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样品作业指导书-范文模板 (9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样品作业指导书

篇一:样品管理作业指导书

样品管理作业

指导书

编辑:审核:批准:

一、目的

对样品的接收、流转、贮存、处置以及样品的识别等各个环节实施有效的质量控制,以确保检测样品的有效性和完整性,从而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二、使用范围

适用于实验室样品的接收、流转、贮存、处置、识别等管理。三、职责

样品管理员应按照作业指导书对样品实行流转。四、工作程序 4.1 样品来源

4.1.1由客户方或业务部提供的样品。 4.1.2由现场测试人员提供的样品。4.2样品的流转 4.2.1样品的接收

4.2.1.1 对于“4.1.1”类样品由客户方或业务部交接到样品管理员手中,样品管理员核对样品信息(外观、数量、规格、资料的完整性等),参照《样品采集和保存作业指导书》检查采用的包装或容器是否符合要求,并按照《实验室内部编号规则》进行统一编号并贴上《样品标签》(用“待检”“未检”“检毕”加以标识),无误后将样品信息登记到《样品流转记录表》并在接样人一栏签字确认。

4.2.1.2 对于“4.1.2”类样品由现场测试人员交接到样品管理员处,样品编号由现场采样人员按照《实验室内部编号规则》进行编号,样品管理员接到样品后进行核查,核对样品信息(样品性状、数量、规格、唯一性标识等),无误后将样品信息登记到《样品流转记录表》并在接样人一栏签字确认,并在《土壤采样和交接记录》或《底质(底泥、沉积物)采样和交接记录》或《大气环境采

样和交接记录表》或《地表水采样和交接记录》记录表中接样人处签字。

4.2.2样品分发

4.2.2.1样品管理员填写《检测任务单》,主要对样品分发的样品数量,检测

方法,状态及实验完成时间等信息进行填写,填写完后样品分发到各岗位,并

要求收样人员在《检测任务单》上签字确认已收到所需样品数量及检测方法,

样品状态,实验完成时间等信息。

4.2.2.2 各岗位收样员在收到样品时,应检查样品名称、规格数量等信息,确

认无误后在《检测任务单》签字。 4.3 样品的贮存

4.3.1检测人员在样品试验完毕后,应在试验完毕样品上标明“检毕”状态,

以示完成。根据客户要求需要样品进行留样处理的,将剩余样品交给样品管理员,并填写《保存样品登记表》。

4.3.2易燃、易爆和有毒的危险样品应隔离存放,做出明显标记。

4.3.3易产生交叉污染的样品应做出标识,分开存放,如挥发性和半挥发性有

机物。

4.3.4样品保存期限

4.3.4.1所有气体样品,在分析完后全部清除;特殊样品除外。

4.3.4.2所有水的样品,在分析完后寄出报告一星期后清除;特殊样品除外。

4.3.4.3所有土壤样品在分析完后一个月后清除。客户有特殊要求除外。注:

土壤样品按《土壤样品制样作业指导书》中要求进行保存。 4.4 样品的保密与安全

4.4.1 本实验室严格按与客户签订协议或有关规定进行样品的检测,贮存与处理,严格执行《保护委托方机密和所有权程序》,对客户的样品、技术数据及

有关信息负有保密责任,留样期内的样品不得以任何理由挪作它用。 4.4.2 对有特殊要求的样品,应做出相应安排,包括样品接收、流转、贮存、处

置及技术数据的管理,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保证样品的完好及机密性。 4.5相

关记录

4.5.1《样品流转记录表》

4.5.2《土壤采样和交接记录》《底质(底泥、沉积物)采样和交接记录》《大气环境采样和交接记录表》《地表水采样和交接记录》 4.5.3《检测任务单》

4.5.4《保存样品登记表》

篇二:样品管理作业指导书1

文件编号:

样品管理作业指导书

1. 目的:受控号:版本:第1版第0次修订第 1 页共 1 页

对本中心使用的标准物质及由标准物质配制而成的标准储备液在其使用和保管

过程中进行质量控制,保证标准物质和标准溶液的量值准确、可靠和可溯源性。

2. 适用范围:

适用于对本中心使用的标准物质和由标准物质配制而成的标准储备液进行期间

核查。

3. 样品采集和编号

3.1样品采集

3.1.1样品采集是样品管理的重要环节,为了确保采样的科学公正,必须按照

标准或作业指导书规定的方法和要求,遵从随机抽样的原则,使样品具有真实

代表性。

3.1.2样品必须由2名以上专业采样人员或接受该项检测任务的专业人员采集。采样过程中接触的采样工具、包装容器不能影响分析结果。

3.1.3采样完成后,应立即确认其检测的符合性,并对其进行清楚、牢固的标识。

3.1.4样品一经标识,应立即进入受控状态,防止更换。

3.2 样品编号

3.2.1抽(采)样品由样品采集人员对采集的样品进行编号,编号应具有唯一性,职业卫生采集样品由分类代码Z加七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前四位数字为年份,后三位数字为样品顺序号;其余样品用七位阿拉伯数字表示,前四位数字为年份,后三位数字为样品顺序号

