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可靠性理论与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建筑结构设计可靠度的影响因素与比较研究 丁玲

建筑结构设计可靠度的影响因素与比较研究丁玲摘要:城市化在快速的发展,中国的建筑业也在发展。
而建筑结构设计的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用户的人身安全。
如何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可靠性已成为建筑工程师的一项最为重要的任务。
本文主要是探讨了建筑结构设计的方面,分析了建筑结构对别的方面的影响因素,从而提高了建筑工程结构的设计质量,希望为建筑设计行业提供到了浅薄的理论参考。
关键字:建筑结构;设计;可靠性;影响因素;比较分析1、前言建筑结构设计是整个建筑的基础。
施工的可靠性直接影响整个建筑的质量和安全。
因此,综合的分析了影响建筑结构设计可靠性的因素,优化了结构的设计。
分析影响结构设计可靠性的四个因素可以改变到负荷水平和分布参数,工程质量,耐腐蚀性和四个因素的最负荷效应的组合,从而得出了目标的可靠性指标,目标可靠性指标变量加载,它是对两个指标研究的综合比较。
2、可靠度的基本理论2.1、结构体系的可靠度在实际应用里面,建筑结构的可靠性理论应转化为方程的一部分,以表达随机变量的影响。
辅助工具主要是通过经验校准和失效概率来测量到结构的可靠性。
在对现有形式的分析基础上,我国可靠性设计的理论已经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但现在这部分理论内容特别适合结构设计规范的要求,会出现一些设计的问题。
因此,结构设计者应逐步提高可靠性的理论。
2.2、结构设计的规范性这里所说的是规范性的,与结构设计的法律法规有关。
在结构设计的时候,强制性是最明显的特征。
在建筑设计里面,参与分析和设计工作的设计师必须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因此在建筑结构设计里面,完全符合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使他们能够怀疑结构设计的结果,不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在分析现有结构设计规范的基础上,确定钢含量是评价结构设计可靠性的关键标准和指标。
为能够提高到结构设计结果的合理性,设计者必须尽量减少结构设计中的钢含量。
然而,在分析中国建筑结构设计的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在充分实现各种规格的背景下,提高了建筑结构设计的质量和水平,提高了灵活性。
毕业论文指导记录20篇

毕业论文指导记录第一篇指导时间:2023年3月10日学生姓名:(此处留空)专业:(此处留空)论文题目:(此处留空)一、论文选题指导1. 学生初步选题为《行业市场分析及发展趋势研究》。
2. 指导教师建议学生结合自身兴趣和实际,对选题进行细化,例如选择特定区域或特定产品进行深入分析。
3. 学生表示将根据指导教师的建议调整选题。
二、文献综述指导1. 学生已收集部分相关文献,但结构不够清晰。
2. 指导教师建议学生按照时间顺序、研究方法、结论等方面对文献进行分类整理。
三、研究方法指导1. 学生计划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
2. 指导教师建议学生明确问卷设计的原则和访谈提纲的内容,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3. 学生表示将根据指导教师的建议完善研究方法。
四、论文结构指导2. 学生表示将按照指导教师的建议调整论文结构。
五、其他指导1. 指导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论文的格式规范,包括字体、字号、行距等。
2. 学生表示将严格按照学校的要求进行论文格式调整。
第二篇指导时间:2023年3月20日学生姓名:(此处留空)专业:(此处留空)论文题目:(此处留空)一、文献综述进展1. 学生已完成文献综述初稿,但部分内容存在重复。
2. 指导教师建议学生精简文献综述,突出重点,避免冗余。
3. 学生表示将根据指导教师的建议修改文献综述。
二、研究方法调整1. 学生在前期研究中发现问卷调查的结果不够理想。
2. 指导教师建议学生考虑增加实验法或案例分析法,以丰富研究方法。
3. 学生表示将根据指导教师的建议调整研究方法。
三、数据分析指导1. 学生计划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分析。
2. 指导教师建议学生提前学习SPSS软件的使用,并制定详细的数据分析计划。
3. 学生表示将根据指导教师的建议进行数据分析。
2. 指导教师建议学生加强对关键问题的分析,提高论文的学术价值。
3. 学生表示将根据指导教师的建议修改论文。
五、其他指导1. 指导教师提醒学生注意论文的学术规范,避免抄袭现象。
大连理工大学研究生培养方案

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代码:0824授予工学硕士学位)一、培养目标为适应新世纪现代化造船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和国防军工事业等对高层次专业人才的需要,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的硕士研究生培养,要求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以夯实理论基础,强化综合素质,提高专业基本技能为出发点,以科学技术研究能力培养为中心,突出硕士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形成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高层次人才培养特色。
