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推荐】合成着色剂种类

【精品推荐】合成着色剂种类

合成着色剂种类

小编希望合成着色剂种类这篇文章对您有所帮助,如有必要请您下载收藏以便备查,接下来我们继续阅读。本文概述:很多食品中都有着色剂,那么合成着色剂种类有哪些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

着色剂又称食品色素,是以食品着色为主要目的,使食品赋予色泽和改善食品色泽的物质。目前世界上常用的食品着色剂有60余种,我国允许使用的有46种,按其来源和性质分为食品合成着色剂和食品天然着色剂两类。随着人们对食品添加剂安全意识的提高,大力发展天然、营养、多功能的天然着色剂已成为着色剂的发展方向。下面为大家介绍合成着色剂种类。

我国允许使用的合成着色剂有10种。天然着色剂多以植物性着色剂为主,不仅安全。而且许多天然着色剂具有一定营养价值和生理活性。如广泛用于果汁饮料的β-胡萝卜素着色剂,不仅是维生素A原,还具有很明显的抗氧化、抗衰老等保健功能,GB2760-2011将其列入可在各类食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用于各种食品着色的红曲红色素还具有明显的降血压作用。随着人们对食品添加剂安全性意识的提高,大力发展天然、营养、多功能的天然着色剂已成为着色剂的发展方向。

我国许可使用的食品合成色素有苋菜红、胭脂红、赤藓红、新红、诱惑红、柠檬

薄层色谱法对饮料中色素的测定(精)

薄层色谱法对饮料中色素的测定 实验目的 掌握薄层色谱法对饮料中色素的测定的方法。 实验原理 薄层色谱法又称薄板层析法。薄层色谱使用涂敷有支持介质硅胶或氧化铝的平 板为支撑体,流动相的移动是依靠毛细作用。将试样点在层析板的一端,并将该端浸入作为流动相的溶剂(常称之为展开剂中,试样点随着溶剂向上移动。由于不同物质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中具有不同的分配系数,当两相作相对运动时,这些物质也随流动相一起运动,并在两相间进行反复多次的分配,这就使得那些分配系数只有微小差别的物质,在移动速度上产生明显的差别,从而使各组分分离。通常用比移值R 来标记和比较各斑点的位置,其定义是溶质移动速度与展开剂(流动相的移动速度之比: 实验仪器及药品 1柠檬黄样品 2带有色素的饮料芬达(橙味 3无水乙醇 4层析缸 5玻璃毛细管(直径约 1 mm 6薄层色谱板 实验条件 实验步骤

0.预备:将层析板置于烘箱中,于105℃活化30 min 后,保存于干燥器中备用。洗 净展开缸,晾干待用 1.点样: 1在离层析板的底端 2 cm 处用铅笔轻画一条线,作为原点线,在顶端2 cm 处也 同样画一条线,作为前沿线。 2用管口平整的毛细管分别吸取少量各色素溶液及饮料,点样 3毛细管垂直地轻轻接触到层析板的原点线上点样,斑点直径约为2~3 mm,间隔约1 cm。 2.层析: 1在层析缸中加入展开剂约30 mL(在缸中液层约厚 1 cm,盖上层析缸盖。待展 开剂蒸气在层析缸内达到饱和(约15 min 2将点好样的层析板斜搁或近垂直地搁在层析缸中,点有薹样堂一鬻浸于展开剂,点有试样的一端浸于展开剂内。 3.当展开剂上升到前沿线时,取出层析板,晾干,观察有色斑点。 4.观察现象,计算比移值R : f 实验条件 实验数据与现象 黄色带与柠檬黄样品达到同一高度,另有浅黄色低于该高度。饮料中含有柠檬 黄和另一种未知色素。备注:由于时间关系,未测定比移值 问题与讨论 (1点样时,原点太大对实验有何影响?

