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中考物理近五年考点分析
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2020届中考物理复习 物理考点详解

2020中考物理考点详解第一、物体的运动与相互作用考点1:要求学生理解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本考点主要考查分清什么是机械运动;能选择不同的参照物分析物体的运动状况。
考点2:要求学生具备估测时间、长度的能力;会使用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工具。
本考点主要考查会正确使用刻度尺;能运用生活经验和自然资源进行科学估测一些物品长度的大小和一段时间的长短。
考点3:要求学生知道速度的物理意义,并能用速度公式进行计算。
本考点主要考查速度大小比较,能运用公式进行速度、路程、时间的相关计算。
考点4: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重力、弹力和摩擦力,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能用示意图描述力。
本考点考查力的概念,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并会作力的示意图考点5:知道二力平衡条件,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
本考点考查二力平衡条件及应用考点6:能表述牛顿第一定律,通过实验,探究物体的惯性。
本考点考查应用牛顿第一定律和惯性概念识别和解释日常生活现象的能力考点7:通过实验探究,学习压强的概念,能用压强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本考点考查压力、压强的概念以及应用压强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考点8:通过实验探究,认识浮力,知道物体浮沉的条件,知道阿基米德原理。
本考点考查计算浮力大小的方法,应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简单计算考点9:了解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了解流体的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本考点考查利用大气压强的存在解释有关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第二、物质的形态和变化考点1:要求学生能说出生活环境中常见温度值。
了解液体温度计的原理并会测量温度。
此考点重点考查估计常见的温度值。
考点2:要求学生能区分出固、液、气三种物态。
通过实验探究物态变化过程及规律。
此考点重点考查物态变化现象区分及伴随的吸放热情况。
考点3:要求学生利用物态变化规律解释自然界的水循环现象,以及其它生活中的常见物态变化现象。
此考点重点考查与熔点和沸点相关的现象和应用。
第三、物质的属性考点1:要求学生能描述质量这一物质的属性。
广东省中考物理近五年考点分析

各主题近年考点的分布情况201 4 年中考备考建议对于一份大题分数占58 分的试题,怎样复习才能获得较高的效益?我在此提出自己的几点意见。
一、认真研究试题结构和命题方向。
中考说明中明确指出的试题难易比例是:容易题40% ;中等难度题50%;难题10%。
各主题内容的比例是:物质约20%;运动和相互作用约40%;能量约40%。
试卷结构是:1、填空题7小题共21分;2、单项选择题7小题共21分;3、作图题1小7分;4、实验探究题3小题共18分、计算题2题共13 分;6、综合能力题3小题共20分。
这些信息结合前面列出的表格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我认为我们至少要知道:1、只靠填空题、选择题拿分是不行的,因为这些题的总分才42 分,而学生的得分率若是70-80% ,则只能拿到28-32 分,仍属于非常低分的位置。
2、难度小、分值大、范围狭窄的作图题、计算题是提高中下生分数的关键,实验题是提高中上生分数的主攻点。
3、某些内容出现频率极高,必须舍得花时间和精力复深复透,如电功电热的计算、功率与速度计算、密度与压强计算、力臂作图、力的图示等。
4、每年的试题中,计算题总是包含一道力度题、一道电学题,而且难度不会太大,属于容易拿分的题;实验题总是包含一道基本仪器使用、一道测量性实验、一道探究性实验。
测量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中,总有一道是电学题,另一道是其它内容的。
作图题则总有一小题是电学的接线图。
以上这些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复习内容和重点。
二、加强专题复习。
在时间上要抓紧第一阶段基础知识的复习进度,挤出时间组织专题复习。
基础分值太少的情况下,第一阶段的基础知识复习抓分效率不太高,而且与复习时间不成正比,应考虑给专题复习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帮助学生增强信心、掌握方法、熟悉内容。
建议至少安排以下几个专题复习:1、作图训练 3 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力的图示、杠杆与滑轮;第二部分反射与折射、透镜、平面镜成像;第三部分磁感线与通电螺线管、串联电路、并联电路、家庭电路、电磁控制电路。
2016-2019年广东省物理中考考点题型分析

出题顺序还
磁波工作
三年来中考题型不管是出题顺序还是题数均保持不变
值变化不大,唯一区别在于 2016年实验题和综合能力题相较近年来在仅在一分上增减,对全卷分
的关系
)
寄语:中考前备战其实是和出题人斗智斗勇的过
斩万题,如果我们大抵知道中考的出题规律,那么我们在
常考题型和知识点进行复习,由于出题老师需要尽量照顾
出题的规律和趋势也有迹可循;
所以,本分析旨在摸清历年中考出题的趋势,供广大学子
挂云帆济沧海!
