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说课稿

合集下载

(完整word版)定风波说课稿

(完整word版)定风波说课稿

《定风波》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苏轼的《定风波》。

下面我将从以下七个方面谈一谈我对这篇课文的理解、教学设计及其依据。

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定风波》是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必修四第二单元的第二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

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苏轼词两首》都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

其中的《定风波》词人以春日途中遇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淡然、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习该词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陶冶性情,追求高尚的人生旨趣。

2、说学生情况这篇课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

在高一阶段,学生在必修一学习了现代诗歌,必修三了解了唐诗。

在以往教学中,学生对古典诗歌的意象,意境、表现手法有一定了解。

学生们对苏轼这位词人并不陌生,而高中阶段也是学生们遇到抉择和人生逆境更多的阶段,这首词对于引导他们面对人生困境有着一定的意义,因此,在教学上可以侧重于对词人情感的探究,引导学生理解词人的人生态度。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提倡“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并重的教学理念,并结合单元目标、本词特点、学生实际情况,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一) 知识目标:了解本词写作背景和苏轼生平与思想;学习其表现手法.(二)能力目标:1、学习“知人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提高学生鉴赏诗词的能力。

2、抓住关键字词,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理解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引导学生正视人生旅途上的“风雨”,塑造健全的人格.三、说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新课标将诗词教学的目标定位于在“了解诗词的基本特征和表现手法的基础”上,“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高人生境界"的层次,鉴赏唐诗宋词是一个用心灵去探寻美的历程,需要用心灵去贴近它,去感觉它艺术境界的美妙.结合本词特点,我确定:教学重点是:抓住关键字词,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能够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文学鉴赏能力;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培养面对困难、挫折的乐观精神。

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和理解;2. 诗中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的分析。

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中深层次情感和哲理的把握。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激发学生兴趣:提问学生熟悉的古代诗人,如李白、杜甫等,引导学生思考古代诗人的生活和创作背景;2. 简介《定风波》的背景:东晋时期,作者陶渊明身处乱世,追求田园生活的宁静与自由;3. 引导学生关注诗题“定风波”,提问:诗中的“风波”指的是什么?作者通过这首诗想要表达什么情感?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的大意,体会诗中的情感;2. 要求学生圈点批注,标记出生僻字词和不理解的地方;3. 鼓励学生查阅资料,了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三、合作探讨(2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 各组挑选一名代表,分享讨论成果,互相交流学习;3.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

四、课堂讲解(15分钟)1. 讲解诗文中的生僻字词和难懂句子;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如诗中的“风波”寓意人生困境,作者以“定风波”表达自己面对困境的豁达态度等;3. 讲解诗人的创作背景,体会诗文中的时代精神。

五、课堂练习(10分钟)1. 要求学生背诵诗文;2. 选取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让学生进行模仿创作;3.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成果,互相评价、学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和课堂练习等环节,让学生全面理解《定风波》的诗意、情感和艺术特色。

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教案:高中语文《定风波》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定风波》。

2. 分析并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3. 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提高文学素养。

教学重点:1. 诗句的理解和背诵。

2. 诗中意境和情感的分析。

3. 文学鉴赏方法的运用。

教学难点:1. 诗句的深层含义解读。

2. 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1. 教材《定风波》。

2. 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古诗文,提醒大家关注诗文中的情感和意境。

2. 提问:大家认为一首好诗应该具备哪些特点?二、新课内容展示(15分钟)1. 介绍《定风波》的背景和作者苏轼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逐句解析《定风波》的诗句,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含义。

3. 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变化。

三、文学鉴赏方法讲解(10分钟)1. 介绍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包括意象分析、情感分析、手法分析等。

2. 示范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定风波》中的具体诗句。

3. 引导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自主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四、课堂练习(10分钟)1. 请学生背诵《定风波》。

2. 请学生运用文学鉴赏方法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并与同学进行交流。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句的理解和背诵的重要性。