3.2.2质量管理办负责委托送样、考核样品的编号,采取阿拉伯数字与大写英

文字母结合的方式,前四位数字为年份,后面加一大写英文字母W、K等,其后三位数字为样品顺序号。

4.样品封装运送

4.1每一份样品应当进行适当的单独封装,防止样品发生外漏、混杂等。样品

包装容器上应贴上标签以便识别样品,标签内容应包括编号、样品名称、采样地点、采样时间、采样人等。

2019-iso作业指导书-范文word版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iso作业指导书 篇一:ISO生产作业指导书 预应力筋下料 1.有严重局部弯曲、锈蚀、夹皮、缺陷的钢筋不能使用,不同厂家、不同级别 钢筋不得混用。 2.切割用于定长用的定位卡不得松动。 3.同批预应力筋下料长度相对误差值小于15米1.5mm、大于15米2.0mm。 4.端面应平整,不得有飞边、毛刺。 5下料后的钢筋,按品牌规格分堆存放,并作好标识,以免混淆,同时一防止 油污。 6试验室采用随机抽样的方式,按规格每周抽检3根,检查下料长度。 螺旋筋冷拔 1. 冷拔用的钢筋需符合GB701《低碳钢热扎圆盘条》的有关规定,并经检合格,其直径不宜大于8mm,圆盘条应先除氧化铁皮,再冷拔。 2. 为了保证冷拔钢 丝质量,各种量具必须按期送交计量部门检定每天检查拔丝模(即拔丝孔)尺寸,及时清洗拔丝孔以减少拔丝阻力,做到产品截面圆度好、尺寸准确,拔丝孔符合成品要求,误差为-0.1~+0.2mm,由试验室每日随机抽检冷拔后拉丝直径,隔日按规格各抽3根拔后直径检测强度。 3. 拔丝机的具体操作应遵守《拔丝机安全操作规程》。 4. 操作前钢筋头部先用轧尖机轧小,使穿过模具长度有250mm以上进行试拔2,并用游标卡尺或千分尺测量钢丝的直径,检查是否符合规定,否则拔丝模应更换。遇到扁圆的、带刺的、太硬的、潮湿的钢筋不能勉强拔制。 5 .短钢筋可用对焊机焊接后进行拔制。

6. 冷拔后直径为6.0mm,误差为-0.1~+0.2mm。 7. 钢丝冷拔完成后应逐盘检查外观质量,钢丝表面不得有裂缝,机械损伤及明显的油污存在。按产地规格分区堆放。 预应力筋镦头 1.预应力筋采用高频电热镦头机自动镦头。每班工作前先用短刚筋试镦,调节有关参数,按GY-05,表2镦头夹具端面与顶压头距离的规定调整,使镦头外形圆整,不歪斜,不开裂,才 2.每天抽样不小于10根送检,按照镦头强度不小于材料本体标准强度95%进行检查。在钢筋更换品牌和批次时,必须取样不小于2根,送试验室检验,在发现镦头强度或外型尺寸有问题时,应及时查找原因,不允许不合格的镦头钢筋流如下一工序。 3.预应力筋镦头后,按品牌规格分堆存放,并做好标识,以免混淆。 4.镦头机具体操作应遵守《镦头机安全操作规程》。 骨架滚焊 1.主筋滚焊前应进行等长编组,同一官桩的主筋的长度相对误差值不大于 L/4000螺旋筋预先在方线盘上缠好,并同时进行除油污处理。 2钢筋骨架(笼筋)应按设计图纸及技术要求进行制作,加密区螺旋筋间距70㎜,非加密区螺旋筋间距120㎜,不得随意变动。 3.预应力住筋及螺旋筋的焊接应有一定焊接强度要求,但不宜过烧。试验室对每天生产的每种规格笼筋定期抽检。 4.钢筋骨架成型后,各部分尺寸应符合以下要求:a)主筋间距偏差不得超过: b)螺旋筋间距偏差,不得超过+10mm。 5螺旋筋焊接时,应注意观察,如发现焊点开裂脆断,则不得再用。并及时调整电流,采取纠正措施。 6.两端没焊的螺旋筋用细扎丝绑扎均匀,最后一圈螺旋筋距端头4~5mm,松散的焊点,也要补扎固定。如松散较多,不能再用,则拆掉重焊。 7.笼筋加密区长度及数量规定:对于小于16m的笼筋只头尾加密1.5m~2.0m,对于大于16m的笼筋除头尾加密以外,中间部分以每隔5m左右加密1.5m。 8.吊运钢筋骨架,要求轻吊轻放,平顺,避免变形,要求钩住主筋,不能钩螺旋筋,以免吊散。 9. 骨架堆放应注意以下几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