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理学角度 分析方登人物 影评
“他者”世界生存的尴尬_舞蹈世界如何构建他者的形象

“他者”世界生存的尴尬_舞蹈世界如何构建他者的形象关键词:方方他者世界生存困境人生价值摘要:惯以冷峻笔调书写人生困境的方方,在她的中篇《出门寻死》中却以轻松戏谑的态度演绎着一出看似滑稽的寻死闹剧。
透过作品轻松、平淡以至诙谐的叙述,我们看到的是传统女性在他者世界里尴尬的生存困境以及作者对主人公的深切关注与痛惜之情。
作品借主人公出门寻死要传递的是对寻常个体生命存在状态和价值的探寻,其中蕴藏着作者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根本性思考。
作为一位有着强烈使命感的知识分子写作者,对人和人生存于其中的环境的关注始终贯穿于方方作品的始终。
不管是她的代表作《风景》,还是“三白”系列、《桃花灿烂》等爱情小说、《乌泥湖年谱》等知识分子小说以及《奔跑的火光》等农村题材作品,我们都能从她的作品中深深地体悟到环境对人性的异化和扭曲,感悟到人在环境中的困顿和挣扎。
正如方方所说:“我的小说主要反映了生存环境对人的命运的塑造。
”①但她的《出门寻死》,虽然在一些人看来方方是放弃自己的精英立场,有意去化解困厄,消解苦难,认同世俗的生存欲望,甚至近似于对小市民的“温柔的话语抚摸”,但正如鲁迅先生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一样,在方方平静的叙述背后,隐含着对寻常个体生命存在意义和价值的探寻,蕴藏着对人类生存处境的根本性思考。
作品不仅揭示了环境对人的异化,更把笔锋直指人物自身心狱,于嬉笑戏谑中指出人是如何为“他者”世界所困扰,有力地揭示了人作为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在“他者”世界尴尬的生存困境。
关于他者,萨特在他的《存在与虚无》中有详细的论述。
在他看来,人是以一个独立个体的身份被抛至这个荒谬的世界,人是孤独的,人是无所依凭的,但更不幸的是,人要生活在一个他者构成的世界里:“他人即地狱”,“我与他人的关系则被归结为自为之间争夺自由、争夺主体性的冲突关系”②,在萨特那里,自我是一个主体概念,与此相对的“他者”则是一个客体。
“在某种程度上,萨特认为他者代表凝固的公众观念:他投射出的强大的‘注视’,使被注视者非本真的姿态固化,它不容许人作为本真的、独立的、个别的意识而存在。
【读后感】《单向度的人》_544021

《单向度的人》读后感高中的时候从朋友那里听说过这本书,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去阅读它。
现在终于有机会了。
赫伯特·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人物,被西方誉为"新左派哲学家","青年造反者的明星和精神之父"。
法兰克福学派是当代西方的一种社会哲学流派,以批判的社会理论著称。
法兰克福学派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诸领域的批判,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马尔库塞的理论与实践才广为人知的。
正如曼克莱伦所说:“马尔库塞是法兰克福学派中最著名的,也是研究所成员中惟一没有放弃他的早期革命观点的人。
”《单向度的人》是赫伯特·马尔库塞最负盛名的著作,曾被称为西方60年代末大学造反运动的教科书。
68年的学运是这个年代激进与反叛的代表,它让一代年轻人懂得什么是理想,什么是责任。
在当时,很多人都会听说这么一本书,或许还研读过,因此它被称为这场运动的“教科书”。
它的核心是批判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指出发达工业社会是如何成功地压制了人们内心中的否定性、批判性、超越性的向度,使这个社会成为单向度的社会,而生活于其中的人成了单向度的人,这种人丧失了自由和创造力,不再想像或追求与现实生活不同的另一种生活。
这是一本呼唤革命,寻求超越的书,也正是因为这点,它被很多人评价为有乌托邦的性质。