定时,导体消耗的电功率和导体电阻的关系”,
画图能力,引入不常见的电学原件‘电阻箱’,并结合制电路中的电路来达到实验目的,还考察了实验规范
平均值)
常见而又陌生的汽车知识(防冻冷却液),结合、体积、质量、比热容、凝固点和沸点)进行考察,需
并判断液面的高度然后计算连通器同一位置的压强差=pgh)
些实验方案
题题题题
题
题题题题题
勇的过程,两年磨一剑,只为在考场上挥毫出题规律,那么我们在复习中就可以有目的地选择出题老师需要尽量照顾到广东卷的广大学生,所以规律和趋势也有迹可循;
题的趋势,供广大学子参考长。
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题题题
题题。
广东省中考物理近五年考点分析及2015年复习建议

2010-2014年广东中考物理试卷结构2009-2014年广东中考物理试卷考点按章分布一、走进物理世界:刻度尺测长度(09.16)、刻度尺测长度(11.16)刻度尺测长度(12.16)秒表读数(11.16)刻度尺测长度(14.16)秒表读数(14.16)二、声音与环境:改变音调(09.3)、声呐的音调与声速计算(10.23)噪声控制(11.5)音调的高低(12.5)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3.1)声音的性质(14.1)三、光和眼睛:凸透镜成像实验(09.23)凸透镜成像实验(10.16)凸透镜成像实验(12.21)光现象(10.3)反射作图(12.15)折射作图(09.15)平面镜成像作图(10.15)透镜作图(12.15)凹透镜作图(11.15)折射光路判断(11.3)凹透镜光路(11.15)色彩(12.7)人眼成像(11.13)玻璃折射作图(09.16)透镜光路图(13.15)平面镜成像(13.17)折射光路图(14.15)凸透镜成像实验(14.17)四、物态变化:熔化图像(09.1)熔化图像(11.10)热管中的物态变化(09.23)温度计(10.9)温度计使用(11.16)温度计使用(09.16)电冰箱里的物态变化(11.23)物态变化(12.2)空气能热水器的物态变化(12.23)蒸馏中的物态变化(10.4)温度计原理(10.9)熔点沸点温度计(13.10)沸点与压强(13.13)蒸发的快慢(14.2)晶体的熔化(14.11)温度计使用(14.16)五、物质的密度与新材料:浮力与密度(09.6)浮力与密度(11.12)质量与密度(09.12)质量估测(10.1)密度与压强计算(10.19)测液体密度(11.17)新材料石墨烯(12.6)托盘天平的使用(12.13)导体与超导体(11.8)半导体(09.10)托盘天平的使用((12.14)托盘天平的使用((09.16)导电性(13.9)天平的使用(13.11)物质和物体的属性(14.7)测液体密度(14.13)六、力和机械:杠杆作图(09.15)杠杆作图(12.15)杠杆与滑轮组(09.18)滑轮组作图(10.15)滑动摩擦力实验(10.18)重力作图(11.15)重力作图(12.15)减小摩擦力(12.3)压强与摩擦力(13.7)杠杆浮力(13.14)滑轮组机械效率(13.16)力的图示(13.15)重力示意图(14.15)杠杆平衡原理实验(14.18)七、运动和力:惯性(09.4)惯性(11.2)参照物(11.1)参照物(09.7)速度与功的计算(09.19)速度与功的计算(11.11)运动图像(10.13)二力平衡(11.6)s-t图像(10.13)重力作图(11.15)重力作图(12.15)惯性(13.2)力的平衡(14.5)运动和参照物(14.10)八、认识压强:流体压强(09.13)压强(09.14)压强(12.12)密度与压强计算(10.19)压力作用效果实验(11.21)给定器材设计实验(10.21)流体压强(13.6)压强与摩擦力(13.7)流体与压强(14.9)九、认识浮力:液体浮力与密度(09.6)液体浮力与密度实验(12.17)浮力与密度(11.12)液体压强与浮力实验(12.17)浮力(13.14)探究浮力的大小(13.16)浮力和液体内部压强(14.23)十、从粒子到宇宙:原子结构(09.8)分子间相互作用(10.2)粒子的大小(12.1)物质的尺度(13.8)分子动理论(14.3)原子的结构(14.8)十一、探究简单电路:串并联电路(11.3)电路的短路(09.5)串联电路((10.7)变阻器与串联电路(11.7)导体与绝绝缘体(10.8)串联电路作图(10.15)电路作图(11.16)电压表使用(12.16)伏安法测电阻(09.17)电流表使用(13.16)串联电路作图(13.15)电阻的测量(14.21)十二、欧姆定律:I-U图像(10.14)串联电路简单计算(11.14)欧姆定律实验(12.18)PTC 