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耳生产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食用菌生产技术 黑木耳二级种生产注意事项

食用菌生产技术 黑木耳二级种生产注意事项

黑木耳二级种生产注意事项保证培养料水分培养料含水量应保持在60~65%,水分过少原种不能成活或成活率低,超过65%易感染杂菌,产生花脸菌或水底现象。

保证灭菌时间原种培养料灭菌时间为在常压灭菌的条件下100℃保持8小时就可出锅,避免长时间闷锅。

顶温接菌顶温接菌就是在培养料的温度降到30℃以下时就开始接菌,如温度低于15℃时接菌,原种成活率低或成活后生长速度慢。

防止培养料变酸原种拌料以后要及时装瓶、及时灭菌,不要堆积发热使原料变酸后在装瓶。

收秋前制备二级种一定要注意,由于此期温度高杂菌较多,培养料极易酸腐,制种时要当天拌料、当天装瓶、当天灭菌,拌料时适当加大白灰含量,提高PH值,抑制杂菌生长。

变温培养1~7天之间温度应控制在26~28℃。

8~15天菌丝快速生长期温度应控制在22~26℃。

15天后进入菌丝迅速生长期,此期要注意菌瓶袋上热,菌的温度控制在22℃左右。

黑木耳二级菌种培养基制作玉米芯颗粒原种的制作先将脱粒玉米芯(干燥无霉变)的粉碎,在风里扬一下,去掉灰尘和细末,然后将玉米芯颗粒装入编织袋,放入流动水(河湖)中浸泡3~5天,静水浸泡需每天换水一次;培养料的配方为玉米芯78.5%、麸子15%、木屑5%、石膏1%、白灰0.5%,含水量60%。

