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海区赤潮发生特点的研究

合集下载

研究赤潮发生的地理条件与气候教案

研究赤潮发生的地理条件与气候教案

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认为学生们需要了解导致赤潮发生的地理条件与气候因素。

赤潮是指水体中某种藻类由于过度生长,导致水色变红或变绿,大量死亡后堆积,污染水体和沿岸海域的一种自然灾害。

一、地理条件1.海水温度赤潮的发生与海水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于海水温度的变化,海水的营养物质含量会发生改变,从而影响了海洋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繁殖和生长情况。

对于一些产生赤潮的海藻,其生长需要在一定温度范围内进行,温度在适宜范围内,就会加速这些海藻的繁殖速度,进而导致赤潮的发生。

2.水深水深是导致赤潮的另一重要地理条件。

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同一种藻类由于生长的光合作用不同,它们选择生长的水深范围也不同。

有些藻类需要在浮游生物觅食的表层附近进行生长,同时还需要光合作用等条件相配合,这种藻类的浮游生物在表层附近繁殖的很快,之后又会沉降到下层水体。

这些伴随着大量死亡的藻类,就会变成有害的毒素,进而造成赤潮。

3.海水营养物质的含量海水营养物质的含量是另一个关键的地理条件。

海洋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浮游生物、底栖生物等都需要营养物质的供应,但是毒素的大量累积,会对生物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导致死亡。

此时,氮、磷等营养物质就能刺激有害的赤潮生物的繁殖生长,从而加速了赤潮的形成。

二、气候因素1.海洋风海洋中的鱼类、浮游生物等随着海流的运动会在各个海域之间移动,而海洋风也是导致这些物种迁移的重要因素。

海洋风可以影响海面水相的流动,从而改变海水的混合情况和养分的分布,对赤潮的发生有着重要的影响。

2.降雨量降雨量也是赤潮发生的重要气候条件。

大量降雨中含有大量的微量元素,豢养了一些人工种植的海藻和有害赤潮生物。

如果降雨量过大,河流入海的水质也会受到影响,水中的营养物质会增多,同时还会带来大量有害物质,这也会促进有害赤潮生物的生长。

通过了解赤潮发生的地理条件和气候因素,我们可以更好地预防和对抗赤潮,减少其对环境和生态造成的影响。

我们需要共同努力,将赤潮发生的环境恶化降到最低,让我们的海洋生态系统更加健康、可持续。

渤海海洋生物灾害及防控管理对策

渤海海洋生物灾害及防控管理对策

渤海海洋生物灾害及防控管理对策渤海是中国最大的内陆海,也是中国重要的海洋产油区和渔业区。

随着人类活动的不断发展,渤海海洋生物灾害也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生物灾害给渤海的海洋生态系统和渔业产生了严重的威胁,对此,我们必须制定有效的防控管理对策,以保护渤海的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

一、渤海海洋生物灾害的特点1. 海洋赤潮渤海是一个封闭的浅海,水体循环不畅,在温度、盐度和营养盐等方面条件比较适宜,是赤潮的高发区域。

赤潮是一种大规模的海洋生物灾害,会导致大量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死亡,对渤海的生态系统和渔业资源造成严重影响。

2. 海洋废弃物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渤海周边地区的人口密度逐渐增加,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水进入渤海,导致海洋废弃物的积累。

海洋废弃物不仅破坏了海洋生态环境,还对海洋生物造成伤害,影响渔业生产。

1. 加强监测和预警针对渤海海洋赤潮的特点,必须建立完善的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发现和监测赤潮的发生和发展情况,为开展应急处置提供科学依据。

建立多部门联合监测和预警机制,加强数据共享和信息交流,提高对海洋赤潮的监测能力和预警能力。

2. 加强废弃物管理加强对渤海周边地区的生活垃圾和工业废水的治理和管理,严格控制废弃物的排放和转移。

加强海洋污染的防治工作,加大对违法排放行为的打击力度,减少海洋废弃物对渤海的影响。

3. 加强外来物种管理加强入侵物种的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和阻止外来物种的传播和扩散。