本学科硕士学位获得者应掌握本学科的现状、发展方向和国内外学科的前沿发展动态,能较为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备一定的工程设计和实验能力,掌握基本测试技术、数据分析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具备本专业扎实的基础理论和系统的专门知识,有独立分析科学问题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达到国家学位条例对本学科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
硕士研究生毕业后能够从事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轮机工程和水声工程等相关领域的科研、设计、生产和管理等工作。
二、学科、专业及研究方向简介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为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学科,学科实力雄厚,现有船舶与海洋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船舶与海洋工程国家一级学科博士点和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国家重点学科,拥有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水声工程和轮机工程3个二级学科的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授予权。
本学科教学科研设施先进,拥有的船舶与海洋工程实验室是辽宁省高校重点实验室,设有船舶CAD工程中心、船模拖曳试验水池、造船工艺实验室、船舶结构振动实验室、声学实验室和结构环境损伤控制实验室,实验室的实验设施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师资力量雄厚,已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方面做出了突出成绩。
近年来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防军工等方面的科研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辽宁省科技转化一等奖2项,大连市政府科技进步奖一等奖4项;获国家专利技术15项。
结构加固可行性研究报告

结构加固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建筑结构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越来越受到重视。
然而,在实际的建筑工程中,由于建筑材料的老化、设计不当、施工质量问题等原因,导致一些建筑结构存在安全隐患,需要进行加固处理,以确保建筑物的使用安全。
因此,在建筑结构加固领域的研究和实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结构加固的相关理论和技术进行深入研究,探讨结构加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为建筑结构加固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和安全性。
三、研究内容1、结构加固的概念和原理:介绍结构加固的概念、分类、原理和方法,以及结构加固的意义和必要性。
2、结构加固的研究现状:梳理国内外结构加固领域的研究现状,分析结构加固技术的发展趋势和应用范围。
3、结构加固的设计方法:探讨结构加固的设计方法和步骤,包括结构损伤诊断、加固方案选择和设计计算等内容。
4、结构加固的材料与技术:介绍结构加固常用的材料和技术,包括碳纤维布加固、钢板加固、预应力加固等,分析其特点和适用范围。
5、结构加固的工程实践:通过案例分析和调研实验,总结结构加固工程的实施过程、效果评估和经济效益。
6、结构加固可行性研究:综合考虑结构加固的技术、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因素,评估结构加固的可行性和实施策略。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案例分析法、实验研究法等研究方法,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践探讨相结合,全面深入地研究结构加固的相关问题。
五、研究成果1、对结构加固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提出了一套完整的结构加固设计方法和方案。
2、总结了国内外结构加固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了结构加固技术的应用前景和前景。
3、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调研,总结了结构加固工程的实施过程和效果评估,验证了结构加固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4、综合考虑了结构加固的技术、经济、社会和环境等因素,提出了一些促进结构加固工程发展的建议和措施。
