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基本知识
中药基本知识PPT课件

-
24
土壤微生物 主要有细菌、真菌、放线菌、藻类和原 生动物等。土壤越肥沃,微生物越多。土壤中的微生 物:一是分解植物的残根败叶和施入土壤中的有机肥 料,释放出营养元素,供作物利用,并且形成腐殖质, 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二是分解矿物质,以利植物吸 收利用;三是土壤中的固氮菌微生物,能固定空气中 的氮素,提供给植物吸收利用。 土壤中的有些微生物会影响植物正常生长,或使土壤 中的养分受到损失,或使植物得病。
-
8
• 黄芪 • 产地 正北芪产地有浑源、应县、广灵、繁峙、宁武 • 等; 绵黄芪产地有绵县、方山)。 • 功效 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 • 主治 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便
血崩漏,表虚自汗,痈疽难溃,久溃不敛,血虚萎黄,内 热消渴
-
9
• 党参
• 产地 (潞党参产地有平顺、陵川、黎城、武乡、壶关、 襄垣、长治;台党产地有五台、五寨、代县、应县、天镇 等)。
-
25
土壤水分是土壤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为土壤微生物活动、 植物生长最主要的水源。北方人常称为土壤墒情。
农谚有:有收无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土壤水分主要来自于降水、灌溉或方缺水的旱地约占52%。
-
26
土壤空气存在于土壤中气体的总称,基本上来自于大气,也 有少部分产生于土壤中生物化学过程。土壤空气存在于无 水的土壤孔隙中,它的含量取决于土壤孔隙度和土壤含水 量,土壤空气的组成与大气相似,具有二氧化碳含量高、 氧气含量低、相对湿度高、含还原性气体、组成和数量处 于变化中。 对植物种子发芽、根系发育、微生物活动及养分转化都有 极大的影响。生产上采用深耕松土、破除扳结、排水等措 施,以改善土壤通气状况,促进植物生长发育。
中药学必背知识点

中药学必背知识点有很多,以下是一些重要的知识点:
1.中药的四气五味:四气包括寒、热、温、凉,五味包括酸、苦、甘、辛、咸。
2.中药的归经:指中药对人体的某些部位有选择性的作用,可以分为经络和脏
腑归经。
3.中药的毒性:中药也有毒性,应该注意合理使用,避免中毒。
4.中药的配伍:中药常常需要搭配使用,应该根据药物的性质和作用进行配伍。
5.中药的煎煮方法:中药的煎煮方法很重要,应该注意煎煮时间和火候。
6.常用药材的功效:如人参、黄芪、当归、熟地、枸杞、阿胶、鹿茸等,它们
的功效和作用有所不同。
7.常用药对的功效:如人参配鹿茸、人参配枸杞、当归配川芎等,它们的功效
和作用有所不同。
8.中药的用量:中药的用量应该根据个人的体质和病情进行调整。
9.中药的储存方法:中药应该储存于干燥、通风、避光的地方,避免受潮、发
霉、变质。
中药的基本知识

中药的基本知识
中药是一种古老而传统的医学体系,它使用天然植物、动物和矿物等来源的药材来调整和维护人体的健康。
以下是一些中药的基本知识:
1.药材分类:药药材通常分为植物药、动物药和矿物药。
植物药包括各种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
动物药以动物的器官、骨骼、皮毛等为原料。
矿物药则使用天然矿石或矿物质。
2.中药方剂:中医药通常以方剂的形式使用,这是不同药材的组合,经过精确的比例和炮制方法混合制成。
方剂可以根据病症的不同进行调配。
3.中药炮制:中药炮制是指将药材进行处理,以增强药效或减轻毒性。
炮制包括晒干、蒸馏、煮炼、研磨等步骤,不同的药材需要不同的处理方法。
4.中药性味归经:中药通常根据其性味和归经来分类。
性味包括寒、凉、平、温、热,而归经是指药物对于人体的作用部位。
这些属性有助于中医师选择合适的中药治疗特定病症。
5.中药应用:中药在中医中用于治疗疾病、调理健康和增强免疫力。
它们可以以各种形式使用,包括汤剂、药丸、药粉、外用药膏等。
6.中药与现代医学:中药与现代医学有许多交叉点。
许多现代药物的原型来自中药,中药也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作用。
