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研究进展
互穿网络应用综述

互穿网络聚合物发展及应用综述摘要:本文首先对互穿网络聚合物做了简单的介绍,并对其特点和制备做了简单的说明。
主要综述了近十年来互穿网络聚合物研究发展及应用,并列出了一些实例。
最后对其作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互穿网络聚合物发展应用综述(一):互穿聚合物网络(IPN)简介所谓互穿聚合物网络(Int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 , IPN),是由两种或多种相互贯穿的交联聚合物组成的共混物,其中至少有一种组分是紧邻在另一种组分存在下聚合或交联的。
它是20世纪60年代以来继接枝共聚,嵌段共聚等制备聚合物合金的又一途径。
其特点是通过化学交联施加强迫互容作用,使聚合物相互缠结形成相互贯穿的交联聚合物网络,达到抑制热力学上相分离的目的,增加两种组分间的相容性,形成比较精细的共混物结构。
制备IPN的方法有三种:分步聚合法、同步聚合法、乳液聚合法。
分布聚合法是现将一种单体单独聚合为聚合物,然后将它置于相应另外的单体中溶胀,后加入适当的引发剂,交联剂等,在适当工艺条件下形成交联聚合物网络。
同步聚合法较简单,即将2种或多种单体放入反应器中,在相应催化剂,引发剂,交联剂的存在下,在一定反应条件下使单体进行聚合反应,形成交联互穿网络。
乳液聚合法是现将聚合物1形成“种子”胶粒,然后将单体2及其引发剂,交联剂加入其中,而无需乳化剂,使单体2在聚合物1所构成的种子胶粒的表面进行聚合和交联。
【1】(二):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应用自1951年Staudinger 在一篇英文专利中首先提到用这类材料改进塑料制品表面的光滑性,到1960年Millar J. R.首先正式提出互穿聚合物网络这个名称,再一直到现在,互穿聚合物网络有了飞速的发展。
它在定形相变材料、染整粘合剂、离子交换树脂、生物医用材料和防腐材料等正在获得应用。
做为消声和减震材料,IPN预计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尤其在胶乳互穿网络聚合物的开发和同时聚合互穿网络的应用方面潜力很大。
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研究进展

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研究进展摘要:互穿聚合物网络(IPN)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交联聚合物通过网络的互相贯穿而成的交织聚合物网络。
它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聚合物共混物。
本文分别从橡胶改性和黏合剂应用两方面概述了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应用研究进展及其表征方法。
关键词:互穿聚合物网络;橡胶改性;黏合剂;应用;表征方法1.IPN的概念互穿聚合物网络(IPN)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交联聚合物通过网络的互相贯穿而成的交织聚合物网络。
它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聚合物共混物。
IPN 作为一类新型聚合物共混物和一种新的共混改性技术,特别是它独特的化学共混方法和网络互穿结构及强迫互容、界面互穿、协同作用等特点,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1]。
2 IPN的应用2.1 IPN在橡胶改性中的应用IPN是制备交联聚合物合金的唯一手段,在橡胶改性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IPN可以通过动力学控制使原本不相容的组分达到微观相分离的程度,即强迫相容性,如此使其改性适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在性能上,IPN会在某一组成时表现出一个极大值,这称为IPN的协同效应。
