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说课稿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3课《鸟类》说课稿

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3课《鸟类》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鸟类》是新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3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鸟类的主要特征以及鸟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例和简单的实验,引导学生探究鸟类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心。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已经注意到了鸟类的一些特点,如翅膀、羽毛等。
但学生对鸟类的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课堂学习进一步拓展他们的知识面。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鸟类的主要特征,如翅膀、羽毛、喙等,以及鸟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和保护鸟类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鸟类的主要特征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难点:鸟类特点的深入理解,如羽毛的作用、喙的形状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鸟类特点。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实验材料等辅助教学。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鸟类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鸟类,激发学习兴趣。
2.探究鸟类特征:让学生观察鸟类模型,分组讨论鸟类的特点,如翅膀、羽毛、喙等。
3.实验环节:安排学生进行简单的实验,如观察羽毛的防水性,深入了解鸟类特点。
4.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思考鸟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如鸟类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5.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鸟类特点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6.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观察鸟类,了解更多的鸟类知识。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鸟类的主要特征:1.翅膀2. 羽毛3. 喙与人类生活的关系:1.生态系统2. 观赏价值3. 食用价值八. 说教学评价本节课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表现、实验操作和课后作业。
初中课文《鸟》教案

初中课文《鸟》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了解鸟类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保护鸟类的意识。
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掌握生字词,提高词汇量。
3. 了解鸟类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认读与理解。
2. 课文内容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课文原文。
2. 生字词卡片。
3. PPT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对鸟类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哪些关于鸟类的知识?2. 学生分享自己的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鸟》。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认读。
2. 学生结合课文注释,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三、合作探讨(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鸟类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2. 各组派代表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补充。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点评。
2. 引导学生关注鸟类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培养保护鸟类的意识。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 观察身边的鸟类,记录它们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3. 写一篇关于鸟类的短文,可以是科普知识、故事、感想等。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了解鸟类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在合作探讨环节,学生能积极参与,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
但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可以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鸟类,提高对自然环境的关注度。
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课内外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初中生物《鸟》说课稿

初中生物《鸟》说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鸟》,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七个方面阐述我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如果把设计一堂课比作一次美味佳肴,那么教材就是材料之源,因此我们一定要对它有深刻的理解,接下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六节。
本节课共分为两个课时,我所说的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鸟的主要特征及鸟与人类的关系,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为后面学习鸟的生殖和发育打下基础,因此本节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教师不仅要对教材进行分析,还要对学生有清晰明了的掌握,下面我来谈谈我所面对的学生情况。
我所面临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阅历浅,但是他们好奇心强,求知欲强,喜欢新鲜的事物,喜欢直观的教学方式。
他们在生活中经常会看到鸟,对鸟的形态结构有初步的认识,但是对于具体的结构特点及与飞行相适应的特点知之甚少,因此本节课我会尽量多采用生活中的例子,多用直观的方式展开教学,帮助学生理解和学习。
三、说教学目标结合教材以及学生情况,我确立了如下教学目标。
1、概述鸟的主要特征。
2、通过观察鸟的标本,提升观察分析能力及总结概括能力。
3、认同鸟的形态结构与各自的功能相适应。
四、说教学重难点重点:鸟的主要特征。
难点:鸟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点。
五、说教法学法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突出本节课重难点。
本节课我将采用小组讨论法、问答法、讲授法展开教学。
六、说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首先我会利用多媒体播放这样一个视频:冬天时许多鸟飞到南方越冬,春天时又从南方飞到北方来繁殖。
之后提问:它们具有如此之强的飞行能力的原因是什么?学生可能回答有翅膀。
我会继续追问:为什么鸟有翅膀就能飞,人却不能呢?鸟又有哪些适于飞行的形态结构特征?引人课题《鸟》在导入环节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是想通过生活中的现象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帮助学生建立起生物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初中生物《鸟》说课稿

