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午太阳高度(教案)
正午太阳高度角教学设计学案设计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学设计一、课程标准分析:1、能从光照图中判读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1)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2)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规律;(3)掌握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2、运用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结合实例分析生活当中的地理问题(1)确定地方时;(2)确定地理纬度;(3)影子的长短变化与方向;(4)楼间距与楼高、太阳高度的关系;(5)太阳能热水器集热板的倾;二、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解读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是本节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对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教材正是抓住这两点来分析,教材设计了“北半球二分二至日全球正午太阳高度分布图”以及读图思考题,让学生分析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的情况以及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情况。
2、学时:2学时3、知识结构先学习太阳高度角,一天中太阳高度角的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角。
再学习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涉及两个变量,一个是所求地地理纬度,一个是太阳直射点纬度,根据两个变量得出两个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规律。
学习了太阳高度角,就要把它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4、教材重难点教学重点: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教学难点: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三、学情分析:学生已初步了解地球公转的特点,具备了基本的读图能力,但对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上的空间思维能力较弱,教师可以通过设问、提问、读图、析图、绘图等将新旧知识搭桥,帮助学生克服认知困难。
四、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了解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
过程与方法:通过画图、演示,总结出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规律,增强学生画图能力,总结规律的能力遵循传统的认知规律,以图片和生活中的事例引入,引导学生思考,与学生共同探讨最终得出结论。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教案

1.3节《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教案一、教材分析: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产生的地理现象: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昼夜长短的变化、3.四季更替、五带等自然地理现象。
还应分析这些现象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变化,以及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区分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概念;会简单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小组合作探究和讨论,探究知识中的规律。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知识的探究发现,体会正午太阳高度角在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学习生活中有用地理的重要意义。
三、教学重难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及应用四、教学方法图例分析,自主探究归纳,小组合作讨论五、学生分析知识比较抽象,要求学生具备空间思维能力,对于难于想象的地理空间,适当的运用多媒体辅助,变抽象为具体,并且结合实际分析这些地理现象对人类活动所具有的意义。
六、课前准备多媒体辅助课件,小黑板等,给学生分发学案七、课时安排1课时八、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展示目标学校行政楼一侧停的车多还是教学楼一侧停的车多,为什么?(二)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1)、正午太阳高度的定义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称为正午太阳高度。
正午:当地地方时为12时,白昼的一半。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规律【问题探究1】由学生总结同一时刻,不同地点的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
学生归纳: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从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从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春秋分日,正午太阳高度从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教师点播]时刻确定,则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即确定,此时观察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规律;在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上确定一点,让太阳直射点作回归运动,观察在直射点运动过程中,该点的正午太阳高度如何变化。
高中正午太阳高度学案教案

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编写:刘龙华审核:陆其勇第二课时正午太阳高度教学要求①了解四季更替的现象②解释四季形成的原因(难点)教学过程填写下表中的空白部分:1、阅读教材P16 内容,明确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含义,并图示说明。
太阳光线与地平面之间的夹角,叫做太阳高度角,简称。
一天中太阳高度最大值出现在正午,叫做。
2、读如下表格,你能否总结出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如下关系:点所在纬度|(即900-纬度差----同半球相减,不同半球则加)。
3、结合前面所学,借助于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方法讨论分析正午太阳高度与太阳直射点的关系。