在橡胶领域,IPN材料作为橡胶制品基材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具有性能优异、可按照应用要求设计以及原料种类广泛等优点,也存在制备操作繁杂、原料成本较高等缺点。
其应用概括起来主要包括橡胶的补强、宽温域阻尼材料和各种功能橡胶材料。
[2]2.1.1橡胶结构材料王志成等[3]制备了聚硫橡胶和EP的弹性体共混物,与棕刚玉混合之后硫化,制得的三元共混IPN复合材料为一种新型的金属磨具——弹性砂轮。
该弹性砂轮的金属磨光粗糙度可达到0.8μm,磨光工效是手工磨光的8~10倍。
S.Ostad-Movahed等[4]将PBR和SBR按照一定比例共混,加入经过有机表面改性的白炭黑,制得具有IPN结构的汽车轮胎胎面材料,并研究了共混时间、共混温度和并用比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IPN材料的密度、拉断伸长率和耐磨性能与组分的并用比有关,而硬度、储能模量和tanδ则与共混时间和温度以及胶料粘度有关。
互穿聚合物网络阻尼材料研究进展

收 稿 日期 :oI 一 6一l ; 订 日期 oI一蚰 一l 。 2(】 0 2修 2( l 3 作 者筒 介 : 强 , 士研 究 生 。 李 硬 基 盒项 目 : 家 自然科 学 基金 资 助 项 目(9 7 0 4 。 国 5 8 3 1 )
k 通 讯 联 系^
-
维普资讯
固体机械 零件 的振 动会造成 机器 损坏 ,交通 工具 的运行会 产 生有 害噪声 。随着现 代工业 的发 展 , 些危 害正 日益加剧 。汽车 、 这 喷气 发动 机的喷
为 3种情 况 :() 1 2种组 分 的相容性极 好 , 其玻璃 化转 变 区几 乎没有 加宽 ;2 2种组分 的相容性 不 () 好 , 示 出 2个或 多个独 立 的玻璃化转 变峰 ;3 2 显 ()
阻尼材料的评价可以根据以下判据进行 :1 () t a 5大于等 于 0 3的有效 温度 范 围 ( ) ;2 n . △ 宽 ()
材料模 量适 中 ;3 材料 耐热 、 () 耐氧化性 能好 、 耐疲 劳 、 作 寿命 长 ;4 适应 一定 的环境条 件如 耐热 , 工 () 耐腐蚀 ,具有 阻燃性 能等 。对 于高分子 阻尼材 料 的 阻尼 性能 ,常 用材料 的 tn6峰高 和其转 变 峰 a 跨越 温度 区间 的范 围来评 价 。一般认 为如果 高分 子 阻尼 材 料 的 t a 5大 于 等 于 03 其 温度 区间 n ., 大于 10℃ 即具 有好 的阻尼性 能 。 0 该概 念较为 模 糊 , 科 学 的方 法 可用 ( 性 模 量 一 曲 更 线 线 下 面积 ls aej和 ( n5 os ra t 一T曲线 下 的面 a 积 t ra来衡 量高分子 材料 的 阻尼 特征 。其 a 5ae) n
新型三元互穿聚合物网络阻尼材料的研制

YANG n, I Mi N NG h n Z a g—li, ANG n e W Ho g—we , HANG i in iZ Z —q a g
( pi cec ho, e ig Un esyo ineadT cnlg e ig10 8 C ia Apl dSineS olB in , i ri f ec n eh o yB in 00 3, hn ) e c j v t S c o j AbtatT envle a t pn t t gplm r ew r t hg —dmpigvlefrawd e eauernew s src:h oe r r i e eer i oy e tokwi i t ynr n an n h h a l au iet n o mprtr ag a
中图 分 类 号 : Q 2 . T 472 文 献 标 识码 : A
S ud n t e n v lt r a y i er e e r t g p l me e wo k d mp n t ra t y o h o e e n r nt p n t a i o y r n t r a i g ma i l n e
间的相互作用 、 相畴尺寸 , 能合成出半相容的互穿聚 合 物网络材料 H J它具 有强迫互 容 、 面互 穿 、 , 界 双相 连续 、 同作用 等独 特 的结 构 与性 能特 征 , 协 为制备 宽 温域 和高 阻尼 的聚合 物 材 料创 造 了条件 ] 。事 实
互穿聚合物网络技术在聚氨酯中的应用

1 前 言
在 此高温下 , 2种反应的速率 接 近相等 , 链增 长较 为均 匀 , 在