建立外来物种防控的专项工作组织,开展外来物种的调查和监测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入侵物种的防控管理,减少其对渤海生态系统的影响。

4. 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加强对渤海海洋生物灾害的科学研究和技术支持,开展海洋赤潮、废弃物和外来物种的基础研究和防控技术研发,提高对海洋生物灾害的应对能力和防控水平。

5. 加强宣传教育和公众参与加强对渤海海洋生物灾害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对海洋生物灾害的认识和防范意识,引导广大市民积极参与海洋环保工作,共同保护渤海的生态环境。

渤海产生赤潮的原因是什么预防措施有哪些

渤海产生赤潮的原因是什么预防措施有哪些

渤海产⽣⾚潮的原因是什么预防措施有哪些 近年来,渤海⾚潮发⽣的时间越来越早,频率越来越⾼,严重影响了海产品的⽣产和海洋环境的质量,同时也已危及⼈类健康。

下⾯是店铺精⼼为你整理的渤海产⽣⾚潮的原因,⼀起来看看。

渤海产⽣⾚潮的原因 ⾚潮的⽣成离不开环境因素,除了需要稳定的海⽔⽔体、适宜的⽔温(14℃--28℃)和盐度(17%--34%)以外,⽔体的富营养化----丰富的营养盐、适量的微量元素和有机物也是⾚潮⽣成的关键因素。

海⽔⽔体的富营养化是⼈类在⽣产和⽣活活动中排放的废⽔、污⽔和废物污染造成的。

在温度、盐度适宜,海⽔⽔体稳定的情况下,海⽔的富营养化就会使⾚潮⽣物(藻类等)迅速繁殖,海洋环境恶化,形成⾚潮。

渤海总⾯积7.8万平⽅千⽶,有32条⼊海河流(带来89.6%陆源污染物),总径流量854.6亿⽴⽅⽶/a,渤海每年受纳污⽔量为31亿吨(含污染物80万吨),致使渤海环境⽇趋严重,⽽渤海湾是⼀个半封闭的浅海内海,⽔体交换能⼒差,⾃净能⼒低,再加上近年来环渤海地区的开发和发展缺乏环境保护措施,海湾沿岸⼤量排污,海域环境污染严重,致使⾚潮现象频繁发⽣。

2002年,渤海近岸海域污染依然严重,未达到清洁海域⽔质标准的⾯积约为3.2万平⽅公⾥,已占渤海总⾯积的41.3%,较上年增加了16.7个百分点。

此外,渤海⾚潮的发⽣是与海洋环境污染和⽣态破坏相互作⽤,能量长期积聚⽽后爆发的结果。

即环境污染促使⽣态破坏,⽣态破坏⼜加重了环境污染。

渤海沿岸的各种⼯业废⽔、⽣活污⽔、农药等,通过河流输⼊渤海。

当污染物排放量多到⼀定程度时,海洋的净化作⽤将会遭到难以恢复的破坏,从⽽严重污染了海洋环境,造成局部海区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物群落组成发⽣变化,海洋⽣态平衡遭到破坏,⽣物资源受到损失,污染物沿⾷物链转移、循环和富集。

还有很⼤⼀部分是营养盐和有机物质的排⼊,使⾃养型浮游植物的繁殖加快,初级⽣产⼒增加。

由于过度捕捞,渤海⽔产资源衰退,使渤海主要经济鱼类资源趋向⾷物链短,品种减少,且低龄化。

渤海海域赤潮发生机制探讨

渤海海域赤潮发生机制探讨

渤海海域赤潮发生机制探讨赤潮是一种由大量浮游植物或藻类在海洋中繁殖而引起海水变红或呈现其他颜色的现象。

赤潮不仅会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影响,还可能危害渔业资源和人类健康。

而渤海作为中国重要的海洋区域之一,赤潮现象时有发生。

本文将探讨渤海海域赤潮发生的机制,以期更好地理解赤潮现象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首先,渤海海域赤潮发生的机制与海洋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渤海海域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受季风影响明显,水温、盐度等因素变化较大。