感温器件的电阻变化(12.22)热电偶与欧姆定律(13.23)十三、机械功与机械能:功率大小的比较(10.6)机械能转化(09.9)速度与功((11.11)速度与功计算((09.19)机械效率计算(11.19)斜面的机械效率(12.19)速度与功率(13.19)探究动能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13.22)速度和功计算(14.19)十四、内能与热机:内能做功(10.10)内能变化与热量(09.11)焦耳定律验证(12.11)太阳能热水器热量计算(11.22)温度内能热量(13.5)汽油机与燃烧值(13.12)温度与内能(14.4)半导体制冷(14.22)十五、电磁铁与自动控制:磁场方向(12.4)电磁感应实验(12.10)声控电路作图(12.15)电磁铁磁感线作图(14.15)十六、电动机与发电机:电磁感应((10.5)电磁感应((10.11)电磁波(12.8)感应电流的产生(11.18)电动机结构模型(09.22)电磁感应(13.3)电磁感应(14.12)十七、电能与电功率:电功率计算(12.14)电能表读数(11.16)测小灯泡功率(10.17)电功率计算(09.20)电功率与热量计算(10.20)电功率计算(11.20)电热壶功率与热量计算(12.20)电热水器功率与热量计算(12.20)PTC感温器件的电阻、功率变化(12.22)测小灯泡功率(13.18)串联电路功率计算(13.20)电吹风功率(13.21)测量电功率(14.6)焦耳定律(14.14)电能表读数(14.16)电热壶电功率计算(14.20)十八、家庭电路:家庭电路作图(09.15)家庭电路作图(11.15)安全用电(13.4)家庭电路(14.15)十九、电磁波与信息时代:信息的传递(09.1)二十、能源与能量守恒定律:原子核裂变(11.9)新能源(10.12)各主题近年考点的分布情况2015年中考备考建议2014年我县考生的成绩比2013年略有进步,但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仍有较大差距、大题做不好是造成得分少的主要原因。
广州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

广州初中物理知识点总结一、力学1. 基本概念- 物质:构成物体的材料。
- 质量:物体惯性的量度,与物体的速度和位置无关。
- 力:作用在物体上的推或拉,能够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 运动:物体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2. 力的作用- 重力: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
- 弹力:物体发生形变后产生的恢复力。
- 摩擦力:物体之间接触面之间的阻力。
- 支持力:物体受到的垂直于接触面的力。
3. 力的合成与分解- 合力:多个力作用在一点时的等效力。
- 分力:一个力可以分解为多个分力。
4. 运动的描述- 速度: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
- 加速度:速度变化的快慢。
- 匀速直线运动:速度不变的直线运动。
- 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
5.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 第二定律:F=ma,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 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6. 机械能-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或状态而具有的能量。
- 机械能守恒:没有非保守力做功时,系统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二、热学1. 温度与热量- 温度:物体热冷程度的度量。
- 热量:物体间热能的传递量。
2. 热传递- 导热:热通过物体直接传递。
- 对流:热通过流体流动传递。