2. 推荐相关的文学作品,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阅读和鉴赏。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难度,确保学生能够理解和欣赏诗中的意境和情感。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引导他们运用文学鉴赏方法自主分析诗文,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教案:高中语文《定风波》六、课堂练习(10分钟)1. 请学生默写《定风波》。

2. 请学生选取诗中的一个意象,分析其作用和意义。

七、小组讨论(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诗句进行讨论。

2. 讨论诗句的意义和作用,以及诗句对整体诗歌意境的影响。

八、分享与展示(10分钟)1. 每个小组代表分享自己小组讨论的结果。

《定风波》说课稿4篇

《定风波》说课稿4篇

《定风波》说课稿4篇《定风波》说课稿1一、说教材。

《定风波》是高中语文必修4第二单元的第5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两首苏词都是在其被贬黄州后而作,其中的《定风波》词人用一件生活小事,以事喻理,表达了词人豁然开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学习该词为了提高学生摸索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达观积极的心理素养。

二、说学习目标。

我根据大纲及教材的要求以及结合本文的特点,现制定学习目标下:1、学会抓住关键词语,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词中寄寓的感情。

2、用心体会,能有感情的朗诵并背诵这首词。

3、理解苏东坡达观处世的态度,领会其旷达乐观、从容淡定的人生态度。

三、说重点、难点、课时。

学习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1课时。

四、说教法。

本课拟采取诵读法、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词与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

五、说学法。

为便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结合所采用的教学方式,故引导学生作如下准备:1、充分预习:主要包括疏通文字,熟读课文;了解本词写作背景,作者生平。

2、反复诵读:通过反复的朗读,对词这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3、小组讨论,分析评价:主要是通过重点难点加深对作者思想感情变化和人生态度的认识与理解。

六、说过程。

(一)首先,导入新课。

列出有关苏轼的资料让学生猜测是哪一位词人。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二)学生独学,圈点、勾画、思考,自己完成导学案“自研自探”环节中的问题。

1、写作背景。

2、苏轼被贬官的路线图:3、诵读全词,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狼狈,遂晴,吟啸,芒鞋,一蓑,烟雨,料峭,萧瑟。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面对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和乐观精神;(2)学会在现实生活中保持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字词解释和翻译;2. 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的分析;3. 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探讨。

三、教学难点1. 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的把握;2. 古典诗歌的鉴赏方法和技巧的运用;3. 苏轼的思想内涵和时代背景的关联。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回顾苏轼的生平事迹,引入《定风波》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歌,理解字词含义,翻译诗句,感知诗歌的意境。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意境和表现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成果,进行讲解,重点解析诗歌的深层含义和主旨。

5.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6. 总结提升:引导学生总结诗歌的主旨思想和苏轼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人生态度。

五、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2. 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鉴赏文章;3. 调查苏轼在其他文学作品中的表现,与《定风波》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课堂讲解和课后作业等环节,使学生对《定风波》有了深入的理解和鉴赏。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学生在欣赏古典诗歌的能够理解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对苏轼的文学地位和人生哲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提高了他们对古典诗歌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

高中语文《定风波》教案和说课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3)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和常见的文言虚词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3)学会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激发对古典文学的热爱;(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定风波》的诗意和意境;2. 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3. 文言文阅读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2. 诗人的情感态度的把握;3. 将诗文内容与现实生活相结合。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2)激发学生对苏轼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世界。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歌大意;(2)引导学生关注诗中的意象和意境;(3)帮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关键词语、句子;(2)分享各组的学习心得和感悟;(3)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说文解字:(1)解释诗中出现的生僻词语;(2)分析诗人的用词特点;(3)引导学生体会诗词的美感。

5. 情感共鸣:(1)引导学生感悟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3)教师总结并进行情感教育。

6. 课堂小结:(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鉴赏的方法和技巧;(3)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阅读古典文学。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定风波》;3. 推荐一篇其他苏轼的诗词,下节课进行分享。

