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穿聚合物网络结构
聚苯醚(PPO)的改性

聚苯醚(PPO)的基本性质概述 聚苯醚(PPO)的改性方法
聚苯醚(PPO)改性的应用
聚苯醚(PPO)的基本性质概述
聚苯醚(聚2 , 6 一二甲基一1 , 4 苯醚) , 简 称PPO, 是一种优良的热塑性工程塑料。 优良性能:良好的机械性能、热性能和 电性能。 缺陷:熔融温度高、熔体粘度大热塑成 形性差和耐有机溶剂(如卤代脂肪烃)差。 为了改善PPO的性能, 扩大应用领域, 对 PPO进行改性, 改性后的PPO 称为MPPO
硫交替连接,分子链的刚性及规整性大,
因此,其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耐热性、
耐溶剂性。日本GE塑料公司采用新的相
容技术,开发的PPO/PPS合金热变形温
度大于270 ℃,其耐溶剂性和耐洗涤剂性
较好,韧性好,翘曲性小,已有两个牌
号进入市场 ,可满足电器、电子设备耐
热、阻燃和表面安装等技术要求。
3、互穿网络(IPN)结构聚合物
互穿网络结构(IPN)是20世纪60年代开发的
一种新型聚合物材料结构,它有利于提高组分
பைடு நூலகம்
间的相容性,改善聚合物的综合性能。
环氧树脂具有活泼的环氧基团,能形成复杂的
交联结构,因此,环氧树脂改性聚苯醚可能形
成互穿网络(IPN)结构。但聚苯醚分子不含强极
性基团,与环氧树脂的相容性差,共混效果不
好。因此,将与PPO具有良好相容性的多官能
外科手术器械 (7) 办公设备可制作复印机壳体、计算器、计算机外壳等。 (8) 膜工业由于其膜透气性好选择性高耐溶剂性好, 可制作气体分
离的膜材料。
填充改性
增塑,降低成本,提高杨氏模量,起增强作用。 填料的粒径、形状影响材料的性能,PPO改性 后,再加入无机填料(碳酸钙(无定形状)、滑石 粉(层状)、硅酸钙(针状)3种),可提高改性聚苯 醚(MPPO)的拉伸屈服强度。用无机填料对 MPPO进行填充改性,碳酸钙对填充体系拉伸 屈服强度没有影响,而用滑石粉和硅酸钙填充, 其填充体系的拉伸屈服强度增加。这是因为碳 酸钙是粒径填料,碳酸钙粒径为2—10 um时, 只起增量剂的作用;而粒径小于0.1 um时,起 增强剂的作用。
纤维素知识

互穿聚合物网络(IPN)天然纤维素包括细菌纤维素、海藻和高等植物(如棉花、苎麻、木材等)均属于纤维素I型。
纤维素I分子链在晶胞内是平行堆砌的,纤维素II是纤维素I经由溶液中再生(regeneration)或经丝光处理(mercerization)得到的结晶变体,是工业上使用最多的纤维素形式。
纤维素II 与纤维素I有很大的不同,它是由两条分子链组成的单斜晶胞,属于反平行链的堆砌。
纤维素是一种β-(1-4)-D-糖苷键连接的线型高聚物,由X 射线衍射发现存在四种结晶形态,即纤维素Ⅰ、Ⅱ、Ⅲ和Ⅳ,不同晶型纤维素的C1,C4 和C6 的化学位移具有明显的差别,这种差别可能是因为不同晶型纤维素的链构象转变或晶体堆砌对吡喃葡萄糖单元C4 和C6 的影响差异造成的.基于在非晶区的链段运动显示窄谱线,而晶区的刚性链以及分布在非晶区的刚性链产生宽谱线,因此可以利用宽、窄谱线的峰面积(S b 和S n)求取结晶度χ c纤维素I和纤维素II在C6上的差别就是因为吡喃葡萄糖单元C6位羟基的构象不同,纤维素I为t - g构象,纤维素II和无定型纤维素则为g - t构象。
天然纤维素I也存在两种不同的晶体结构,即纤维素Iα和Iβ。
13C NMR谱指出它们之间最大的差别在C1的化学位移上,I α为单峰,Iβ为双峰。
高分子链构象参数:无扰尺寸(A):A 值愈小,高分子链愈柔顺。
A 值只取决于高分子的近程结构,与高聚物的分子量无关。
空间位阻参数(σ):空间位阻参数是指由于高分子链的内旋转受阻而导致分子尺寸增大程度的量度,其值愈小,高分子链愈柔顺Flory 极限特征比(C∞):Flory 极限特征比是指高分子链由于键角限制和空间位阻造成分子链伸展的程度,。
一般来说,C ∞愈小,链愈柔顺。
合成的柔顺性高聚物的C值在5~7 范围内,而天然高分子多数高于此范围。
持续长度(q):持续长度q 广义为高分子链在第一个键方向上的投影,它表征分子链的支撑能力。
