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研究进展
增韧改性环氧树脂互穿网络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S nt ss a y he i nd Cha a t r z t0 f M o i e r c e ia in O d f d i
c e sn he c n e to r a i g t o t n f— NC0 e mi a e t r n td PU r p l me . As t e ma s r t fPU r p lme /e o y a r — p e oy r h s a i o o p e oy r p x c y lt e i s3 /7 ae r sn wa 0 0,t e t n i te gh o PNswa m p o e o55 2 Pa,wh c s2 5 t e ft a h e sl sr n t fI e s i r v d t . 4 M i h wa . i s o h t m
第4 1卷第 1 0期
21 0 1年 1 0月
涂 料 工 业
PAI NT & C0ATI NGS I NDUS TRY
Vo _ No. O l4l 1
0c. 01l t2
增 韧 改 性 环 氧 树 脂 互 穿 网 络 聚 合 物 的 合 成 与 表 征
吕忠达 徐 爱敏 国建飞 张 , , , 桓 ’杨 小 刚 , ( .宁波 市 高等 级公 路 建设指 挥部 , 1
度, 结果表 明 : 端异氰酸酯预聚体含量越 高 , 聚合物 的玻璃 化转变温度越低 。对成膜物 的力学性能 研究表 明 , P 的拉 I s N 伸 强度在端异氰酸酯/ 环氧丙烯酸村脂 比例为 3 :0时 , 伸强度为 5. 4MP , 07 拉 5 2 a是纯环 氧树脂 的 2 5倍 。 .
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研究进展

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研究进展摘要:互穿聚合物网络(IPN)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交联聚合物通过网络的互相贯穿而成的交织聚合物网络。
它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聚合物共混物。
本文分别从橡胶改性和黏合剂应用两方面概述了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应用研究进展及其表征方法。
关键词:互穿聚合物网络;橡胶改性;黏合剂;应用;表征方法1.IPN的概念互穿聚合物网络(IPN)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交联聚合物通过网络的互相贯穿而成的交织聚合物网络。
它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聚合物共混物。
IPN 作为一类新型聚合物共混物和一种新的共混改性技术,特别是它独特的化学共混方法和网络互穿结构及强迫互容、界面互穿、协同作用等特点,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1]。
2 IPN的应用2.1 IPN在橡胶改性中的应用IPN是制备交联聚合物合金的唯一手段,在橡胶改性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IPN可以通过动力学控制使原本不相容的组分达到微观相分离的程度,即强迫相容性,如此使其改性适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在性能上,IPN会在某一组成时表现出一个极大值,这称为IPN的协同效应。
在橡胶领域,IPN材料作为橡胶制品基材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具有性能优异、可按照应用要求设计以及原料种类广泛等优点,也存在制备操作繁杂、原料成本较高等缺点。
其应用概括起来主要包括橡胶的补强、宽温域阻尼材料和各种功能橡胶材料。
[2]2.1.1橡胶结构材料王志成等[3]制备了聚硫橡胶和EP的弹性体共混物,与棕刚玉混合之后硫化,制得的三元共混IPN复合材料为一种新型的金属磨具——弹性砂轮。
