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之《水调歌头》《定风波》
高中语文必修四《苏轼词两首》鉴赏

⾼中语⽂必修四《苏轼词两⾸》鉴赏 ⼈教版必修4中的《苏轼词两⾸》,分别选⼊了苏轼不同时期的代表词作。
下⾯是店铺给⼤家带来的⾼中语⽂必修四《苏轼词两⾸》预习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语⽂《苏轼词两⾸》鉴赏 《念奴娇》⽤豪壮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
这⾸词的豪壮情调⾸先表现在对⾚壁景物的描写上。
⼀开篇就显⽰了词⼈的⼴阔视野:“⼤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物。
”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凡⽓象,⽽且将⾃古以来这⾥出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对古代英雄的向往。
于是词⼈开始寻找英雄们的遗迹,“故垒西边,⼈道是,三国周郎⾚壁”。
周郎,是词⼈⼼中最景仰的英雄,但这⾥只是先埋伏⼀笔,暂不展开写,接着就来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词⼈写到这⾥,⼼潮起伏,禁不住慨叹“江⼭如画,⼀时多少豪杰!”轻轻结住,将江⼭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体。
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不住内⼼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逼⼈”之感。
词中的豪壮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
词的上⽚将“周郎”和“⾚壁”并称,已经肯定了周瑜在⾚壁之战中的决定性作⽤,表明了词⼈对他的景仰;到下⽚再着⼒写他的才华和功勋,英雄形象就变得格外鲜明了。
“遥想公瑾当年,⼩乔初嫁了”,以美⼥衬英雄,⼜以“雄姿英发”来描绘周瑜的动⼈姿貌和出众才华,说明他的确是能担当⼤任的英霸之器。
以上两句都是铺垫,下⾯转⼊正题:“⽻扇纶⼱,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壁之战对吴军来说,是⼀场以弱抗强的战争,⽽作为吴军统帅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从容闲雅,⼀⾝儒装,说说笑笑,⼀把⽕就把敌⽅的战船烧成灰烬。
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何等令⼈⽣敬啊!词⼈这样来称颂周瑜,表明他渴望能像周瑜⼀样为⾃⼰的国家建⽴丰功伟业。
《定风波》以⼩见⼤,托物⾔志,是本篇最突出的特征。
《定风波》以道中遇⾬这寻常⼩事,隐喻仕途风⾬,并进⽽借⾬后“也⽆风⾬也⽆晴”的景象,寄托宠辱皆忘,超然物外的境界,这就是托物⾔志、以⼩见⼤。
苏轼词两首解析

苏轼词解析苏轼词两首解析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4知识点苏轼词两首下面是苏轼的两首词《定风波》和《江城子·密州出猎》都是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4中的课文,那么在苏轼的这两首词中,我们应该掌握哪些要点呢,下面为同学们总结了这两首词的重要知识点,同时还有一些练习题供同学们练习。
《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①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②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注] ①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这是作者贬谪黄州的`第三年。
②啸:撮口长啸,魏晋者常作此以示洒脱。
(1)古人评苏轼这首词时说,“足征是翁坦荡之怀,任天而动”且“能道眼前景,以曲笔直写胸臆”(郑文焯《手批东坡乐府》)。
结合作品简要分析词人是如何“任天而动”的。
(4分)(2)古今不同读者对这首词的理解各异,有人认为这首词是“旷达人语”,也有人认为这首词是“归隐人语”。
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4分)答:⑴所谓“任天而动”即自然景物引发、牵动人的主观情感。
这首词表面写道中遇雨,雨过天晴遂又感春风,又见阳光;实指人生亦会遭遇突如其来的风雨(如政治生活的风浪),而这一切终会过去,不要把它们放在心上。
这便是作者的“以曲笔直写胸臆”。
(本题3分,答出“任天而动”的意思给1分,结合作品分析曲笔表意给2分。
)⑵(示例一)风雨不定,依然“吟啸”与“徐行”;暂失鞍马,内心依然轻松;纵然是“蓑衣烟雨”,也可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春风、朝阳终会有,风雨阴晴以及一切的如意不如意总会“归去”……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旷达人语”。
(示例二)隐居山林,“吟啸”“徐行”;视竹杖草鞋胜过鞍马品级;情愿蓑衣独钓,了此一生;在作者眼中,“归去”的生活中无所谓风雨阴晴……由此可见这首词确是“归隐人语”。
(本题3分,能结合作品自圆其说即可给分。
苏轼词两首《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全面版

