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名词解释
经济史名词解释

经济史名词解释
经济史名词解释
正文:
经济史是指研究历史上经济现象、经济组织、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过程的历史学科。
在经济史研究中,经济现象和经济政策的解释通常依赖于经济名词和术语。
以下是一些经济史中的常用名词及其解释:
1. 农业:指人类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工具和资源,包括种植、畜牧和渔业等。
2. 商业:指在交换中提供商品和服务的经济活动。
3. 工业:指在生产过程中使用机器和设备以提高生产力的经济活动。
4. 贸易:指商品和服务的交换,通常涉及国家之间的贸易和贸易活动。
5. 货币:指用于交换的基本单位,通常是一种金属或纸币。
6. 商品:指用于交换的基本物品,可以是实物或服务。
7. 货币制度:指国家或地区发行货币并制定货币制度的政策。
8. 经济增长: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中所有活力的增加,通常与生产率提高、技术进步和人口增长等因素相关。
9. 通货膨胀:指货币供应量过多导致物价上涨的经济现象,通常会导致货币贬值和减少投资。
10. 市场:指商品和服务的交换场所,可以是线上或线下市场。
11. 计划经济:指由政府控制和规划的经济体系,通常以计划生产和分配商
品和服务为特征。
12. 市场经济:指由市场决定生产和分配商品和服务的经济体系,通常强调
竞争和自由市场。
除了以上常见的经济名词外,经济史中还有许多其他的概念和术语,这些概念和术语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不同的含义和应用。
通过对经济史中常用名词的理解和解释,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上经济现象和经济发展过程,有助于加深对经济史学科的理解和应用。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名解及简答

名词解释庚子赔款民族资本买办制度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善后大借款封建土地所有制商业性农业中国资本原始积累义和团运动蓝辛石井协定补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美国也加强侵略中国,因而两国之间矛盾很大。
由于日美两国任何一方都不可能独吞在中国的权益,1917年11月,美国国务卿兰辛和日本特命全权大使石井菊次郞订立协定,双方达成妥协,日本再一次承认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美国则承认日本在中国的特殊利益。
这就是美日双方互相利用,暗中瓜分中国进行勾结的所谓的《兰辛石井协定》。
农村资本主义经营方式关税自主法币政策金园券银园券资源委员会工厂内迁中国土地法大纲五四指示土地改革简答题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经济形式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中国贸易由出起国变为入超国白银外流与银贵钱贱列强对中国的控制私人资本创办近代工业的性质和作用甲午战争后,资本输出成为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主要形式西方列强在华势力的消长民国北京国民政府对争取关税自主权的努力民国初年出现了哪些资本主义经营方式民国初年城乡不平衡发展的表现民国初年金融业在城市的发展国民党政府对私人商业银行的政策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物资和贸易的控制满州国经济建设纲要国民党政府战时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空中运输协定国统区的经济危机土地法大纲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内容解放区的农村政策和土地政策简述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简述20世纪10-20年代促进民族工业发展的原因简述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的自然经济性质的特征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业经济危机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简述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经济的主要变化简述清政府创办近代工业的原因汇丰银行在中国的作用是什么。
中国近代经济史

一、简答题1.简述中国近现代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主要特点。