常用着色剂

常用着色剂 着色剂亦称食用色素,是使食品直接着色,以改善食品色泽的呈色物质。根据产品来源分为合成色素和天然色素两类。天然色素由天然的动植物体中分离而得,其安全性相对较高,但稳定性较差;合成色素是通过化学合成的方法生产的着色剂,虽然具有色泽稳定、鲜艳、成本低、色域宽的优点,但在合成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化工原料及合成过程中的副产物残留等问题,难免对产品的质量增加一些不确定的因素。因此在使用中应严格控制使用。色淀是由某种合成色素在水溶液下与氧化铝混合吸附后,再经过滤、干燥、粉粹而制成的改性色素。 1、二氧化钛:二氧化钛,化学式为TiO?,俗称钛白粉,多用于光触媒、化妆品,能靠紫外线消毒及杀菌,现正广泛开发,将来有机会成为新工业。二氧化钛可由金红石用酸分解提取,或由四氯化钛分解得到。二氧化钛性质稳定,大量用作油漆中的白色颜料,它具有良好的遮盖能力,和铅白相似,但不像铅白会变黑;它又具有锌白一样的持久性。二氧化钛还用作搪瓷的消光剂,可以产生一种很光亮的、硬而耐酸的搪瓷釉罩面。二氧化钛可制作成光催化剂,净化空气,消除车辆排放物中25%到45%的氮氧化物,可用于治理PM2.5悬浮颗粒物过高的空气污染。 食品应用: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规定二氧化钛可以作为所有的食品白色素,最大的使用量为1g/kg Sec. 73.575二氧化钛。色素添加剂二氧化钛可以安全用于一般着色食品中,服从下列规定: (1)二氧化钛的数量不超过食物重量的1%。 (2)按照法令的401条所公布的特殊标准,不得使用的着色食品,除非有类似的标准允许添加色素。 (3)对于着色食品,食用的色素添加剂二氧化钛可以含有适当的稀释剂,作为安全的色素添加剂,如下:二氧化硅,作为分散助剂,含量不超过2%。 产品适应:凉果类、果冻、油炸食品、可可制品、巧克力、巧克力制品、硬制糖果、抛光糖果、胶基糖果、膨化食品、糖果巧克力制品包衣、蛋黄酱、沙拉酱、果酱、固体饮料、魔芋凝胶食品等[2] 2、红曲红:红曲红(Monascus colours,red rice starter)红曲色素。是指将红曲米用乙醇抽提得到的液体红曲色素或从红曲霉的深层培养液中提取、结晶、精制得到的产物。 理化性质:化学结构 主要有6种呈色成分,分为红色色素(红斑素或潘红,分子式C21H22O5。,相对分子质量350)、红曲红素或梦那玉红(分子式C23H26O5,相对分子质量382)、黄色色素(红曲素或梦那红,分子式C21H26O5,相对分子质量358)、红曲黄素或安卡黄素(分子式C23H30O5。,相对分子质量386)、紫色色素(红斑胺或潘红胺,分子式C21H33NO4,相对分子质量353)、红曲红胺或梦那玉红胺(分子式C23H27NO4,相对分子质量381)。[1]结构式分别为如图 性状 红曲色素是深紫红色液体或粉末或糊状物,略带异臭,不溶于水、甘油,易溶于中性及偏碱性水溶液。在pH4.0以下介质中,溶解度降低,极易溶于乙醇、丙二醇、丙三醇及它们的水溶液。熔点160一192℃,水溶液最大吸收波长为(490土2)nm,乙醇溶液最大吸收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食品中10种合成着色剂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食品中10种合成着色剂 合成着色剂因其色彩亮丽、性质稳定、价格低廉,成为食品工业常用的添加剂之一。它们通常是以苯、甲苯、萘等化工原料合成,长期食用对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毒性,尤其是对少年儿童。世界各国对合成着色剂的使用范围和限量都有严格的规定。我国《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1]中规定准许使用的人工合成色素有11种。GB/T 5009.35[2]规定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胭脂红、苋菜红,柠檬黄、日落黄和亮蓝等8种合成着色剂。GB/T 5009.141[3]则规定采用纸层析-分光光度法测定诱惑红。喹啉黄尚未有法定的检测方法。为了对食品中常用的合成着色剂进行更为全面的检测,对食品安全状态进行更有效地监督,本文借鉴国标中合成着色剂的前处理方法,对食品中的10种合成着色剂进行分离检测。此法简便、灵敏、准确,结果满意。 1 材料和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仪器高效液相色谱仪Aglient LC 1100 DAD检测器:安捷伦公司。 标准品与试剂合成着色剂标液(柠檬黄,苋菜红,胭脂红,日落黄,亮蓝):0.5mg/mL,购自国家标准物质中心;诱惑红(80%):SIGMA-ALDRICH,Inc生产;新红、赤藓红、喹啉黄、靛蓝:Laboratories of Dr.Ehrenstorfer(Germany)生产;聚酰胺:过200目筛;pH6的水,蒸馏水加柠檬酸溶液(20%)调节pH=6;甲醇-甲酸(6+4)液;甲醇60mL,甲酸40mL,混匀;无水乙醇-氨水-水(7+2+1):无水乙醇70mL、氨水20mL、水10mL,混匀;甲醇为液相色谱淋洗剂;水为MilliQ水;其余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标准溶液的配制及定量方法 配制不同浓度的标准物质储备液,分别为:亮蓝0.25mg/mL,柠檬黄、苋菜红、胭脂红、日落黄、靛蓝为0.5mg/mL, 诱惑红0.8mg/mL,赤藓红0.61mg/mL, 新红0.75mg/mL, 喹啉黄0.97mg/mL。准确移取上述储备液2mL于50mL量瓶中,加水定容,混匀,配成标准溶液。等量稀释,配成标准系列溶液,定容,过滤。以标准溶液浓度对相应的峰面积绘制标准曲线,外标法定量。 1.3 样品处理方法 参照国标方法GB/T 5009.35-2003中试样处理方法制备样品溶液,参照聚酰胺吸附法提取色素,进行HPLC分析。 1.4 液相色谱分析条件 色谱柱:Agilent-ZORBAXSB-C l85μm 4.6×250mm;以甲醇:乙睛(3:1)为有机相、0.02mol/L乙酸铵溶液为水相,梯度洗脱,洗脱程序如表1所示;进样量:10μL;柱温:30℃。采用多通道检测,检测波长分别为:靛蓝:290nm;柠檬黄、喹啉黄:428nm;日落黄:483nm;胭脂红、诱惑红:507nm;新红、苋菜红、赤藓红529nm;亮蓝:625nm。 表1 流动相梯度洗脱参考条件 时间(min)水相(%)有机相(%) 0 94 6 11 68 32 13 55 45 20 55 45 22 20 80 25 20 80 26 94 6 30 94 6 1

化妆品中10种着色剂的检测方法

化妆品中10种着色剂的检测方法 1 适用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化妆品中CI16185、CI16255、CI16035、CI14700、CI45380、CI15510、CI59040、橙黄Ⅰ、CI15985、CI10316着色剂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和橙黄Ⅰ的阳性结果确证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胭脂、口红、粉底、指甲油、睫毛膏、眼影等修饰类化妆品中CI16185、CI16255、CI16035、CI14700、CI45380、CI15510、CI59040、橙黄Ⅰ、CI15985、CI10316含量的测定。 2 方法提要 试样经甲醇超声提取后,过0.45 μm滤膜,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分离,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进行检测,外标法定量。本方法的检出限、定量下限和取样品5.0 g时的检出浓度、定量浓度见表1。 表1 各种着色剂的检出限和检出浓度 着色剂索引号着色剂索引 通用中文名 CAS号 检出限 (μg) 定量下限 (μg) 检出浓度 (μg/g) 定量浓度 (μg/g) CI 16185 食品红9 915-67-3 0.3 1.0 0.06 0.20 CI 16255 食品红7 1390-65-4 0.3 1.0 0.06 0.20 CI 16035 食品红17 25956-17-6 0.3 1.0 0.06 0.20 CI 14700 食品红1 4548-53-2 0.3 1.0 0.06 0.20 CI 45380 酸性红87 548-26-5 0.3 1.0 0.06 0.20 CI 15510 酸性橙7 633-96-5 0.3 1.0 0.06 0.20 CI 59040 溶剂绿7 6358-69-6 5.0 16.5 1.0 3.3 ——橙黄Ⅰ523-44-4 5.0 16.5 1.0 3.3 CI 15985 食品黄3 2783-94-0 15.0 50.0 3.0 10.0 CI 10316 酸性黄1 846-70-8 15.0 50.0 3.0 10.0 3试剂和材料 除另有规定外,所用试剂均为色谱纯,水为一级水。

