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三物理校本课程《物理学史》第二讲:经典力学

合集下载

高中物理必2课件:6.6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高中物理必2课件:6.6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4.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只适用于 低速 运动,不适用于
高速 运动; 只适用于 宏观 世界, 不适用于 微观 世界.
5.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说明:在 强引力 的作用下,牛 顿引力理论将不再适用.
探究归纳
一、经典力学的局限性的理解 典例 1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经典力学适用于任何情况下的任何物体 B.狭义相对论否定了经典力学 C.量子力学能够描述微观粒子运动的规律性 D.万有引力定律也适用于强相互作用力 ( C )
答案
增大了
0.02 %
针对练习 3 对于公式 m= 是
m0
v2 1-c2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 CD )
A.式中的 m0 是物体以速度 v 运动时的质量 B.当物体的运动速度 v>0 时,物体的质量 m>m0,即
zxxk 学科网
物体的质量改变了,故经典力学不适用,是不正确的 C.当物体以较小速度运动时,质量变化十分微弱,经典 力学理论仍然适用,只有当物体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 动时, 质量变化才明显, 故经典力学适用于低速运动, 而不适用于高速运动 D.通常由于物体的运动速度太小,故质量的变化引不 起我们的感觉,在分析地球上物体的运动时,不必考 虑质量的变化
力学是相对论在一定条件下的特殊情形,所以 A、B、C 均 不正确,D 正确.
针对练习 2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的运动均适用 B.经典力学理论的成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 BC )
A.经典力学理论普遍适用,大到天体,小到微观粒子
C.在经典力学中,物体质量不随运动状态而改变 D.相对论与量子力学否定了经典力学
第6节
目标导读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1. 了解经典力学的发展历程和伟大成
就.2.认识经典力学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3.初步了解微观 和高速世界中的奇妙现象.4.了解相对论、 量子力学的建立 对人类深入认识客观世界的作用, 知道物理学改变人类世 界观的作用.