互穿聚合物 网络 (P IN或 rN ) 由 2种或 2种 以上聚 u S是 合物通过网络互 穿缠 结而形 成 的一类独 特 的聚合 物共 混物 或聚合物合金 ¨ 。IN特有 的强迫互容作用能使 2种性能差 】 P 异很 大或具有 不同功能的聚合物形成稳 定的结合 体 , 而实 从 现组分之 间性 能互 补 ; 同时 IN的特 殊细 胞状结 构 、 面互 P 界
摘要 : 综述 了互穿聚合物 网络 (P 技 术在 聚氨 酯材 料 中的应 用研 究进展 。简述 了聚氨 酯 IN的制备 , IN) P 聚硅 氧烷 、 乙烯基 酯树脂等 聚合物 与聚氨 酯互 穿网络 改性的效 果, 并在 此基础 上展 望
了聚氨酯互穿 网络聚合物的发展 趋势。 关键 词 : 穿聚合物 网络 ; 互 聚氨 酯 ; 应用
混法 , 从相间有无 机化 学结 合考 虑 , 则接 近机 械共 混法 ,因 此, 可把 IN视为用化学法实现的机 械共混 物。以聚 氨酯 作 P 为一种组分 的 IN是极有发展前 途的一类 材料 , 方 面是 因 P 一
由于环氧树脂的韧性较差 , 增韧研 究一直 是环氧 树脂 其
研究的重点之一 。环 氧树脂 具有 可 与异氰 酸 酯基 反应 的羟
的主要成 型方 法¨ 。目前 已 出现了不 少商 品化 的 IN功 能 】 P 聚氨 酯材料 。本文 主要综 述 IN聚氨酯 材料 的研究 及应 用 P
方 面 的进 展 。 2 聚 氨 酯 IN 的制 备 P
聚乙烯醇/聚苯乙烯互穿聚合物网络合成与溶胀性能研究

X E X a gl XUMa — iG O S —i LA u a g I in —n , nc ,A uqn I O S - n i a g, f
维普资讯
20 0 7年 1 2月 第3 0卷 第 4期
湖南师范大学 自然科学学报
J u a fNaua ce c fHu a r l iest o r l o trlS in eo n nNoma Unv ri n y
Vo . 0 No 4 13 .
穿网络醇解 , 得到亲水性的聚 乙烯醇 ( V 与疏水性 的聚苯乙烯 ( S) P A) P t组成 的互 穿聚合 物 网络 ( V / S IN) 树 P A PtP . 脂 的红外光谱图和羟值测 定结果表 明: V / S N在合成过程 中 P A P A PtP I V c与 P t 间并 未发生化学反应 , S之 而是相互 渗透 , 机械缠结 , 其羟值随 P A质 量增加而增大. V / S IN在 环己烷 中的溶 胀率极小 而在 弱极性 的溶剂 中溶胀 V P A P tP 率 较高 ; 和一般溶剂相 比, V / S IN在 苯酚中溶胀率最 大; V / S IN在水 中的溶胀率随着 P A质量分数增 P A PtP P A PtP V 加而增大 , 随着 P A的交联 度增大而变 小. V 关键词 聚苯乙烯 ; 乙烯醇 ; 聚 互穿聚合物 网络 (P ; IN) 溶胀性能
( o eeo hmir adC e ia E gneigHua om nvri , hn sa 10 1C ia) Cl g f e s y n hm c nier , n N ra U ie t C agh 0 8 ,hn l C t l n n l s y 4
聚氨酯互穿网络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料 。本 文 主 要 介 绍 聚 氨 酯 互 穿 网 络 聚 合 物 的 合 成方 法 及 研 究 动 态 。 2 聚氨酯 ( PU) 穿 网 络 的 合 成 方 法 互 2 1 聚 氨酯 一聚 丙 烯 酸 酯 ( A) 穿 网 络 . P 互
将 计 量 的丙 烯 酸 酯 单 体 、 氯 化 碳 、P 乙 酸 四 B O、 乙 酯 加 入 反 应 瓶 中 , 8 C反 应 7 n 冷 却 , 无 于 00 0mi, 得 色透明微粘性 的液体 , 封冷冻 保存 。 密
作 者简介 : 陈莉 , 京工 业 大学化 工学 院讲 师 。 南
・
27 ・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综
述
粘
接 20 ,3 4 022 ( )
聚 氨 酯 互 穿 网 络 聚 合 物 的 研 究 进 展
陈莉 陈 苏
( 京 工 业 大 学 化 工 学 院 , 京 市 , 10 9 南 南 20 0 )
摘要
