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虹口区高三语文二模
上海虹口语文二模范文

上海虹口语文二模范文嘿呀,这可有点小尴尬呢,你没告诉我虹口语文二模作文的题目,我就只能假设一个题目来写个类似二模作文风格的东西啦。
那咱就假设题目是“生活中的小确幸”。
在咱这忙忙碌碌的生活里啊,小确幸就像那草丛里闪烁的小星星,一不小心就会被发现,然后给你带来一整天的好心情。
就说每天早上我去那个街角的早餐铺子买早点。
那卖早点的大叔,脸圆圆的,像个刚出炉的烧饼,总是笑嘻嘻的。
有一回啊,我着急忙慌地跑去,喘着粗气说要两个包子一杯豆浆。
大叔一边手脚麻利地给我装,一边还打趣说:“小年轻,跑这么急,是后面有啥小怪兽追着呢?”我本来因为起晚了心情不太好,被他这么一说,忍不住就笑了。
这就是小确幸啊,陌生人的一句玩笑话,就像一阵小风,把心里的那点阴霾给吹跑了。
还有呢,我家养了一只小橘猫。
那家伙,胖嘟嘟的,整天懒洋洋的。
有一天我在家找我的耳机找得心急火燎的,把沙发翻了个底朝天。
正懊恼着呢,小橘猫慢悠悠地走过来,嘴里叼着我的耳机。
这小机灵鬼,我一把抱起它,狠狠地亲了一口。
它那一脸懵的样子,简直太可爱了。
这种失而复得的惊喜,也是小确幸。
走在大街上,偶然间看到路边的花花草草。
春天的时候,那些小花像是约好了似的,一下子全开了。
有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我就站在那儿看了半天,心里满是欢喜。
这种不期而遇的美好景色,不也是生活中的小确幸嘛。
生活里这些小确幸啊,虽然不大,没有那种惊天动地的感觉,但就像涓涓细流,慢慢汇聚成幸福的大河,滋润着我们的心。
让我们在这有时候略显枯燥和疲惫的生活里,能有那么多甜甜的瞬间可以回味。
如果这不是你想要的内容,你可以告诉我二模作文的题目哦,这样我就能写出更符合要求的范文啦。
2013年上海市虹口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含详解)

2013年上海市虹口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一、阅读80分1.(16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克在《什么是文化史》一书中说,西方近代的阅读方式可能有三个转变,其过程极其缓慢,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西欧社会开始从口述社会向读写社会转变。
②这一转变从中世纪开始,首先出现在社会上层的贵族和神职人员;9世纪时,开始有了对在修道院缮写房工作的抄写员要默读的规定。
在这之前,他们在抄写文本时,【甲】是以口述或是朗读的方式来进行。
15世纪,随着古登堡印刷术的推广,口述传统凋零,不过音读没有消失,【乙】再也不是主流而已。
③在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400年后,1450年左右,德国工匠古登堡的金属活字印刷术在美因茨问世,羊皮纸时代宣告结束,纸张时代从此来临。
自此书籍的材质、内容、语言以及阅读的方式都开始悄然变化。
伴随印刷文化,眼睛加快了速度,声音被迫沉默。
美国有学者认为印刷厂成为将西方引入现代的关键角色之一,这场印刷革命把西欧社会从口述社会带进了书面社会,人们开始更加习惯默读。
④古登堡印刷术问世后,最明显的变化是书籍增多,1450年到1500年间,大约有2.7万余部作品印刷刊行。
到1500年,欧洲已经有250多个印刷中心。
威尼斯的阿杜斯公司开创了口袋书的先河,让书籍的价格降低,现代书籍就是直接由其演化而来。
普通读者能够接触到的书籍越来越多。
15世纪末,书面文字以近千年来从未有过的方式丰富充实了欧洲社会。
⑤伴随着书籍的极大丰富,识字率也在上升,从16世纪起,欧洲,特别是西欧国家积累的财富日益增多,越来越推动社会教育的发展。
英国在亨利八世到查理一世时期前所未有地富强,各种学校纷纷涌现,文化得到普及。
1642年,英国城镇约有60%的人会写自己的名字(乡村只有38%).据估计,有的牧羊人、渔民、建筑工人、小农,的乡村店主和手工业者,以及一半纺织服装贸易商都可以进行少量阅读,但不会写字。
⑥地方印刷商为赢得更多读者,不断出版廉价的盗版书籍。