高中物理 5.1 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学案 教科版必修2

高中物理 5.1 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学案 教科版必修2

5.1 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经典力学在科学研究及生产技术中的广泛应用.2.知道经典力学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一、经典力学的成就1.经典力学:又称牛顿力学,经典力学体系是时代的产物,是许多科学家经过艰苦探索才完成的科学理论.它是整个现代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许多门类工程技术的理论基础.2.经典力学的成就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在1687年出版的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力学理论体系.经典力学只用几个基本的概念和原理就可以说明行星和卫星的轨道、开普勒的行星运动定律、彗星运动、落体运动、海洋的潮汐、汽车的运动、足球的运动以及宏观世界中人们日常看到的种种运动.二、经典力学的局限性1.牛顿的绝对时空观:时间、空间与物质及其运动完全无关,时间与空间也完全无关.2.经典力学的局限性:不能解释高速运动领域的许多客观现象;不能解释微观世界丰富多彩的现象.三、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经典力学只适用于宏观、低速、弱引力场,超出以上范围,经典力学失效,要由相对论、量子论等来取代.一、经典力学的成就1.经典力学经典力学通常指以牛顿三大定律为核心的矢量力学,有时也泛指描述低速宏观物体机械运动的经典力学体系.2.经典力学的巨大成就(1)把天体运动与地面上物体的运动统一起来.(2)经典力学和以经典力学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天体力学、材料力学和结构力学等.(3)力学和热力学的发展及其与生产的结合引发了第一次工业革命.(4)由牛顿运动定律导出的动量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等是航空航天技术的理论基础.二、经典力学的局限性1.经典力学是从日常机械运动中总结出来的,超出这个范围,经典力学常常就不适用了.2.绝对时空观:牛顿认为,时间、空间与物质及其运动完全无关,时间与空间也完全无关.(1)正确理解绝对时空观①时间和空间是分离的,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与物质运动无关,都是绝对的.②经典力学的时空观认为,时间就其本质而言是永远均匀地流逝,与任何其他外界事物无关,空间就其本质而言与外界任何事物无关,它从不运动,并且永远不变.(2)由绝对时空观得到的结论①同时的绝对性在一个惯性系中的观察者在某一时刻观测到两个事件,对另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惯性系中的观察者来说是同时发生的,即同时性与观察者的运动状态无关.②时间间隔的绝对性任何事件(或物体的运动)所经历的时间,在不同的参考系中测量都是相同的,而与参考系(或观察者)的运动无关.③空间距离的绝对性如果各个惯性系中用来测量长度的标准相同,那么空间两点的距离也就有绝对不变的量值,而与惯性系的选择(或观察者的运动状态)无关.3.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割裂了时间、空间、物质及其运动之间的联系,不能解释高速运动领域的许多客观现象.4.经典力学的运动观,从自然观角度来说,给出的是一幅机械运动的图景,不能解释微观世界丰富多彩的现象.三、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1.经典力学有它的适用范围:只适用于低速运动,不适用于高速运动;只适用于宏观世界,不适用于微观世界;只适用于弱引力情况,不适用于强引力情况.2.对于高速运动(速度接近真空中的光速),需要应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当物体的运动速度远小于真空中的光速时,相对论物理学与经典物理学的结论没有区别.3.对于微观世界,需要应用量子力学.当普朗克常量可以忽略不计时,量子力学和经典力学的结论没有区别.4.对于强引力情况,需要应用爱因斯坦引力理论.当天体的实际半径远大于它们的引力半径时,爱因斯坦引力理论和牛顿万有引力定律计算出的力的差异并不很大.一、经典力学的巨大成就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牛顿运动定律就是经典力学B.经典力学的基础是牛顿运动定律C.牛顿运动定律可以解决自然界中所有的问题D.经典力学可以解决自然界中所有的问题解析经典力学并不等于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只是经典力学的基础;经典力学并非万能,也有其适用范围,并不能解决自然界中所有的问题,没有哪个理论可以解决自然界中所有的问题.因此只有搞清牛顿运动定律和经典力学的隶属关系,明确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才能正确解决此类问题,所以选B.答案 B二、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例2经典力学只适用于“宏观世界”.这里的“宏观世界”是指( )A.行星、恒星、星系等巨大的物质领域B.地球表面上的物质世界C.人眼能看到的物质世界D.不涉及分子、原子、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物质世界解析A、B、C三个选项说的当然都属于“宏观世界”,但都很片面,没有全面描述,本题应选D.答案 D1.(经典力学的成就)关于经典力学的成就,下列论述正确的是( )A.经典力学第一次实现了对自然界认识的理论大综合B.经典力学第一次预言了宇宙中黑洞的存在C.经典力学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时间的相对性D.人们借助于经典力学中的研究方法,建立了完整的经典物理学体系答案AD解析经典力学把天上物体和地面上物体的运动统一起来,从力学上证明了自然界的多样性的统一,第一次实现了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理论大综合.在研究方法上,人们把经典力学中行之有效的实验与数学相结合的方法推广到物理学的各个分支上,相继建立了热学、声学、光学、电磁学等,形成了完整的经典物理学体系.综上所述,应选A、D. 2.(经典力学的局限性)关于经典力学的局限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经典力学没有局限性B.经典力学的应用受到物体运动速度的限制,当物体运动的速度接近于真空中的光速时,经典力学就不适用了C.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领域中物质结构和能量不连续的现象D.经典力学的时间和空间分离的观点不准确答案BCD解析经典力学仅适用于宏观、低速运动的物体,当物体运动的速度接近于真空中的光速时,经典力学就不再适用了,B对;经典力学无法解释微观领域中物质结构和能量不连续的现象,C对;同样D也对.3.(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下列服从经典力学规律的是( )A.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运动B.发射导弹、人造卫星、宇宙飞船C.物体运动的速率接近于真空中的光速D.地壳的变动答案ABD解析经典力学适用于宏观、低速运动的物体,所以A、B、D正确;当物体的运动速率接近于光速时,经典力学就不适用了,故C错误.。