- 辐射:热以电磁波形式传递。
3. 物质的相变- 熔化:固体变为液体。
- 凝固:液体变为固体。
- 蒸发:液体变为气体。
- 凝结:气体变为液体。
- 升华:固体直接变为气体。
- 凝华:气体直接变为固体。
4. 热力学定律- 第零定律:温度是热平衡状态的特征。
- 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能被创造或消灭,只能从一种形式转换为另一种形式。
- 第二定律:熵增原理,自然过程总是向着熵增的方向进行。
三、光学1. 光的反射- 反射定律:入射角等于反射角。
- 平面镜成像:平面镜所成的像是正立、等大、虚像。
2. 光的折射- 折射定律: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
2022年广东中考物理试卷分析

2022省广东中考物理试卷分析2022年广东物理中考试卷结构没有很大变化,各个知识板块分值的占比、分布总体相对稳定,电学的分值稍有下降。
试卷的整体难度比去年略有降低,基础分比较容易,没有偏题怪题;新课标下,考查的内容更重视对基础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对学生科学实验核心素养的培养,对学生图像分析能力、材料分析能力等综合能力的考查。
一、题型、考点、分值及题量全卷共分为六大题,23小题,满分100分。
声、光、热、力、电、其他六个板块组成,考试的内容比较全面,内容难易度有梯度,层次比较分明,各方面的知识点都考及到,比较全面,基础题占65%左右,中等题占15%左右,难度大一点的题目占15%~20%之间。
二、知识板块占比分析三、近三年各题知识点分析1、选择题(7题,共21分)选择题注重基础常识的考查,难度较低。
第1题考查了日常生活中物体质量、长度、温度以及大气压强的估测;第2题,是高频考查的物体变化现象的判断;第3题、第5题,是对分子结构、能源的一些概念性的判断;第4题,常考的声现象;第6题,考查滑轮组拉力与绕线的关系;第7题,考查电磁感应的条件。
选择题整体偏简单,最后两题的难度明显降低,不用复杂的受力分析或电路分析,得分率会有所提高。
2、填空题(7题,共21分)注重物理规律的考查,减小了复杂计算。
在21个填空里,有4个空出现了关于物理量“变大”、“变小”或“不变”的判断,还有6个二选一和三选一的判断;考查的内容是热门考点,包括分子热运动、热机、质量和密度、凸透镜成像、内能、平面镜成像以及机械能转化;第10题、第14题考查的是运用知识对实例的判断,体现了新课改中重视能力培养的要求和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
第14题考查了学生对柱形图的理解和分析,体现了数学与物理的联系,考查学生跨学科思维能力。
3、作图题(1题,共7分)作图题是较为简单的常规作图题,第15(1)题基础的重力和拉力作图;第15(2)题考查的是光的折射,光线是从水进入空气,易错点是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判断;15(3)三小题,电生磁中磁极判断,是常考题,难度不大。
广州初中物理中考考点归纳

广州初中物理考点详细分析能量、能量的转化和转移1、能量:一个物体能够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2、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叫做动能。
3、势能,重力势能:物体由于被举高而具有的能量弹性势能: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4、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和势能统称为机械能,在一定的条件下动能和势能能够互相转化。
能量的转化和转移有一定的方向性。
例:跳绳运动是一种大众化的健身运动,小红跳绳时,下落过程中(脚触地以前),小红的A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大B重力势能增大,动能减小C重力势能和动能都增大D重力势能和动能都减小功和功率1、功: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做了功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②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移动了一段距离。
