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商人经商十决

合集下载

古代商人的经商十诀

古代商人的经商十诀

百姓 的需要。“ 中窥 豹, 管 略见一斑”敏锐 ,
的观察 力和 准确 的判 断力是 经商者 财 富 永不干涸 的源泉 , 也是经 商者必备的 能力
之一。
不负。越王终 成霸业, 跻身 “ 春秋 五霸” 之 列。这里越王 勾践做 的是 一桩 大买卖 , 他
发的财不是金银财 宝, 而是 一个 国家和称

要善 于捕捉 商机 , 把握 时机 , 不失 时机地
买进 卖 出。商业 的利 润源于买 卖的差价。

旦发现 买 卖的 时机 一到 , 要 “ 时若 则 趋

知地 取胜 , 择地 生财
猛兽 鸷鸟之发 ” 当机 立断。魏文侯 时, , 国
人注 重农耕 ,而 白圭 却乐 于观 时机 的变
立断 , 其仁 爱不 能恰 当地 取舍 , 其倔 强不
能坚持原 则。所 以, 这种人 跟我学经营之 道, 我也不会教他 的。” 段话, 这 把他掌握 贱 买贵卖 时机 的“ 时断” “ 断” 与 智 阐述 得
淋漓尽致 。白圭的经商原则 和经验, 被 都
下之 中, 诸侯 四通”是 理想的 货物贸易之 ,
往较远的“ 山之下” 他看 中那 里土地肥 纹 ,
沃, 物产 丰 富 , 民风 淳厚 , 民热衷 于买 居 卖, 商业易于发展。几年后, 氏成 了远近 卓
闻名的世 富。这种“ 惟任 时, 不 且惟择地”
的观念 已为后世 商人所接受。“ 淮左 , 交 通发达, 水运便利 , 货往 频繁 。其 地膏 沃,
公那样有计谋 , 如孙膑和 吴起那样 善于判
断, 能像 商鞅 执法那样说 到做 到。有 些 还 人的智慧不能随机 应变, 勇敢不 能当机 其
千军 万马之将 帅, 慧的将 帅往往会 占据 智

(3)中国古代富豪经商十大秘诀!不想穷下去就请看…现实太残酷!

(3)中国古代富豪经商十大秘诀!不想穷下去就请看…现实太残酷!

(3)中国古代富豪经商十大秘诀!不想穷下去就请看…现实太残酷!1、范蠡范蠡,春秋末期越国的大政治家。

在越国被吴国灭亡时,是他提出降吴复国韬光养晦之计策,并随同越王勾践一同到吴国为奴,千方百计谋取勾践回国,成为辅助勾践灭吴复国的第一谋臣。

但当勾践复国之后,范蠡萌生退意。

他了解勾践是一个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同安乐的人,于是他急流勇退,毅然弃官而去。

首先他到了齐国,齐国人知道他有很好的品德和很高的才能,就请他当宰相。

由于他退归林下的决心已下,不久又辞官而去。

他到了当时的商业中心陶(即今山东的定陶县)定居,自称“朱公”,所以人们称他陶朱公。

他在这里既经营商业,又从事农业和牧业,很快就表现出了非凡的经商才能,在19年内有三次赚了千金之多。

但他仗义疏财,他赚了钱,就从事各种公益事业。

他的行为使他获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界的楷模。

范蠡很有经商的头脑。

他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判断价格的涨落。

他发现价格涨落有个极限,即贵到极点后就会下落;贱到极点后就会上涨,出现“一贵一贱,极而复反”的规律。

这就很符合现代市场规律。

因为一种商品价格上涨,人们就会更多地生产,供应市场,这就为价格下跌创造了条件。

相反,如果价格太低,就打击了积极性,人们就不愿生产,市场的货物也就少了,又为价格上涨创造了条件。

故他提出一套“积贮之理”。

这就是在物价便宜时,要大量收进。

他说“贱取如珠玉”,即像重视珠玉那样重视降价的物品,尽量买进存贮起来。

等到涨价之后,就尽量卖出。

“贵出如粪土”,即像抛弃粪土那样毫不可惜地抛出。

就这样,范蠡不但自己致富,也为平抑物价、避免丰年谷贱伤农与荒年民不聊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范蠡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开创个人致富纪录的典范。

