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孩子已经确诊有听力损失

合集下载

新生儿听力损失的诊断与干预方法

新生儿听力损失的诊断与干预方法

新生儿听力损失的诊断与干预方法一、新生儿听力损失的概述新生儿听力损失是指出生后在听觉系统中存在异常,导致婴儿无法正常听到声音。

这种情况可能是由遗传因素、疾病、药物暴露或其他环境因素引起的。

早期诊断和干预对于新生儿听力损失的治疗和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讨论新生儿听力损失的诊断方法和干预措施。

二、新生儿听力损失的诊断方法1. 听觉筛查听觉筛查是一种简单而非侵入性的测试方法,可用于早期发现新生儿是否存在听觉问题。

常见的测试方法包括自动性脑干反应(ABR)和自动声音反应。

- ABR测试通过测量从耳朵到脑干传递的电信号来评估神经系统对声音的反应。

- 自动声音反应测试则通过监测宝宝对于不同频率和强度声音的自动行为反应来判断其听力是否正常。

如果在初次筛查中有异常结果,进一步行ABR等更详细检查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

2. 诱发电位听觉反应(OAE)OAE测试通过将声音引入婴儿耳朵中,并测量来自内耳的声音反射来评估听力功能。

这种测试适用于出生后48小时至6个月龄的婴儿。

3. 血液基因学检查某些类型的先天性听力损失可以通过遗传突变导致。

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基因突变检测可以帮助确定具体的听力损失类型和潜在的治疗干预方法。

三、新生儿听力损失的干预方法1. 助听器和人工耳蜗如果诊断结果显示新生儿存在听力损失,且无法使用药物或手术治疗时,助听器或人工耳蜗成为常见的干预方法。

- 助听器是小型装置,可放置在耳朵上,通过放大周围声音来改善患儿的听力。

- 人工耳蜗是一种外部设备,它通过植入内耳来直接刺激神经并恢复听力功能。

2. 语言和沟通治疗当新生儿被确诊为有听力损失时,早期的语言和沟通治疗非常重要。

这种治疗可以通过专业医生、语音治疗师和听觉康复师来实施。

- 医生会针对婴儿的特定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

- 语音治疗师会通过游戏和活动,帮助婴儿学习发音和口腔肌肉控制。

- 听觉康复师则在早期为家长提供相关技能培训,并指导他们如何与新生儿进行有效的沟通。

听力残疾标准

听力残疾标准

听力残疾标准听力残疾是指由于先天或后天原因导致的听觉功能障碍,包括耳聋、听力损失等。

针对听力残疾的标准,国际上普遍认可的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国际疾病分类手册》中的相关标准。

根据这一标准,听力残疾主要包括四个等级,轻度听力障碍、中度听力障碍、重度听力障碍和极重度听力障碍。

下面将对这四个等级进行详细介绍。

轻度听力障碍,指在正常交流环境下,患者需要加大音量才能听清对方说话的情况。

一般来说,轻度听力障碍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助听设备或者其他辅助手段来进行正常交流,对生活影响相对较小。

中度听力障碍,中度听力障碍的患者在正常交流环境下,需要较大音量才能听清对方说话。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需要更多的辅助手段来进行交流,对生活的影响相对较大。

此外,中度听力障碍还可能影响患者的工作和学习。

重度听力障碍,患有重度听力障碍的人在正常交流环境下几乎无法听清对方说话,即使加大音量也难以理解。

这类患者通常需要通过手语、口语阅读或者其他沟通方式来进行交流,对生活影响非常大。

极重度听力障碍,极重度听力障碍是最严重的听力障碍等级,患者在正常交流环境下基本无法听清对方说话,即使是非常大的音量也难以理解。

他们通常需要依靠手语、口语阅读等沟通方式来进行交流,对生活影响极大。

除了以上四个等级外,听力残疾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听力损失程度、听力障碍的类型以及对语言的理解能力等因素进行更详细的分类。

