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结构可靠性理论研究

合集下载

结构机构可靠性及可靠性灵敏度分析——10章_展望)

结构机构可靠性及可靠性灵敏度分析——10章_展望)

第十章结构机构可靠性和可靠性灵敏度分析的展望可靠性是一个古老而又面临着新挑战的问题,它涉及 (1) 系统行为的描述和模拟,(2)系统行为的定量化,(3) 不确定性的描述、定量化和传递。

本书只是着重介绍了结构机构可靠性和可靠性灵敏度分析的一些经典方法和现在发展的新方法,研究在输入变量与系统行为之间关系确定,并且输入变量随机不确定性已知的条件下,不确定性的传递问题。

本书所介绍的这些方法只是可靠性工程涉及众多问题中的一个基本问题。

在结束本书的理论方法探讨之前,联系本书所研究的内容,对结构机构可靠性未来所需要研究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展望。

1、输入变量不确定性的描述和定量化[1-14]一般输入变量的随机不确定性采用概率密度函数来描述,依据经典的概率统计理论,获取概率密度函数需要大量的样本数据,尤其是要准确获取密度函数的尾部时,则需要更大量的样本数据,而且往往影响系统行为失效概率的部分就是输入变量概率密度函数的尾部。

然而值得指出的是:由于经费和时间的限制,工程问题中的大样本数据往往是不可得的。

这使得可靠性研究人员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来研究小样本情况下母体概率密度函数的估计问题。

尽管挖掘小样本中关于母体信息的思路以及在同类产品中获取更多信息的方法是可取的,并且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基于这种思路的研究将在可靠性领域持续开展,但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信息的挖掘和获取毕竟是有限的,因为小样本中本身所包含的信息量只是完整信息的一部分。

以有限的信息去推断完整的信息将承受一定的风险,了解并控制推断过程中的风险水平是保证所作推断有意义的前提。

另外,建立小样本情况下,输入变量不确定性的合适的描述模型也是解决信息不足问题的一个补充手段,如现在已在可靠性领域广泛研究的凸集描述模型和模糊描述模型等,还有各种描述的混合模型。

作为不足以获得概率密度函数情况下的必要补充,研究与样本信息量匹配的不确定性描述模型是输入变量不确定性描述和定量化方面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并且在此基础上的各种不确定性描述模型的相容性也是今后可靠性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

结构可靠度分析基础和可靠度设计方法

结构可靠度分析基础和可靠度设计方法

结构可靠度分析基础和可靠度分析方法1一般规定1.1当按本文方法确定分项系数和组合值系数时,除进行分析计算外,尚应根据工程经验对分析结果进行判断并进行调整。

1.1.1从概念上讲,结构可靠行设计方法分为确定性方法和概率方法。

在确定性方法中,设计中的变量按定值看待,安全系数完全凭经验确定,属于早期的设计方法。

概率方法为全概率方法和一次可靠度方法。

全概率方法使用随机过程模型及更准确的概率计算方法,从原理上讲,可给出可靠度的准确结果,但因为经常缺乏统计数据及数值计算上的复杂性,设计标准的校准很少使用全概率方法。