启东中学高三物理专题总复习全套共19个专题(人教大纲版)专题四 万有引力定律和天体运动

启东中学高三物理专题总复习全套共19个专题(人教大纲版)专题四  万有引力定律和天体运动
⑴试求该卫星的运行速度;
⑵要使卫星在一天内将地面上赤道各处在日照条件下的情况全部拍下来,卫星在通过赤道上空时,卫星上的摄像机应拍摄地面上赤道圆周的弧长S是多少?
答案:⑴ 设地球质量为M,卫星质量为m,卫星在运行时,由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
(1)天文学家根据天文观测认为:在银河系中心可能存在一个大黑洞,它的引力使距该黑洞60亿千米的星体以2000km/s速度绕其旋转,若视星体做匀速圆周运动,试求该黑洞的质量.
(2)若黑洞的质量等于太阳的质量M= 2×103kg,求它的可能最大半径.
(3)在目前的天文观测范围内,宇宙的平均密度为10-27kg/m3,若视宇宙是一个均匀的大球体,光子也不能逃离宇宙,则宇宙的半径至少应为多少?
5.我国的航天技术正在飞速发展,在我国航天史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绕地球运动的轨道为一椭圆,它在近地点时离地面高度为h,速度为υ,又知地球半径为R,地面附近重力加速度为g,则它在近地点时的加速度大小(A)
A.B.C.gD.
6.某人造卫星运动的轨道可近似看作是以地心为中心的圆,由于阻力作用,人造卫星到地心的距离从r1慢慢变到r2,用Ek1、Ek2分别表示卫星在这两个轨道上的动能,则(B)
同步卫星绕地心作圆周运动,由G=m( )2h,得M=
(1)请判断上面的结果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如不正确,请给出正确的解法和结果.
(2)请根据已知条件再提出两种估算地球质量的方法并解得结果.
【解析】(1)地球半径约为6400km,同步卫星的高度约为36000km.计算同步卫星轨道半径时,就不能忽略地球的半径.故题中的结果是错误的.
(1)星球的半径R。
(2)星球的质量M。
答案: ,
【例4】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该材料解题.
开普勒从1609年~1619年发表了著名的开普勒行星三定律:

江苏省启东市高考物理总复习: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练习

江苏省启东市高考物理总复习: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练习

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1、人类在探索自然规律的进程中总结了许多科学方法,如分析归纳法、演绎法、等效替代法、控制变量法、理想实验法等、在下列研究中,运用理想实验法进行研究的是( )A、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B、伽利略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C、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D、普朗克提出量子论2、牛顿运动定律的适用范围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伽利略的斜面实验反映了一个重要事实:如果空气阻力和摩擦力小到可以忽略不计,小球必将准确地终止于同它开始点相同的点,绝不会更高一点,这说明,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有一个“东西”是不变的,这个“东西”是()A、弹力 B.速度 C.机械能 D.动能4、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适用于(填“低速”或“高速”)运动,适用于(填“微观”或“宏观”)领域。

5、下列服从经典力学规律的是()A、自行车、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的运动B、发射导弹、人造卫星、宇宙飞船C、物体运动的速度接近真空中的光速D、能量的不连续性6、经典力学的局限性有()A、经典力学没有局限性B、经典力学的应用受到物体运动速率的限制,当物体运动的速度接近于真空中的光速时,经典力学就不适用了C、经典力学不适用于微观领域中物质结构和能量不连续的现象D、经典力学的时间和空间分离的观点不对7、经典力学理论适用于解决A、宏观高速问题B、微观低速问题C、宏观低速问题D、微观高速问题8、在物理学发展的过程中,许多物理学家的科学发现推动了人类历史的进步。

以下叙述中,正确的说法是A、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B、相对论的创立表明经典物理学已不再适用C、卡文迪许建立了行星运动定律D、哥白尼创立地心说9、以下关于经典力学的说法正确的是()A、经典力学适用于接近光速运动的物体B、经典力学适用于某些强引力场的天体C、经典力学适用于宏观、低速运动的物体D、由于相对论、量子力学的提出,经典力学已经被完全否定参考答案:1、答案: B解析:“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提出相对论、普朗克提出量子论”都是可以通过科学实验验证的,所以ACD错;“伽利略得出力不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则无法通过科学实验验证,只有运用理想实验法来推导,正确为B.2、答案:低速宏观物体的运动解析:3、答案: C解析:说明过程中小球的机械能是不变的,选C4、答案:低速,宏观5、答案: AB解析:经典力学只适用于宏观、低速运动的物体,故A、B正确,C错误;能量的不连续性涉及量子论的观点,不适合用经典力学来解释,故D错误。