ABS-PC简介

PC/ABS合金材料简介已阅:154 2009-8-26 15:09:30PC与ABS共混物可以综合PC和ABS的优良性能,一方面可以提高ABS的耐热性、抗冲击和拉伸强度,另一方面可以降低PC成本和熔体粘度,提高流动性,改善加工性能,减少制品内应力和冲击强度对制品厚度的敏感性。
可用于成型大面积或薄壁长流程制品。
广泛应用于机械零件、电器部件、帽盔及生产汽车车身等要求兼有优良抗冲击性和刚性的制品。
如汽车内外部件、家电(电视、电话机等)、电脑及周边设备、办公自动化设备外壳、通讯器材等多个领域。
选用不同类型的ABS树脂与聚碳酸酯形成的PC/ABS合金,能得到适用于不同领域所需的材料。
PC/ABS合金改性的研究已阅:201 2009-8-26 15:00:58PC/ABS合金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复合材料,被广泛应用于电子电器外壳件。
由于手机类电器外壳趋向于超薄、超轻,其所用PC/ABS合金材料要求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和较高的性价比。
然而PC、ABS有限的相容性,影响了PC/ABS共混材料的力学性能,改善PC/ABS复合体系中微团间相容性有利于提高复合材料的整体力学性能。
ABS-g-MAH与PC、ABS经双螺杆挤出机反应共混,制备了PC/ABS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测试显示复合材料的缺口冲击强度由32.18KJ/m~2增强到41.92KJ /m~2;拉伸强度达到53.05MPa,增幅为3.61%。
力学性能提高表明马来酸酐接枝ABS提高了PC/ABS共混体系的相容性。
适量相容剂的作用不仪使复合材料的韧性得到提高,同时增强了材料的拉伸性能。
EVA与PC、ABS共混制备了PC/ABS/弹性体复合材料。
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研究表明,添加5份弹性体EVA显著增加了PC/ABS合金的抗冲击性能,合金的缺口冲击强度提高到48.4KJ /m~2,增幅达50.4%。
经共混EVA在PC/ABS合金中形成了粒径为0.2~0.4μm的弹性核,且弹性核在树脂基体中分散均匀,大小均一。
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研究进展

互穿聚合物网络的研究进展发表时间:2019-06-26T10:21:13.44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9期作者:罗冰吉[导读] 摘要:互穿聚合物网络(IPN)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交联聚合物通过网络的互相贯穿而成的交织聚合物网络。
广州双一乳胶制品有限公司摘要:互穿聚合物网络(IPN)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交联聚合物通过网络的互相贯穿而成的交织聚合物网络。
它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聚合物共混物。
本文分别从橡胶改性和黏合剂应用两方面概述了互穿聚合物网络的应用研究进展及其表征方法。
关键词:互穿聚合物网络;橡胶改性;黏合剂;应用;表征方法1.IPN的概念互穿聚合物网络(IPN)是两种或两种以上交联聚合物通过网络的互相贯穿而成的交织聚合物网络。
它可以看作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聚合物共混物。
IPN 作为一类新型聚合物共混物和一种新的共混改性技术,特别是它独特的化学共混方法和网络互穿结构及强迫互容、界面互穿、协同作用等特点,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兴趣[1]。