2、公式:W=Fs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例1在图1所示的四种情形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3、功率:单位时间里完成的功,表示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4、计算公式:,单位是瓦特,简称“瓦”用符号W表示根据功率的导出式:P=Fv可知功率一定时,要增大F,必须减小v,即汽车上坡时要换低速档。
例:一瀑布的落差(瀑布顶端和底端的高度差)约为100m。
在0.1s内有18kg的水流过瀑布顶端,经过4.5s落到瀑布底端。
质量为18kg的这些水从顶端落到底端的过程中,重力的功率约为()A.4×102W B.4×103W C.1.8×104W D.1.8×105W5、机械效率○1、机械效率的公式○2、有用功:为达到目的必须做的功;额外功:为了达到目的并非需要又不得不做的功;总功:有用功和额外功的总和。
例:用如图所示的滑轮组在20s内将重600N的物体从地面竖直提高4m,所用的拉力是250N,在这个过程中,求:(1)有用功是多少?(2)拉力的功率是多少?(3)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是多少?内能1、内能: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做物体的内能。
广州市中考物理考点分析.doc

广州中考考点分析
考试大纲的解读各水平的含义见下表:
2012年中考指导书的新表述:见P3-P8的“要求”用“ I、II、科学
探究”表述。
I——对所列知识要知道其确切含义,知道其适用条件,以及它们在简单情况下的应用;能够清楚地认识所列概念、规律的表达形式;并能在有关问题屮识别和直接使用。
(相当于以往的“ 了解”要求层次)
II一一对所列知识要理解其确切含义,知道其适用条件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并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等过程屮应用。
(相当于以往的“理解”要求层次)
【原先要求“认识”层次的除两处降为“了解”其余均提高至“理解”层次。
而科学探究一般要求达到“理解”层次。
】
知识内容表
一、物质(约16分)
二、运动和相互作用(约46分)
三、能量(约38分)
说明:“¥16(2)”表示第16题K填空题[木来4分,其屮2分考了这个知识点的意思,即
(2)是分数,16是题号,1・12表选择题,13・16表示填空题,17・19表示作图题,20-21表示计算题,22表示问答题,23・25表示实验题。
“¥”表示部分的意思,没有这个符号即那题全部考这个知识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主题近年考点的分布情况
2014年中考备考建议
对于一份大题分数占58分的试题,怎样复习才能获得较高的效益?我在此提出自己的几点意见。
一、认真研究试题结构和命题方向。
中考说明中明确指出的试题难易比例是:容易题40%;中等难度题50%;难题10%。
各主题内容的比例是:物质约20%;运动和相互作用约40%;能量约40%。
试卷结构是:1、填空题7小题共21分;2、单项选择题7小题共21分;3、作图题1小7分;4、实验探究题3小题共18分、计算题2题共13分;6、综合能力题3小题共20分。
这些信息结合前面列出的表格能给我们什么启示呢?我认为我们至少要知道:1、只靠填空题、选择题拿分是不行的,因为这些题的总分才42分,而学生的得分率若是70-80%,则只能拿到28-32分,仍属于非常低分的位置。
2、难度小、分值大、范围狭窄的作图题、计算题是提高中下生分数的关键,实验题是提高中上生分数的主攻点。
3、某些内容出现频率极高,必须舍得花时间和精力复深复透,如电功电热的计算、功率与速度计算、密度与压强计算、力臂作图、力的图示等。
4、每年的试题中,计算题总是包含一道力度题、一道电学题,而且难度不会太大,属于容易拿分的题;实验题总是包含一道基本仪器使用、一道测量性实验、一道探究性实验。
测量性实验与探究性实验中,总有一道是电学题,另一道是其它内容的。
作图题则总有一小题是电学的接线图。