2013-虹口区二模-答案2013-虹口区二模-答案

上海市虹口区2013年中考二模语文试题一.文言文(共42分)(一)默写(18分)1.会当凌绝顶,。
(杜甫《望岳》)2.,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3.昨夜江边春水生,。
(朱熹《观书有感》)4.,脉脉不得语。
(《迢迢牵牛星》)5.狼不敢前,。
(蒲松龄《狼》)6.复行数十步,。
(陶渊明《桃花源记》)(二)阅读古诗,完成下列7-8题(4分)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7.与“东临碣石”的“临”词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A.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C.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D.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8.从诗中可以看出诗人的远大抱负。
(2分)(三)阅读下文,完成下列9-11题(8分)出师表(节选)①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②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9.上文的作者是(朝代)的政治家、军事家(人名)。
(2分)10.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
(3分)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1.下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3分)A.第①段分析的条件是“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B.“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是出征北伐的主要意图。
C.第①段作者强调自己“谨慎”是因为要完成先帝“大事”。
D.第②段作者希望刘禅要善于征询和采纳谋士的意见。
(四)阅读下文,完成12-15题(12分)杨万里①宋名士也。
2013高三语文二模答案汇编

2013高三语文二模答案汇编闵行区高考语文质量抽查试卷答案一、(16分)1. (2分)造纸术或印刷术的发明(若考生答:信息载体的革新、承载信息的介质变得越来越轻便、新事物取代旧事物,均可得分;但只写到纸张代替竹简,只得1分)2. (3分)新媒体节约资源,更能自由地获取、传播新闻。
(要点:这一段有三个层次:以“况且”和“同时”两个词作为行文的分界点;节约的既有物质资源,也有人力资源)3. (2分)4. (2分)表示特殊含义,说明此处的“真相”并不一定真实可靠。
5. (3分)新媒体的崛起,使得普通人和职业新闻摄影记者的界限正在被打破例1:普通网民往往比专业媒体更早地成为信息的发源地。
例2: 网络不仅使新闻传播主体移位,其平台也聚集了民众的智慧与力量。
例3:网络让普通人走在专业媒体之前。
6. (4分)⑴新媒体具备信息源多、现场感以及快捷性的优势;⑵新媒体使每个人都拥有自我的传播渠道,进而可让普通公众从新闻信息的受众变为信息的传播者。
⑶新媒体实现了资源的节省和新闻从业人员的精简。
(答对一点得2分)二、(22分)7. (2分)A8. (3分)强调母亲的细心,对家人无微不至的关爱,并与下段内容衔接照应。
9. (3分)两处描写生动地表现了小妹的天真烂漫,展现出儿童独有的丰富的想象力,寒风劲吹,她想象风是被“冻哭了”;她感受力强,看到桃花惊呼“火星子”,对未能及时感知温暖如春的季节变化而自责懊恼,嗔怪之中尽显天真纯朴,憨态可掬。
(要点:儿童特有的想象力,天真烂漫,纯朴)10. (3分)要点:对比点比较多,但在整理时要有条理,力求使对比内容的范畴保持一致,例句和正确的分析1分;效果要能突出作者的情感和文章的主旨2分。
