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

合集下载

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清除术的探讨

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清除术的探讨
始, 沿髂 外 、 髂 内动静 脉 外 干 血 管行 走 方 向 , 剥离 血 管
转 移 3例 , 占8 . 8% ; 腺癌 1 9例 , 淋 巴结转 移 5例 , 占 2 6 . 3% 。鳞癌 3 4例 , 共清 除 淋 巴结 4 2 0个 , 平 均 每例
1 2 . 4个 , 阳性 淋 巴结 1 0个 , 占2 . 4% 。腺 癌 l 9例 , 共
结 与解剖 学 实 际 所 有 淋 巴结 有 差 异 ; ( 3 ) 手 术 操 作 技
术、 病理 医师 取材 程度 , 淋 巴结 大小 为 l ~ 5 0 mm左 右 ;
2 . 1 淋 巴结 阳性 率
5 3例 中 8例 有 淋 巴转 移 , 转 移
( 4 ) 其 它疾 病 也可 引起 淋 巴结 形 态 、 大小 、 结构 位 置 等
2 0 1 3年 第 2 9卷 第 5期
V0 I _ 2 9 No . 5 2 01 3







5 9 Biblioteka J o u na r l o f B a o t o u Me d i c a l C o l l e g e
子 宫颈癌 盆 腔 淋 巴结清 除术 的探 讨
后 估计 提供 参考 。 1 资料 与 方法 1 . 1 临床 资料 5 3例 子 宫颈癌 患 者 , 年龄 2 6~6 5岁 , 2 . 2 组 织学 类 型与 淋 巴结转 移 鳞癌 3 4例 , 淋 巴结 平 均年龄 4 8 . 5岁 。鳞 癌 3 4例 , 平均 年龄 5 2 . 4岁 ( 3 7~ 6 5岁 ) ; 腺癌 1 9例 , 平 均年龄 3 9 . 5岁 ( 2 6~ 6 4岁 ) ; 临床 分期 : I a 期1 8例 , I b期 1 0例 , Ⅱ a 期 6例 , Ⅱ b期 9例 。 1 . 2 方 法 盆 腔 淋 巴结 清 除 术 均 沿 髂 总 动 脉 下 部 ( 髂 内外 动脉 分叉 处 上 2~3 o m) 的髂总 淋 巴结 组 织 开

Ⅰ、Ⅱ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Ⅰ、Ⅱ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

Ⅰ、Ⅱ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特征及相关因素分析范红燕;王志启;王建六;魏丽惠【期刊名称】《肿瘤预防与治疗》【年(卷),期】2008(21)4【摘要】目的:探讨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特征,相关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宫颈癌根治术后盆腔淋巴结转移及同期元转移患者的临床与病理资料.结果:盆腔淋巴结总转移率为23.35%(32/137),以闭孔淋巴结转移率最高,占全部淋巴结转移的59.37%.盆腔淋巴结转移与宫颈肌层癌浸润深度有关,而与患者年龄、病理分化及组织学类型、宫旁侵犯及淋巴管浸润无关.淋巴结转移个数(≥3个)与宫颈癌的预后密切相关.淋巴管浸润、肌层浸润深度、病理类型(鳞癌与非鳞癌)、病理分化与预后无显著相关.结论:肌层浸润≥1/2是宫颈癌患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3个者预后差,可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总页数】4页(P387-389,插1)【作者】范红燕;王志启;王建六;魏丽惠【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 100044;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 10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7.33【相关文献】1.IB~IIB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J], 陈慧君;黄亦波;林蓉蓉;郑飞云2.宫颈癌ⅠA~ⅡB期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J], 段律芳;李瑞珍;胡艳3.Ⅰb和Ⅱa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J], 胡明;朱滔4.Ⅰb~Ⅱb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与预测 [J], 李素玉;郑祥钦;宋建榕;林丹枚;张宇龙;张钧;杨丹林5.Ⅰ~Ⅱa期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分析 [J], 刘山;张映红;魏巍;吴小华;陈鸣之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宫颈癌ⅠA~ⅡB期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宫颈癌ⅠA~ⅡB期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宫颈癌ⅠA~ⅡB期的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作者:段律芳李瑞珍胡艳来源:《右江医学》2013年第04期【摘要】目的观察宫颈癌盆腔淋巴结的分布及影响其转移的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149例行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的ⅠA~ⅡB期宫颈癌患者临床资料。