在实际应用中,这些标准可以帮助医生和康复专家更准确地评估患者的听力残疾程度,从而制定更合理的康复方案和辅助措施。

对于听力残疾患者来说,除了医疗治疗外,社会的关爱和支持也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尊重他们的权利,提供适当的辅助设备和服务,创造一个更加包容和友善的社会环境,帮助他们克服听力障碍,实现更好的生活质量。

总之,听力残疾标准是对听力障碍程度的科学分类,对于医疗机构、康复机构以及社会各界来说,了解和遵循这一标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不懈的努力,能够帮助更多的听力残疾患者融入社会,享受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失聪了解常见的失聪症状和治疗建议

失聪了解常见的失聪症状和治疗建议

失聪了解常见的失聪症状和治疗建议失聪:了解常见的失聪症状和治疗建议失聪是一种严重的听觉障碍,使得患者无法听到周围的声音或声音变得非常模糊。

失聪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先天性失聪和后天性失聪。

先天性失聪是指在出生时就有听力问题,而后天性失聪是指在出生后发生听力丧失。

本文将详细介绍常见的失聪症状以及治疗建议。

一、常见的失聪症状1.听力逐渐下降:失聪症状最明显的表现之一是听力逐渐下降。

患者开始逐渐无法听到周围的声音,甚至在较高音频范围内的声音也不能听到。

2.困难交流:失聪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常常遇到与他人进行有效交流的困难。

他们可能会频繁要求对方重复说话内容,或者会出现误解对方说话的情况。

3.无法听到环境声音:失聪患者无法听到周围环境中的声音,包括来自汽车、电视或其他人的声音。

这可能导致患者在街道上行走时无法察觉汽车的鸣笛声,造成安全问题。

4.对声音反应减弱:失聪患者对声音的反应减弱,例如不能听到电话或门铃的声音。

这可能导致错过重要的来电或访客。

5.耳鸣:耳鸣是一种常见的失聪症状,患者在耳朵中听到连续或间断的嗡嗡声。

耳鸣可能会对生活质量产生负面影响,使患者感到烦躁和困扰。

6.头晕或平衡问题:部分失聪患者可能会出现头晕、平衡问题或意识模糊等症状。

这是由于内耳的问题,它与听觉功能紧密相关。

二、失聪的治疗建议1.助听器:助听器是一种常见的失聪治疗方法,它能够放大周围环境的声音,并将其传递到患者的耳朵中。

助听器的种类繁多,包括耳背式助听器、耳内式助听器等,根据患者的需要和耳朵的状况来选择合适的类型。

2.人工耳蜗:人工耳蜗是一种高科技的失聪治疗方法。

它通过手术将电极植入内耳,然后外部设备将声音转化成电信号,通过电极传递到内耳,最终使患者恢复一定的听力。

3.听觉康复训练:听觉康复训练通过多种方法和技巧,帮助失聪患者提高听力和语言理解能力。

这包括口唇阅读、听觉训练等,旨在让患者尽可能地适应失聪状态,并与他人进行有效的交流。

4.外科手术:对于某些特殊原因导致的失聪,外科手术可能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听障孩子的父母如何做好家庭教育

听障孩子的父母如何做好家庭教育

听障孩子的父母如何做好家庭教育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家庭教育是儿童成才的根基。

对听力障碍儿童来说,家庭教育更是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和效果。

在听障儿童成长、康复的过程中,家长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研究表明,相对于正常儿童,听障儿童更容易受到负面情绪影响,容易形成自卑、敏感、易怒等性格特征。

他们最终能否融入社会,与他们的性格脾气、处事方式和沟通技巧等方面有很大关系。

这些方面,都需要通过家庭日常生活潜移默化的影响,一点一滴地积累。

同时因为听障儿童听力的缺失,家长需要有更多的细心、耐心来陪伴、教育,以保证他们全面、健康地成长。

个案一:某校七年级聋生赵某某,男,尊重长辈和老师,团结同学,乐于助人,集体荣誉感强。

热爱学习,上课能专心听(看)老师的讲解,课后、假期作业完成很好,成绩一直名列全年级第一名。

个案二:某校七年级聋生陈某某,男,在家不听家长的话,在校经常违纪违规,对部分老师的要求置之不理。

非常迷恋手机和网络游戏,课堂上专注力差,课后作业基本上不能完成或抄袭,成绩很差。

以上两个案例直接折射出两种不一样的家庭教育。

个案一的孩子有一个充满亲情温暖,自由尊重,书香浓厚的家庭;个案二的孩子,母亲从孩子五岁时就离家出走,孩子常年跟随父亲和奶奶生活,父亲教育观念落后,视野狭隘,放之任之,奶奶过分溺爱,缺乏管教。