(1)温度和感觉的对比:外面冰天雪地,室内温暖如春,第①段“风雪像一个气急败坏的小孩”第⑤段“木炭火把陈旧的房子涂成年画的颜色—”在对比中突出人物不同的感觉,“冬夜漫长,有火则短”,冰天雪地让一家人瑟缩寒冷,室内的温暖如春则让“小妹和我说不出的舒服”;(2)生活的辛酸与幸福的对比:第⑤段“木炭火烤焦了苦寒的岁月,木炭火煨软了坚硬的辛酸,木炭火烘托着我们对来年的种种幻想,木炭火用红光篡改了我们对苍白往事的记忆。
虹口二模语文作文

虹口二模语文作文《虹口二模语文作文随想》篇一《那一次独特的相遇》在虹口二模的作文世界里,我遭遇了这样一个题目:写一次独特的相遇。
这可让我挠破了脑袋,因为独特的相遇太多了,从朋友之间偶然的碰面到与小动物在街头的邂逅。
可最后真正印刻在我脑海的,是那次在虹口区公园里的相遇。
那天阳光正好,我像往常一样在虹口区那个不大却充满生机的公园里闲逛。
树上的鸟儿叽叽喳喳地叫着,仿佛在讨论眼前的人类。
我正走着,突然听到一阵悠扬的二胡声。
那声音像是带着魔力,把我拉向了声源处。
透过一片茂密的灌木丛,我看到了一位头发花白的老爷爷。
他穿着一件洗得有点发白的蓝布衫,坐在一个小板凳上,二胡在他手里就像一个有生命的精灵。
他闭着眼睛,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中。
周围有几个小孩子好奇地围着,却又不敢太靠近。
老爷爷拉的是《二泉映月》,我虽然不懂音乐,但是那曲调里的悲凉似乎能让人看到一个盲人在街边拉琴的画面。
老爷爷拉琴的时候,手指在琴弦上跳动,像是在跳舞。
他每拉动一下弓,脸上的皱纹就跟着动一下,仿佛那些皱纹里都藏着对音乐的热爱。
我就这么静静地站着听,直到一曲终了。
爷爷慢慢睁开眼睛,看到了我,笑了笑。
那笑容就像公园里盛开的一朵小野花,不惊艳但温暖。
这次相遇没有话语的交流,却让我感受到了音乐在民间的魅力,这算是相当独特的相遇了。
篇二《记忆中的老街》虹口二模作文还有一个题目是关于记忆中的地方。
我一下就想到了虹口区那条老街。
那条老街啊,就像一个装满故事的老人。
老街并不宽阔,街道两旁的店面密密麻麻的。
有一家老照相馆,橱窗里摆放着一些黑白照片,那些照片上的人都有着奇怪的发型和古板的表情,可看起来却别有一番风味。
还有一家小小的杂货店,每次走进去都会闻到一种混合着糖果、肥皂和纸张的味道。
店老板是个胖胖的阿姨,不管你买不买东西,她总是笑眯眯的。
我印象最深的是老街尽头的一个馄饨摊。
说是馄饨摊,其实就是一个小推车加上几张破旧的桌子和凳子。
摊主是个大伯,他包馄饨的手艺可厉害了。
上海模考题真题-虹口区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测试题

精锐教育学科教师辅导讲义讲义编号:学员编号:年级:高三课时数:3学员姓名:辅导科目:语文学科教师:学科组长签名及日期教务长签名及日期课题虹口区高三语文第二次模拟考试测试题授课时间:年月日备课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重点、难点考点及考试要求教学内容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l-5题。
(15分)呼唤暗夜意识随着世界范围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一座又一座不夜城让我们离繁星点点的宁静夜空越来越远,保护世界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地区黑暗夜空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迫。
60多年前,天文学家和天文爱好者就开始了抵制光污染、保护观测地的尝试。
2009年是国际天文年,国际天文学联合会(IAU)、美国国立光学天文台、国际暗夜联盟(IDSA)以及其他致力于暗夜保护和环境教育的合作者提出了“黑暗天空意识”计划,联合向政府和公众呼吁,黑暗的天空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宝贵的资源,减少夜晚的灯光不但可以节省能源,还能保护野生动物,同时还能保护我们自己。
对灯光控制的最有力论据来自经济领域。
根据卫星拍摄的照片,国际暗夜联盟估计,每年在毫无用处的照明上的花费就高达数十亿美元。
通过提高照明质量、减少危险的眩光和混光,一些城市已经开始在控制能源浪费上获利。
