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指导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

新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教案篇一:新科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新科教版六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1.2实验课题:研究杠杆实验目标:通过实验研究杠杆的秘密。
实验器材和药品:铁架台杠杆尺钩码实验设想:杠杆是否省力跟用力点和阻力点到支点之间的距离有关。
实验过程:1.认识器材。
2.组装设置。
3.变换支点位置进行试验。
现象观察:省力的情况有一种,费力的情况有一种,不省力也不费力的情况有一种。
实验结论:力点到支点之间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省力。
反之费力。
力点到支点之间的距离和支点到阻力点相等,不省力也不费力。
1.3实验课题:天平的使用实验目标:通过实验熟悉天平的构造,使用步骤和注意事项。
实验器材和药品:天平砝码实验设想:天平是根据杠杆的原理制作的实验过程:1.认识天平的组成部分。
2.学习用天平称量。
现象观察:1.天平由底座、托盘架、托盘、标称、平衡螺母、分度盘、游码组成。
2.称物体时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实验结论:天平可以用来称量物体的重量。
1.4实验课题:研究轮轴作用实验目标:认识轮轴是一种省力的机械。
实验器材和药品:简单机械试验盒钩码实验设想:定轮轴能够省力。
实验过程:1.组装一个轮轴。
2.在轮上用力,轴上挂重物。
在轴上用力,轮上挂重物。
现象观察:在轴上挂重物测力计读数小,反之则大。
实验结论:轮上用力省力,轴上费力。
1.5实验课题:研究定滑轮、动滑轮的作用实验目标:知道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动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而且省力。
实验器材和药品:简单机械试验盒钩码测力计实验设想:定滑轮不能省力,动滑轮能省力实验过程:1.组装定滑轮。
在滑轮上挂物体。
在另一端用测力计提起重物,读出测力计的读数。
2.组装动滑轮。
在滑轮上挂物体。
在另一端用测力计提起重物,读出测力计的读数。
3.把两次的读数进行对比。
现象观察:用定滑轮提起重物的读数大。
用动滑轮提起重物的读数小。
实验结论:1.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不省力,动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而且省力。
(完整word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步骤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步骤一、实验名称:杠杆实验实验目的:知道杠杆有三个点,收集并认识杠杆省力和费力,不省力也不费力的规律。
在实验中体会到收集数据的重要意义,并且意识到相互合作的重要性。
实验材料:杠杆尺钩码实验步骤:组装杠杆尺实验装置,调整平衡。
自主确定两端钩码的位置和数量.在杠杆尺两端相应位置挂钩码,使杠杆尺平衡。
观察用力点和阻力点与支点的位置关系。
总结规律:注意事项:每次在杠杆尺两端挂钩码时每端只选一个点挂钩码,便于比较。
二、实验名称:轮轴的秘密实验目的:掌握轮轴的构造,明白轮越大越省力。
了解轮轴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研究简单机械的兴趣.实验材料:轮轴、细线、钩码实验步骤:把一定数据的钩码挂在轴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
在轮上也挂上钩码,看成是我们用力的大小,通过反复比较轮上钩码和轴上钩码的数量进行分析。
注意事项:在轮和轴上穿线的方向正好使线落在轮和轴的槽里.三、实验名称:定滑轮和动滑轮实验目的:知道定滑轮固定在一个地方,不能随着物体的移动而移动。
知道动滑轮不固定,可以随着重物的移动而移动。
了解定滑轮和动滑轮的作用不相同。
实验步骤:(1)用铁架台做支架,安好定滑轮,在定滑轮上挂一根绳子,在绳子的两端任意挂上一些钩码,当绳子的两端的钩码数相同,同此可以说明定滑轮不能省力。