《史记》中载其“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

就是说在从商的19年中,他曾经“三致千金”——三次散尽家财,又三次重新发家。

在秦汉时代,人们就把那些巨富们称为“陶朱公”,其名字成了财富的代名词。

中国古代商道十诀

中国古代商道十诀
时 机 的 变 化 。 食 丰 收 时 他 买 进 谷 物 , 出 丝 粮 卖 漆 。 蚕 丝 上 市 时 他 就 大 量 收 购 蚕 丝 , 出 粮 待 售
兵 法 云 : 夫 地 形 者 ,兵 之 助 也 。 料 敌 制 “ 胜 , 险 厄 , 近 , 将 之 道 也 。 此 而 用 战 者 计 远 上 知 必 胜 , 知 此 而 用 战 者 必 败 。 ” 见 地 形 对 作 不 可
战 之重 要 , 将 者 不 可 不察 也 。经 商 如 作 战 , 为 商 场 如 战场 , 商 者 如 指 挥千 军 万 马 之 将 帅 , 经
智 慧 的 将 帅 往 往 会 占据 有 利 的 地 形 , 最 终 取 得 战 争 的 胜 利 。 作 为 春 秋 战 国 时 期 大 谋 略 家 的 范 蠡 , 是 深 谙 此 道 。他 以 战 略 家 的 眼 光 , 更 认 为 陶 地 为 “ 下 之 中 , 侯 四 通 ” 是 理 想 的 天 诸 , 货 物 贸易 之 地 。遂选 陶地 为 营 销 点 , 然 , 果 十 九 年 间他 三 致 千 金 , 为 世贾 ,陶朱 公 ” 美 成 “ 的
食 。 曾 说 :我 做 买 卖 , 像 伊 尹 和 姜 太 公 那 他 “ 就
样 有 计 谋 , 孙 膑 和 吴 起 那 样 善 于 判 断 , 能 如 还
像 商 鞅 执 法 那 样 说 到 做 到 。 有 些 人 的 智 慧 不 能 随机 应 变 , 勇 敢 不 能 当 机立 断 , 仁 爱 不 其 其 能恰 当地 取 舍 , 倔 强不 能 坚持 原 则 。所 以 , 其
卖 , 业 易 于 发 展 。 几 年 后 , 氏 成 了 远 近 闻 商 卓 名 的 世 富 。“ 择 良木 而 栖 , 人 择 地 而 贾 。” 鸟 商

《计然七策》与《古时经商十诀》

《计然七策》与《古时经商十诀》

《计然七策》与《古时经商十诀》范蠡的师傅计然教了他哪七策?计然七策:一、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

二、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

三、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四、贱买贵卖,加速周转。

五、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

六、财币欲其行如流水。

七、旱则资舟,水则资车《计然七策》与《古时经商十诀》计然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战略家、思想家和经济学家,计然并不是其真名实姓,而是取善于计算运筹的意思。

据说他是老子的弟子,博学多才,无所不通,尤长计算。

《史记·货殖列传》说范蠡曾拜计然为师。

他教给范蠡《贵流通》、《尚平均》、《戒滞停》等七策,这大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商业理论。

范蠡学习了计然七策后,只用了其中五策,便使越国强盛,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范蠡在感叹之余,认为计然七策既然用于治理国家有如此奇效,也应当可以用于成就自己的事业。

于是,在灭吴后,范蠡携西施一同离开越国,到齐国自称鸱夷子皮,至陶邑(今山东陶县)改名为朱公。

他运用计然七策,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

子孙继承其家业和经营之道,遂至巨万,所以后世都将陶朱公视为商人的祖师。

计然七策作为一种经营思想在证券市场中同样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这段话的意思是:怎样才能知道哪些货物会涨价和哪些会跌价呢?只要看这些货物的数量多少,或者说要看哪些过剩和哪些不足就可以知道其价格涨跌的情况。

这里的“有余”就是“供过于求”,“不足”就是“供不应求”。

供过于求则价格必落;反之,则价格必涨,这正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的物价规律。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杰出经济学家计然,就已充分认识到这一规律的存在。

在两千年后的证券市场,这一规律仍在延续。

一方面,当市场容量较小,外围资金充足时,由于股票“供不应求”,因此,股价就会上涨;另一方面,当市场不断扩容,而外围资金不能保持同步放大时,股票相对于资金就“供过于求”,股价就会回落。