最近在美国纽约实施的节能举措,就要求大楼安装具有运动物体探测能力的灯光调节装置。
尽管人类已经适应了人工照明的环境,但是人工照明却对其他动物造成了伤害,甚至是致死的后果。
例如,美国奥杜邦学会(致力于野生动物和环境保护的组织)正在关注灯光对鸟类迁徙所造成的影响。
已有越来越多的美国和加拿大城市关掉大楼中的部分灯光,使北美每年几百万只迁徙的鸟儿免于丧生。
目前,美国有超过三分之二的人口、全球约五分之一的居民已经无法用肉眼看到银河;很多生活在城市的孩子更是在一片桔红色烟雾的笼罩下,也许只能看到几颗星星。
缺少了直接目视星空,人类和宇宙的其他部分便被隔绝了开来,无法直接感知宇宙的宏大和我们自身的渺小,这对人类文化产生了微妙的影响。
上海市虹口区高考语文二模试卷含答案

高考语文二模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1.下列选项中,名句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多年未曾谋面的故人在秋风中相视而笑。
B.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总关在书斋里是不可能真正掌握知识的。
C. 王老师在课后回答同学的问题时总是那样温柔耐心,不厌其烦,真是“润物细无声”。
D. 小赵的论文多从旧见,缺乏独到见解,导师给他写评语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2.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大楼”不能取代“大师”,这是目前大家谈得比较多的,我想补充的是,“学问”不等于“精神”,_____.学校办得好不好,除了_____,还得看____._____.过去常说“教书育人”,不是没道理的。
①这所大学教师及学生的精神状态②好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有明显的精神印记③办大学,必须有超越技术层面的考虑④可以量化的论文、专利、获奖等A. ③①②④B. ④②③①C. ③②④①D. ③④①②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10.0分)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题。
别州民①白居易耆老遮归路,壶浆满别筵。
甘棠无一树②,那得泪潸然。
税重多贫户,农饥足旱田。
唯留一湖水③,与汝救凶年。
[注]①长庆四年(824)五月,作者杭州刺史任满。
临行,州民送行,作此诗惜别。
②周初召伯关怀人民,常在一棵甘棠树下审理争讼案件。
后来人民对这棵甘棠树加以保护,并作诗歌颂,这就是《诗经•召南•甘棠》。
③杭州春雨多,秋雨少,常闹旱灾。
长庆四年春天,白居易发动州民,修筑西湖周围的堤岸。
以下评价适用本诗风格的一项是______A.沉郁顿挫B.含蓄隽永C.平实质朴D.清新俊逸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首联“遮”和“满”两字,描绘百姓送别诗人的盛况。
B.颔联用了用典和对比的手法,表现了诗人的自谦自惭。
C.颈联直接道出百姓受“税重”与“旱田”的双重压迫。
2013年高考上海市各区县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7作文

2013年高考上海市各区县二模语文试题分类汇编——作文壹、浦东新区卷27.根据要求,写一篇作文。
当你作决定时,更需要...接受别人的意见还是坚持自己的见解?请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要求:①自选角度,自拟题目,不要写成诗歌。
②不少于 800 字。
③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贰、徐汇区、松江区卷27.阅读下面文字,选取一个角度立意,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明代《菜根谭》书中说:处世不必求功,无过便是功。
也有人说:不作为便无过,无过也无功。