结构可靠度在水工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探讨

结构可靠度在水工结构设计中的应用探讨发布时间:2022-11-30T07:06:26.802Z 来源:《工程建设标准化》2022年15期作者:陈王[导读] 在水工结构设计中结构可靠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陈王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西安 710065【摘要】:在水工结构设计中结构可靠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指标,从目前的设计总体情况来看,结构可靠理论在水工结构设计中有着较为广泛地应用,为水工结构质量的提升以及施工效率的提升奠定下了扎实的基础。
在本文的研究中,结合当前水工可靠度设计的研究情况及现状入手,对结构可靠度在水工结构设计中的应用展开深入分析。
【关键词】:结构可靠度;水工结构设计;应用1、前言近些年来构架对于各行各业的质量要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工程类结构设计来说,对其质量以及不稳定因素的预防要求更高。
结构可靠度理论是当前水工结构设计中的重要理论内容之一,现阶段在结构可靠性计算期间,可利用概率统计理论知识来描述工程中的失效概率,如结构外部荷载情况、材料强度与实际承重力等系数。
但由于水工结构设计相较于其他工程结构设计而言,具有复杂性、特殊性及不稳定性等特征,需相关工作人员将结构可靠理论与计算方式进行不断的优化及完善,为提升水工结构设计质量及可行性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2、水工结构可靠度设计理论要点分析2.1、结构可靠度设计的重要性在对水工结构的设计中,应当对结构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尤其重视。
从目前的工程设计情况来看,水工结构建设在工程总耗资量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一旦结构设计出现误差,不仅会为建设方带来巨大经济损失,更会威胁到施工及使用人员的人身安全。
因此,针对这种风险情况,设计人员为了能够更好地评估水工结构的不稳定因素,可靠度的设计内容逐渐地应用在水工结构的设计环节中。
从工程的角度设计的细节内容来看,荷载力、材料参数、边界条件、计算模型以及结构尺寸等都会对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地利用结构可靠度的计算方式,识别工程中的不稳定因素,并且利用相关的设计公式将不稳定因素设置为随机变量,然后计算出各种因素对工程稳定性的影响情况,从而有效地识别风险,提高工程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

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应用现状与发展趋势摘要:对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应用中应注意的一些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最后对该分析技术的发展前景和方向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预防性维修大纲;故障后果1 引言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eliability Centered Maintenance简称“RCM”)是目前国际上流行的、用以确定设备预防性维修需求的一种系统工程方法,也是发达国家军队及工业部门制定军用装备和设备预防性维修大纲、优化维修制度的首选方法。
美军通过在80年代推行“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维修改革,使其装备保持了较高的完好率。
美军所作的工作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1999年科索沃战争和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中得到了回报。
英国、日本等国家通过应用RCM分析技术为其设备制定维修策略,避免了“多维修、多保养、多多益善”和“故障后再维修”的传统维修思想的影响,使维修工作更具科学性。
实践证明:如果RCM被正确运用到现行的维修装(设)备中,在保证生产安全性和资产可靠性的条件下,可将日常维修工作量降低40%至70%,大大提高了资产的使用效率。
RCM作为一种分析方法,它表现出来的优势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这些国家普遍开展了RCM的应用研究。
本文对RCM当前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进行了研究,对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2 RCM在国外的推广应用与维修改革70年代中期,RCM引起美国军方的重视,美国防部明确命令在全军推广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RCM)。
1978年,美国国防部委托联合航空公司在MSG-2的基础上研究提出维修大纲制订的方法。
诺兰(Nowlan,F.S.)与希普(Heap,H.F.)合著的《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在此背景下出版。
书中正式推出了一种新的逻辑决断法--RCM法。
