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

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建筑史中则用以指1530~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建筑师的作品中体现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

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

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

步。

从17世纪30年代起,意大利教会财富日益增加,各个教区

先后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由于规模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为圆形、椭圆形、梅花形、圆瓣十字形等单一空间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典型实例有罗马的圣卡罗教堂,是波洛米尼设计的。它的殿堂平面近似橄榄形,周围有一些不规则的小祈祷室;此外还有生活庭院。殿堂平面与天花装饰强调曲线动态,立面山花断开,檐部水平弯曲,墙面凹凸度很大,装饰丰富,有强烈的光影效果。尽管设计手法纯熟,也难免有矫揉造作9之感。17世纪中叶以后,巴洛克式教堂在意大利风靡一时,其中不乏新颖独创的作品,但也有手法拙劣、堆

砌过分的建筑。

教皇当局为了向朝圣者炫耀教皇国的富有,在罗马城修筑宽阔的大道和宏伟的广场,这为巴洛克自由奔放的风格开辟了新的途

径。

17世纪罗马建筑师丰塔纳建造的罗马波罗广场,是三条放射形干道的汇合点,中央有一座方尖碑,周围设有雕像,布置绿化带。在放射形干道之间建有两座对称的样式相同的教堂。这个广场开阔奔放,欧洲许多国家争相仿效。法国在凡尔赛宫前,俄国在彼得堡海军部大厦前都建造了放射形广场。杰出的巴洛克建筑大师和雕刻大师伯尼尼设计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前广场,周围用罗马塔斯干柱廊环绕,整个布局豪放,富有动态,光影效果强烈。

巴洛克建筑风格也在中欧一些国家流行,尤其是德国和奥地利。17世纪下半叶,德国不少建筑师留学意大利归来后,把意大利

巴洛克建筑风格同德国的民族建筑风格结合起来。到18世纪上半

叶,德国巴洛克建筑艺术成为欧洲建筑史上一朵奇花。

德国巴洛克风格教堂建筑外观简洁雅致,造型柔和装饰不多,外墙干坦,同自然环境相协调。教堂内部装饰则十分华丽,造成内外的强烈对比。著名实例是班贝格郊区的十四圣徒朝圣教堂、罗赫

尔的修道院教堂。

十四圣徒朝圣教堂平面布置非常新奇,正厅和圣龛做成三个连续的椭圆形,拱形天花也与此呼应,教堂内部上下布满用灰泥塑成的各种植物形状装饰图案,金碧辉煌。教堂外观比较平淡,正面有一对塔楼,装饰有柔和的曲线,富有亲切感。

罗赫尔修道院教堂也是外观简洁,内部装修精致,尤其是圣

龛上部天花,布满用白大理石雕刻的飞翔天使,圣龛正中是由圣母和两个天使组成的群雕;圣龛下面是一组表情各异的圣徒

雕像。

奥地利的巴洛克建筑风格主要是从德国传入的。18世纪上半叶,奥地利许多著名建筑都是德国建筑师设计的。如维也纳的舒伯鲁

恩宫,外表是严肃的古典主义建筑形式,内部大厅则具有意大利巴洛克风格,大厅所有的柱子都雕刻成人像,柱顶和拱顶满布浮雕装饰,是巴洛克风格和古典主义风格相结合的产物。

兴起于17世纪中叶,它的风格自由奔放,造型繁复,富于变化,只是有的建筑装饰堆砌过分。西班牙圣地亚哥大教堂为这一时期

建筑的典型实例。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

法国在十七世纪到十八世纪初的路易十三和路易十四专制王权极盛时期,开始竭力崇尚古典主义建筑风格,建造了很多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古典主义建筑造型严谨,普遍应用古典柱式,内部装

饰丰富多彩。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是规模巨大、造型雄伟的宫廷建筑和纪念性的广场建筑群。这一时期法国王室和权臣建造的离宫别馆

和园林,为欧洲其他国家所仿效。

随着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的流行,巴黎在1671年设立了建筑学院,学生多出身于贵族家庭,他们瞧不起工匠和工匠的技术,形成了崇尚古典形式的学院派。学院派建筑和教育体系一直延续到19世

纪。学院派有关建筑师的职业技巧和建筑构图艺术等观念,统治西欧

的建筑事业达200多年。

法国古典主义建筑的代表作品有巴黎卢浮宫的东立面、凡尔赛宫和巴黎伤兵院新教堂等。凡尔赛宫不仅创立了宫殿的新形制,而且在规划设计和造园艺术上都为当时欧洲各国所效法。

伤兵院新教堂又称残废军人新教堂,是路易十四时期军队的纪念碑,也是十七世纪法国典型的古典主义建筑。新教堂接在旧的巴西利卡式教堂南端,平面呈正方形,中央顶部覆盖着有三层壳体的穹窿,外观呈抛物线状,略微向上提高,顶上还加了一个文艺复兴时期惯用的采光亭。穹窿顶下的空间是由等长的四臂形成的希腊十字,四角上是四个圆形的祈祷室。新教堂立面紧凑,穹窿顶端距地面106.5米,是整座建筑的中心,方方正正的教堂本身看来像是穹窿顶的基

座,更增加了建筑的庄严气氛。

在十八世纪上半叶和中叶,国家性的、纪念性的大型建筑比十七世纪显著减少。代之的是大量舒适安谧的城市住宅和小巧精致的乡村别墅。在这些住宅中,美奂的沙龙和舒适的起居室取代了豪华的大厅。在建筑外形上,虽然巴洛克教堂式样很快为其他建筑物所效法,但这时期巴黎建筑学院仍是古典主义的大本营。

当时的著名建筑有和谐广场(又译协和广场)和南锡市的市中心广场等。后者由在一条纵轴线上的三个广场组成:北为政府广场,长圆形;南为斯丹尼斯拉广场,长方形;中间是一个狭长的广场。广场群是半封闭的,空间组合富有变化,又和谐统一。广场上的树木、喷泉、雕像、栅栏门、桥、凯旋门和建筑物的配合也很恰当。

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哥特式教堂的结构体系由石头的骨架券和飞扶壁组成。其基本单元是在一个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上做双圆心骨架尖券,四边和对角线上各一道,屋面石板架在券上,形成拱顶。采用这种方式,可以在不同跨度上作出矢高相同的券,拱顶重量轻,交线分明,减少了券脚的推力,简化了施工。

飞扶壁由侧厅外面的柱墩发券,平衡中厅拱脚的侧推力。为了增加稳定性,常在柱墩上砌尖塔。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哥特式教堂的内部空间高旷、单纯、统一。装饰细部如华盖、壁龛等也都用尖券作主题,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欧洲各国的经典哥特式建筑

11世纪下半叶,哥特式建筑首先在法国兴起。当时法国一些教堂已经出现肋架拱顶和飞扶壁的雏型。一般认为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是巴黎郊区的圣丹尼教堂。这座教堂四尖券巧妙地解决了各拱间的肋架拱顶结构问题,有大面积的彩色玻璃窗,为以后许多教堂

所效法。

法国哥特式教堂平面虽然是拉丁十字形,但横翼突出很少。西面是正门入口,东头环殿内有环廊,许多小礼拜室成放射状排列。教堂内部特别是中厅高耸,有大片彩色玻璃宙。其外观上的显著特点是有许多大大小小的尖塔和尖顶,西边高大的钟楼上有的也砌尖顶。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屋顶上有一座很高的尖塔,扶壁和墙垛上也都有玲珑的尖顶,窗户细高,整个教堂向上的动势很强,雕刻极其丰富。

西立面是建筑的重点,典型构图是:两边一对高高的钟楼,下面由横向券廊水平联系,三座大门由层层后退的尖券组成透视门,券

面满布雕像。正门上面有一个大圆宙,称为玫瑰窗,雕刻精巧华丽。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的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