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840--1894年:从整个国民经济看,虽然出现了某些新的变化,但是由于外国侵略势力的掠夺,以及长期大规模内战的破坏等内外因素,这一阶段经济发展极其困难,国内生产总值为负增长。
第二阶段为1895--1937年7月: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大致是缓慢上升趋势,虽然年均增长率与世界上其他许多国家相比仍然很低,但是毕竟是正值,经济在增长。
第三阶段为1937年7月--1949年:战争使中国出现了三种不同经济制度的互相较量的局面----日占区的殖民地型经济、国统区的官僚资本主义经济加农村封建主义经济、抗日根据地的新民主主义经济。
这三种经济制度一方面都受战争条件的制约,另一方面也由于各自的本质区别决定了各自的前途。
总体来讲也是在增长。
1.一条鞭法一条鞭法是明代万历时张居正改革后明朝所实行的一项赋役制度。
15世纪中叶,明朝政府开始把江南田赋折征银两。
后来有的地区将田赋和徭役及杂税合并折银征收,在各地也逐渐施行,叫做一条鞭法。
把原来按照户、丁派役的方法改为按照丁、粮派役,并与夏秋两税及其他杂税合编一条,无论税粮、差役合并且一律改为征银,差役由政府用银雇人充当代替民间自理。
一条鞭法是一种赋役制度历史上与地域上的发展。
款目简单,税额确定,征输利便,负担公平。
是我国古代赋役制度上的重大变革。
2.闭关制度闭关制度是明清尤其是清统治者采取一种限制、禁止对外交通、贸易的一种制度!清统治者害怕东南沿海汉人武装和外国人以及抗清组织联系助长反清情绪;西方海盗商人入侵东南沿海,威胁其安定统治;同时思想观念陈旧,自认天朝上国。
因此,通过限制通商口岸、设立行商制度、限制进出口商品种类和数量、限制外商的居住和行动等等闭关措施以维护自身统治。
在世界联系为一个整体的时代,这种措施违背历史潮流,种种不合理的规定限制、阻碍了正常的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限制了对外贸易,压制了国内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2011自考近现代经济史名词解释

8、虎门销烟:18世纪前期,英国为了打开中国的市场,用鸦片充当商品,对中国封建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林则徐于1839年将之前缴获的2万多箱鸦片在虎门统统销毁。它向世界表明了中国人民痛恨鸦片贸易、反对外国侵略者的勇气和决心。
11、汇丰银行:是1865年成立的,是第一家以中国为总部的外国资本银行,是英国洋行和资本家集资创办的。创办资本为500万港元,每股250元。总部设在香港,上海设管理行。它在中国近代金融业中,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作用远远超过了中国的国家银行。
?12、 纺织分离:西方列强机器纺纱大量涌入中国代替手工纺纱,使农业家庭手工业中纺与织发生分离。织纺业是中国传统小农家庭手工业的重要内容,以织助耕是小农经济的优势所在,但是在西方机器纺纱大量进入中国市场后,纺纱与织布过程就分离了。
34、 裁厘改统:国民党政府在1931年裁撤厘金后,即推广统税,如对卷烟、麦粉、火柴、水泥等工业产品征收的一种货物出厂税。根据一物一税的原则,一次性收税后,即可通行全国,这就叫裁厘改统。这项税收政府的实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国内商品流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但由于裁厘不彻底严重地影响了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1、 自然经பைடு நூலகம்:是中国封建社会传统的典型的经济结构,它的自给自足性和封闭性,与市场的联系降到了最低限度。
2、个体小农经济:是最典型的自然经济,它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男耕女织,以织促耕,不仅能够满足个体家庭维持生存的最低级最基本需要,而且也使之与市场的联系降到最低限度。
经济史名词解释

北四行:近代中国盐业银行、金城银行、中南银行和大陆银行四家在北方著名的私营银行的合称,为中华民国时期北方金融集团之一。
盐业银行由河南省都督张镇芳于1915年创办于天津。
金城银行由周作民与军阀倪嗣冲及其幕僚王郅隆等于1917年创办。
中南银行由华侨商人黄奕住和上海报业资本家史量才等于1921年创办,聘胡笔江任总经理。
前面的三行投资人主要是北洋军阀,其主要业务为承购北洋政府公债、库券和对政府机关放款,并在一定程度上支配了华北的金融业务。
大陆银行成立于1919年,总行设在天津,后于1942年迁至上海。
为了巩固和扩张实力,四家银行共组“四行联合营业事务所”,合办“四行储蓄会”和“四行准备库”,并联合发行中南银行钞票。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它们又依附于国民党政权。
1948年,四行储蓄会和四行信托部改组为联合银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四行及联合银行于1952年底与其他行庄合并,组成公私合营银行。
南三行:是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合称。