改变用力方向(2)用铁架台做支架,把绳子的一端固定在支架上,绕过动滑轮向上提(用测力计或橡皮筋),动滑轮下挂重物,可以说明动滑轮省力不改变用力方向。
实验材料:滑轮、铁架台、一根绳子注意事项:在使用动滑轮时提起物体的重力不能超过测力计称量范围的二倍.四、实验名称:滑轮组实验目标:1、能够利用动滑轮和定滑轮组成滑轮组,2、通过实验数据的比较,知道滑轮组既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
3、通过探究实验知道滑轮组中动滑轮越多越省力。
实验材料:铁架台、滑轮、长线、钩码、测力计实验步骤:1、小组合作组装滑轮组,测试一个钩码的重力,测试用滑轮组提起这个钩码用的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教学指南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教学指南介绍本实验教学指南旨在帮助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教师进行实验教学的准备和指导。
通过实验教学,学生将能够亲自动手、观察、实践和探索,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实验目标本教学指南的实验目标主要包括:-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技能;- 建立学生的科学知识和概念。
实验内容教师可以根据教材内容选择相应的实验进行教学。
以下是本教学指南推荐的几个实验:1. 水的沸点实验水的沸点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观察沸水的现象,探究水的沸点。
- 实验步骤:将水加热直至沸腾,观察并记录温度。
- 实验材料:水、加热设备、温度计。
2. 物体的浮力实验物体的浮力实验-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了解物体的浮力原理。
- 实验步骤:将不同物体分别放入水中观察其浮沉现象。
- 实验材料:不同物体、水、。
3. 植物光合作用实验植物光合作用实验- 实验目的:了解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过程。
- 实验步骤:在不同光照条件下观察植物叶子的变化。
- 实验材料:植物、灯光。
4. 声音传播实验声音传播实验- 实验目的:探究声音的传播方式。
- 实验步骤:利用不同材料制作声音传播器,观察声音传播的效果。
- 实验材料:不同材料(如纸片、纸杯)、声音源。
实验安全注意事项在进行实验教学时,教师需要注意以下安全事项:- 防止烫伤:在进行涉及加热的实验时,要使用隔热手套和适当的防护措施。
- 防止触电:在进行电路实验时,要确保电源和设备的安全使用,避免触电风险。
- 防止溅泼:在进行与液体有关的实验时,要佩戴防护眼镜和实验服,避免液体溅泼伤害。
实验教学步骤为了保证实验教学的顺利进行,教师需要遵循以下步骤:1. 准备工作:了解实验内容、准备实验材料和设备。
2. 实验引导:向学生介绍实验目的、步骤和安全事项。
3. 实验操作:指导学生完成实验操作,引导他们观察现象和记录实验数据。
4. 结果讨论:与学生一起讨论实验结果,并解释相关科学原理。
小学生科学实验操作指导计划

小学生科学实验操作指导计划一、实验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帮助小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步骤,培养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培养对科学的兴趣。
二、实验器材1. 显微镜2. 容器3. 滴管4. 测量器具(如尺子、天平等)5. 温度计6. 火柴或打火机7. 实验剂(依据不同实验而定)三、实验前准备1. 小组分工:将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实验项目。
2. 实验材料准备:根据实验项目的要求,将所需的器材和实验剂准备齐备。
3. 安全知识讲解:提醒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注意安全,例如避免接触有毒物质、小心使用火柴等。