5.1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课件高中物理二

5.1经典力学的成就与局限性课件高中物理二
图5-1-3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研究主任贝托鲁奇说,如果这个研究 被验证,将改变人类的物理观.
物理学家们认为,一旦这些粒子确实被证实跑过了光 速,将彻底改变人类对整个宇宙存在的看法,甚至改变人类 存在的模式.有分析人士认为,可能宇宙中的确还存在其他 未知维度,中微子抄了其他维度的“近路”,才“跑”得比 光快.(未完转下节)
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
【典例2】 20世纪以来,人们发现了一些新的事实,而经典
力学却无法解释.经典力学只适用于解决物体的低速运动
问题,不能用来处理高速运动问题;只适用于宏观物体,
一般不适用于微观粒子.这说明
( ).
A.随着认识的发展,经典力学已成了过时的理论
B.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具体认识,在广度上是有局限性的
经典力学的局限性 经典力学是从日常的机械运动中总结出来的,超出这个范 围,经典力学就常常不适用了. 与经典力学体系相适应,牛顿还建立了绝对的时空观,即 时间 、空间 与 物体及其运动 完全无关, 时间 与 空间 也完全无关.
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 实验表明,牛顿运动定律、绝对时空观和万有引力定律, 对于受到很强的引力作用的物体的运动也不适用;在微观 领域,即对活动范围在10-10 m以内的微观粒子(质子、中 子、电子等)的运动,经典力学也不适用.因此,经典力 学只适用于__宏__观__(>__1_0_-__10__m_)_、__低__速__(_v_≪_c_)_、__弱__引__力__场__ __(例__如__地__球__附__近__)____ , 超 出 以 上 范 围 , 经 典 力 学 就 失 效 了,要由相对论、量子论等来取代.
③人对世界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有局限性,需要发展和深
化 ④每一个认识都可能被后人推翻,人不可能获得正确

高三物理最新教案-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三二轮物理专题复

高三物理最新教案-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三二轮物理专题复

[二轮复习] 第一讲 力与运动(一) 一、 高考导航力是贯穿整个物理学的一条重要主线,运动是物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力和运动的关系是力学部分的核心内容。

其中,许多基本规律和科学思维方法在力学中,甚至在整个物理学中都是相当重要的。

中学教材中遇到的力有场力(万有引力、电场力、磁场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核力等。

研究的运动有匀速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曲线运动(平抛运动)、匀速圆周运动、简谐运动等。

力具有相互性(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具有同时性)、矢量性(力不仅具有大小而且有方向,运算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力还具有作用的瞬时性(牛顿第二定律),对时间和空间的积累性(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及作用的独立性等。

判断一个物体做什么运动,首先要看它的初速度是否为零,然后看它受力是否为恒力。

若为恒力,还要看它与初速度的夹角情况,这样才能准确地判断运动形式。

受力分析和运动情况分析是解题的关键。

通过加速度a 架起受力、运动(平衡是a=0的特例)这两部分的联系,建立起等值关系式,使问题得到解决。

二、 典型例题例1、在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常识,用手握瓶,将瓶提离桌面,瓶越重,越要用力提紧瓶,这样是为了( BD )A . 增加手与瓶的接触面积B . 增加对瓶的压力C . 增大手与瓶之间的摩擦因数D . 增大手与瓶之间的最大静摩擦力例2、某人推着自行车前进时,地面对前轮的摩擦力为F 1,对后轮的摩擦力为F 2;该人骑着自行车前进时,地面对前轮的摩擦力为F 3,对后轮的摩擦力为F 4。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C )A . F 1与车前进的方向相同B . F 2与车前进的方向相同C . F 3与车前进的方向相同D . F 4与车前进的方向相同例3、物块1、2放在光滑水平面上用轻质弹簧相连,如图所示.今对物块1、2分别施以方向相反的水平力F 1、F 2.且F 1大于F 2,则弹簧秤的示数( D )A .一定等于F 1 + F 2B .一定等于F 1 – F 2C .一定大于F 2小于F 1D .条件不足,无法确定例4、如图,悬线下挂着一个带正电小球,它的质量为m ,电量为q ,整个装置处于水平方向的匀强电场中,场强为E ,则( AD )B.若剪断悬线,则小球做曲线运动C.若剪断悬线,则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D.若剪断悬线,则小球做匀加速直线运动例5、一物体放置在倾角为θ的斜面上,斜面固定于加速上升的电梯中,加速度为a,如右图所示,在物体始终相对于斜面静止的条件下,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C )A.θ一定时,a越大,斜面对物体的正压力越小B.θ一定时,a越大,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越大C.a一定时,θ越大,斜面对物体的正压力越小D.a一定时,θ越大,斜面对物体的摩擦力越小例6、如图所示,一质量为M的楔形木块放在水平桌面上,它的顶角为90°两底角为α和β;a、b为两个位于斜面上质量均为m的小木块。