现代研究也在不断探索中药的潜力和安全性。
7.中医药文化:中医药有着丰富的文化传承,包括针灸、推拿、气功、食疗等,这些传统医疗技术在中医中起到重要作用。
中药基础必学知识点

中药基础必学知识点
1. 中药的起源和历史:了解中药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了解中药在中医传统理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2. 中药分类:学习中药的分类方法和依据,包括按来源分类、按性味分类等。
3. 中药药材:学习常见的中药药材的名称、来源、性味、功效、用法用量等,了解中药药材的采集和贮存方法。
4. 中药配伍:学习中药配伍的原则和方法,了解中药配伍的相互作用和药理效应。
5. 中药炮制:学习中药炮制的基本方法和工艺,了解中药炮制对药物性质的影响。
6. 中药治疗原则:了解中药治疗的基本原则,包括辨病辨证、辨病辨证论治、辨证论治的基本方法等。
7. 中药制剂:了解中药制剂的常见种类和制备方法,包括水煎剂、浸膏剂、丸剂、散剂、膏剂等。
8. 中药药效评价:学习中药药效评价的方法和指标,了解中药药效评价的原理和应用。
9. 中药安全性评价:了解中药的毒性和安全性评价方法,学习中药的毒性分类和毒性评价指标。
10. 中药文献和中药鉴定:了解中药文献的基本分类和常见的中药鉴定方法,学习中药的鉴别和质量评价方法。
以上是中药基础必学的一些知识点,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帮助理解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应用,并提高对中药的认识和运用能力。
中药学基础知识

中药学基础知识一、中药学的定义中药学是一门研究中草药的来源、种植、采集、加工、贮藏、分析、炮制以及药理学、临床应用等方面知识的学科。
二、中药的来源中草药以植物为主,也包括一些动物或矿物的组分。
中草药的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植物:大部分草药来自于各种植物,如砂仁、黄芩、薏苡仁等。
2. 动物:一些草药由动物组分提取,如熊胆、鹿茸、蝮蛇胆等。
3. 矿物:一些草药来源于矿物,如雄黄、硫磺等。
三、中药的药效分类根据中草药的功效不同,中草药可以被分为不同的药效分类,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 温阳类:具有温热效果,适用于体寒、阳气不足的情况,如附子、肉桂等。
2. 寒凉类:具有清凉效果,适用于体热、发热、炎症等情况,如麻黄、连翘等。
3. 补益类:具有滋补效果,可用于调理身体、增加体力,如人参、黄精等。
4. 祛湿类:具有祛湿效果,适用于湿气重、体质虚弱的情况,如薏苡仁、荷叶等。
5. 止血类:具有止血效果,适用于出血、血瘀等情况,如土木香、蚕豆花等。
6. 安神类:具有安抚神经、镇定情绪的效果,适用于失眠、焦虑等情况,如丹参、郁金等。
四、中药的药用部位中草药的药用部位不仅仅是指整个植物,还包括其根、茎、叶、花、果实等各个部分。
中药的药用部位对于药效的发挥有重要影响,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根:如人参的根部,具有滋补强壮的作用。
2. 茎:如天麻的茎部,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3. 叶:如绿茶的叶部,具有清热去火的作用。
4. 花:如蒲公英的花部,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
5. 果实:如枸杞的果实,具有补肾明目的作用。
6. 种子:如葛根的种子,具有祛湿解毒的作用。
五、中药的配伍禁忌中药在使用时需要注意一些药物的配伍禁忌,以避免药物相互影响,甚至产生不良反应。
常见的中药配伍禁忌有以下几种: 1. 金银花与大蒜:二者不宜合用,因为同时使用会降低金银花的抗菌作用。
2. 当归与阿司匹林:当归能抑制阿司匹林的抗凝血作用,影响药物疗效。
中药知识点总结大全集

中药知识点总结大全集一、中药的识别1. 中药材的外观特征:外观特征包括植物的形态特征、器官形态特征和表面特征等。
2. 中药材的内在特征:内在特征主要包括气味、味道、性味、质地、断面、组织构造等。
3. 中药材的药材鉴别方法:鉴别方法包括宏观鉴别、显微鉴别、理化鉴别、色谱鉴别等。