2 IPN的应用2.1 IPN在橡胶改性中的应用IPN是制备交联聚合物合金的唯一手段,在橡胶改性中占据不可替代的位置,IPN可以通过动力学控制使原本不相容的组分达到微观相分离的程度,即强迫相容性,如此使其改性适用的范围更加广泛;在性能上,IPN会在某一组成时表现出一个极大值,这称为IPN的协同效应。
在橡胶领域,IPN材料作为橡胶制品基材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应用,具有性能优异、可按照应用要求设计以及原料种类广泛等优点,也存在制备操作繁杂、原料成本较高等缺点。
其应用概括起来主要包括橡胶的补强、宽温域阻尼材料和各种功能橡胶材料。
[2]2.1.1橡胶结构材料王志成等[3]制备了聚硫橡胶和EP的弹性体共混物,与棕刚玉混合之后硫化,制得的三元共混IPN复合材料为一种新型的金属磨具——弹性砂轮。
该弹性砂轮的金属磨光粗糙度可达到0.8μm,磨光工效是手工磨光的8~10倍。
S.Ostad-Movahed等[4]将PBR和SBR按照一定比例共混,加入经过有机表面改性的白炭黑,制得具有IPN结构的汽车轮胎胎面材料,并研究了共混时间、共混温度和并用比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环氧改性聚氨酯弹性体的性能研究

《产城》 2021年11月(上)产城I
ndustry City
204摘 要:采用不同分子量的聚氨酯预聚体与环氧树脂共混,加入不同的固化剂使其形成互穿网络,并对拉伸强度、硬度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改性的聚氨酯预聚体的力学性能有所提高,并实现了硬度40HA~98HA间的可调性,对其机理进行了阐述。关键词:聚氨酯;环氧树脂;硬度
■文/郑焕青
聚氨酯(PU)是主链上含有大量 ―NHCOO―键的高聚物,而聚氨酯弹性体(PUE)是最重要的一种。因力学性能优异、尺寸稳定等被广泛应用制造业、国防等工业领域。互穿聚合物网络(Int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缩写为IPN[1]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交联网状聚合物相互贯穿、缠结而成的聚合物共混物,一种材料无规地贯穿到另一种材料中,“强迫相容”和“协同效应的作用使其保持原有聚合物固有的特性,又有其他共混聚合物无法得到的独特性能。JLHANP等通过同步法制备了BM/PU(PPG)-EPIPN,对其进行了形态学和动力学分析,FJ.Hua等用环氧和经聚氨酯改性的丙烯酸树脂形成了网络,并对其进行了动力学将环氧接枝到聚氨酯上形成网络,从而改善聚氨酯的耐热性能。秦宁等人利用端羟基聚丁二烯(HTPB)-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IPDI)作为粘结剂,制备当异氰酸酯基(R)为1.2时拉伸强度达到4.10MPa,断裂伸长率达825%,硬度为58HA的预聚体。Ho J K, Huang等人制备出―NCO封端的浇注型PU预聚体。其中―NCO含量为8.95%~9.25%,―NH2量是102%~109%。然后用4,4'-亚甲基双(2-氯苯胺)为固化剂,浇注法制备无发泡聚氨酯聚合物试样,在30℃和40℃下用扭转夹具测量的剪切储能模量G'为250~350MPa,剪切损耗模量G”为25 MPa~30MPa,此聚氨酯抛光垫的孔隙率为20%~50%,密度为0.60~0.95g/cm3。
互穿网络聚合物角膜接触镜材料的研究进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Ⅳ一乙烯 吡咯烷 酮具 有 良好 的水 溶性 和 生物 相 容性 , 常用 作 制作 角 膜 接 触 镜 材 料 的 单 体 。聚 乙烯 吡 咯烷酮 ( V ) P P 大分 子 与 丙 烯 酸 酯类 单 体 间 亲水 性有 所差 别 , 二者 完全 可 以混 溶 。因此 , 但 制
维普资讯
20 06年 8月
秦 建 忠 等 . 穿 网络 聚 合 物 角膜 接触 镜 材 料 的 研 究 进 展 互
41