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三物理校本课程《物理学史》第三讲:电磁学1

江苏省启东中学高三物理校本课程《物理学史》第三讲:电磁学1

第三讲电磁学(一)从静电场到电流一、电磁学初始阶段1.西周(公元前1100-公元前771)青铜铭文就记载有“电”字和“雷”字。

先秦:“阴阳相薄,感而为雷,激而为霆。

霆,电也。

”古人将磁石称为慈石来形容磁石“以为母也,故能引其子”的功能。

2.英国人吉尔伯特(1544-1623)——论磁曾为英国伊丽莎白一世的御医,1600年发表《论磁石》,总结了前人的阅历,记载了大量试验。

3.1663年,盖里克创造摩擦起电机。

4.1720年,格雷争辩了电的传导现象。

5.1733年,杜非分别了两种电:松脂电和玻璃电。

6.1745年,荷兰人马森布洛克发觉了莱顿瓶,为贮存电荷找到了一个方法。

二、富兰克林对雷电现象的争辩1.富兰克林(1706-1790): 美国人在全家17个孩子中排行15,其父是小手工业者,家境贫困。

他在10岁时缀学,12岁当印刷所学徒,阅读了很多书籍,后来成为科学家和政治家。

自己写的墓志铭:“印刷工富兰克林”。

从苍天那里取得了雷电,从暴君那里取得了民权。

——杜尔格(法)2.费城试验富兰克林40岁时,观看了电学试验,从而对电有了爱好。

其中有一个想法,天上的电和地电是统一的吗?1752年7月,一个电闪雷鸣的上午,他将一个风筝放到空中,风筝下有一根铁丝,铁丝下栓一根麻绳,麻绳的下一端拴丝线,绳线接触处栓了一把钥匙。

铜钥匙可以给莱顿瓶充电,与摩擦电性质完全相同。

现象:麻绳上的纤维向四周独立,犹如“怒发冲冠”富兰克林的工作,揭开了雷电的奇特,统一了“天电”和“地电”,震惊了科学界。

小插曲:为了验证“地电”与“天电”的相同处,富兰克林想到雷可以击死动物,于是他就试验用“地电”去击杀火鸡,结果被电打昏了。

糊涂后,却不介意地说:“我本想用电杀死一只火鸡,结果差点电死了一个傻瓜。

”然而,风险是的确存在的。

1753年,俄国的里赫曼在做大气电试验时不幸中电身亡,为科学献身。

3.创造避雷针:富兰克林并不满足,将他的发觉转化为了新的创造。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经典力学的局限性》课件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2《经典力学的局限性》课件
• B.它可以在地面上任一点的正上方,但离地心的 距离是一定的
• C.它只能在赤道的正上方,但离地心的距离可按 需要挑选不同的数值
• D.它只能在赤道的正上方,且离地心的距离是一 定的
解析:由于同步卫星相对于地面静止不动,而万有引力 充当向心力,周期等于地球自转周期.轨道的圆心位置在地 心,若定点在地面上任一点的上方,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充 当向心力,另一分力使其逐渐离开原位置向赤道上方“漂
(5)同步卫星的高度固定不变,由 GRM+mh2=m4Tπ22(R+
h),mg=GMRm2 ,得离地高度 h=3.6×104 km.
• 【特别提示】(1)所有同步卫星的周期T、轨道半径
r、环绕速度 相同.
v、角速度ω及
向心加速度an的大小均
• (2)所有国家发射的同步卫星的轨道都与赤道为同心 圆,它们都在同一轨道上运动且都相对静止.
旋转而不再落回地面,成为一颗绕地球转动 的 卫星 .
• 2.原理:人造卫星绕地球转动的向心力等于地球 对它的 万有引力 .
3.卫星的 v、ω、T 与运动半径 r 的关系
mvr2⇒v=
GM r
GMr2m=mmω2T2πr⇒2rω⇒=T=
GM r3
4π2r3 GM
man⇒an=
GM r2
• 二、三个宇宙速度的比较
mω2(R+h)=mRR+2gh2所以 R+h=
3
R2g ω2 .
F=mω2(R+h)=m3 R2gω4,故选项 C 也正确.
• 答案:BC
• 【针对训练】3.同步卫星是指相对于地面不动的人 造地球卫星,则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它可以在地面上任一点的正上方,且离地心的 距离可按需要挑选不同的数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讲经典物理力学的发展第一节新芽破土一、资本主义萌芽带来的契机(15世纪后半期开始)1.社会物质条件欧洲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农耕得到改进,风力水力得到普遍使用。