初中生物《鸟》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第六节的内容。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动物的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本节将继续探究鸟是如何与飞行生活相适应的,主要是通过对鸟的形态结构、生理、行为等的观察与探究,概括出鸟类适于飞行的特点。
通过了解鸟与人类的关系,增进学生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情感。
二、说学情鸟类在日常的生活中经常容易看到。
学生对鸟的相关经验比较丰富,但归纳总结还不够。
八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观察分析和探究的能力,但能力尚且不足,不能独立完成,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帮助。
因此,对于本节的两个活动,教师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参与到观察、探究来。
三、说教学目标1.概述鸟的主要特征。
2.通过“观察与思考”活动,确立鸟的身体结构与功能相统一、鸟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3.关注鸟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形成爱鸟护鸟的情感。
四、说教学重难点课标要求能够概述脊椎动物的主要特征,在《鸟》的这一节中,此处就是在完成此要求。
同样也是学生应该掌握的重要概念。
通过掌握鸟的特征,可以为生物进行正确分类。
所以设置为教学重点,了解鸟的多样性本身不是难点,难点在于学生要从“观察与思考”活动中得出鸟的身体构造是与其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相适应的。
建立认识的过程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此处为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新课程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者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因此,为了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启发式”的教学,并运用多种媒体增加教学的新颖性,同时我还采取活动探究法、讨论法,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六、说教学过程1.新课导入创设情境导入:通过“想一想,议一议”引入,思考与讨论为什么鸟儿可以自由飞翔?为什么人类安装人工翅膀还不能飞翔?除了翅膀以外,鸟还有什么特征是适于飞行的?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引出课题。
鸟的天堂说课稿及教学设计

鸟的天堂说课稿及教学设计一、说课稿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了解鸟类的基本特征、分类和习性。
2. 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动物特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类思维和归纳总结能力。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自然界生态环境的关注和保护意识,增强学生对动物的兴趣和保护动物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让学生了解鸟类的基本特征和分类。
2. 难点:培养学生观察和描述鸟类特征的能力,并用分类法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课1. 教师出示一幅描绘鸟类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看见了什么动物?它们有什么特点?”2.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是什么动物?你们对鸟类还有什么了解?”3. 学生回答后,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目标。
Step 2 探究鸟类的特征1. 教师让学生观察并比较几种不同的鸟类图片,引导学生发现鸟类的共同特征:有羽毛、有翅膀、有喙、有脚等。
2.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鸟类的特征,并板书学生的描述。
3. 教师引导学生用手指示不同部位的特征,帮助学生记忆鸟类的基本特征。
Step 3 鸟类的分类1. 教师介绍鸟类的分类系统,包括鸟类的亚纲、目和科等。
2. 教师以示意图的形式介绍几种常见鸟类的分类,并引导学生观察鸟类的外部特征和行为等,推测它们所属的科和目。
3. 教师带领学生进行鸟类的分类游戏,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和推测进行鸟类的分类,培养学生分类思维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Step 4 拓展应用1. 教师以鸟类保护为话题,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对鸟类的影响以及保护鸟类的措施。
2. 教师组织学生参与保护鸟类的活动,如制作鸟巢、观察鸟类行为等。
3. 教师布置学生的作业:观察自己周边的鸟类,记录它们的特征和行为,并写一篇关于鸟类保护的文章。
二、教学设计1. 学情分析:学生具有一定的自然观察和分类思维的能力,对动物和自然界有一定的兴趣。
鸟类说课稿

鸟类说课稿
一、课程简介
鸟类课程是生物科学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旨在介绍鸟类的基本知识、生态习性、演化历程等。
通过对鸟类的学习,学生可以了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和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鸟类的基本知识,包括分类、形态、生理、生态等方面的内容。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操作、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三、教学内容与过程
导入新课(5分钟)
通过展示鸟类的漂亮图片和播放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对鸟类学习的兴趣和好奇心。
讲授新课(30分钟)
通过讲解、展示和讨论,引导学生了解鸟类的分类、形态、生理和生态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让学生了解鸟类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课堂互动(15分钟)
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互动问答等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预课堂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实验操作(40分钟)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鸟类的生态习性和行为特征,培养实验操作和分析能力。
课堂小结(5分钟)
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匡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多媒体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视频和图片等多种形式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案例分析:通过对典型案例的分析,引导学生深入思量和探讨问题。
《美丽的丹顶鹤》说课稿6篇