三家银行都由江浙籍银行家投资创办和主持管理,并都以上海为基地,在经营上互相声援、互相支持,互兼董监,虽没有联营或集团的组织形式,但实际上收到联合经营的指臂相助的成效。
民国21年(1932年)银行联合准备库未成立前,互相对开户头,使三行之间的票据,可不托其他银行、钱庄代理,而自行轧抵清算;三行中头寸有紧缺时,互相融通支援;三行相互代理收解,互通往来,并在利息上给予优惠等。
在互兼董监方面,浙江兴业、上海两行中均有浙江实业银行的人担任董事;浙江实业银行的董事会中,也有上海、浙江兴业两行的人担任;浙江兴业银行的人还担任浙江实业银行的监察。
洋行:近代外商在中国从事贸易的代理行号。
18世纪60年代兴起散商贸易,随之产生外商代理行号。
1840年以后,外国在华洋行日益发展,是外国对华进行经济侵略的重要工具。
怡和洋行:怡和洋行是最著名的一家老牌英资洋行,远东最大的英资财团,清朝时即从事与中国贸易。
(完整word版)中国近现代经济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一)近代中国经济一、知识归类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最大特点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表现为多种经济形式并存.1、封建自然经济自然经济,也称小农经济,表现为农耕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己自足,主要满足自我消费和基本的生存条件。
带有保守性和滞缓性,少有活力,排斥社会分工,抵制商品经济.自然经济的对立物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
封建自然经济是在外国经济侵略和本国资本主义等新的经济成分的冲击下逐步瓦解的。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开始在沿海地区逐步接替。
其发展趋势是逐渐走向衰落接替,但整体而言这是个长期过程,一直到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完全建立起来,才有了彻底改变。
封建自然经济是近代中国封建统治的经济基础,反过来封建上层建筑对它又有巩固和保护作用。
封建自然经济的特性决定了它对国内外资本主义经济有顽强的抵制作用,但反过来又被它们逐渐瓦解.随着中外反动势力在政治上的勾结,也出现了封建自然经济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官僚资本主义经济相互依赖的一面。
而在此基础上,近代中国的两大主要矛盾,使农民具有强烈的革命性,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又决定了它不能充当革命的领导阶级。
2、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外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是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自由、开放、充满活力。
为了抢占市场和掠夺廉价原料,其扩张过程与军事侵略和殖民统治息息相关。
第一次工业革命后的机器大生产,使其产品物美价廉,市场竞争能力强。
①鸦片战争前后主要是鸦片贸易.②鸦片战争后到甲午战争前主要以商品输出和掠夺原料为主,也有部分早期资本输出,但数量不大,为商品输出服务,同时又为后来的大规模资本输出奠定了基础。
③甲午战争后到一战前,向帝国主义过渡的列强的经济侵略变为资本输出为主,商品输出为辅。
④一战期间,由于列强忙于战争对经济侵略放松,使日本乘机扩大投资和侵略,一度形成独霸局面。
⑤战后,列强卷土重来,门户开放政策下的共同支配局面再度形成。
⑥国民政府前期,列强一方面继续扩大经济侵略,另一方面在20世纪30年代向中国转嫁经济危机,进一步控制中国的金融和财政.⑦抗战时期,沦陷区的日本殖民地经济形成,在“以战养战”目的下对沦陷区实行野蛮的经济掠夺;在国统区,美国经济扩张增强。
中国经济史:第一讲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导论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导论
■ 近代西方史学受兰克(1795-1856)实 证主义史学影响深重,尽管19世纪后 期经济理论的发展促成了经济史学科 的形成,但直到二战之前,经济理论 对经济史研究的影响仍很有限。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导论
■ 二战后,西方史学界发生革命性变化,实 证主义受到批判,历史主义几乎被打倒, 社会科学方法用于史学,叙述的史学变成 分析的史学。同时,西方经济学也发生革 命性变化,宏观经济学兴起,增长理论成 为研究重点,结构主义代替线性发展,模 型法凌驾于因素分析。
■ 菲利普斯曲线:通货膨胀高时,失业率低; 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导论
■ 库兹涅茨的倒“U”型理论:在经济发展过 程中,收入分配差别变动的长期趋势是先 扩大,再缩小,即长期变动轨迹呈倒“U” 型
■ 威廉姆森的倒“U”理论:区域经济增长 是一个从不平衡到平衡的过程