六、教学评价1. 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2. 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解释生僻词语;3. 学生能够分析诗人的情感态度,联系现实生活,有自己的感悟;4.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文言文阅读方法,阅读其他古典文学作品。

《定风波》说课稿

《定风波》说课稿

《定风波》说课稿一、说教材《定风波》是必修四第二单元的阅读教材。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宋词从整体上可分为婉约和豪放两个流派。

本词即为豪放派大家苏轼的代表作品。

文本中通过对出行遇雨这一件小事的描写,表现了词人旷达超逸的胸襟,并表达了词人坦然面对人生的风雨,不畏坎坷,宠辱皆忘、超乎物外的旷达的情怀。

在学习文本时,我将引导学生学习苏轼在困难坎坷面前豁达的心胸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因为这首词不仅具有极高的文学审美价值,也具有极高的精神审美价值。

因为必修二《赤壁赋》及本单元《赤壁怀古》的学习,学生对苏轼及其作品的风格有了一定的了解,通过对这一课的学习,学生将会加深对以苏轼为代表的豪放词风的认识和理解。

根据教材,文本,以及学生的情况,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计划一课时完成。

【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熟读成诵;2、思考探究,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

【教学难点】引领学生直面惨淡的人生,正视境遇的坎坷,让他们学会拥有像苏轼一样在困难坎坷面前的豁达的心胸。

二、说教法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与要求,使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诵、背诵、默写,培养学生欣赏宋词的基本能力,提升自身的学习情趣和人文素养,本课在教学时我将采取诵读指导法、问题教学法、点拨教学法和比较教学法四种形式。

(学生在诵读时,在诗歌的语气、语调和节奏方面,应给予一定的知道,这样能更好地体会苏轼在词中所要表达的情感。

在设计问题时,将会通观全篇,逐步引导,逐渐深入,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由于词的语言比较凝练,词的创作经历过一个由形式到内蕴的过程,所以针对有些问题,需要适时适当的点拨。

)三、说学法1、朗读与背诵相结合的方法(诗词贵在吟诵,通过充满声情的反复的朗读,可以触发学生的的情感体验,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体验”的平台,从而进一步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考虑到课堂时间有限,课前应给学生强调预习。

)2、独立思考法(设计问题时,应考虑有一定的梯度性,不是所有的问题都适合讨论,有些简单的或稍难的,能够独立完成的,则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完成。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定风波》篇1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检查阅读,点评指正。

1、抽查朗读。

2、其它学生点评,比较。

三、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1、齐读小序。

2、思考: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3、具体分析。

(1)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2)地点:沙湖道中谪居黄州的背景:(学生先讲,教师总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3)天气:雨,晴。

(4)人物:雨具,同行,余雨具,借代,拿这雨伞的仆人。

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

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5)故,交代写作缘由。

四、再读诗文,鉴赏形象;理解思想,学习手法。

1、生齐读。

2、讨论:读完这首词,那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3、探讨表现手法。

(1)再读语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词人“回首”的是什么?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这也是我们这首词写法上最大的特色——以小见大。

4、小结:再大的风雨,再多的困难,词人都能坦然面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说课稿《定风波》说课稿1各位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定风波》。

下面我将从“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这三个维度来分享我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定风波》选自人教版必修四第二单元第五课,是宋代豪放派词人苏轼的词作,此词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一件小事儿,传达出作者豁达、乐观的精神,奇妙的感觉跃然纸上,洒脱的人生展现在读者的面前。

这个单元主要是学习宋词,在诵读中丰富学生的感悟,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二、说学情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高二年级的学生,他们计算机应用水平较强,可轻松运用信息化技术手段合理利用网络资源,具有一定的文学鉴赏水平,但他们自我意识强,深层次理解文学作品内涵有一定难度,在教学中,需要将诵读贯穿于整个课堂,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2.合作探究,体会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朗读诗词,体会诗歌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3.感受作品旷达的意境,体会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善于鼓舞学生是教育中最宝贵的经验”,所以说,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我们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情况。