《美丽的丹顶鹤》说课稿6篇《美丽的丹顶鹤》说课稿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美丽的丹顶鹤》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丽的丹顶鹤》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学内容:《美丽的丹顶鹤》是小学语文教科版一年级下册中的一篇讲读课文,它在第八单元是第16课。
2、教材分析:我初读这篇课文,第一感觉就是这篇课文语言优美,字里行间流露出丹顶鹤的颜色美、形体美、姿态美。
渗透了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课文篇幅不长,层次清楚,内容生动,语言通俗易懂。
但是,作为老师我也从来没有亲眼见到过丹顶鹤,很难有真实的感受,要让学生只靠读书就能体会丹顶鹤的美丽、高雅确实存在很大的困难。
后来,我不断地钻研教材,并通过各种渠道查找有关丹顶鹤的知识、图片、音像资料。
在此过程中,我越来越深切地感受到了丹顶鹤的美丽和高雅。
当我拿起书来再读课文的时候,是情不自禁地将这种对丹顶鹤的喜爱、欣赏融入课文的字里行间,相信一年级的小学生读完课文也会被丹顶鹤特殊的美所深深的吸引。
3、教学目标分析: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一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对第一课时的教学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图文对照来展开合理想象,感受丹顶鹤的外形美和姿态美。
(2)了解词语旅伴、嵌、引吭高歌、展翅飞翔等的意思。
(3)通过学习,在乐读中懂得丹顶鹤是我国的一级保护动物,初步树立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
4、教学重点、难点分析:在教学时,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也是我引导学生从课文中领略丹顶鹤的美丽、高雅的难点,而开头和结尾两个自然段在教学中的比例相对较少。
二、说教法:以读为主,读中感悟,通过朗读训练,整体把握知识内容和情感态度。
根据一年级学生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为辅的认知特点,运用多媒体、语言描述、动作体验等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第六节 鸟 说课稿