这两个典型案例,充分说明家庭教育对听障孩子发展的重要性。

那么,作为听障孩子的父母,到底该怎么做呢?一、更多地陪伴孩子并为孩子创设和谐的家庭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发现:一个人能够取得成就,20%取决于后天努力,80%取决于父母教导。

部分听障孩子的父母为了工作和生活,把孩子扔给爷爷奶奶,这是极不负责任的表现。

孩子跟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养成都会不同程度受到影响。

父母的陪伴是听障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

对父母来说,真正的陪伴,需要全心全意地和孩子一起生活,跟孩子一起读书、讲故事、做游戏、打球、爬山……在陪伴的过程中,尽可能多一些身体上的接触:拍拍孩子的肩膀,摸摸孩子的头,把孩子的小手放在自己的手里,拥抱孩子,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等等。

儿童听力障碍及其康复

儿童听力障碍及其康复

儿童听力障碍及其康复在儿童成长的每个阶段,都需要有正常或接近正常的听力,以获得正常的发育。

由于儿童倚赖听觉刺激来学习语言,儿童听力一旦受损,不能正常地接收声音及对声音作出反应,便容易造成语言障碍或语言发育延误。

您的孩子有听力问题吗?如果您发现孩子经常有下列表现,他(她)就可能有轻度或轻度以上的听力障碍,应尽快到医院或聋儿康复机构检查。

· 1-3个月对于突然而来的巨响毫无反应· 3-6个月头不会寻找/转向声源· 6-9个月头从不转向讲话中被提及的人或物体· 9-12个月不会听从大人的指令做动作,如:把球拿过来· 12-15个月还不能说出单字词,如:爸、妈、灯、车· 15-18个月对大人在隔壁房间的呼唤没反应· 18-24个月不能运用两个字的短句,如:吃饭、喝水· 24-30个月能说出的字少于100个· 30-36个月不能运用4至5个字的句子人是怎样听到声音的?耳朵是人的听觉器官。

耳朵分外耳、中耳、内耳。

外耳包括耳廓及外耳道,主要作用是收集声音并有一定程度的放大。

鼓膜将外耳与中耳分开,中耳腔内由三块听小骨组成的听骨链,可以将声波振动传导到内耳。

中耳腔与口腔有一个连通管道,叫做耳咽管,可保证中耳腔内的气压与外界大气压相同,鼓膜保持在较松弛的状态。

内耳中有一个形状类似蜗牛的结构,称为耳蜗。

声波振动驱动耳蜗中的液体振动,耳蜗中的毛细胞上的纤毛偏折,产生神经冲动,并由听神经向大脑皮层传导。

哪些因素可能引起儿童的听力问题?由于外耳和中耳的功能主要是传导声音,发生在外耳/中耳的一切影响声音传导的因素都有可能引起传导性聋,如外耳道耵聍(俗称耳屎)堵塞、鼓膜穿孔、中耳积液、发炎或流脓。

幼儿的耵聍堵塞较为常见,但切忌乱掏耳朵。

婴儿的耳咽管较为平直,不能平躺着喂奶,以免奶汁流入中耳腔引起炎症。

擤鼻涕时要一侧一侧地擤,避免鼻涕被擤入中耳腔。

儿童听力残疾等级表现

儿童听力残疾等级表现

儿童听力残疾等级表现
儿童听力残疾等级的表现根据不同的级别会有所不同。

以下是具体的表现:
1. 听力残疾一级:表现为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极重度损伤,较好耳平均听力损失大于90dB HL,不能依靠听觉进行言语交流,在理解、交流等活动上极重度受限,在参与社会生活方面存在极严重障碍。