该弹性砂轮的金属磨光粗糙度可达到0.8μm,磨光工效是手工磨光的8~10倍。
S.Ostad-Movahed等[4]将PBR和SBR按照一定比例共混,加入经过有机表面改性的白炭黑,制得具有IPN结构的汽车轮胎胎面材料,并研究了共混时间、共混温度和并用比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IPN材料的密度、拉断伸长率和耐磨性能与组分的并用比有关,而硬度、储能模量和tanδ则与共混时间和温度以及胶料粘度有关。
互穿聚合物网络阻尼材料研究进展

收 稿 日期 :oI 一 6一l ; 订 日期 oI一蚰 一l 。 2(】 0 2修 2( l 3 作 者筒 介 : 强 , 士研 究 生 。 李 硬 基 盒项 目 : 家 自然科 学 基金 资 助 项 目(9 7 0 4 。 国 5 8 3 1 )
k 通 讯 联 系^
-
维普资讯
固体机械 零件 的振 动会造成 机器 损坏 ,交通 工具 的运行会 产 生有 害噪声 。随着现 代工业 的发 展 , 些危 害正 日益加剧 。汽车 、 这 喷气 发动 机的喷
为 3种情 况 :() 1 2种组 分 的相容性极 好 , 其玻璃 化转 变 区几 乎没有 加宽 ;2 2种组分 的相容性 不 () 好 , 示 出 2个或 多个独 立 的玻璃化转 变峰 ;3 2 显 ()
阻尼材料的评价可以根据以下判据进行 :1 () t a 5大于等 于 0 3的有效 温度 范 围 ( ) ;2 n . △ 宽 ()
材料模 量适 中 ;3 材料 耐热 、 () 耐氧化性 能好 、 耐疲 劳 、 作 寿命 长 ;4 适应 一定 的环境条 件如 耐热 , 工 () 耐腐蚀 ,具有 阻燃性 能等 。对 于高分子 阻尼材 料 的 阻尼 性能 ,常 用材料 的 tn6峰高 和其转 变 峰 a 跨越 温度 区间 的范 围来评 价 。一般认 为如果 高分 子 阻尼 材 料 的 t a 5大 于 等 于 03 其 温度 区间 n ., 大于 10℃ 即具 有好 的阻尼性 能 。 0 该概 念较为 模 糊 , 科 学 的方 法 可用 ( 性 模 量 一 曲 更 线 线 下 面积 ls aej和 ( n5 os ra t 一T曲线 下 的面 a 积 t ra来衡 量高分子 材料 的 阻尼 特征 。其 a 5ae) n
新型三元互穿聚合物网络阻尼材料的研制

YANG n, I Mi N NG h n Z a g—li, ANG n e W Ho g—we , HANG i in iZ Z —q a g
( pi cec ho, e ig Un esyo ineadT cnlg e ig10 8 C ia Apl dSineS olB in , i ri f ec n eh o yB in 00 3, hn ) e c j v t S c o j AbtatT envle a t pn t t gplm r ew r t hg —dmpigvlefrawd e eauernew s src:h oe r r i e eer i oy e tokwi i t ynr n an n h h a l au iet n o mprtr ag a
中图 分 类 号 : Q 2 . T 472 文 献 标 识码 : A
S ud n t e n v lt r a y i er e e r t g p l me e wo k d mp n t ra t y o h o e e n r nt p n t a i o y r n t r a i g ma i l n e
间的相互作用 、 相畴尺寸 , 能合成出半相容的互穿聚 合 物网络材料 H J它具 有强迫互 容 、 面互 穿 、 , 界 双相 连续 、 同作用 等独 特 的结 构 与性 能特 征 , 协 为制备 宽 温域 和高 阻尼 的聚合 物 材 料创 造 了条件 ] 。事 实
聚乙烯醇/聚苯乙烯互穿聚合物网络合成与溶胀性能研究

X E X a gl XUMa — iG O S —i LA u a g I in —n , nc ,A uqn I O S - n i a g, f
维普资讯
20 0 7年 1 2月 第3 0卷 第 4期
湖南师范大学 自然科学学报
J u a fNaua ce c fHu a r l iest o r l o trlS in eo n nNoma Unv ri n y
Vo . 0 No 4 13 .