叁、黄浦区卷27.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南京大学在校庆前夕将移植牛顿故乡林肯郡的苹果树枝,校庆办说,届时,“砸中牛顿的苹果也将有可能砸中南大学生”。
引进牛顿的苹果枝,并非该大学首创。
天津大学校长就曾剪下“牛顿苹果树”的枝条带回校园;李嘉诚转赠的“牛顿苹果树”枝条也已落户汕头大学。
肆、虹口区卷27.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中国人喜欢争先恐后,常常可以看到这种情况:支援灾区,远在千里之外的人们争抢献血;400米跑道上,运动员在为得到好名次拼命奔跑;斑马线前,行人都下意识地往前拥,绿灯还没亮,人群就漫到了马路上……伍、杨浦区、青浦区、宝山区、静安区卷27.作文学习书法,须认识“三人”、明白“三法”。
三人者,古人,今人,本人也。
三法者,学法,化法、想法也。
请根据上述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⑴不少于800字。
⑵不要写成诗歌。
⑶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陆、嘉定区、长宁区卷27.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庄子说,高山上看到的山下人,皆如蝼蚁,大小高低如一,何必去争谁高谁低。
胡适先生说,我是山下人,就在山下看人,怎能不计较大小、高低、胖瘦?柒、闸北区卷27、根据以下材料,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不要写成诗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虹口区2013年语文学科高考预测试卷2013.4. 考生注意: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答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阅读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6分)⑴英国历史学家彼得•伯克在《什么是文化史》一书中说,西方近代的阅读方式可能有三个转变,其过程极其缓慢,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西欧社会开始从口述社会向读写社会转变。
⑵这一转变从中世纪开始,首先出现在社会上层的贵族和神职人员;9世纪时,开始有了对在修道院缮写房工作的抄写员要默读的规定。
在这之前,他们在抄写文本时,【甲】是以口述或是朗读的方式来进行。
15世纪,随着古登堡印刷术的推广,口述传统凋零,不过音读没有消失,【乙】再也不是主流而已。
⑶在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400年后,1450年左右,德国工匠古登堡的金属活字印刷术在美因茨问世,羊皮纸时代宣告结束,纸张时代从此来临。
自此书籍的材质、内容、语言以及阅读的方式都开始悄然变化。
伴随印刷文化,眼睛加快了速度,声音被迫沉默。
美国有学者认为印刷厂成为将西方引入现代的关键角色之一,这场印刷革命把西欧社会从口述社会带进了书面社会,人们开始更加习惯默读。
⑷古登堡印刷术问世后,最明显的变化是书籍增多,1450年到1500年间,大约有2.7万余部作品印刷刊行。
到1500年,欧洲已经有250多个印刷中心。
威尼斯的阿杜斯公司开创了口袋书的先河,让书籍的价格降低,现代书籍就是直接由其演化而来。
普通读者能够接触到的书籍越来越多。
15世纪末,书面文字以近千年来从未有过的方式丰富充实了欧洲社会。
⑸伴随着书籍的极大丰富,识字率也在上升,从16世纪起,欧洲,特别是西欧国家积累的财富日益增多,越来越推动社会教育的发展。
英国在亨利八世到查理一世时期前所未有地富强,各种学校纷纷涌现,文化得到普及。
1642年,英国城镇约有60%的人会写自己的名字(乡村只有38%)。
据估计,有3/4的牧羊人、渔民、建筑工人、小农,2/3的乡村店主和手工业者,以及一半纺织服装贸易商都可以进行少量阅读,但不会写字。
⑹地方印刷商为赢得更多读者,不断出版廉价的盗版书籍。