制作时先将玉米芯捞出沥水,与锯末麸子混合拌料,含水量用干锯末和干麦麸调节,最后用筛子筛,掉过大颗粒就可以了。

木屑原种的制作木屑原种培养基的配方为木屑81.5%、麸皮15%、豆粉2%、石膏1%、白灰0.5%,含水量60%。

一定要选择新鲜的当年产的木屑,颗粒锯末较好。

含水量的测定,拌料均匀后用两手食指与拇指用力捏料,有水印出、含而不滴即可。

谷粒原种的制作谷粒一般选用无病虫害、储藏一年的玉米、高粱、小麦为基本原料。

首先浸泡谷粒,麦粒常温下浸泡15~20小时,玉米、高粱大颗粒谷种浸泡3~5天。

含水量的测定以易捏碎、内部有少许干点为宜。

谷粒原种的优点是菌丝粗壮、生长快、适合快作快用;缺点是营养丰富原种易老化,栽培种储藏时易感染霉菌,尽量现做现用,保藏时间不要过长。

全日光露地黑木耳无公害生产技术

全日光露地黑木耳无公害生产技术

般 能 自己破土 而 出 。
部周 围,使 根 际土 层 加厚 ,不 但 能减 少 幼苗 根 部冻
害 ,并 为春 发提 供 了充足 肥 力 。
34 增 施 磷 钾 肥 。增 施 磷 钾 肥 可 提 高 油 菜 抗 低 温 . 能力 ,一 般 每 亩 底 施磷 肥 5 ,硫 酸 钾 5k ,可 O g 明显 降低冻 害程 度 。对 于冬 前 旺苗 、高脚 苗 ,可于 6~7叶期 喷施 多效 唑 ,冻 害率 可 降低 2 % ~3 %。 8 0
04m, 长 度 和 高 度 根 据 菇 房 大 小 而 定 , .
层距 0 . m。 出菇 采 取 全 目光 畦 床 立 袋 的 4 出耳模 式 ,使用 无 公害 的微 喷 设施 。 322 栽 培 工 艺 流 程 。 培 养 料 配 制 _ 装 .. ÷ 袋 灭 菌 一接 种_ 发 菌 管理 一 做床 一催 芽 ÷ 管 理 出耳管 理一 采 收 晒干 。 33 菌 种及 培 养料 配制 . 331 菌 种 。根 据 不 同 的栽 培 季 节 ,选择 菌 丝洁 白 -. 早 ,否 则会 导致 油 菜 旺长 ;冬 灌 也不 能 太 晚 ,不然 温 度 骤 降 ,会 加 深冻 土层 ,反而 使冻 害加 重 。 32 中 耕 壅 土 。入 冬 前 中耕 培 土 , 可 疏 松 土 壤 , . 切 断 毛 细 管 , 减 少 蒸 发 ,提 高 地 温 促 进 根 系 生
无异 味 。 3 栽 培 管理 技术 31 栽培 季 节 。 1 可 生产 2季 。 春季 1 . 年
摔 、不 能揉 ,要 轻 拿轻 放 ;及 时检 查 是 否 有 破孔 ,
发现 后 立 即用 胶 带粘好 。 3 . 灭菌 。采 用 常压 蒸汽 锅炉 充气 式 灭菌 ,提 前 .2 4 将灭 菌 锅 炉屉 放 好 ,要 求 锅屉 距 离 锅底 2 0c m。灭 菌 时菌袋 需装 在 铁筐 中 ,便 于 内部 空气流 通 。然 后 用塑 料布 从上 到 下将 锅盖 严 ,夕 面用 棉被 或 草帘 覆 t - 盖保 温 。待菌 袋 内温 度达 到 1 0℃后 ,再 保 持 1 0 8 h 以上 。灭 菌 后 当菌 袋 温 度 降 到 7 0℃ 时趁 热 出锅 , 将 菌 袋送入 冷 却室 冷却 。

露田栽培黑木耳采后干制技术规范

露田栽培黑木耳采后干制技术规范

露田栽培黑木耳采后干制技术规范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露田栽培黑木耳采后干制的术语和定义、采摘要求、干制方法、干制工艺流程、包装、运输和贮存等操作规程。

本标准适用于广西行政区域内露田栽培条件下的黑木耳采后干制作业。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 4806.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GB/T 6192 黑木耳GB/T 12728 食用菌术语NY/T 2798.5 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质量安全控制技术规范第5部分:食用菌3 术语和定义GB/T 12728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露田栽培黑木耳 wood ear in open field cultivation指在露天田地上起架摆菌棒出耳的黑木耳。

托盘 pallet为网状结构物料盘,盘子边框材质可用不锈钢、铝合金、竹、木等,内网采用20~60目不锈钢丝网或食品级聚乙稀网。

托盘应符合GB 4806.7-2016要求。

晾晒架 drying rack采用水泥柱、竹木、镀锌管件、不锈钢管件等材料制作可摆放多个托盘的架子,架子要满足托盘离地面高度50 cm以上。

热风烘干装置 hot-air drying device为电加热式空气能热泵烘干机、蒸汽加热烘干机等可控温的烘干装置。

日晒 bask指把湿木耳用托盘盛装置于日光下晒干。

热风烘干 hot-air drying指把湿木耳用托盘盛装,置于热风烘干装置烘干室内的烘架上,烘干至成品。

4 采摘要求采收期根据木耳品种特性和销售需要确定采收标准,适时采收。

当木耳长至朵片外径2 cm~5 cm,具有耳片舒展,朵片肥厚,摇动菌棒耳片颤动等成熟特征时,应及时采摘避免老化。

不同时期长出的木耳,采摘要求有所不同:冬木耳(阳历11月至次年3月初生长的木耳)要求采大留小;春木耳(阳历3月初至5月初生长的木耳)要求大小一起采收。

黑木耳规范化栽培管理技术

黑木耳规范化栽培管理技术

黑木耳规范化栽培管理技术黑木耳,又称木耳、光木耳,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用菌,也是我国传统的保健食品和出口商品。