• 《定风波》融合了:
• 《赤壁怀古》的豪杰风流
• 《后赤壁赋》的名士风流
•
《赤壁赋》的智者风流
• “是真名士自风流”“风流”的苏东坡给我们留 下了千古风流的诗、词、文。
只要我们坚持了,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或许,为了将来,为了自己的发展,我们会把一件事情想得非常透彻,对自己越来越严,要求越来越高,对任何机会都不曾错过,其 目的也只不过是不让自己随时陷入逆境与失去那种面对困难不曾屈服的精神。但有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更需要用时间持久的用心去做一件事情,让自己其中那小 小的浅浅的进步,来击破打破突破自己那本以为可以高枕无忧十分舒适的区域,强迫逼迫自己一刻不停的马不停蹄的一直向前走,向前看,向前进。所有的未来,都是靠脚步去 丈量。没有走,怎么知道,不可能;没有去努力,又怎么知道不能实现?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那不如,生活中、工作中,就让这“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完完全全彻彻底底的 渗入我们的心灵,着心、心平气和的去体验、去察觉这一种灵魂深处的安详,侧耳聆听这仅属于我们自己生命最原始最动人的节奏。但,这种聆听,它绝不是仅限于、执着于 “我”,而是观察一种生命状态能够扩展和超脱到什么程度,也就是那“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深处又会是如何?生命不止,奋斗不息!又或者,对于很多优秀的人来说,我们 奋斗了一辈子,拼搏了一辈子,也只是人家的起点。可是,这微不足道的进步,对于我们来说,却是幸福的,也是知足的,因为我们清清楚楚的知道自己需要的是什么,隐隐约 约的感觉到自己的人生正把握在自己手中,并且这一切还是通过我们自己勤勤恳恳努力,去积极争取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当我们坦然接受这人生的终局, 或许,这无所皈依的心灵就有了归宿,这生命中觅寻处那真正的幸福、真正的清香也就从此真正的灿烂了我们的人生。一生有多少属于我们的时光?陌上的花,落了又开了,开 了又落了。无数个岁月就这样在悄无声息的时光里静静的流逝。童年的玩伴,曾经的天真,只能在梦里回味,每回梦醒时分,总是多了很多伤感。不知不觉中,走过了青春年少, 走过了人世间风风雨雨。爱过了,恨过了,哭过了,笑过了,才渐渐明白,酸甜苦辣咸才是人生的真味!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所以,面对生活中经历的一切顺境和逆境都学会 了坦然承受,面对突然而至的灾难多了一份从容和冷静。这世上没有什么不能承受的,只要你有足够的坚强!这世上没有什么不能放下的,只要你有足够的胸襟! 一生有多少 属于我们的时光?当你为今天的落日而感伤流泪的时候,你也将错过了明日的旭日东升;当你为过去的遗憾郁郁寡欢,患得患失的时候,你也将忽略了沿途美丽的风景,淡漠了 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憧憬。没有十全十美的生活,没有一帆风顺的旅途。波平浪静的人生太乏味,抑郁忧伤的人生少欢乐,风雨过后的彩虹最绚丽,历经磨砺的生命才丰盈而深刻。 见过了各样的人生:有的轻浮,有的踏实;有的喧哗,有的落寞;有的激扬,有的低回。肉体凡胎的我们之所以苦恼或喜悦,大都是缘于生活里的际遇沉浮,走不出个人心里的 藩篱。也许我们能挺得过物质生活的匮乏,却不能抵挡住内心的种种纠结。其实幸福和欢乐大多时候是对人对事对生活的一种态度,一花一世界,一树一菩提,就是一粒小小的 沙子,也有自己精彩的乾坤。如果想到我们终有一天会灰飞烟灭,一切象风一样无影亦无踪,还去争个什么?还去抱怨什么?还要烦恼什么?未曾生我谁是我?生我之时我是谁? 长大成人方是我,合眼朦胧又是谁?一生真的没有多少时光,何必要和生活过不去,和自己过不去呢。你在与不在,太阳每天都会照常升起;你愁与不愁,生活都将要继续。时
苏轼 词两首 《念奴娇》《定风波》