一次可靠度方法使用随机变量模型和近似的概率计算方法,与当前的数据收集情况及计算手段是相适应的。

所以,目前国内外设计标准的校准基本都采用一次可靠度方法。

本文说明了结构可靠度校准、直接用可靠指标进行设计的方法及用可靠指标确定设计表达式中作用,抗力分项系数和作用组合值系数的方法。

1.2按本文进行结构可靠度分析和设计时,应具备下列条件:1具有结构极限状态方程;2基本变量具有准确、可靠的统计参数及概率分布。

1.2.1进行结构可靠度分析的基本条件使建立结构的极限状态方程和基本随机变量的概率分布函数。

功能函数描述了要分析的结构的某一功能所处的状态:Z>0表示结构处于可靠状态;Z=0表示结构处于极限状态;Z<0表示结构处于失效状态。

计算结构可靠度就是计算功能函数Z>0的概率。

概率分布函数描述了基本变量的随机特征,不同的随机变量具有不同的随即特征。

1.3当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可变作用时,应进行可变作业的组合,并可采用下列规定之一进行:(1)设m种作业参与组合,将模型化后的作业在设计基准期内的总时段数,按照顺序由小到大排列,取任一作业在设计基准期内的最大值与其他作用组合,得出m种组合的最大作用,其中作用最大的组合为起控制作用的组合;(2)设m种作用参与组合,取任一作用在设计基准期内的最大值与其他作业任意时点值进行组合,得出m种组合的最大作用,其中作用最大的组合为起控制作用的组合。

工程结构的可靠性和风险评估(1)

工程结构的可靠性和风险评估(1)

风险评估与决策支 持
未来工程结构可靠性评估将更 加注重风险评估与决策支持。 通过建立风险评估模型,可以 量化分析工程结构在不同荷载 和环境条件下的风险水平,为 决策者提供科学依据。
对行业的影响及意义
1 2 3
提高工程结构安全性
通过工程结构可靠性评估和风险评估,可以及时 发现和修复潜在的安全隐患,提高工程结构的安 全性。
工程结构的可靠性和风险
评估
汇报人:XX
2024-01-12
• 引言 • 工程结构可靠性理论 • 工程结构风险评估方法 • 工程结构可靠性分析案例 • 工程结构风险评估案例 • 工程结构可靠性与风险评估的挑战与
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工程结构可靠性评估的目的
确保工程结构在设计、施工和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概率评估
利用历史数据、专家经验和数值模拟等方法,对风险因素 的发生概率进行评估,确定各风险事件的可能性。
风险等级划分
综合风险事件的发生概率和后果严重程度,对桥梁结构的 风险等级进行划分,为后续的风险应对措施提供依据。
结果分析与讨论
风险评估结果
通过风险评估,识别出桥梁结构存在多个潜在风险点,其中部分风险点的等级较 高,需要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管控。
分析国内外典型的工程结构风险评估案例,总结经验教训,为今后的工程建设提供借鉴 。
工程结构可靠性和风险评估的挑战与展望
探讨当前工程结构可靠性和风险评估面临的挑战,如数据获取、模型验证、多因素耦合 等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和研究方向。
02
工程结构可靠性理论
可靠性定义及指标
可靠性定义
工程结构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 ,完成预定功能的能力。

机构运动精度可靠性研究现状

机构运动精度可靠性研究现状

机构运动精度可靠性研究现状机构运动精度可靠性是影响产品质量、寿命的关键因素且已成为衡量机构运动性能的重要指标,文章对机构运动精度可靠性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目前求解机构可靠度新方法及其应用。

标签:机构运动精度;可靠性;现状1 概述机构是传递运动和动力的可动装置,它是機械装备的特征骨架和执行器[1]。

机构的运动和动力性能直接关联着整个机械装备的品质和功能,提高机构的运动于动力性能一直是学者们的研究重点。

传统机构学将机构的概念局限于仅含刚性构件、理想运动副(无间隙或柔性)、构件尺寸绝对精确的机构系统。

然而,真实机构系统具有多种内外部不确定性(如几何公差、运动副间隙与磨损、构件物理参数如密度与弹性模量、工作载荷等的随机性)[2],这些不确定性对机构运动学与动力学性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传统的以确定性参数为基础的机构学研究不能描述上述特征。

技术发展对机构的高精度、可靠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机构运动精度可靠性研究是在特定的工作条件和时间内,真实机构的运动输出与理想机构运动输出之间的偏差落在期望误差限范围内的概率。

受不确定性影响,真实机构与理想机构的运动必然存在不确定性或随机偏差,即使这些内外部不确定性很小,但在机构设计时如果不加以考虑或考虑不充分,也可能会造成很大的机构输出的不确定性,进而导致机构运动精度下降、动作不可靠、定位不准确以及动力性能不佳,从而使整个机械装备的功能丧失、性能下降、故障率上升、寿命缩短和用户满意度下降等。