今天主要介绍一下黑木耳生产过程中,下地排场前的接种养菌阶段和排场后的管理采收阶段。

一、下地排场前的接种养菌阶段黑木耳的接种养菌阶段包括培养基配制、装袋灭菌、冷却接种、养菌及后熟管理等,该阶段工作对技术、设备的要求和规格很高,存在一定的风险,且投入也很大,不建议种植户自己进行操作,可从正规的、信誉好的公司购买菌棒,降低投资风险。

1.培养基的配制黑木耳属于木腐菌,选用柞、杨、柳等阔叶木屑作为主料,选择麦麸、米糠、玉米粉等绿色食品的副产品作为辅料,选用石膏或碳酸钙来补充钙离子。

培养基的碳氮比的适宜范围为C:N=30~40:1。

生产中主要采用两种配方:(1)木屑79%,麦麸(或米糠)19%,石膏1%,生石灰1%;(2)木屑50%,玉米芯28%,麦麸(或米糠)20%,石膏1%,生石灰1%。

按照比例将干料按比例混匀后,用水调至含水量达55%~60%,生产中手捏培养基能成团,抛之破碎,且指缝间留有水印为适宜含水量。

2.装袋灭菌黑木耳的菌棒分为短棒和长棒两种规格,短棒要选用18cm×33cm专用袋,装料高18cm~20cm,料重1.3kg±0.1kg;长棒菌袋规格选用15cm×55cm折角专用袋,装料高42cm~45cm,料重2kg±0.2kg,采用常压灭菌16小时以上。

3.冷却接种灭菌结束后,要趁热出锅,待菌棒料温冷却至28℃左右进行接种。

接种要保证在无菌下操作,所有工具都要经过灭菌处理,减少污染,提高接种成功率。

短棒接种要保证在百级空气净化车间下操作,接种时拔出封口棒,接入黑木耳菌种,再用海绵块封口。

长棒接种在菌袋的一条直线上均匀打4个接种孔,将菌种塞进孔内,再进行套袋、木塞或者贴条方式封口,在菌丝满袋时,脱下外层袋。

4.养菌在养菌阶段,要确保菌棒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和通风的条件下培养。

黑木耳生产关键技术

黑木耳生产关键技术

黑木耳生产关键技术黑木耳又称木耳,是我国传统的大宗食用菌种类,是优质的营养食品和保键食品,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黑木耳保键作用的新发现,黑木耳作为具有特殊保键功能的黑色食品在市场销售量的增长迅速。

黑木耳生产已经是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今天我们谈一谈黑木耳的生产关键技术。

一、黑木耳的生产季节是如何安排的?黑木耳是一种中温型食用菌,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2—28℃,子实体生长以18—25℃最好,季节安排时,要尽量避开30℃以上高温和18℃以下低温,一般在河北地区可春秋两季栽培,春季栽培时在2—3月制栽培袋,4月中旬—6月中旬出耳,秋季栽培时,6—7月制栽培袋,8月中旬至10月中旬出耳,综合气候及生产条件来看目前主要是以春季栽培为主。

二、黑木耳的栽培场所的选择栽培黑木耳场所可在室内也可在室外,栽培常见的方式有畦式栽培、挂袋栽培、层架栽培等。

今天重点介绍一下目前普遍采用的室外畦式栽培。

室外栽培的优点是,阳光充足,空气新鲜,昼夜温差大,晴天晚上有露水可湿润菌袋,白天阳光充足可减少杂菌的感染,不利因素受自然气候影响大,因此要选好场地进行科学的管理。

室外栽培可选择通风良好的树荫下或搭遮荫棚。

要求邻近水源,地面潮湿、土地为沙壤土,场地选好后,建宽1.5米,高25~30厘米,长度不限的阳畦,然后铺上薄膜、稻草或棚布以防喷水时袋底粘泥,有条件的农户还可铺设喷水管或喷水器,并用竹木搭成拱形或方形支架,覆盖塑料膜,为了遮光需加盖草帘或遮阳网。