译者在前言中说,那场学运发生后,马尔库塞修正了自己在书中的部分观点,这说明他本人也认识到自己理论的幻想成分与事实不符。
我没读过他其他的书,因此也就不能十分全面地理解,只能从这本书本身出发。
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被压抑的人们为什么不起来革命。
而变得"消极沉默"了呢?马尔库塞认为,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单向度的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的人已成了单向度的人。
所谓单向度是相对于双向度而言的。
双向度是既有肯定的一面,又有否定的一面;只有肯定性,没有否定资本主义社会性、批判性,即是单向度。
影片《悲惨世界》中芳汀形象的艺术性解读

影片《悲惨世界》中芳汀形象的艺术性解读【摘要】影片《悲惨世界》中的芳汀形象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是一个坚强、独立的女性形象,展现了对生活的执着和勇气。
本文通过对芳汀形象的设定和表现、角色转变、艺术表现手法、与其他角色的对比以及符号意义的解读,对其艺术性进行分析。
芳汀形象在影片中凭借着其独特的性格和行为方式吸引了观众的目光,她所代表的坚强和勇气深深触动了人们的心灵。
总结来看,芳汀形象在《悲惨世界》中展现出了独特的艺术魅力,对影片的情节发展和主题表达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为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分析和评价芳汀形象,可以更好地理解影片《悲惨世界》所传达的深刻内涵,以及对观众产生的积极影响。
【关键词】悲惨世界、芳汀、艺术性解读、设定、表现、角色转变、艺术表现手法、对比、符号意义、评价、影响。
1. 引言1.1 介绍《悲惨世界》电影《悲惨世界》是一部根据维克多·雨果名著改编而成的音乐剧电影,由汤姆·霍珀执导,于2012年上映。
影片通过歌舞和戏剧呈现,讲述了19世纪法国的社会底层人民在革命与爱情中的挣扎与奋斗。
故事主要围绕着主人公让·瓦尔简和他的命运展开,揭示了法国社会的阶级固化和不公平现象。
《悲惨世界》被誉为音乐剧史上的经典之作,不仅在票房和口碑上取得了巨大成功,更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深受观众喜爱。
在这部电影中,芳汀是一个重要的角色,她的形象扮演者是安妮·海瑟薇。
芳汀在影片中扮演着舒曼受害者的角色,她的命运和爱情为整个故事注入了深厚的情感和戏剧张力。
芳汀的形象展现了坎坷的命运、执着的爱情和勇敢的斗争,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芳汀形象在影片中的重要性,解读她的设定和转变,探讨她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分析她与其他角色的对比和符号意义。
1.2 概述芳汀形象在影片中的重要性在电影《悲惨世界》中,芳汀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她的形象在整部影片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心理电影鉴赏

无论电影中和现实中,拉家常,最大的胜算是感情上套个近乎,最坏的则是落个长舌妇的骂名。热热闹闹的《购物狂》,就像某某拉着某某在一个阳光充沛的午后,闲聊着属于自己的生活经历,并在此过程中改善自己,提高自己,升华自己,让午后的闲聊变得如同工作那般充满价值。如果我是方芳芳,那么我怎样才能治好自己啊?我几乎可以确定,我不可能像方芳芳那样幸运,有两个高富帅追求她,又有高富帅的家人的帮助,天啊,额,的确,也许我可以去找学校的心理辅导员帮助。
看完了这部《天生购物狂》后,我发现,在生活中,学习中,我们都需要一种早到五分钟的精神,争取在最短的时候内做出果断的选择,用最饱满的心情分享丰富的欢乐时光。即使现在我还是一个学生,但是难保有一天,当我们长大了,在社会中打拼时,不知不觉中,我们会因为这些那些的原因使自己不能释放自己的压力,而导致自己也有了影片中的心理疾病了,所以我们要快乐对待生活,果断选择呢,过上好生活。