如1978年美国发射的陆地卫星2号由于偏航飞轮失效而导致整星失效,1987年德国发射的TVSAT卫星进入轨道后一翼展开而另一翼卡主而导致整星灾难。

因此,在机构系统设计中必须考虑内外部的不确定性具有相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但这是确定性设计方法难以胜任的,因此须采用不确定性工程设计理论与方法研究机构的运动输出与不确定性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以及对应的机构设计与分析理论。

2 可靠性方法可靠性方法是处理不确定性因素最为有效的途径[3]。

建筑结构可靠性研究

建筑结构可靠性研究

建筑结构可靠性研究建筑结构可靠性是指建筑结构在规定使用期内,满足使用功能要求,不发生结构破坏、功能障碍和危险事故的能力。

建筑结构可靠性研究对于保障建筑物的安全使用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建筑结构可靠性研究成为了建筑工程领域中一项重要的课题。

可靠性分析方法建筑结构可靠性的分析通常采用可靠性理论和可靠性分析方法。

可靠性理论是一种通过对概率学和统计学的应用,对建筑结构进行可靠性评估的方法。

可靠性分析方法包括退化模型、蒙特卡罗模拟、有限元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工程师评估建筑结构在不同条件下的强度和稳定性,从而为建筑结构设计和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影响因素建筑结构可靠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包括材料的性能、结构的设计、施工质量等。

材料的强度和刚度是建筑结构抵抗外部荷载的重要参数,而结构的设计则决定了建筑结构在设计使用寿命内是否能保持稳定。

施工质量直接影响着建筑结构的可靠性,不合格的施工可能导致结构隐患,影响建筑物的安全性。

可靠性评估与改进建筑结构可靠性评估可以通过对结构的耐久性、安全性、稳定性等方面进行定量分析来进行。

基于评估结果,可以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包括对结构材料的选择、结构设计的优化、施工工艺的改进等。

这些改进措施可以提升建筑结构的可靠性,保障建筑物在使用期内的安全性。

结语建筑结构可靠性研究是建筑工程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它关乎建筑物的安全使用。

通过采用可靠性分析方法,评估建筑结构的可靠性,并进行相应的改进措施,可以提高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建筑行业应不断深化建筑结构可靠性研究,以确保建筑物的安全运行和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

结构可靠度-可靠性的基本理论

结构可靠度-可靠性的基本理论
➢ 结构可靠与否是指结构本身而言,安全与否是指与 结构相关的生命财产而言
➢ 结构安全性的度量----安全度。主要与结构是否造 成生命财产不安全的破坏与倒塌联系;
➢ 可靠性的度量----可靠度。是针对各不同极限状态 而言。
➢ 可靠性比安全性概念更广泛、更科学
1.2 问题提出 研究结构可靠性理论是结构设计的需要
1、结构可靠性的基本概念 2、结构可靠性理论的数学基础 3、结构可靠度的分析方法 4、建筑结构作用与抗力的统计分析 5、结构体系可靠度 6、模糊可靠度理论 7、结构动力可靠性理论 8、结构时变可靠性理论
1.1 结构可靠性的定义
结构可靠性: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条 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能力。 结构可靠度:结构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条 件下,完成预定功能的概率。
必要的稳定性 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
可靠性 安全性 适用性 耐久性
安全性:
结构应能承受在正常施工和正常使用时可能出现 的各种作用;在偶然事件发生时和发生后应能保持整 体稳定性。
适用性: 结构在正常使用条件下应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 耐久性: 结构在正常维护条件下应具有规定的耐久性能。
可靠性与安全性的区别
结构可靠性理论与应用
牛荻涛 2004.09
参考书
➢余安东、叶润修,建筑结构的安全性与可靠性,上海科技 文献出版社,1986 ➢赵国藩等,工程结构可靠度,水利水电出版社,1984 ➢吴世伟,结构可靠度分析.人民交通出版社 ,1990 ➢贡金鑫,工程结构可靠度计算方法,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李桂青,工程结构时变可靠度理论及其应用.科学出版社, 2001 ➢王光远,结构软设计理论,科学出版社,1998
Z 0 结构处于极限状态
Z gx x1, x2,, xn 0

