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化滋养时代的心灵 阅读附答案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江苏省连云港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
其中,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活力。
②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孕育了丰富的乡土文化,如宗族文化、节庆文化、耕读文化、祭祀文化等。
这些文化元素相互交织形构了朴素的乡村价值观和认知体系,进而构建了乡村社会的行为规范。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乡土文化蕴含的礼俗秩序开始在乡村社会中消解,乡村出现了内核“空心”。
重塑乡土文化,建设乡村精神家园,对筑牢乡村振兴之根,确保乡村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③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记录了乡村历史、信仰、习俗和生活方式,成为维系乡村社会深层情感的集体记忆。
重视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好古树、古桥、古村落、古建筑等蕴含丰富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且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保留代表性乡村公共记忆景观。
积极推进剪纸、捏面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育乡村文化的传承人,延续和发展历史遗留的珍贵精神财富。
鼓励年轻人学习传统技艺和表演,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和了解地方乡村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认同感。
在保护和传承中寻根溯源,从而在中国传统式的“乡愁”中滋养乡土文化归属。
④涵养乡风文明可以为乡村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有效地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精神层面的需要,提升农民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意识,同时进一步增强农民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要在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先进文化的引领作用,尊重乡村本位和农民主体地位。
围绕农民需要提供文化服务,组织农民开展文化活动,提升农民素质和乡风文明程度。
⑤党的领导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方向保证,是乡村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坚实保障。
涵养乡风文明,必须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强化基层党组织的政治担当,推进改革创新,发挥好党建引领作用。
河北省金太阳2025届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卷(含解析)

河北金太阳2025届高三10月联考语文试卷考生注意:1. 本试卷共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2. 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 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 小题,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精神文化生活所包含的价值体系和精神结构在共享中内化、保持与发展,是国家和民族作为共同体存在的灵魂与纽带,它不仅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也是人性主体意识的自然回归。
《管子·牧民》中提到“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论语·颜渊》中提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这些古人的观念与马克思的观点殊途同归。
马克思认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这一观点彰显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辩证统一性。
费孝通在《中国社会变迁中的文化结症》中提出,“所谓文化,我是指一个团体为了位育处境所制下的一套生活方式……文化只指一个团体中在时间和空间上有相当一致性的个人行为……团体中个人行为的一致性是出于他们接受相同的价值观念”。
费先生所说的“位育”即为适应,位育是手段,生活是目的,而文化中的价值体系和价值观念正是人类处于集体生活的凝练。
费先生认为,中国社会长期处于匮乏经济的时代,对于物质满足的追求成为第一要务,而当丰裕经济来临时,人们自然要匹配更高的精神层面的需求。
中国人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物质生活的满足已经日益乏味,人们的精神和心灵不想被物化和异化,需要追求更为富足的精神文化的浸润,以实现人的真正的全面发展。
