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优秀教案:预防犯罪教案

合集下载

部编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预防犯罪

部编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教学设计 预防犯罪

精品教案一预防犯罪【教材分析】本框题主要引导学生认识犯罪与刑罚的内涵,知道犯罪的危害,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本框题包括两个目题的内容:第一目“了解罪与罚”,主要介绍犯罪的含义与基本特征,刑罚的概念和种类;第二目“加强自我防范”,主要介绍犯罪的危害性,预防犯罪,需要杜绝不良行为,防患于未然。

【学情分析】未成年人的生活领域主要是家庭和学校,而对的犯罪的行为及其危害了解较少,因此,在理解犯罪的社会危害性和刑罚的种类时,就有一定的难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帮助学生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与社会危害性,刑罚的内涵与种类,提高学生的守法意识,规范言行,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公民。

【教学目标】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严格要求自己,防微杜渐,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

2.能力目标提升自身抵御犯罪行为的能力;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3.知识目标知道犯罪与刑罚的内涵,了解犯罪行为的代价和危害,理解并掌握加强自我防范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犯罪的基本特征和刑罚的种类。

2.教学难点:犯罪的危害性以及如何预防犯罪。

【教法学法】1.教法: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案例分析激发学生思考,课堂讨论启发学生思维,依据教材内容设计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资料、知识框架,提高教学效率。

2.学法:观察思考、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交流感悟。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多媒体播放视频:“3•01”暴恐案一审宣判思考:法院依法判处“3•01”暴力恐怖案案犯相应的惩罚,说明了什么?(学生思考后回答)教师小结:暴恐分子肆意践踏法律,故意杀人,受到了法律的严惩。

这说明任何人违法犯罪,都要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

那么,什么是犯罪?我们如何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让我们一起走进《预防犯罪》,一起寻找答案。

新课教学环节一:了解罪与罚多媒体展示:少年投毒初中生蔡某在其就读的中学操场上,将捡来的用于毒杀老鼠的有毒谷粒投放进正在操场进行体育锻炼的5名学生的饮水瓶内,导致3名学生中毒。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2《预防犯罪》优秀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5.2《预防犯罪》优秀教案

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2课时预防犯罪1.知识目标:了解犯罪的基本特征;知道犯罪的危害和后果。

2.能力目标:学会依靠社会、学校、家庭的帮助,矫正不良行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治观念,防微杜渐。

1.重点:认清犯罪的危害,加强自我防范。

2.难点:加强自我防范。

一、导入新课(播放电影《少年犯》主题歌——心声)师:同学们,这首歌是那些来自高墙内的少年犯发自肺腑的血泪之声,唱出了他们的忏悔之情。

为了我们的母亲不用“泪水染白发”,为了我们不至于“跌入激流”而“不能自拔”,我们要牢记:违法犯罪,必受惩罚。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共同探讨的课题。

设计意图:以歌曲导入,能够营造犯罪后悔恨当初的氛围,从而引出“犯罪必然受到惩罚”这一主题。

二、探究新课活动一:读案例,想问题2016年以来,全国公安机关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和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为导向,相继组织开展了打击地下钱庄、证券期货、新型网络传销,以及假币、银行卡网上非法买卖、虚开和骗税犯罪等一系列专项行动,共破获各类经济犯罪案件16.8万起,挽回经济损失356亿元,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做出了积极贡献。

思考:为什么要打击违法犯罪?学生讨论交流。

【教师小结】坚决打击严重危害国家、社会和人民利益的犯罪行为,是维护社会稳定,保证人民安居乐业的需要;尊重和保护人权,在法治框架下行使司法权力,是创造以法治文明为核心的政治文明的内在要求,是促进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总之,打击违法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犯罪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扰乱国家税收秩序;假冒伪劣犯罪多发,妨碍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实施,危害消费者合法权益。

【出示投影】刑法的作用和内容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它明确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认识违法犯罪的危害,并讲解刑法的作用和内容。

活动二:析案例,理知识案例一:甘肃针对高科技作弊特点打击“助考”高考犯罪近年来,有个别考生、家长心存侥幸、投机取巧、铤而走险违规舞弊,不仅离弦走板、欺世罔俗、声誉俱毁,而且严重破坏了公平公正的考试生态,特别是通过手机等通信工具进行高科技作弊的行为对考试安全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2预防犯罪》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二课《预防犯罪》是本学期的第八课。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犯罪现象,认识到犯罪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掌握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

教材通过案例分析、讨论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法律意识,自觉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对犯罪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犯罪的认识较为模糊,对犯罪行为的危害性缺乏深入理解。