结构可靠度分析方法综述

结构可靠度分析方法综述

结构可靠度分析方法综述朱殿芳陈建康郭志学(四川大学水电学院成都市610065)摘要详细阐述了结构可靠度计算方法,对改进的一次二阶矩法、JC法、几何法、高次高阶矩法、响应面法、蒙特卡罗方法、随机有限元法等点可靠度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同时介绍了体系可靠度与时变可靠度的有关内容。

关键词点可靠度一次二阶矩法响应面法蒙特卡罗方法随机有限元法体系可靠度时变可靠度1结构可靠度分析方法综述可靠度的计算方法从研究的对象来说可分为点可靠度计算方法和体系可靠度计算方法。

1.1结构点可靠度计算方法1.1.1一次二阶矩法在实际工程中,占主流的一次二阶矩法应用相当广泛,已成为国际上结构可靠度分析和计算的基本方法。

其要点是非正态随机变量的正态变换及非线性功能函数的线性化由于将非线性功能函数作了线性化处理,所以该类方法是一种近似的计算方法,但具有很强的适用性,计算精度能够满足工程需求。

均值一次二阶矩法、改进的一次二阶矩法、JC法、几何法都是以一次二阶矩法为基础的可靠度计算方法。

(1)均值一次二阶矩法。

早期结构可靠度分析中,假设线性化点x0i就是均值点m xi,而由此得线性化的极限状态方程,在随机变量X i(i=1,2,,,n)统计独立的条件下,直接获得功能函数z的均值m z及标准差R z,由此再由可靠指标B的定义求取B=m z/R z。

该方法对于非线性功能函数,因略去二阶及更高阶项,误差将随着线性化点到失效边界距离的增大而增大,而均值法中所选用的线性化点(均值点)一般在可靠区而不在失效边界上,结果往往带来相当大的误差,同时选用不同的极限状态方程不能得到相同的可靠指标,此为该方法的严重问题。

(2)改进一次二阶矩法。

针对均值一次二阶矩法的上述问题,人们把线性化点选在失效边界上,且选在与结构最大可能失效概率对应的设计验算点上,以克服均值一次二阶矩法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改进的一次二阶矩法。

该方法无疑优于均值一次二阶矩法,为工程实际可靠度计算中求解B的基础。

可靠性设计应用与研究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可靠性设计应用与研究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可靠性设计应用与研究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可靠性是机械零件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重要指标。

为了使机械零件设计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和稳健性,必须充足考虑不拟定性因素对机械零件稳健可靠性的影响。

可靠性也是衡量产品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

可靠性长期以来是人们设计制造产品时的一个追求目的。

但是将可靠性作为设计制造中的定量指标的历史却还不长,相关技术也尚不成熟,工作也不普及。

可靠性设计应用与研究发展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军事部门开始系统的进行可靠性研究。

此外前苏联、日本、英国、法国、意大利等一些国家,也相继从50年代末或60年代初开始了有组织地进行可靠性的研究工作。

此阶段重要是针对电器产品,并拟定了可靠性工作的规范、大纲和标准。

国内的可靠性工作起步较晚,上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在原电子工业部的内部期刊有介绍国外可靠性工作的报道。

