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药概论.
中医药学基础概论

名词解释整体观念:在观察分析和研究处理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
辨证论治:将四诊所收集的病情资料,进行分析、综合,辨清其病因、病位、病性和正邪之间的关系,最终概括、判断出某种性质的证,根据辩证的结果选择确定的应用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五行:金木水火土和其所构成的五大类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和运动变化。
相生:指金木水火土之间存在着有序的依次资生、助长和促进关系。
相克:指金木水火土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关系相乘: 五行相克太过为害。
相侮: 五行反克为害。
五行制化: 五行之间及相互制约(相克)又相互资生(相生),维持事物间的协调平衡。
气: 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或是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血:循行于脉中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津液: 是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气机调畅: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协调平衡。
气机失调: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之间的平衡失调。
经络: 是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的通路,是构成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病异治: 同一种疾病,由于表现出的证不同,可采用不同的治法。
异病同治: 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同一性质的证,便可采用相同的治法。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6种外感病邪。
七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7种情志活动,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情感反应。
痰饮: 水液停聚,不能正常布散、流通和排泄而成的病理产物,稠浊者为痰,清稀的是饮。
瘀血: 体内血液停止,包括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运不畅,阻滞于经脉及脏腑内的血液。
正气: 泛指人体的抗病能力和康复能力,是人体各种生理功能的总和。
邪气: 泛指各种致病因素。
虚证: 是指以正气虚损为矛盾的主要方面,邪不亢盛的一种病理变化。
实证: 是指以邪气抗盛为矛盾主要方面,正气未衰的一种病理变化。
《中药学概论》课件

3
身心健康
拔罐可以减轻疲劳,改善睡眠质量,并 提高免疫系统的功能。
艾灸疗法
1 热力疗法
艾灸使用灸炙的热力,刺激特定的穴位,促进气血运行和身体的自愈能力。
2 温暖舒适
艾灸有温暖的感觉,可以缓解寒冷、湿气和肌肉酸痛。
3 气血调理
艾灸可以调和气血,改善疲劳、月经问题和肠胃不适。
2 阴阳互补
阴阳相互依存,相互补养,维持人体健康与平衡。
3 五行运行
五行理论代表着五种不同的能量和物质,在人体中运动和相互转化。
气血津液
气
气是中药学中重要的元素,代表 人体生命力和能量。
血
血液在中药学中扮演着运输氧气 和营养物质的重要角色。
津液
津液负责润滑和滋润身体组织, 维持其正常功能。
中药治疗原理
1
辨证论治
通过四诊法(望、闻、问、切)和辩证
药食同源
2
理论,了解病症及体质,制定个体化的 治疗方案。
中医强调饮食的治疗作用,合理搭配食
物和草药以达到疗效。
3
整体观念
中医强调整体观念,治疗不仅关注病症, 还注重个体身心的平衡和健康。
针灸疗法
经络理论
针灸疗法基于经络理论,通过调节气血运行来促 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复方草药
中草药的复方配方是根据病情和 体质,采用多种草药的组合来治 疗疾病。
现代应用
中草药在现代医学中作为替代疗 法或与现代药物一起使用得到广 泛应用。
拔罐疗法
1
脏腑理论
拔罐通过刺激身体表面的特定穴位,起
疏通经络
2
到祛邪、通络、调节痛,促进康复和放松。
《中药学概论》PPT课件
Explore the fascinating worl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n this introductory presentation. Discover the rich history, key concepts, treatment methods, and the future of TCM.
中药学(一)概论

• 炮制的方法,常见的有下列十多种: • (一)洗 是将原药放在清水中,经过洗涤去净药物表 面的泥沙杂质,从而达到洁净卫生的目的。应注意浸洗 的时间不要边长,以防止有效成分溶于水中。 • (二)漂 将有腥气(如龟板、鳖甲、乌贼骨)或有咸 味(如昆布、海藻)或有毒性(如乌头、附子)的药物 ,可利用多量清水反复浸漂,经常换水,则能漂去这些 气味或减少毒性。 • (三)泡 就是用药物汁水浸泡以减低原药的烈性或刺 激性,如用甘草水泡远志、吴莱萸。 • (四)渍 就是在药物上喷洒少量清水,让水分渐渐渗 透而使药物柔软,便于切片。某些药物浸泡后药性易于 走失的,宜用此法。
中药学(一) 概论
工艺员:吴洁群
日 期:2018年11月02日
为什么要学习中药学?