2. 听力残疾二级:表现为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重度损伤,较好耳平均听力损失在81~90dB HL之间,在理解和交流等活动上重度受限,在参与社会生活方面存在严重障碍。

3. 听力残疾三级:表现为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重度损伤,较好耳平均听力损失在61~80dB HL之间,在理解和交流等活动上中度受限,在参与社会生活方面存在中度障碍。

4. 听力残疾四级:表现为听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中度损伤,较好耳平均听力损失在41~60dB HL之间,在理解和交流等活动上轻度受限,在参与社会生活方面存在轻度障碍。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咨询医生。

听力障碍儿童听觉、语言能力评估标准及方法.

听力障碍儿童听觉、语言能力评估标准及方法.

听力障碍儿童听觉、语言能力评估标准及方法.随着听力科技的日益发展以及早期听力筛查的普及,越来越多的听力障碍儿童能够在早期得到诊断和干预。

然而,在干预计划制定之前,需要对听力障碍儿童进行全面的听觉、语言能力评估,以了解儿童的听觉和语言发展情况,为后续的干预和治疗制定具体的计划。

1. 听觉评估(1)听力筛查听力筛查是评估孩子听力的首要步骤。

针对新生儿,通常在出生后1-3个月内进行OAE或AABR筛查。

对于年龄大一点的儿童,可以使用新的筛查仪器,如Hearing Screening Checklist (HSC)、听觉加速测试(FM)或数字声场扫描仪(DSS)。

(2)行为听觉门槛在3岁以上的儿童中,常常使用常规行为听阈测试。

常规行为听觉测试包括反应听阈测试(RT)、标记听阈测试和玩具传递听阈测试等。

这些测试依赖于儿童明确的行为反应。

语言障碍儿童在这种测试中可能会表现出较少的合适反应,因此需要使用其他类型的听阈测量方法。

(3)电生理听觉门槛测试通过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BR)、中枢听觉诱发电位(MLR、LLRP)等电生理测试方法,可以了解儿童的听觉门槛。

2. 语言评估(1)发展阶段通过对儿童的听觉语言发展阶段进行评估,了解儿童的语言能力发展情况。

比如,儿童是否达到了生理性里程碑,如听说词汇量、语音、语法等方面的标准。

(2)语言能力水平测试语言能力水平测试是了解儿童在语言发展不同领域的能力的重要方法。

测试包括理解和表达语言的测试、词汇量量表、语音测试、语法测试等。

3. 情境评估情境评估的评估方式可以让评估者在与儿童进行一系列的互动活动中得出对儿童的语言发展的更细致的认识,同时了解儿童在实际生活情境中的表现。

这种方法可以通过观察儿童在对话和游戏中的表现,了解儿童的听力理解、语言使用、社交能力以及行为能力等。

4. 综合评估综合评估包括多种评估方法的应用,例如听力评估和语言评估,以及情境评估。

在评估结果中,应该考虑孩子的听力和语言开发水平,提供符合孩子个体化需求和能力水平的干预计划。

听障儿童救助政策

听障儿童救助政策

听障儿童救助政策
我国针对听障儿童的救助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免费配发助听器:部分省份(如湖南、江西等)针对听力残疾儿童,免费提供助听器。

救助标准每人每次6000元。

2. 康复训练补贴:听力残疾儿童在康复机构接受康复训练,救助时间每年不超过10个月,救助标准为每人每月1500元。

3. 手术救助:针对需要植入人工耳蜗的听力残疾儿童,部分省份(如湖南、广东等)提供一次性手术救助,金额约为7.5万元。

4. 降低助听器关税:自2021年1月1日起,我国降低助听器等医疗器材的进口关税,有助于降低听障儿童家庭的负担。

5. 人工耳蜗纳入医保报销:部分省份(如上海、广东、河南等)将人工耳蜗纳入医保范畴,减轻患儿家庭的经济负担。

6. 康复救助政策覆盖:全国各地陆续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涵盖0-6岁具有康复需求的听力等各类残疾儿童。