特别是我国的四大发明经蒙古,丝绸之路传入欧洲,更为其发展推波助澜。

哥伦布1492年发现美洲,麦哲伦1519年环游世界,这些都刺激了资产阶级对生产技术的兴趣,科学的发展有了社会物质条件。

2.社会文化思想方面:出现了以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为标志的思想解放运动。

但丁的神曲,米开朗基诺的雕塑,莎氏比亚的“罗米欧与朱丽叶”的出现,代表了人们要求思想自由,科学要求摆脱神学附庸地位,反对迷信和权威的心声。

3.代表人物及其观点1)培根:“证明前人说法的唯一方法,只有观察和实践。

”2)达·芬奇(1452-1519):“实验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我的老师。

”有道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一场科学革命的风暴已经不可避免了。

二、哥白尼与“天体运行论”1.地心说与日心说的主要观点地心说:地球是绝对静止的,一切运动都是相对于地球而运动的。

地心说受到宗教的吹捧与肯定。

日心说:如果是地心说,这样的观点来描述行星的运动时,行星有无法解释的忽快、忽慢、逆行及留的现象。

地动日心说可以对天体的运动给予完满的解释。

“天穹的周转是一种视运动,实际是地球运动的反映。

”2.“天体运行论”于1543年写成,它被誉为自然科学的独立宣言。

三、第谷与开普勒1.丹麦人第谷(1546-1601),经过20年的反复的天文观测,积累了大量准确的星体运动观测资料,被人誉为“星学之王”。

2.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1571-1630)是第谷的学生与助手,从第谷对火星的观测资料与他理论计算的8分之差入手,发表了开普勒三定律。

写出“宇宙和谐论”,使我们对天穹星空的认识,由杂乱到有序。

开普勒的一生,虽多病贫穷,但都未动摇他破解天体奥秘的决心,他把他的一生都贡献给了科学事业。

四、舍生取义的布鲁诺布鲁诺(1548-1600):因宣扬日心说,1592年被捕。

1600年,面对宗教法庭的审判,他说:“我希望你们到大庭广众中去把我点燃,这是我最大的快乐,因为我可以以自身燃起的大火,去照亮后人的道路。

”布鲁诺英勇就义于罗马的鲜花广场。

总之,16世纪中期,日心说与地心说的血与火的斗争,是自然科学从宗教桎梏下解放的标志,教会的权威受到挑战,自然科学在批判经院哲学的斗争中开创着自己的道路。

第二节运动学的奠基人---伽利略一、伽利略对落体问题的研究对运动无知,也就对大自然无知。

——西方谚语1.伽利略 (1564-1642)出生于意大利比萨。

奠定了经典力学中运动学的基础,改进了望远镜,使之能放大32倍。

代表作《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

1633年,69岁高龄时曾被罗马宗教裁判所判处终身监禁。

仍致力于科研,于1638年又写出了《关于两门新科学对话》一书。

直到1979年,300多年后,教会才宣布为伽利略平反。

《两大世界体系的对话》封面伽利略的发现以及他所应用的科学推理方法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标志着物理学的开端。