三、如何获得黑木耳菌种?农民朋友可根据生产时间、技术水平及生产能力选择购买母种、原种或栽培种。

购买木耳菌种时一定要到正规的菌种生产单位去购买。

如果农民朋友有生产能力可选择购买母种或原种,一支试管母种可扩接30支试管母种,一支扩接后的试管母种可接5~6瓶原种,1瓶原种可扩接40~50瓶栽培种,建议大家原种和栽培种均使用输液瓶为好,栽培种也可使17×35厘米的优质高温塑料袋。

黑木耳生产质量安全规程

黑木耳生产质量安全规程

黑木耳生产质量安全规程黑木耳生产已经达到产业化生产,年生产总量已突破11亿袋,产干木耳5000多万公斤,产值达25亿元人民币。

黑木耳生产质量安全是黑木耳产业化发展的生命与源泉。

如何确保黑木耳生产质量安全应做到以下几点:1、品种选用与菌种生产、管理应使用符合国家《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规定已登记注册的优良品种,并经过栽培试验证明该品种的种性适应本地区气候条件,抗逆性强,抗杂菌力强,菌丝生长健壮,原基产生整齐,子实体生长快,速生高产,商品性好的品种。

如黑旺、龙江碗耳、黑莲等菌种。

2、菌种制作及制菌生产2.1生产季节根据生产季节、生产量的需要安排生产时间,10月-翌年5月初为菌种生产期,母种、原种、栽培种的生产应严格执行NY528-2002《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

2.2菌种选择母种鉴别:菌丝粗壮、密集、洁白、整齐、呈棉絮状、后期颜色加深、能分泌褐色色素。

原种鉴别:菌丝洁白、菌丝生长均匀密集,前缘平面整齐,上下一致,菌种瓶(袋)内菌种与瓶(袋)壁贴和好,水球无色为适龄菌种。

2.3生产工艺流程无公害备料→培养基配制→装袋(瓶)→灭菌→冷却→接种→菌丝培养(检查)→成品。

2.4培养基配方2.4.1原种:木屑78%左右,稻糠15-20%,豆粉1.5-2%,石膏1%,石灰0.5%。

2.4.2栽培种:木屑80%左右,稻糠15-20%,豆饼粉2%,石膏1%,石灰0.5%。

2.5黑木耳制菌时的注意事项2.5.1插棒注意事项。

插棒袋料结合好,无漏袋挤压不到,无菌棍扎袋现象,装筐时由外向内避免刮坏袋,落筐时避免砸坏,拿筐时避免刮坏菌袋。

2.5.2灭菌时的注意事项。

无论是高压灭菌还是常压灭菌在升温过程中都应该将锅内的冷气排净,以防锅内有假压现象导致灭菌不彻底。

2.5.3接菌时的注意事项。

接菌时最主要的是无菌操作,动作要快,技术流程标准。

2.5.4养菌时的注意事项。

接种后1-7天内菌种定植,此期温度应控制在26-28℃,8-15天温度应控制在22-26℃,接种后15天温度控制在22℃左右。

绿色食品黑木耳生产操作规程

绿色食品黑木耳生产操作规程

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LB/T 201-2021 绿色食品黑木耳生产操作规程2021-09-26发布2021-10-01实施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发布前言本规程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提出并归口。

本规程起草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吉林农业大学,汪清桃源小木耳实业有限公司,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本规程主要起草人:杜芳、胡清秀、王鑫、邹亚杰、唐伟、姚方杰、文铁柱、杨成刚。

绿色食品黑木耳生产操作规程1 范围本规程规定了绿色食品黑木耳生产的要求,包括产地环境、设备设施、菌棒制作、发菌管理、出耳管理、采收、包装运输、病虫害防治、废弃物处理和生产档案管理技术要求。