中药能做什么?
• 中药美容 • 中药强身 • 中药治病
一、什么是中药?
• 中药就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以防病、治病 的天然药物及其简单的加工品。
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 作出了巨大贡献。
中药含义的内涵
• 理论指导:中医理论 • 用途:防病、治病 • 物料来源:天然药物(植物、动物、矿物) 简单加工品(物理、化学、生物)
二、什么是中药学?
•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 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 药的来源、采制、性 能、功效及临床应用 等知识的一门科学。
三、中药的起源
神农尝百草 《史记》载:“神农 氏以赭鞭鞭草木,始 尝百草。” 中药是人民群众在生产 实践中创造出来的。
• 按人名命名
• 以最早发现和应用该药的人来命名,带有纪念性 质。如“徐长卿”为徐氏最早发现的一种药用植 物;其他还有使君子、杜仲、刘寄奴、何首乌等 ,都是以人名命名。
• 按进口地命名
7中药学概论

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沉降 二、作用 升浮药——主上行向外 沉降药——主下行向内 因势导利 有助祛邪
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 1、气味 气温热 味辛甘——主升浮 气寒凉 味酸苦咸——主沉降 2、与质地有关 质地轻——升浮 质地重——沉降 3、与炮制、配伍有关 酒、姜汁炒——升浮 醋、盐水炒——沉降
某些药物还有引导作用:如桔梗、牛膝
中药与天然药物的区别
相同点:二者都是现代研究的热门话题。 区别点: 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经过中医辨证 论治后在中医师的指导下用药。 天然药物无中医药理论指导,不需要经过中 医辨证论治的指导下用药,且包括未经人为 加工的单体化合物。
中药学
中药学是主要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
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与临床应用等 知识的一门学科。
第一节 四
性
一、含义 四性亦称四气,即寒热温凉(平)四种药性。 二、产生 以用药反应为依据,以病症寒热为基准。 三、四气的作用 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于热证。
温热: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用于寒证(温经通络、 回阳救逆) 平性:作用缓和(寒热皆宜)
四、运用原则 一般规律: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疗寒 以热药,疗热以寒药。
泄
通泄——泻下(大黄) 泄—势缓 清泄——泻火(栀子) 泻—势猛 降泄——降逆(杏仁) 苦温燥湿——寒湿证 苦寒燥湿——热湿证 坚阴——泻火存阴(泻肾火)(黄柏、 知母、泽泻)
燥湿
咸:下、软(泻下、软坚散结) 淡:渗、利(渗湿利水) 涩:与酸味相似
四、气与味的关系 1. 气味相同,作用相似 辛温药物:解表,散寒 苦寒药物:清热泻火(下)
*炮制要得当;配伍合理;用量准确;剂型适当;给药途径
合理;注意病人个体差异
中药材概论-北京联合大学生物化学工程学院_首页

D 【水火共制】
常见的水火共制包括蒸、煮、焯、淬等。 1)煮 是用清水或液体辅料与药物共同加
热的方法。如醋煮芫花、酒煮黄芩。 2)蒸 是利用水蒸气或隔水加热药物的方
法。不加辅料者,称为清蒸,何首乌;加辅料者,称 为辅料蒸。加热的时间,视炮制的目的而定。
加固体辅料法: 可拌如土、麸、米炒。如土炒白术、麸炒
枳壳、米炒斑蝥等。 作用:可减少药物的刺激性,增强疗效。
2)炙是将药材与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 入药材内部的炮制方法。 炙法分类:蜜炙、酒炙、醋炙、盐水炙、
甘草、当归、延胡索、杜仲、
姜汁炙、鳖血、淘米水 炙的作用:可以改变药性,增强疗效或减少副作 用。 炒法与炙法的区别
重点
C.【火制】
用火加热处理药物的方法。本法是使用 最为广泛的炮制方法,常用的火制法有炒、 炙、煅、煨、烘焙等,其主要内容如下:
1) 炒 清炒:不加辅料。程度不同的清炒法 炒黄:表面微黄,或能嗅到药物的气味。 炒焦:较强火力加热,表面焦黄或焦褐色,内部微黄。 炒炭:武火加热,表面枯黑,内部焦黄或焦褐色。 炒黄、炒焦作用:增加疗效,易煎出有效成分,易粉碎。 炒炭作用:产生或增强止血功能。
中药材概论-北京联合大学生 物化学工程学院_首页
➢ 中药材概论的特点及地位 ➢ 教材特点 ➢ 授课特点 ➢ 学习特点
参考书: ➢ 中药鉴定学 ➢ 药用植物学 ➢ 中药药理学 ➢ 中药化学
总论
▲中药发展过程 ▲产地与采集 ▲基本药性理论 ▲ 中药研究进展