穿网络醇解 , 得到亲水性的聚 乙烯醇 ( V 与疏水性 的聚苯乙烯 ( S) P A) P t组成 的互 穿聚合 物 网络 ( V / S IN) 树 P A PtP . 脂 的红外光谱图和羟值测 定结果表 明: V / S N在合成过程 中 P A P A PtP I V c与 P t 间并 未发生化学反应 , S之 而是相互 渗透 , 机械缠结 , 其羟值随 P A质 量增加而增大. V / S IN在 环己烷 中的溶 胀率极小 而在 弱极性 的溶剂 中溶胀 V P A P tP 率 较高 ; 和一般溶剂相 比, V / S IN在 苯酚中溶胀率最 大; V / S IN在水 中的溶胀率随着 P A质量分数增 P A PtP P A PtP V 加而增大 , 随着 P A的交联 度增大而变 小. V 关键词 聚苯乙烯 ; 乙烯醇 ; 聚 互穿聚合物 网络 (P ; IN) 溶胀性能
( o eeo hmir adC e ia E gneigHua om nvri , hn sa 10 1C ia) Cl g f e s y n hm c nier , n N ra U ie t C agh 0 8 ,hn l C t l n n l s y 4
互穿聚合物网络

• 互穿聚合网络的应用 • IPN弹性体的应用 将含硫的EPDM分散在聚烯烃中,同以往的热塑性 聚烯烃弹性体比较,发现前者的物理性能有所改善; PU/聚酯形成的IPN,其物理性能优良,尤其是其冲 击性能得到了显著的改善。
• 有机硅树脂/热塑性聚合物IPN 这种IPN是美国于1983年以Rimplast商标投向市场 的新材料,它所用的热塑聚合物为热塑性聚氨酯 (TPU),尼龙等,基体为尼龙的属于半IPN,基体 为TPU的属于完全IPN,性能良好,,既保持了基体 聚合物的性质,又具备摩擦系数小,较好的电性能 和高的弹性回复能力,具有广泛的应用。
两种方法形成互穿网络示意图
Hale Waihona Puke • 上述两种方法制得的IPN,成型加工比较困难,需 要在聚合过程进行到一定程度,物料尚具有流动性 时,迅速转移到成型的模具中,置于高温下进一步 固化成型。整个反应过程繁琐。乳液聚合法制备 IPN则可以克服上述缺点。 • 乳液聚合法是先将聚合物(Ⅰ)形成“种子”胶粒, 然后将单体(2)及其引发剂、交联剂等加入其中, 而无需加入乳化剂,使单体(2)在聚合物(Ⅰ) 所构成的种子胶粒的表面进行聚合和交联。
• 20世纪70年代以来IPN的研究得到迅速发展。目 前,IPN技术已成为聚合物材料合成和改性的一种很 有前途的方法,许多IPN产品已投入市场。
工业化IPN的发展方向
• IPN的发展趋势:IPN以其独特的拓扑结构和协同效应 赋予IPN材料新的物理化学性能, 为制造特殊性能的聚 合物材料开辟了崭新的途径
• IPN可分为以下几类: ① 完全IPN 两种聚合物均是交联网络 ② 半IPN 一种聚合物是交联网络,另一种是线形的 ③ 乳液IPN 又称IEN,由两种线形弹性乳胶混合凝聚、 交联制得 ④ 梯度IPN 又称渐变IPN,组成不均一的IPN ⑤ 热塑IPN 两种靠物理交联达到某种程度双重连续相 的聚合物共混物 ⑥ “逆”IPN 最早合成的IPN以弹性体为聚合物Ⅰ,塑料 为聚合物Ⅱ ,反过来时就称“逆”IPN,又称 “反”IPN
聚氨酯互穿网络聚合物的研究进展

料 。本 文 主 要 介 绍 聚 氨 酯 互 穿 网 络 聚 合 物 的 合 成方 法 及 研 究 动 态 。 2 聚氨酯 ( PU) 穿 网 络 的 合 成 方 法 互 2 1 聚 氨酯 一聚 丙 烯 酸 酯 ( A) 穿 网 络 . P 互
将 计 量 的丙 烯 酸 酯 单 体 、 氯 化 碳 、P 乙 酸 四 B O、 乙 酯 加 入 反 应 瓶 中 , 8 C反 应 7 n 冷 却 , 无 于 00 0mi, 得 色透明微粘性 的液体 , 封冷冻 保存 。 密
作 者简介 : 陈莉 , 京工 业 大学化 工学 院讲 师 。 南
・
27 ・
维普资讯
维普资讯
综
述
粘
接 20 ,3 4 022 ( )