本规程适用于绿色食品黑木耳的生产及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 4806.7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GB/T 12728 食用菌术语GB 19169 黑木耳菌种NY/T 391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质量NY/T 393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准则NY/T 528 食用菌菌种生产技术规程NY/T 1655 蔬菜包装标识通用准则NY/T 1838 黑木耳等级规格NY 5099 无公害食品食用菌栽培基质安全技术要求3 术语和定义GB/T 12728中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摇瓶菌种liquid spawn by shake cultivation以恒温摇床培养方式培养的菌种。

3.2深层发酵培养菌种liquid spawn by cultivation in fermenter采用大型发酵罐为容器培养的菌种。

4产地环境环境空气质量应符合NY/T 391的要求。

无公害黑木耳生产操作规程

无公害黑木耳生产操作规程

无公害黑木耳生产操作规程一、场地环境远离公路堆放垃圾有害工业基地,污染源场地,最好选择在北面,南避风的山坳,这种地方每天光照时间长,日夜温差大,早晚经常有云雾覆盖,温度大空气新鲜流通,适宜黑木耳的生长发育。

无污染源水,有利于人公降雨。

周围枯枝、落叶、腐木等随时清楚并烧毁,可喷撒石灰粉,石硫粉剂进行消毒。

二、黑木耳栽培技术(1)选料、选种,选用高产,?传性和稳定性强种性好适合我县种植优良品种作为菌种,适合黑木耳生长发育的树种很多。

但是要因地制宜,?根方城县当地资源丰富的树种有柞树。

(2)筏树季节,选择无梅变,无杂菌的树干,选污染源的树林,历史习惯是“进九”砍树一般来讲,从树叶枯黄到新叶萌发前都少进行砍伐,因为这个时期正是树木“休眠”期,树杆内的养分正处于蓄积不流动状态,水份较少,养分最丰富而集中,这就叫“砍收浆树”,同时,这个期间砍的树、树皮和木质部结合紧密,砍伐后树皮不易脱,利于黑木耳的生长发育。

(3)剔枝:树砍倒后,不要立即剔枝,留住枝叶,可以加速树木水份的蒸发,促使树杆很快干燥,使其细胞组织死亡,有利于树梢上的营养成分集中于树干,大约10-15天后再进行剔枝,剔时要用锋利的砍刀从下而上往树干削平,削成“铜钱疤”或“牛眼睛”,不能削得过深,伤及皮层,削后的伤疤不用任何药物处理,只用石灰水涂抹,防治杂菌侵入和积水,还便于上推排场。

(4)截枝:为了便于耳棒上堆、排场、立架、管理和采收,耳棒贴地吸潮,应把太长的树干耳棒截成1米-1.2米的短棒。

截时用手锯或油锯截成齐头,用石灰水涂抹,防杂菌感染。

(5)架晒:架晒是把截好的木棒选择地势高燥、通风、向阳远离污染源的地方;每隔10天左右的时间,把定上下里外翻动一次。

使耳棒干燥均匀,架晒的时间,根据耳棒粗细和气候条件等灵活掌握。

一般架晒个月到45天时间,使木棒比晒前失水3-4成水份,即可接种。

三、发菌管理(1)把培养好的菌丝种种到架晒好的木棒上,使它在耳棒内发育定植,长出实体来,这是黑木耳人公栽培最关键的一道工序,是生产上的一项重大技术革新,它见效快,产量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木耳生产技术规范1、感官要求耳片呈黑色或黑褐色,有光泽,表面光滑,朵片完整,大小均匀,厚薄一致,耳基小,无异味,无虫蛀,无霉烂。