它克服了MSG-1/2中的不足,明确阐述了逻辑决断的基本原理,对维修工作进行了明确区分,提出了更具体的预防性维修工作类型。
第一章工程结构可靠度理论及应用绪论

工
角度对可靠性的定量描述。可靠度设计是以承认结构有失效(或破坏)的可能性为前提的。
程 结 构
(1) 半经验半概率法--对影响结构可靠度的某些参数进行数理统计分析,并与经验相结合,然 后引入某些经验系数。该法对结构可靠度还不能作出定量的估计。
设
(2) 近似概率法--一次二阶矩法,它采用概率论的方法对结构可靠度进行计算,不过不是采用
例:中国铁路桥规的修订-历程
1985,基建总局“铁路工程可靠性科研工作会议”,交大峨眉 1986-93, “结构可靠性理论的应用研究”,课题28项 1988,基建总局“基于可靠性理论的桥规编制工作会议”,编制任务分工,三院,大桥局设计院,专院,
铁科承担 1993-94,规范编写组《铁路桥跨结构设计规范》征求意见稿 1995,征求意见稿的专家讨论会 1996,对TBJ2-85进行修订,颁布了TBJ2-96 1997,规范编写组《铁路桥涵设计规范·上册》,仍用容许应力法 1999,颁布了TB10002.1-TB10002.5一套规范,仍用容许应力法 2007,发布了《新建时速300-350公里客运专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上、下)》,涉及桥涵之处则照
8) 李国强,黄宏伟,郑步权。 《工程结构荷载与结构可靠度设计原理》(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 出版社(China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 Press),2001。
9)迪特莱夫森等[丹麦],何军翻译。结构可靠度方法。同济大学出版社。
成绩:平时成绩30%:适当的作业和到课
考试成绩70%:开卷或闭卷—待定
结构可靠性评估方法
一 基于概率论 二 基于模糊理论 三 基于灰色理论 四 基于专家系统 五 基于试验
1.2 工程结构中的不确定性
建筑安全与可靠性

建筑安全与可靠性建筑安全与可靠性可靠性⼯程是提⾼系统在整个寿命周期内可靠性的⼀门有关设计、分析、试验的⼯程技术。
可靠性是指产品在规定的条件下和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产品的可靠性与外界环境的应⼒状态和对产品功能的需求密切相关。
如今,可靠性⼯程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包括建筑、化⼯等⽅⾯。
可靠性⼯程的研究对于提⾼产品、结构的安全和可靠性能尤为重要。
为了实现产品的⾼可靠性,系统科学、统计学和故障物理构成了可靠性⼯程的基础。
特别是故障解析和失效分析备受关注,已逐步深⼊到材料学、⼒学、电⼦学、化学、机械学及物理学等多个学科,侧重微观分析,研究故障原因、变化规律及预防。
本⽂将从可靠性⼯程的发展历史现状,研究的重要意义,和建筑安全的联系⼏个⽅⾯对可靠性⼯程展开论述。
可靠性⼯程的发展历史现状有组织地进⾏可靠性⼯程研究,是20世纪50年代初从美国对电⼦设备可靠性研究开始的。
到了60年代才陆续由电⼦设备的可靠性技术推⼴到机械、建筑等各个⾏业。
后来,⼜相继发展了故障物理学、可靠性试验学、可靠性管理学等分⽀,使可靠性⼯程有了⽐较完善的理论基础。
我国的可靠性⼯作起步较晚, 20世纪70年代才开始在电⼦⼯业和航空⼯业中初步形成可靠性研究体系。
在汶川地震等重⼤事故发⽣后,有关建筑⼯程的可靠性问题⼀直是我国学者研究的重点话题。
但是在实践操作中虽然在施⼯技术⽅⾯已经能够⽐较有效的解决建筑的可靠性问题,但是许多施⼯单位并没有给予重视,⽽是偏向于建筑的经济性⽅⾯,于是在实际中出现了⼀些原本不应该出现的重⼤事故。
⽬前,我国的可靠性理论和应⽤研究与发达国家相⽐还有⼀定差距。
特别是加⼊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制造”,产品的质量和可靠性⾯临着国际贸易竞争的严峻考验,我们需要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加强可靠性理论和应⽤研究,推进我国的可靠性⼯程快速发展。
可靠性⼯程研究的重要意义可靠性⼯程的诸多研究成果,有效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快速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可靠性理论与应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摘要: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工程结构可靠性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已取得了重大进展。
许多国家开始研究在结构设计规范中的应用。
从结构可靠性理论的发展历史、国内外科学家对结构可靠性理论所做的工作及成果、与目前此问题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
关键词:工程结构可靠性理论发展结构可靠性理论是随着人们对工程中各种不确定性认识的发展建立并逐步完善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它对结构的分析与设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自20世纪20年代以来,结构可靠性的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取得了重大发展。
本文从结构可靠性理论的发展历史、国内外科学家对结构可靠性理论所做的工作及成果、与目前此问题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这三方面进行了简单的总结。