分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的分布情况及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原发病灶大小、宫颈深肌层浸润、治疗前血SCCAg水平、患者年龄、病程、人乳头瘤病毒(HPV)、病理分化、组织学类型、生长方式、阴道穹隆受累等的相关性。

结果单因素χ2分析显示: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与临床分期、原发病灶大小、宫颈深肌层浸润、治疗前血SCCAg水平有关(P0.05)。

总体盆腔淋巴结转移率为2416%(36/149),主要分布于闭孔区(85.71%),其他部位淋巴结转移者多合并有闭孔淋巴结转移。

结论临床分期、肿瘤体积大小、宫颈深肌层浸润、治疗前血清SCCAg≥4 μg/L等因素与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

淋巴结转移主要分布在闭孔区,可能是宫颈癌的前哨淋巴结。

但以前哨淋巴结(SLN)活检术替代淋巴结清扫术的可行性和安全性,还需要多中心、大样本病例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证实。

【关键词】宫颈癌;淋巴结转移;转移规律;高危因素文章编号:1003-1383(2013)04-0510-03 中图分类号:R737.33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段律芳(1981-),女,广东省梅州市人,主治医师,医学硕士,研究方向:妇科肿瘤。

广泛性子宫切除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是治疗ⅠB和ⅡA期子宫颈癌的有效方法之一,其治疗效果及预后与有无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

笔者试就临床与病理对盆腔淋巴结检出率的影响及盆腔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等问题进行探讨。

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研究对象为2004年1月~2011年12月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收治妇科施行手术的ⅠA~ⅡB期宫颈癌患者149例。