心理影片赏析

心理影片赏析从心理学角度看电影姓名:李晨学号:0916301050专业班级:09电气二班周四下【摘要】:《购物狂》是一部围绕心理主题展开的都市情景电影,很多人喜欢看这部略有些无厘头的电影,是因为内心也有类似的购物、选择乃至暴饮暴食的神经官能症问题,而心理学的神秘和魔幻般解读人心的能力,也是吸引很多人探密的一大因素。
导演诺兰说《盗梦空间》是部心理剧,他想表现的是“层层穿透某个人的心理。
”在《盗梦空间》如进阶般的层层梦境中,始终贯穿着主角柯布(Cobb)和梅尔(Mai,柯布前妻)的冲突。
透过心理学家的眼睛,他们之间的关系还是爱到深处产生的悲剧吗?关键字:心理学购物狂回避痛苦盗梦空间爱情一•天生购物狂20多年前,一个充斥着各样名牌的百货公司内,发现一个三个月大的弃婴。
这个弃婴叫方芳芳(张柏芝),长大后竟是一个购物狂,无法控制的购物欲,令芳芳经济陷于困境,更因此病而连番失业。
芳芳痛定思痛,决定去看精神科医生。
李简仁(刘青云)是城中专医购物狂的精神科医生,却又是个患有选择恐惧症的病人。
在为芳芳看病时刚巧简仁的护士周佳生(邵美琪)早产,在芳芳的协助下,顺利产子。
简仁治疗芳芳的病,解决芳芳失业的问题,芳芳则为简仁解决了在购物选择上的问题,两人互补不足,越来越合拍。
《购物狂》是一部围绕心理主题展开的都市情景电影,很多人喜欢看这部略有些无厘头的电影,是因为内心也有类似的购物、选择乃至暴饮暴食的神经官能症问题,而心理学的神秘和魔幻般解读人心的能力,也是吸引很多人探密的一大因素。
剧情回放芳芳是一个购物狂,无法控制的购物欲,令芳芳经济陷于困境,更因此而连番失业。
李简仁是城中专医购物狂的精神科医生,却又是个患有选择恐惧症的病人。
芳芳遇上一个购物时喜欢人争我也争,争到又后悔的何穷富,芳芳认定穷富有同样购物狂症状。
与此同时穷富和简仁不约而同约会芳芳,芳芳如在梦中,心神飞往约会的衣着,并不在意同时答应了两个约会。
芳芳为约会买鞋,看中两双鞋子,一时间不能下决定,偶遇一个殿堂级的购物狂陆小凤,小凤用“房树人”心理测验帮芳芳抉择,芳芳得悉小凤原来是心理医生。
通过分析《屋顶丽人》中的男性形象透视父权社会中的女性地位

通过分析《屋顶丽人》中的男性形象透视父权社会中的女性地位邹 谜内容提要:多丽丝·莱辛(1919—2013)是英国的著名女作家,并且她被誉为继弗吉尼亚·伍尔芙之后一位最伟大的女性作家。
莱辛小说的主题之一是探讨现代女性在社会中所面临的困境以及她们寻求自身解放的道路,而莱辛凭借着自身敏锐的观察力和洞察力深入细致地刻画出了笔下众多角色微妙敏感的心理状态。
本文将以其短篇小说《屋顶丽人》("A Woman on a Roof", 1963)作为文本并将目光投向其中的三个男性角色形象。
通过分析这三个男性角色各自鲜明的人物形象,我们能以新的视角更加全面地认识父权社会中的女性地位、莱辛的写作特点,以及该短篇小说的主旨。
关键词:多丽丝·莱辛 《屋顶丽人》 男性形象 女性地位作者简介:邹谜,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主要研究英美文学。
Title: An Insight of Women's Status in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Male Images in A Woman on a Roof Abstract: Doris Lessing (1919-2013) is a famous English female writer who is deemed as the greatest one after Virginia Woolf. One of her prominent writing themes is the discussion on the predicament that women have confronted in a society and their way to the release of themselves. Moreover, relying on her own sharp and excellent observation