发展最快的时期是上世纪80年代初期,出版了大量的可靠性工作专著、国家制定了一批可靠性工作的标准、各学校由大量的人投入可靠性的研究。

许多工业部门将可靠性工作列在了重要的地位。

如原航空工业部明确规定,凡是新设计的产品或改型的产品,必须提供可靠性评估与分析报告才干进行验收和坚定。

但国内的可靠性工作曾在90年代初落入低谷,在这方面开展工作的人很少,学术成果也平平。

重要的因素是可靠性工作很难做,出成果较慢。

但在近些年,可靠性工作有些升温,这次升温的动力重要来源于公司对产品质量的重视,比较理智。

目前国内的可靠性工作仍在一个低水平上徘徊,研究的成果多,实用的方法少;研究力量分散,缺少长期规划;学术界较混乱,低水平的文章随处可见,高水平的成果却很少出现。

常规设计与可靠性设计常规设计中,经验性的成分较多,如基于安全系数的设计。

常规设计可通过下式体现:S E l F f lim][...),,,(σσμσ=≤=计算中,F 、l 、E 、μ、slim 等各物理量均视为拟定性变量,安全系数则是一个经验性很强的系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结构体系可靠性问题
当前在结构可靠性研究中的大部分是在于解决一个功能 函数的问题,也即是在结构中仅用一个极限状态方程表示的 可靠性问题,例如构件的一个截面或结构中某点处发生失效 的可靠度计算。现在设计规范中规定的结构目标指标,实际 上也是指这类失效问题而言。对由诸元件组成的结构体系, 其可靠度应由诸元件以及体系的各种失效模式所确定的极限 状态方程得出。体系的失效与元件内在联系的形式(串、并 联或其混合联系)有关[39]。
荷载效应组合的研究在国内仍是薄弱的一环,虽然可 供参考的国外文献很多,而且JCSS还建议了它们的组合规 则,但对其合理性尚难以定论。因此在荷载组合问题上, 目前的设计实践一般仍持保守态度,这也不难理解。
一、结构可靠性一般理论的若干问题
(3)模糊可靠度
自美国Zadeh创立模糊集合论以来,用数学语言描述 事件的模糊性就有了可能。人们对客观事物认识的不确 定性,除了由于无法控制的因果关系形成的随机性外, 确实还存在着很多模棱两可的模糊因素,在处理结构可 靠性问题时随时可遇,以往将这类不定性归为主观不定 性,对这类不定性习惯上也武断地按随机性对待。引入 由隶属函数刻划的模糊性后,以概率度量的结构可靠性 改为由模糊概率来度量。国内在处理结构安全等级、地 震震害等级以及结构正常使用界限等问题上,以不同深 度探讨了应用模糊概率的可能性[30-36]。
在我国将结构可靠性的概念及计算理论引入建筑结构设 计的规范体系以来,在结构工程中的各个领域内,结构可靠 性的研究工作在国内得到广泛的发展。这一方面是由于这门 学科在国外近几十年发展较快而对国内产生了影响,而更主 要的是出于结构设计本身不断提出改进的要求。在结构计算 力学和结构试验技术已经取得相当成就的今天,反映在结构 实际性能中的不定性因素,已在结构设计方法问题占据了主 要地位,要进一步改进结构的设计方法,在结构设计中,必 须对不定性因素给以妥善的处理。结构可靠性的研究主要是 围绕着这个问题而进行的。
二、结构体系可靠性问题
在国内,随着结构可靠度理论在建筑、铁路、公路、 港工和水利水电五大工程部门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和逐步深 入,人们深知一个结构体系的可靠度不能仅由其局部元件 对某种失效形态的可靠度加以度量。在五个部门共同制定 的《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中明确提出“当有条 件时,工程结构宜按结构体系进行可靠度分析”。在《铁 路工程结构可靠度统一标准》中提到“需要对整个结构进 行结构体系可靠度分析,并当具备条件时,可在结构单元 可靠性分析基础上,根据结构系统各失效模式之间的相关 性进行分析计算”。为了不断提高设计规范的质量水平, 全国工程结构基础标准技术委员会1986年第二次全体委员 会制定的科研项目中,对体系可靠度的研究十分重视,将 连续梁、简单刚架、高桩码头、重力坝等结构体系的可靠 度分析列为研究课题,这种形势在客观上促进了结构体系 可靠度理论的发展。