不得混入动物毛发和排泄物、碎耳基、菌料、泥沙及金属物等杂质。

2、基地选择与管理2.1 产地环境产地环境符合GB 3095、GB 15618和NY/T 391的要求。

2.2 基地选择与配置2.2.1 基地选择基地宜选在地势平坦、向阳避风、水源充足、土质清洁、无污染、排水通畅的地方,远离工厂、禽畜场、垃圾场、废菌料堆等,并避开公共场所、公路主干道、生活区、原料仓库。

生产区的堆料场、制种、拌料、装袋、灭菌、接种、发菌及出耳区、产品晾晒区、仓库区合理分区。

2.2.2 栽培设施2.2.2.1 发菌培养室发菌培养室清洁、避光、冬暖夏凉、易于通风换气,保持地面干燥。

在放菌袋前,对内壁用石灰水粉刷,地面撒石灰粉。

2.2.2.2 出菇场所采用林间露地平畦栽培,以排灌方便、场地清洁、无杂草为宜,排袋前将林地进行整平、作畦、浇水、消毒处理。

耳场地面可铺设专用地膜透气保湿材料,并设置管道喷水系统装置。

2.2.3 工作室基地建有工作室,室内配备桌、椅、水、电等,放置有关生产管理记录表册,张贴有关规章制度。

并设有清洁卫生的盥洗间。

2.2.4 仓库基地应备有安全、卫生、通风、避光的专用仓库,存放施药器械、农药、化肥等;备有农药配制量具、人员防护服、急救箱、灭火器等,建立农药、肥料进货、出货记录。

2.2.5 废物收集设施基地设有农药空包装和垃圾等废物收集设施。

2.2.6 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2.2.6.1 危害分析主要危害为霉菌污染、流耳病、菌蚊、跳虫、螨害、线虫、蛞蝓等有害生物。

2.2.6.2关键控制点生产期间林地栽培场所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管理及病虫杂菌的环境控制。

2.2.6.3 控制措施采取如下措施加以控制:a)所选林地的温度、湿度、光照强度,通过人工控制能够满足黑木耳的生长需要。

在生产前对栽培场地、设施进行全面灭菌、除虫,清理废菌料、烂耳、虫耳等杂物,保持环境整洁;b)将周围杂草、落叶、碎石清除干净,沿四周撒上生石灰粉;c)每季栽培结束后,及时清理废菌料,对耳场进行消毒,并开展菌糠生物质资源的无害化循环利用。

2.3 基地管理2.3.1 基地档案每个林地栽培场建立独立、完整的生产记录档案,记录产地环境条件、生产投入品、栽培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内容,提供黑木耳生产所涉及的各环节的溯源记录。

记录档案保留3年以上。

2.3.2 基地环境监测新建基地应由具有资质的农业生产环境监测单位进行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评价符合国家标准后,方可进行黑木耳生产。

每隔2~3年,或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有可能影响产品质量安全时,应重新进行环境质量监测和评价。

2.3.3 基地平面图面积较大的基地制作平面分布图,用来制定栽培方案和周年生产计划等。

2.3.4 基地隔离防护基地周围建立隔离网、隔离带等,以保护基地,防止外源污染。

3、栽培季节春季栽培宜在4月上旬开始制袋,一般要求白天自然气温稳定在10℃以上即可,秋季宜在9月中、下旬左右,各地可根据当地气候条件选择适宜时期生产。

4、品种选用、菌种生产及质量要求4.1 品种选择按照《食用菌菌种管理办法》有关要求,从具有相应资质的供种单位引进经省级以上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登记,适于山东省栽培,出耳及转潮快、抗逆性强、优质、高产的黑木耳品种。