概 述 了 聚 氨 酯 一 丙 烯 酸 酯 互 穿 网络 溶 液 法 和 乳 液 法 合 成 工 艺 、 能 ; 绍 了 环 氧 丙 烯 酸 酯 一 聚 氨 酯 、 性 介 聚 聚 氨 酯 丙 烯 酸 酯 聚碳 酸 酯 环 氧 树 脂
成 分 三个 步骤
聚 合 物 的主 要 发 展 方 向 之 一 , 以聚 氨 酯 作 为 一 种 而 组 分 的 I N是 最 有 发 展 前 途 的 品 种 之 一 , 是 因 为 P 这
( ) P 预 聚 物 合 成 1N U
在 反 应 瓶 中加 入 2 4一T I 通 N , 加 聚 醚 和 , D, 滴
其综 合 性 能 。
制备 P u—P A互 穿 网 络 的 常 用 方 法 为 : 合 适 在 的溶 剂 体 系 ( 用 丙 酮 、 酸 乙 酯 等 )中 加 入 聚 醚 常 乙
互穿网络聚合物角膜接触镜材料的研究进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Ⅳ一乙烯 吡咯烷 酮具 有 良好 的水 溶性 和 生物 相 容性 , 常用 作 制作 角 膜 接 触 镜 材 料 的 单 体 。聚 乙烯 吡 咯烷酮 ( V ) P P 大分 子 与 丙 烯 酸 酯类 单 体 间 亲水 性有 所差 别 , 二者 完全 可 以混 溶 。因此 , 但 制
维普资讯
20 06年 8月
秦 建 忠 等 . 穿 网络 聚 合 物 角膜 接触 镜 材 料 的 研 究 进 展 互
41
互 穿 网络 聚 合 物 角 膜 接 触 镜 材 料 的研 究 进 展
秦 建 忠 崔 英 德 黎 新 明
( . 东 工 业 大学 材 料 与 能 源学 院 , 州 509 ; 仲 恺 农 业 技 术 学 院 , 州 5 02 ) 1广 广 100 2 广 125
IN材 料 根据 合 成 方 法 , 为顺 序互 穿 网 络 、 P 分
体 聚合 , 在加 热引 发丙烯 酸酯 单体 时 , 可能将 单 也
体接 枝到 P P大分 子 上 ; 此在 生 成 的 IN网 络 V 因 P 中, 丙烯 酸 酯 网络 与 P P网络 间有 可能 存 在共 价 V
键。
序 IN是先合 成具 有交 联结 构 的聚合 物 网络 I然 P ,
后 把 单 体 I和其 交联 剂 、 I 引发剂 溶 胀到 网络 I , 中
在 I 面 聚合 成 网络 I I 里 I N是 将 两 种 单 体 和它 。S 们各 自的交联 剂混 合 成 共 有 溶 液 , 后 互 不 干扰 然 地 同 时进行 逐 步 聚合 和连 锁 聚 合 ] P 。IN接 触镜 材料 的制 备 主要 以顺 序 互穿 网络 材料 和 同时互 穿 网络 材料 ( I ) 主 ,E SN 为 IN角 膜 接 触 镜 材 料 目前 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研究进展摘要:介绍了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应用,综述了互穿聚合物网络(IPN)的原理及IPN技术在聚合物中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 互穿聚合物网络原理应用前景互穿聚合物网络( Int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s ,简称IPN 或IPNs) 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聚合物通过网络互穿缠结而形成的一类独特的聚合物共混物或聚合物合金。
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高分子材料。
这种交联可以是化学的,也可以是物理的。
例如,可以先将一种单体与交联剂聚合,生成网络1,再将第二种单体及交联剂在其中溶涨并引发聚合,生成网络2,然后两个网络互穿,形成互穿网络结构。
根据电子显微镜显示,IPN的形态结构为相分离状态,其微区的大小则依两个网络的相容程度而定。
相容性好的微区尺寸小,反之尺寸大。
在相分离的情况下,两相之间的交联密度越大则微区尺寸越小。
当网络达到完全互容时,则呈现分子水平的互相贯穿,得到理想的互穿网络共混物。
由于互穿网络具有强迫互溶,界面互穿和双相连续等结构形态特征,故在性能上反映出非同一般的协同效应。
IPN 特有的强迫互容作用能使两种性能差异很大或具有不同功能的聚合物形成稳定的结合,从而实现组分之间性能的互补;同时IPN 的特殊细胞状结构、界面互穿、双相连续等结构形态特征,又使得它们在性能或功能上产生特殊的协同作用,因此IPN 在功能材料领域的应用具有独特的优点。