四、实验操作步骤(以下以“观察显微镜下的昆虫翅膀”为例)1. 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实验室服装、戴上手套,并将实验区域保持整洁。
2. 取适量的昆虫翅膀样本,将其放在显微镜玻片上。
3. 调整显微镜:先用较低倍率的物镜观察昆虫翅膀的整体结构,再用高倍率的物镜进行详细观察。
注意调节焦距和光源亮度,确保观察清晰。
4. 进行观察:仔细观察昆虫翅膀的纹理、颜色和结构,并记录下观察到的特征和现象。
5. 结果分析:根据观察结果,提出猜想或解释,并与其他组员一起讨论和比较。
6. 清理实验区域:将用过的显微镜玻片归位,清理好实验区域,确保安全和卫生。
五、实验注意事项1.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需保持安静,遵守实验室规则。
2. 实验前需经过老师或指导员的指导,不得擅自进行操作。
3. 如遇到实验器材损坏或实验剂不足等情况,应及时向老师或指导员报告。
4. 学生在使用火柴或打火机时,应由老师或指导员指导和监督,并确保周围环境安全。
六、实验总结实验结束后,学生应根据实验结果和观察记录,进行总结和思考。
可以提出新的问题,或对实验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和改进意见。
通过这份小学生科学实验操作指导计划,我们将帮助小学生正确、安全地开展科学实验,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科学思维,从而激发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希望这个指导计划能帮助到你们!。
苏教版小学科学实验操作项目及技能要点(六年级)

4.交流各自的推测,并简要说明理由。
2.观察地球构造模型
1.出示地球构造模型,仔细观察;
2.将模型与自己的推测进行比较;
3.明确地球的内部大致可以分为三层:地壳、地幔和地核;
4.结合教材内容,了解更多关于地球内部构造的秘密。
3.自制地球构造模型
1.用不同颜色的橡皮泥制作地球构造模型;
课题:1、各种各样的能量
实验器材: 吸管、剪刀、胶带、记号笔、橡皮筋若干、米尺
实验类型:学生操作
实验步骤
操 作 要 点
1.制作吸管火箭
按书中步骤与要求,制作一个吸管火箭模型。注意不要剪到手,不要乱扔剩余的吸管。
2.制作发射器
1、按书中步骤与要求制作一个简易的发射器。
2、将吸管火箭模型放到发射器上,在吸管下端标记0刻度,然后往下拉吸管火箭,用记号笔在吸管上以厘米为单位依次标上刻度。
操 作 要 点
1.点燃花生米
1、用温度计测量烧杯里水的温度,并作好记录。
2、将花生米小心地穿在铁丝上,并将铁丝固定在木板上,注意高度略低于三角架。
3、用火柴小心地点燃花生米。观察所发生的现象。
2.加热水
1、将三角架放置在点燃的花生米上,并迅速放上石棉网及装了水的烧杯,将温度计悬垂于水中。
2、等花生米燃烧完毕后,读出温度计上的读数,并记录。
5.实验总结
用文字和图示的方法记录实验现象,并作出解释。
6.整理器材
整理器材,保持整洁。
实验结论:蜡烛是固体,点着时因受热熔化成了液体,随着温度的增高,液体又转化成能燃烧的气体。蜡烛在燃烧时,会发光发热,还会生成二氧化碳、水蒸汽、灰烬等新物质。
实验内容:比较能量大小与物体运动的关系(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手册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手册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手册[部分]《工具和机械》单元第二课杠杆的科学1、研究杠杆尺的实验实验材料:底板1块、长支架1个、杠杆尺1根、钩码若干。
(学具中有)操作方法:(1)按学具中的图组装好实验装置;(2)师介绍组装方法及支点、阻力点、用力点的位置及阻力点和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如何测量;(3)在杠杆尺两边各选一个位置分别放上不同数量的钩码直至杠杆尺平衡为止,并记录相应数据到P6记录表中,判断其用力情况;(4)交流分析实验数据;(5)得出结论。
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1、杠杆类工具的比较实验实验材料:撬盖的铁片(或螺丝刀)、开瓶器、夹子(或镊子)、罐头、啤酒瓶。
(自备)操作方法:(1)用撬盖的铁片去撬罐头、用开瓶器开啤酒瓶、用夹子夹东西;(2)在课本P7图上分析三点位置及用力情况。
