主题的题目时,经常使用“无题”作诗的题目。
2.残:凋零
3.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
4.泪始干:泪,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指相思的眼泪。
5.晓镜:早晨梳妆照镜子;
6.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这里比方青春年华
7.蓬山:蓬莱山,传说中海上仙山,比方被怀念者住的地方
8.青鸟: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
9.殷勤:情谊恳切深厚。
10.探看:探望
【译文】
见面的机会真是难得,分别时也难舍难分,况且又兼东风将收的暮春天气,百花残谢,更加使人伤感。
春蚕结茧到死时丝才吐完,蜡烛要燃尽成灰时像泪一样的蜡油才干滴干。
女方早晨妆扮照镜,只担忧丰盛如云的鬓发改变颜色,青春的容颜消失。
男子晚上长吟不寐,必定感到冷月侵人。
对方的住处就在不远的蓬莱山,却无路可通,可望而不成
及。
希望有青鸟一样的使者殷勤地为我去探看情人,来往传递消息。
李商隐无题原文及翻译

李商隐无题原文及翻译(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好词好句、文案短句、作文大全、读后感、观后感、诗词歌赋、语文知识、文言知识、名言警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good words and sentences, copywriting short sentences, complete essays, reading feedback, observation feedback, poetry, song and fu, Chinese knowledge, classical Chinese knowledge, famous aphorism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李商隐无题原文及翻译李商隐《无题》原文及翻译、赏析《无题》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李商隐《无题》全诗赏析

李商隐《无题》全诗赏析
春蚕到死丝方尽[chūncándàosǐsīfāngjìn]
【解释】:丝:双关语,“思”的谐音。
比喻情深谊长,至死不渝。
全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出自】:唐·李商隐《无题》诗:“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赏析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句更是因为运用了生
动的比喻,借用春蚕到死才停止吐丝,蜡烛烧尽时才停止流泪,来比喻男女之间的爱情至死不渝,成为一曲悲壮的千古绝唱。
近日,因教学上的需要,笔者查阅了一些资料,发现有的赏析文章进而把这句话理解成在写“别后相思”。
例如,苏教版新课程实验教科书《语文》教学参考书上说,“颔联(指这句话)写别后相思,以两个生动的比喻表白自己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这里的‘丝’和思念的‘思’谐音”。
另外,在网络上流传甚广的是一篇署名郝世峰的文章(国际在线),不但强调“丝”与“思”的谐音,来说明“春蚕到死丝方尽”在写“思念”(文中的意思就是“别后思念”),而且,在赏析“蜡炬成灰泪始干”时,还借唐朝以前的诗句“思君如明烛,中宵空自煎”(王融《自君之出矣》)和“思君如夜烛,煎泪几千行”(陈叔达《思君如夜烛》),来证明“蜡烛燃泪”是在比喻“思念之痛的煎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因:
云当时阉人暴横,党争激烈,祸延士人。诗 人厄蹇多舛,沉沦于记室这一卑职。“其身危, 则显言不可而曲言之;其思苦,则庄语不可而谩 语之,计莫若瑶台琼宇、歌筵舞榭之间,言之者 可无罪,而闻之者足以劝。”一句话,这些《无 题》诗表面写爱情,骨子里却是表达自己的政治 愿望和理想不得实现的哀伤的,那日夜思念的美 人不是女子而是君主,而“刘郎”则是作者自己。
恋爱说
恋爱说者多认为《无题》诗为爱情诗。近年来, 陈贻焮又在考述上下了一番功夫,获得了新的成果。 他在《李商隐恋爱事迹考辨》(《文史》第六辑)中 说,名《无题》的多数诗篇为恋人而作,此恋人是灵 都观里的一女冠。证据是《无题》诗中的地名、物名、 人名多与道教有关,如“蓬山”、“紫府”、“瑶 台”、“青鸟”、“刘郎”等等。陈氏将李商隐的诗 歌串连起来,从整体上考察他的恋爱真相,最后得出 了上述的结论。