赤潮发生需要适宜的温度、光照和营养盐等条件,而渤海海域的这些环境因素往往能够提供赤潮生长所需的条件。

尤其是在夏秋季节,渤海海域水温较高,光照充足,这为赤潮的发生提供了有利条件。

其次,赤潮的发生还与浮游植物的生长繁殖特点密切相关。

浮游植物是赤潮的主要成因之一,它们在海水中通过光合作用获取能量并进行生长繁殖。

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浮游植物会迅速增殖,形成赤潮现象。

而渤海海域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种类繁多,包括硅藻、甲藻等,它们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很容易形成赤潮。

此外,渤海海域赤潮发生还与人类活动有一定关系。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渤海周边地区的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等问题日益突出,这些污染物的排放会导致海洋水体富营养化,为赤潮的发生提供了条件。

此外,过度捕捞、海洋环境破坏等也会加剧赤潮的发生频率和规模。

针对渤海海域赤潮发生的机制,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进行防治。

首先,加强海洋环境监测,及时掌握海洋环境变化情况,为赤潮的监测预警提供数据支持。

其次,加强对工业废水、农业面源污染等的治理,减少污染物对海洋的影响,降低赤潮发生的可能性。

同时,加强对渔业资源的保护管理,避免过度捕捞导致海洋生态系统失衡,进而诱发赤潮的发生。

总之,渤海海域赤潮的发生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综合考虑海洋环境因素、浮游植物特点以及人类活动等多方面因素。

只有通过深入研究赤潮的发生机制,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才能更好地预防和控制赤潮的发生,保护好渤海海域的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赤潮的生态灾害特征及其应急机制的特殊性

赤潮的生态灾害特征及其应急机制的特殊性

理论探讨赤潮Red t i d e是指海洋中的一些微藻、原生动物或细菌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爆发性繁殖或聚集达到某一水平,引起水体变色的一种生态异常现象[1]。

它所到之处,鱼虾陈尸,蟹贝灭绝,只有藻类疯长,生机勃勃的海洋成了一片死寂,渔民一无所获。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城市污水和工农业废水大量排放入海,赤潮现象与日俱增。

在我国,60年代以前,仅记录了4次,70年代记录了20次,80年代记录了75次,进入90年代,赤潮更是频繁发生,仅2000年我国近海共发现28次。

2011年中国的海洋赤潮灾害有所减轻,全海域共发现赤潮55次,累计面积6076平方公里,赤潮发现次数和累计面积为近5年来最低,赤潮多发区仍主要集中于东海海域。

一、赤潮灾害的特征赤潮作为一种灾害,历史上早已出现过,但直到现在才变得比较严重。

赤潮是一个历史沿用名,实际上,赤潮并不一定都是红色的,它可因引发赤潮的生物种类和数量不同而呈现出不同颜色。

赤潮灾害主要特征如下。

(一)赤潮灾害的发生需要具备一定条件究竟赤潮是一种原本就存在的自然现象,还是近世纪以来人类活动频繁导致的人为污染造成的,至今仍没有定论。

但大量调查研究表明,赤潮的发生必须具备以下先决条件。

1、海域水体呈现高营养化。

2、必须有某些特殊物质参与,作为诱发因素才能引发赤潮,已知的诱发因素有:维生素B1、B12、铁、锰、脱氧核糖核酸。

3、环境条件,如水温、盐度等也决定着发生赤潮的生物类型。

发生赤潮的生物类型主要为藻类,从近几年东海几次大规模具齿原甲藻赤潮发生过程的现场理化因子监测结果可知,赤潮发生时,盐度往往介于26-32,长江口外在盐度为20左右的区域也能发生赤潮,温度介于18-21℃。