盗版书为那些买不起书的人提供了机会,阅读得到前所未有的普及。
畅销书行业由此诞生,不过当时最流行的依然是宗教作品,其地位堪与20世纪的恐怖小说或爱情小说相媲美。
⑺16、17世纪,人们开始阅读世界上最早的报纸,当时报道时事新闻的印刷品花样繁多,最流行的是提供省内、国内以及欧洲新闻梗概的单页简报。
同一时期,欧洲开始出现第一批学术期刊。
书贩们驾着马车挨家挨户叫卖。
创作于1611年的莎士比亚的《冬天的故事》里就有一个叫卖书的小贩。
在那个时代,书籍随处可见,价格便宜、大小适中、携带方便,阅读成了稀松平常的事,连小孩都开始阅读报纸、传单、小说,甚至是游记历险故事。
主妇们则沉迷于浪漫爱情故事。
17世纪的肖像向我们展示了那些独处在精致的居室内、聚精会神读书的荷兰妇女。
'⑻从这一时期开始,西欧读者的阅读方式由精读转变为泛读,阅读的目的变为广泛涉猎某个甚至多个题目。
⑼除了印刷术和教育的普及,从朗读到默读的革命还关系到宗教革命。
有欧洲学者认为,默读首先兴起于基督教人士间,7世纪至11世纪在不列颠群岛,随后在欧洲大陆的修道院抄写室传开。
⑽借着默读,读者终于能够与书本及文字间建立一种不受拘束的关系,读者可以从容地检视它们,从中汲取新观念。
⑾从中世纪后期开始,有些普通读者也开始默读,识文断字的普通男女都得以将自己与上帝的对话“内化并且个性化”。
这种做法到了15世纪更加明显,一些教条主义者对这种新风潮开始警惕起来,他们认为,默读让人可以做白日梦,导致怠惰。
和马丁•路德同时代的罗马某神学家就主张说,教会的建立所根据的书本需要维持神秘,只有透过教宗的权威与权力才可加以诠释。
与此相反,路德宗教徒则宣称人有权利来替自己解读上帝的话,无需见证人或中介者。
⑿16世纪时,在个人阅读中感受上帝对自己的赐福,被看作是值得效仿的神圣范例,在欧洲社会得到普遍认可,被动听读日渐消亡。
随着读写的普及,普通民众不再需要教会的干预,而是通过个人默读与神灵单独对话。
⒀到了19世纪,个人主义阅读的捍卫者爱默生开列了一份个人圣书目录,并且他充分利用了默读技艺。
他坚持认为“阅读乃属个人、孤独的行为”,“所有这些书籍都是宇宙意识的庄严表达,……它们是用来私下阅读的,是要放在曲拢的膝盖上阅读的。
我们不能用嘴唇与舌尖来与其沟通,而必须发自泛红的脸颊与悸动的心。
”⒁默读使读者与书籍之间建立了更自由、更亲密的内在关系,就此,口述传统已经成为一种“社会化石”淡出历史舞台。
人人都可以在私下、静谧的环境里专注地享受开卷之乐。
1.根据上下文意思,可依次填入第⑵段甲、乙处的一组词语是()。
(2分)A.大多恐怕B.通常只不过C.必定只不过 D.通常恐怕2.第⑶段中的画线句“声音被迫沉默”在文中的意思是。
(2分)3.作者认为西方印刷术问世后,带来了哪些主要变化?(3分)4.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分)A.彼得•伯克认为,在西欧社会中,从口述社会向读写社会转变的过程极其缓慢。
B.故事、肖像画等有形载体能帮助作者从中发现证据以研究阅读的历史变迁情况。
C.宗教作品是15至16世纪欧洲最流行的畅销书,说明当时教会的影响力非常大。
D.用“社会化石”比喻口述传统,说明19世纪书籍阅读已经彻底取代口述或朗读。
5.简要概括默读的好处。
(3分)6.爱默生认为“阅读乃属个人、孤独的行为”,说说你对这个观点的理解。
(4分)(二)阅读下文,完成第7-12题。
(22分)在海边(有删改)斯妤⑴我是一个生在海边,长在海边的人。
厦门岛四周的海水湛蓝澄碧,温婉妍丽,那近乎透明、终日涌动不息的蓝色衬着岛上西式建筑的红砖绿瓦,还有散立在海滨山坡的芭蕉、椰树、凤凰、木棉,孕育、滋养了一个又一个诗人、音乐家,也使岛上的男子汉们日追一日地慷慨热情。
这是南方的海,我故乡的海,终日奔涌喧哗着阳光的海。
我曾是那片海域的女儿,它那湛蓝得近乎神奇的宽广怀抱,培育了我最初的温婉深情,明媚清丽。
⑵(然而,丧失温馨情怀仿佛有一万年之久了。
这丧失是否和背井离乡,长期漂游在凛冽的北方有关? )⑶现在,我面对北方这恢宏、壮阔的大海,灵魂突然一阵战栗。
大连的海域是如此广袤,如此苍茫,如此晦暗滞重、阴郁沉雄。
当海浪雄狮怒吼般地朝岸边席卷而来时,我感觉到的不是人类的伟岸,生命的欢乐,而是宇宙的无限,自然的浩荡,造物主的神秘与威严。