1.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原理1.1 亚稳态相图虽然聚合物/聚合物相图较早就被用来研究IPN体系的相分离。
其后陆续也有几种聚合物/聚合物相图被制作出来,但总的说来,有关IPN体系相图的报道仍然很有限。
原因是体系的交联结构很难得到有关相分离的热力学平衡。
因此,严格意义上相图是不能建立的。
MLshra&Spe~ng假定同步IPN(SIN)体系中存在一种亚稳态相平衡,在理论上这种网络交联结构的力学限制的大小与体系的橡胶弹性力有关,由此导出相分离动力学减慢是由于网络的形成和(或)玻璃化作用。
因此,亚稳态相图可以提供有关聚合物I凝胶化,聚合物II凝胶化,聚合物I从II中相分离的时问顺序上的信息。
亚稳态相图不仅有此直观的印象也为控制三者发生的临界条件提供了方向。
Mishra&Sperling在以后各体系SIN研究中都运用了亚稳态相图手段。
1.2.IPN的结构法国的Chikina和俄罗斯的Daoud曾经对IPN 的结构进行过研究。
他们提出了一个IPN 形成的可能的模型。
它们假定相分离快于凝胶化,从而推知每一组元中相微富集区开始增长直到旋节分解,在这些相微区里,短线型链段被交联将产生大分枝的大分子。
相微区的增长随交联聚合物的出现而减慢,直至相微区与枝型大分子的大小相当而停止,结果相微区的大小要比两交联点的距离大得多,这一结果已被他们随后的实验所证实。
2.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应用IPN材料在橡胶、增韧塑料、热塑性弹性体、阻尼材料、涂料、粘合剂、复合材料等方面均有应用。
医用高分子材料是IPN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除了塑料/塑料,IPN已应用于齿科材料外,聚硅氧烷/聚氨酯,聚硅氧烷/尼龙弹性IPN还可应用于人工心脏、医用导管、医疗器械、人造关节等。
Ingeni 制备了IPN隐型眼镜,选择了聚二甲基硅氧烷与双酚A 聚碳酸酯的嵌段共聚物作为第1网络,质量分数为70%~98%,第2网络要求结构稳定,光学透明以及易加工成型,选择了MMA,其质量分数为2%~30%。
将第1网络放人CH C1 溶液中,以过氧化苯甲酰作为引发剂,80~90%条件下与MMA进行聚合形成IPN网络,再进一步加工成IPN型隐型眼镜。
Kim Sung HO 用聚己内酰胺/聚乙二醇合成的半IPN制成药物控释系统。
利用聚氯乙烯和PS形成的IPN,再引入离子交换基团,可以加工成离子交换膜。
这样的膜则具有选择透过性好,机械强度高及稳定性强、价格低等特点。
日本已用此离子交换膜进行海水制盐。
利用IPN材料可以制备出导电材料。
复合型导电涂料用基料树脂多为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醇酸树脂、聚氨酯等单一体系。
利用IPN技术制备的改性环氧导电涂料,既有环氧树脂良好的耐碱性和附着力,又有聚氨酯树脂良好的耐酸性和附着力,形成的互穿网络赋予涂层致密性,又可防止导电填料的沉降。
Shuji Matsuzawa 等利用IPN技术成功研制出室温下具有良好导电性、用于锂电池的非晶态电极。
其组分之一为聚环氧乙烷(PEO)与LiC10 的复合物;另一组分是聚环氧丙烷交联的环氧树脂。
结果显示,当环氧树脂为30%时,其综合性能良好。
用聚醚氨基甲酸双丙烯酸酯与烯类单体或环氧树脂在紫外光照射下生成共聚网络或互穿网络,此类网络在100%范围内具有较高地损耗率和强度,是一种新型阻尼材料。
国外有人报道了聚氨酯一聚苯乙烯一二乙烯基苯IPN,该材料高温阻尼性能良好。
油田在开发过程中不时出现冒水问题,刘庆普等开发出由W/O乳液型聚丙烯酰胺加交联剂、改性氨基树脂TF一3加固化剂形成的IPN网络型堵水剂,该堵水剂基液可泵性好,固化时间可控,凝胶强度大,温度适应范围广,施工简单,不受气温影响,尤其适用于花岗石变质潜山油藏和灰岩高凝油潜山油藏开发后期的防水。
王镛先等用丙烯酸酯、环氧树脂合成IPN网络乳液胶粘剂,将其用作石刻透水粘接保护材料,固化后发现胶粘保护层具有高于岩石基体本身的强度,又具有良好的透水性。
3.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研究进展1951年外国科研人员Standinger在从事聚合物技术加工中,首先提出的Int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s(IPN)的术语。