使用转基因技术育成的黑木耳菌种,应执行《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

4.2 菌种生产及质量要求黑木耳菌种的生产过程应符合NY/T 528和NY/T 1731的要求。

成品菌种质量应符合GB 19169和NY/T 1742的规定。

母种外观洁白、纤细、均匀、平整,呈绒毛状平贴培养基生长,无角变,菌落边缘整齐,变色均匀,无杂菌菌落;培养基不干缩。

生产种要求生活力强,不带病、虫和杂菌,菌龄适宜,无老化现象。

5、生产技术5.1 培养料配方黑木耳栽培料配方宜选用:a)配方1:棉籽壳66%,玉米芯粉18%,麦麸15%,石膏粉1%;b)配方2:阔叶树木屑78%,麦麸20%,蔗糖1%,石膏粉1%;c)配方3:豆秸粉55%,棉籽壳20%,麦麸15%,棉饼粉5%,玉米粉4%,石膏粉1%;d)配方4:阔叶树木屑50%,棉籽壳30%,麦麸18%,蔗糖1%,石膏粉1%。

以上配方料水比均为1+1.3左右。

5.2 拌料装袋按配方比例配料,在水泥地面或塑料薄膜上混合均匀,加水搅拌,使含水量达62%~65%。

培养料拌匀后堆闷2h,装袋前,再翻拌一次。

或用拌料装袋机拌料装袋。

选用聚丙烯或耐高温低压聚乙烯折角筒袋,规格为17cm×33cm,厚度为0.04mm~0.05mm。

装料时边装料边用手稍压实,要求上紧下松,中间打孔(直径1.5cm)不变形,料高为袋长3/5,料湿重为0.9kg~1kg。

袋口套塑料环(直径3cm,高3cm),塞棉塞,封防水纸或耐高温薄膜;或用无棉盖体封口。

5.3 灭菌接种在0.15MPa压力下蒸汽灭菌2.5h或100℃常压蒸汽灭菌12h。

灭菌完毕,将菌袋移出自然冷却至30℃以下,及时在接种箱(室)内按无菌操作规程进行接种。

每袋接种量为10g左右。

接种操作时动作要迅速。

5.4 发菌管理将接种后的菌袋移入事先已消毒过的培养室培养,将菌袋直立放在多层培养架上,黑木耳在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线,一般门窗上悬挂黑布遮光。

发菌期间温度应保持在24℃~26℃之间,每天通风30min~60min,培养3d~7d开始检查发菌情况,对污染菌袋及时处理。

经过45d~50d的适温培养,菌丝即可长满菌袋,再继续培养8d~10d,达到生理成熟。

5.5 出耳管理5.5.1 划口催耳当菌丝刚长满菌袋或离袋底1cm~2㎝,将菌袋运到出耳场所。

春季出耳当白天气温平均达10℃以上,秋季当夜间气温下降到20℃以下时,即可划口催耳。

划口前将菌袋在1%的石灰水或0.1%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沾或进行表面擦拭消毒。

用消毒后的刀片在菌袋表面划“V”型口,边长1cm~1.5cm,角度45°~55°,深度为0.4cm~0.6cm,每袋划口20~30个,品字形均匀分布,底部“V”型口距地面5cm~6cm。