由此,除了物质文明,如今的人们对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都给予高度的期待和孜孜的追求。
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跃进都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一次升华,现代化的本质要回归到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正是在文化繁荣背景下的精神世界的丰富化和高尚化。
古希腊哲学认为在人类社会的早期阶段,外来力量统治着人,人们习惯用外在需求的满足来定位个体的存在。
用文学滋养心灵的阅读答案

用文学滋养心灵的阅读答案用文学滋养心灵高闰青文学对作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的心理现象,有许多细腻和深刻的描写。
它既能够印证意识形态各领域之间相互影响、制约的关系,也能够滋养我们的心灵。
想象对于作家具有神奇的魔力,它能够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借助语言和文字的描述,创造一个又一个声色并茂、引人入胜的艺术境界,以实现我们成长过程中的心理跨越:化平凡为神奇,变抽象为具体,将不存在的事物塑造成纤毫毕现的艺术形象。
因此,只要我们拥有一颗能感受天地万物的自由心灵,就可以“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可以将那“数千年往事,注上心头”,可以在“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间,卷舒风云之色。
”让想象展翅腾飞,让艺术构思的诸多材料在刹那间被灵感照耀,进而启迪和告诉我们什么是生活、如何认识生活,以及怎样经营生活等,有效提高我们生活的幸福指数,让我们保有健康的心灵。
文学由情感酝酿而生。
在文学创作过程中,情感至强烈处,可以让作者不能自己,甚至陷入癫狂状态。
如郭沫若创作《女神》后半部分,是在晚上就寝之时,意趣袭来。
于是他就伏在枕上用铅笔火速地写,但全身却有种寒冷的感觉,连牙关都在打寒战。
至于文学作品对读者和作者之间的心灵共鸣,特别是一部具有伟大意义的文学作品,作品本身产生的情感互动会感染到大部分人,甚至能够改变我们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
因此阅读文学作品,如果能够被其间文字所感染,体会到作品内在的品格与风骨,那么我们就能够以诗性的方式来理解生活,体悟生命。
人有各自内在的品格、美好的精神境界与丰富的心灵财富,需要通过借助文学作品,更快地把它们变成我们生命世界里的一部分。
每当我们在台灯下,拿起一本陶渊明的诗集,吟诵着他“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诗句时,就会远离外面喧嚣的世界。
而苏轼《赤壁怀古》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又是一种喷薄而出的力量。
一个可以感受作品之境的人,他内心深处本就积蓄着某种与作家相类似的气慨,本就具有某种可欣赏、可感受这种作品品韵的心灵境界与个性气质。
“传统礼乐文明的精华可以为我们的时代所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衣食住行”以“衣”居首。
中国人自古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但是,要和衣服比上一比的话,饮食还是稍逊一成。
“衣冠之治”是我国“衣冠”文化的核心要义。
我国古代服饰是民族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中国的礼仪中,服装处于一个很高的位置。
这点,我们可以从一些词语中看出,比如说“衣锦还乡”“两袖清风”等等,又如皇冠的“蔽明、塞明”是非礼勿视、非礼勿听的古训在帽子上的具体形象。
子路垂死不忘结缨,苏武流亡不改汉服等,都用衣冠来体现品格气节。
这些都表明了∶服饰在中国不仅有它原本的功能,还有象征国家的权力、表达一个人的品质、凝结一个民族团结的作用。
“衣冠之治”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
它通过人们的衣服配饰穿戴,来进行对社会的管理与教化。
现代人穿衣,只要经济条件许可,想穿什么就穿什么。
但是,在古代,则没有如此自由,上至皇帝官员,下至平民百姓,着装大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官职、爵位不同,可以穿着的服饰也不同,由此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中国封建社会独特的伦理身份标识。
民国初掀起洋装热。
虽然,这有利于中西方服饰文化的交流,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太大,中国人穿洋装则有诸多不便,可是,又想穿洋装,该怎么办呢?于是,前人就让洋装“入乡随俗”,在这样的背景下,旗袍和中山装由此诞生了。
如中山装在西装的基础上,把领子改为了立翻领,在衣服的正面有四个口袋,即为我们最为耳熟的“礼义廉耻”。
它不但标志着做人的基本原则,也代表了传统儒家的思想文化。
由于它不分等级尊卑,人人可穿,配饰也是任由个人喜好搭配,因此,霎时间就风靡了各个阶层。
中国的服饰,也在这时候走上了自由搭配的道路,从此,开启了中国服装的新纪元。
当今不再有封建阶级等级观念,衣冠不再代表身份地位。
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人们的生活方式渐渐趋同。
如何在保留中国“衣冠文化”核心思想的基础上,保留我们民族的服饰特点,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摘编自凤凰网《中国人为何认为“穿衣”比“吃饭”重要?》)材料二∶自古以来,治国之道就有“法治”与“礼治”之争。