二、结构体系可靠性问题
在第二届学术交流会议上,对一维杆系可靠度分析的 方法,又提出一些论文,文献[59]采用杆件(塑性铰截面) 为分析单元寻找控制截面,建立功能函数,并求出体系可 靠度,方法是按机动法,在常用荷载比值范围内,寻找主 要失效机构,并引入条件概率来考虑体系单元间的相关性 。文献[60]以机构组合法为基础,对某些规则框架,从荷载 的实际情况出发,用分块组合法寻找框架体系的主要失效 机构。文献[61]在探讨结构体系可靠度近似计算方法方面做 了许多研究工作。文献[38]采用模糊测度理论和专家系统的 方法,探讨结构体系可靠性问题。文献[62]通过总结以及一 些算例,归纳出结构系统可靠性与单元可靠性的关系。文 献[63]在PWLEP方法的基础上,对多跨高层框架结构进行 了研究,并编制了体系可靠度分析程序,可以考虑有任意 分布的变量和变量间的相关性,也考虑了失效模式间的相 关性。
对体系可靠度问题,从一维杆系结构开始,比较集中在研 究可能失效模式的问题上。Ma和Ang于1981年提出用非线性优 化技术,寻找主要失效模式的方法,并通过计算机程序直接确 定结构体系的失效模式[41]。但由于计算机时量很大,只能用 于较简单的结构体系。经以后很多学者的探讨,提出各种方法 ,这里就其中有代表性的方法作简单的介绍:
(2)对计算中不漏掉主要失效机构的要求,没有给出必要 的证明;
(3)没有考虑荷载逐渐增长过程的影响。
二、结构体系可靠性问题
Moses等人提出的增量荷载法ILM[44,45],是将结构在荷 载增量的作用下进行弹性分析,当最不利结点失效后,对 新的体系再增加荷载,继续计算,最后得到失效模式。由 于计算变量均以均值为分析基础,因此所得失效模式不能 反映荷载和抗力的随机性。
一、结构可靠性一般理论的若干问题
(3)模糊可靠度
除了模糊概率外,描述各种不定性的度量方法还有很 多,文献[37]在讨论现有结构可靠性评定专家系统时,共罗 列了五种数学方法,都值得今后研究发展的。文献[38]在讨 论结构体系可靠性时,指出应用概率或模糊概率来度量体 系可靠性的缺陷。作者建议通过物理的和专家经验方法, 以某一种模糊测度来评估其可靠性。总之,关于在结构可 靠性评估问题上,仍存着广阔的、有待人们去开垦的研究 领域。
二、结构体系可靠性问题
Murotsu的MTM法是基于结构弹性分析,按结点(刚架 的截面或桁架的杆件)的失效次序,寻找可能的失效模式[42 ,43];在分析过程中,按序移去失效结点,将其抗力改为荷 载作用,在新的结构体系上继续计算,直到获得出现变形或 内力无限大的破坏机构为止。本方法的问题在于:
(1)仅适用于理想弹塑性材料的结构;
Melchers等人提出的截尾计算法TEM是前两种方法通 过截尾计算结构中部分失效模式而得到 体系可靠度的一般 性方法[46],它不受理想弹塑性材料的限制,可以考虑材料 的剩余强度,但该方法由于条件过宽而变得非常复杂,不 便于实用。
二、结பைடு நூலகம்体系可靠性问题
线弹性、逐段线弹-塑性法PWLEP是Ranganathan在总结 前三种方法的基础上提出的更精辟、更实用的方法[47]。方 法由结构刚度矩阵、线弹-塑性破坏模型、一次二阶矩可靠度 计算和系统失效概率计算方法四部分组成。对于理想弹塑性 材料组成的一维杆系结构,与前述的方法相比,本方法更为 实用,但使用该方法是否肯定找到所有控制机构,作者也未 能给出证明。
二、结构体系可靠性问题
在水利工程中,整个结构往往难以分解为各个元件, 而其破坏模式又十分复杂。因此,对水工结构历来重视其 整体作用。河海大学从1982年开始,应重力坝可靠度研究 中,考虑了多种极限状态的结构可靠性问题[48]。在文献 [48]中系统地介绍了体系失效概率计算的各种方法,并讨论 了这些方法在一些结构,例如连续梁、简单平面刚架、升 般机塔柱、重力坝等结构中的应用。