and acumen, Lessing has vividly and meticulously described the characters' delicate and sensitive psychological states in depth. This thesis focuses on her short story "A Woman on a Roof" (1963) and it will shed light upon its three male characters. Therefore, we can obtain a fresh perspective of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women's status in the patriarchal society, Lessing's writing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the theme of this short story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ose three men's perspective and distinct images.Key words: Doris Lessing A Woman on a Roof Male Images Women's StatusAuthor: Zou Mi, is from th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Research orientation includes English and American literature.《屋顶丽人》是多丽丝·莱辛于1963年发表的短篇小说,尽管作品本身并没有引起特别轰动的反响,但是它依然是一篇堪称经典的展现男女两性之间的紧张关系以及女性以沉默来抗衡男权的佳作。
电影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电影唐山大地震观后感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普通的人家,女主人元妮有两个孩子,姐姐叫方登,弟弟叫方达。
在7月28日这天,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了,23秒地震,房屋倒塌,父亲拦住女主人,抢先去救两个孩子,可惜死了。
两个孩子却被楼板压着,一个在这头,一个在那头。
母亲元妮两个都不舍得放弃,可是,情况不允许,必须做决定。
母亲一狠心,说:“救弟弟。
”就是这一句话,让姐姐方登记恨了32年。
母亲元妮带着缺了一只胳膊的儿子开始了新的生活,而死里逃生的方登被一对军人夫妻领养,从此与亲人恩断义绝,她再也不想去认那个救弟弟舍弃自己的妈妈。
直到32年后,在汶川救灾前线,姐弟俩一同参与抗震救援,学医的方登深深体会到一个母亲当时的心情,她偶遇弟弟方达,两人一同回去看望母亲。
这部电影最让我感动的是当方登回到家,母亲给她下跪时的情景和方登在父亲坟前后悔,痛哭流涕的样子,一声声的对不起使我泪如滂沱。
母亲的伟大,是无法形容,在一些困难的抉择面前,无论他们做的对与否,我们都要原谅他们,因为父母都是为了孩子着想的。
(本范文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浅析芳汀的人物形象

浅析芳汀人物形象引言:法国作家雨果19世纪60年代写成的著名小说《悲惨世界》,无论社会价值还是艺术价值都是一部不朽的现实主义作品。
它是继《巴黎圣母院》之后,在法国小说乃至世界小说史上的又一座丰碑,是雨果谱写的一曲人生主义的颂歌。
芳汀在小说中的虽镜头不多,但却具有重大的价值。
摘要:芳汀是小说主人公之一,雨果在序言中写道“贫穷使男人沉沦,饥饿使女人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而芳汀就是女人的代表。
她是美丽、善良、苦难的代名词,个人的命运与时代背景紧紧联系在一起,但在这个大的背景之下,个人的秉性是否会影响到她的走向。