安徽省江淮十校2023届高三第四次联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村料一:茂林修竹、曲水流畅、阡陌稻田、古树老宅……每个中国人的心里,都装着一个“田园梦”。
因此,在很多人奔赴城市寻求机遇的当下,也有不少人“逆流而动”,重回乡村,希望过上“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田园生活。
随着脱贫攻坚的如期实现以及乡村振兴的全面展开,城乡差距逐渐缩小,在物质生活上,农村开始向城市看齐。
如今的城乡差距,很大程度体现在文化艺术建设上。
如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文化艺术的作用,让乡村从富起来到美起来,雅起来,增强乡村审美的味、文化品位,满足乡村群众高品质的生活需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课题。
审美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题中之义。
以美学理念为指导,以艺术设计为手段,将美学融入乡村空间设计是提升乡村文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人的气质模样各不相同,村庄也是。
艺术介入乡村空间设计,一定要尊重不同村庄的历史文化、自然条件、村民需求,选择最合适的艺术语言,坚持“一村一品、一品一韵”、力求让每个村庄、每幢建筑都成为一道艺术风景。
艺术乡建的作用,不仅在于给乡村“美容”,还在于激活沉睡的乡村文化资源,将其变成乡村发展的资产。
在这方面,非遗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
诞生于农耕文明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也是乡村特色文化最直接的体现。
数据显示,我国73%以上的非遗项目保存在传统乡村、比如版画、剪纸、泥塑等。
由于跟现代生活和现代审美脱节,不少非遗面临传承危机。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艺术家、设计师的到来,为非遗产品带来更具现代美感的造型,赋予其贴近现代人生活需求的功能,让不少非遗不但"活”了起来,也“火”了起来。
借助非遗资源,很多乡村的内生动力被激发出来,找到了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全国各地已设立非遗工坊2500余家,其中1400余家设立在脱贫县。
这些非遗工坊,在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艺术乡建在非遗领域的实践,打通了乡村文化精神体系与乡村文化产业体系的壁垒,既为乡村非遗传承探索出新的路径,也通过调动乡村群众参与非遗产品的设计、生产,唤醒了他们内心深处的审美意识。
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测试语文试题(原卷版+解析版)

2023—2024学年下学期期初模拟测试九年级语文试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须用0.5mm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在答题卡规定位置填写自己的姓名、本次测试考号。
2.考生须在答题卡上作答,不能在本试卷上作答,答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4.本试题卷包括三道大题,23道小题,共8页。
如缺页、印刷不清,考生须声明,否则后果自负。
一、积累与运用(17分)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鲁钝(dùn)星宿(xìu)秘决(jué)根深蒂固(dì)B. 眷养(huàn)中伤(zhòng)亵渎(xiè)自惭形秽(suì)C. 娉婷(pīng)挑逗(tiǎo)困厄(è)顿开茅塞(sè)D. 勾当(dāng)阔绰(chuò)俱增(zēng)抽丝拨茧(bō)2.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家庭是人生旅程的起点,家风是精神成长的沃土。
所谓教育,并不限于学校教育、自我教育,家庭教育在教育______的地位也不容忽视。
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家规和家训,______苦口婆心的叮咛嘱咐,乃至______的言传身教,都会对孩子的健康成长造成重要影响。
在某种意义上,家风和家教,______了独具家庭特色的“道德共同体”。
A. 范围更是潜滋暗长形成B. 领域更是潜滋暗长形成C. 范围还是潜移默化构成D. 领域还是潜移默化构成3. 下列各项中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远眺近望,大山空无一人,只有这条轻声唱歌的小小溪流和散落在绿林中间的阳光与我相伴了。
【甲】静坐溪水边,想看看水中的鱼儿游弋之乐,可是“水至清则无鱼”,亮晶晶的清波中,却有五光十色的花石子,横七竖八地躺在小溪流中。
【乙】我伸手捡出一块琥珀色的石子,对着太阳看了看,里边红色的纹络像是血丝。
长春市2019年秋期高三语文期中考试题附答案解析

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授奖词为:“对于叙事的想象充满百科全书式的热情,象征着一种跨界的 生活形式。”
彼得·汉德克的授奖词为:“凭借着具有语言学才能的有影响力的作品,探索了人类体验的外延 和特性。”