互 穿 网络 聚 合 物 角 膜 接 触 镜 材 料 的研 究 进 展
秦 建 忠 崔 英 德 黎 新 明
( . 东 工 业 大学 材 料 与 能 源学 院 , 州 509 ; 仲 恺 农 业 技 术 学 院 , 州 5 02 ) 1广 广 100 2 广 125
IN材 料 根据 合 成 方 法 , 为顺 序互 穿 网 络 、 P 分
体 聚合 , 在加 热引 发丙烯 酸酯 单体 时 , 可能将 单 也
体接 枝到 P P大分 子 上 ; 此在 生 成 的 IN网 络 V 因 P 中, 丙烯 酸 酯 网络 与 P P网络 间有 可能 存 在共 价 V
键。
序 IN是先合 成具 有交 联结 构 的聚合 物 网络 I然 P ,
后 把 单 体 I和其 交联 剂 、 I 引发剂 溶 胀到 网络 I , 中
在 I 面 聚合 成 网络 I I 里 I N是 将 两 种 单 体 和它 。S 们各 自的交联 剂混 合 成 共 有 溶 液 , 后 互 不 干扰 然 地 同 时进行 逐 步 聚合 和连 锁 聚 合 ] P 。IN接 触镜 材料 的制 备 主要 以顺 序 互穿 网络 材料 和 同时互 穿 网络 材料 ( I ) 主 ,E SN 为 IN角 膜 接 触 镜 材 料 目前 在
核壳乳液聚合及互穿网络聚合物( IPN )制备工艺及原理

随着复合技术在材料科学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Okubo 提出了“粒子设计”的新概念,其主要内容包括异相结构的控制、异型粒子官能团在粒子内部或表面上的分布、粒径分布及粒子表面处理等。
核-壳型乳液聚合可以认为是种子乳液聚合的发展。
乳胶粒可分为均匀粒子和不均匀粒子两大类。
其中不均匀粒子又可分为两类:成分不均匀粒子和结构不均匀粒子。
前者指大分子链的组成不同,但无明显相界面,后者指粒子内部的聚合物出现明显的相分离。
结构不均匀粒子按其相数可分为两相结构和多相结构。
核﹣壳结构是最常见的两相结均。
如果种子乳液聚合第二阶段加入的单体同制备种子乳液的配方不同,且对核层聚合物溶解性较差,就可以形成具有复合结构的乳胶粒,即核﹣壳型乳胶粒。
即由性质不同的两种或多种单体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多阶段聚合,通过单体的不同组合,可得到一系列不同形态的乳胶粒子,从而赋予核﹣壳各不相同的功能。
核﹣壳型乳胶粒由于其独特的结构,同常规乳胶粒相比即使组成相同也往往具有优秀的性能。
一、核壳乳液乳胶粒的结构形态根据“核﹣壳”的玻璃化温度不同,可以将核壳型乳胶粒分为硬核﹣软壳型和软核﹣硬壳型:从乳胶粒的结构形态看,主要着几种:正常型、手镯型、夹心型、雪人型及反常型。
其中反常型以亲水树脂部分为核。
图5-7是几种常见的核売型乳胶粒的模型。
核壳乳胶粒子结构形态多种多样,在形成过程中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很难用热力学分析解决。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对粒态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加料方法和顺序,核壳单体及两聚合物的互溶性,两聚合物的亲水性,引发剂的种类和浓度,聚合场所的黏度,聚合物的分子量,聚合温度等。
这些因素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和矛盾的,不能孤立看待。
(1)单体性质乳胶粒的核﹣壳结构常常是由加入水溶性单体而形成的。
这些聚合单体通常含有羧基、酰胺基、磺酸基等亲水性基团。
由于其水溶性大易于扩散到胶粒表面,在乳胶粒﹣水的界面处富集和聚合。
当粒子继续生长时,其水性基团仍留在界面区,而产生核﹣売结构。
PU/PA互穿网络聚合物

PU/PA nt r e e r tn e wo k p l m e i e p n t a ig n t r oy r
Q A eg 。Y o -i Z i .u U N H n IY ubn , HUJ nh a a , inU i rt n i e n c ne n e nl y 1X' n e i o gn r gSi c d Tc o g . a v sy fE e i e a h o n7 04 , hn ; 10 8 C ia 、