——爱因斯坦2.对亚里士多德的观点的怀疑:怀疑:如果轻物体m下降的速度比重物M慢,那么用一根绳子把m、M栓在一起又怎样?“冲淡引力思想”——斜面理论:为了研究落体的情况,伽利略设计了著名的斜面实验以“冲淡引力”,延长落地时间,便于观测。

3.斜面实验:二、意义1.实验方法与数学方法结合的成功不是单纯做实验,而是从明确的物理思想出发,进行数学推证,选典型实验,最后得出结论。

2.观察——假设——逻辑推理——实验检验的成功之路实验物理思维和数学演绎的巧妙结合。

3.落体运动也是一种匀加速运动1586年,斯蒂文和德哥罗在一所二层楼做实验,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同时落地。

4.伽利略的预见“一门广博精深的科学已经启蒙,我在这方面的工作只是它的开始,那些比我更敏锐的人所用的方法和手段将会探索到各个遥远的角落。

”第三节牛顿的伟大综合和理论飞跃一、牛顿简介1. 牛顿1642年生于英国。

从小是一个苦命的孩子,还未出生,父亲逝世,两岁母亲改嫁,在舅舅和姥姥家长大。

2.1661年考入剑桥大学31 学院。

由于学习勤奋,受到巴罗教授的赏识,1664年成为研究生。

3. 1665年开始研究微分和积分及万有引力定律。

1665年伦敦大瘟疫,一个夏天病逝3万人。

牛顿回到家乡,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苹果落地”的故事。

(据说是法国作家伏尔泰从牛顿侄女那儿听来的。

)4. 1687年出版旷世之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由好朋友哈雷资助出版。

人们争相购阅。

5. 1703年任英国皇家学会终身会长。

6. 1705年被英国女王授予爵士称号。

7. 1727年逝世,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

“伊萨克·牛顿爵士安葬在这里…,让我们欢呼曾经存在过这样一位伟大的人类之光。

”——碑文二、牛顿取得成功的历史条件1.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航海的发展,需要对天体的运行规律进行研究,对机械加工作物理原理的解释。

2.物理方面的进展哥白尼的“日心说”,摧毁了附着在神学上的宇宙观,得到了几乎所有科学家的认同,教会的迫害反而使真理的声音广为传播。

伽利略奠定了在运动观上的正确理论,各种力正在被发现。

3.在英国,政局比较稳定,商业发展使新兴资产阶级从自身的角度,开始注重科学研究。

4.科学的国际研究联系加强。

英法成立了“皇家学会”和“皇家科学院”。

三、牛顿的《自然哲学数学原理》的意义(1687年发表)序言:“我把这部著作叫做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因为哲学的全部任务看来就在于从各种运动现象来研究各种自然之力,而后用这些力去论证其他现象……,我希望能用同样的推理方法,从力学中推导出自然界的其他现象。

”1.它将个别特殊的情况抽象概括为普遍理论,是当时力学规律的伟大综合。

2.它成为当时科学上判断正误的准绳。

3.它向后来者提供了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

4.它发挥了科学理论的预言作用,引导人们从已知的现象去预测未来。

1)哈雷彗星1682年彗星出现时,有人说,它是人类的罪恶造成的,因此人们纷纷跪地祈祷,惊恐万分。

牛顿根据天文资料,应用万有引力定律,说明和计算了彗星的运动轨道。

牛顿的好朋友,英国天文学家哈雷(1656-1742),根据牛顿理论进一步计算了大量彗星的运动轨道,得出1531年、1607年、1682年出现的彗星轨道相同,因此应是同一彗星。