第一章
中药起源和发展
一.中药的概念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 ,用于预 防和治疗疾病的物质。
能够针对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证的药 物,相对说来也就分别具有向下、向上、向内、 向外的作用趋向。
中药学概论题及答案

第六章黄酮类化合物一、概念1、黄酮类化合物:泛指两个苯环通过三碳链相互连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2、盐酸—镁粉反应:将黄酮类化合物试样溶于甲醇或乙醇中,加入少许镁粉振摇,再加几滴浓盐酸呈色。
3、锆盐—枸椽酸反应:鉴定3 –或5- OH黄酮,黄色。
4、SbCl5反应:鉴定查耳酮5、氨性氯化锶反应:鉴定3‘4’ 邻二OH黄酮二、填空1.目前黄酮类化合物是泛指两个(苯)环,通过( C3 )链相连,具有(2 –苯基色原酮)基本结构的一系列化合物。
2.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体内主要以(苷)的形式存在,少数以(苷元)的形式存在。
3.黄酮类化合物的颜色与分子结构中是否存在(交叉共轭体系)有关。
4.色原酮本身(无)色,但在2—位上引入(苯)基后就有颜色。
如果(双健)氢化,则(交叉共轭体系)中断,故二氢黄酮醇(无)色。
黄酮类化合物在4/7—位引入( -OH )基团,使颜色加深。
异黄酮的共轭体系被(破坏),故呈(微黄)色。
查耳酮分子中存在(交叉共轭体系)结构,故呈(黄)色。
5.花色素的颜色随( pH )改变。
一般(小与7)时显红色,(大与8.5 )时显蓝色,(等于8.5 )时显紫色。
6.游离黄酮类化合物一般难溶或不溶于(水)中,可溶于(乙醇)、(正丁醇)及(氯仿)中,游离黄酮类化合物一般分子呈平面型,它在水中溶解的程度(<)与非平面型分子。
例如(二氢黄酮)在水中溶解大与(黄酮)。
7.花色素因以(离子型)形式存在,具有(离子)的通性,故水溶性(强)。
8.黄酮苷元分子中引入羟基后,水溶性增(大),引入羟基越多,其水溶性越(强)。
而羟基甲基化后,其水溶性(减弱)。
9.黄酮苷一般溶于(水)、(丙酮)及(正丁醇)等中,而难溶或不溶于(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中。
10.黄酮类化合物因分子中具有(酚羟基)而显酸性。
其酸性强弱顺序为:7,4’-二OH(5%NAHCO3)>7-或4‘-OH(5%NA2CO3)>一般酚羟基(0.2%NAOH)>5-OH(4%NAOH) 11.黄酮类、二氢黄酮类、黄酮醇类、异黄酮类与HCl—Mg粉反应呈(红)色。
中药学概论 PPT课件

中药
❖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医药理
论为基础,用来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物质。
❖ 20世纪90年代,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资料表明, 目前我国的中药资源种类达12807种。
植物:花、叶、子、根、皮、茎
来 源
动物
矿物
中药与草药的关系
❖ 中药:前人应用较多天然药材,药店出售, 历代文献中有记载。
3. 阐述了中药基本理论; 4. 指导了临床用药。
❖ 缺点: 1. 分类不科学; 2. 有浓厚的迷信色彩。
《神农本草经集注》
❖ 作者:梁,陶弘景 载药730种(多属南方用药)
❖ 特点: 1. 首创按自然属性分类药物的方法; 2. 首创诸病通用药。
《新修本草》
❖ 又名《唐本草》。载药844种。 ❖ 特点:图文并茂
1.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开创了世界 药学著作的先例; 2. 我国第一部药典,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
《证类本草》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后世简称《证类本草》) ❖ 作者:宋,唐慎微。载药数1558种。 ❖ 特点:图文并重,方药兼收
1. 总结了北宋以前药物学成就,集宋之前本草学大 成。 2. 流传最早的综合性本草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 实用文献价值。 此外,国家药局的设立,是北宋的一大创举,
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 (5)根、根茎和根皮类:阴历二、八月为佳。 (6)树皮类:清明到夏至间(即春、夏相交时节)
剥取树皮。
也有一些例外:如:叶类:桑叶,须在深秋或 初冬经霜后采集,以增加其寒凉性;
❖ 全草类:茵陈,采三月的嫩苗。 ❖ 果实和种子类:以幼果入药的有乌梅、青皮、
枳实等; ❖ 根及根茎类:半夏、延胡索等则以夏季采收
四川——贝母 附子 黄连 内蒙——甘草 云南——三七 茯苓 木香 山西——黄芪 党参 西藏——红花 吉林——人参
中药学概论PPT课件