在航空遥感监测时,早晚能明显看到赤潮水体掩于表层水体以下,因而推测具齿原甲藻具有昼夜垂直移动的习性。

[2](二)赤潮的发生具有突发性特点赤潮的发生具有突发性特点,即在发生之前,难以被发觉。

中国沿海赤潮爆发的时空特性及其与环境的相关性

中国沿海赤潮爆发的时空特性及其与环境的相关性

中国沿海赤潮爆发的时空特性及其与环境的相关性赤潮是一种特殊海洋生态现象。

当某些海洋微藻、原生动物或者细菌大量繁殖或聚集,达到一定的密度而使水体变色,便称之为赤潮。

近年中国沿海地区赤潮频发。

为了了解并掌握其特点及规律,本研究分析过去几十年中国东海及黄海南部、渤海和南海北部三个高发区赤潮的时空分布、优势种及其变化和季节性特点,讨论赤潮跟环境的相关性。

东海和黄海南部的赤潮发生情况在整个中国近岸海域比较严重,长江口及其以南的两个海域是赤潮高发区。

该海域赤潮的频发期由上世纪80年代的7、8月份提前为2000-2004年的5、6月份;这种变化与藻种的变化相关。

2000年以前的优势种是夜光藻跟中肋骨条藻,从2000年开始大规模的东海原甲藻赤潮频发。

上升流对东海赤潮的发生有很大影响。

渤海的赤潮较集中于渤海湾跟大连湾;6月份至8月份是其赤潮高发区;从1992年代开始优势种由中
肋骨条藻变为夜光藻,这种变化与渤海海域营养盐的变化有关。

南海北部夜光藻是优势种而且全年可以发生赤潮;12月份到5月份是频发
季节,季风对赤潮的频发季节有明显的影响。

水产养殖加剧了渤海和南海北部的赤潮发生。

研究发现赤潮爆发的频率和影响面积近年都有所增加,已经对中国沿海的环境和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渤海赤潮预测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渤海赤潮预测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1.3赤潮的形成过程
赤潮的形成主要经历以下4个阶段:赤潮藻类的孢子的存在——一定的物理、化学条件下开始分裂繁殖——大量的爆发性增殖形成赤潮——形成配子、产生孢子。