一个妓女穿过江边,笨拙地露出 半点姿色 一只远航归来的船便打开了海 人们的思想像包袱一样开始往下 沉 踉跄吃下去的几口水
有时也有人学着古人卷起衣袖 把内心高高地挂上枝头 把文字漂亮地撒进大海 可最终也被朝廷捞上来关进了监狱
于是他们纵身跃入大海 在一个行之将死的朝代面前 悄悄吐在革命前的文字上 吹起一阵风 被一个轻浮的人酝酿成了内心的 成为世人敬仰的旗帜 酒
天子从江南岸一刀切下去 时间就流出血来 多数人都失足跌落水中 成为另一滴水 他们的身体被覆盖在水下面 笔泡得太软 写出流水一样的文章来
落 难 书 生
一群文人一心把笔捏成半壁江山 让自己的老婆用种庄稼的手勾勒 出三宫六院 他们和才华过早来到 他们写诗写在朝代前面 骑马跑在功名后面 闲时也带上个叫做初恋的女子 把手指放在寂寞的北窗东游西荡
返回
人的一生,不论他处于什么朝代,都难免 会遭受风雨、不幸和打击。正所谓“人生不如 意者十之八九”。可以说,只要生活,就有可 能遭受“风雨”,就有可能遭遇不幸。怎样面 对人生道路上的风风雨雨,怎样面对人生的种 种不幸?当我们无法排解时,就让我们诉诸内 心、诉诸文字。白居易说过“无论海角与天涯, 大抵心安即是家”;庄子也说过“顺适自然, 则无物不可观,无物不可乐。”苏轼的洒脱正 是他寄托于内心,从中寻找到平衡点,这也正 是我国传统文化在他身上的体现。懂得了这一 点,我们便了解了与生活和谐相处的真谛。
一、小序作用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 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时间:三月七日 ★地点:沙湖道 中。 ★环境:先雨后晴。 ★事件:遇雨。 ★人物:雨具(拿着雨具的仆人),同行,余。 ★感觉:狼狈 不觉 ★故:交代写作缘 由。
小序交待了写作时间、地点、环
苏轼词两首原文及翻译

苏轼词两首原文及翻译
苏轼是中国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他的词作品流传至今,被誉为中国古代词人之首。
下面是两首苏轼的词原文及翻译。
1.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翻译:
不要听到穿过林间打叶子的声音,不妨吟唱并慢慢行走。
手拿竹杖,脚踩草鞋,轻轻地胜过马。
谁会害怕呢?一件蓑衣就能应对雨雪飘飞。
冷风吹醒了沉醉的人,微凉,山头斜照映在面庞。
回首看那悲凉黯淡的地方,心中产生了一种归去的渴望,再也没有风雨也没有晴天。
苏轼词两首

豪放词 笔力雄健,气势磅礴, 场面宏大,意境开阔。
俞文豹《吹剑录》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坡 在玉堂(官署名)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 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 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 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豪放派
苏轼
阳刚
词派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写鞠躬尽瘁的诸葛亮 天下英雄谁敌手?生子当如孙仲谋。 (写弛马射虎的孙权)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写足智多谋的周瑜)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写能文能武的曹操
思考:“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 上下片中起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江山如画” 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 状景过渡到述人,十分自然。这一 声慨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 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 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 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念奴娇,词牌名。
念奴,唐天宝年 间的著名歌女。音调 高亢悦耳,据说玄宗 喜欢听她演唱。此词 牌为纪念她而创立。 赤壁,苏轼所游赤 壁是黄冈城外的赤鼻矶 (文赤壁);而一般认 为三国赤壁鏖战的古战 场在现在湖北蒲圻(武 赤壁)。
字词详解
千古: 长远的年代。 风流: 有文采有功绩。 樯,桅杆;橹,浆。这里 樯橹(qiáng lǔ):
白 发 渔 樵 江 渚 滚 滚 长 江 东 逝 水 ,
都 付 笑 谈 中 。
古 今 多 少 事 ,
一 壶 浊 酒 喜 相 逢
惯 看 秋 月 春 风 上 。
,
,
几 度 夕 阳 红 。
青 山 依 旧 在 ,
是 非 成 败 转 头 空 ,
浪 花 淘 尽 英 雄 。
苏轼《定风波》全诗及赏析

苏轼《定风波》全诗及赏析苏轼是北宋时期卓有贡献的词人,他在创作实践中,全面继承了前人词作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作的题材范围,丰富了词作的思想内容,提高了词作的文学地位。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定风波》全诗及赏析,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定风波》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赏析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徐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
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苏轼词两首》写作特色