年龄24~68岁,平均年龄44岁。

临床分期(FIGO分期)ⅠA期3例(1.5%),ⅠB期67例(33.5%),ⅡA期17例(85%),ⅡB期62例(31%)。

宫颈癌的转移途径

宫颈癌的转移途径

宫颈癌起病隐匿,早期不易发现,随着病情进展,当出现明显症状时已经进入晚期。

宫颈癌到了晚期容易出现各个器官的转移,引起相应的症状,给病人带来极大的痛苦,甚至威胁到生命。

那宫颈癌的转移途径有哪些呢?一、直接蔓延:直接蔓延是最常见的宫颈癌转移扩散形式。

癌瘤可直接蔓延或循淋巴管浸润而侵犯邻近的组织和器官。

1 向外向下浸润至阴道穹窿及阴道壁因前穹窿较浅,故前阴道壁常常较后壁受侵为早。

有时阴道壁的浸润呈间隔状,癌细胞可沿阴道粘膜下的淋巴组织播散,在离宫颈较远处出现孤立的转移灶。

2 癌瘤向两侧蔓延至宫旁和盆壁组织由于宫旁组织疏松,淋巴管极丰富,癌瘤一旦穿破宫颈肌膜,即可沿宫旁迅速扩散,累及主韧带、骶韧带,甚至盆壁组织。

当输尿管受到浸润或压迫造成梗阻时,可引起肾盂输尿管积水。

3 癌瘤自颈管内向上侵犯可蔓延至宫体颈管型发生的机会较多。

4 邻近器官的侵犯晚期宫颈癌向前可侵犯膀胱,向后可侵及直肠。

由于膀胱与宫颈较直肠与宫颈的关系更加密切,往往先穿过阴道前壁侵犯膀胱,再向后穿破阴道直肠隔,累及直肠。

但侵犯直肠较少见。

二、淋巴转移:淋巴转移是宫颈癌转移扩散最重要的途径。

一般是沿宫颈旁淋巴管先转移至闭孔、髂内及髂外等区域淋巴结,而后再转移至髂总、骶前及腹主动脉旁淋巴结。

晚期患者可远处转移至锁骨上淋巴结或深浅腹股沟淋巴结。

当宫颈癌晚期出现癌细胞转移时,此时的治疗就不仅仅局限在转移肿瘤的治疗上,而应是注重患者的全身性治疗,做到全面预防宫颈癌的复发转移。

如中药三联平衡疗法可以对整个患者身体机理调节,可起到明显的增效减毒的作用,保证治疗方案的顺利进行。

以上内容就是对“宫颈癌的转移途径”的简单介绍,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专家提醒,女性朋友一旦出现上述异常症状,应尽早到好的医院做检查,一旦确诊应立即配合医生治疗。

切不可盲目用药,更不要失去治疗的信心。

影响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因素

影响子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因素

The e f c s o e v c lc r i m a wih m e a t s s o l i y ph no f e t f c r i a a c no t t s a i f pe v c l m de
CA I H on b ng g— i
维普资讯0 2年 第 2 9卷 第 4期
影 响子 宫 颈 癌 盆 腔 淋 巴结 转 移 因素
蔡 红 兵
摘 要 :目的 了解影 响 宫 颈 癌 盆腔 淋 巴结 转移 的 影 响 因素 。方 法 对 l 6例 宫 颈癌 临床 资料 进 行 回 l 顾 性 分 析 。结 果 I期 宫颈 癌 盆 腔 淋 巴结转 移 率 为 6 6 , .7 Ⅱ期 宫 颈癌 淋 巴结 转移 率 为 3 . l , 疗 未控 4 6 放 及 复 发 癌 盆腔 淋 巴结转 移 率为 3 . 9 。 盆腔 淋 巴结转 移 率与 患 者 的 临床 分 期 、 理 类 型 、 瘤 体 积 及 生 长 52 病 肿
r t l i y p od e a e t ln c ls a ,pa h o c yp a e ofpe v c l m h n e r l t d wih c i i a t ge t ol gialt e,s z f t mor a el d fe e i — ie o u nd c l if r nta ton Co u i n The n l nc o e a t s s e v c od o e v c l a c no a i . l so i fe e f m t s a i p l i n e f c r i a c r i m ma ea e t c i i a y be r lt d wih ln c l sa t ge,p t l i a ,sz um o nd c l if r nta i a ho og c l i eoft r a e ld fe e iton.W e s houl o i rrs fe t e v c lc nc r d c nsde i k e f c sofc r i a a e