亚眠主教堂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盛期的代表作,长137米,宽46米,横翼凸出甚少,东端环殿成放射形布置七个小礼拜室。中厅宽15米,拱顶高达43米,中厅的拱间平面为长方形,每间用一个交叉拱顶,与侧厅拱顶对应。柱子不再是圆形,4根细柱附在一根圆柱上,形成束柱。细柱与上边的券肋气势相连,增强向上的动势。教堂内部遍布彩色玻璃大宙,几乎看不到墙面。教堂外部雕饰精美,富丽堂皇。这座教堂是哥特式建筑成熟的标志。

法国盛期的著名教堂还有兰斯主教堂和沙特尔主教堂,它们与亚眠主教堂和博韦主教堂一起,被称为法国四大哥特式教堂。斯特拉斯堡主教堂也很有名,其尖塔高142米。

百年战争发生后,法国在14世纪几乎没有建造教堂。及至哥特式建筑复苏,已经到了火焰纹时期,这种风格因宙棂形如火焰得名。建筑装饰趋于“流动”、复杂。束柱往往没有柱头,许多细柱从地面直达拱顶,成为肋架。拱顶上出现了装饰肋,肋架变成星形或其他复杂形式。当时,很少建造大型教堂。这种风格多出现在大教堂的加建或改建部分,以及比较次要的新建教堂中。

法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数量很大,与哥特式教堂的结构和形式很不一样。由于连年战争,城市的防卫性很强。城堡多建于高地上,石墙厚实,碉堡林立,外形森严。但城墙限制了城市的发展,城内嘈杂拥挤,居住条件很差。多层的市民住所紧贴狭窄的街道两旁,山墙面街。二层开始出挑以扩大空间,一层通常是作坊或店铺。结构多是木框架,往往外露形成漂亮的图案,颇饶生趣。富人邸宅、市政厅、同业公会等则多用砖石建造,采用哥特式教堂的许多装饰手法。

英国的哥特式建筑出现的比法国稍晚,流行于12~16世纪。英国教堂不象法国教堂那样矗立于拥挤的城市中心,力求高大,控制城市,而是往往位于开阔的乡村环境中,作为复杂的修道院建筑群的一部分,比较低矮,与修道院一起沿水千方向伸展。它们不象法国教堂那样重视结构技术,但装饰更自由多样。英国教堂的工期一般都很长,其间不断改建、加建,很难找到整体风格统一的。

英国的索尔兹伯里主教堂和法国亚眠主教堂的建造年代接近,中厅较矮较深,两侧各有一侧厅,横翼突出较多,而且有一个较短的后横翼,可以容纳更多的教士,这是英国常见的布局手法。教堂的正面也在西边。东头多以方厅结束,很少用环殿。索尔兹伯里教堂

虽然有飞扶壁,但并不显著。

英国教堂在平面十字交叉处的尖塔往往很高,成为构图中心,西面的钟塔退居次要地位。索尔兹伯里教堂的中心尖塔高约123米,是英国教堂中最高的。这座教堂外观有英国特点,但内部仍然是法国风格,装饰简单。后来的教堂内部则有较强的英国风格。约克教堂的西面窗花复杂,窗棂由许多曲线组成生动的图案。这时期的拱顶肋架丰富,埃克塞特教堂的肋架象大树张开的树枝一般,非常有力,

还采用由许多圆柱组成的束柱。

格洛斯特教堂的东头和坎特伯雷教堂的西部,窗户极大,用许多直棂贯通分割,窗顶多为较平的四圆心券。纤细的肋架伸展盘绕,极为华丽。剑桥国王礼拜堂的拱顶像许多张开的扇子,称作扇拱。韦斯敏斯特修道院中亨利七世礼拜堂的拱顶作了许多下垂的漏斗形花饰,穷极工巧。这时的肋架已失去结构作用,成了英国工匠们表现高超技巧的对象。英国大量的乡村小教堂,非常朴素亲切,往往一堂一塔,使用多种精巧的木屋架,很有特色。

英国哥特时期的世俗建筑成就很高。在哥特式建筑流行的早期,封建主的城堡有很强的防卫性,城墙很厚,有许多塔楼和碉堡,墙内还有高高的核堡。15世纪以后,王权进一步巩固,城堡的外墙开了窗户,并更多地考虑居住的舒适性。英国居民的半木构式住宅以

木柱和木横档作为构架,加有装饰图案,深色的木粱柱与白墙相间,

外观活泼。

德国最早的哥特式教堂之一科隆主教堂于1248年兴工,由建造过亚眠主教堂的法国人设计,有法国盛期的哥特式教堂的风格,歌坛和圣殿同亚眠教堂的相似。它的中厅内部高达46米,仅次于法国博韦主教堂。西面双塔高152米,极为壮观。

德国教堂很早就形成自己的形制和特点,它的中厅和侧厅高度相同,既无高侧窗,也无飞扶壁,完全靠侧厅外墙瘦高的窗户采光。拱顶上面再加一层整体的陡坡屋面,内部是一个多柱大厅。马尔堡的圣伊丽莎白教堂西边有两座高塔,外观比较素雅,是

这种教堂的代表。

德国还有一种只在教堂正面建一座很高钟塔的哥特式教堂。著名的例子是乌尔姆主教堂。它的钟塔高达161米,控制着整个建筑构图,可谓中世纪教堂建筑中的奇观。砖造教堂在北欧很流行,德国北部也有不少砖造的哥特式教堂。

15世纪以后,德国的石作技巧达到了高峰。石雕窗棂刀法纯熟,精致华美。有时两层图案不同的石刻窗花重叠在一起,玲珑剔透。

建筑内部的装饰小品,也不乏精美的杰作。

德国哥特建筑时期的世俗建筑多用砖石建造。双坡屋顶很陡,内有阁楼,甚至是多层阁楼,屋面和山墙上开着一层层窗户,墙上常挑出轻巧的木窗、阳台或壁龛,外观很富特色。

意大利的哥特式建筑于12世纪由国外传入,主要影响于北部地区。意大利没有真正接受哥特式建筑的结构体系和造型原则,只是把它作为一种装饰风格,因此这里极难找到“纯粹”的哥特式教堂。

意大利教堂并不强调高度和垂直感,正面也没有高钟塔,而是采用屏幕式的山墙构图。屋顶较平缓,窗户不大,往往尖券和半圆券并用,飞扶壁极为少见,雕刻和装饰则有明显的罗马古典风格。

锡耶纳主教堂使用了肋架券,但只是在拱顶上才略呈尖形,其他仍是半圆形。奥维亚托主教堂则仍是木屋架顶子。这两座教堂的正面相似,总体构图是屏幕式山墙的发展,中间高,两边低,有三个山尖形。外部虽然用了许多哥特式小尖塔和壁敦作为装饰,但平墙面上的大圆窗和连续券廊,仍然是意大利教堂的固有风格。

意大利最著名的哥特式教堂是米兰大教堂,它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之一,14世纪80年代动工,直至19世纪初才最后完成。教堂内部由四排巨柱隔开,宽达49米。中厅高约45米,而在横翼与中厅交叉处,更拨高至65米多,上面是一个八角形采光亭。中厅高出侧厅很少,侧高窗很小。内部比较幽暗,建筑的外部全由光彩夺目的白大理石筑成。高高的花窗、直立的扶壁以及135座尖塔,都表现出向上的动势,塔顶上的雕像仿佛正要飞升。西边正面是意大利人字山墙,也装饰着很多哥特式尖券尖塔。但它的门窗已经带有文艺

复兴晚期的风格。

另外在这时期,意大利城市的世俗建筑成就很高,特别是在许多富有的城市共和国里,建造了许多有名的市政建筑和府邸。市政厅一般位于城市的中心广场,粗石墙面,严肃厚重;多配有瘦高的钟塔,建筑构图丰富,成为广场的标志。城市里一般都建有许多高塔,

总体轮廓线很美。

威尼斯的世俗建筑有许多杰作。圣马可广场上的总督宫被公认为中世纪世俗建筑中最美丽的作品之一。立面采用连续的哥特式尖券和火焰纹式券廊,构图别致,色彩明快。威尼斯还有很多带有哥特式柱廊的府邸,临水而立,非常优雅。