1 结构可靠性理论的发展历史结构系统可靠性理论是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
它以概率论、数理统计方法和随机过程理论为基础,以结构分析的有限元法和网络分析技术为工具,从系统角度出发,将结构系统的设计、分析、评价、检测和维护等融为一体。
作为一种科学分析方法和实用技术,狭义地讲,它研究结构系统在规定的使用条件与环境下,在给定的使用寿命期间,能有效地承受载荷和耐受环境影响而正常工作的概率。
将概率论和数理统计方法应用于结构可靠性分析的最早尝试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Forsell和Mayer等人的工作。
尽管这些早期研究工作富有创造性,但由于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结构系统可靠性作为一种新的设计思想和分析方法并未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及随后的岁月中,有关机电设备、船舶、压力容器、飞行装置和海上石油勘探平台等,在设计使用寿命期限内,在规定的荷载条件与环境下,不能预期正常工作的事例不断增多和日趋严重。
这说明了以安全系数法为代表的传统设计方法对环境条件和结构特性的决定论假设是不适当的。
必须从概率论的观点出发,对有关的设计参量进行统计分析,研究它们的分布规律和相关特性,从而制订出一整套新的合理的设计规范。
因为采用全概率分析方法,研究了传统的安全系数和结构破坏概率之间的内在关系,提出了考虑多种因素,主要是有初始损伤条件下的结构系统可靠性分析的数学模型。
正是由于此项工作,才促成了结构系统可靠性分析理论由经典向现代的过渡。
而后又有科学家建议根据失效面而不是失效函数定义失效模式的可靠指标β。
对于同一失效面,这样定义的β不会由于选择不同的等价失效函数而发生变化。
从而提出了一种有效的算法使得任何非正态随机变量都能够在设计点处转化为正态随机变量,从而使计算由非正态随机变量和非线性极限承载状态构成的失效模式的失效概率成为可能。
弗罗伊登彻尔差不多和尔然尼钦等人同时展开了结构可靠性的研究工作。
他提出的在随机荷载作用下结构安全度的基本问题首次得到工程界的赞同和接受。
1947他发表了“结构安全度”一文奠定了结构可靠的理论基础。
从20世纪40年代初期到60年代末期,是结构可靠性理论发展的主要时期。
现在所说的经典结构可靠性理论概念大致就是这一时期出现的。
随着结构可靠性理论研究工作的深入,经典的结构可靠性理论得到了全面的发展,概率论的结构设计方法也逐渐被工程界所接受。
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结构系统的可靠性理论研究工作已经成为结构工程中的研究热点,并已出版许多专著,对于复杂的结构系统可靠度分析和先进的计算方法蓬勃发展。
与有限元法、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实用概率网络分析理论的迅猛发展潮流相呼应,以一次二阶矩方法为基础的现代结构可靠性分析理论和应用技术开始了由构件级水平向系统级水平的实质性过渡。
从而产生了以下几方面热点:(1)结构系统的可靠性分析。
(2)对结构极限状态分析的改进,除考虑强度极限状态外,还应考虑结构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破坏安全极限状态,以及地震和其他特殊情况下考虑能量损耗极限状态。
(3)目标可靠度的量化问题。
(4)人为差错的分析。
(5)在役结构的可靠性评估与维修决策问题。
(6)模糊随即可靠度的研究。
2 国内外对结构可靠性理论所做的工作及成果在结构可靠度理论发展初期,只有少数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工作,如1911年匈牙利布达佩斯的卡钦奇就是提出用统计数学的方法研究荷载及材料强度问题。
1926年德国的迈耶提出了基于随机变量均值和方差的设计方法,这是最早提出应用概率理论进行结构安全度分析的学者之一。
1926~1929年,前苏联的哈奇诺夫和马耶罗夫制定了概率设计的方法,但当时方法不够严格,因此并未付诸实施。
1935年斯特列律斯基,1947年尔然尼钦和苏拉等人相继发表了这方面的文章,结构安全度的研究逐渐开始进入了应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阶段。
1947年美国Freudenthal A. M.教授的论文“结构安全性”是结构可靠性理论系统研究的开始,在实用化方面,1969年美国Cornell, C. A.教授提出了结构可靠指标的概念。
20世纪60-70年代,美国在发生了一些房屋安全事故后,引发了对建筑物安全问题的重新思考,认识到容许应力设计法的缺陷,以及为保证结构极端情况下安全性和正常使用情况下良好工作性能的重要性。
结合当时可靠性理论的研究,探讨考虑荷载和材料性能随机性的可靠度设计方法。
钢结构规范中荷载和抗力系数设计(LRFD)方法的提出是美国结构可靠度理论应用的开端。
但随后意识到必须将荷载系数与结构材料有关的系数相分离,否则会出现因各规范编制组协调不好,不同材料结构中的同种荷载分项系数不同的不合理局面。
在这种前提下,确立了美国国家标准委员会A58《建筑及其他结构最小设计荷载规范》的独特地位。
1978年,在美国建筑技术中心结构分部工作的Ellingwood教授主持了基于概率的极限状态设计荷载要求的研究项目。
研究工作的目标是:(1)提出一套适合于所有类型建筑的荷载系数与荷载组合系数;(2)提出一种供各材料规范选择与A58荷载要求和其性能目标协调的抗力准则。
研究成果反映在1980年出版的NBS特别报告577“美国国家标准A58基于概率的荷载准则”中,随后的工作则是基于概率的设计理论在各种结构中的应用。