由于的存在,太阳直射点随季节作运动,所以地球上不同纬度的地点其正午太阳高度也不断在随之变化。
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与当地所在纬线距离越,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越大;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与当地所在纬线距离越,该地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4、变化规律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引起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从而引起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随和作有规律的变化。
(1)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变化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为,从直射点向递减。
所以:①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侧递减;②二分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侧递减;③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向南北两侧递减。
(2)正午太阳高度随季节变化规律:同一地点,一年中离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最近时,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值;反之,达最值。
阅读课本“北半球某地不同日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图,可知:①夏至日时: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地区达最小值;②冬至日时:的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地区达最小值;③二分日时:上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其他地区介于最大值和最小值之间。
练习巩固第一课件网1.下列现象不属于地球自转引起的是()A.昼夜交替B.地方时C.太阳高度的日变化D.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 6月22日,有关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叙述正确的:A.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均达最大值()B.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C.赤道以北至北回归线间的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均达最大值D.仅是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3.冬至日时,下列各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 ( )A.广州B.上海C.北京D.哈尔滨4.地球上正午时刻物体的影子永远朝北的地区是(? )A.北回归线以北,北极圈以南的地区?B.北回归线以南,赤道以北的地区C.南回归线以南,南极圈以北的地区?D.南回归线以北,赤道以南的地区5.我国北方住宅区的楼房间隔,理论上应该比南方更宽,理由是 ( )A.北方平原多,土地宽广B.北方冬季白昼时间更长C.北方正午太阳的高度角比南方小D.北方冬季气候寒冷,比南方更需要阳光6. 6月1日正午太阳高度达最大值的地方位于 ( )A.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B.北回归线与北极之间C.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D.北回归线与赤道之间7. 读12月22日(冬至日)太阳照射地球状况示意图,并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标有数字①的虚线是。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教案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教案教案名称: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目标:通过探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使学生了解太阳高度与地球自转的关系,培养学生科学观察、数据分析和实验探究能力。
知识要点:1.太阳高度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2.地球的自转和其对太阳高度的影响。
3.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教学资源:地球仪、两张纸、直尺、铅笔、直尺、图表制作工具。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请学生回答问题:“你有没有观察到太阳在一天中的高度有所变化?你认为是什么因素导致太阳的高度发生变化?”2.引导学生思考,提出学习目标:“通过探究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我们可以了解太阳高度与地球自转的关系。
”二、观察与实验(30分钟)1.演示实验一:太阳高度测量方法-制作一个太阳高度测量仪:将一张纸剪成窄而长的条状,竖直插入直立的另一张纸中,并在底部固定。
-把太阳高度测量仪放在阳光下,通过移动纸条观察和测量太阳的高度。
-引导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太阳高度并记录测量数据。
2.探究实验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由三名学生组成。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特定的时间段(例如一周或一个月),每天在正午观察太阳的高度,并记录数据。
-学生可以使用地球仪来推算太阳高度的变化。
每天正午时,通过测量地球与太阳的连线与天赤道的夹角,计算太阳的高度。
-将观察和测量的数据整理成图表,并就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进行讨论。
三、数据分析(15分钟)1.引导学生分析观察到的数据,通过观察图表和测量数据,回答以下问题:-正午太阳高度是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什么因素导致太阳高度发生变化?-太阳的高度变化是否有规律可循?2.学生讨论和回答问题,并共同总结出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
四、知识拓展(15分钟)1.通过回顾课堂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由地球自转引起的。
2.使用地球仪演示地球自转的过程,解释太阳高度变化的原因。
五、总结反思(5分钟)1.简要总结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太阳高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最高点出现在正午。
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活动方案

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活动方案《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活动方案》嘿,小伙伴们!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讲一个超级有趣的活动——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