4. 中药材的质量评价标准:质量评价标准包括外观质量、理化性质、微生物限度、农药残留、重金属含量等。
二、中药的分类1. 中药的来源:中药根据来源可以分为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等。
2. 中药的性味归经:中药根据其性味归经特点,可以分为寒热、苦甘、归肝肾、归心肺等不同属性的药物。
3. 中药的功能特点:中药根据其功能特点,可以分为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润肺止咳等不同类别的药物。
三、中药的功效1. 药理学作用:中药对人体产生药理学作用的基本过程,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
2. 中药的主要功效:中药的主要功效包括祛风散寒、清热解毒、活血化淤、益气养血、理气和中、润燥通窍等。
3. 中药的特殊功效:中药还具有一些特殊的功效,如提高免疫力、抗肿瘤、抗衰老、改善心血管功能等。
四、中药的应用1. 中药的单方应用:根据病情和患者特点,中药可以单方应用,具有一定疗效。
2. 中药的复方应用:中药可以根据病情配伍应用,形成复方,增加疗效。
3. 中药的治疗范围:中药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如感冒发热、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
五、中药的炮制及质量控制1. 中药的炮制方法:中药在使用前需要进行炮制,包括研磨、浸泡、煎煮、制成丸剂等多个步骤。
2. 中药的质量控制:中药的质量控制包括原料质量、加工工艺、成品质量等多个方面。
六、中药材的养生保健1. 中药材的食疗保健:中药材在生活中可以用于食疗保健,起到滋补养生的作用。
2. 中药材的按摩保健:中药材可以用于按摩保健,起到通经活络、舒筋活血、健脾益肾的作用。
3. 中药材的汤浴保健:中药材可以用于泡澡、洗浴,起到祛湿化痰、开窍醒神的作用。
中药入门基础知识

中药入门基础知识一、中药概念中药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作用的天然药物。
中药涵盖了植物、动物、矿物等天然药物,具有独特的药理和疗效,同时也具有药食同源的特点。
二、道地药材道地药材是指产于特定地域、品质优良、疗效显著的药材。
这些药材在种植、采收、加工、储存等环节都具有一定的规范和要求,以保证其药效和质量。
中国各地都有自己的道地药材,如人参、黄芪、枸杞、丹参等。
三、四气四气是指中药具有寒、热、温、凉四种药性。
这四种药性根据药物的功效和作用不同而有所区别。
寒性药物适用于热性疾病,如清热解毒;热性药物适用于寒性疾病,如温中散寒;温性药物适用于寒热夹杂或阳气不足的疾病;凉性药物适用于热毒或阴虚火旺的疾病。
四、五味五味是指中药具有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
这五种味道与中药的药理作用和人体脏腑的生理功能相互关联。
酸味药物多用于收敛、固涩;苦味药物多用于泻下、燥湿;甘味药物多用于补益、和中;辛味药物多用于发散、行气;咸味药物多用于软坚、润下。
五、升降浮沉升降浮沉是指中药对机体气机的影响,具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的运动特性。
升是指上升于身体上部,如升阳药;降是指下降于身体下部,如降逆药;浮是指向外发散,如解表药;沉是指向内收敛,如收敛固涩药。
六、归经归经是指中药对机体某些脏腑经络的选择性作用。
中药的归经理论主要依据药物对机体不同部位的治疗作用和治疗效果来确定。
如心经药可治疗心悸、失眠等心系疾病;肝经药可治疗胁痛、目疾等肝系疾病;肺经药可治疗咳嗽、喘息等肺系疾病;脾经药可治疗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等脾胃疾病;肾经药可治疗遗精、阳痿等肾虚疾病。
中医中药基本知识

中医中药基本知识
中医是中国传统医学的一种形式,其理论基础包括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和气血理论等。
中医注重维护人体的整体平衡和调和,通常采用针灸、推拿、拔罐、刮痧等手法进行治疗。
中药是中医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其基本知识包括以下内容:
1. 草药分类:中药可以分为草药、矿物药和动物药三大类。
草药又可分为上草药和下草药,上草药主要使用植物的花、叶和茎,下草药主要使用植物的根、皮和果实。
2. 中药性味归经:中药根据其性质常被归入寒、凉、平、温和热五味,同时也与五脏和六腑有密切关系。
不同的中药可以对应不同的脏腑和经络,用于调节和治疗相应的疾病。
3. 中药配方:中药可以单味使用,也可以按照一定的配方搭配使用以发挥更好的疗效。
中药配方根据病情、病因、病机等因素进行选择,常见的配方有方剂、汤剂、丸剂、散剂等。
4. 中药炮制:中药在使用之前需要进行炮制处理,以增强疗效和降低毒性。
炮制的方法包括煎煮、蒸制、晒干等。
5. 中药药性功效:不同的中药具有不同的药性和功效,常见的功效包括祛寒、燥湿、清热、解毒、补气、补血等。
需要注意的是,中药的使用需要经过专业医师的指导和判断,不能盲目使用或替代西医药物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基本知识一、中药基本概念1.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国传统医药理论指导采集、炮制、制剂,说明作用机理,指导临床应用,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应用形式的药物.2.草药系指广泛流传于民间,在正规中医院应用不太普遍,为民间医生所习用,且加工炮制尚欠规范的部分中药.3。
中草药:实则是指中药和草药的混称。
草药、中草药与中药、本草没有质的区别,为避免混淆,应统一于中药一词的概念中。
4.中药材是指药用植物、动物、矿物的药用部分采收后经产地加工形成的原料药材。
作用:制成饮片,供调配中医处方煎服,或磨成细粉服用或调敷外用,供中药企业生产中药成方制剂或制药工业提取有效化学成分的原料药.5。
中药饮片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根据辨证施治和调剂、制剂的需要,对中药材经净选,切片或进行特殊加工炮制后具有一定规格的制成品。
最初,饮片是指取药材切片作煎汤饮用之义。
6.民族药是指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所习用的药物,其药源与中药基本相同,如藏药、蒙药、维药、傣药、苗药、彝药等。
7。
中成药:是以中药材为原料,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按规定的处方和方法、加工制成一定的剂型,标明药物作用、适应症、剂量、服法,供医生、患者直接选用,符合药品法规定的药物.二、中药的产地与采集与贮藏中药的来源,除部分人工制品外,主要是天然的动物、植物和矿物。
中药的产地、采收和贮存是否适宜是影响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不合理的采收对野生动、植物来说,还会破坏药材资源,降低药材产量。
(一)产地1.道地药材:是优质纯真药材的专用名词,它是指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特点的药材。
(是指某一特定产区出产的质量优秀,疗效显著,历史悠久的药材。
)2.道地药材的确定:与药材产地、品种、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临床疗效则是其关键因素。
3. 道地药材的分类1)川药类分布于四川、重庆川贝、川芎、川乌、川木香、川牛膝、干姜、丹参、花椒、附子、郁金2)广药类分布于广东、广西、海南广巴戟、广豆根、广陈皮、广藿香、广金钱草、穿心莲、石决明、益智仁等3)云药类分布于云南的道地药材云三七、云木香、云茯苓、木蝴蝶、重楼4)贵药类分布于贵州天麻、杜仲、吴茱萸、天冬、白及、石斛5)怀药类分布于河南怀山药、怀牛膝、怀地黄、怀菊花、金银花、全蝎、何首乌6)浙药类分布于浙江白术、白芍、麦冬、浙贝母、山茱萸7)关药分布于东北三省人参、五味子、鹿茸、关黄柏、升麻、防风、桔梗、细辛8)北药类分布于河北、山东、山西党参、黄芩、黄芪、甘草、北沙参、远志、阿胶、板蓝根、知母、西洋参9)西药类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大黄、当归、枸杞、牛黄、秦皮、银柴胡、藁本10)南药类分布于长江以南的湖南、湖北、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台湾牡丹皮、蕲蛇、蟾酥、土鳖虫、大青叶、天花粉11)蒙药类分布于内蒙甘草、冬葵果、赤芍、苦杏仁、郁李仁、锁阳、黄芪、麻黄12)维药类分布于新疆伊贝母、阿魏、罗布麻叶、雪莲、紫草、锁阳13)藏药类分布于西藏手掌参、甘松、胡黄连、藏茴香、雪莲花、红景天、冬虫夏草、麝香(二)采集1.植物类药材的采收(1)全草类:多数在植物充分生长、枝叶茂盛的花前或刚开花时采收。