HowaToxicAlgalBloomOccurs

Thelifecycleofomcell
2赤潮预测的研究现状
及时、准确的预测可以大大的减少赤潮灾害带来的影响,从而避免大量的经济损失。

目前国内外的主要的赤潮预测方法综述如下:
2.1单因子指数法
其中包括物理参数法:水温、透明度、水色等。

化学参数法:DO、COD、PH值、N、P(无机磷、无机氮以及各种硝酸盐、亚硝酸盐等)。

生物学参数法:叶绿素a(Chlorophylla)、藻类密度等。

2.2综合指数法
综合指数法是将相关度比较大的单因子指数综合起来形成一个综合的指数,考虑了多个因素之间的耦合作用。

这些指数主要有:
营养状态指数法:E=—CO—D—x磊D而IN—x—DIP×106。

渤海湾天津近海海域赤潮发生及防范措施

渤海湾天津近海海域赤潮发生及防范措施

维普资讯
1 6
现 代 渔 业 信 息
第2 卷 第 2 l 期
体 中污染物超标的海域逐年扩大 ,1 8 9 年营养盐超标 总面积 9 比例达 到 3 % 4% ;在近岸海域 ,三类 和超二类水质 已占 8 ~0 三
5 % 以上 。 O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在沿海的季节变化和黑潮暖流密切相关;有些种类喜生于低
增 养 殖 工 作 。 获 天 津 市 和 农业 部 科
天津市近岸海域 的赤潮发生的次数呈逐年递增 ,范 围不 断扩 大,赤潮发生种 主要 为裸 甲藻 ( y n dnu . 、夜 G m o iim s ) p
光藻 ( ot c . 等。 N cl a p ) i s u
表 1 天津近海海域赤潮发生地点殛受灾面积
温高 盐水等等 ,直接影 响着 赤潮 生物的繁殖和聚集 。
自 l9 年 以来 ,天津市连续 7年干旱少雨 ,2 0 — 0 1 97 0 0 2 0 年基本无地表径 流,2 0 02年虽然有点来水但 不大,人海污染 物也呈现上升趋势 。
3 防治对策
31 全面查清 陆地排海污染源 ,严格控制污染物入海量 . 沿海 工业 集中 ,人 口密集 ,生活和工农业污水 的污染 , 是破 坏近岸海域 ,尤其是港湾和河 口地区生态系统 的重要原 因之 一。首先 全面清查陆地污染物排海物质 、数量 以及时空 分布 ;其 次制定陆地污 染物排海总量 ,严格控制污染物人海
驴 驹 河 外 海
lO OO
7o o
2 O OS
62 ,
I 港 、大 沽 锚 地 犬滓
l l O 7
赤潮防范对策已成为许 多沿海国家和地 区的海洋环境保护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赵冬至等渤海赤潮灾害监测与评估研究文集.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
The research
on occurrence
characteristics of red tide in Bohai Sea ai-jun,DOU yue-ming,ZHANG ban—de
ZHANG hong—hang,ZHANG (Branch of
1资料来源与监测方法
1989--2000年期间,发生在渤海海区的多数赤潮是通过海监飞机发现并完成现场监视监 测,由赤潮区附近的海洋站到现场进行监测。2000年以后,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建立和完善 了渤海赤潮监测网络系统,并在辽宁鲅鱼圈、辽宁葫芦岛、河北歧口和莱州湾等赤潮多发区设 立赤潮监控区,对本系统及环渤海沿岸赤潮志愿者网络发现的赤潮进行现场监测。本文依据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监测系统获得的赤潮监测资料,参考有关文献资料对渤海赤潮发生特点 进行了分析研究。 (1)赤潮面积的计算:将监测船舶或飞机获取的赤潮区域边缘GPS定位点数据输人海区 电子地图,得到一个闭合的多边形,根据电子地图的定位数据,可以快速精确地计算出赤潮面 积,同时显示出赤潮陵域形状、位置、分布等。 (2)赤潮生物采样与分析:调查同时采集网样和水样,网样用浅水Ⅲ型浮游生物网自底至 表垂直拖网取得,样品用5%福尔马林海水溶液固定保存。水样用表层采水器采赤潮水体中 的水样,用8×10-3的饱和碘液固定保存。对红色中缢虫等易分解的赤潮生物不加固定液,利 用便携式显微镜现场计数,确定赤潮生物优势种类和密度。可固定样品带回实验室鉴定,最后 浮游植物换算成个/m3,根据优势种密度确定赤潮生物原因种。
图1
1989-2002年渤海不同月份赤潮发生次数统计
2.2.4辽东湾和渤海湾底部为赤潮多发区 辽东湾和渤海湾底部赤潮发生频率远高于渤海其他海域,两区域总面积不到渤海面积的 1/10,但赤潮发生次数占渤海近年总发生次数的60%以上。近年渤海特大面积赤潮也都发生 在这两个区域,或以该区域为中心(图2)。 近lO年来,辽东湾底部发生赤潮次数平均为2.3次/a,1997~2002年每年都发生赤潮。 辽东湾底部有2个赤潮多发区,即东岸辽宁鲅鱼圈一营口附近海域,西岸锦州一葫芦岛附近海 域,夜光藻、叉角藻、红色中缢虫等为常见赤潮原因种,中肋骨条藻、赤潮弯角藻等也在该区域 形成过赤潮。 近10年来,渤海湾底部平均每年发生1.3次赤潮,1997-2002年每年都发生赤潮。渤海 湾底部也有2个赤潮多发区,分别以塘沽锚地和河北歧口附近海域为中心,常见赤潮原因种为 夜光藻、叉角藻等。
・76・
生15 krnz海洋卡盾藻赤潮。我国在台湾、南海大鹏湾、北黄海等都有过该种形成赤潮的报道 该种为日本沿海常见赤潮生物,对鱼类养殖、眦危害很大。
3小结
1989--2002年的14年时间里,在渤海共监测到48起赤潮,通过对现场赤潮监测资料和 有关研究文献的分析,发现渤海赤潮具有以下特点。 (1)时常发生大面积赤潮,曾连续两年发生面积超过5 000 km2的特大赤潮。 (2)5 km2以下的近岸小面积赤潮突发性强,持续时间短,近年呈发生频率增高的趋势。 (3)赤潮发生期集中在高温季节,6--9月份为赤潮高发期。 (4)jz东湾和渤海湾底部为赤潮多发区。 (5)赤潮原因生物种主要有夜光藻、叉角藻、红色中缢虫等。
on
other
resesrch
red tide
extra
North
Claim Sea,S.O.A,Qingd80 266033)
Abstract:in
on
this article,the
occuITence
cheracteristics of red tide
in
Bohai Sea
wasBiblioteka analyzed based
data by Branch of North China Sea of red tide field work,aviation remote sensing and
75・
鼎 蛞