量大时可用划口机械划口。

5.5.2 原基形成期管理调节空气相对湿度85%左右,温度控制在10℃~15℃,昼夜温差10℃,并给予一定的散射光,约7d~10d黑褐色原基即可封住划口线。

5.5.3 子实体分化期管理温度保持在15℃~25℃为宜,保持较强的散射光,不能直接向原基喷水。

约15d左右,耳基可长到2cm左右。

5.6 子实体生长发育期管理5.6.1 温度温度应控制在15℃~25℃之间,低于15℃时不易形成子实体,温度超过30℃时子实体易自溶形成流耳。

5.6.2 湿度子实体形成期,要求空气相对湿度达85%~95%。

子实体生长阶段适宜湿度条件应为干湿交替。

5.6.3 光照子实体生长发育需要足够的散射光和一定的直射光(500lx~1000lx),在光照适宜的环境下,耳片肉厚色深。

5.7 采收及二茬耳管理5.7.1 采收当耳片充分展开、开始收边、耳基变细、颜色由黑变褐时,即可采收。

采收时应采大留小,分次采收,采收方法有两种:一是连根采收;二是割耳法,用刀片将达到采收标准的黑木耳耳片沿耳根基部留0.3cm~0.5cm成朵割下。

5.7.2 二茬耳管理第一茬耳采收后,在太阳斜射时晾晒菌袋,经3d~5d,然后补湿出耳。

这个阶段要注意通风,防止高温,其它管理措施同第一茬耳。

5.8 采后处理黑木耳加工以干制为主,采收的黑木耳及时晒干或烘干,烘烤温度不宜超过50℃。

干制加工所用的材料和方法符合国家相关卫生标准。

干木耳及时包装贮存。

5.9 危害分析及关键控制点5.9.1 危害分析主要危害为重金属、农药残留、亚硫酸盐等有毒有害物质的污染。

5.9.2 关键控制点主辅原料和有害生物防控、加工包装等投入品。

5.9.3 控制措施5.9.3.1 主辅原料主辅原料符合NY 5099的要求。

用于栽培黑木耳的作物秸秆,在收获前1个月不能施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在使用前经日光曝晒2d~3d,粉碎,过筛(粒度0.3cm~0.5cm)。

5.9.3.2 生产用水培养料配制用水和出耳管理用水应符合GB 5749的要求。

喷水中不得随意加入药剂、肥料或成分不明的物质。

5.9.3.3 培养料添加剂培养料添加剂应符合NY 5099的要求。

肥料的使用应符合NY/T 394-2000中生产A级绿色食品的肥料使用准则要求。

5.9.3.4 安全合理用药执行GB 4285、GB/T 8321(所有部分)规定。

黑木耳原基形成后至采收期不应在子实体上使用农药及生长激素类物质,不应使用活体微生物制剂和非农用抗生素。

根据病虫危害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科学的施药方式,使用合适的施药器械,配药时使用标准称量器具。

特别要注意黑木耳菌丝对许多药物敏感,容易产生药害现象,不得随意、频繁、超量及盲目施药防治。

不应使用的农药应执行NY/T 393-2000中生产A级绿色食品的农药使用准则的规定。

5.9.3.5 采后质量安全管理具体管理措施如下:a) 采后从事贮藏加工的人员须身体健康,无传染病;b) 采后将耳蒂清除干净,根据标准整理分级、干制加工处理,装入干净、专用容器内,包装纸箱无受潮、离层现象,塑料箱符合NY/T 658规定,内包装塑料膜符合GB 9687或GB 9688规定;c) 包装与贮运按NY/T 5333规定执行;d) 推行黑木耳产品包装标识上市,建立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6、生产投入品管理6.1 农药采购与储藏6.1.1 农药采购从正规渠道采购合格农药。

不得采购下列农药:a)非法销售点销售的农药;b)无“三证”或“三证”不齐全的农药;c)标签或标签内容不合格的农药;d)超过保质期的农药;e)国家禁止使用的农药。

6.1.2 农药储藏农药储藏于专用仓库。

仓库符合安全、卫生、防火、避光、防腐、通风良好等安全条件要求,由专人负责保管,并配有急救药箱、配制量具等,入口处贴有警示标志。

6.2 肥料采购与储藏6.2.1 肥料采购从正规渠道采购合格肥料。

不得采购下列肥料:a)无产品质量标准及合格证明的肥料;b)非法销售点销售的肥料;c)超过保质期的肥料;d)国家禁止施用的肥料。

6.2.2 肥料储藏肥料妥善保存,放置于清洁、干燥的地方,与农药隔开存放,不得与黑木耳存放在一起。

7、水源管理7.1 水质监测每年由具资质的监测单位进行一次水质检测。

7.2 灌溉系统具有专用水源,如水井、储水池等,严防污染。

建立水源管理系统,如供水管道、喷灌设备等。

8、有害生物防控8.1 防控原则按照“以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控原则,以规范栽培管理技术预防为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