这可不是一件枯燥的事儿,而是充满了探索和发现的乐趣呢!一、活动目的为啥我们要去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角呀?这就像是我们要了解一个神秘宝藏的秘密一样。
通过测量这个角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公转和自转,就好像是地球在宇宙这个大舞台上跳舞,而太阳高度角就是这个舞蹈的一个重要节拍。
而且呀,这个测量在很多实际的生活场景中都有用呢,比如说建筑设计的时候,要是知道了当地的太阳高度角,就能把房子设计得更好,让房间里能有合适的阳光照射,不会冬天冷死,夏天热死。
这难道不是很神奇的事情吗?二、活动准备那要开始这个活动,我们得准备好多东西呢。
首先,我们得有一个量角器,这可是我们测量角度的小助手,就像厨师做菜离不开锅铲一样。
这个量角器要比较大一点的,这样测量起来才准确。
然后呢,我们还需要一根长长的直杆,这根杆子要立得直挺挺的,就像站岗的士兵一样。
杆子的长度也要合适,太长了不好操作,太短了又不好测量。
对了,我们还得带上纸和笔,用来记录我们测量的数据。
要是忘记了这个,那我们辛辛苦苦测量的数据就像小水滴掉进大海里,消失得无影无踪啦。
三、活动人员安排这个活动可不能一个人单干,得大家一起合作。
我们可以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个小组长,就像小队长一样。
小组长负责指挥大家的行动,保证测量活动顺利进行。
比如说,有一个同学专门负责把直杆立得直直的,这个同学可要有耐心和细心哦,要是杆子歪了,那测量出来的数据就全错啦,就像搭积木的时候,一块积木没放好,整个城堡就会塌掉。
还有一个同学负责拿着量角器去测量角度,这个同学的手要稳得像老松树一样,不能抖来抖去的。
其他的同学就负责观察太阳的位置,还有记录数据。
大家各司其职,就像一个小机器里的各个零件一样,缺了谁都不行。
四、活动步骤1. 选择测量地点我们要找一个开阔的地方,没有太多高楼大厦挡住太阳的那种。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案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案教案标题: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原因;2. 掌握测量正午太阳高度的方法;3. 分析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4. 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设计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引导学生回忆日常生活中太阳的变化,如早晨、正午和傍晚太阳的位置有何不同;2. 提问:你认为为什么太阳在不同时间会有不同的高度?请思考一下。
知识讲解:1. 讲解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概念,并强调地球自转导致了太阳的日常变化;2. 介绍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原因:地球自转轴倾斜导致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变化,从而影响正午太阳的高度;3. 讲解正午太阳高度的测量方法:使用测量仪器(如测角仪)或简易工具(如竖杆和影子测量)来测量太阳的高度。
实验设计:1. 分组让学生设计一个实验,以观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固定的观察地点,并在相同的时间(正午)进行观察;3. 学生可以使用测量仪器或简易工具来测量太阳的高度,并记录下来;4. 实验时间可持续一周或更长时间,以观察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实验结果分析:1. 学生将实验结果整理成表格或图表形式;2. 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寻找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3. 引导学生思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否与季节有关?如何解释实验结果?讨论与总结:1. 学生分享实验结果和分析,进行讨论;2. 教师总结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并与学生一起探讨其背后的科学原理;3. 引导学生思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人类有什么影响?如何利用这一变化进行日常生活或农业生产?扩展活动:1. 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其他与太阳高度变化相关的问题,并进行实验或研究;2. 学生可以设计其他测量太阳高度的方法,并比较其准确性;3.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太阳高度与气温、日照时间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表现和讨论时的参与度;2. 学生提交的实验记录和分析报告;3. 学生对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理解程度。
《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教学设计

四、教法:实验教学法、启发式教学
五、学法: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
六、实验用具:地球仪、橡皮泥、便签纸、红墨水、牙签
实验分组:4~6人一组
七、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新课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我们合肥一天中早出、正午、日落时太阳的位置吗?
《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化》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本节课内容是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意义之一。教材重点阐释了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和季节变化规律。虽然学生在初中地理中已经掌握了一些太阳高度的基本知识以及生活中获得的经验。但由于本节内容知识比较抽象,对学生基础知识薄弱和空间思维能力要求很高。故很多学生在学习时仍然会有困难。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尽可能的帮助学生建立其空间概念。
第五步:再另用两根牙签插便签纸中间的橡皮泥处,调整牙签。让其分别南、北回归线上的牙签平行。
学生动手制作正午太阳高度角随纬度变化规律地理小实验
学生总结:
正午太阳高度角季节变化规律
纬度
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方向
北回归线以北地区
夏至日至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逐渐变小
偏南
南北回归线之间
夏至日至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先变大后变小
夏至偏北,冬至偏南
南回归线以南地区
夏至日至冬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先变大后变小
夏至偏北,冬至偏南
学生动手制作。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学生通过自己的制作得到正确的结论,纠正认识上的偏差,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培养学生把知识点及时、有效归纳的能力。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教案