《苏轼词两首》写作特色1、《念奴娇》:⑴用豪壮的情调抒写胸中块垒: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党争猛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
来黄州之前,因“乌台诗案”他曾下狱,险遭杀身之祸。
但他如何说是个旷达的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
这首词确实是他这种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胸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明显不同。
这首词的豪壮情调第一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
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宽敞视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专门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那个地点显现过的许多威武雄壮的战争故事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向往。
因此词人开始查找英雄们的遗迹,同时果真找到了,这确实是“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周郎,是词人心中最景仰的英雄,但那个地点只是先埋伏一笔,暂不展开写,接着就来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毫无疑问,词人写到那个地点,一定会兴奋专门,会想到当年赤壁鏖战的壮阔场面。
然后用慨叹语“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轻轻结住,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如此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止不住内心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词中的豪壮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
词的上片将“周郎”和“赤壁”并称,差不多确信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性作用,说明了词人对他的景仰;到下片再着力写他的才华和功勋,英雄形象就变得格外鲜亮了。
一开始就提到“小乔初嫁了”,这一笔看起来显得突兀,却有词人的深意在:一是说明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年纪专门轻;二是以美女衬英雄,更足以表现他当时的春风中意;更为重要的是,小乔之姊大乔系孙权之嫂,因此周瑜跟孙权外托君臣之义,内有葭莩之亲,能取得孙权的绝对信任,这是他能够建功立业的一个重要条件。
接着又以“雄姿英发”来描画周瑜的动人姿貌和出众才华,说明他的确是能担当大任的英霸之器。
以上两句差不多上铺垫,下面两句才是要紧的:“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查
小组合作学习的氛围比较好,同学基本上参与了讨论、思考。但展示提升时学生讲解的语速、表情、体态有等加强。
当堂检测
《南乡子•黄州临皋亭作》——苏轼
晚景落琼杯,照眼云山翠作堆。认得岷峨春雪浪,初来,万顷蒲萄②涨渌醅。
春雨暗阳台,乱洒歌楼湿粉腮。一阵东风来卷地,吹回,落照江天一半开。
但是,提前预设的题目有些多,部分学生为了做题而读诗词,偏离了文学最本真的无功利性的美的欣赏。真正的文学学习与考试无关,而是出于一种美的欣赏与感悟。
集体备课教师签名
马炳均、韦亚君
模仿“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节目,每位同学给苏轼写一段颁奖词。
板书设计
虚实结合 一语双关:自然风雨、政治风云
水调歌头 用典、动静结合 定风波 以小见大:生活小事见大哲理
泰然自若隐逸、旷达
反思与评价
《经典咏流传》传唱《定风波》创设氛围,引领学生走进诗词,合作探究与展示提升的环节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从中同学也感悟到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最后回归高考诗歌鉴赏的题目,实现知识点的迁移。
2.“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的内涵是什么?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
3.“也无风雨也无晴”中“风雨”和“晴”的深层含义是什么?这句诗写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感悟?
4.本词以一场自然风雨实写人生风雨、人生态度,不细细品味,难揣其意,大家思考,词人运用了什么手法做到的?
每组找一学生代表上讲台书写展示
2.“一千顷,都镜净,倒碧峰。”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3.鉴赏词句,请分析“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的深层含义。
4.“堪笑兰台公子……千里快哉风”,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何好处?
学生分组讨论,每组找一名同学作代表回答
引导学生思考,提高合作探究与口头表达的能力
展示提升
1.“一蓑烟雨任平生”中“烟雨”有什么深刻含义?
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为高二的纯文科班,学生对文学诗词比较感兴趣,也有一定的积累。但大部分学生不爱思考,喜欢跟着老师亦步亦趋,缺乏自主学习分析的能力。另外,还有很多学生不喜欢在课堂学习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在学习中显得内敛、不主动。
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1.加深对苏轼的了解。
2.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把握全诗的内容、主旨调歌头.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录音朗读
听《经典咏流传》唱《定风波》
学生听录音后朗读
营造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引导学生理解词中深意。
自主学习
掌握字音、字词意思
自行翻译全词
学生结合注释完成
为深入鉴赏词句做好准备
一查
学生能够自主学习,课前用字典查阅相关字词意思
合作探究
1.作品描写的重点不在快哉亭的本身,在它周围的广阔景象。作者起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3.学习苏轼宠辱不惊、笑对挫折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
教学难点
与词人的身世联系起来体会诗歌的表情达意。
教学环节
教学内容及过程
师生活动(含三查落实)
设计意图
课前延伸(导学案)
1.深入了解词人,知人论世;
2.结合课文注解及相关问题,解读课文。
课前预习
完成学案
提高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能力
E.本词描写的自然景观阴晴不定、神奇瑰丽,直接抒发了词人对身世际遇的感慨。
2.本词上阕写景运用了虚实结合的艺术手法,请简要分析。(6分)
作业检测,提问同学
学以致用
三查
大多学生能够做到学以致用,比较好地完成了相关的高考模拟题目,但可能只是为了做题而读诗词,脱离了诗词最原本的无功利性的美的欣赏。
课后提升(作业设计)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南乡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琼杯,玉制的酒杯,亦用以美称酒杯。
B.“岷峨”指四川岷山、峨眉山,苏轼常常在诗词中用“岷峨”代指家乡。
C.下阕前两句“暗”和“乱”两字写山上春雨忽至,营造了悲凉清冷的氛围。
D.下阕后三句描写骤雨复晴的景色,东风吹散云雨,落日的余晖染红了半边天。
小班化高效课堂教案模板
课 题
《苏轼词两首》之《水调歌头》《定风波》
教材内容分析处理
本课为苏轼的两首词,前面学生已经学过苏轼的诗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初中学过《记承天寺夜游》等等,关于词人,大部分同学有一定的了解。而本课引导学生更深入了解词人,用歌曲等令学生走入诗词中,深刻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