基于以上分析,我制定了本节的教学重点为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教学难点是感受作品旷达的意境,体会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

五、说教学方法苏联教育家指出:选择对某节课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最优化的核心问题之一。

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法(听音频);朗读法(指名读、分组读);合作探究法。

下面我将介绍我的教学过程,这也是我本次说课最为核心的环节。

六、说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本节课我将创设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环境进行探究式学习。

在导入环节我采用的是温故知新法,以接龙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所学过苏轼的诗词。

学生会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苏轼的一首诗词,看看这首诗词苏轼又为我们展现了怎样的画面呢?这时板书:定风波—苏轼。

这样的导入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以及对诗词的回顾,产生对诗词的学习兴趣,初步营造较为活跃的课堂氛围。

(二)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是赏析__的前提,通过初读,可以使学生初步了解将要学到的基本内容,了解__大意及思想意图,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形成整体感知。

首先,我会播放伴乐,进行有感情地范读;接着,我会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让学生谈感受,“说一说你读出了什么?”学生能够在大声诵读中,感受作者的积极与乐观。

这样的设计能让学生对诗歌有整体的把握,为后面环节做铺垫。

(三)深入研读接下来我将引领学生沿着品读、体会、探究、思索的思路进一步解析课文。

1.学生自读小序,我会设置这样的问题:从小序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这个问题比较简单,学生能够知道小序中写了作者遇雨的小事,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人物:拿着雨具的仆人和苏轼。

2.接着,为了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我出示写作背景。

《定风波》这首词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第三年所作。

3.然后通过品析词句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你们是从哪里感受到苏轼积极、旷达的人生态度的?以语文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这时书写板书:旷达。

讨论之后请小组代表来进行分享交流,同学们能够找到相应的语句:①“沙道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我会顺势提问:作者和同行人遭遇了怎样的雨呢?明确:“同行皆狼狈”“穿林打叶声”能感受到雨很大。

②“莫听”“何妨”这两个词语也可以体会到作者的乐观,途中遇雨,作者仍安然处之,“我行我素”。

顺势书写板书:莫听,何妨。

③“竹杖芒鞋轻胜马。

”穿着草鞋、杵着拐杖在大雨中行走,仍比骑马觉得轻松。

并不是作者身轻,而是心轻,体现了作者超然外物的精神。

书写板书:轻。

④“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雨过天晴,回去吧,管它是风雨还是放晴。

4.最后,我会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从表现手法上鉴赏诗歌。

“看来同学们都已经体会到作者的旷达的人生态度,同桌交流:作者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呢?”得出诗词中运用了“双关”和“以小见大”的手法。

“双关”——“风雨”指的是途中所遇到的风雨,也是人生当中遇到的挫折。

“以小见大”:一件小事却传达出独到的人生感悟。

(四)延伸作业语文教学没有明确的终结点,而是引导学生从这个问题走向另一个问题。

促使学生将学习延伸到课外,从这一学科延伸到其他学科,构建起大语文学习观。

所以我的拓展延伸和小结作业环节设计为:手绘苏轼遇雨的情景,进行展示,感受作品旷达的意境,体会作者旷达的人生态度。

小结为全班齐读诗词,结束课堂。

作业为背诵诗歌;完成手绘图,下节课分享。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考官的耐心聆听!《定风波》说课稿2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定__》是粤教版普通高中语文选修1第三单元第2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

这个单元学习宋词。

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

而《苏轼词两首》都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

其中的《定__》词人以道中遇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乐观、坦然、旷达的人生态度。

学习《定__》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从而陶冶性情。

2、学情分析:对于高二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已接触过宋词,对词的格式和作用已有了一定的了解。

但实际上仍停留在肤浅的认识上,另一方面他们又担负着艰苦的应考任务。

因此__教学既要立足于课文解读,也要着眼全局,使学生通过__学习,加深对苏轼词以及豪放派词的理解,学会一些诗词鉴赏的方法。

班上学生的语文水平参差不齐,对__的理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要求学生一定要预习,朗诵,讨论。