途径 。为此 , 可采用 共 混 或接 枝共 聚 等 方法 制 得 混杂 聚 合 物
( yr ) H bi d 。
聚氨酯预聚体易与其它单体 或聚合 物混合 , 发生 互不干 扰 的平 行反应 , 得到性 能优 良的聚氨酯 互穿 网络 (nepnt t g Itreer n a i Plm r e ok P , oy e t r,IN) 因此 是研究 的热点 。 Nw 目前 , 许多国家都 在积极寻求具有 特定 用途 和特殊功能 的 水性聚氨酯乳液 , 以提 高聚 氨酯胶 膜 的耐水 、 耐溶 剂 和耐化 学 品性及机械性能等 , 并由此发展了制备 水性 聚氨酯 乳液的新 方 法。这当中, 应用 最 多的 是与 聚 丙烯 酸 酯 物 理共 混 或化 学 接
\ i b u h hmir ut o , t. N nb 16 0 h i 2Nn oR neC e s yI s C . Ld , i o3 5 0 ,C n g t n r d y g a
,
A src:Pe aain o q e u o ueh n — o a rl e i ep n t t g n t r p l r ( U btat rp rt fa u o s p l rta ep l cy t n re er i ewok o me P A)wa nrd c d h o y y a t an y s i o u e .T e 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PN(interpenetrating Polymer Network)即互穿聚合物网络结构,是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共混聚合物,分子链相互 贯穿,并至少一种聚合物分子链以化学键的方式交链而形成的网络结构。
互穿聚合物网络(IPN)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高分子材料,由于IPN材料中2种或2种以上的聚合 物网络相互缠结,互穿而不失去原聚合物固有的特性,从而获得其他聚合物无法比拟的独特性能..
互穿聚合物网络结构—分类 IPN的分类有几种,见下表 分类依据 类 别 合成方法 :同步IPN,分步IPN 网络形态 :全一IPN,半一I IPN。半一IIIPN,拟一IPN 网络组元数 : 二元组IPN.三元组IPN 网络间关系 :物理缠结IPN,热垫陆IPN,接枝型(杂混型)IPN
应用:IPN在离子交换树脂、电渗析膜、压敏胶粘剂、增韧塑料和增强橡胶等 方面正在获得应用。它作为消声或减振材料,预计将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尤其 在胶乳互穿网络聚合物的开发和同时聚合互穿网络的应用方面,潜力很大。
IPN结构的最大特点是可以将热力学不相容的聚合物相混而形成至少在动力学上可以稳定的合金性质的物质, 构成IPN结构的聚合物合金状态物质的各种聚合物本身均为连续相,相区一般为l0-l00nm,远远小于可见光的 波长,故呈无色透明状。这种相结构使得两相的玻璃化转变区发生偏移并变宽,这种结构特征决定了它可能 兼具良好的静态和动态的力学性能,以及较宽的使用温度范围。IPN不同于简单的共混,嵌段或接枝聚合物, 在性能上IPN与上面三者的明显差异有两点。一是IPN在溶剂中溶胀但不能溶解。二是IPN不发生蠕变和流动。
由于存在着化学交联点,IPN在任何溶剂中都只能溶胀,不能溶解,IPN也不会发生蠕变和流动,从而使得 IPN具有更好的粘接力,因此得到较高的色牢度。由于IPN的各种聚合物的Tg(玻璃化转变温度)是可选择的, 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相有较低的Tg,从而使得粘合剂具有较好的弹性和柔软性,另一相的Tg较高,用以防止 粘合剂发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