国外成熟股市经过多年扩容后,市场容量过于庞大,有些个股长年累月乏人问津,甚至有的要通过缩股的方式才能保持几分钱的股价。

古代商人经商十诀

古代商人经商十诀

茎 内 皆生 害 虫 。 是 , 连 夜 安 排 大 量 收 购 高 梁 。 时 一 般 人 认 于 他 当 为 丰 收 在 望 , 将 成 年 高 梁 大 量 出 手 。结 果 高 粱 成 熟 之 际 多 被 便 害 虫 咬 死 , 梁 欠 收 。而 曹 氏商 人 却 因 未 萌 见 著 , 计 获 利 。 高 奇
财 , 两人 不肯降价销售 , 果获 的利远不及前者 。 另 结
五 、 红 刻翠 。 雕 留连顾 客
《 京 杂记 》 燕 中载 :京 师 市 店 , “ 素讲 局 面 , 红 刻 翠 , 窗 绣 雕 锦
户 。” 营 者 们 深 深 懂 得 豪 华 的装 饰 , 映 一 个 店 铺 的 实 力 , 经 反 于 是店堂设 计 画柱雕梁 、 色古香 , 碧辉煌 , 尽铺 陈之 能事 , 古 金 极

l 0
丝 , 出 粮 食 。 他 凭 着 自己 的 这 套 经 营 谋 略 , 心 经 营 , 至 家 售 精 以
累千金 。
÷

c 1
手 WE C L OME T I O P NGGU A . NUM C O I MI U OMP ANY
“ ~ I0 l ・ ・ ・ f ^l J・ , … ‘ … ^ l ’l … ‘ ・ 一 ・ 一 .I … — l … l — J’
是说 贪 图 重 利 的商 人 只 能 获 利 3 % , 薄 利 多 销 的 商 人 却 可 获 0 而
利 5 %。 《 离 子 》 0 郁 中记 载 : 三 个 商 人 在 市 场 上 一 起 经 营 同一 有
种 商 品 , 中 一 人 降 低 价 格 销 售 , 者 甚 众 , 年 时 间 就 发 了 其 买 一
《 记 ・ 殖列 传》 所载 , 国灭 了赵国以后 , 行 了移 民 史 货 中 秦 实

古代商人经商十诀商人经商经商者

古代商人经商十诀商人经商经商者

古代商人经商十诀商人经商经商者从商朝至晚清,曾涌现出不少大商人来。

但被公认为“商圣”的只有三位:范蠡、白圭和胡光墉。

1、范蠡范蠡,春秋末期越国的大政治家。

在越国被吴国灭亡时,是他提出降吴复国韬光养晦之计策,并随同越王勾践一同到吴国为奴,千方百计谋取勾践回国,成为辅助勾践灭吴复国的第一谋臣。

但当勾践复国之后,范蠡萌生退意。

他了解勾践是一个可以共患难但不能同安乐的人,于是他急流勇退,毅然弃官而去。

首先他到了齐国,齐国人知道他有很好的品德和很高的才能,就请他当宰相。

由于他退归林下的决心已下,不久又辞官而去。

他到了当时的商业中心陶(即今山东的定陶县)定居,自称“朱公”,所以人们称他陶朱公。

他在这里既经营商业,又从事农业和牧业,很快就表现出了非凡的经商才能,在19年内有三次赚了千金之多。

但他仗义疏财,他赚了钱,就从事各种公益事业。

他的行为使他获得“富而行其德”的美名,成为几千年来我国商界的楷模。

范蠡很有经商的头脑。

他根据市场的供求关系,判断价格的涨落。

他发现价格涨落有个极限,即贵到极点后就会下落;贱到极点后就会上涨,出现“一贵一贱,极而复反”的规律。

这就很符合现代市场规律。

因为一种商品价格上涨,人们就会更多地生产,供应市场,这就为价格下跌创造了条件。

相反,如果价格太低,就打击了积极性,人们就不愿生产,市场的货物也就少了,又为价格上涨创造了条件。

故他提出一套“积贮之理”。

这就是在物价便宜时,要大量收进。

他说“贱取如珠玉”,即像重视珠玉那样重视降价的物品,尽量买进存贮起来。

等到涨价之后,就尽量卖出。

“贵出如粪土”,即像抛弃粪土那样毫不可惜地抛出。

就这样,范蠡不但自己致富,也为平抑物价、避免丰年谷贱伤农与荒年民不聊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范蠡堪称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和开创个人致富纪录的典范。