功能主义建筑

功能主义建筑是认为建筑的形式应该服从它的功能的建筑流派。自古以来许多建筑都是注重功能的,但到了十九世纪后期,欧美

有些建筑师为了反对学院派追求形式、不讲功能的设计思想,探求新建筑的道路,又把建筑的功能作用突出地强调起来。

十九世纪80~90年代,芝加哥学派建筑师沙利文宣扬“形式随从功能”的口号,认为“功能不变,形式就不变”。沙利文根据功能特征把他设计的高层办公楼建筑外形分成三段:底层和二层功能相似为一段,上面各层是办公室为一段,顶部设备层为一段,这成了当时

高层办公楼的典型。

沙利文认为建筑设计应该由内而外,必须反映建筑形式与使用功能的一致性。这同当时学院派主张按传统式样而不考虑功能特点的设计思想完全不同。后来,现代主义建筑的代表人物如勒·柯布西耶等都强调满足功能要求是建筑设计的首要任务。

随着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发展,功能主义思潮在20世纪20~30年代风行一时。本来讲求建筑的功能是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重要观点之一,但是后来有人把它当作绝对信条,被称为“功能主义者”。他们认为不仅建筑形式必须反映功能,表现功能,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组合必须以功能为依据,而且所有不同功能的构件也应该分

别表现出来。

例如,作为建筑结构的柱和粱要做得清晰可见,建筑内外都

应如此,清楚地表现框架支撑楼板和屋顶的功能。

功能主义者颂扬机器美学。他们认为机器是“有机体”,同其他的几何形体不同,它包含内在功能,反映了时代的美。因此有人把建筑和汽车、飞机相比较,认为合乎功能的建筑就是美的建筑,其几何形体在阳光下能表现出美的造型。他们认定功能主义会自动产生最

漂亮的形式。

二十世纪20~30年代出现了另一种功能主义者,主要是一些营造商和工程师。他们认为经济“实惠”的建筑就是合乎功能的建筑,就会自动产生美的形式。这些极端的思想排斥了建筑自身的艺术规律,只会给功能主义本身造成混乱。

二十世纪50年代以后,功能主义逐渐销声匿迹,就连强调建筑功能的勒·柯布西耶也同功能主义者分道扬镐了。但无庸置疑,功能主义产生之初对推进现代建筑的发展起过重要作用。

古典复兴建筑

古典复兴建筑是十八世纪60年代到十九世纪流行于欧美一些国家的,采用严谨的古希腊、古罗马形式的建筑,又称新古典主义

建筑。

当时,人们受启蒙运动的思想影响,崇尚古代希腊、罗马文化。在建筑方面,古罗马的广场、凯旋门和记功柱等纪念性建筑成为效法的榜样。当时的考古学取得了很多的成绩,古希腊、罗马建筑艺术珍品大量出土,为这种思想的实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采用古典复兴建筑风格的主要是国会、法院、银行、交易所、博物馆、剧院等公共建筑和一些纪念性建筑。这种建筑风格对一般的

住宅、教堂、学校等影响不大。

法国在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是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中心,也是古典复兴建筑活动的中心。法国大革命前已在巴黎兴建万神庙这样的古典建筑,拿破仑时代在巴黎兴建了许多纪念性建筑,其中雄师凯旋门、马德兰教堂等都是古罗马建筑式样的翻版。

英国以复兴希腊建筑形式为主,典型实例为爱丁堡中学、伦敦的不列颠博物馆等,德国柏林的勃兰登堡门,申克尔设计的柏林宫

廷剧院和阿尔塔斯博物馆也都是复兴希腊建筑形式的;勃兰登堡门以

雅典卫城的山门为蓝本。

美国独立以前,建筑造型多采用欧洲式样,称为“殖民时期风格”。独立以后,美国资产阶级在摆脱殖民统治的同时,力图摆脱建筑上的“殖民时期风格”,借助于希腊、罗马的古典建筑来表现民主、自由、光荣和独立,因而古典复兴建筑在美国盛极一时。

美国国会大厦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它仿照巴黎万神庙,极力表现雄伟,强调纪念性。希腊建筑形式在美国的纪念性建筑和公共建筑中也比较流行,华盛顿的林肯纪念堂即为一例。

古罗马建筑

古罗马建筑是古罗马人沿习亚平宁半岛上伊特鲁里亚人的建筑技术,继承古希腊建筑成就,在建筑形制、技术和艺术方面广泛创新的一种建筑风格。古罗马建筑在公元一~三世纪为极盛时期,

达到西方古代建筑的高峰。

古罗马建筑的类型很多。有罗马万神庙、维纳斯和罗马庙,以及巴尔贝克太阳神庙等宗教建筑,也有皇宫、剧场角斗场、浴场以

及广场和巴西利卡(长方形会堂)等公共建筑。居住建筑有内庭式住宅、内庭式与围柱式院相结合的住宅,还有四、五层公寓式住宅。

古罗马世俗建筑的形制相当成熟,与功能结合得很好。例如,罗马帝国各地的大型剧场,观众席平面呈半圆形,逐排升起,以纵过道为主、横过道为辅。观众按票号从不同的入口、楼梯,到达各区座位。人流不交叉,聚散方便。舞台高起,前有乐池,后面是化妆楼,化妆楼的立面便是舞台的背景,两端向前凸出,形成台口的雏形,已与现代大型演出性建筑物的基本形制相似。

古罗马多层公寓常用标准单元。一些公寓底层设商店,楼上住户有阳台。这种形制同现代公寓也大体相似。从剧场、角斗场、浴场和公寓等形制来看,当时建筑设计这门技术科学已经相当发达。古罗马建筑师维特鲁威写的《建筑十书》就是这门科学的总结。

古罗马建筑能满足各种复杂的功能要求,主要依靠水平很高的拱券结构,获得宽阔的内部空间。巴拉丁山上的弗莱维王朝宫殿主厅的筒形拱,跨度达29.3米。万神庙穹顶的直径是43.3米。公元一世纪中叶,出观了十字拱,它覆盖方形的建筑空间,把拱顶的重量集中到四角的墩子上,无需连续的承重墙,空间因此更为开敞。

把几个十字拱同筒形拱、穹窿组合起来,能够覆盖复杂的内部空间。罗马帝国的皇家浴场就是这种组合的代表作。

浅谈巴洛克风格的妆容

浅谈巴洛克风格的妆容 巴洛克是十七世纪广为流传的一种艺术风格,起源于1600年,流行于1750年. 到了十八世纪除了中欧和北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克(baroque)一词来自葡萄牙语bannoco,或西班牙语barrueco,意思为不合常规,有的特指各种外形有瑕疵的珍珠。它最早表现在建筑上,19世纪以后才成为一种艺术风格的名称,代表着西方艺术史上的一个时代。它的表现形式有方方面面,今天我们只讨论和我们有关的妆容方面。 这个时代分有两个时期: 一、荷兰风时期: 1,妆容:这时期的女子面部都很饱满,双颊丰满,眉毛纤细,樱桃小口,下巴圆润,眼睛明亮。铅白粉是当时女子喜爱的化妆品,在脸上涂得很厚。流行黑色眉毛与睫毛,牙齿也要定期进行美白。 2,发型与头饰:这时期的女子梳发辫或系发髻,上面装饰缎带蝴蝶结,还喜欢带款式多样的帽子。 二、法国风时期: 1,妆容:巴洛克时期的女子都爱化妆,只是法国宫廷的女性将化妆技巧发展到了极致。这时期流行可爱圆润的娃娃脸,双颊丰满,眉毛细长,嘴唇饱满,鼻子尖挺,眼睛里透出一种安详的神情。她们习惯用抹涂脂粉的方法让自己看起来很纯洁,再抹上胭脂烘托脸的娇嫩,红色的嘴唇显得很性感,画上淡淡的眉毛,有时还会点上假痣来掩饰