探讨宫颈癌术后盆腔淋巴结转移对复发及预后的影响

探讨宫颈癌术后盆腔淋巴结转移对复发及预后的影响

淋 巴 结 转 移 与 复 发及 生 存 率 有 密切 关 系 , 淋 巴 结 转 移 个数 越 多术后 复 发 风 险 较 高 , 且 生存 率 较 低 。
【 关键词】 宫颈癌 ; 淋 巴 结 转移 ; 复发 ; 预 后
【 中图 分 类 号 】 R3 3 1 . 4
【 文献标识码】 A
计 学 意 义 2结 果 2 . 1复 发 情 况
宫 颈癌 扩 散 的方 式 主要 包 括 直 接 扩 散 及 通 过 盆 腔 淋 巴结 转 移, 其中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宫颈癌扩散的主要转移途径 , 是 影 响 宫 颈 癌 患者 术 后 复 发 及 生 存 的 重 要 危 险 因 素[ ] 。因此 , 临 床 对 于宫 颈 癌 患者 术 后 盆 腔 淋 巴结 转 移 情 况 的 了解 对 于 预 后 评 估 及 治 疗 方 案 的制 定 具 有 重 要 意 义 。 本 研 究 结 果 表 明宫 颈 癌 术 后 盆 腔 淋 巴结 转 移 者 术 后 复 发 的 风 险高 于未 发 生 盆 腔 淋 巴 结 转 移 者 , 术 后 生 存 率 低 于 未 发 生 盆 腔 淋 巴结 转 移 者 , 且 淋 巴 结 转 移个 数也 与 预 后 有 密 切 关 系 , 淋 巴 结 转 移 个 数 越 多 术 后 复 发 的风 险越 高 , 生存 率 越 低 , 这与庞燕[ 等 人 的研 究 结 果 一 致 。导 致 宫 颈 癌 盆 腔 淋 巴结 转 移 发 生 的原 因 及 影 响 因素 目前 仍 不 清 楚 [ 7 ] , 临 床 应 对 宫 颈 癌 患 者 术 后 加 强 随 访, 早期发现是否 有盆 腔淋 巴结 转移 发 生 , 以 便 给 予 积 极 的治 疗, 改善患者预后 。 综上所述 , 宫 颈 癌术 后 盆 腔 淋 巴 结 转 移 以 及 淋 巴结 转 移 个 数与术后复发及生存率有 密切关 系 , 盆 腔 淋 巴结 转 移 者 术 后 复 发风险较高 , 且 生存 率较 低 , 淋 巴结 转 移 个 数 与 术 后 复 发 成 正 相 关性 , 与 生 存 率 呈 负 相关 性 。 参 考 文献 [ 1 ] R o y M ,B o u c h a r d— F o r t i e r G,P o p a I ,e t a 1 .Va l u e o f s e n t i n e l n o d e ma p p i n g i n c a n c e r o f t h e c e r v i x [ J ] . G y n e c o l On c o l ,

影响Ⅰ~Ⅱa期宫颈癌术后预后因素的分析

影响Ⅰ~Ⅱa期宫颈癌术后预后因素的分析

织 阳性 、 管癌 栓 、 颈深 肌 层 浸 润 、 脉 宫 阴道 切缘 组 织
阳性或 盆 腔 淋 巴结 转 移 , 术 后 接 受 放 疗 , 剂 量 于 总 达 4 , ~6周 完 成 。4例 ( . 8 ) 为宫 颈 腺 0Gy 4 3 4 因 癌 、 分化 、 管 癌 栓 或 淋 巴 结 转 移 接 受 了 术后 辅 低 脉
有统计学意义( P一0 0 8 ) . 3 6 。单 因 素 分 析 提 示 , 龄 、 床 分 期 、 颈肌 层 浸 润程 度 、 管 或 淋 巴 管 累 及 情 况 和 盆 腔 年 临 宫 血 淋 巴结 转 移 情 况 与早 期 宫 颈 癌 预 后 有 关 。C X 模 型 多 因 素 分 析 表 明 , 颈 肌 层 浸 润 程 度 、 管 或 淋 巴管 累 及 情 况 O 宫 血 和 盆 腔 淋 巴 结转 移个 数 是 影 响 早 期 宫 颈 癌 的独 立 预 后 因 素 。有 ≥ 2个 高 危 因 素 者 , 后 放 疗 或 化 疗 与 未 治 疗 者 生 术 存 率 分 别为 8 . 3 和 1 . 7 , 者 比较 差 别 有 统 计 学 意义 ( < O 0 ) 3 3 6 6 两 P .5 。 结 论 I~ Ⅱa期 宫 颈 癌 预后 年 轻 患
关 键 词 : 宫 颈 肿 瘤 ;预 后 ; 活 率 分 析 ;年 龄 因 素 ;子 宫 切 除 术 ; 巴结 切 除 术 存 淋
中 图分 类 号 : R 3 . 3 . 7730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7 — 1 4 2 0 ) 50 2 — 5 6 2 4 9 ( 0 8 0 — 4 90
者 比 中老 年 患 者 差 。宫 颈 肌 层 浸 润 程度 、 管 或 淋 巴管 累及 情 况 和 盆 腔 淋 巴结 转 移 情 况 是 影 响 早 期 宫 颈 癌 的 独 立 血 预后 因素 。有 ≥ 2个 高 危 因 素 者 术 后 辅 助 治 疗 , 以 明 显 提 高 疗 效 。 可