图2辽东湾和渤海湾底部近年赤潮发生次数统计
众所周知,富营养化是赤潮发生的物质基础,一些富营养化严重的海区往往也是赤潮多发 区。辽东湾和渤海湾底部赤潮多发区也是渤海近岸海域水质富营养化最严重的区域。《中国 海洋环境质量年报》显示,近年来辽东湾底部N、P超标范围已扩大到离岸100 km的区域,这 为该海域的赤潮频发提供了物质基础。 2.2.5夜光藻等为渤海常见赤潮原因生物种 研究资料表明,由于不同海域的生态环境各异等原因,特定海域一定时期内形成赤潮的种 类一般只有几种。近年渤海常见的赤潮生物原因种主要有夜光藻(Noctiluca scintillans)、叉 角藻(Ceratium凡r∞)、红色中缢虫(Mesodinium rubrum)等。 夜光藻是一种完全异养的赤潮生物,是甲藻中较为特殊的一个种类,它是我国近海赤潮发 生的主要种类_1 J【2jL…。研究表明,夜光藻的最适生长温度为19--22℃。孙于蓝等报道,1990 ~1992年间大鹏湾夜光藻赤潮每年平均出现在1月底至5月中旬,海水温度为19-2CC。监 测资料表明,近几年渤海每年都发生夜光藻赤潮,夜光藻赤潮发生次数占近年渤海赤潮总数的 近50%。夜光藻形成赤潮的面积差异悬殊,如1999年7月13--21日辽东湾海域夜光藻赤潮 面积为6 300 krn2;而2002年6月3日发生在渤海湾昌黎附近海域的夜光藻赤潮面积仅有
2结果与讨论
2.1渤海海区赤潮发生事件概况 1989年8--9月黄骅发生赤潮,造成大面积养殖对虾死亡,经济损失3亿多元,引起了社 会各界对赤潮灾害的广泛关注。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加强了对渤海赤潮的监视监测工作,在 1989--2002年的14年问,渤海区监测到48起赤潮,其中,面积大于1 000 km2以上的赤潮6 起。1989--2002年渤海赤潮发生记录见表1。其中有些赤潮监测仅记录赤潮现象,缺乏赤潮 生物种类资料。
渤海海区赤潮发生特点的研究
张洪亮,张爱君,窦月明,张汉德
(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青岛266033)
摘要根据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近10年来的赤潮现场监测、航空遥感监测资料及渤海 湾赤潮研究的有关文献资料,分析研究了渤海赤潮的发生特点。研究结果表明渤海赤潮 具有以下特点:(1)时常发生1 000 kmz以上的特大面积赤潮;(2)6~9月份为赤潮高发 期;(3)辽东湾和渤海湾底部为赤潮多发区;(4)近岸小面积赤潮突发性强;(5)赤潮原因生 物种主要有夜光藻、叉角藻、红色中缢虫和海洋卡盾藻等。 关键词渤海;赤潮;发生特点 渤海是我国的内海,水质交换条件差,接纳的陆源污染物和污水量大,沿岸海域环境压力 较大,近年来赤潮频发,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末连续发生数千平方千米的特大面积赤潮,渤 海已成为赤潮灾害的多发区和重灾区。许多研究者对渤海赤潮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取得较 多研究成果,但渤海赤潮发生特点尚未有较全面的报道。本文根据国家海洋局北海分局近20 年来的赤潮现场监测、航空遥感监测资料,结合有关渤海湾赤潮研究的文献资料,分析研究了 渤海赤潮的发生特点,为沿海地区赤潮应急减灾系统建设和渤海赤潮预报研究提供了科学 依据。
2 km的海面,发生面积约800
knf叉角藻一膝沟藻双相型赤潮,优势种为叉角藻,最高数量达