聚 氨 酯 互 穿 网 络 聚 合 物 的 研 究 进 展
陈莉 陈 苏
( 京 工 业 大 学 化 工 学 院 , 京 市 , 10 9 南 南 20 0 )
摘要
概 述 了 聚 氨 酯 一 丙 烯 酸 酯 互 穿 网络 溶 液 法 和 乳 液 法 合 成 工 艺 、 能 ; 绍 了 环 氧 丙 烯 酸 酯 一 聚 氨 酯 、 性 介 聚 聚 氨 酯 丙 烯 酸 酯 聚碳 酸 酯 环 氧 树 脂
成 分 三个 步骤
聚 合 物 的主 要 发 展 方 向 之 一 , 以聚 氨 酯 作 为 一 种 而 组 分 的 I N是 最 有 发 展 前 途 的 品 种 之 一 , 是 因 为 P 这
( ) P 预 聚 物 合 成 1N U
在 反 应 瓶 中加 入 2 4一T I 通 N , 加 聚 醚 和 , D, 滴
其综 合 性 能 。
制备 P u—P A互 穿 网 络 的 常 用 方 法 为 : 合 适 在 的溶 剂 体 系 ( 用 丙 酮 、 酸 乙 酯 等 )中 加 入 聚 醚 常 乙
互穿网络聚合物角膜接触镜材料的研究进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Ⅳ一乙烯 吡咯烷 酮具 有 良好 的水 溶性 和 生物 相 容性 , 常用 作 制作 角 膜 接 触 镜 材 料 的 单 体 。聚 乙烯 吡 咯烷酮 ( V ) P P 大分 子 与 丙 烯 酸 酯类 单 体 间 亲水 性有 所差 别 , 二者 完全 可 以混 溶 。因此 , 但 制
维普资讯
20 06年 8月
秦 建 忠 等 . 穿 网络 聚 合 物 角膜 接触 镜 材 料 的 研 究 进 展 互
41
互 穿 网络 聚 合 物 角 膜 接 触 镜 材 料 的研 究 进 展
秦 建 忠 崔 英 德 黎 新 明
( . 东 工 业 大学 材 料 与 能 源学 院 , 州 509 ; 仲 恺 农 业 技 术 学 院 , 州 5 02 ) 1广 广 100 2 广 125
IN材 料 根据 合 成 方 法 , 为顺 序互 穿 网 络 、 P 分
体 聚合 , 在加 热引 发丙烯 酸酯 单体 时 , 可能将 单 也
体接 枝到 P P大分 子 上 ; 此在 生 成 的 IN网 络 V 因 P 中, 丙烯 酸 酯 网络 与 P P网络 间有 可能 存 在共 价 V
键。
序 IN是先合 成具 有交 联结 构 的聚合 物 网络 I然 P ,
后 把 单 体 I和其 交联 剂 、 I 引发剂 溶 胀到 网络 I , 中
在 I 面 聚合 成 网络 I I 里 I N是 将 两 种 单 体 和它 。S 们各 自的交联 剂混 合 成 共 有 溶 液 , 后 互 不 干扰 然 地 同 时进行 逐 步 聚合 和连 锁 聚 合 ] P 。IN接 触镜 材料 的制 备 主要 以顺 序 互穿 网络 材料 和 同时互 穿 网络 材料 ( I ) 主 ,E SN 为 IN角 膜 接 触 镜 材 料 目前 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9-06-26T10:21:13.44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9期作者:罗冰吉
[导读] 摘要:互穿聚合物网络(IPN)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交联聚合物通过网络的互相贯穿而成的交织聚合物网络。
广州双一乳胶制品有限公司
摘要:互穿聚合物网络(IPN)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交联聚合物通过网络的互相贯穿而成的交织聚合物网络。
它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聚合物共混物。
本文分别从橡胶改性和黏合剂应用两方面概述了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应用研究进展及其表征方法。