李商隐的思想具有一些反传统的倾向,尤其在文学上, 他反对儒家道统对文学的统治权力。在《上崔华州书》中, 李商隐明白表示不喜欢“学道必求古,为文必有师法”的 论调,他认为“道”并不是周公、孔子的专利品,也没有 古今之分,自己与周、孔都能施行,所以,自己写文章 “直挥笔为文,不爱攘取经史”,即直抒胸臆。他又在 《献相国京兆公启》中说: “人禀五行之秀,备七情之动,必有咏叹以通性灵, 故阴惨阳舒,其途不一,安乐哀思,厥源数千。” 总之在他心目中,在文学中最重要的是个人活生生的 思想情感。这些观点,在唐代具有少见的透彻和真率。
其次,李商隐的诗在结构上迂回曲折,全诗往往吟 咏的是一种情绪,而在不同角度上叠加复重,犹如人在 深谷徘徊,缠绵无休。如《无题》: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 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 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一二句点出别离之苦,以东风无力百花凋零烘托愁 绪,三四句写相思不断,又以春蚕丝尽蜡炬干写心情的 灰暗失望和纠缠固结,五六句再写相思之苦,以镜中白 发、夜月寒光来映衬两地别愁的萧瑟,七八句再借青鸟 传书的典故,寄托自己的希望,却又以蓬山暗喻人神阻 隔,终于只能通音信而不能见面,增添了一层愁苦,全 诗回环起伏,紧紧围绕着别愁离恨来制造浓郁的伤感气 氛。
李商隐使用包括典故在内的各种意象时,都经过 精心的选择。一方面,这些意象大都是色彩秾丽或 神秘谲诡、本身就带有一定美感的,诸如“云母屏 风”、“金翡翠”、“绣芙蓉”、“舞鸾镜匣”、 “睡鸭香炉”、“红烛残花”、“凤尾香罗”等等, 使诗歌呈现出一种令人目眩的视觉效果;另一方面, 这些意象又大都蕴含有一定的哀愁、彷徨、伤感等 感情色彩,像《锦瑟》中的那几个典故一样。此外, 感觉凄冷而逗引愁思的月、露、细雨、夕阳等景物 也是他所喜欢写的。
李商隐生平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谿生,唐怀 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幼年生活艰难,聪 颖苦读。二十五岁进士及第。后来因为他触犯 了朋党之争,一直遭排挤,只当过幕僚等,潦 倒一生。他的诗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尤其是爱 情诗,他善于用一系列美丽清新的意象来表现 复杂微妙的情感生活。他的诗,深于寄托,工 于比兴,用典工巧,表现婉曲,意境含蓄,呈 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对后世的诗歌、词、戏 曲等创作样式有很大的影响。
前人的这些特点融汇再造为自己独特的风格。他擅长用精美
华丽的语言,含蓄曲折的表现方式,回环往复的结构,构成 朦胧幽深的意境,来表现心灵深处的情绪与感受。在他的无 题诗中,这种特点尤其显著。
李商隐擅长用精美华丽的语言,含蓄曲折的表现方式,回 环往复的结构,构成朦胧幽深的意境,来表现心灵深处的情绪 与感受。在他的无题诗(包括以篇首数字为题而实际仍为无题 的诗)中,这种特点尤其显著。 首先,非常喜爱而且擅长用典故,也非常善于捕捉富于情 感表现力的意象。如著名的七律《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 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 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四句中四个典故便传达了迷惘、悲哀、伤感、虚幻的情绪 体验,并与开头两句“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中 的“无端”,末尾两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中的“惘然”交相映衬,构筑起全诗朦胧、伤感地追忆华年的 情绪氛围。
感遇说
感遇说者多认为《无题》诗是政治诗。《无题》 诗的代表作“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清人张采 田《李义山诗辨正》认为是“为陈情不省,留别令 狐所作。”即为留别当时的宰相令狐绹的诗。纪晓 岚《李义山诗集辑评》也说“此亦感遇之作也”, 认为是李商隐对自己仕途多蹇与自己的政治抱负不 能实现的伤感。
李商隐的人生理想仍是士大夫的传统模式,相信 由仕进为宦而治天下是人生首要的责任,而且真心诚 意地关心社会,对政治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的许多 由个人真实情感而发的政治诗,实际上要比那些从功 利观念出发的诗人的作品更有激情。
在个人生活方面,李商隐是一个极重感情的人。 据说,他早年曾苦恋过一个女道士,并且可能有其他 的恋爱经历,但都没有结果;婚后,他与妻子感情极 好,然而妻子又在他三十九岁时去世。因此,在他心 灵中,爱情带来的痛苦也是极深的。
晚唐诗 李商隐