1.25×109个/rn3。 红色中缢虫是惟一能形成赤潮的原生动物,赤潮水体一般呈紫褐色条带状分布,透明度较 高,这给现场观测带来一定的困难。红色中缢虫赤潮一般持续时间较短,我国大连湾、广东沿 海、大亚湾东部和珠江口等水域均有红色中缢虫赤潮的报道,发生时间多集中在6--9月份[4], 与该种在渤海引发赤潮的时间大致相同。 海洋卡盾藻近年在渤海引发的赤潮有增加的趋势,2002年7月25--26日,秦皇岛亚运村 至新澳海底世界附近海域发生8 km2海洋卡盾藻赤潮。2003年6月16日,天津港附近海域发
此次赤潮原因种为叉角藻,密度高达1.25×106个几。据不完全统计,此次赤潮造成了直接经
济损失达1.2亿元。 1999年7月13日辽东湾海域又发生面积约6 海蜇死亡。 经常发生大面积赤潮是渤海赤潮的一大特点,面积达到几千平方千米的特大赤潮,世界罕
见[川。
300时的特大面积夜光藻赤潮,造成大量
2.2.2近岸小面积赤潮突发性强频率高 从近几年来渤海赤潮发生次数的统计情况可以看出,小面积赤潮发生次数呈上升趋势。 2000年以前,100 km2以下的赤潮(含100 knl2)共发生4次,占渤海赤潮发生次数的20.0%。 2000年以后,100 knl2以下的赤潮共发生21次,占渤海赤潮发生次数的84.0%。在辽宁鲅鱼 圈、天津、京唐港等港池内,多次发生面积不到1 kmz的赤潮。2001年8日25日辽东湾鲅鱼圈 港池发生红色中缢虫赤潮,港池内出现2~3条紫褐色赤潮条带,赤潮面积仅为0.03 kmz。在 紫褐色赤潮条带外是正常水体,红色中缢虫密度不到赤潮水体中的0.5%。 小面积赤潮持续时问一般较短,较大面积赤潮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突发性更强,具有“来无 踪,去无影”的特点。小面积有毒赤潮潜在的危险性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2001年6月辽 宁省东港市附近海域发生的1次小面积裸甲藻赤潮,造成附近育苗场200万尾鱼苗死亡。 2.2.3赤潮发生期集中在高温季节 如图1所示,渤海赤潮主要发生在5~10月,冬季尚未有发生赤潮的报道。2001年5月 23日锦州湾口大笔架山赤潮的发生对间最早,为夜光藻赤潮,持续时间3 d。1998年辽东湾叉 角藻赤潮的发生时间最晚,至10月24日赤潮现象消失。6~9月是赤潮高发期,91.7%的赤 潮发生在这个时间段。其中,7月份发生次数最多,监视监测期间内共发生15次,占总赤潮次 数的31.3%。其次是9月份发生赤潮次数较多,为11次,占总次数的22.9%。
表1 1989~2002年渤海赤潮发生记录
续袅
2.2渤海海区赤潮发生特点分析 2.2.1时常发生大面积赤潮 自1952年以来,渤海发生面积超过1 000 km2的大面积赤潮8次,尤其是1998~1999年 连续两年发生5 000 km2以上的特大面积赤潮。 1952年黄河口附近海域发生约1 460kmz的夜光藻赤潮,持续1个月以上,造成该海域鱼 类大量死亡…1。 1977年渤海湾海河口发生大规模微型原甲藻(Prorocentrum mininum),持续时问长达50 多天,对渔业造成了严重危害。 1989年8月5日至10月14日,渤海海域的河北省黄骅市、唐海县和天津塘沽沿岸海域、 莱州湾的局部海域相继发生了赤潮,赤潮面积达1 300kmz。赤潮生物以甲藻类占绝对优势, 生物密度超过2×10s个/L,这次赤潮使黄骅、唐海、潍坊、莱州和天津市沿海养殖业受灾严重, 造成经济损失近3亿元。 1998年9月16日至10月19日,渤海发生了特大面积赤潮。此次赤潮波及到辽东湾西 部海域、曹妃甸附近海域、渤海湾和莱州湾海域,持续时间长,赤潮最大覆盖面积达5 000 km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