《史记》中载其“累十九年三致金,财聚巨万”。

就是说在从商的19年中,他曾经“三致千金”——三次散尽家财,又三次重新发家。

在秦汉时代,人们就把那些巨富们称为“陶朱公”,其名字成了财富的代名词。

中国古代商人秘而不宣的经商十诀

中国古代商人秘而不宣的经商十诀

中国古代商人秘而不宣的经商十诀作者:张雪奎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2011年第05期中国人经商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商业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商业活动中逐渐培育出中国商人“秘而不宣”的经营谋略,归纳起来为“经商十诀”。

张雪奎老师偶尔得之,贡献出来供又是这参考:一、知地取胜,择地生财兵法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可见地形对作战之重要,为将者不可不察也。

经商如作战,商场如战常经商者如指挥千军万马之将帅,智慧的将帅往往会占据有利的地形,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大谋略家的范蠡,更是深谙此道。

他以战略家的眼光,认为陶地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是理想的货物贸易之地。

遂选陶地为营销点,果然,十九年间他三致千金,成为世贾,“陶朱公”的美称也由此而饮誉古今,留名青史。

《史记。

货殖列传》中所载,秦国灭了赵国以后,实行了移民政策,当时许多人贿赂官吏,不愿搬迁,要求留在原地,唯独富商卓氏要求迁往较远的“纹山之下”,他看中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厚,居民热衷于买卖,商业易于发展。

几年后,卓氏成了远近闻名的世富。

这种“不惟任时,且惟择地”的观念已为后世商人所接受。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的江苏扬州,地处南北要冲,交通发达,水运便利,货往频繁。

其地膏沃,有茶、盐、丝、帛之利,众多商人纷至沓来,一时商贾云集,秦商、晋商在这里定居经营。

有名的徽商也就是从这里开始起步,称雄江湖。

二、时贱而买,时贵而卖范蠡和商祖白圭认为,“时贱而买,虽贵已贱;时贵而卖,虽贱已贵。

”强调商人要善于捕捉商机,把握时机,不失时机地买进卖出。

商业的利润源于买卖的差价。

一旦发现买卖的时机一到,则要“趋时若猛兽鸷鸟之发”,当机立断。

魏文侯时,国人注重农耕,而白圭却乐于观时机的变化。

粮食丰收时他买进谷物,卖出丝漆。

待蚕丝上市时他就大量收购蚕丝,售出粮食。

明朝十大经商口诀

明朝十大经商口诀

明朝十大经商口诀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显著的朝代之一,也是一个迅速的经济发展时期。

从长期的历史发展看,明朝是中国垄断经济领域的重要时期,曾经发展出许多成功的企业家和商业家。

他们的成功,不仅归功于他们的非凡智慧,而且也归功于当时经商的规则和口诀。

以下是明朝十大经商口诀:一、学会控制空虚:节约开支,节制购买,节约所有成本,避免浪费。

二、研究市场:及时把握市场趋势,了解竞争情况,注意市场行情变化,以便制定投资策略。

三、重视人脉:多关注朋友和联系人,善于与别人建立信任关系,关系越密切,商机越多。

四、不畏浮云:轻装上阵,准时收获,敢于担当,勇于斗争。

五、靠攒钱:用最优惠的价格,在有价值的时候,攒钱买入,以节约资源。

六、精选货物:仔细选择商品,把握最佳质量,合理定价,保证长期销售。

七、精打细算:关注行业财务,坚持勤俭节约,保证自身的财务安全。

八、自强不息:持续更新管理理念,强化经营管理水平,以健康的精神,应对环境的变化。

九、要讲诚信:履行信用并实行有效的规章制度,持之以恒,不欺诈,严格实施质量管理,保证产品质量。

十、引领发展:根据市场波动及时调整策略,不断开发新产品,借助先进技术提高企业竞争力,不断推陈出新,实现持续发展。

自古以来,明朝经商口诀一直都具有重要作用,许多经典企业家都深受其影响。

比如叶圣陶,他是明朝近代投资大发展的先驱,而他的生意也是根据这十大经商口诀来运作的。

他在投资中最关心的是价值的发掘和安全,他也是最早成立证券公司的企业家之一,在他的“发明”下,为很多投资基金、证券公司等机构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明朝的经商口诀有助于企业家们在用最少的财务和时间以最佳的绩效来实现其目标。