饲用着色剂使用

饲用着色剂使用概述 一、饲用着色剂概况 1 添加着色剂的目的 着色剂的添加使用在现代饲料工业和现代畜牧水产养殖业中日益普遍。其目的有2个:第一,通过着色剂改变饲料的色泽。特别是在日益增加使用非传统饲料原料的情况下,添加着色剂以便掩盖某些非传统饲料原料(如菜籽饼粕等)的不良颜色,迎合用户心理习惯,增加市场竞争力;同时,也起到刺激食欲和诱食的作用;起这种作用的着色剂可称为饲料着色剂。第二,通过着色剂改善畜、禽、水产品的色泽,提高其商品价值。如添加着色剂使肉鸡皮肤。禽蛋卵黄、牛奶的黄油以及鱼虾等水产品的肉质具有更鲜艳、美观的色泽和更优良的产品质量,迎合消费者的心理;起这种作用的着色剂可称为养殖产品着色剂。 2 着色剂的着色作用 2.1 饲料着色基础 为了使饲料产品更迎合用户的传统习惯,一般把饲料染色加工成淡黄色或黄色产品。在生产饲料过程中,只需把柠檬黄等常用着色剂按一定比例加人,即可达到该目的。 2.2 畜、禽、水产品的着色基础 动物本身并不能合成色素。研究也发现,只有含氧功能基(如羟基、酰基、酮基等)的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s)类在畜、禽、水产品内才有着色效果[1]。这类类胡萝卜素包括叶黄素、番茄红素和玉米黄素等几大类。饲料中的类胡萝卜素都是以棕油酸二酯的形式存在。这些存在于饲料中的类胡萝卜素经动物的消化,以自由态的形式吸收,主要是与低密度脂蛋白(LDL)结合而被吸收;吸收后的类胡萝卜素

以游离状态进人血液,并随着血液循环进入皮肤和蛋黄等组织。在此,类胡萝卜素重新转化为棕油酸二酯沉积下来,使皮肤和蛋黄等呈现出人们喜欢的颜色(如黄色)。不同的类胡萝卜素以不同的效率沉积于不同的组织中,一般酯化的叶黄素和玉米黄素比结晶的叶黄素和玉米黄素在动物机体组织中的沉积效果更好。饲料中添加脂肪更能促进色素的沉积作用,且发现添加动物脂肪比添加植物油更有效。此外,随着饲料中色素水平的提高,在动物组织中色素的沉积比例下降。据报道,如果每天每只鸡进食0.3~1.0mg的色素,大约有30%~45%可沉积在蛋黄中,若色素进食量提高到5mg或更高,则只有15%~20%可在蛋黄中沉积。甲壳动物通过食入绿色植物,将植物中的类胡萝卜素转化为虾育素和鸡油菌黄质沉积在体内。鱼类通过摄食大量的甲壳类和浮游生物,使其肉质呈鲜色。金鱼和对虾等可改变吸收后色素的组成,如将叶黄素转变为虾红素,然后再在体组织中沉积。 动物肉品质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它不但包括味道、鲜嫩度、多汁性等肉质指标,还包括外形、色泽等胴体外观指标。根据心理学家的分析结果,人们凭感觉接受的外界信息中,83%的印象来自视觉,可见外观色泽的重要性。对畜、禽、水产品而言,消费者是否乐于购买食用,胴体表皮的颜色、水产品的外观色泽、禽蛋的卵黄颜色都是极主要的因素。由于畜、禽及水产动物自身无法合成色素,其外观颜色取决于所采食的饲料中的色素含量,因此,人们对天然色素叶黄素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安全性等方面进行阐述,以使广大消费者合理科学的认识天然叶黄素类产品 3 着色剂的种类 按来源来分,可把着色剂分为两大类:一为天然着色剂二为人工合成着色剂。3.1天然着色剂 天然着色剂是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提取或加工而成的类胡萝卜素。当前,国际

化妆品中颜料橙(CI 12075)等五种禁用着色剂的检测方法

附件15: 化妆品中颜料橙5等5种禁用着色剂的检测方法 1 适用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唇膏、散粉和指甲油类化妆品中酸性黄36(CI 13065)、颜料橙5(CI 12075)、颜料红53:1(CI 15585:1)、苏丹红Ⅱ(CI 12140)和苏丹红Ⅳ(CI 26105)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唇膏、散粉和指甲油类化妆品中酸性黄36、颜料橙5、颜料红53:1、苏丹红Ⅱ和苏丹红Ⅳ的测定。 2 方法提要 样品经溶剂提取后,用高效液相色谱仪分离,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以保留时间和紫外-可见光谱图定性,峰面积外标法定量。必要时,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进行确证。本方法对酸性黄36、颜料橙5、颜料红53:1、苏丹红Ⅱ和苏丹红Ⅳ的检出限、定量下限、检出浓度和最低定量浓度见表1。 表1 5种着色剂的检出限、定量下限、检出浓度和最低定量浓度 3 试剂和材料 除另有规定外,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实验室用一级水。 3.1 乙腈,色谱纯。 3.2 甲醇,色谱纯。

3.3 四氢呋喃,色谱纯。 3.4 二甲基亚砜。 3.5 乙醇,色谱纯。 3.6 四丁基氢氧化铵,浓度为55%。 3.7 柠檬酸。 3.8 氨水,浓度为25~28%。 3.9 酸性黄36,纯度≥99%。 3.10 苏丹红Ⅳ,纯度≥94%。 3.11 苏丹红Ⅱ,纯度≥90%。 3.12 颜料橙5,纯度≥97%。 3.13 颜料红53:1,纯度≥95%。 3.14 酸性黄36标准储备溶液(ρ=500 μg/mL):称取酸性黄36(3.9)对照品50 mg(精确至0.1 mg),置于100 mL容量瓶中,用甲醇(3.2)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500 μg/ mL的标准储备溶液。 3.15 苏丹红Ⅳ标准储备溶液(ρ=500 μg/mL):称取苏丹红Ⅳ(3.10)对照品50 mg(按实际含量折算,精确至0.1 mg),置于100 mL容量瓶中,用四氢呋喃(3.3)和乙腈(3.1)混合液(体积比1:9)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500 μg/ mL 的标准储备溶液。 3.16 苏丹红Ⅱ标准储备溶液(ρ=500 μg/mL):称取苏丹红Ⅱ(3.11)对照品50 mg(按实际含量折算,精确至0.1 mg),置于100 mL容量瓶中,用乙腈(3.1)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500 μg/ mL的标准储备溶液。 3.17 颜料橙5标准储备溶液(ρ=250 μg/mL):称取颜料橙5(3.12)对照品25 mg(按实际含量折算,精确至0.1 mg),置于100 mL容量瓶中,用四氢呋喃(3.3)、二甲基亚砜(3.4)和乙腈(3.1)的混合溶液(体积比5:1:4)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250 μg/ mL的标准储备溶液。 3.18 颜料红53:1标准储备溶液(ρ=250 μg/mL):称取颜料红53:1(3.13)对照品25 mg(按实际含量折算,精确至0.1 mg),置于100 mL容量瓶中,用二甲基亚砜(3.4)和乙醇(3.5)的混合溶液(体积比2:3)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