还有时间那亘古不变的循环,流转,人类命运的瞬息万变,无以把握,空间的浩荡连绵无始无终,这一切,透过脚下这蓄积着原始伟力的海浪朝我呼啸而来时,我心里突然涌起了无尽的乡愁!⑷(我想要那温柔妩媚的湛蓝吗?我想要那奔涌喧哗的阳光吗?我想要那玲珑美丽的故乡来抚慰我,庇护我吗?)⑸是的,我想要梦幻来对抗现实,我想要善良的虚假来抵御严酷的真实,我愿意抛弃清醒、明敏、透彻,重新回到懵懂无知、混沌盲目。
然而人类已无法回到童年。
⑹在名震中外,号称“神力雕塑公园”的金石滩,造物主又一次让我嗒然无语,惶惶不安。
一堵由紫色、白色、灰色条纹相杂而成、浓缩了亿万年宇宙沧桑的叠层石灰岩耸然出现在我们面前。
岩石是六亿年前的海洋藻类生物化成的。
巨大而斑驳的断层上,一片莽莽苍苍,凹凸嶙峋。
六亿年的时光熔铸了它的苍茫,无数海底生命造就了它的丰厚,时光使生命变成了石头,生命使时光得以凝聚。
然而生命毕竟变成了石头。
⑺同伴们纷纷在这巨型化石前留影,因为这是著名的“天下奇石”,是世所罕见、地球上不可再生的瑰丽景观。
我也走过去,在摄影师按下快门的那一刹那,做出了一个怯生生的笑容。
我知道照片冲洗出来后,那巨石会更加奇崛伟岸,而我们这些人类会愈加渺小委琐。
我们在它面前将不复是天地灵长、宇宙主人了,我们和地球上所有生物一样,只是渺小、脆弱的生灵。
⑻是的,面对这无言耸立着的宇宙沧桑史,我又一次强烈地感到浮沉在漫漫时空中的人类的悲哀。
“流逝的不是时间,而是一代又一代的人”,一代又一代的人流逝了,沉积下来的便只有一代又一代灵魂对战胜时间、建立不朽的永恒渴望?⑼(希腊神话里有位坚定的西绪弗,诸神处罚他,让他不停地将一块巨石推上山顶,而石头由于自身的重量又滚下山去。
明知无效无望,但西绪弗日复一日,迈着沉重而均匀的脚步下山,将巨石又一次推上山顶。
)⑽汽车终于驶上风光旖旎的滨海路。
海风刚烈而强劲地刮,仿佛把我们的面包车当成了待举的风帆,一定要把它吹灌得满满,张扬得高高的才肯住手。
滔滔黄海在前,郁郁青山在后,大海以永不止歇的热情呼啸着,奔腾着,凌厉强悍的北方气息灌满了整条公路。
涛声时远时近,时近时远,一片坦荡无垠中,突然转出一弯苍翠,又一弯苍翠,然后“哗”地一转,一片坦坦荡荡的海滩拥着一片汹汹涌涌的海浪出现在眼前。
远处近处,偶尔冒出几座红砖小楼,似乎在倔强地显示人类的意志。
⑾盘旋在逶迤的滨海路,我更多地感觉到了人类的气息。
日月闲闲,宇宙浩浩,人类除了效那明知虚妄却仍旧坚定仍旧义无反顾的西绪弗外,又能怎么样?我们明知我们无论走过多么漫长的岁月,最终都指向消亡,明知生命有欢乐,更有无尽的劳作和苦难,我们也得迈着“沉重而均匀的脚步”走下去,并且尽可能地使这过程充实,辉煌,充满创造的荣耀。
⑿从海边回到住地,我五岁的儿子突然十分严肃地问我:妈妈,谁能活得比…时候‟长?”我被他突兀而犀利的追问所震动,一时竟无言以对。
如今想来,这个问题是谁也无法彻底解答的。
只有当他长大成人,体味了百态人生,并且终于能够和大自然静静对视,在心里一再问自己“时光流逝,在这过程中一直保有新鲜生命的东西是什么”时,他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7.本文开头写南方的海有什么作用?(3分)8.第⑺段中,“我”为什么会“怯生生”?(3分)9.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6分)A.第⑵段运用夸张手法表现生活的严酷,用疑问句子引发思考。
B.第⑶段将空间和时间两者合力,令“我”突然涌动起了乡愁。
C.第⑷段用心理描写进行自我质疑,呼应下文“我”思想之变。
D.第⑹段详细描写了岩石,意在强调时光对于生命的改造力量。
E.第⑾段中的议论句子兼具强烈抒情色彩,坚定之中有些苦涩。
F.本文暗线是“我”大连之行,明线是“我”认识变化的过程。
10.作者为什么要引用希腊神话中西绪弗的故事?(3分)11.任选一个角度,就语言表达赏析第⑽段画线句。
(3分)12.对于儿子的追问,作者为什么强调只有“当他长大成人,体味了百态人生,并且终于能够和大自然静静对视”时,他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请联系原文,谈谈你的看法。
(4分)(四)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第14-16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