世界悲惨,时代有错,社会机制有错,但是作为普通老百姓的代表,她始终努力活下去,可最终还是结束了她短暂的生命,本文试图从她的外貌特征以及人物形象的现实意义等方面来阐述。
关键词:芳汀人物形象现实意义一、人物形(一)美丽的外貌芳汀,美丽的头发和洁白的牙齿深深地打动了雨果敏感的心灵,她有着金色卷曲的长发,珍珠般洁白亮丽的牙齿,白皙的皮肤,漂亮的脸蛋。
号称“金发美人”,其第一次出场时,雨果就称赞她“赛过太阳的光辉”,书中多次写到她漂亮的长发,“一头蓬松的长发,生来自然飘逸,长就喜欢披散,需要不是加以梳理,犹如仙女撩理遮羞的垂柳”;芳汀的牙齿同样得到雨果的极力称赞,“至于芳汀,换了成了他的一切,她那一口洁白的银牙,光彩夺目,大概上帝专给了她一向使命”。
芳汀是个好姑娘。
她多愁工媚,冷若冰霜。
他在没被托洛米埃伤害之前就是这般漂亮的模样。
毫无疑问,芳汀就是雨果心中一个“美丽”的化身。
即便是到后来,芳汀被抛弃,经历了人生变故之后,像雨果说的“芳汀不幸的有了一个孩子,更不幸的是没有谋生能力的她根本没有能力养活自己的孩子”,所以,孩子的命运就是她的命运、、、、、、芳汀生的美,他有黄金和珍珠做的姿色,不过她的黄金在头上,她的珍珠在口中。
她更是爱美的,在工作之后,她买了镜子来欣赏自己美丽的长发和洁白的牙齿。
在她觉得生活逐渐好起来的时候甚至想到了按计划来添置家具买梳妆台、、、、、、其实在她心里何尝不是想回到自己恋爱时的美貌呢?甚至在病情开始恶化的时候“每当她拿着一把断了的旧梳子去梳她那一头光泽黑人、细软如丝的头发的那片刻,她还能得到一种顾影自怜的快感“,这已经是她能看到的最美好的事物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登心理成长历程——“小我”从到“大我”
姜力郢
《唐山大地震》对地震灾害后造成的人们心理震荡进行了深入表述,表现了对灾后人们心理创伤的救助和修复。
影片通过母亲和女儿方登内心的冲突与牵挂,歉疚与痛苦,展开了两代人心灵的拷问与反思。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方登的心理成长历程,展现她从“小我”走向“大我”的心灵自我救赎。
一、自我认同期
5-7岁孩子的自我认同很强,即使他们对自尊和自信的概念很模糊,但他们能够很清楚地感觉到:父母是否喜欢自己,他人是否喜欢自己。
6岁的方登,聪明、懂事、有着与众不同的个性。
理解妈妈干活热,拿回电扇之后,给妈妈先吹。
弟弟的冰棍被抢,她冲上去猛力推倒了那个比她高一个头的大男孩。
但地震后,妈妈的一句“救弟弟!”在她的心里已经留下自己被抛弃的阴影,开朗的她开始封闭自己,逃避亲人,不相信任何人。
军人夫妻领养小方登后,她总是低着头,不说话,用冷漠的眼神观察这个恐惧世界,“什么都不记得了!”是她不愿意和外界交流的借口,是她自己所谓的自我保护的方法而已。
二、青春叛逆期
青春期的孩子情绪容易波动,自我意识在这一时期出现质的变化,他们需要通过反复的尝试、碰撞、回视,慢慢地走向成熟。
养父母的通情达理和百般呵护没能打开方登因为怨恨而紧闭的心灵大门,母亲当年的“救弟弟”三个字一直刻写在她的耳畔,她始终守口如瓶,保持着沉默,企图忘却亲人,而这并没有带给她解脱,她在噩梦连连中度过了花季。
因此,大学时代她恋爱怀孕后,宁愿与男友分手也不愿去做流产。
倔强的她在内心深处向母亲宣战:我是永远都不会放弃我的孩子。
三、成熟期
后来她远渡重洋,在异国他乡相夫教女,生活也算美满。
如果没有“5·12”汶JlI大地震的经历,她的后半生还会继续沉浸在怨恨中。
“5-12”大地震发生后,她毅然来到灾区做了志愿者。
她亲眼目睹一位母亲因为没有保全女儿的腿而难以释怀,几近崩溃时,让方登终于明白了妈妈当年的无奈。
与方达的邂逅让童年的姐弟之情倏然复苏,从看到弟弟的第一眼起她就幡然醒悟,意识到自己是多么自私,她自责自己应该为弟弟得救而高兴,而不是为妈妈当年的无奈选择而终身怀怨。
最终,她回到了母亲的怀抱。
母亲32年来对她的无比愧疚和深深思念化解了她心中的怨恨,亲情终于融化了她内心的冰霜。
真正自我救赎的力量来自心灵,面对困境,人应勇敢地面对问题,学会自立自强,坚定希望的信念,用实际行动解决问题,最终方登走出心灵的牢笼,完成了由“大我”向“小我”的心灵的自我救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