目前,已有24个省市实施听障儿童康复救助政策,包括湖南、江西、广东、甘肃、山东、贵州、河南、河北、重庆、四川、浙江等地。

这些政策涉及救助标准、救助对象、手术救助、康复训练补贴等方面,为听障儿童提供了有力支持。

需要注意的是,各省份的救助政策具体实施细节有所不同,如需详细了解,请关注各省份相关政策文件或咨询相关部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您的孩子已经确诊有听力损失现在您需要做的是尽快为孩子选配助听器1.1“我的孩子听力很差,医生建议为孩子做电子耳蜗,我还用选配助听器吗?”是的,您仍旧需要为孩子选配助听器。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耳蜗植入的条件:年龄≥18个月;双耳极度感音神经性聋;连续应用助听器至少6-12个月,并且参与早期介入系统而没有明显改善;符合医学标准。

所以,即使要做电子耳蜗也要有助听器佩戴史,这是因为儿童年纪太小时测听结果往往并不全面,所以手术要慎重;另外儿童在手术前要有声音感知能力,这也要通过佩戴助听器来获得。

1.2常见的遗传性聋及综合征(一)出生时即已表现为聋的遗传性聋及综合征1.内耳发育不全性聋;又可细分为四种类型(1)内耳不发育性聋: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内耳完全不发育,往往伴有智力发育障碍和其他畸形。

(2)内耳发育不全性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耳聋可以是单侧性的,也可以是双侧性的,其程度与畸形程度常不一致,听力损失可轻可重,大多数病人只有低频残余听力。

(3)蜗球囊发育不全性聋: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是内耳发育不全中最常见的一种,病变轻者可有残余听力。

由于骨迷路发育正常,在内耳CT有时查不到异常。

(4)蜗管发育不全性袭:遗传方式不明,高频听力损失严重,可有部分低频听力。

2.耳聋眼病—白额发综合征:可能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病人主要特征是:双眼距增宽、鼻梁扁平、两侧眉毛向中线方向过度生长;眼球(虹膜)颜色异常,可以是单侧,也可以是双侧;前额部有白发;耳聋程度不定,可能是一侧聋,也可能是双侧聋。

3.白化病伴耳聋: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有的是隐性或伴性遗传。

主要表现为白皮肤、白头发、白虹膜,耳聋是双侧性且呈重度聋。

4.色素过度沉着伴耳聋:可以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也可以是隐性或伴性遗传。

皮肤色素沉着自儿童期就已开始,逐渐加重,至成年时为大面积甚至全身性改变,耳聋程度极重。

5.先天性聋—甲状腺肿综合征: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出生时即存在耳聋,甲状腺肿多在青春期出现,是由于不正常碘代谢造成的,与缺碘有密切关系。

6.耳聋—心电图异常综合征: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耳聋为双侧性深度感觉神经性聋,心电图有异常改变,可突然死亡。

7.指(趾)甲营养不良伴耳聋: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病人常表现为重度高频缺失性聋,同时伴有指(趾)甲短小、营养不良,有时可有毛发、牙齿等缺损8.聋哑—视网膜色素变性综合征: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也有显性或伴性遗传。

耳聋为重度感觉神经性聋,视力逐渐下降,有失明的可能,有时还伴有嗅觉消失、失语、智能发育不全及前庭功能障碍。

9.染色体畸变性聋:常见于13三体型和18三体型,是染色体数量异常造成的,除耳聋外,尚有外耳、中耳及面部畸形。

染色体检查可以确定(二)生后迟发性遗传性聋1.家族性进行性感觉神经性聋: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患儿出生时听力正常,至10岁左右听力开始下降,且逐渐加重,最终可达全聋。

2.遗传性肾炎伴耳聋;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主要表现为血尿、肾功能减退和双侧对称性耳聋,耳聋常自10岁左右开始,以男性为重。

3.视网膜变性—糖尿病—耳聋综合征: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视网膜变性自1岁即开始,耳聋在10岁左右出现,并逐渐加重,且伴有糖尿病。

4.变形性骨炎伴耳聋: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特征是颅骨、腿部长骨变形同时有耳聋,一般到中年开始发病。

5.耳硬化症;属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青春期开始发病,主要表现为耳聋且逐渐加重,手术治疗效果尚佳。