1960年Millar等人将IPN技术在实践上付诸实施铮⑼暾岢鯥PN的概念。
确切地说,IPN在开发初期只是属于新兴的高分子材料共混改性的技术范畴。
但单纯的IPN与纯碎的共混相比较,采用IPN改性的结果是带来“引起材料凝集态结构发生变化”,并由此改进加工材料的性能,进而扩大应用范围,这是该技术的宝贵之处。
IPN 是指聚合物中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网络相互贯穿在一起,所以由IPN技术制各出的互穿网络聚合物(Interpenetrating Netuork Polymer,简称INP)可以看做是一种特殊的聚合物的共混物。
从制备工艺上考察,IPN加工过程接近于接枝共聚共混方法;若考核物质材料的相问是否有化学结合,则其接近机械共混。
因此,可简略认为,IPN是采用化学(部分)方法实现机械共混的工艺。
到目前IPN技术已有很大的进展。
196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又新发展起来一种新型IPN技术——胶乳型互穿聚合物网络(Latex InterpenetratingPolymer Networks,简称LIPN)。
该技术首先将交联聚合物A做为“种子”胶乳,再投人单体B及引发剂、交联剂,不加乳化剂,先使单体B就地聚合、交联,生成LIPN。
LIPN在组织构构上多具有核壳结构。
此外还有半乳胶型互穿聚合物网络(SLIPN),即在上述LIPN加工中使某种聚合物,不加交联剂,而获得产物。
4.互穿网络聚合物的前景展望IPN技术是聚合工艺(程)学中重要的技术方法,它的出现促进了聚合物加工技术的发展。
随着科学的发展与进步,IPN技术将更加充实和完善。
由于IPN技术的科学性、先进性、实用性,其应用开发将走向深^和被应用于工业化生产。
国内开发IPN技术的市场看好,积极开发这一技术潜力巨大。
IPN技术的加工物若能在将来突破现阶段的聚氨酯、丙烯酸酯、环氧树脂、有机硅、纤维素不饱和聚酯、聚醚砜等范围,向更广阔的材料领域(如氯乙烯、醋酸乙烯、淀粉等)拓展,那么其潜力更大。
目前加速IPN技术的工业化较为紧迫,把技术化为产品,转变成效益,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也是对科研工业的有力支持。
目前国内高校和科研单位中IPN技术开发做得比较好的有南京化工大学、四川大学、西北轻工院、晨光化研院、山东大学、济南化研所、中科院成都有机所、西安交通大学等,这些单位是IPN技术开发与应用的主力军和有生力量,承担着艰巨的科研攻关任务,有关部门应该予以协助支持。
IPN技术在我国应该有较大发展,充分利用国内的原料资源及人才优势,通过不懈地努力,相信我国的IPN技术会有较大发展。
5结论IPN以其独特的拓扑结构和协同效应,为制造特殊性能的聚合物材料开拓了崭新的途径。
其独特的贯穿缠结结构,在提高高分子链相容性、增加网络密度、使相结构微相化及增加结合力等方面,可达到均聚物和其他高分子材料难以达到的效果。
但还需要:(1)基础理论研究的深入,使制得的IPN具有预期的性能;(2)制备方法简单化和体系组成的扩展。
一些有广泛而重要用途的合成材料,可作为IPN的组分之一,以适应于更好的合成和改性复合材料。
(3)新的测试方法及手段的建立,使IPN的基础及应用基础研究更加深入和广泛。
IPN技术在塑料改性、涂料、粘合剂、阻尼材料、医用高分子材料及离子交换树脂方面具有很广阔的前景。
有待于科学工作者的探索。
.参考文献1.L_P.M e M aster.Maeromoleeules.1973,6:7602.D.Patterson&A.Roha rd.Macromolecules.1978,I1:6913.R.E.Bemstein,C.A.Cruz,D.R.PauI&J.W ..Barlows.M acromolecuIes.1977,10:68l4.A.R Poha rd&D.Patterson.M acromolecuIes.1977,10:10215.V.Mishra&L.H.Sperling.Polymer.1995,Vlo1.38,No.18:3593— 35956.V.Mishra&L.H.Sperllng.J.Polym.Sci.Part B:1996tVo1.34:883— 8937.A.A.Baidak,J.M.Liegeols&L.H.Sperling.J.Polym.Sei,Part