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因素分析论文

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因素分析论文

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因素分析论文宫颈癌淋巴结转移因素分析论文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2008年10月—2009年3月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妇瘤科接受手术治疗的Ⅰ~Ⅱa(FIGO分期)宫颈癌患者180例,行广泛子宫切除术+盆腹腔淋巴结切除术,经病理确诊有盆腹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39例。

2009年1月—2014年7月铜陵市妇幼保健院妇科收治的宫颈癌患者中,选择手术治疗的患者Ⅰa2~Ⅱa(FIGO分期),行广泛子宫切除术+盆腹腔淋巴结切除术40例。

经病理确诊有盆腹腔淋巴结转移的患者8例。

将淋巴结转移47例为研究组,无淋巴结转移173例为对照组。

研究组年龄30~75岁,对照组年龄31~74岁。

2组患者的`年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7例因局部病灶较大或明显浸润阴道穹窿部,术前接受腔内放疗,A点剂量为15~20Gy,腔内放疗后2周行手术治疗;3例术前腔内放疗+新辅助化疗1次后2周行手术治疗;3例介入化疗治疗后2周左右后行手术治疗;1例术前新辅助化疗2次后2周行手术治疗。

1.3统计学方法统计软件采用SPSS10.0,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淋巴结转移特征220例手术患者中,经病理确诊有盆腔淋巴结转移者47例,占21.4%。

其中Ⅰa1期1例,Ⅰb1期19例,Ⅰb2期2例,Ⅱa期25例。

8例腹主动脉旁淋巴结取样阳性(其中1例淋巴结大与周围粘连无法切除),5例髂总淋巴结转移(单一转移1例,多个淋巴结转移4例);47例盆腔淋巴结转移中(单一转移18例,多个淋巴结转移29例,左右盆腔均转移17例)。

2.2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分析表明:研究组肌层浸润深度>2/3者21例(占44.7%),对照组21例(占12.1%),肌层浸润深度>2/3者盆腔淋巴结转移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脉管内瘤栓阳性者33例(占70.2%),对照组24例(占13.9%),脉管内瘤栓阳性盆腔淋巴结转移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次两组肿瘤直径(≥4cm)、肿瘤类型(内生型)与盆腔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而盆腔淋巴结转移与患者年龄、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术前辅助治疗无关(P>0.0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宫颈癌盆腔淋巴结转移分布及危险因素分析目的分析贵州地区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收集2010年2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的ⅠB~ⅡB期168例宫颈癌手术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淋巴结分布情况及相关高危因素及预后。

结果淋巴结转移部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闭孔淋巴结最易出现转移,淋巴结转移与FIGO分期、脉管癌栓/神经侵犯、宫旁浸润、病理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均有关,与病理类型及年龄无关。

淋巴结转移组预后较非转移组差。

结论宫颈癌淋巴结分布以顺站转移为主,分期、脉管癌栓/神经侵犯、宫旁浸润、病理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是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淋巴结转移者预后差于无转移者。

Abstract: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linico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cervical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Guizhou province.Methods The clinical and pathological data of 168 patients with stage ⅠB~ⅡB cervical cancer admitted to our hospital from February 2010 to July 2014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The distribution of lymph nodes and related risk factors and prognosis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Results There wer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lymph node metastasi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0.05).Most of the closed-cell lymph node metastases,lymph node metastasis and FIGO staging,vascular tumor thrombosis/nerve invasion,uterine infiltration,pathological differentiation,depth of myometrial invasion related.Has nothing to do with the pathological type and age.The prognosis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group was worse than that of non-metastasis group.Conclusion The distribution of lymph nodes in cervical cancer was mainly in the same station,stage,vascular tumor embolus/nerve invasion,periuterine infiltration,pathological differentiation,depth of myometrium invasion were risk factors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The prognosis of lymph node metastasis was worse than that of non-metastasis.Key words:Cervical cancer;Lymph node metastasis;Risk factors宮颈癌(cervical cancer)是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我国是宫颈癌高发地区之一,近年发病率有升高及年轻化趋势。