此外,学生在面对诱惑时,可能缺乏自我控制能力,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取生动、贴近生活的案例,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提高防范意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犯罪现象,认识到犯罪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2.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的自觉性,提高防范意识。

3.引导学生掌握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四. 教学重难点1.犯罪现象的识别和防范。

2.预防犯罪的方法和技巧。

五. 教学方法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案例,引导学生了解犯罪现象,提高防范意识。

2.讨论探究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经验,培养合作精神。

3.情境模拟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提高应对犯罪的能力。

4.互动教学法:教师与学生互动,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典型案例,用于分析犯罪现象。

2.准备讨论题目,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3.准备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4.准备情境模拟材料,让学生参与实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犯罪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犯罪问题。

提问:“你们对犯罪有什么认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2.呈现(10分钟)呈现典型案例,让学生分析案例中的犯罪行为。

引导学生了解犯罪对个人和社会的危害。

3.操练(10分钟)分组讨论:如何预防犯罪?让学生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方法。

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部编版人教版《品德与法律》八年级上册:《预防罪行》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品德与法律》八年级上册:《预防罪行》教案

部编版人教版《品德与法律》八年级上册:《预防罪行》教案目标本节课的目标是教授学生如何预防罪行,增强他们的法律意识和品德观念。

教学内容1. 罪行的概念和分类2. 罪行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3. 预防罪行的方法和措施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有关罪行的短小故事或案例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并引出本课的主题:预防罪行。

2. 概念解释:向学生解释罪行的概念和分类,并与他们共同讨论不同类型罪行的影响。

3. 个人意识培养:通过示范和讨论,教授学生如何正确评估自己的行为,并培养他们遵守法律的自觉意识。

4. 社会意识培养: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让学生意识到罪行对社会造成的伤害,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通过积极的行为改善社会。

5. 预防措施讲解:向学生介绍预防罪行的方法和措施,包括提升个人安全意识、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参与社会公益活动等。

6. 总结回顾: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与学生共同总结出学到的重要知识和行为准则。

拓展练为了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可以设计以下拓展练:1. 小组讨论:要求学生分组讨论一个实际案例,并提出预防罪行的具体措施。

2. 角色扮演:安排学生分角色进行一场模拟法庭辩论,讨论如何判决具体罪行,并强调预防罪行的重要性。

3. 问题解答:提出一些与罪行和预防罪行相关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并给出自己的回答。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了解罪行的概念和分类,认识到罪行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并掌握一些预防罪行的方法和措施。

这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法律意识和品德观念,并培养他们成为积极、负责任的社会成员。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2《预防犯罪》优质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5.2《预防犯罪》优质教案

5.2预防犯罪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刑法是惩治犯罪、保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有力武器。

2.知道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3.知道刑法的含义及分类。

4.青少年要预防犯罪、自觉守法。

能力目标1.提高对刑法和犯罪的认识。

2.能够辨别犯罪行为,认清不良行为对青少年的影响。

3.增强法治观念,自觉遵纪守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提高对犯罪三个基本特征的认识,树立底线意识,自觉遵守法律。

2.知道任何人的犯罪行为都应当受到法律制裁,树立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识。

3.预防犯罪要从杜绝不良行为开始,增强法治观念,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犯罪的特征。

教学难点:加强自我防范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法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播放视频《人民的名义》从这一视频中你得到什么启示?导学提纲认真阅读教材P52-57内容,独立思考完成下列问题(时间8-10分钟)1.什么是刑法?2.什么是犯罪,犯罪具有那三个基本特征?3.什么是刑罚,如何给刑罚分类?4.如何加强自我预防,远离犯罪?一、了解罪与罚运用你的经验展示教材P52“运用你的经验”思考:我国刑法对四百多种犯罪行为分别规定了刑罚。

查阅刑法,分析图片中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1.砸破汽车玻璃偷盗车内物品属于盗窃罪。

材料链接:《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罪】: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添加非法食品添加剂,属于犯罪行为。

材料链接:《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致人死亡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特别严重危害的,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处罚。

最新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预防犯罪》教案

最新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预防犯罪》教案

《预防犯罪》教案
后序
亲爱的朋友,你好!非常荣幸和你相遇,很乐意为您服务。

希望我的文档能够帮助到你,促进我们共同进步。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术业有专攻,尺有所长,寸有所短,希望你能提出你的宝贵意见,促进我们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每一个都花费了我大量心血,其目的是在于给您提供一份参考,哪怕只对您有一点点的帮助,也是我最大的欣慰。

如果您觉得有改进之处,请您留言,后期一定会优化。

常言道:人生就是一场修行,生活只是一个状态,学习只是一个习惯,只要你我保持积极向上、乐观好学、求实奋进的状态,相信你我不久的将来一定会取得更大的进步。

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事业节节高。

预防犯罪+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预防犯罪+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本节内容选自人教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第五课第二框。