如荆芥、益母草、紫苏等--割取植物地上部分;车前草、蒲公英、紫花地丁等--带根全草入药,需连根拔起全株;夜交藤、忍冬藤等--茎叶同时入药的藤本植物,应在生长旺盛时割取;夏枯草、薄荷等――须用带叶花梢的更需适时采收。
(2)叶类:通常在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候进行。
此时正当植物生长茂盛的阶段,性味完壮,药力雄厚,最适于采收,如大青叶、荷叶、枇杷叶等。
有些特定的品种,如霜桑叶,须在深秋初冬经霜后采集。
(3)花类:一般在花正开放时进行,由于花多次第开放,所以要分次采摘,采摘时间很重要。
若采收过迟,则易致花瓣脱落或变色,气味散失,影响质量,如菊花、旋覆花.有些花要求在含苞欲放时采摘花蕾,如金银花、槐花、辛夷;红花则宜于花冠由黄色变橙红色时采集。
(4)果实和种子类:多数果实类药材,当于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如瓜蒌、枸杞、马兜铃.少数品种有特殊要求,应当采用未成熟的幼嫩果实,如乌梅、青皮、枳实等。
以种子入药的:①如同一果序的果实成熟期相近,可割取整个果序,悬挂在干燥通风处,以待果实全部成熟后进行脱粒;②若同一果序的果实次第成熟,则应分次摘取成熟果实;③有些干果成熟后很快脱落,或果壳裂开,种子散失,如茴香、白豆蔻、牵牛子等,最好在开始成熟时采取;④容易变质的浆果,如枸杞、女贞子,在略熟时于清晨或傍晚采收为好。
(5)根和根茎类:古人经验以阴历二、八月为佳。
也有少数例外的,如半夏、延胡索等则以夏季采收为宜。
(6)树皮和根皮类:通常在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时节)剥取树皮.此时植物生长旺盛,不仅质量较佳,而且树木枝干内浆汁丰富,形成层细胞分裂迅速,树皮易于剥离.木本植物生长周期长,应尽量避免伐树取皮或环剥树皮等简单方法,以保护药源。
至于根皮,则与根和根茎相似,应于秋后苗枯,或早春萌发前采集。
2.动物类药物的采收动物类药材因品种不同,采收各异.其具体时间,以保证药效及容易获得为原则。
如桑螵蛸、蜂巢应在秋季卵鞘、蜂巢形成后采集,并用开水煮烫以杀死虫卵,以免来年开春孵化成虫;鹿茸应在清明后45~60天截取,过时则角化;驴皮应在冬至后剥取,其皮厚质佳;小昆虫等,应于数量较多的活动期捕获,如斑蝥于夏秋季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
3.矿物类药物的采收矿物类药材大多可随时采收。
(三)中药的贮藏1.中药材及饮片商品贮存中常见的变质现象(1)虫蛀被仓虫蛀蚀的现象易被虫蛀的中药有白芷、北沙参、党参、前胡、大黄、川芎、婆罗子等(2)发霉药品受潮后,在表面或内部有霉菌生长引起的霉败现象易发霉的药品有马齿苋、车前草、陈皮、川牛膝、独活、紫菀等(3)泛油又称走油指药品受潮或受热变软或黏结而呈现油状物质外溢的现象.易泛油的中药有丁香、当归、桃仁、杏仁、柏子仁、牛膝、天冬、麦冬、熟地黄、黄精等。
(4)变色指药品固有色泽的改变易变色的中药有白芷、山药、泽泻、天花粉、黄芪、黄柏、红花、菊花、金银花、腊梅.(5)气味散失易气味散失的中药有肉桂、沉香、砂仁、豆蔻等(6)风化潮解结晶性药品因受风吹、潮湿空气或高温影响,逐渐失去结晶水而成粉末的现象称风化,逐渐溶解成液体或表面潮湿的现象称为潮解.易风化的中药有胆矾、芒硝、硼砂等。
易潮解的有芒硝、盐附子、盐苁蓉(7)腐烂最易腐烂的中药有鲜生地、鲜生姜、鲜石斛、鲜芦根(8)粘结融化指胶类或树脂类药材,因受高温或高或者高湿影响,而发生粘连结块或融化变质现象。
最易粘连结融化的中药有乳香、没药、芦荟、阿魏、鹿角胶、龟甲胶等。
2。
引起中药商品变质的主要原因(1)温度外界气温对中药商品内在成分和外观形态影响很大.如柏子仁在30度左右易泛油,一般中药商品在气温15-40度易生虫发霉。
所以控制仓储地温度或进行低温保存是较好的养护方法.(2)湿度一般库房内相对湿度控制在70%左右,药品不易变质。