食品中使用的着色剂

10.3 食品中使用的着色剂 食品加工中目前允许使用的着色剂包括一些天然着色剂和人工合成着色剂。 10.3.1 天然着色剂 ○ 指从天然原料中(动、植物及微生物)提取并精制而成的色素产品,再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到食品中,用于食品的着色。虽然安全性高,但作为添加剂,也有限量。 ○ 主要有:甜菜红、姜黄、叶绿素铜钠盐、焦糖色素、β-胡萝卜素、红曲色素等。 与合成的着色剂相比,天然着色剂具有安全、无毒之特点,但十分不稳定,工艺性能较差,提取价格较高。 10.3.1.1 叶绿素铜钠盐 叶绿素铜钠盐,也称铜叶绿素钠盐。它是以富含叶绿素的菠菜、蚕粪或其他植物等为原料,首先用碱性酒精提取,经过皂化后添加适量硫酸铜,叶绿素卟啉环中镁原子被铜置换,即生成叶绿素铜钠盐。 10.3.1.2 胭脂虫色素 胭脂虫(cochineal)是一种寄生在胭脂仙人掌(Napalea coccinelifera )上的昆虫,此种昆虫的雌虫体内存在一种蒽醌色素,名为胭脂红酸(carminic acid )。胭脂仙人掌原产于墨西哥、秘鲁、约旦等地。 胭脂红酸作为化妆品和食品的色素沿用已久。这种色素可溶于水、乙醇、丙二醇,在油脂中不溶解,其颜色随pH 改变而不同,pH4以下显黄色,pH4时呈橙色,pH6时呈现红色,pH8时变为紫色。与铁等金属离子形成复合物亦会改变颜色,因此在添加此种色素时可同时加入能配位金属离子的配位剂,例如磷酸盐。胭脂红酸对热、光和微生物都具有很好的耐受性,尤其在酸性pH 范围,但染着力很弱,一般作为饮料着色剂,用量约为0.005%。 10.3.1.3 紫胶虫色素 紫胶虫(Coceus lacceae)是豆科黄檀属(Dalbergia )、梧桐科芒木属(Eriolaena )等属树上的昆虫,其体内分泌物紫胶 可供药用,中药名称为紫草茸。我国西南地区四川、云南、贵州以 O OH OH CH(CHOH)4CH 3 OH O CH 3HO

食品中八种人工着色剂的测定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111710292.html, 食品中八种人工着色剂的测定 作者:张璐璐耿莉张岩岩 来源:《科技与创新》2015年第16期 摘要:采用固相萃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了8种人工合成着色剂。从加标回收率结果 来看,本方法符合要求。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检测8种人工合成着色剂,有利于节约检测时间和检测资源,为基层检测部门日常的合成着色剂检测提供参考条件。 关键词:高效液相色谱法;着色剂;色素;固相萃取 中图分类号:TS20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5913/https://www.360docs.net/doc/2111710292.html,ki.kjycx.2015.16.095 人工合成着色剂又称人工合成色素,常以苯、甲苯等为原料,先制备色素中间体,再将一种或两种中间体进行磺化、偶合、缩合和偶氮化等化学反应而制成。现有的检测标准有《食品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GB/T 5009.35—2003),使用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新红、柠檬黄、苋菜红、胭脂红、日落黄、赤藓红、亮蓝。按照《食品中诱惑红的测定》(GB/T 5009.141—2003)规定,使用纸色谱法测定食品中的诱惑红。按照《食品中的诱惑红、酸性红、亮蓝、日落黄的含量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SN/T 1743—2006)规定,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诱惑红、酸性红、亮蓝、日落黄。《水果罐头中合成着色剂的测定高效液相色谱法》(GB/T 21916—2008)规定,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罐头中柠檬黄、苋菜红、靛蓝、胭脂红、日落黄、诱惑红、亮蓝、赤藓红。不同标准共涉及柠檬黄、新红、酸性红、诱惑红、靛蓝、赤藓红、日落黄、胭脂红、苋菜红、亮蓝10种人工合成色素,而且以上四种标准的检测条件各不相同,这就给检测工作带来了巨大的不便,不但浪费了我们宝贵的检测时间,还要购置大批实验设备,造成极大的浪费。下面主要是结合以上四个标准,使用高效液相色谱和紫外检测器在一种仪器条件下同时检测10种人工合成色素。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安捷伦1260高效液相色谱DZKW-4型电子恒温水浴锅;人工合成色素标准品(暂时购买到8种),包括柠檬黄、苋菜红、靛蓝、胭脂红、日落黄、诱惑红、亮蓝、赤藓红;色谱甲醇和色谱乙酸铵。然后分析纯甲醇、乙醇、氨水、甲酸和柠檬酸。 1.2 样品溶液的配置 样品溶液的配置如下。 乙酸铵溶液(0.02 mol/L):称取1.54 g乙酸铵,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 000 mL。

什么是合成纤维

合成纤维 是化学纤维的一种。以小分子的有机化合物为原料,经加聚反应或缩聚反应合成的线型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如聚丙烯腈、聚酯、聚酰胺等。从纤维的分类可以看出它属于化学纤维的一个类别。 合成纤维的主要品种如下:(1)按主链结构可分碳链合成纤维,如聚丙烯纤维(丙纶)、聚丙烯腈纤维(腈纶)、聚乙烯醇缩甲醛纤维(维尼纶);杂链合成纤维,如聚酰胺纤维(锦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涤纶)等。(2)按性能功用可分耐高温纤维,如聚苯咪唑纤维;耐高温腐蚀纤维,如聚四氟乙烯;高强度纤维,如聚对苯二甲酰对苯二胺;耐辐射纤维,如聚酰亚胺纤维;还有阻燃纤维、高分子光导纤维等。合成纤维的生产有三大工序:合成聚合物制备、纺丝成型、后处理。 新型和功能性合成纤维: 1 超细纤维 纤维细度达0.5→0.35→0.25→0.27(dpf)的涤纶,规格有:50/144、50/216、50/288超细涤纶。还有杜邦公司生产的超细尼龙Tactel纤维,直径小于10 µm。做成服装具有极佳柔软手感、透气防水防风效果。 2 复合纤维(海岛型和分割型) 主要由PET/COPET或PET/PA组成,海岛型纤维:细度可达0.04-0.06dpf,还有易收缩海岛型复合纤维,可做仿麂皮绒外衣、家纺和工业用布。复合分割型纤维细度为0.15-0.23(dpf),有DTY丝80/36×12,也可做仿麂皮、桃皮绒纺织品。