在美国混凝土规范ACI 31-02中,将抗力折减系数必由0.8提高到0.9,这将导致梁板等受弯构件的纵向受拉钢筋减少约10%。
在解释这一变化时,该规范指出是基于过去和现在的可靠度分析、对材料性能的统计研究以及委员会的意见。
丹麦按极限状态和分项系数的设计方法可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
1983年,丹麦所有的荷载、结构和土工设计规范都采用了统一的分项系数极限状态设计表达式。
1996-1999年间,丹麦对结构规范(设计基础、作用和荷载、混凝土、钢、木、砌体和基础)进行了修订,并对旧的规范进行了可靠度校准。
根据校准结果将目标可靠指标确定为βr= 4.79,以此为基础,优化选定了新规范的分项系数。
德国有一套非常完善和详细的国家标准,称为“国家工业标准(DIN)”。
国家工业标准包括结构设计,而且非常成熟并包含了工程的各个方面。
先前的规范采用综合安全系数法(荷载<强度/FS),类似于容许应力法,最新的德国荷载规范DIN 1055(草案)和混凝土设计规范DIN 1045(草案)采用了以可靠度为基础的分项系数方法。
日本在结构安全和可靠性方面的研究已有40余年的历史。
日本建设部曾试图将桥梁结构设计中的容许应力法改为极限状态设计法或荷载与抗力系数设计法,尽管做了很多努力,日本的桥梁设计仍采用容许应力设计法。
日本土木工程师学会建议在混凝土结构中采用极限状态设计法。
近年来,伴随WTO/TBT协定的生效,日本特别关注国际标准与欧洲标准的发展动向,用他们自己的话说,避免与国际标准的冲突,特别是ISO 2394“结构可靠性总原则”1998年日本成立了一个由建筑和土木工程各领域专家组成的委员会和秘书委员会,编写包括各领域和结构类型的综合性规范《建筑及公共设施结构设计基础》[10]。
目的是通过这一规范的基本原则将各领域规范纳入同一个框架中。
该规范明确提出,“可靠度设计的概念是校核功能要求的基础”,“用可靠度的概念作为设计基础”的目的是“考虑外部作用和抗力的不确定性,在设计使用年限内,将超过所考虑极限状态的概率限定在允许的目标值内”。
“将《结构设计基础》置于可靠度设计的概念上,保证了日本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协调。
”与IS02394 : 1998和EN 1990不同的是,在日本的《结构设计基础》中,极限状态分为承载能力极限状态、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和可恢复极限状态,这是因为日本是多地震国家,震后受损结构的修复是重要的。
(我国只考虑“承载力和正常使用”两种极限状态)为适应国际经济发展一体化的要求,在亚太地区,国与国在结构设计标准方面的协作也日益加强。
以IS 02394 : 1998为基础,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共同起草了一份关于一般设计要求的标准“DR 99309,1999:结构设计—一般要求和设计作用,第0部分:一般要求”,目的是协调亚太地区发展和发展中国家设计标准的不同要求。
2002年在亚太平洋地区征求意见,并探讨用ISO 2394的分项系数模式取代现行荷载和抗力系数模式的可行性。
根据结构类型、对公众团体的重要性和减少风险所付费用,该标准提出一个确定设计作用的新方法,目的是提供一个适合于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不同要求的标准模式。
另外,中国、日本和韩国就港口工程技术标准的协调和发展问题进行过联合研究,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研究和理解国际标准和欧洲标准及基于可靠度的分项系数设计法。
在韩国,结构标准分为设计标准和附属技术标准两类,根据相关的法律,设计标准作为国家标准。
大多数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采用了极限状态设计原理,而土工结构(如基础和挡土墙)仍使用容许应力设计法。
但是,目前修订的“结构基础设计规范”采用了极限状态设计法,也允许使用容许应力设计法。
韩国表示,韩国是WTO的成员国之一,如果颁布了ISO 标准,韩国政府要用它作为国家标准。
应用结构可靠性理论全面修订工程结构规范是国际上的一种共同发展趋势,是结构规范的一次带有根本性的变革,由此以建立新的统一的规范体系和模式,1985年以来我国全面开展了此项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在我国,将可靠性理论应用于工程结构规范是在国家计委的领导和组织下,于1976年首先在建工系统展开的。
并于1981年编制完成了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为建筑系统全面采用结构概率设计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之后,在1985年国家计委又组织了建工,铁路,公路,港工,水工等五个系统一起编制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作为我国各类结构规范制定和修订的共同依据,与此同时还安排了个系统编制相应的本系统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我国的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以及建筑结构、港口工程结构,水利水电工程结构,铁路工程结构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也编制完成,与之相应的结构设计规范有的也开始颁布和实施,有的正在加紧修订,这些工作对各设计规范的统一协调,国际间技术合作与交流以及结构可靠性理论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