发布会上,安德斯·奥尔森向记者介绍了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及其作品,并阐述了委员会的工作。 他讲到,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发生了自 1901 年以来最大的变化,负责候选人预选的评选委员会 增加了 5 名外部专家,并在评选过程中拥有发言权和投票权。
必将获奖。 D. 从诺贝尔奖获奖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很多领域仍与国际存在差距。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诺贝尔奖已经走过了一个多世纪,见证了百年来人类历史的变迁,恐怕哪个国家都不 会完全忽视它的价值和意义。 B.中国作家残雪因在诺贝尔文学奖赔率预测榜上名列前茅而令国人感到欣喜。 C.诺贝尔奖背后的科学家精神比获奖者及其科研成果更有价值。 D.对诺贝尔非自然科学奖的质疑已经成为很多人的一个持久态度。 C. 随着 2019 年诺贝尔奖项的尘埃落定,请你结合上述材料谈一谈,我们今日应如何关 注诺贝尔奖?(6 分)
长春市 2019 年秋期高三语文期中考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2020版中考语文一练通积累和运用专题四语段阅读与修改陕西8年中考真题

专题四语段阅读与修改1.(2018·陕西中考)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优秀传统文化是有灵气的、是有力量的。
②它已经融入到我们的文化性格里,启动着我们的心智,滋养着我们的心灵。
③它要得到传承,就应融入公众生活。
④一些优秀的文化类节目备受关注,说明很多人________对它缺乏热情,________缺少感受它的机会。
(1)第①句标点符号使用有误,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②句有语病,请将修改意见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句需补上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017·陕西中考)阅读语段,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题目。
①一个人讲规矩,才会有礼有节,不卑不亢。
②这样的人,_____,识分寸,_____,懂轻重,是一个令人敬重和信任的人。
③现代社会对个体的规矩意识有着更高的要求。
④如果不讲规矩,_____有损人品,有亏德行,_____寸步难行,注定一事无成。
(1)请将下面的语句分别填在第②句的横线上。
(只填序号)A.知进退B.有操守(2)请提取第③句的主干,并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句需补上一组恰当的关联词语,请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用文化滋养时代的心灵阅读附答案
用文化滋养时代的心灵
李洪兴
①2018年的第一天,不少人走进国家图书馆,一睹《四库全书》真容。
参观之余,领一页字帖,坐在展厅里一笔一画地抄写书中内容。
文化的书函,在这样一次观四库、抄经典的读者体验活动中被打开。
②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
故官打开《千里江山图》卷轴,中国美术馆展示徐悲鸿的奔马与战马在不同场地、以适宜的方式择精品而展,成了打开文化的一种共同选择。
人们在拈花之间,感受到穿越千年、跨越万里的经典散发出文化的沁人芳香。
③藏,是为了存,也是为了传。
这个传,不仅是侍诸后世,也是传诸众人。
无论是历史文物还是经典文本,最珍贵的莫过于其历史与文化价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赏、研究、传承,也就很难实现价值外溢,更谈不上价值增值。
④当前,我们的文化视野不断打开,但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
有的场所作为历史遗迹,长期以保护的名义被铁将军把门;有的文物,被一些单位藏着掖着,生怕失去了研究的首发权。
开放的文化有着更大辐射力,就像故宫博物院,开放区域越来越大,展出文物越来越多,文创形式也越来越丰富。
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千世界,才能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⑤面对文明的瑰宝、文化的结晶,人们会有一种与时间对话、与历史握手的感受。
让现代人有更多机会近距离接触、感受这些文明的宝藏,有利于形成自己的文化观念、审美趣味,有利于滋养时代的心灵。
这又何尝不是美好生活、全面发展所需?只有真正推开文化的大门,让更多的人走进去,才能在新时代实现美美与共。
(选自《人民日报》2018年1月16日,有删改)
1.请简要概述第④段的论述层次。
(4分)
2.第②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3.请结合全文,阐释最后一段中美美与共的内涵。
4分
【答案】
1.(4分)首先提出文物的开放度依旧有待提升这个观点;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文物开放的重要性;最后指出只有文物开放(从馆舍天地走向大干世界),才能涵养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2.(3分)举例论证。
有力论证了读者、观众与经典的距离,已经越来越近的观点。
3.(4分)
感受文化芳香,滋养时代心灵;实现价值增值;涵养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观念、审美趣味;发展更全面,生活更美好。
(答出四点即可)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