晚唐诗以李商隐为代表,开了新的诗歌天地:第 一,随着时代的盛衰变化,诗人的心理由宏放开 朗转为沉潜细腻,诗歌情感由清晰转为隐晦,气 势由张扬转为收敛;第二,随着诗歌技巧的发展, 语言由通脱平易变得越加雕琢邃密,结构由自然 舒展变得精致工细;第三,随着文人士大夫生活 面缩小和对现实的失望,诗的内容由主要向外部 世界摄取转为更多向内心体验搜寻。在艺术上, 它有它的特别之处,那就是近体诗语言技巧的精 细绵密,情感表达方式的纡徐含蓄,结构布局的 敛约回环,意境的深邃朦胧。
政治上的失意潦倒,生活经历中爱而不得和得而复失的 悲哀,使李商隐常被一种感伤抑郁的情绪纠结包裹,这种感 情基调影响了他的审美情趣。从文学渊源来说,在最能代表 李商隐风格的那些诗中,不难看出他吸收了六朝骈文用典精 巧、秾丽绵密的特点,杜甫近体诗音律严整的成就,韩愈、 李贺等人炼字着色瑰奇新颖的长处;但由于自身情感基调与 审美情趣的原因,也出于大诗人对艺术独创性的追求,他把
பைடு நூலகம்
利用视角变化而形成的回环往复的结构, 在七绝《夜雨寄北》中也同样使用得非常巧 妙: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四句诗先在实境中想象虚境,又把眼前 实境变成虚境中的虚境,像电影蒙太奇一样 重叠,表现了诗人对妻子深长的感情。
李商隐诗歌有许多写得意境朦胧迷幻,构 成了一种显著特征。这里面有些具体原因, 譬如他的特殊经历造成了压抑的心理,他的 某些秘密恋爱不可明言等等。但同时我们也 要注意到,诗歌终究是一种艺术创造活动, 一定的艺术特色总是和诗人的有意追求分不 开的。李商隐那些朦胧诗篇,虽然不大容易 读“懂”,却有很强的感染力,受到人们普 遍的喜爱,那就是因为它有真实的艺术生命。
思考与练习
1、结合《无题》(来是空言去绝踪)、《安 定城楼》、《隋宫》等诗,谈谈李商隐诗歌的 特点。 2、杜牧的《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 夹溪居人》一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在艺 术手法上有何独特之处?
蜡照半笼金翡翠,麝熏微度绣芙蓉。
颈联是实境与幻觉 的交融,通过对室内氛 围的细致刻画,用往昔 爱情生活的美好来反衬 如今室空人散的孤寂与 落寞。就这样,抒情主 人公逐渐清醒过来。
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 !
尾联用汉武帝寻仙不遇之事,点明天涯阻 隔、相见实难,令人回味无穷。
李商隐这首无题七律写一位男子对远隔天 涯的女子的思念。全诗围绕着“梦”来抒写 “远别”之情,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从梦醒 时的情景写起,而后将梦中和梦后、实境与幻 觉糅合在一起,最后方点明由于蓬山的阻隔才 导致了远别之恨。
李商隐的创作证明了诗歌并不一定需要表 述明白的事实,而可以以朦胧的形态表现复 杂变幻的内心情绪,这是一大贡献。还有, 近体诗尤其七律,在他手中也更成熟了,因 为反复回环、重叠复沓的结构、凝炼浓缩的 象征性意象正好与限制字数、声律回环复沓 的近体诗相吻合。
李商隐的《无题》诗
一生创作了许多首《无题》诗,其中题目标明“无 题”者就有20首,以诗歌首句前二字(或三、四字)为 题者有45首,取篇中或尾句数字为题者有26首。 李商隐是为谁、为何事而写下这些无题诗的,人们 至今也没有搞清楚。在众多的说法中,有影响的主要有 两说:一为感遇而作,一为恋爱而作。
在李商隐诗中,意象、结构、意境都是非常独特的。 中间四句各用了一个典故:第三句用《庄子· 齐物论》中 庄生梦蝶的故事,呈现了一种人生的恍惚迷惘;第四句用 《华阳国志》中蜀王望帝化为杜鹃,每到春天便悲啼不止、 直至出血的故事,包含了一种苦苦追寻而又毫无结果的悲哀; 第五句用《博物志》里海中鲛人泣泪成珠的故事,在这里具 有浓厚的伤感意味;第六句虽不知出自何典,但中唐人戴叔 伦曾以“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形容可望而不可即的诗景, 大致也是指一种朦胧虚幻的感觉。四个典故便传达了迷惘、 悲哀、伤感、虚幻的情绪体验,并与开头两句“锦瑟无端五 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中的“无端”,末尾两句“此情可 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中的“惘然”交相映衬,构筑 起全诗朦胧、伤感地追忆华年的情绪氛围。
李商隐的诗
无题
来是空言去绝踪,月斜楼上五更钟。
首联凌空而起,似感突兀,下句则直接写景, 突出诗人忽然梦醒后的孤寂、惆怅的感受,而梦 醒后的空寂更证实了梦境的虚幻。
梦为远别啼难唤,书被催成墨未浓。
颔联用细节描写 表现出诗人梦醒后刻 骨的相思之情。因为 远别,故只在梦境中 欢聚,而美梦惊醒后 则是更深的思念。强 烈的思念促使抒情主 人公不等墨磨浓就奋 笔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