3 吸湿排汗纤维 纺织品要达到吸湿排汗功能的方法可采用:(1)纤维截面异形化:Y字型、十字形、W形和骨头形等,增加表面积,纤维表面有更多的凹槽,可提高传递水气效果。(2)中空或多孔纤维:利用毛细管作用和增加表面积原理将汗液迅速扩散出去。(3)纤维表面化学改性:增加纤维表面亲水性基团(接技或交联方法),达到迅速吸湿的目的。(4)亲水剂整理:直接用亲水性助剂在印染后处理过程中赋于织物或纤维纱线亲水性。(5)采用多层织物结构:利用亲水性纤维作内层织物,将人体产生之汗液快速吸收,再经外层织物空隙传导散发至外部,达到舒适凉爽性能。 吸湿排汗纤维有新光合纤CoolTech、中兴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的产品Coolplus、南亚塑胶工业股份有限公司的Delight纤维、远东纺织股份有限公司的吸湿排汗纤维涤纶Topcool纤维、日本旭化成株式会社生产的Technofine纤维(W型结构的PET),杜邦公司的CoolMax纤维等。 4 易染性涤纶纤维 (1)在分子结构中引进可染性基团(第三单体)如:分子中引进阴离子可染基团的阳离子染料可染涤纶CDP或HCDP和分子中引进阳离子基团的酸性染料可染型涤纶; (2)改变分子规整性的聚对苯二甲酸1,3丙二醇酯(PTT)纤维和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纤维。 PTT纤维在1941年已有这种聚酯生产专利,由于生产1,3丙

食品添加剂-着色剂

1.什么是食品着色剂?着色剂有哪几种类型? 答:以给食品着色为主要目的的添加剂称着色剂,也称食用色素。食用色素使食品有悦目的色泽,对增加食品的嗜好性及刺激食欲有重要意义。 着色剂按来源可分为人工合成着色剂和天然着色剂。按结构,人工合成着色剂又可分类偶氮类、氧蒽类和二苯甲烷类等;天然着色剂又可分为吡咯类、多烯类、酮类、醌类和多酚类等。按着色剂的溶解性可分为脂溶性着色剂和水溶性着色剂。 2.简述着色剂显色的基本原理 答:自然光是由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组成的,波长在400~800nm之内为可见光,在该光区内不同波长的光显示不同的颜色。任何物体能形成一定的颜色,主要是因为其色素分子吸收了自然光中的部分波长的光,它呈现出来的颜色是由反射或透过未被吸收的光所组成的综合色,也称为被吸收光波组成颜色的互补色。例如,如果物体吸收了绝大部分可见光,那么物体反射的可见光非常少,物体就呈现出黑色或接近黑色;如某种物质选择吸收了波长为510nto的绿色光,而人们看见它呈现的颜色是紫色,因为紫色是绿色光的互补色。 3.常用的合成着色剂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答:常用的合成着色剂有以下十种: (1)苋菜红(Amaranth)又称杨梅红、鸡冠紫红、蓝光酸性红、食用红色2号。 化学名称为1一(47一磺基一17一萘偶氮)一2一萘酚一3,6一二磺酸三钠盐,为水溶性偶氮类着色剂。其为红褐色或紫色均匀粉末或颗粒,无臭。易溶于水,可溶于甘油及丙二醇,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油脂等其他有机溶剂。水溶液带紫色,耐光、耐热性强,耐细菌性差,对氧化还原敏感,对柠檬酸、酒石酸稳定,而遇碱则变为暗红色。其与铜、铁等金属接触易褪色,易被细菌分解,耐氧化、还原性差,不适用于发酵食品及含还原性物质的食品。着色性能着色力较弱,在浓硫酸中呈紫色,在浓硝酸中呈亮红色,在盐酸中为黑色沉淀,而色素粉末有带黑的倾向。由于对氧化一还原作用敏感,故不适合于发酵食品中使用。 (2)胭脂红(Ponceau)又称丽春红4R、大红、亮猩红、食用红色102号。 化学名称为1一(4,_磺基一1,_萘偶氮)一2一萘酚-6,8一二磺酸三钠盐,为水溶性偶氮类着色素。其为红色至深红色均匀粉末或颗粒,无臭。易溶于水,水溶液呈红色;溶于甘油,微溶于乙醇,不溶于油脂。胭脂红稀释性强,耐光、耐酸性、耐盐性较好,耐热性强,但耐还原性差,耐细菌性也较弱,遇碱变为褐色。对柠檬酸、酒石酸稳定。着色性能因胭脂红耐还原性差,不适合在发酵食品中使用,其着色力较弱。0.1%的胭脂红水溶液为呈红色的澄清液,在盐酸中呈棕色,并会发生黑色沉淀。 (3)赤藓红(Erythrosine)又称樱桃红、四碘荧光素、新品酸性红、食用色素红3号。 化学名称为9一(邻羧苯基)-6一羧基一2,4,5,7一四碘一3一异氧杂蒽酮二钠盐,为水溶性非偶氮类着色剂。其为红至红褐色均匀粉末或颗粒,无臭。吸湿性强,易溶于水,可溶于乙醇、甘油和丙二醇,不溶于油脂。0.1%水溶液呈微蓝的红色,酸性时生成黄棕色沉淀,碱性时产生红色沉淀,耐热、耐还原性强,但耐光、耐酸性差。着色性能具有良好的染色性,尤其对蛋白质的染色。根