如果企业家们能够把这十大口诀融入到他们的经营策略中,无疑会使开拓商机更为容易,更臻成功。

因此,现在的企业家们仍旧可以从明朝经商口诀中学习经验,以此指导自身的企业发展,进而实现持续稳健的经营增长。

总而言之,明朝经商口诀仍然具备重要的商业意义,为企业提供了有效的发展策略,帮助他们把握投资机会,实现企业的持续经营增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商人的经商十诀字号:小|大
耦是蓉蓉[发纸条]
头衔:元老小浪等级:发帖总数:2212
阅读:1400回复:0
发表于 2009-08-14 01:25:13 中国人经商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商业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商业活动中逐渐培育出中国商人秘而不宣的经营谋略,归纳起来为经商十诀,而这些也同样适用于当代的地产商人甚至是所有的
中国人经商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商业文化博大精深,在漫长的商业活动中逐渐培育出中国商人“秘而不宣”的经营谋略,归纳起来为“经商十诀”,而这些也同样适用于当代的地产商人甚至是所有的经商者。

一、知地取胜,择地生财
兵法云,“夫地形者,兵之助也。

料敌制胜,计险厄,远近上将之道也。

知此而用战者必胜,不知此而用战者必败。

”可见地形对作战之重要,为将者不可不察也。

经商如作战、商场如战场,经商者如指挥千军万马之将帅,有智慧的将帅往往会占据有利的地形,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史记·货殖列传》中所载,秦国灭了赵国以后,实行了移民政策,当时许多人贿赂官吏,不愿搬迁,要求留在原地,惟独富商卓氏要求迁往较远的“纹山之下”,他看中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民风淳厚、居民热衷于买卖,商业易于发展。

几年后 卓氏成了远近闻名的世富。

这种“不惟任时,且惟择地”的观念已为后世商人所接受。

二、时贱而买,时贵而卖
魏文侯时,国人注重农耕,而白圭却乐于观时而变。

粮食丰收时他买进谷物,卖出丝漆,待蚕丝上市时他就大量收购蚕丝,售出粮食。

他曾说,“我做买卖,就像伊尹和姜太公那样有计谋,如孙膑和吴起那样善于判断,还能像商鞅变法那样说到做到。

有些人的智慧不能随机应变,其勇敢不能当机立断,其仁爱不能恰当地取舍,其倔强不能坚持原则。

所以,这种人跟我学经营之道,我也不会教他的。

”这段话,把他掌握贱买贵卖时机的“时断”与“智断”阐述得淋漓尽致。

白圭的经商原则和经验 都被后世商人所称道。

他凭着自己的这套经营谋略,精心经营,以至家累千金。

三、见端知未,预测生财
据《夷坚志》记载,宋朝年间,有一次临安城失火“殃及鱼池”,一位裴氏商人的店铺也随之起火,但他并没有去救火,而是带上银两,网罗人力出城采购竹木砖瓦、芦苇椽桷等建筑材料。

火灾过后,百废待兴,市场上建房材料热销缺货,此时,裴氏商人趋机大发其财,赚的钱数十倍于店铺所值之钱,同时也满足了市场和百姓的需要。

“管中窥豹,略见一斑”,因此敏锐的观察力和准确的判断力是经商者财富永不干涸的源泉 也是经商者必备的能力之一。

四、薄利多销,无敢居贵
先秦大商理论家计然认为,“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主张“贵出如粪土 贱取如珠玉”。

司马迁说过,“贪买三元 廉买五元”,就是说贪图重利的商人只能获利30%,而薄利多销的商人却可获利50%。

汉高祖刘邦的谋士张良,早年从师黄石公时,白天给人卖剪刀,晚上回来读书,后来他觉得读书时间不够用,就把剪刀分成上、中、下三等,上等的价钱不变,中等的在原价的基础上少一文钱,下等的少两文钱。