6.酮酸尿症伴耳聋:属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患者表现为酮酸尿、智力发育不全、共济失调等,耳聋严重且进展快,5~6岁即可全聋。

(三)其他遗传性聋家族性高脂蛋白血症伴耳聋(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颌面骨发育不全综合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颌面骨形成不全综合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耳聋—色素性视网膜炎综合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非梅毒性角膜实质炎及耳蜗前庭综合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脂肪软骨营养不良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耳聋进行性骨化性肌炎综合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家族性黑型白痴(常染色体隐性遗传)1.3耳聋遗传吗?有些聋儿家长想再生一个孩子,但是又怕孩子也有听力损失,究竟耳聋会不会遗传呢?遗传性耳聋占所有耳聋儿童的50%,并且其中绝大部分为难以治疗的感觉神经性聋,如不能早期发现,往往会严重影响聋儿康复训练的效果。

很多家长不愿承认孩子有先天性听力损失,觉得这代表自己有问题,对孩子有一种负罪感。

而实际上,孩子出生就有听力损失,并不一定是遗传性;反之,遗传性听力损失也可能在孩子长大后甚至成人后才发病。

遗传性聋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由父母遗传而来的耳聋。

既然如此,为什么有些先天性聋的父母所生的孩子并无听力障碍,而有些听力正常的父母却生下了耳聋的孩子?有的家族中可以有几个先天性聋的孩子,而有的家族中只有一个聋人呢?这种现象除了有的先天性聋的人并不是由遗传因素引起的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遗传性聋的遗传方式比较复杂,只从一个家庭或一个家族分析往往不能看出其遗传规律。

人类遗传的物质基础是染色体,它存在于细胞核内,共有23对,其中22对称常染色体,1对与性别有关,称性染色体。

这些染色体,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

也就是说,父母在向子女传递遗传信息时,首先把自己的染色体分成相等的两组,然后再两两随机组合传给下一代,这样,父母的一些特征就传给了子女。

当然,这些特征有些是对下一代有利的,也有些是对下一代有害的。

耳聋这种特征就是对子女有害的。

下面我们就看看耳聋是如何遗传的。

一、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聋在两组染色体中,只要有一组有聋的成分,就会表现出耳聋。

我们就可以看出一些规律。

1.父母双方有一方是聋人,他(她)们的子女出现耳聋的可能性为50%;如果父母均是聋人,则子女出现耳聋的可能性为75%。

2.耳聋子女的下一代仍可能是聋人,不聋子女的下一代不会再出现遗传性聋。

3.这种遗传性聋,没有性别差异。

二、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聋这种遗传性聋的特点是:只有来自父母双方的染色体均含有致聋信息时,才表现耳聋。

如果只有一组染色体有问题,并不出现耳聋,而成为携带者。

同样可以找出一些规律。

1、如果父母双方不聋,但均为携带者,那么,其子女出现耳聋的可能性为25%,成为携带者的可能性为50%,完全正常的可能性为25%。

如果一方是聋人,另一方为正常人,则其子女均不出现耳聋,但均是携带者。

如果双方均是聋人,则其子女出现耳聋的可能性为100%。

2、耳聋的子女如果同正常人结婚,其下一代不会出现耳聋,但均是携带者。

不聋的子女的下一代是否会出现耳聋,则要看他(她)本人是否为携带者,同时还要着他(她)的配偶的情况,也就是说,不聋的子女的下一代,也可能会有聋儿产生。

3、这种耳聋没有性别差异。

三、伴性遗传前面曾提到过,在人的23对染色体中,有一对决定性别的染色体称为性染色体,如果致聋因素位于这一对染色体,当然也会向下传递,这种遗传性聋称伴性遗传性聋。

这种耳聋的特点是,在一个家族中,耳聋的发生有明显的性别差异。

在整个遗传性聋中,这种耳聋所占的比例较少,大约为1%左右。

四、多基因遗传性聋与染色体异常性聋多基因遗传性聋与环境因素造成的聋不易区分。

链霉素中毒性聋具有明显的家族易感性、有人认为,这种家族易感性就属于多基因遗传。

染色体异常性聋多伴有智力和其他方面的发育障碍,在临床上易于发现,另外,这种耳聋可以通过化验检查发现。

以上四种情况,前三种占遗传性聋的绝大部分。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也可以了解近亲结婚出现耳聋子女的可能性较大的原因,那就是由于男女双方有较近的血缘关系,出现相同特征染色体的可能性比非近亲结婚者大得多。