化妆品中10种着色剂的检测方法模板

附件3 化妆品中10种着色剂的检测方法 1 适用范围 本方法规定了化妆品中CI16185、CI16255、CI16035、CI14700、CI45380、CI15510、CI59040、橙黄Ⅰ、CI15985、CI10316着色剂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测定方法和橙黄Ⅰ的阳性结果确证方法。 本方法适用于胭脂、口红、粉底、指甲油、睫毛膏、眼影等修饰类化妆品中CI16185、CI16255、CI16035、CI14700、CI45380、CI15510、CI59040、橙黄Ⅰ、CI15985、CI10316含量的测定。 2 方法提要 试样经甲醇超声提取后, 过0.45 μm滤膜,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系统分离, 二极管阵列检测器进行检测, 外标法定量。本方法的检出限、定量下限和取样品5.0 g时的检出浓度、定量浓度见表1。 表1 各种着色剂的检出限和检出浓度 着色剂索引号着色剂索引 通用中文名 CAS号 检出限 ( μg) 定量下限 ( μg) 检出浓度 ( μg/g) 定量浓度 ( μg/g) CI 16185 食品红9 915-67-3 0.3 1.0 0.06 0.20 CI 16255 食品红7 1390-65-4 0.3 1.0 0.06 0.20 CI 16035 食品红17 25956-17-6 0.3 1.0 0.06 0.20

CI 14700 食品红1 4548-53-2 0.3 1.0 0.06 0.20 CI 45380 酸性红87 548-26-5 0.3 1.0 0.06 0.20 CI 15510 酸性橙7 633-96-5 0.3 1.0 0.06 0.20 CI 59040 溶剂绿7 6358-69-6 5.0 16.5 1.0 3.3 ——橙黄Ⅰ523-44-4 5.0 16.5 1.0 3.3 CI 15985 食品黄3 2783-94-0 15.0 50.0 3.0 10.0 CI 10316 酸性黄1 846-70-8 15.0 50.0 3.0 10.0 3试剂和材料 除另有规定外, 所用试剂均为色谱纯, 水为一级水。 3.1 甲醇。 3.2 四氢呋喃。 3.3 乙酸铵: 分析纯。 3.4 乙酸铵溶液( 0.02 mol/L) : 称取1.54 g乙酸铵, 加水至1000 mL, 溶解, 经0.45 μm滤膜过滤。 3.5 着色剂: CI16185、CI16255、CI 16035、CI14700、CI 45380、CI15510、CI59040、橙黄Ⅰ、CI15985、CI10316, 含量纯度均大于等于90 %。 3.6 着色剂混合标准储备液( 1.0 mg/mL) : 分别称取着色剂标准物质( 3.5) 0.1 g( 精确至0.1 mg) 于100 mL容量瓶中, 甲醇( 3.1) 稀释定容。 3.7 着色剂混合标准系列溶液: 分别移取一定量的着色剂标准储备液( 3.6) , 用甲醇配制成浓度为5.0、10.0、20.0、30.0、40.0、50.0、100.0 μg/mL的系列标准溶液。

食品中人工合成着色剂的快速检测

食品中人工合成着色剂的快速检测 食品中人工合成着色剂的快速检测 摘要:在我们日常所接触的食物中,含有的着色剂分为两种:天然着色剂和人工合成着色剂。其中,人工合成着色剂不仅不能为人类提供身体所需要的营养,有些着色剂的使用甚至会损害人类的身体健康。一些人工合成着色剂会导致食用者腹泻,一些会导致基因突变,更有甚者会导致癌症。这些危害人类健康的人工着色剂的存在为人类食品安全埋下了隐患,因此找出快速检测人工合成着色剂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将会列举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人工合成着色剂,并指出对其进行快速检测的方法。 关键词:人工合成着色剂快速检测 引言: 人工合成着色剂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人工合成色素,它们的合成原料往往以苯、甲苯、萘等化工材料为主。其主要优点是价格低廉、着色能力强、成分比较稳定。但是,这些人工合成色素往往带有一定的毒性,因此使用快速检测方法来检测人工合成着色剂的含量对保证人民生命健康、饮食安全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一、常见的合成着色剂检测方法 人工合成着色剂在当前社会生活中的使用十分普遍,我们日常所食用的食品中有很多都含有人工合成着色剂,例如赤藓红、柠檬黄、靛蓝、胭脂红、亮蓝、日落黄、苋菜红等等。鉴于这些人工合成着色剂普遍具有的危害性,快速、准确的检测技术和方法成为保障食品安全的必然要求,食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机构一直致力于寻找更为快捷、方便、准确、可靠、低耗、环保的合成着色剂检测技术手段。 目前较为常见的快速检测方法主要有毛细管电泳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示波极谱法、分光光度法等诸多种技术方法,这些检测方法在长期的实践中均已证明有不错的效果,优势十分明显,逐渐成为了色素检测分析的主流方法,尤其是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合成着色剂结果准确性好、灵敏性高、重现性强,是我国当前人工合成着色剂快速检

2016-2022年中国合成纤维制染色经编织物市场运营态势报告

2016-2022年中国合成纤维制染色经编织物市场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分 析报告 中国产业信息网

什么是行业研究报告 行业研究是通过深入研究某一行业发展动态、规模结构、竞争格局以及综合经济信息等,为企业自身发展或行业投资者等相关客户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企业通常通过自身的营销网络了解到所在行业的微观市场,但微观市场中的假象经常误导管理者对行业发展全局的判断和把握。一个全面竞争的时代,不但要了解自己现状,还要了解对手动向,更需要将整个行业系统的运行规律了然于胸。 行业研究报告的构成 一般来说,行业研究报告的核心内容包括以下五方面:

行业研究的目的及主要任务 行业研究是进行资源整合的前提和基础。 对企业而言,发展战略的制定通常由三部分构成:外部的行业研究、内部的企业资源评估以及基于两者之上的战略制定和设计。 行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是面和点的关系,行业的规模和发展趋势决定了企业的成长空间;企业的发展永远必须遵循行业的经营特征和规律。 行业研究的主要任务: 解释行业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分析影响行业的各种因素以及判断对行业影响的力度 预测并引导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判断行业投资价值 揭示行业投资风险 为投资者提供依据

2016-2022年中国合成纤维制染色经编织物市场运营 态势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 【出版日期】2016年 【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 【价格】纸介版:7000元电子版:7200元纸介+电子:7500元【报告编号】R394105 报告目录: 在国家一系列政策密集出台的环境下,在国内市场强劲需求的推动下,我国合成纤维制染色经编织物行业整体保持平稳较快增长。随着产业投入加大、技术突破与规模积累,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开始迎来发展的加速期。 2009-2015年中国合成纤维制染色经编织物(60053200)进出口数 据统计表