瑕疵。到了18世纪,脸部的胭脂红已经扩散到整个面颊甚至眼部周围。 2,发型与头饰:这一时期的女子使用假发,发型风格逐渐改变,留海渐渐消失,面部两侧的头发有所增加,17世纪60年代用金属丝束扎起来,70年代开始流行短而随意的卷曲发型,大部分的头发梳成圆形,17世纪末期,女子还流行夸张的高发髻,形状有20几种,用假发、缎带和铁丝撑着竖立在头上,头饰为帽子和头巾。 这一时期因法国国王路易十四对时装的热情推动和奢侈生活而名声大噪。 以下是巴洛克风格的现代演绎: 1,时尚妆:华丽的巴洛克风格,翠绿的眼影搭配华丽的桃红腮红幻变出大片的效果。眼妆部分用假睫毛和眼线胶加强了效果,电人无极限。 2,新娘妆:汲取巴洛克风格的华丽精致,复古妆容犹如清晨的第一

浅谈巴洛克时期的钢琴演奏风格

摘要 在巴洛克时期,随着古钢琴的日益完善,古钢琴音乐发展到了极为繁荣和辉煌的阶段,被作曲家们推向了极致。他们不但继承了之前文艺复兴时期古钢琴作品精致细腻的优点,又摒弃了诸如有些拘谨呆板、不够自然等不足,使作品更加生动活跃。这一时期发明了钢琴并经过制琴者的不断努力和改进,钢琴已经传播到了一些国家,并且专门为钢琴而作的音乐已经出现。 本文通过对巴洛克时期的艺术特征以及代表人物的作品的介绍,分析了巴洛克时代的钢琴演奏风格。 关键词巴洛克钢琴演奏风格

Abstract In the Baroque period,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lavichord music, the clavichord music has developed to a stage that is very prosperous and glorious, composers made it to the top stage. They are not only take full of the advantages that works for Clavichord in the Renaissance period , but also get rid of some disadvantage such as inflexible ,formal and not natural enough, the works become more and more active. During this period, the piano is invented and with the continuous efforts and improvements by violin makers ,the piano has been Broadcasted to a number of countries, and the music that specifically made for the piano appeared.This article make a analysis of the style of piano playing in the Baroque period through the to the art characteristic in the Baroque period as well as make a introduction of the style of piano playing at that time. Key words: Baroque, piano, the style of piano playing

巴洛克风格建筑

巴洛克风格建筑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畸形的珍珠,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一)巴洛克建筑的主要特征 1、炫耀财富。大量使用贵重的材料,充满了华丽的装饰,色彩鲜丽。 2、追求新奇。建筑师们标新立异,前所未见的建筑形象和手法层出不穷。而创新的主要路径是,首先,赋予建筑实体和空间以动态,或者波折流转,或者骚乱冲突;其次,打破建筑、雕刻和绘画的界限,使他们互相渗透;再次,这是不顾结构逻辑,采用非理性的组合,取得反常的幻觉效果。 3、趋向自然。在郊外兴建了许多别墅,园林艺术有所发展。在城市里造了一些开敞的广场。建筑也渐渐开敞,并在装饰中增加了自然题材。 4、城市和建筑,常有一种庄严隆重、刚劲有力却又充满欢乐的兴致勃勃的气氛。 这些特征同时也是文艺复兴晚期手法主义的发展。 (二)结构特征 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建筑史中则用以指1530~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建筑师的作品中体现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 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

美的无定形存在_浅谈巴洛克艺术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8年 第23卷 第2期 ?146? 美的无定形存在 ——浅谈巴洛克艺术 徐 波,吴蔷薇 (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摘要: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巴洛克意味着运动、追求新奇、热衷于无穷、不安和对比、以及各种艺术形式的大胆融合。巴洛克艺术一反文艺复兴艺术的平静和克制,而表现为戏剧性、豪华与夸张。本文从“巴洛克艺术概念”、“ 巴洛克艺术兴起的原因及特点”、“ 巴洛克艺术的历史”、“ 巴洛克艺术的表现”等方面对巴洛克艺术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巴洛克;建筑风格;艺术表现 中图分类号:J110.9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40(2008)02-0146-02 一、巴洛克艺术概念 巴洛克(Baroque)一词本义是指一种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在当时具有贬义,当时人们认为它的华丽、炫耀的风格是对文艺复兴风格的贬低,但现在,人们已经公认,巴洛克是欧洲一种伟大的艺术风格。 巴洛克一词的起源,有两种说法影响很大。意大利B.克罗齐等人认为源出于Baroco,原本是逻辑学中三段论式的一个专门术语;另一说认为源出于葡萄牙语baroco或西班牙语barrueco,意为各种外形不规则的珍珠,引申为“不合常规”。17世纪末叶以前最初将巴洛克运用于艺术批评,泛指各种不合常规、稀奇古怪,也就是离经叛道的事物。18世纪用作贬义,一般指称违背自然规律和古典艺术标准的情况。一直到19世纪中叶都是用于贬义而非艺术风格的名称。1888年H.韦尔夫林发表《文艺复兴运动与巴洛克》一书,对巴洛克风格作了系统论述,从此确定了巴洛克作为一种艺术风格的概念。20世纪西方学者对巴洛克作了更为深入的研究,赋予它不同的意义,但当做一种艺术风格理解仍是主流。 二、巴洛克艺术兴起的原因及特点 巴洛克一词一开始主要针对17世纪意大利的建筑风格而言。巴洛克艺术(Baroque art)是十七世纪欧洲的艺术风格,初发源于17世纪教皇统治的罗马,那时意大利是欧洲艺术中心,但在巴洛克后期,欧洲艺术中心移转到法国,它并没有明确的艺术风格,只能算是一种爱好和时尚。 文艺复兴意味着平衡、适中、庄重、理性与逻辑;而巴洛克却意味着运动、追求新奇、热中于无穷、不安和对比、以及各种艺术形式的大胆融合。巴洛克艺术一反文艺复兴艺术的平静和克制,而表现为戏剧性、豪华与夸张。 十七世纪欧洲强权扩张,掠夺海外殖民地累聚巨富,生活上提倡豪华享受,因此对建筑、音乐、美术也要求豪华生动、富于热情的情调。十七世纪欧洲有新旧教的权力之争。旧教势力用暴力镇压信徒,再积极利用艺术思想形态----巴洛克,去迷惑、征服人心。 巴洛克艺术不排斥异端的感官喜悦,亦忠实于基督教的世界观,故亦是“基督教化的文艺复兴”。它的特点是力图表现或暗示无穷感:例如伸向地平线的道路,展现无际天空幻觉的壁画,运用变换透视效果使其变得扑迷离的镜面手法;强调光线:设计一种人为光线,而非自然的光,产生一种戏剧性气氛,创造比文艺复兴更有立体感、深度感、层次感的空间,造成轮廓线模糊,构图有机化,而有整体感;追求戏剧性、夸张、透视的效果,不拘泥各种不同艺术形式之间的界线,将建筑、绘画、雕塑等艺术形式融为一体。 三、巴洛克艺术的历史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 建筑史中则用以指1530~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建筑师的作品中体现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迭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 作者简介:徐波,男,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教师。

巴洛克式建筑风格赏析 ——中外传统建筑赏析结课报告

一、篇首语 很早前我看到过一件雕塑的摄影,名字叫《阿波罗与达芙妮》。雕塑选用的是希腊神话中阿波罗追求达芙妮结果她变成月桂树的场景。雕塑集中在达芙妮变化的一瞬间,充满动态感,远不同于平常所见的庄重肃穆的伟人雕塑,令我印象非常深刻,也是我第一次认识艺术大师贝尔尼尼。 真正开始接触他是在看了小说和电影《天使与魔鬼》后,一边感叹于传说中他为光照派设计的对称字的精巧,另一方面也注意到他在建筑方面的成就非常杰出,是巴洛克风格鼎盛时期的代表人物。由此我也逐步开始了解到什么是巴洛克风格,巴洛克式的建筑有哪些,它们有什么特点。 二、巴洛克的定义、风格特点及代表建筑赏析 巴洛克(Baroque):此字源于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的“变形的珍珠”(—barroco)。作为形容词,此字有“俗丽凌乱”之意。欧洲人最初用这个词指“缺乏古典主义均衡特性的作品”,它原是18世纪崇尚古典艺术的人们,对17世纪不同于文艺复兴风格的一个带贬抑的称呼,现今这个词已失去了原有的贬抑,仅指17世纪风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 巴洛克建筑是欧洲17世纪和18世纪初的巴洛克艺术风格中的一个层面。17世纪起源于意大利的罗马,后传至德、奥、法、英、西葡,直至拉丁美洲的殖民地。从语源学上讲,巴洛克是一切杂乱、奇异、不规则、流于装饰的代名词。而这一时期的建筑也确实体现了这一点。它能用直观的感召力给教堂、府邸的使用者以震撼,而这正是天主教教会的用意(让更多的异教徒皈依)。 代表人物:贝尔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 博罗米尼(Borromini) 夸立尼 约翰〃巴塔萨〃纽曼(Johann Balthasar Neumann)