由此预言,1758年还将出现这一彗星。

1758年,这成了当时一件众人十分瞩目的大事。

彗星到期未出现,科学家着急得很。

1759年3月12日,这颗星出现了,迟到的原因,是因为它受木星和土星的吸引而姗姗来迟了,这正说明了万有引力定律的成功。

2)“笔尖下的行星”的发现1781年,赫舍尔(1738-1822)发现天王星,踞太阳约28亿公里,绕一周要84年。

但根据牛顿理论,其运动有偏差,于是预言,还应该存在另一颗星。

列威尔(法)、亚当斯(英)根据牛顿的理论计算出了该星的轨道。

柏林天文家伽列于1846年9月23日,在列威尔推算处相距不到1°的地方发现了这颗星——海王星,大大拓宽了天文科学家的视野。

总之《自然哲学数学原理》第一次显示了科学理论所具有的知识飞跃和能动作用,它为后来的物理研究开拓了一条传统思路,奠定了经典力学的基础,促进了物理学向前发展。

四、牛顿的成功之路1.站在巨人的肩上,勤奋学习,积累知识数学---〉欧几里德——笛卡尔——莱布尼兹力学---〉达.芬奇——伽里略——惠更斯天文学---〉哥白尼——第谷——开普勒引力思想---〉吉尔伯特——布里阿德——玻列利2.讲求科学研究方法1)分析综合法牛顿在“光学”一书中曾说:从结果到原因,从特殊原因到普遍原因,一直论证到最普遍的原因为止,这就是分析的方法;而综合的方法则假定原因已经找到,并已把他们立为原理,再用这些原理去解释由他们发生的现象。

2)归纳与演绎相结合3)追求简单、明白的公理体系牛顿根据月球受地球吸引的现象,归纳出一切天体相互吸引的关系,进而得出了引力定律,再演绎出宇宙万物间相互吸引的因果关系。

演示牛顿月亮牛顿在原理中写道:“自然界喜欢简单化,而不爱用什么多余的原因以夸耀自己。

”所以他努力寻找支配自然界的尽可能简单的原理,总结其规律。

4)数学物理方法:原理是数学与物理的完美结晶大自然追求的是一本用数学语言所写的巨著,他追求的是一个精确的,完完本本用数学表示的定律。

——牛顿5)实验----抽象方法万有引力定律既有观测实验的基础,同时也是科学抽象的产物。

3.热爱科学,追求真理人们问:“你是怎么发现万有引力的?”牛顿说:“By thinking on it continually.”牛顿终身没娶。

1727年,牛顿遗言:“我不知道世人对我是怎样的看法,但是在我看来,我不过象一个在海边玩耍的孩子,为时而发现一块美丽的石子而高兴,但那浩瀚的真理的海洋,却还在我的面前未曾发现呢。

”五、牛顿的局限1)绝对时空观牛顿说:“绝对的数学的时间与外界无关地流逝着……。

”认为时间与空间无关,时空与运动无关,是绝对的物理量。

2)当一些问题牛顿解释不了时,它就只好用上帝的万能来解释,为此牛顿花费了后半生的心血,这正是牛顿的悲剧。

六、16世纪后,中国科技发展迟滞西方:恩格斯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的时代。

”中国:由于封建统治,闭关锁国,教育僵化,科技发展迟滞。

光绪时康有为的公车上书痛心疾首地指出:“姚燮谓:‘我之所为,彼皆知之,彼之所为,我独不闻,安得不为所制乎!’学塾经费少于兵饷数十倍,士人能通古今达中外者,郡县乃或无人焉。

”也说明了这一问题。

第四节力学的逐步发展一、实验研究的开展1.对万有引力常数的测定英国的物理学家卡文迪许等测定了万有引力常数。

因他们在实验中采用了扭秤,全部仪器被放在用火漆密闭的密室中,因而被誉为“弦丝挂,火漆封”派。

2.地球运动的实验研究二、独立应用学科的出现1.流体力学的发展由于牛顿等建立了微积分的方法,数学工具得到加强,使力学的研究领域加强了。

为了研究弹道和减少轮船的航行阻力,在伯努利、欧勒等人的努力下,流体力学得到了发展。

2.分析力学的发展在牛顿以后,矢量力学发展起来,但生产中涌现出的多质点、多约束的复杂情况,使其遇到一定困难。

1747年,法国的莫培督发表了“最小作用量原理”。

1788年,拉格朗日进一步论证力学可以整个建立在最小作用量原理的基础上,分析力学与矢量力学平行发展起来,并成为推动理论物理和相对论发展的基本工具。

3.天体力学的进展拉普拉斯发表了“天体力学”。

三、力学概念的争论与不断完善牛顿定律出台以后,经典力学形成比较牢固的理论,经历过18世纪至19世纪的无数争论,这些争论又进一步促进了人们对力学理论的不断探索、修改,比如关于对牛顿绝对时空观的争论导致了相对论的出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