3、教学目标:鉴于以上对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再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学习通过“知人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

(2)学习词中的象征、一语双关等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能力。

(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分析的能力。

情感目标:(1)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个性。

4、教学重点:掌握象征,一语双关的艺术手法,体会作者面对挫折时的人生态度。

5、教学难点:理解词中“风雨”“晴”的象征义以及“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层意蕴。

二、说教法: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诗歌教学中,我坚持启发性教学原则,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

因此,本课将会采取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三、说学法: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法坚持要符合学生实际,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导地位,因此我会指导学生采用: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预习要求: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布置学生在课前诵读《定__》,结合苏轼的第一首词《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了解苏轼其人,以及从注解和序了解该词的主要内容。

在这节课里,我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5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约2分钟):导入新课:同学们,吃大餐的经历相信大家都有,在的酒席上,菜色变化多样,年年新,月月新,但有一道名菜,原材料是猪肉,它的地位永远也不会变,而且这道菜总是要人们千呼万唤才肯出来,大家猜猜这是什么菜。

(扣肉)对,就是扣肉,它在历史上还有另外一个名“东坡肉”,相传是苏东坡被贬黄州时研发的一道名菜。

由此可见,苏轼虽然被贬,但在穷困的生活上仍是充满快乐的。

他为什么还能快乐?而这些快乐是如何在词中表现出来的呢。

现在请全班学生集体背诵苏轼《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设计意图:以东坡肉导入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对苏轼生平有更多的了解。

同时通过背诵,检查学生对苏轼这首词的掌握,能够复习这首词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写作背景,为下面的知人论世鉴赏方法做铺垫。

环节二(约5分钟):全班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我会指导学生朗读时应注意的读音、节奏,示范朗读技巧。

指导:1、读准字音例如:同行(xíng)吟(yín)啸(xiào)一蓑(suō)2、读出节奏这首词朗读时应采用二二三拍,有些词语应做到抑扬顿挫,文句要有舒缓轻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

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结合课文注释,疏通这首词的大意。

上片写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啸,一边悠然地走。

竹杖和芒鞋轻便,更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我披着蓑衣,只管在风雨中度过一生。

下片写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冷。

山头初晴的斜阳却迎向我。

回头望一眼刚才风雨大作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用文字来述说时,尽可能把作者乐观、坦然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

环节三(约6分钟):新课标要求学生多读,美读。

朗读实质上是读者与作者借助文字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

多朗读才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内心情感。

在这个环节里,我仍然是要努力完成美读这个教学目标。

经过环节二的疏通大意后,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名家的范读,指导学生如何带感情的朗诵,然后学生再各自朗诵,从中请几位学生示范,以便其他学生点评。

最后全班一齐朗诵。

环节四(约25分钟):让学生互相讨论以下的3个问题:(1)大雨滂沱,作者为什么会说“竹杖芒鞋轻胜马”?(2)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3)“也无风雨也无晴”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在学生理解这首词的大意后,我会让学生思考问题1作者为什么会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会引导学生理解“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落魄的标志,而骑马的当然属于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

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在雨天走路是不可能比骑马更轻便的?但,正是“轻胜”一词把作者那种在风雨中坦然旷达、潇洒闲适的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学生了解苏轼的穷困处境和人生态度之后,我再让学生赏析“一蓑烟雨任平生”。

在这一句里,我会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烟雨”,“任”这两个词。

“烟雨”和下片的“风雨”一样,一语双关,既是指自然界的风雨,又指人生旅途中的风雨,它象征人生中的逆境。

“风雨”与下片中的“晴”是相对的,“晴”既是指天气“风和日丽”,又指人生春风得意的顺境。

“任”写出任凭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仍是岿然不动。

“任”字很好地表现了作者在风雨中镇定自若、吟啸自乐的旷达心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