关键词:互穿聚合物网络;橡胶改性;黏合剂;应用;表征方法
1.IPN的概念
互穿聚合物网络(IPN)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交联聚合物通过网络的互相贯穿而成的交织聚合物网络。
它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聚合物共混物。
IPN 作为一类新型聚合物共混物和一种新的共混改性技术,特别是它独特的化学共混方法和网络互穿结构及强迫互容、界面互穿、协同作用等特点,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1]。
2 IPN的应用
2.1 IPN在橡胶改性中的应用
IPN是制备交联聚合物合金的唯一手段,在橡胶改性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IPN可以通过动力学控制使原本不相容的组分达到微观相分离的程度,即强迫相容性,如此使其改性适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在性能上,IPN会在某一组成时表现出一个极大值,这称为IPN的协同效应。
在橡胶领域,IPN材料作为橡胶制品基材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具有性能优异、可按照应用要求设计以及原料种类广泛等优点,也存在制备操作繁杂、原料成本较高等缺点。
其应用概括起来主要包括橡胶的补强、宽温域阻尼材料和各种功能橡胶材料。
[2]
2.1.1橡胶结构材料
王志成等[3]制备了聚硫橡胶和EP的弹性体共混物,与棕刚玉混合之后硫化,制得的三元共混IPN复合材料为一种新型的金属磨具——弹性砂轮。
该弹性砂轮的金属磨光粗糙度可达到0.8μm,磨光工效是手工磨光的8~10倍。
S.Ostad-Movahed等[4]将PBR和SBR按照一定比例共混,加入经过有机表面改性的白炭黑,制得具有IPN结构的汽车轮胎胎面材料,并研究了共混时间、共混温度和并用比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结果表明,IPN材料的密度、拉断伸长率和耐磨性能与组分的并用比有关,而硬度、储能模量和tanδ则与共混时间和温度以及胶料粘度有关。
2.1.2橡胶阻尼材料
高分子尤其是橡胶具有独特的粘弹性,在受到外界应力作用时,可以吸收动能将其转化成热能,因此橡胶是一类使用最为广泛的阻尼材料。
但是单用某种橡胶制备阻尼材料在很多情况下无法满足需要。
IPN技术是一种多相复合改性的重要技术,具有独特的协同效应,其可以较为理想地拓宽橡胶阻尼材料的温域并提高阻尼性能[5]。
四川大学[6]采用分步法制备IIR/聚甲基丙烯酸酯(PMAc)IPN阻尼材料,经过测试表征证明该IPN复合材料的阻尼性能优于IIR硫化胶。
2.1.3功能橡胶材料
IPN改性橡胶使其功能化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分离膜、离子交换树脂和导电高分子等领域。
吸水膨胀橡胶是一种典型的功能橡胶材料,其组成包括具有高弹性的橡胶分子链和高吸水分子链。
刘晓丹等[7]采用同步法制备了聚氨酯/丁腈橡胶NBR半-IPN,其中NBR网络为基质,研究证明IPN结构材料在矿化度水中的膨胀率明显高于传统的吸水膨胀橡胶。
[8]
2.2 IPN在黏合剂的应用
2.2.1有机硅改性聚丙烯酸酯类涂料印染黏合剂
研究表明,在聚丙烯酸酯类涂料印染黏合剂中添加某种有机硅乳液,或在乳液聚合过程中加入氨基硅油进行共聚能够改善织物的湿摩擦牢度。
胥正安等人通过引入有机硅类功能性单体,对聚丙烯酸酯类黏合剂进行改性,研制出具有IPN结构的涂料印染黏合剂。
Wu等运用IPN技术研制出聚有机硅/聚(苯乙烯-丙烯酸丁酯)涂料印染黏合剂,将此黏合剂应用于涂料印花织物,织物的色泽、耐水性和耐溶剂性等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9]