有害染色体相组合的机率也高得多。

据理论分析,表兄妹结婚生出先天性聋子女的可能性比非近亲结婚的人多78倍。

因此,应严格禁止近亲结婚,以确保优生优育。

五、在分析遗传性聋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遗传性聋并不一定都是先天性聋,有不少遗传性聋是后天发生的,有的甚至到中年才发病。

2、并非所有的遗传性聋都能通过染色体检查而诊断,单基因遗传性聋和多基因遗传性聋的绝大部分,目前还不能通过染色体检查查出。

1.4家长的心态要及时调整到积极的状态每对年轻的父母都希望能生一个健康、聪明的孩子。

当孩子被确诊为耳聋时,对父母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对他们的心理和行为都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家长的心理反应和行为表现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理智的还是非理智的,对聋儿的发展和前途至关重要。

非理智型一些聋儿家长产生的消极心理可表现为:攻击、倒退、冷漠、否认、固执、焦虑、自责等等。

这种心态与行为对聋儿的成长是十分不利的。

1.以简单粗暴的方式对待不幸:因孩子耳聋这一打击,夫妻间出现对抗行为,互相责备,争吵,甚至转而攻击他人。

少数夫妻提出离婚或把聋儿推给祖父母,个别丧失良知的父母还会遗弃孩子,使本来已遭不幸的聋儿雪上加霜,处于更加不幸的境地。

2.盲目简单地生育第二胎:夫妻发现孩子耳聋后,不是积极诊治、查明原因,向有关医务人员及专家进行遗传咨询,而是在没有得到指导的情况下盲目地生育第二胎,由于缺乏基本的优生知识,结果第二胎又可能是聋儿,这就将给家庭造成极大的痛苦。

3.在悲伤的同时产生很深的自责心理:他们认为孩子耳聋是对自己的惩罚、报应,是自己的过失,因此一味地溺爱孩子,表现为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给予过分的关怀、照顾和迁就,导致聋儿胆小,任性,不尊重别人,自私自利,甚至发生攻击行为。

这种不良品质会给聋儿配戴助听器后的听力语言训练带来极大的困难。

4.盲目求医,贻误康复时机:到目前为止,对各种原因造成的感觉神经性耳聋还没有好的治疗办法,尽早选配助听器是明智的做法。

一些家长听不进医生的忠告,当孩子已被确诊耳聋后,他们还是徒劳地、固执地到处乱求医。

他们道听途说,轻信一些虚伪广告(如:扎针、气功、服药等等),结果是浪费了时间,耗费了精力,花费了钱财,错过了孩子尽早配戴助听器以及学习语言进入有声世界的时机。

当发现这一切都是徒劳时,他们又追悔莫及。

5.不敢面对现实:一些家长,甚至是些有较高文化的家长,出于个人的自尊心或是为了逃避痛苦和烦恼,不能正视、理智型面对聋儿,他们也伤心难过,但他们能很快地冷静下来,去医院或康复机构检查、诊断,如果被确认为感觉神经性耳聋,就尽早地为孩子选配合适的助听器,并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以坚定的信心、耐心和恒心,科学地对孩子进行听力语言训练,积极与医务人员、语训中心教师配合,力争使自己的孩子像正常儿童一样成长。

这类理智型家长的聋儿,有很多都能进入正常的小学、中学学习,并且成绩优秀。

他们的孩子完全融入了主流社会,他们因自己的奉献使孩子聋而不哑,也为此倍感自豪。

他们是很多聋儿家长学习的榜样。

1.5您知道孩子的听力损失程度吗?将500Hz、1000Hz、2000Hz处的气导阈值相加然后除以3,就是平均听力损失(PT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