浅谈巴洛克与洛可可的艺术风格_李萌

1引言 艺术好比一朵鲜花,它不可能永葆青春,总有枯萎凋谢失去光彩之时。当历史的车轮步入了17世纪的大门,西方的艺术正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文艺复兴运动的逐渐衰落把欧洲带入了崭新的时期。而该时期表现在艺术上的设计风格主要分为两种:巴洛克式和洛可可式。 纵观西方美术史,我们会发现巴洛克和洛可可时期的艺术作品具有划时代的明显特征,它既区别于之前的文艺复兴,又有别于之后的新古典主义,它在他有限的生命时间段里以不同于 浅谈巴洛克与洛可可的艺术风格 李萌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艺术设计系,河南郑州450044) 摘要:巴洛克式与洛可可式是16-18世纪流行于欧洲最主要的艺术风格,它们在西方美术史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本文介绍了两种艺术所产生的时间、文化背景及其代表艺术家,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出两种艺术形式所各自呈现出的艺术风貌,从而找出两者之间存在的异同点。 关键词:巴洛克;洛可可;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JO-05文献标识码:A DiscussionontheArtStyleofBaroqueandRococo LIMeng (ArtDepartmentofHenanBusinessCollege,HenanZhengzhou450044)Keywords:Baroque;Rococo;artstyle ?信息安全技术及应用? 4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科技支撑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就是要用信息化的技术手段加强数据中心的建设、管理、标准化体系建设,构建产品的平台、测试的平台、企业管理的平台,形成核心的软装备,用这些新型的软装备和厂房、设备、生产线等硬装备共同装备企业新型的工业能力体系。实践证明,只有通过软装备、硬装备和企业的生产手段、生产流程的集成,才能形成创新平台,才能形成数字化生产线,形成企业管理平台。如果说硬装备是新型工业化的前提,是厂房、设备、生产线等固定有形资源的实施保障,软装备则是实现新型工业化,构建新型工业能力的灵魂,软装备促成信息化共享的流程、规范,软件措施加速数字化建设。在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应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首要任务,瞄准国际前沿技术,出台优惠政策,鼓励科技人员联合攻克技术难题,不仅要开展单向的自主创新,更要以信息技术为基础,注重工程集成的创新,用信息化的手段把企业软硬装备支撑起来,形成企业生产能力的硬装备,形成企业进行设计、制造、管理、控制的软装备,形成企业创新能力的灵魂。通过集成硬装备和软装备,构筑现代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平台,提升整个企业信息化创新能力,支持产品不断创新和实时发展。 5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是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企业的科学管理直接决定着现代企业的发展方向。我们借鉴国外先进企业经验,重点开展管理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财务管理应用、进销存管理应用、生产制造管理应用、分销管理应用、客户管理应用、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商业智能应用、电子商务应用。突出搭建企业管理平台,主要以ERP及GRM软件为技术,把企业经营决策、项目管理、质量控制、物质配套采购集成起来,支撑企业管理流程的现代化和科学化。企业集团的经营管理,要和集团总部、骨干院所分厂进行业务上的协同管理,和决策信息实行全面共享,通过人力资源管理、综合业务指标的获取,实现整个集团公司的治理和对各个分厂公司现场情况的了解,达到企业商务运营电子化、管理高效化、企业效益化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明全.企业信息化与企业竞争力[J].企业活力.2004,(03). [2]王众托.企业信息化与管理变革[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申林.走出信息化的陷阱[J].企业研究.2003,(01). 李萌:浅谈巴洛克与洛可可的艺术风格 27

巴洛克室内装饰艺术浅析

巴洛克室内装饰艺术浅析 摘要:巴洛克是在文艺复兴发展到颠峰之后,艺术家们在探索今后的出路时,逐渐形成的一种风格。这种装饰风格带来了一种雍容华贵,又有些戏剧性、有些矛盾性的效果。 关键词:巴洛克;装饰艺术;风格 一、巴洛克风格产生的历史背景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指“有瑕疵的珍珠”,带有贬义。巴洛克是在文艺复兴发展到颠峰之后,艺术家们在探索今后的出路时,逐渐形成的一种风格。米开朗基罗及文艺复兴晚期的维尼奥拉、帕拉第奥均开创出一些新的艺术形式。贝尼尼曾经说过:“一个不偶尔破坏规则的人,就永远不能超越它。”威尼斯的建筑师在这个相对自由的城市中,早就超越了所谓的规则。同时,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守旧势力抬头,海上新航线的开辟也使意大利的经济遇到挫折,这时的艺术不大可能发生剧烈变革,人们只是在具体的细节方面作文章。 当年,由于修建圣彼得大教堂的财源枯竭,教廷使出当年十字军东征时的老办法,发行一种叫“赎罪券”的东西敛财。基督教认为:人是有罪的,在末日审判前赎罪就有机会上天堂。十字军东征时,社会普遍不够开化,人们容易相信这些宣传。但是,时过境迁,逐渐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们开始反感教皇的腐朽、奢侈,看到教皇为了给自己撑门面而发行这种东西,就认为他是在拿信仰卖钱。因为教皇掌握教义的解释权,就可以把信仰变成他的个人资本,难道这是上帝的旨意吗?难道一个人一辈子缺德,就因为有钱买“赎罪券”就可以上天堂。反之,穷人就只能下地狱吗? 1517年,德国教士马丁·路德公开发出质问,引起广泛共鸣。这时,由于有了现代印刷技术,《圣经》可以人手一册,不用在听别人讲该如何信仰了,但他们对付他们认为的异端时,手法与宗教裁判所如出一辙。政治的紧张收紧了艺术的空间,艺术家们只能寻求一种中间路线。什么东西用的太多了都会让人厌烦,当掺杂着大量平庸之作时,问题就会更突出。为了解决文艺复兴后期出现的这些问题,设计师开始对古典的规则形式进行改造。 二、巴洛克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在对艺复兴后期出现的这些问题进行改造和探索时,这种改造给空间和装饰带来了一种雍容华贵,又有些戏剧性、有些矛盾性的效果。虽然古罗马时期出现过几何空间体,但文艺复兴时期并没有去刻意追求空间的几何形态。米开朗基罗将卡比多山上的建筑群中间的广场设计成一个规则梯形,中间放一个椭圆形图案。贝尼尼则把圣彼得大教堂广场设计成了一个梯形接一个椭圆形。这种刻意将空间几何形体化的做法很快被带进室内。帕鲁齐和维尼奥拉设计主持的法尔尼别墅、帕拉第奥设计的圆厅别墅的中厅,都被规整为圆形。在波洛米尼设计的罗马圣卡罗教堂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巴洛克处理空间的高明和简洁。在无规则的地块内,建筑中心用一个近似椭圆形的空间统筹起来,椭圆形与建筑外边缘之间的次要空间就无所谓了。巴洛克不仅擅长处理此类问题,当建筑规模不断扩大以后,空间的组合秩序方面也需要巴洛克。如前所述,用轴线串连的几何空间是巴洛克的重要空间特征,空间轴线方向产生透视效果,形成壮观的空间序列。 以往讨论巴洛克时,总是将重点放在具体的装饰上,这样有失片面。然而巴洛克的装饰的确是它最显著的特征。巴洛克的装饰风格可以归纳为:将古典的秩