结果,只用了半天的时间,卖出剪刀的数量比平日多了两
倍,赚得钱比往日多了一倍,读书的时间也比往日多了,所以民间有句谚语 张良卖剪刀——贵贱一样货。

五、雕红刻翠,留连顾客
《燕京杂记》中载,“京师市店,素讲局面,雕红刻翠,锦窗绣户。

”有的店铺招牌高悬,入夜家门口点起了五光十色的锦纱灯笼,把街面照得如同白昼。

有的店铺摆挂商品宣传字画,张挂名人书画,附庸风雅。

以此来升华店铺的品位与提高顾客的回头率。

还有些茶肆、饭馆、酒店中特意安排有乐器演奏和评书为客人助兴。

经营者们深深懂得豪华的装饰,反映一个店铺的实力,同时也能迎合达官巨贾、贵妇名媛“以求高雅”的消费心理,在服务上进门笑脸相迎,出门点头送行,使众多顾客“如坐春风”,从而流连忘返、百顾不厌。

六、以义为利,趋义避财
清朝年间,有一商人名舒遵刚,精榷算,善权衡。

经商之暇,喜读《四书》、《五经》,把书中的义理运用于经商之中,他曾说,“钱,泉也,如流泉然”。

他还说,“对人言,生财有大道,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 国且如此,况身家乎。

”徽州商人李大皓告诫他的继承者说,“财自道生,利缘义龋”以此严于律己,做到“视不义富贵若浮云。

”子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以义取利,德兴财昌,舍义取利,丧失了“义”也得不到“利”,为商者应深以诫之。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如果一个经营者有长期的理性和智慧,他必不会用恶劣、卑鄙之手段去获利;用恶劣的手段去做任何生意,最终将会失去已获的利润。

七、长袖善舞,多钱善贾
《韩非子·五蠢》中说,“鄙谚曰,…长袖善舞 多钱善贾‟,此言多资之易为工也。

”这里强调
了一个“善”字。

资金不足,必须善于使用,使用的目的也是获利 惟有资金与商品流通不息,才能使利润滚滚而来。

对待商品要做到“务完物”,即贮藏的货物要完好,“腐败而食之货勿留”;处理资金要做到“无息币”,即指货币不能滞压,“货币欲其行如流水”,货币和商品流通了,买卖就活了。

八、奇计胜兵,奇谋生财
兵家常说,“将三军无奇兵,未可与人争利”,“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

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中说,“治生之正道也,而富者必用奇胜。

”书中还列举了卖油脂的雍伯、卖肉制品的浊氏等商人,他们都是掌握一技之长,经营奇物的商品而致富的。

清代山西太谷县一个曹氏商人,有一年看到高梁长得茎高穗大,十分茂盛,但他觉得有些异样,随手折断几根一看,发现茎内皆生害虫。

于是,他连夜安排大量收购高梁。

当时一般人认为丰收在望,便库存高梁大量出手。

结果高梁成熟之际多被害虫咬死 高梁欠收。

而曹氏商人却奇计获利。

九、居安思危,处盈虑方
《书经》有云,“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汉书·息夫躬传》有言,“天下虽安忘战必危。

”商人李祖理“精理精勤,竹头木屑之微,无不名当于用,业以日起,而家遂烧”。

古人关于经商理财的记载中还有,“生意要勤快,切勿懒惰,懒惰则百事废;用度要节俭,切勿奢华,奢华则钱财竭”。

由此可见,经商者居安思危,勤俭为尚。

“处乎其安,不忘乎其危”。

少一些安乐,多一份忧患,将使经商者进入佳境。

十、择人任势,用人以诚
明代苏州有个叫孙春阳的杂货店,其店分为南北货房、海货房、腌腊房、酱货房、蜡烛
房,“售者由柜上取下一票,自往各房发货,而管总者掌其纲。

一日一小结 一年一大结。

自明代至清乾隆年间二百多年,子孙尚食其利,无他姓顶代者。

”在苏州这个店铺林立之地,孙春阳的杂货房生意竟然能兴盛二百多年,其成功之奥秘当得益于用人以诚,店规之严。

清道光年间的黔商胡荣命在江西经商50余年,由于他以诚待人,童叟无欺、名声大著,晚年罢业回乡,有人要求“以重金赁其肆名”,他一口回绝 并说,“彼果诚实,何籍吾名也,”可见,“诚信为本”是中国人经商的传统美德。

(作者不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