“鸟”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一章《动物的主要类群》第六节《鸟》,接下来我就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这四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在单元中属于一个重点,它介绍了一个重要的动物类群——鸟。
教材强调了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按进化顺序讲述各类群动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至本节,学生基本上认识到了动物不断的进化身体结构来适应环境这个概念,这样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了一盏明灯,所以给学生最大的空间去探究鸟适于飞行的特点是本节课的宗旨,从而真正让学生感受到知识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
(二) 教学目标:基于以上的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阐明鸟类适于空中飞行的结构特点。
2.概述鸟类的主要特征。
能力目标通过对“鸟适于飞行的特点”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鸟、护鸟,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态度,树立猎杀珍稀鸟类属违法的法制观念。
(三)教学重点:1、鸟类适于空中飞行的结构特点。
2、鸟类的主要特征。
(四)教学难点:组织学生独立地对“鸟适于飞行的特点”进行探究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在教学中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教师只在课堂活动中起主导作用,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机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所以本课采用直观教学法、讲授法、演示法、比较归纳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相结合。
三、说学法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针对传统课堂教学“教师讲,学生听”的讲授式教学,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他认为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必须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发现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于是针对于本堂课,我着重点为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获得“鸟适于飞行的特点”,采取的方法灵活多样,观察、讨论、结合现有资料,分析已有资料等手段去获取知识。
四、说教学过程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从感性到理性、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我这样来安排这节课;(一)导入新课:优美的诗歌导入抓住学生的注意力,视频播放能冲击学生视觉,激发学生求知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鸟》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鸟》,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流程”“说板书设计”五方面进行阐述。
一、说教材
(一)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这一单元的课文围绕“生命之趣”选编了四篇写动物的文章,本课描绘了鸟的各种生动的情态,并且由鸟及人,借物抒情,通过写鸟来写自己对那种自由自在、潇洒自信的美好生活状态的向往和喜爱,也含蓄表达作者对于人生社会的思考。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地位、作用及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生命之趣”,我确定我的教学目标如下。
知识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
2.把握文章脉络及作者散文小品的风格。
能力目标:
1、默读课文,勾画重点语句把握文章思路。
2、指导学生通过摘录和勾画,自己读懂课文,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理解状物散文的特点托物言志。
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对鸟的生存和命运的情思,寄托着作者对无拘无束的生活的向往和对囚笼般现实的不满。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根据作者对鸟的情感,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文章内容,理解状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情感,把握文章主旨。
二、说学情。
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动物的体裁兴趣极大,本课的出现,可以让学生感受作者对鸟的挚爱,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给学生一次特殊的情感体验。
同时七年级的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理解作者情感主题并不难,但如何把作
者的情感理解加深一个层次及语言品味还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希望借这篇深厚而美好的文章唤醒孩子们的爱心,珍惜和平自由的生活。
三、说教法和学法
(一)说教法
新课程理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
而教学方法的最本质特征就是要促进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促进全体学生积极动脑。
因此,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默读法,合作探究法、教师点拨法。
(二)说学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学习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他们对学习对象所采取的研究态度。
”具体而言,就是引导学生在兴趣和质疑中学会学习。
根据以上依据,我采用的学法有:默读法、合作探究、谈论法,提倡“不动笔墨不读书”。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将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教学:
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精读课文,细节探究
总结课堂,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课后巩固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注重导入情节的创设,是兴趣激发的一个重点,也是创设学习氛围的重要环节。
因此在导入新课时,我会用富有感染力的话语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具体设计:同学们,你们家养过鸟吗?养的都是什么鸟?又是怎样养鸟的呢?(生)养鸟是一种悠闲,更是一种乐趣,今天让我们走进文学大师梁实秋,看看他笔下的鸟是什么样子的。
(设计意图:从学生身边的话题说起,增加学生的亲切感,同时便于下一步展开教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将重点字音及成语解释在书上进行勾画和补充,进一步熟悉课文,并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关于作者
梁实秋,(1903—1987),著名文学评论家、散文家、翻译家。
代表作有《雅舍小品》等。
译有《莎士比亚全集》。
《雅舍小品》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被誉为
“知性散文”的代表作家梁实秋散文经典。
今天我们所学的《鸟》则是这类散文的典范。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在文中表现“知性”的。
(设计此环节是为了拉近学生和作者之间的距离,也进一步了解作者。
)
2.朗读课文,把握生字词。
抟(tuán)羽翮(hã)蜷伏(quán)栅栏(zh à)饮啄(zhuó)呱呱(gū)曳着(yâ)长喙(huì)丰腴(yú)迷惘(wàng)鸢鹰(yuān)
(此活动针对学生的课前预习开展,有效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3.整体感知。
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课文写作的对象,用横线标出划出写鸟的特点的文字,用波浪线标出作者爱鸟体现在哪些方面,用着重号标出作者悲鸟的内容,批注自己阅读的感受。
4、理解课文的结构
理解文章整体结构,要注意通过文章的结构特色、文中提示思路的词语或句子加以理解。
散文的一般结构方式为提出对象,对对象进行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点明意义。
理解结构要从抓线索或文眼入手。
第一部分(①):提出全篇主旨
第二部分(②):笼中鸟的苦闷。
第三部分(③~⑥):自由之鸟可爱。
第四部分:(⑦)不自由的鸟不可爱。
(此环节通过对于课文行为思路的把握概括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三)、精读课文,细节探究
默读课文,合作探究:
1.第5段“我对鸟并不存任何幻想”中“幻想”的含义是什么?“我”对其不存有幻想的的原因是什么?
2.作者在文中写了哪几种鸟?作者对这些鸟的
态度分别是怎样的?
作者写了令人触目惊心的笼中鸟、令人喜悦的鸟、蛮横无情的鸟以及令人悲苦的鸟。
看到触目惊心的笼中鸟,作者是无比的关注;在四川欣赏到令人喜悦的鸟的声音、形体,作者对这些鸟是充满“爱”的;对蛮横无情的鸟,无法幻出诗意;看到那些令人悲苦的鸟时,作者则是充满同情。
3.前面4节写作者对鸟的喜爱,为何后面两节却写了“悲苦”“伤感”之情?这两种矛盾的感情出现在同一篇课文里是否不太协调?
4.“再令人触目的就是那些偶然一见的办在笼里的小鸟儿了,但是我不忍看。
”作者为什么不忍看?
(设计这几道问题,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5、品析下面句子,说说它们好在哪里。
在文中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反复朗读,并写上旁批,说明喜欢的理由。
6、这篇文章整体上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
(此环节主要让学生感受本文的语言风格,体会拟人比喻等手法的好处,把握关键词语来赏析文章,体会情感)
(四)总结课堂,拓展延伸
1、积累有关鸟的古诗词名句;
2、积累有关自由的名言警句。
(此环节设计让学生在笑的同时感受到人和动物之间的平等,学会尊重生命,热爱生活,是情感上的再加深)
(五)布置作业,课后巩固
1、阅读梁实秋的其他作品,感受作者的情怀。
2、试着向作者学习,用生动笔调为你所熟悉的动物写一个“素描”。
(此环节设计有读有写,培养学生的读写能力)
四、说板书:
板书能帮助学生更清晰、更明了地理清课文的层次,概括出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我将设计如下:
鸟
梁实秋
鸟→→→→→→→→→→→人生
↓↓
借(物)喻(人)
对自由的向往,对现实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