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 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 巴洛克一词的原意是奇异古怪,古典主义者用它来称呼这种被认为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这种风格在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对城市广场、园林艺术以至文学艺术部门都发生影响,一度在欧洲广泛流行。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 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 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等。建筑史中则用以指1530~1600年间意大利某些建筑师的作品中体现前期巴洛克风格的倾向。 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

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 步。 从17世纪30年代起,意大利教会财富日益增加,各个教区 先后建造自己的巴洛克风格的教堂。由于规模小,不宜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多改为圆形、椭圆形、梅花形、圆瓣十字形等单一空间的殿堂,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浅谈巴洛克风格

浅谈巴洛克风格 巴洛克作为一种风格,却一直是美术史家 们有争论的问题。"巴洛克"一词的原义,含有 不整齐、扭曲、怪诞的意思,大约是十八世纪 古典主义者奉赠给自己不太赞同的前辈艺术 的一个称号。洛克风格虽然继承了文艺复兴时 期确立起来的错觉主义再现传统,但却抛弃了 单纯、和谐、稳重的古典风范,追求一种繁复 夸饰、富丽堂皇、气势宏大、富于动感的艺术 境界。 古典主义者认为巴洛克是一种堕落瓦解的艺术,只是到了后来,才对巴洛克艺术有了一个较为公正的评价。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地区外,它逐渐衰落。巴洛文艺术最早产生于意大利,它无疑与反宗教改革有关,罗马是当时教会势力的中心,所以它在罗马兴起就不足为奇了,可以说,巴洛克艺术虽不是宗教发明的,但它是为教会服务,被宗教利用的,教会是它最强有力的支柱。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首先是它有豪华的特色,它既有宗教的特色又有享乐主义的色彩;二是它是一种激情的艺术,它打破理性的宁静和谐,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三是它极力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可以说是巴洛克艺术的灵魂;四是它很关注作品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五是它的综合性,巴洛克艺术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六是它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七是大多数巴洛克的艺术家有远离生活和时代的倾向,如在一些天顶画中,人的形象变得微不足道,如同是一些花纹。当然,一些积极的巴洛克艺术大师不在此例,如鲁本斯、贝尼尼的作品和生活仍然保持有密切的联系。

巴洛克艺术风格赏析

巴洛克艺术风格赏析 论文摘要: 作为脱离规范的形容词,含有不整齐、扭曲、怪诞的巴洛克,欧洲人最初用这个词指“缺乏古典主义均衡特性的作品”,而就是这个在17、18世纪饱受贬义的词,在18世纪后就大放光彩。论文首先从巴洛克的定义入手,推及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的特色、格调对现代建筑的影响。深入分析现代建筑如何对巴洛克建筑风格的传承和发展?以及中国建筑如何在中国风建筑中融入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巴洛克建筑又有着什么样的格调和特色。? 论文关键词: 巴洛克艺术风格、?建筑格调?、现代中外建筑及其典型风格?、艺术风格及特征、室内风格特点?????????????? 正文:? 巴洛克(Baroque)此字源于西班牙语及葡萄牙语的“变形的珍珠”,也被引用作为脱离规范的形容词,含有不整齐、扭曲、怪诞的意思。欧洲人最初用这个词指“缺乏古典主义均衡特性的作品”,它原是18世纪崇尚古典艺术的人们,对17世纪不同于文艺复兴风格的一个带贬抑的称呼,现今这个词已失去了原有的贬抑,仅指17世纪风行于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虽然“巴洛克”直指缺乏古典均衡性的艺术作品,但其实巴洛克艺术家,与文艺复兴的前辈相同,都很重视设计和效果的整体统一性,巴洛克风格以强调“运动”与“转变”为特点,尤其是身体和情绪方面的,同时,巴洛克也是对矫饰主义的一种反动。? 巴洛克的艺术风格及特征: 巴洛克建筑起源于十七世纪的意大利,将原本罗马人文主义的文艺复兴建筑,添上新的华丽、夸张及雕刻风气,彰现出国家与教会的专制主义的丰功伟业。此新式建筑着重于色彩、光影、雕塑性与强烈的巴洛克特色。建筑造型方面利用规则的波浪状曲线和反曲线的形式赋予建筑元素以动感的理念,是所有巴洛克艺术最重要的特征。巴洛克建筑不再崇尚那种含蓄的逻辑性,而是追求令人感到意外的、如戏剧般的效果。? 巴洛克风格的发展及影响:巴洛克时期的建筑物,一方面有着更强烈的情绪感染力与震撼力,另一方面引人注目、炫耀教会的财富和权势。新的建筑风格尤其体现出新宗教教派的时代背景,例如戴蒂尼会与耶稣会,其目标是增进宗教的普遍与虔诚。十七世纪中叶,巴洛克风格转而表现于豪华宫殿上, 首先在法国--如拉菲特城堡,位于巴黎附近、由佛朗索瓦·芒萨尔设计--随后遍及欧洲。? 巴洛克风格的代表建筑 (一)罗马耶稣会教堂? 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 (二)德国班贝格十四圣徒朝圣教堂内景? 德国巴洛克风格教堂建筑外观简洁雅致,造型柔和装饰不多,外墙干坦,同自然环境相协调。教堂内部装饰则十分华丽,造成内外的强烈对比。着名实例是班贝格郊区的十四圣徒朝圣教堂、罗赫尔的修道院教堂。?圣徒朝圣教堂平面布置非常新奇,正厅和圣龛做成三个连续的椭圆形,拱形天花也与此呼应,教堂内部上下布满用灰泥塑成的各种植物形状装饰图案,金碧辉煌。教堂外观比较平淡,正面有一对塔楼,装饰有柔和的曲线,富有亲切感十四。?

哥特式建筑与巴洛克式建筑的区别

哥特式建筑与巴洛克式建筑的区别 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它们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和浓厚的宗教意识。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基督教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高而直、空灵、虚幻的形象,似乎直指上苍,启示人们脱离这个苦难、充满罪恶的世界,而奔赴“天国乐土”。这种风格所表述的这些宗教意识以及所显示的技术成就,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具体地感受到。首先是外部造型。哥特式建筑特别是教堂,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龛,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龛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西立面作为教堂的入口,有三座门洞,门洞内都有几层线脚,线脚上刻着成串的圣像。所有墙体上均由垂直线条统贯,一切造型部位和装饰细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顶为合成要素,所有的拱券都是尖尖的,所有门洞上的山花、凹龛上的华盖、扶壁上的脊边都是尖耸的,所有的塔、扶壁和墙垣上端都冠以直刺苍穹的小尖顶。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这一切,都使整个教堂充满了一种超俗脱凡,腾跃迁升的动感与气势。这种气势将基督教的“天国理想”表现得生动、具体,也显示出中世纪高超的建筑技术。其次,从内部空间的特点,我们也可窥见其宗教情怀与技术手段。在哥特式教堂中,尖券与小拱的大量使用,赋予了空间与结构以极大的灵活性,同时也为教堂的艺术风格带来了新奇的格局。哥特式教堂的平面一般仍为拉丁十字形,但中厅窄而长,瘦而高,教堂内部导向天堂和祭坛的动势都很强,教堂内部的结构全部裸露,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统帅着所有部分,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象征着对天国的憧憬。束状的柱子涌向天顶,像是一束束喷泉从地面喷向天空;有时像是森林中一棵棵挺拔的树干,叶饰交织,光线就从枝叶的缝隙中透进来,启示人们以迷途中的光明,每当阳光从布满窗棂间的彩色玻璃照射进来时,整个教堂的空间便弥漫着迷离与幽幻,教堂仿佛就是天堂。此种气氛已尽显了基督教的精神,而这种气氛的形成,又无疑得益于尖券、尖拱及空间结构等技术。在哥特式教堂建筑中,享有崇高声誉的教堂比比皆是。其中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都是代表。它们的外部造型,细部装饰及内部空间的结构,都既充分地反映了哥特式建筑的一般风格特点,又个性鲜明。所以,人们谈起哥特式建筑,往往都要以它们为例。 巴洛克是产生于文艺复兴高潮过后的一种文化艺术风格。意为畸形的珍珠,其艺术特点就是怪诞、扭曲、不规整。巴洛克建筑风格是对文艺复兴建筑风格的一种反拨,它的出现,又是对包括文艺复兴在内的欧洲传统建筑风格的一次大革命,冲破并打碎了古典建筑业已建立起来的种种规则,对严格、理性、秩序、对称、均衡等建筑风格与原则来了一次大反叛,开创了一代建筑新风。从欧洲建筑艺术的发展历史来看,它是继哥特式建筑之后,欧洲建筑风格的又一次飞跃,存在着显而易见的迎合贵族阶级享乐、奢华、炫耀财富心态的世俗化倾向。从另一角度来看,正是这种实用的“媚俗”倾向,使它得以摆脱神圣理性的制约,展开想象的翅膀,飞向新的天地,开创新的业绩,形成了自己不同于以前所有时代建筑风格的另一种特色。 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基调是富丽堂皇而又新奇欢畅,具有强烈的世俗享乐的味道。它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炫耀财富。它常常大量用贵重的材料、精细的加工、刻意的装饰,以显示其富有与高贵。因此,巴洛克建筑总是富丽堂皇、珠光宝气,装饰琳琅满目,色彩艳丽夺目。第二,不囿于结构逻辑,常常采用一些非理性组合手法,从而产生反常与惊奇的特殊效果。第三,充满欢乐的气氛。这一点,它承续了文艺复兴的传统,文艺复兴对外部世界