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法治教育”中的学习主题。

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认识犯罪的基本概念,了解刑罚的主要类型;认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培育和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自觉抵制校园欺凌和违法犯罪行为”。

本课依据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的相应部分是“青少年法治教育目标”“青少年法治教育内容”。

具体对应的内容是:“养成守法意识,使青少年了解、掌握个人成长和参与社会生活必需的法律常识和制度、明晰行为规则,自觉尊法、守法”“了解犯罪行为的特征、刑罚种类,建立对校园暴力等青少年常见违法犯罪行为的防范意识和应对能力”。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了部分法律常识,但依法维权意识仍然比较缺乏,正义感强,但缺少自控能力,通过学习来提高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1.政治认同: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遵纪守法的社会主义公民。

2.道德修养:认清犯罪的危害,知道犯罪的严重后果,树立法不可违意识。

3.法治意识:明辨是非,加强自我约束,远离不良行为,防微杜渐。

4.责任意识:从小事做起,遵章守法,加强自我防范。

教学重点:犯罪的含义、种类及基本特征;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教学难点: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

多媒体教学、网络音视频资源教法:讲授法、情景创设法、案例分析法学法:合作探究法、自主学习法等教师设置活动:新课导入1.播放视频:央视新闻——惩治校园欺凌2.提问:这一案例给我们什么启示?1.认真观看视频。

2.思考教师问题,并积极举手发言1.了解罪与罚介绍寻衅滋事罪的案例思考:五名未成年被判刑依据的是哪部法律?造成了哪些危害?(请从个人、他人、家庭、社会角度分析)2.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的犯罪带来了危害。

3.言语引导,点拨学生回答,多元化评价学生,总结基础知识点——刑法的作用及内容。

4.我看罪与非罪分别展示两种不同程度的违法行为。

5.2《预防犯罪》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5.2《预防犯罪》教案-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

《预防犯罪》教案一、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1.引导学生认识到刑法是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重要工具,增强对我国法律制度的认同感。

2.让学生理解犯罪行为对社会稳定和人民幸福的危害,从而认同国家打击犯罪、维护社会和谐的政策和行动。

健全人格:3.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使其能够自觉抵制不良诱惑,避免走上犯罪道路。

4.通过对犯罪案例的分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正义感。

责任意识:5.使学生明确自己在预防犯罪中的责任,不仅要做到自身不犯罪,还要积极参与社会预防犯罪的工作。

6.鼓励学生向身边的人宣传预防犯罪的知识,提高整个社会的法律意识和预防犯罪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犯罪的基本特征学生需要深入理解犯罪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这三个基本特征。

通过案例分析和对比,让学生能够准确判断哪些行为构成犯罪。

2. 预防犯罪的重要性及措施让学生认识到预防犯罪对于个人、家庭、社会和国家的重要意义,并掌握预防犯罪的具体措施,如增强法治观念、认清犯罪危害、杜绝不良行为等。

难点:1. 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犯罪的危害性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犯罪对个人身心、家庭关系、社会稳定和国家利益造成的严重损害,使他们能够真正体会到犯罪的严重性。

2. 如何树立学生预防犯罪的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预防犯罪意识,让他们将预防犯罪的理念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了解。

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讲述一个青少年因沉迷网络游戏缺钱而盗窃他人财物的案例。

提问学生:这个青少年的行为正确吗?他可能会面临什么样的后果?通过这个案例,引导学生思考犯罪行为的性质和影响。

在这个案例中,青少年的行为是不正确的,是盗窃行为。

他可能面临法律的制裁,如被判处有期徒刑、罚款等,同时还会对自己的声誉和未来发展造成负面影响,给家庭带来痛苦和损失。

2.展示一些关于犯罪对社会造成危害的图片,如犯罪现场的混乱、受害者的痛苦表情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预防犯罪
1 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犯罪的特征。

教学难点:加强自我防范。

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阅读教材P52“运用你的经验”:我国刑法对四百多种犯罪行为分别规定了刑罚。

查阅刑法,分析图片中行为的性质和应该承担的法律责任。

(1)砸破汽车玻璃偷盗车内物品属于盗窃罪。

《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罪】: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2)在食品生产过程中添加非法食品添加剂,属于犯罪行为。

《刑法》第一百四十四条: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或者单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造成严重食物中毒事故或者其他严重食源性疾患,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致人死亡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特别严重危害的,依照本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处罚。

(3)为了逼对方还债而绑架他人属于犯罪行为。

《刑法》第二百三十九条:以勒索财物为目的绑架他人的,或者绑架他人作为人质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致使被绑架人死亡或者杀害被绑架人的,处死刑,并处没收财产。