第三章 着色剂

第三章着色剂 第一节概述 一、食品着色剂的定义 使食品着色或改变食品色泽的食品添加剂。 许多天然食品具有本身的色泽,能促进人的食欲,增加消化液的分泌,因而有利于消化和吸收,是食品的重要感官指标。但是,天然食品在加工保存过程中容易退色或变色,为了改善食品的色泽,人们常常在加工食品的过程中添加食用色素,以改善感官性质。 人类为食品着色的发展历程大致可概括为:天然色素--人工合成食用色素--天然色素与人工合成食用色素并用--更加安全、稳定的天然使用色素。 在1850年英国人发明第一种合成食用色素苯胺紫之前,人们都是用天然色素来着色。早在公元10世纪以前,古人就开始利用植物性天然色素给食品着色,最早使用色素的是大不列颠的阿利克撒人,当时他们用茜草植物色素做成玫瑰紫色糖果。以后,美洲的托尔铁克人与阿芒特克族人相继从雌性胭脂虫中提取胭脂虫红,用于食品着色。我国自古就有将红曲米酿酒、酱肉、制红肠等习惯。西南一带用黄饭花、江南一带用乌饭树叶捣汁染糯米饭食用。 1856年英国人W.H.Perkins合成第一个人工染料苯胺紫后,人工合成染料借其特有的色艳、稳定性强、易于复配、价廉等优点很快替代了天然色素。随着化学合成色素及其生产技术在我国的传入,食品行业中也开始用合成色素取代天然色素进行相应的产品生产。 20世纪初,毒理学和生物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原先曾允许使用的人工合成食用色素中,大多数种类对人体都有不同程度的伤害,尤其有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后果,这一点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大部分具有一定毒性的合成色素被淘汰使用。 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在食用天然色素资源的开发、生产技术、工艺、装备水平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使得天然食用色素的品种、产量、质量也都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我国的科研工作者还在积极研究和开发茶色素、美人蕉花色素、茄子皮色素、红苷蓝色素、番茄红素、枸杞子红色素、板栗壳棕色素、牵牛花色素、花生衣色素、山楂红色素、血红素、鸡冠花红色素、灰白毛莓红色素等。 二、着色剂的分类 1、按来源分:分为食用合成色素和食用天然色素。 食用天然色素:主要是指由动、植物组织中提取的色素,包括微生物色素、动植物色素及无机色素。绝大部分来自植物组织,特别是水果和蔬菜。 食用天然色素按来源分为植物色素(辣椒红色素、姜黄色素)、动物色素(紫胶红、胭脂虫红)和微生物色素(红曲红)。按结构分为:吡咯色素(叶绿素、血红素)、多烯色素(辣椒红、β-胡萝卜素)、酮醌类色素(红曲红、紫胶红)、吡啶类色素(甜菜红)等。还可包括某些无机色素。 按结构尚可分为叶啉类(如叶绿素)、异戊二烯类(如β-胡萝卜素)、多酚类(如花色素苷)、酮类(如姜黄素)、醌类(如紫胶红)和甜菜红、焦糖色等。 天然食用色素的优点: ①来自天然原料,且大多数来自食品原料,一般来说对人体的安全性较高。 ②有的食用天然色素可转化成营养素(如β-胡萝卜素可转化成维生素A),具有营养作用,有些还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如红曲红具有明显降血压作用)。 ③可更好模仿天然食物的颜色,着色时色调比较自然。 天然食用色素的缺点:

中国主要化纤产品概况

正文显示:在线词典 【行业分类】化纤制品 【地区分类】中国 【文献出处】中国纺织报 【标题】中国主要化纤产品概况(一)(2018字) 【副标题】秦伟 【正文】 聚酯纤维 聚酯纤维是我国纺织工业第一主要原料,占纺织工业纤维加工量的50%,2002年在我国万吨化纤产量中,聚酯纤维产量达772万吨,占化纤总产量的%;实现利润总额亿元,占化纤行业利润总额的%。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聚酯切片、聚酯纤维生产、消费、贸易国。预计2003年聚酯纤维的需求将增长%。聚酯行业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产能增长快,结构失衡。从1998国家加大打击走私力度后,国内市场聚酯产品出现缺口,价格走高,从而引发了聚酯产能投资热,总产能从1997年的322万吨快速发展到2001年的880万吨,增长170%,其中小聚酯增加了280万吨。我国聚酯纤维的产能已居世界首位,但产业链供需失衡的矛盾仍很突出,与之配套的聚酯原料PTA 等产品产能的缺口明显增大,近年来国内企业的自给率不但没有上升,反而逐年下降,导致进口量大增,对国际市场依存度加大,目前

PTA的实际产能只能满足聚酯所需量的28%左右,上下游产业链脱节严重,结构不平衡。 原料短缺,价格波动大。以PTA为例,计划2004年建成的PTA 在建项目共有辽阳石化、扬子石化等5个,将新增产能223万吨,同时拟在2007年前兴建的PTA项目有上海远东、宁波台塑等共9个,拟新增产能426万吨,原料短缺的局面仍将持续几年。 聚酯原料是石油加工产品,原料价格直接受石油价格影响,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动将直接传递到PTA等原料市场,进而影响到聚酯纤维的市场价格,有时会有较大的波动,今年伊拉克战争引发的国际油价的大幅波动就导致国内化纤市场和化纤原料市场的剧烈起伏,涤丝价格曾出现日均15%的涨幅。 进口关税持续下降,竞争更激烈。我国加入WTO后,聚酯行业最先开放,取消进口许可证管理,降低进口关税,2003年PTA的关税由上年的%调降为%;涤纶长丝的关税由%调降为%;涤纶短纤的关税由上年的%调降为%。进口聚酯产品的成本进一步降低,进口数量进一步增加,加剧了市场竞争。 粘胶纤维 我国粘胶纤维在化纤行业中起步最早,从1998年起粘胶纤维的产量和产能都居世界首位,2002年产量达万吨,比上年增长%。粘胶纤维还是我国唯一取得贸易顺差的化纤产品,粘胶长丝产品是我国化纤产品中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品种,2002年共出口万吨,比上年增长万吨,占全年总产量的%。