巴洛克风格的建筑

巴洛克风格的建筑 耶稣会教堂简介: 罗马耶稣会教堂[Church of the Gesu](1568~1602)第一个巴洛克建筑·手法主义走向巴洛克的开始 ·用柱形成连贯空间,将三个不同功能空间联系起来 ·中心化祭坛空间与巴西利卡更有连贯的处理双柱形式 ·立面是泡达设计的,不再强调有秩序的安排,用灵活的方式强化一种局部,形成一种复杂有吸引力的立面,将阿伯蒂形式有序打破· 建筑师:维尼奥拉与泡达 · 两个传统母题——代表救赎的路径和代表天堂的穹顶的新的积极解释 · 穹顶和巴西利卡的融合,双柱片段将空间引至中心平面,弱化侧廊,立面强调中心入口。中央入口出采用圆柱,比壁柱有更强的凸凹感。 耶稣会教堂建筑结构: 罗马耶稣会教堂[Church of the Gesu](1568~1602)第一个巴洛克建筑。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由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罗马耶稣会教堂平面为长方形,端部突出一个圣龛,由哥特式教堂惯用的拉丁十字形演变而来,中厅宽阔,拱顶满布雕像和装饰。两侧用两排小祈祷室代替原来的侧廊。十字正中升起一座穹

窿顶。教堂的圣坛装饰富丽而自由,上面的山花突破了古典法式,作圣像和装饰光芒。教堂立面借鉴早期文艺复兴建筑大师阿尔伯蒂设计的佛罗伦萨圣玛丽亚小教堂的处理手法。正门上面分层檐部和山花做成重叠的弧形和三角形,大门两侧采用了倚柱和扁壁柱。立面上部两侧作了两对大涡卷。这些处理手法别开生面,后来被广泛仿效。 耶稣会教堂建筑意义: 巴洛克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 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此,巴洛克建筑从罗马发端后,不久即传遍欧洲,以至远达美洲。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

对巴洛克风格艺术的理解

视觉艺术原理基础作业 对巴洛克风格艺术的理解 14会计6班戴文浩 js1407605 巴洛克一词源于葡萄牙语,是珠宝业的行话,专指未经加工的不规则的,怪异的珍珠,在当时具有贬义,当时人们认为它的华丽、炫耀的风格是对文艺复兴风格的贬低,但现在,人们已经公认,巴洛克是欧洲一种伟大的艺术风格。 巴洛克艺术产生于16世纪下半期,它的盛期是17世纪,进入18世纪,除北欧和中欧外,其他地方都逐渐衰落。巴洛克艺术讲求立体感空间感,取材于多艺术领域的特色和精神,突出表现对艺术的追求和大胆,可以说是一种激情的综合艺术,脱离宁静与安稳,追求动态和变化,形式丰富甚至于激烈。17世纪末叶以前最初将巴洛克运用于艺术批评,泛指各种不合常规、稀奇古怪,也就是离经叛道的事物。18世纪用作贬义,一般指称违背自然规律和古典艺术标准的情况。 巴洛克最早产生于意大利罗马。罗马是当时的教会势力的中心,教会对于艺术创作的规范中,审美方面总是从属于宗教方面的,艺术只是教会使用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当时意大利世俗政权统治衰弱,作为天主教的中心,教会势力占了上风,为了反对宗教改革,耶稣会开展了大规模工程建设,几乎所有信仰天主教的地区都出现了新式的教堂和学校,注重感官效果、反人文主义的巴洛克艺术就在这一过程中出现并发展起来。意大利上流社会赞助艺术事业的繁荣景象,反而抑制了艺术的个性或独创性,迫使艺术就范于一种教会控制下的“公共艺术”。由于受不了长期的压迫,各行业的艺术家纷纷用自己的艺术作品来表现反抗,用表面的遵从圣经及教会教义的事物运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手法来得到不同的表达效果,让人们从一样故事中得到不一样的感受。 巴洛克艺术主要包括建筑,绘画,音乐,雕塑,文学,服装和家具等。 绘画方面,画面中的人物和故事场景都是圣经故事里的内容,但是却用强烈的对比和扭曲的神情配上夸张的动作表现性和暴力,发泄对于宗教禁锢人的思想的反抗,以宗教所允许的内容来表现被压抑的情感和愤怒,就是巴洛克风格最好的体现。 从像绘画、雕塑这样紧致的内容中更加能表现出巴洛克的精髓意义,著名的雕塑家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大卫像》,在巴洛克时期也有同样的一次创作,就是贝尼尼的作品《大卫像》。前者的作品是动感的,而后者似乎是准备采取行动的姿态。其扭曲的躯干和紧皱的双眉充分体现了文艺复兴时代积淀下的巴洛克艺术特点。米开朗基罗表现了大卫的英雄本质,而贝尼尼抓住了大卫的英雄气质的瞬间。贝尼尼的作品中传达的大卫即将要突破疆界束缚爆发的力量之感对观赏者有极强的感染力。 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家热爱线条,注重素描,而巴洛克时期艺术家则非常重视色彩、光影和透视,以明暗来造型,他们喜欢物体逼真而强有力的效果。 在这些巴洛克风格鲜明的绘画作品中,我能感受到巴洛克时期人们渴望突破重重束缚获取自由的强烈愿望,用大幅的人物故事展现隐藏在圣经故事画面中的性和暴力的压抑感,动态的肢体和扭曲的表情有着极大的震撼力,也给观赏者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同时,画面中的贵族人物都身着盛装,高调出场,也有着极其突出的嘲讽感。 巴洛克因其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建筑方面集中体现在天主教教堂。 意大利文艺复兴晚期著名建筑师和建筑理论家维尼奥拉设计的罗马耶稣会教堂是从手法主义向巴洛克风格过渡的代表作,也有人称之为第一座巴洛克建筑。手法主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艺术风格。其主要特点是追求怪异和不寻常的效果,如以变形和不协调的方