盆腔淋巴结转移是宫颈癌的主要转移方式[1],也是影响宫颈癌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相关文献报道分析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分布及相关因素[2-4]。

本研究对2010年2月~2014年7月我院手术确诊的ⅠB~ⅡB期宫颈癌患者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分析,探讨盆腔淋巴结转移分布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以及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的关系,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10年2月~2014年7月我院收治手术确诊的宫颈癌168例,本次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学委员会审查并批准,患者术前临床FIGO分期为ⅠB~ⅡB期,均行规范的“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有明确的术后病理结果,患者及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直接行放化疗未手术者不纳入统计分析。

年龄28~68岁,平均年龄(44.75±8.03)岁;其中≥45岁者67例,1/2者129例,<1/2者39例。

1.2方法所有患者经宫颈活检明确为宫颈癌后,行“广泛性全子宫切除术+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

结合术后病理,如患者存在任何一个高危因素(宫旁浸润、淋巴结阳性、切缘阳性),或者2个或更多中危因素(脉管/神经浸润、深间质浸润、肿瘤大小、低分化、非鳞癌),需补充术后辅助放化疗。

治疗后对患者采用复诊、电话等随访方式,统计患者的生存、复发情况。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两组独立二分类资料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曲线,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2.1盆腔淋巴结转移情况168例患者中60例有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35.71%。

其中闭孔、髂内、髂外、髂总、腹股沟、骶前淋巴结转移分别38例、28例、14例、11例、11例、0例。

在淋巴结转移部位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总体分布符合淋巴结顺站转移特点。

闭孔淋巴结是淋巴结转移最常见位置,见图1。

2.2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在ⅠB~ⅡB期宫颈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总体分布符合顺站转移特点,闭孔淋巴结最易出现转移,经单因素分析发现FIGO 分期越晚,肿瘤侵犯周围组织范围越广,病理分化程度越低,恶性程度越高,淋巴结转移的机会越大,脉管癌栓/神经侵犯、宫旁浸润、肌层浸润深度均增加淋巴结转移风险。

淋巴结转移与病理类型及年龄无关,见表1。

经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脉管癌栓/神经侵犯、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见表2。

2.3淋巴结转移与预后分析随访至2017年7月,168例患者有15例失访,3年总生存率为84.96%。

108例无淋巴结转移患者中有10例失访,98例未失访者中出现复发或/和转移共16例,比例为16.32%,3年生存率为91.83%;60例有淋巴结转移患者有5例失访,55例未失访者中出现复发或/和转移共21例,比例为38.18%,3年生存率为72.73%。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转移组复发转移率更高,预后更差。

3讨论宫颈癌是最常见的三大妇科恶性肿瘤之一,是发展中国家女性肿瘤致死的第二位原因。

目前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及放化疗,对ⅠB~ⅡA及部分ⅡB期患者通常先手术,然而,目前临床工作中分期多采用2009临床FIGO分期,在该分期中盆腔淋巴结是否转移并不影响分期,术前查体难以发现转移淋巴结,盆腔MRI等影像学检查可以作为参考,但不能确诊,只能根据术中所见情况及术后病理诊断判断是否有高危因素、中危因素,以决定是否行辅助放化疗。

其中盆腔淋巴结转移为宫颈癌的最主要转移途径,是影响宫颈癌患者预后的高危因素之一,盆腔淋巴结转移者预后相对更差,术后放化疗能降低有高危因素患者的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几率。