安
骥
集
》
(四)宋金元时期
宋代官修本草学著作有:
《开宝本草》 • 《嘉祐补注本草》 • 《本草图经》 (附900多幅药图,是
我国现存最早的版刻本草图谱)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年代】宋代 • 【著者】唐慎微 • 【内容简介】 • 1、收藏方药数量:1558种,附方3000余首 • 2、每药均有药图和图经。
这部分内容以重要时期讲述,每个时期按下列 内容介绍: 1.该时期中药学发展特点 2.该时期的代表著作:作者
成书时间 主要内容 著作的贡献
中国历史朝代歌
夏商与西周 东周分两段 春秋和战国 一统秦两汉 三分魏蜀吴 二晋前后沿 南北朝并立 隋唐五代传 宋元明清后 皇朝至此完
西
西汉
五帝→夏→ 商→周 →春秋时代→ 秦→汉
中药学概论
中药能做什么?
中药美容 中药强身 中药治病
中药
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医药理
论为基础,用以防病、治病的天然药物及其 简单的加工品。
20世纪90年代,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资料表明, 目前我国的中药资源种类达12807种。
植物:花、叶、子、根、皮、茎
来 源
动物
矿物
医学课件
首推梁代·陶弘景所辑 《本草经集注》
《本草经集注》
【成书年代】南北朝·梁代 • 【著 者】陶弘景 (公元456~536) • 【内容简介】 • 1、收藏方药数量:载药730味 • 2、创用了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新方法
特点:
改进了药物的一般分类: 按药物的自然属性分类(玉石、草木、虫兽、
果) 按药物的用途分类(创立诸病通用药:如治
菜、果、木、器服、虫、鳞、介、禽、兽、人),62类。 每部又分若干类,共计六十类(目) 。 4、总结了16世纪以前我国人民用药的经验和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隋唐时期】
二.其他有名的本草著作 3.《海药本草》 作 者:李珣。 主要成就:主要介绍海外输入药物及南药,扩充 了本草学的内容,也反映出唐代对外来药物引进的情 况和认识水平。可见,唐至五代时期对某些食物及外 来药都已有专门的研究,扩充了本草学的内容。 4.《药性论》[《药性本草》] 作 者:甄权。 主要内容:有关药性理论的专著。
11
【中草药的起源和中草药学的发展】 【先秦时期】
2.酒的发明促进了医药的进步 原始社会的后期,人们从野果与 谷物自然发酵的启示中,还逐步掌握了 酒的酿造技术。至殷商时期,酿酒业已 十分兴盛。酒不仅是一种饮料,更重要 的是具有温通血脉、行药势和作为溶媒 等多方面的作用,故古人将酒誉为“百 药之长”。
【隋唐时期】
二.其他有名的本草著作 1.《本草拾遗》 作 者:陈藏器。 成书年代:开元年间(公元713~741年)。 主要成就:作者深入实践,不仅增补了大量民间 药物,而且辨识品类也极审慎;将各种药物功用概括 为十类,即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 湿十种。“十剂”分类法为中草药按临床功效分类的 发端。 2.《食疗本草》 作 者:由孟诜原著,经张鼎改编增补而成。 主要成就:全面总结了唐以前的营养学和食治经 验,是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食疗专著。
21
【宋代】 国家药局的设立 国家药局的设立,是北宋的一 大创举,也是我国乃至世界药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国家药局: 1076年,在京城开封开设由国家经 营的熟药所,其后又发展为修合药所(后改名为“医 药和剂局”)及出卖药所(后改名为“惠民局”)。药 局的产生促进了药材检验、成药生产的发展,带动 了炮制、制剂技术的提高,并制定了制剂规范,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即是这方面的重要文献。 其它 “秋石”是从人尿中提取的性激素制剂, 它的制备方法最早见于《苏沈良方》,《宝庆本草 折衷》则有“猪胆合为牛黄”的记载;宋代用升华 法制取龙脑、樟脑,蒸馏法制酒等,皆反映出这一 时期中药制剂所取得的成就。
22
【金元时期】 金元两代没有出现一种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本草 这一时期 的本草,一般出自医家之手,内容简要,具有明显的临床药物学 特征。 金元时期本草的主要特点 金元时期本草的主要特点有二: 一是发展了医学经典中有关升降浮沉、归经等药物性能的理 论,使之系统化,并作为药物记述中的重要内容; 二是大兴药物奏效原理探求之风。他们在宋人基础上,以药 物形、色、味为主干,利用气化、运气和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 一整套法象药理模式。这一努力的结果,丰富了中草药的药理内 容,但其简单、机械的推理方式,又给本草学造成了一些消极后 果。 食疗专著 元代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是饮食疗法专 著,记录了不少回、蒙民族的食疗方药和元蒙宫廷食物的性质及 有关膳食的烹饪方法,至今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中外医药交流 元代中外医药交流更加广泛,在药物相互 贸易中,政府还派遣人员去各国采购。阿拉伯人、法兰西人开始 来华行医。回回药物院的建立,更促进了中国医药和阿拉伯医药 的交流。