食品中人工合成着色剂的测定

食品中人工合成着色剂的测定 列号:DM-P107 1、适用范围 本方案适用于糕点、果酱、水果罐头、黑芝麻糊、果冻、冰淇淋、乳饮料、糖果和红酒中人工合成着色剂的检测;检出限:亮蓝是1.0 mg /kg,其他的是0.2 mg /kg; 2、提取 2.1 糕点、果酱 (1) 取1.0 g样品,加入20 mL提取液A*,振荡2 min,40℃水浴超声提取10 min,6000 rpm下离心2 min,收集上清液; (2) 取下层残留物,加入10 mL提取液A*,振荡2 min,40℃水浴超声提取15 min,6000 rpm下离心2 min,收集上清液; (3) 将下层残留物用10mL提取液A* 按照步骤(2)重复提取一次,合并三次上清液; (4) 将上清液在40℃水浴条件下,减压蒸至约15 mL,再加入3 mL甲酸混匀,待净化。 2.2 水果罐头、黑芝麻糊 (1) 取1.0 g样品,加入20 mL提取液A*,振荡2 min,40℃水浴超声提取10 min,6000 rpm下离心2 min,收集上清液; (2) 取下层残留物,加入10 mL提取液A*,振荡2 min,40℃水浴超声提取15 min,6000 rpm下离心2 min,合并两次上清液; (3) 将上清液在40℃水浴条件下,减压蒸至约15 mL,再加入3 mL甲酸混匀,待净化。 2.3 冰淇淋 (1) 取1.0 g样品,加入20 mL提取液A*,振荡2 min,40℃水浴超声提取10 min,6000 rpm下离心2 min,收集上清液;

(2) 将上清液在40℃水浴条件下,减压蒸至约7 mL,再加入1.5 mL甲酸 混匀,待净化。 2.4 果冻 取1.0 g样品,加入10 mL水,40℃水浴超声提取15 min,加入5 mL甲 醇和3 mL甲酸混匀,待净化。 2.5 乳饮料、糖果 取1.0 g样品,加入10 mL水、5 mL甲醇和3 mL甲酸混匀,待净化。 2.6 红酒 取1.0 mL样品,加入0.5 mL甲醇和0.3 mL甲酸混匀,待净化。 *提取液A:取100 mL乙醇和50 mL乙腈,混匀,取140 mL乙醇:乙腈(2:1)混合溶液,加 入60 mL水和2 mL氨水,混匀。 3、净化 ProElut PWA-2 150 mg/6 mL(Cat.#65815) a活化:依次用5 mL甲醇、5 mL10%甲酸水活化; b上样:加入待净化液,弃去流出液; c淋洗:加入5 mL甲醇,弃去流出液; d洗脱:加入5 mL15%氨水甲醇溶液,收集流出液; e重新溶解:将洗脱液在50 ℃下氮吹至约300 μL,用流动相定容至1 mL,供HPLC分析。 4、色谱条件 色谱柱:Inspire C18,250 mm×4.6 mm,5μm(Cat# 81006) 流速:1.0 mL/min 进样量:20 μL 柱温:35 ℃ 检测器:PDA 254 nm 流动相:A:乙腈 B:0.02 mol/L 乙酸铵溶液 梯度设置 时间 020303140 (min)

着色剂

着色剂 着色剂是使食品着色和改善食品色泽的物质,通常包括食用合成色素和食用天然色素两大类。食用合成色素主要指用人工化学合成方法所制得的有机色素,按其化学结构又可分为偶氮类和非偶氮类两类。前者有苋菜红、柠檬黄等,后者有赤藓红和亮蓝等。目前世界各国允许使用的合成色素几乎全是水溶性色素。此外,在许可使用的食用合成色素中,还包括它们各自的色淀,色淀是由水溶性色素沉淀在许可使用的不溶性基质(通常为氧化铝)上所制备的特殊着色剂。我国许可使用的食用合成色素有苋菜红、胭脂红、赤藓红、新红、诱惑红、柠檬黄、日落黄、亮蓝、靛蓝和它们各自的铝色淀,以及β-胡萝卜素、叶绿素铜钠和二氧化钛。其中β-胡萝卜素是用化学方法合成的、在化学结构上与自然界发现的完全相同的色素。叶绿素铜钠则是由天然色素叶绿素经一定的化学处理所得的味绿素衍生物。至于二氧化钛,则是由矿物材料进一步加工制成。近来,由于食用合成色素的安全性问题,各国实际使用的品种数逐渐减少。不过目前各国普遍使用的品种安全性甚好。现将一些国家许可使用的食用合成色素列于附表8-2。食用天然色素是来自天然物,且大多是可食资源,利用一定的加工方法所获得的有机着色剂。它们主要是由植物组织中提取,也包括来自动物和微生物的一些色素,品种甚多。但它们的色素含量和稳定性等一般不如人工合成品。不过,人们对其安全感比合成色素高,尤其是对来自水果、蔬菜等食物的天然色素,则更是如此,故近来发展很快,各国许可使用的品种和用量均在不断增加。此外,最近还有人将人工化学合成,在化学结构上与自然界发现的色素完全相同的有机色素如β-胡萝卜素等归为第三类食用色素,即天然等同的色素(Nature-identical Colours)。现将我国许可使用的着色剂按食用合成色素和食用天然色素分别介绍如下: 以下是着色剂类别: ·植物炭黑·蓝锭果红·姜黄·茶黄色素·茶绿色素·多穗柯棕·藻蓝·高梁红·玫瑰茄红·金樱子棕·红米红·红曲米·罗卜红·花生衣红·辣椒橙 ·辣椒红·柑桔黄·NP红(NP Red)·天然苋菜红·桑椹红 ·红曲红·密蒙黄·紫胶红·酸枣色·沙棘黄 ·紫草红·葡萄皮红·藏花素·栀子蓝·姜黄素·Cowberry Red·玉米黄·菊花黄浸膏·可可壳色·红花黄 ·焦糖·黑加仑红·黑豆红·甜菜红·落葵红 ·橡子壳棕·二氧化钛·柠檬黄铝色淀·柠檬黄·日落黄铝色淀·日落黄·叶绿素铜钠盐·胭脂红铝色淀·胭脂红·新红铝色淀·新红·靛蓝铝色淀·靛蓝·诱惑红铝色淀·诱惑红 ·赤藓红铝色淀·赤藓红·β-胡萝卜素·亮蓝铝色淀·亮蓝 ·苋菜红铝色淀·苋菜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