2.2.2 PU改性聚丙烯酸酯类涂料印染黏合剂
聚氨酯耐热和耐溶剂性良好,手感柔软,耐摩擦牢度好,其胶膜不发粘、不易吸灰,应用在针织物上不会露底,但其价格较高。
有研究者将水性聚氨酯与聚丙烯酸酯复配来解决涂料印花织物的延伸性及手感问题,采用IPN技术制成聚氨酯PU/聚丙烯酸酯PA-IPN黏合剂,这样既能改善传统黏合剂耐磨性差、易吸灰等缺陷又不至于成本过高。
黄茂福将PU和PA黏合剂进行混拼改性,采用IPN技术合成了 PU/PA IPN黏合剂。
结果表明,改性后的PU/PA IPN黏合剂改善了PA黏合剂容发粘,应用在涂料印花织物上的摩擦牢度低、易吸灰的缺陷,且比其相同组分的单纯共混物的效果要好很多。
[9]
3 互穿聚合物网络IPN的表征方法
目前,对互穿聚合物网络结构的表征手段还不够完善,通常我们用以下方法对IPN进行表征:(1)采用光学法,如偏光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等来观察乳胶粒子的形态结构。
(2)采用Tg法,测定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玻璃化转变特性,由互穿的各组分间的分子级混溶程度来推断互穿网络是否存在。
但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缺陷:(1)若进行互穿的各单纯组分的Tg比较接近时,无法判断聚合后的Tg是否改变,也就无法判断聚合物之间是否完成了互穿;(2)采用DSC法或动态力学法测定聚合物的Tg时,得到的结果可能会不一致,这时可能就不能采用Tg法来进行表征(3)采用弹性模量法,测试所得聚合物的弹性模量,根据Davies方程推断进行互穿的两相的连续性由此判断两种聚合物网络互穿的程度。
(4)有研究者试想通过运用互穿聚合物网络技术制备的产品表现出的特殊的性能来印证互穿网络结构的存在。
例如,王惟制备了一种新型聚氨酯/环氧树脂(PU/EP)LIPN结构,他从产品的性能印证IPN结构的存在。
[9]
参考文献:
[1]贾德民,邱清华,互穿聚合物网络研究进展,合成橡胶工业,1997-11-15,20(6):327 ~ 330
[2]谢祥林,徐满才,高淑芹,等.互穿聚合物网络技术在橡胶改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2007,12,30(4)
[3]王志成,平琳,张慧勤.聚硫橡胶/环氧树脂/棕刚玉弹性体砂轮的研制[J].工程塑料应用,2005,33(4):37-39.
[4]S.Ostad-Movahed,A.Ansarifar,M.Song,Effects of Different Interphases on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ured Silanized Silica-filled
Styrene-Butadiene/Polybutadiene Rubber Blends for use in Passenger Car Tire Treads[J].Journal of Applied Polymer Science,2009,113(3):1868-1878
[5]陈兵勇,马国富,阮家声.宽温域高阻尼橡胶材料研究进展[J].世界橡胶工业,2004,31(11):33-37.
[6]四川大学.丁基橡胶/聚甲基丙烯酸酯互穿聚合物网络阻尼材料及其制备方法[P].中国:CN 1266193,2005-08-17.
[7]刘晓丹,董慧民,郝金克,等.聚氨酯/丁腈橡胶互穿网络型吸水膨胀橡胶的性能研究[J].弹性体,2011,21(4):29-33.
[8]章于川,杨静,互穿聚合物网络技术在橡胶改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9]马妍,互穿聚合物网络黏合剂的研制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