本研究旨在分析临床分期较早、可手术宫颈癌患者淋巴结的转移情况,掌握其转移规律,以指导手术清扫淋巴结范围以及术后放疗靶区淋巴引流区的勾画。

本研究分析了贵州地区宫颈癌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得出的结论与大部分研究一致,盆腔淋巴结主要分为闭孔、髂内、髂外、髂总、骶前淋巴结,当宫颈癌变浸润至阴道下1/3时,易出现腹股沟淋巴结转移,多处转移者多沿淋巴引流途径连续转移,部分呈跳跃式淋巴转移,其中闭孔淋巴结是最常见的转移位置。

淋巴结转移与FIGO分期、脉管癌栓/神经侵犯、宫旁浸润、病理分化程度、肌层浸润深度均有关[5]。

其中宫旁浸润同时也为影响宫颈癌预后的独立高危因素,对于有高中危因素的宫颈癌术后患者,应及时进行术后辅助放化疗,以减少肿瘤局部复发、远处转移。

对于病理类型是否影响淋巴结转移及预后,不同研究者结论不同,有研究认为病理类型对预后无显著影响[7],也有学者认为非鳞癌淋巴结转移率高于鳞癌,预后较鳞癌差,甚至有学者认为腺鳞癌是独立预后因素,特别是晚期患者[8],尽管发病率低,但更具侵袭性[9]。

本研究单因素分析病理类型与淋巴结转移不相关,结论与此有差异,考虑与该研究纳入病例数不足、特别是腺癌、腺鳞癌病例数过少有关,在今后研究中扩大样本量后,有待进一步明确。

通过对患者的随访发现,相同FIGO分期的宫颈癌患者,有盆腔淋巴结转移者复发和转移率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3年生存率下降,预后更差,目前对患者的生存期、复发率等长期预后指标在继续随访中,同时继续扩大样本量收集病例,有待进一步分层分析淋巴结转移及其它高中危因素与预后的关系,以期指导临床对宫颈癌患者的治疗。

参考文献:[1]蒋艳萍,曹来英,洛若愚.Treg细胞和IDO在HPV感染相关宫颈疾病组织中表达及意义[J].实用癌症杂志,2012,27(1):32-35.[2]Sakuragi N,Satoh C,Takeda N,et al.Incidence and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pelvic and paraortic 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patients with Stage ⅠB,ⅡA,and ⅡB cervical carcinoma treated with hys-terectomy[J].Cancer,1999,85(7):1547-1554.[3]Peters WR,Liu PY,Barrett RJ,et al.Concurrent chemotherapy and pelvic radiation therapy compared with pelvic radiation therapy alone as adjuvant therapy after radical surgery in high-risk early-stage cancer of the cervix[J].J Clin Oncol,2000,18(8):1606-1613.[4]蔣乐萍.宫颈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3,28(6):731-733.[5]Rutledge TL,Kamelle SA,Tollmanns TD,et al.A comparison of stage IB1 and IB2 cerical cancers treadted with radical hysterectomy.Is size the difference[J].Gynecol Oncol,2004,95(1):70-76.[7]Dos-Reis R,Frumovitz M,Milam MR,et a1.Adenosquamous carcinoma versus adenocarcinoma in early stage cervical cancer patients undergoing radical hysterectomy:an outcomes analysis[J].Gynecol Oncol,2007,107(3):458-463.[8]Farley JH,Hiekey KW,Carlson JW,et a1.Adenosquamous histology predictsa poor outcome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stage,but not early-stage,cervical carcinoma[J].Cancer,2003,97(9):2196-2202.[9]Wang S S,Sherman M E,Silverberg S G,et al.Pat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ervical adenocarcinoma in a multi-center U.S.-based study[J].Gynecologic Oncology,2006,103(2):541-546.[10]Ryu S Y,Kim M H,Nam B H,et al.Intermediate-risk grouping of cervical cancer patients treated with radical hysterectomy:a Korean Gynecologic Oncology Group study[J].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2014,110(2):278-28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