以上这些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把握复习内容和重点。
二、加强专题复习。
在时间上要抓紧第一阶段基础知识的复习进度,挤出时间组织专题复习。
基础分值太少的情况下,第一阶段的基础知识复习抓分效率不太高,而且与复习时间不成正比,应考虑给专题复习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帮助学生增强信心、掌握方法、熟悉内容。
建议至少安排以下几个专题复习:1、作图训练3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力的图示、杠杆与滑轮;第二部分反射与折射、透镜、平面镜成像;第三部分磁感线与通电螺线管、串联电路、并联电路、家庭电路、电磁控制电路。
2、简单计算2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力学计算,包含速度、功与功率、压强与密度;第二部分电学计算,包含欧姆定律、电功与电热。
3、实验题复习3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基本仪器的使用,包含刻度尺、测力计、秒表、天平、温度计、电流表、电流表;第二部分是测量性实验,包含测物质密度、测机械效率、测电阻、测小灯泡功率;第三部分是探究性实验,这部分实验较多不罗列,方法方面注意比较法、控制变量法、数据分析法,环节上注意补足仪器、调节仪器、补充连线、读取数值、处理错误、归纳结论等。
对于最后的三道综合题,因为内容分散、题型灵活、难度偏大,不设置专题复习,但用一两节课选择几道典型的练习题(往年各地中考题)让学生练习,个别指导,不必要求全体过关。
三、复习课要讲求实效。
复习课的功能不是学习新知识,而是将已学知识巩固、整合、提高,是将知识转化成解题能力。
复习课的目标是在最短的时间内帮助学生拿更多的分数。
复习课绝不能面面俱到,而是要直接面向中考。
提高复习课的效率,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着手:1、认真研究几种复习课的教学模式。
一些老师上复习课时,往往看到这种情形:老师在讲台上讲得眉飞色舞、声嘶力竭,台下学生无动于衷、一脸茫然。
这是因为老师没有从学生的学出发去设计复习课的课堂教学,只设计了教师教而没设计学生学。
复习课一般包含知识网络构建课、技能方法课、试卷讲评课,几种课型功能不同、结构各异,不能上成老师讲学生听的、流水帐式的课。
知识网络建构课可以把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转化成填空题,用“填空练习---找错点评----强化小结”的模式组织课堂教学,把教师的讲变
成学生的练。
避免学生掌握了的内容重复讲,浪费时间而且学生不愿意听。
技能方法课要先选好典型例题和适量的练习题,采用“例题教方法---习题练方法-----评讲来纠错----课后再巩固”的模式帮助学生掌握。
试卷讲评课要先找出学生典型错误,以错题带出整块知识或者方法的复习,不要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避免使讲评课变成对答案,达不到纠错、提高的目的。
2、复习内容要符合中考要求。
很多学校都订有复习资料,但这些资料怎样用才能产生效果?教师一定要做好选题的功夫。
我们要根据试卷的结构判断一道题是否有可能出现在中考题中,然后决定是否用作复习课的练习题。
例如:电功率的内容一般会在计算题、实验题、综合题中出现,一道大题占分已经比较高了,那么这个内容再出现在填写题、选择题中的可能性就非常小了;而测量性实验“测小灯泡的功率”是2013年的实验题,那么2014年的复习中这个实验的重要性也大为降低,我们应把精力用于其它的测量性实验去。
大家可以按照这个思路,用排除法把复习资料中“不可能考”的题目和内容进行删减,提高复习效率。
3、强化“抓分”思维。
在复习某一内容时,教师要了解清楚本内容在中考命题中可能会以什么题型出现、分数有多少、学生能抓分的部分在哪里。
这样我们就可以在制定复习计划时决定在这里投入多少时间、选什么题型做复习题、上课时怎样鼓励学生努力去抢“能拿到的分”。
例如电功率的内容基本都是出在计算题和实验题、透镜和平面镜部分基本都是出在实验题和作图题,而力与运动部分则主要考虑的是填空、选择两种题型(摩擦力实验除外)。
那么我们可以在选择复习题时有所侧重,而不是随意拿到一道题就做,提高复习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