■ 诺斯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是新制度经济 学的理论基石之一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导论
■ 经济史是社会制度史的一部分,是研究一 个社会以往(或历史上的)经济方面的社 会制度。在方法上,经济史的特点主要着 眼于量的研究,因此经济史应是最精确的 历史。
■
——John H.Clapham,19世纪30年代
初英国剑桥大学第一位经济史教授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导论
■ J.U.Nef认为经济史不应当只是经济的历史, 而应当研究历史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historical interrelationships),不 同历史现象(时期、体制、制度)之间的 相互关系,甚至于探索历史的主旨(中心 意义),即essence of history。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导论
■ 南开经济研究所(何廉) ■ 1932年北平社会调查所(《中国近代/(社会)
中国近代经济史名词解释论述题

中国近代经济史名词解释论述题第一篇:中国近代经济史名词解释论述题商品经济(P11)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一国在通商、航海、税收或公民法律地位等方面给予另一国享受现时或将来所给予任何第三国同样的一切优惠、特权或豁免等待遇。
此种待遇称为“最惠国待遇”。
最惠国待遇的取得必须有条约和根据。
最惠国待遇一般是相互的,缔约双方在平等互利原则的基础上相互享受最惠国待遇。
但清朝与外国签订的条约,往往只片面规定该缔约外国得享受最惠国待遇,而中国则无对等权利,是片面的。
“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用示平允。
”(中英《虎门条约》)这就是说只要中国给其他国家好处,英国就可以同享。
背景:1843年八月十五日订立《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款》,即《虎门条约》,其中首先规定了片面最惠国待遇。
1844年五月十八日,《中美五口通商章程》。
美国从清政府那里得到片面最惠国待遇。
1844年九月十三日,《中法黄埔条约》。
法国从清政府那里得到片面最惠国待遇。
影响:片面最惠国待遇是对中国关税主权的严重侵犯,是一项影响极深远的经济侵略措施。
使中国开始丧失了海关自主权,为外国侵略者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提供了有利条件。
使中国的进口税成为世界上最低的。
自此中国自己不能调整税率,海关不能起保护本国工商业的作用,反而成为外国侵略者用之以倾销洋货和掠夺中国原料出口的工具。
协定关税,不仅破坏了中国关税自主权,有利于西方国家倾销商品,而且使得中华民族工业的发展失去了关税的保障。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官督商办:清末洋务派官僚委托商人招募民间资金,采用机器进行民用工业生产的一种经济组织形式。
官督商办出现于19世纪70年代,兴盛于80年代。
主要企业有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上海机器织布局等。
最初是适应“求富”的目的,或为解决军用企业的资金和对原料、燃料、交通运输等的需要创办的。
资金来自民间招募的商股,有时政府也预先垫款以做资本,但开办以后要陆续归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现代经济史串讲名词解释
1.自然经济:一家一户的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自给自足个体小农经济:是最典型的自然经济,它把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在一起,男耕女织,以织肋耕,不仅能够满足个体家庭维持生存的最低级,最基本的需要,而且也使之与市场的联系降到最低限度
2.行商制度:中国政府不直接同外国商人从事贸易活动,使用行商制度,其业务主要是垄断对外贸易,承销外商进口货物,代购外商所需货物,划定进出口货物的价格,保证交纳外商进出口船钞和货物税,代理政府管束外国商人的行动,传达政府对外商的政令,办理政府与外商的一切交涉事宜
3.南京条约:1842年8月29号,清政府被迫同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也就是其主要条款是,割让香
港,五口通商,勒索巨款,协定关税,取消洋行制度,开设租界,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
4.望厦条约:中美与1844年7月3日签订了,条约共三十四款
5.汇丰银行:是第一家以中国为总部的外国资本银行,它的全称是“香港上海股份银行”汇丰是人们对它的简称,汇丰银行是由在华多年的英国洋行和资本家集资创办的
6.资政新篇:是洪仁轩总理朝政后作为施政纲领而提出的,集中反映了洪仁轩的政治,经济思想,并得到洪秀全的赞同,1859年正式发行