教师过渡:这三则事例说明当事人的行为不属于一般违法行为,而是触犯了刑法,构成了犯罪。

什么是犯罪、犯罪应受什么处罚、如何预防犯罪,是我们本课即将学习的内容。

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五课第2课时:预防犯罪。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了解罪与罚
(一)刑法与犯罪的含义
1.什么是刑法?
2.什么是犯罪?
教师明确:1.刑法规定了什么行为是犯罪,以及对犯罪应当判处什么样的刑罚。

2.根据刑法规定,犯罪是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触犯了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教师补充:犯罪不是自古就有的想象,而是一定历史范畴的社会现象。

犯罪的定义是刑法中的重要概念,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对于什么是犯罪,往往有着不同的概念。

刑法第十三条规定的犯罪定义,是由我们国家的性质决定的。

(二)犯罪特征
活动一: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区别(多媒体展示材料)
设计意图:启发学生从行为所造成的后果、触犯的法律和性质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明确一般违法行为与犯罪的异同,引导学生运动比较的方法分析和解决问题。

行为一:殴打他人,未对他人造成重伤→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属于一般违法行为;
行为二:殴打他人而导致他人重伤甚至死亡→触犯了刑法→属于犯罪行为
1.试对比分析上述行为。

提示:一般违法行为和犯罪行为的不同之处在于:
(1)对社会的危害程度不同:一般违法行为对社会危害程度较轻,犯罪对社会危害严重。

(2)违反的法律不同:一般违法行为触犯的是刑法以外的法律,犯罪行为触犯的是刑法。

(3)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一般违法行为要承担行政制裁或者民事责任,犯罪要接受刑罚处罚。

由此可以看出,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

2.你还能举出类似的例子吗?(学生讨论回答)
(三)刑罚含义及种类
活动二:了解刑罚(多媒体展示材料)
天津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周永康受贿、滥用职权、故意泄露国家秘密案进行了一审宣判,认定周永康犯受贿罪,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犯滥用职权罪,判处有期徒刑七年;犯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

三罪并罚,决定执行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并处没收个人财产。

1.周永康的行为是一种什么行为?
提示:犯罪行为。

2.周永康受到的处罚是什么处罚?
提示:刑罚处罚。

3.法院的判决中,哪些是主刑?哪些是附加刑?
提示:无期徒刑是主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是附加刑。

教师总结:刑罚又称为刑事处罚、刑事处分,是指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以限制或剥夺犯罪人权益为主要内容。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罚分为主刑和附加刑两大类。

目标导学二:加强自我防范
活动一:预防犯罪
设计意图:材料中的陈某由违反纪律、一般违法到犯罪,由好学生一步一步地变成罪犯。

教师要引导学生分析陈某这一转变过程的原因和危害,帮助学生认识到包括“朋友”在内的社会环境对自身的影响、法治观念对自身的影响、犯罪对自身的危害,从而做到谨慎交友、防微杜渐、遵纪守法。

1.阅读教材P55“探究与分享”
2.有人说:陈某是个特例,年龄小的人一般不会犯罪,即使犯了罪也不会受到刑罚处罚。

你认为这个观点对吗?
提示:不对,年龄小与犯罪无关,年龄小犯罪不受刑罚处罚的想法是错误的。

3.绘制出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路线图,并分析他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

提示:交损友→旷课→偷东西、打骂同学等→偷窃财物等→拦路抢劫→被判刑;
原因可以从陈某缺乏道德修养、自制力不强、没有法制观念等方面来谈,也可以从“小洞不补,大洞吃苦”方面来谈。

4.说说陈某的经历给你的启示。

提示:(1)我们作为社会成员,要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

(2)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

活动二:杜绝不良行为(多媒体展示表格)
提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中第十四条和第三十四条的规定。

三、课堂总结
本节课我们认识了什么是犯罪,犯罪的特征,明白了预防犯罪,需要我们杜绝不良行为,明辨是非,依法自律,做一个自觉守法的人。

我们应从小事做起,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防患于未然。

3 板书设计
预防犯罪⎩⎪⎨⎪⎧了解罪与罚⎩⎪⎨⎪
⎧什么是犯罪犯罪的特征
刑罚的含义及其种类
加强自我防范⎩⎪⎨⎪
⎧认清犯罪危害,远离犯罪杜绝不良行为从小事做起,防患于未然
4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学习认清犯罪特征,加强自我防范,预防违法犯罪。

通过比较法、案例分析法、填表分析法等把握知识内涵,培养学生树立法律意识,防患于未然,多种教学手段的应用,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