B:1997,vo1.35:1973— 19848.V.Mishra,F.E.Du Prez,E.Gosen,E.J.Goethals&L.H.Sperling.J.App1.Polym.Sei.1995,vo1.58:33l一3489.Praha D.Nalr&M.Jayaha lan.J.Polym.Sci,Part A:1990,vo1.28:878510.L.Chikina&M.Daoud.J.Polyre.Sei.Part B:I998,Vo1.36{I507一I51211.S.Andjelic.B.Fitz,J.Mijovic.Macromolecules.1997,30t 523912.曹军宋栩冰,胡巧玲. 聚合物互穿网络(IPN)的研究方法. 胶体与聚合物, 2001年6月13. 林艳芬,李国明. 互穿网络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厂州化工, 2006年34卷第4期14.D.Pat te n&A.Robard.M acromo locules 1978,11:691.14 R.E.Bem stein,C A.Cruz,D R Paul& J W..Barlow s.15.M i:tcromo lecules.1977.10:681.16. A R Pobard&D.Pat ler~'qOll M acmfno lec'u1P~q.1977,10:1O21.17. V.M ish ra&L H Sperling Po]yrner 1995,36(18):35933595.18. V.M ish ra&L_H.Sperling J P(]lym.Sci,ParT B:1996,34:883 892.19. A.A./3aidak,J.M.L iege~Is&L¨H.Sperling.J Po lym.Sci.Part B:1997.35:1973— 1984.20. V M ish rgt,F.E.Du P Fez,,E Go sen,E.J G0ethaIs&LH.Sperling.J.App 1.Po lym Sci.1995,58:331—348.21.P raha D N air&M.Jayabalan J Po lym.Sci,Part A:1990,28:3785.22.L ch ik ina&M.Daoud.J.Po lym Sci ParT B:1998,36:1507 1512.23.龚荣洲,张凌,赵爱军,沈翔. 互穿聚合物网络研究进展.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2OO4.25(1)24. Kim Sung Ho,Ha Jeong—Hun.Drug Release from Bioerod·ible Hydrogels Composed of Polycaprolaetone/Poly(ethyl—ene—gyco1)Macromer Semi—IPNs.Arch Pharmacal Res,1995,18(1):18~2625.Hu Hopin,et a1.US Pat,5531,893(1996)26.余学海,陈庆民,耿奎士,等.蓖麻油型聚氨酯IPN地结构与性能研究.高分子学报.1989.(1):98—10227.余学海,耿奎士,等.紫外光同步固化合成互穿聚合物网络.高分子学报.1990(2):253—25728. Kumar V G,Rao R M,et a1.Polyurethane —polystytede DivinylBenzene Simulatneous IPN networks J Appl PolymSci,1987,34:1803—180729. 刘庆普,侯斯健,等.互穿聚合物网络型油田堵水剂[J].天津大学学报,1996,29(4):475—48130. 王慵先,杨卫疆.透水胶粘剂的合成与表征[J].精细化工,1996,13(6):4l一4331. 王沛熹. 互穿聚合物网络技术开发及应用. 发展论坛32. 金勇,魏德卿.聚氧酯改性丙烯醢树脂涂饰荆概连.皮革化工1999,(1):l9—2l,2433. 阵家华.扬昌跌等离子型聚氯酯聚丙烯酸酯肢乳互穿聚合物网络.中国皮革1995,(5):ll~l334. 胡晓兰,粱图正泉氨酯,环氧树庸1PN的研究化工新型材料.2001.(8):21—2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