7.圣库制度:是太平天国政权对全部社会产品按绝对平均主义原则进行分配,并集中管理和支配所有剩余产品的国家机构
8.洋务派:从旧的政治集团中分化出一批比较开明,但同外国侵略势力关系密切的政治集团
9.官督商办:是清政府利用私人资本创办近代民用工业的一种重要的组织形式
10.中国近代工业的形式:1.地主,官僚,商人等原有社会财富占有者的投资占有了很大比重
11.马关条约:甲午战败,与1895年4月17日,中日签订,共11款
12.门户开放:是美国要求在华的经济侵略不受各国所划定的势力范围的限制。
美国承认各国在利益及势力范围,各国在华所划定的势力范围不排斥美国的经济侵略活动
13.西原借款:段祺瑞政府通过西原龟三向日本借了一系列款项,其中最巧大的八次借款总额达1.45亿日元,这笔外债就叫西原借款。
为取得这笔款项,把东北的修筑铁路,砍伐森林和采矿等一系列中国主权,出卖给日本,为日本后来全面侵占东北埋下隐患黄金时期: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到1921年战后几年,中国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得到空前发展,被称为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14.全国第一次工人运动高潮:!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领导全国的工人运动,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掀起了全国第一次工人运动的高潮
15.经营地主:是旧中国农村经济中带有一定资本主义性质的经营形式,即一些较多土地的地主,用部分土地雇工经营北四行:在北京,天津等城市出现的盐业银行,大陆银行,金城银行和中南银行农牧垦殖公司:19世纪未20世纪初,清政府开始放垦官荒,即将大量生熟荒废地廉价出售,鼓励民间开垦,不少官僚地主,商人,资本家纷纷筹款廉价领出荒,废地,大量雇工或招佃开垦耕种
16.统税:是国民党政府在1931年裁撤厘金后推广的一种税种,它是对卷烟,麦粉,棉纱,火柴,水泥等工业产品征收的一种货物出厂税,根据一物一税的原则,一次性收税后,即可通行全国
17.废两改元:1932年7月,国民党政府进行的币制改革,废除银两制度,实行银远制度,四行二局:是国家金融体系的核心,四行是中国银行,交通银行中国农民银行,中央银行,两局是邮政储金汇业局和中央信托局
18土地革命路线:即依靠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井冈山土地法:1928.12经过一年多的土地革命实践,在取得一些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主持制定了井冈山土地法,共9条14款
19.粮食出荷:意为出售货物或商品,是日本帝国主义强制农民将其所生产的大部分粮食,按照日伪政府所规定的收购数量和最低的收购价格交售的政策
20.伪满洲中央银行:在东北原有四行号基础上改组成立了中央银,它成为伪满政权金融的中心。
日本帝国主义对东北的金融统治,主要是通过中央银行来实现
21.华北开发社会:成立与1938年6月,是日本最高当局一手策划成立的一个经营华北重要工矿企业的实体,由大仓财阀太谷尊任总裁
22.华中振兴会社:成立于1938年11月,由儿玉谦为总裁,主要从事华中各省的钱路水电,航运,电报,电话,无线电等项目,总部社在上海
23.经济统制政策: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政府以所谓“非常时期"为由,实行经济统制政策。
主要是采取统购统销,专卖,限价等方法
24.四联总处:1937年国民党政府在武汉成立了"四行联合办事处"(中国,中央,交通,中国农民四行联合办事处的简称)。
同年11月,联合办事处迁往汉口,改为"四行联合办事总处"简称四联总处
25.亲民主主义三大经济纲领:
1.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2.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
3.保护民族工商业
26.五口通商:南京条约中的重要条款之一,条约要求中国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实行自由贸易。
实际作用是打开中国大门,使中国成为西方列强的商品倾销地,并逐渐破坏中国原有的经济结构
27.百日维新:在改良派的积极推动下,1898年4月23号,清光绪皇帝发布"明定国是"的上谕,开始了"百日维新"。
清光绪皇帝和改良派的变法维新活动,严重地触及到清朝统治者的政治利益,超出了慈禧太后等人的允许范围,反对变法的人集结在她的周围,同年9月21日,变法活动严重受挫。
28.南三行:在上海杭州等城市出现的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被称为南三行是实力雄厚的银行资本集团
29.满铁:是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的简称,是日本在华最大的垄断组织。
它是1906年日本天皇下诏书指令成立的一个殖民机构,总部设在大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