(3)空气氧气和臭氧是一种强氧化剂,会加速中药中某些化学成分的氧化、还原、缩合、聚合等理化反应.降氧和真空贮存是保管养护的科学方法(4)日光会引起药品泛油、变色等变质现象,避光保存是药品养护的传统方法之一(5)虫、霉的污染3。
中药材及饮片商品贮藏养护方法(1)清洁养护法打扫、清洁、消毒(2)物理养护法中药饮片商品的含水量(安全水分)应控制在7%-13%,温度控制在25度以下,相对湿度控制在70%左右。
干燥法(包括日晒、烘烤、热蒸、红外线及微波干燥法等)、吸潮法(常用的吸潮剂有生石灰、木炭、无水氧化钙、碳酸钙和硅胶等)、低温法(包括冰箱、冰柜、冷藏柜、冷库)和真空法.(3)对抗养护法利用中药商品之间特殊的对抗特性来养护药品。
常用的对抗及有花椒、荜澄茄、白酒、医用酒精等.比如,取鹿茸装入盒子里,盒子底铺一层花椒,封好盖存放。
这样保管的鹿茸不会生虫,不变颜色。
如一定量的白酒或医用酒精与枸杞、大枣等同贮,可防止枸杞、大枣变色、生虫。
(4)气调养护法利用一定的设备,在密封的条件下,降低贮存环境空气中氧的浓度,增加惰性气体(二氧化碳、氮气等)的浓度。
(5)化学养护法常用的杀虫剂有氯化苦、磷化铝等。
(6)双低养护法化学养护与气调养护法结合。
(7)生物养护法三、中药的炮制炮制:古代称为炮炙、修治、修事等。
是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以前,根据医疗、调制、制剂的需要,而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
包括对原药材进行一般修治整理和部分药材的特殊处理。
(一) 炮制的目的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附子、川乌、草乌、半夏、天南星等生用内服易于中毒,炮制后能降低其毒性。
巴豆泻下作用剧烈,宜压油取霜用。
2、增强药物功能,提高临床疗效(1)添加辅料的目的:主要用于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对于液体辅料尤其如此.蜜炙百部、紫菀-能增强润肺止咳作用;酒炒川芎、当归-能增强温经活血作用;醋炒玄胡、香附-能增强止痛作用;姜汁炙川连、竹茹-能增强止呕作用;牛胆汁制南星-能增强熄风止痉作用.(2)不加辅料的其他炮制方法,也能增强药物的作用。
如明矾煅为枯矾,可增强燥湿、收敛作用;槐花炒制,能增强止血作用.3.改变药物的性能,扩大应用范围生地黄-甘苦寒之品,长于清热凉血;熟地黄-其性微温,而以补血见长;生姜煨熟-减其发散力,增强温中之效;生何首乌-补益力弱,泻下通便;制何首乌-失去泻下作用而专补肝肾等.4。
干燥药材或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利于贮藏药材经晒干、阴干、烘干、炒制等炮制加热处理,使之干燥,并使所含酶类失去活性,防止霉变,便于保存,久不变质。
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质量和用量准确6。
矫味、矫臭,便于服用(二)炮制的方法1。
修治包括纯净、粉碎、切制药材三道工序,为进一步的加工贮存、调剂和临床用药做好准备。
2。
水制用水或其它液体辅料处理药物的方法。
目的:主要是清洁药材,软化药材以便于切制和调整药性。
3。
火制用火加热处理药物的方法。
本法是使用最为广泛的炮制方法,常用的火制法有炒、炙、煅、煨、烘焙等。
4.水火共制这类炮制方法是既要用水又要用火,有些药物还必须加入其他辅料进行炮制。
常见的水火共制包括蒸、煮、潬、淬等。
5.其他制法(1)制霜 (2)发酵(3)发芽(4)精制(5)药拌四、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是中药作用的基本性质和特征的高度概括。
中药的性能又称药性。
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等.1.四气的含义四气即寒热温凉四种药性,它反映药物在影响人体阴阳盛衰,寒热变化方面的作用倾向(性质),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重要概念之一。
四气中温热与寒凉属于两类不同的性质。
温热属阳,寒凉属阴。
温次于热,凉次于寒,即在共同性质中又有程度上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