一、结构可靠性一般理论的若干问题
(1)可靠度计算方法的改进
按照Hasofer-Lind定义的可靠指标,还发展了通过优化 技术求解从均值中心到极限状态曲面最短距离的计算方法 [10,11]。此外,Monte-Cɑrlo方法在可靠度计算中应用的研 究,在国内也有所反映[12]。考虑基本变量间相关性的结构 可靠性计算的研究,也在国内引起一定重视[13-16],一般都 应用矩阵理论,将非正态相关的变量空间变换到标准化独 立当量正态变量空间,由于忽略了当量正态化中的影响, 其结果是近似的。也有学者专门从事于考虑变量四阶段矩 的可靠度计算方法研究[17-19]。
一、结构可靠性一般理论的若干问题
(1)可靠度计算方法的改进
一、结构可靠性一般理论的若干问题
(1)可靠度计算方法的改进
赵国藩的实用分析方法[3]吸取了Polohcmo和Hannus的 加权分位值方法中的某些概念,在分布尾部逼近原理上采 用了平均值不变的条件,使运算得以简化,而在精度上与 JC方法相比,当β不大于4时基本上一致。不过这些改进都 没有避免迭代计算的麻烦。许朝劲在分析JC方法产生误差 的可能原因后,建议直接取由均值中心到极限状态平面的 垂足为验算点,从而避免了迭代计算而得出β的近似值,认 为与JC方法相比吻合较好,至少可作为JC方法的迭代初始 值[4]。
二、结构体系可靠性问题
1987年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工程结构可靠性》学术 讨论会上,将结构体系可靠度的问题作为会议的主要议题 。在特邀报告[50]中指出,系统可靠度分析的关键在于寻找 可能的失效模式,并介绍了寻找的各种方法,还指出,对 弹性阶段工作的结构,可应用内力或应力系数法建立各种 功能函数[51],对一些简单的一维杆系,可按产生塑性较的 可能位置寻找失效机构[52-54],认为线弹性、逐段线弹-塑 性理论是寻找复杂体系失效模式最有希望的方法。在这次 会议上,还提出很多论文[55-58],其中,有的以杆件生成塑 性铰的截面为单元,借鉴极限分析的经验选取或寻找可能 失效模式,有的则依照极限分析方法探讨自动生成破坏机 构的途径,有的通过框架破坏试验的结果,验证体系可靠 度理论所得失效模式的正确性。这些成果正如各文献所述 ,一般只适用于简单的结构体系。
对于非线性的问题,虽然目前都通过线性化而可给出 近似解,但加强二次可靠度方法的研究,应作为开展今后 工作的目标。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还是比较活跃,其中某 些见解仍值得我们借鉴。
一、结构可靠性一般理论的若干问题
(2)荷载统计及荷载效应组合
对结构可靠性影响很大而又不易控制的外部因素是作用 在结构上的荷载。在各工程部门中,对结构设计中的荷载问 题一直很重视。随着测试手段的改善,给荷载数据的采集提 供了一定条件。但由于荷载类别繁多,其中有些荷载的数据 较多,而更多的荷载由于测试困难,难以取得有代表性的大 量样本,因此小样本的统计分析仍是一个有待解决的问题, 国内对此已着手研究[20-22]。对小样本仅靠经典的统计数学还 难以解决问题,主要是因为单纯的小样本难以说明选用某种 分布类型的合理性,希望今后逐渐加强这方面的探讨。
二、结构体系可靠性问题
从几何上,结构体系可分为一维杆系、二维板系和三维大 体积系。在一维体系中,较多的是涉及单向应力状态问题,因 此很容易按第一强度理论建立极限状态议程;板的问题则较多 地涉及二向应力,大体积结构则涉及三向应力,这类问题的破 坏机理要复杂得多,其极限状态方程要求建立在复杂应力状态 的强度理论基础上,例如,对混凝土大坝的破坏准则,一般可 采用四参数准则,对岩体则采用Mohr-Culomb和Drucker-Prager 准则[4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