14
【魏晋南北朝时期】
代 表 作: 《本草经集注》 作 者:梁· 陶弘景所辑。 成书年代:公元500年左右。 载药数目:730种。 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 1.“序例”部分首先回顾本草学的发展概况,接 着对《本经》序例条文逐一加以注释、发挥,具有较 高的学术水平。 2.针对当时药材伪劣品较多的状况,补充了大量 采收、鉴别、炮制、制剂及合药取量方面的理论和操 作原则。 3.增列了“诸病通用药”、“解百毒及金石等毒 例”、“服药食忌例”(原书无标题,以上题目为后 人所习用)等,大大丰富了药学总论的内容。 4.各论部分,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 将所载730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 食及有名未用七类,各类中又结合三品分类安排药物 顺序。
12
【中草药的起源和中草药学的发展】
【先秦时期】
3.药物知识也由口耳相传发展为文字记载 随着文字的创造和使用,药物知识也由口耳相传 发展为文字记载。文物考古表明,在数千年前的钟鼎 文中,已有“药”字出现。 《说文解字》明确指出了“药”即
治病之物,并以“草”(植物)类居多的客观事实。
西周时已有专业的“医师”,“聚毒药以供医 事”。 《诗经》中涉及的植物和动物共300多种,其中不 少是后世本草著作中收载的药物。 《山海经》载有100余种动物和植物药,并记述了 它们的医疗用途。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载 方约300首,涉及药物240余种,对炮制、制剂、用法、 禁忌等均有记述,说明中草药的复方应用具有十分悠 久的历史。可以说它是最早涉及药物炮制、制剂等内 容的医药专著。
中草药学选论
教学要求与安排
1.学时:30学时(3-12周),12周(11月18日)考试 2.参考教材: 1)《中药学》 凌一揆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本草纲目>>精要》 钱远铭 广东科技出版社 3)《药用植物学》 丁景和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 社 4) **《中医学》(第6版)之中药部分 李家邦 人民卫 生出版社
【清代】
清代本草研究的特色 一是由于医药学的发展,有必要进一步补充修订 《本草纲目》的不足,如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 二是配合临床需要,以符合实用为原则,撷取 《本草纲目》精粹,编撰成节要性本草,如汪昂《本 草备要》、吴仪洛《本草从新》、黄宫绣《本草求真》 等。 三是受考据之风影响,从古代文献中重辑《神农 本草经》,如孙星衍、顾观光等人的辑本;或对《本 经》进行注释发挥,如张璐《本经逢原》、邹澍《本 经疏证》等。 四是清代的大批草药专著,也为综合本草提供了 新的内容。 五是清代专题类本草门类齐全,其中也不乏佳作。
6
第一章 中草药起源和中草药学的 发展
【有关概念】 一.中药的概念 中药是和西药相对而言的,它 是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从产地来看,绝大多数的中药最初都 是出产于中国。 2.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 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例:感 冒的种类(中医) 3.它充分地反映了我国的历史、文化、 自然资源等方面的若干特点。 古代本草书籍所载中药已逾3000种,经目 前整理则达8000种左右。
三.其它 唐代已开始使用动物组织、器官及激素制剂。
19
【宋代】 *宋代官修本草 宋代本草书籍的修订,乃 沿唐代先例以国家规模进行。 宋代的官修本草有: 1.公元973~974年刊行的《开宝本草》; 2.1060年刊行《嘉祐补注本草》; 3.1061年刊行的《本草图经》。《本草 图经》亦称《图经本草》,所附900多幅药图 是我国现存最早雕版本草图谱。
13