文艺复兴 巴洛克建筑 法国古典主

文艺复兴、巴洛克建筑、法国古典主义 Renaissance,Baroque Architecture and Classicism 一,文艺复兴Renaissance(14-16世纪) 起源于意大利,传遍欧洲。Renaissance来源于意大利语“rinascere”,意为再生、复兴。 1,历史背景 1),资本主义的萌芽。12世纪,意大利独立的城市共和国的兴起。14世纪后,在佛罗伦萨、热那亚等城市,资本主义制度萌芽。商业望族出现,如佛罗伦萨美弟奇家族,成为艺术赞助人,并创立学院和学校。 2),德国宗教改革。天主教的第二次分裂,分为新教和天主教。 3),古典文化再生的基础。意大利本为古罗马中心。意大利同拜占庭东方的文化交流。十字军东征,带回保存在拜占庭的古典文化典籍。拜占庭受土尔其威胁时,大批学者来到意大利。拜占庭灭亡后,更有大批学者携带古典文化典籍和文物来到意大利。意大利本来受哥特建筑影响较小。 4),以“人文主义”为思想基础,整个文化领域的文艺复兴运动,包括建筑、绘画、雕刻、文学、音乐等所有艺术领域 5),造纸和印刷术的产生,有利于新文化在全欧洲的传播。 2,人文主思想和艺术特征 1),人文主义(人本主义)Humanism,重“人”和现实世界,针对中世纪的“神” 和彼岸世界。 理性代替非理性 人性代替神性 个人自由代替宗教束缚 2),艺术特征 a,艺术以理性知识为基础,而哥特艺术以感性经验为基础。 b,人是一切事物的尺度。 c,对自然和人的理性探索,风景和人体绘画的大发展。 d,以三维方式表达世界,透视学的产生。 e,艺术家从工匠中分化出来,有个人特征,追求艺术,成为知识分子。3,分期 1),早期(15世纪),以意大利佛罗伦萨为中心。 2),盛期(16世纪),以罗马为中心。 3),后期,手法主义(Mannerism)(16-17世纪),以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维琴察等为中心 4,代表性建筑师及建筑 1),早期: a,伯鲁列涅斯基(Filippo Brunelleschi) 代表作 ●佛罗伦萨圣玛利亚大教堂穹顶(The Dome of S.Maria del Fiore, 1420-1434),综合哥特(肋骨拱)、古罗马(拱券、穹窿)、拜占庭(鼓座)做法

浅析巴洛克建筑风格

浅析巴洛克建筑风格 浅析巴洛克建筑风格 内容摘要: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 筑和装饰风格。新古典主义评论家们认为巴洛克建筑是无节制的低劣鉴赏力的。巴洛克建 筑反对僵化的古典形式,追求自由奔放的格调和表达世俗情趣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巴洛 克建筑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意大利的巴洛克建筑,罗马的圣卡罗大教堂是巴洛克建筑的典型 实力,第一位巴洛克风格的建筑大师是贝尔尼尼。 关键字:巴洛克建筑夸张自由 正文内容:巴洛克一词出自中世纪逻辑学上的三段论法,在16世纪末被移植到意大 利的建筑风格上,17世纪巴洛克艺术在法国达到顶点,进而推广到整个欧洲的艺术上。巴洛克建筑是17~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 新古典主义评论它是离经叛道的建筑风格。历史上有许多名人对巴洛克建筑有不同的看法:热尔曼·巴赞指出巴洛克收到美学家的赞赏,他们认为它是一种艺术观念,用以反对古典 主义。而帕瑞克·纽金斯认为,巴洛克更多的是和戏剧性的艺术联系在一起的。他将巴洛 克建筑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是抛弃了对称与平衡,而转向对新的富有生命力的体块的试验。第二是抛弃方形和圆形的静态形式,代之以漩涡和动态;以椭圆形为基础的S形、曲 线形,波浪形立面和平面。第三是采取极端戏剧化的形式,并由此产生许多幻觉。巴洛克 建筑一方面冲破了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另一方面也常常和古典主义建筑相结合。巴洛克 风格打破了对古罗马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的盲目崇拜,也冲破了文艺复兴晚期古典主义者 制定的种种清规戒律,反映了向往自由的世俗思想。另一方面,巴洛克风格的教堂富丽堂皇,而且能造成相当强烈的神秘气氛,也符合天主教会炫耀财富和追求神秘感的要求。因材,巴洛克建筑从罗马起源后,不久就传遍整个欧洲,而有些巴洛克建筑过分追求华贵气魄,甚至到了繁琐堆砌的地步。前期的巴洛克风格倾向具有手法主义的特征,手法表现主 义是16世纪晚期欧洲的一种一种艺术风格。他的主要特点是在效果上追求怪异和不寻常。例如用变形和不协调的方式表现空间,以夸张的细长比例表现人物。 17世纪30年代开始,一打一教会财富日益增多,每个教区都先后建造起自己的巴洛 克风格的教堂。这些教堂规模较小,不适合采用拉丁十字形平面,因此 大都改为圆形、椭圆形、梅花形、圆瓣十字形等单一空间,在造型上大量使用曲面。 罗马的圣卡罗教堂(图一)是巴洛克建筑的典型实例,它的设计者是波洛米尼 (1599~1667年),意大利著名的巴洛克建筑家,性格乖戾、沉郁。圣卡罗教堂殿堂平面 近似于橄榄形,周围还分布一些不规则的小型祈祷室,此外教堂里还有生活庭院。殿堂平 面与天花装饰强调了曲线动态,立面山花断开,檐部水平弯曲,墙面凹凸程度很大,装饰 丰富,有强烈的光影效果。虽然设计手法成熟,但是矫揉造作的感觉仍然存在。17世纪中叶以后,巴洛克建筑式的教堂风靡一时,参差不起。教皇当局为了炫耀教皇的富有,在罗

浅谈巴洛克艺术对园林设计的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2116473192.html, 浅谈巴洛克艺术对园林设计的影响 作者:游环 来源:《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年第08期 摘要:巴洛克艺术始于意大利,虽然没有明确的艺术风格,但其艺术形式本身却有着巨大的戏剧性和发展性,被广泛地融入到其他艺术形式之中,其中也包括园林艺术设计。从意大利到法国,乃至整个欧洲都受到其风格的深刻影响。虽然饱受争议,但它的各种形式和特征,经过演变之后,延伸到了各个角落。 关键词:巴洛克;园林;元素 中图分类号:TU986.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3-0080-01 一、意义与背景 概括地讲巴洛克艺术有如下的一些特点:1.豪华奢侈,且具有浓重享乐主义的色彩;2.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非常强调艺术家的丰富想象力;3.强调、运动,运动与变化,却又不失静逸的色彩,庄重而严肃;4.空间感和立体感是其艺术的特色;5.强调艺术形式的综合手段,例如在建筑上重视建筑与雕刻、绘画的综合,此外,巴洛克艺术也吸收了文学、戏剧、音乐等领域里的一些因素和想象;欧洲园林也受到其深刻的影响;6.宗教题材在巴洛克艺术中占有主导的地位;7.脱离世俗的观念,注重浪漫主义色彩。 巴洛克艺术风格不断地发展、延伸及演变,扩展到了艺术的各个领域,影响其发展和风格的走向,其中就包括园林艺术这一设计艺术。无论是古老悠久的意大利园林,亦或文明世界的法国园林,都深深地刻上了“巴洛克”的印记,影响着世界园林艺术设计。无论是巴洛克风格中的曲线所表现的狂乱,还是直线的的庄严、凝重,都被无限地运用于园林景观设计。 二、运用于园林中的巴洛克风格造园要素 (一)轴线 第一,拥有无限延伸的特性。轴线延伸出花园的界限以外,连接自然和建筑,体现动态和自然的花园布局;第二,是景观序列的展开依据。最好的景观布置在主轴线周围,距离主轴线越远,人工化就越弱,形成主从有序的景观序列。这一思想到了法国,结合法国的古典主义有了新的内容,凡尔赛花园里,中央主轴线控制整体,配上几条次要轴线,还有几道横向轴线。这些轴线和大路小径组成严谨的几何格网,主次分明。轴线和路径伸进林园,把林园也组织到几何格网中。整个花园就像是路易十四官僚制度的图解;第三,对视线的引导作用。人们一进园门,笔直的主轴线就引导人们被引往园外景色的视线被引向宫殿的视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