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教案教案标题:正午太阳高度变化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原因和规律。
2. 掌握测量太阳高度的方法和工具。
3. 分析太阳高度变化对地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准备:1. 世界地图或地球仪。
2. 太阳高度测量仪器(如测角仪、直尺等)。
3. 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教学板书。
4. 学生练习册。
教学过程:引入:1. 利用世界地图或地球仪向学生展示地球的形状和轴倾角,解释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概念。
2. 引导学生思考太阳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高度是否相同,以及高度变化的原因。
探究:3. 展示一个太阳高度变化的示意图,解释太阳高度的定义和测量方法。
4. 分组活动:每个小组使用太阳高度测量仪器测量当天的太阳高度,并记录结果。
5. 学生汇报测量结果,讨论不同地点和不同时间的太阳高度变化情况,并总结规律。
拓展:6. 利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或教学板书,向学生展示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和原因(如地球自转、地球公转、地球轴倾角等)。
7. 结合实际例子,解释太阳高度变化对地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如季节变化、气候变化、农业生产等)。
巩固:8. 学生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练习,巩固对太阳高度变化的理解和测量方法的掌握。
9.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对太阳高度变化的认识和观察。
评价:10. 教师观察学生在小组活动和讨论中的参与情况,评价学生对太阳高度变化的理解和表达能力。
11. 对学生完成的练习册进行评价,检查学生对测量太阳高度的方法和工具的掌握程度。
12. 学生自评和互评,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和收获。
拓展活动:13. 带领学生进行户外实地观察,观察太阳在不同时间和地点的高度变化,并记录观察结果。
14. 学生根据观察结果,撰写观察报告,分享自己对太阳高度变化的认识和体会。
教学延伸:15. 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究地球自转、公转和轴倾角对太阳高度变化的影响,拓展学生对天文学知识的了解。
注意事项:1. 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实践,培养他们的观察、分析和表达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第三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课程标准:分析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和纬度变化规律。
学习目标:1. 通过演示,知道太阳高度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区别。
2. 通过讨论探究,分析同一时刻,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
3.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总结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角季节变化。
【导入】
去年6月,赵亮的父母购买了一套住房。
今年1月,全家入住后阳光被前排楼房挡住了,他感到很困惑,那天看房时,院内阳光充足,怎么过了几个月,阳光就被挡住了呢?你能帮他分析一下原因吗?
【新课讲解】
【自主学习】
一、太阳高度角
(1)概念:太阳光线对于地平面的交角,简称太阳高度(用h表示),如左下图所示。
(2)太阳高度角在一天中的变化:何时最大,何时最小?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是?
指导学生观察一天当中何时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与太阳高度有什么关系?如右下图所示。
小结:
二、正午太阳高度
【活动探究】
1、概念:正午太阳高度角即地方时是12点的太阳高度。
2、指导学生在光照图上绘制地球上某一天某一点的正午太阳高度角。
并请一位同学给大家
示范。
方法:(1)找出地方时是12点所在的经线。
(2)画出地平面(垂直于地球半径)
(3)画出直射光线,做直射光线的平行光线
夏至日,A、B两点的正午太阳高度
比较A、B两点正午太阳高度的大小。
得出结论:离直射点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大,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
正午太阳高度角自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同时让学生观察在二分时候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变化规律。
正午太阳高度角自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结论:正午太阳高度角自直射点向南北两侧递减。
指导学生画出A点在冬至日时正午太阳高度。
观察A点在不同时刻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结论:同一地点,正午太阳高度角随季节有规律的变化。
小结:(1)同一时刻的纬度变化规律
节气 规律 夏至日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同一时刻各地正午太阳高度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冬至日
由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春分日和
秋分日 由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2)同一地点的季节变化规律
【学以致用】
指导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用正午太阳角和影子的长短关系来分析问题。
小结:6月份,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附近,此时,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日影最短,所以,前排的楼房遮挡不住光线;而1月份,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附近,此时,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正午太阳角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日影最长,所以,前排的楼房遮挡了光线。
【知识总结】
最小最大 最大 最大
最小
【教学反思】
(1)对于太阳高度和日影的关系,学生能很好的理解和接受。
(2)对于正午太阳高度,虽然大多学生能理解,但是个别的学生存在理解困难,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过培养学生自己的动手能力(比如绘制光照图)和读图分析的能力。
在备课的过程中,还应该多多研读教材和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