【秦汉时期】 代 表 作: 《神农本草经》 [简称《本经》] ,它是我国现存 最早(第一部)的药学专著。 作 者:该书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经历了较长时 期的充实和完善过程。 成书年代:其成书的具体年代虽尚有争议,但不会晚于公元 二世纪。 载药数目:365种。 版本情况:《本经》原书早佚,目前的版本,均系明清以来 学者考订、整理、辑复而成。 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 1.其“序例”部分,言简意赅地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 有毒无毒、养身延年与祛邪治病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 即后世所称的“三品分类法”。 2.每药之下,依次介绍正名、性味、主治功用、生长环境, 部分药物之后还有别名、产地等内容。 3.所记各药功用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 4.《本经》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对后世本草 学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20
【宋代】 *代表作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后世 简称《证类本草》] 作 者:唐慎微。 成书年代:1082-1083年。 载药数目:1500余种。 学术价值: 1.各药之后附列大量方剂(药方)以相印 证,医药紧密结合 2.宋以前许多本草资料后来已经亡佚,亦 赖此书的引用得以保存下来 3.它不但具有很高的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 值,而且还具有很大的文献价值。
7
【有关概念】
二.本草的含义 中药主要来源于植物药、动物 药、矿物药及少量的加工品,其中植物药占80 %多。古人谓“诸药草类最多,诸药以草为 本”。由于中药的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 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 草”。
三.中草药的含义 即中药中的植物药,是中药的 重要组成部分
8
【有关概念】
23
【明代】 1. 代表作 《本草纲目》 作 者:李时珍。 成书年代:初稿1578年,定稿1592年,出版1596年。 载药数目:1892种(新增374种)。 主要内容和体例:全书52卷,约200万言,附图1100 多幅,附方11000余首。各论分16部、60类。各药之下, 分正名、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 附方诸项,逐一介绍。 主要成就和贡献:《本草纲目》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 学成就之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 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书十七世纪末 即传播海外,先后有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 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2.《本草品汇精要》 刘文泰奉敕修定本草,编成《本 草品汇精要》,收药1815种。本书绘有1385幅精美的彩色 药图和制药图,是古代彩绘本之珍品。该书是我国封建社 会最概念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 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 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 要组成部分。 六.中草药学的概念 中草药学是研究中草药基 本理论和各种中草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 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中药学的 重要组成部分。
1
中草药学选论 教学要求与安排
3.成绩评定:期末考占70%;平时 表现 20% ,笔记占 10%( 考完试 后交)。 4.考试方式:开卷
2
5.怎么考? 全部为主观题。四道问答题 ( 10X4=40 分)和一道论述题( 60 分)。[发现雷同试卷一律另外处理]
3
6.怎么答? 例1. 请分析说明中药,本草和中草药的区别。
10
【中草药的起源和中草药学的发展】
【先秦时期】
1.中草药的起源 在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由于采 食植物和狩猎,得以接触并逐渐了解这 些植物和动物及其对人体的影响,不可 避免地会引起某种药效反应或中毒现象, 甚至造成死亡,举例1 因而使人们懂得 在觅食时有所辨别和选择。古人经过无 数次有意识的试验、观察,逐步形成了 最初的药物知识。举例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