2、小杆秤的观察与制作(让学生自己做)实验材料:1根长竹筷(称)、螺帽或钩码(重)、粗棉线或钓鱼线、小塑料盘(称)、砝码(50g)、剪刀。
(自备)操作方法:(1)如课本P9图片,把一支竹筷打磨光滑,其中一个螺丝帽或钩码用钓鱼线系好做秤砣;(2)自制一个秤盘,系好三条一样长的细绳并固定在秤杆上;(3)在秤砣与秤盘间选择适当的位置系上一个绳套,作为初次实验的平衡点;(4)利用平衡原理制作托盘小杆秤刻度,在称盘内每次加一个砝码(50克),移动秤砣使秤平衡,并在秤杆的挂秤砣的位置做好标记,直到秤杆用完为止。
第四课轮轴的秘密1、研究轮轴作用的实验实验材料:1根轴、1根销钉、24个钩码、2段棉线、1个底板和1个长支架。
(包含在学习工具中)(或机械实验盒中)操作方法:(1)如学具中的图组装轮轴装置;(2)把一定数据的钩码挂在轴上,看成要克服的阻力;在轮上也挂上钩码,看成是我们用力的大小,直至平衡,反复做4种,并记录实验数据到课本P10表中。
(3)交流分析数据。
(4)得出结论。
2、研究轮的大小对轮轴作用的影响实验(材料准备可能较难)实验材料:添加1个轮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演示实验科学是一门学科,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就对科学有了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在学习科学过程中,有时需要进行演示实验。
以下是六年级科学教材中的实验内容。
一、太阳能加热水实验步骤:1. 准备用于加热水的太阳能板,用油灯罩把太阳能板上的小装置固定。
2. 用水瓶装满水,把水瓶放在室外的太阳能板之下。
3. 取水的温度,观察太阳能板在加热后水的温度是否上升,记录出来,然后将水瓶放置于太阳能板之外继续取温,以比较加热后与未加热前的差别。
4. 再观察太阳能板加热在阴天的效果,记录出温度的变化趋势。
二、气压受力的实验实验步骤:1. 准备一个封口的空气室和一个真空室,用压缩空气泵将一端中的气体压缩,另一端抽出空气,使其气压发生变化。
2. 用显微镜观察不同气压下空气室的表面,阐明气压受力的作用原理。
3. 用它把一个小气球放在其中,观察各种气压对气球大小的影响,比较以前和现在受力情况;4. 再准备一个塑料杯,在上面钉上一个大星形钉,用它来说明气压受力的影响。
三、植物阳光试验实验步骤:1. 准备3束相同数量并株型相似的大豆苗,都放置在室外不同的环境下。
2. 将其中一束移至室内,另一束移至遮阴处不能直接受到阳光直射,最后一束保持原来的环境,且直射阳光。
3. 收集数据,观察植物生长情况,比较受阳光直射和不受阳光直射的植物的生长状况。
4. 同时记录受阳光直射的植物的株高、叶片面积以及光合作用等参数。
综上所述,这是六年级科学教材中出现的几种演示实验。
通过这些实验,学生可以很容易地学习相应的知识,并且获取实践经验,使自己有更多的概念,同时让学生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学习经历。
新苏教版2021-2022六年级科学上册实验操作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1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第1课水滴里的生物一、问题解答问题1:在日常生活中,在哪儿可以找到微生物的踪迹?你能用什么方法证明它们是有生命的?答: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水滴中的那些小家伙,还有细菌、霉、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如瓜果上的霉菌、墙角地缝中的霉菌、人体皮肤上的细菌、空气中飘浮的病毒等等,比如发现物体上的霉斑在慢慢扩大等。
问题2:使用显微镜时要注意什么?答:(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和物镜。
二、实验与制作制作名称:制作“小水塘”进行观察。
制作准备:广口瓶、冷水、放大镜、叶子、草、土制作过程:1、在一个干净的广口瓶中加入三分之二的冷水。
2、将一些腐烂的和新鲜的叶子、草撕碎后放入水中,并加进一把土。
3、将瓶子放在有阳光的窗户附近,三周后,利用放大镜就可以看见水里的变化了。
第2课做酸奶一、问题解答问题1:用哪些方法可以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答:(1)、捂住鼻子打喷嚏。
(2)、用热水冲洗筷子。
(3)、勤用肥皂洗手。
问题2:细菌的三个特点是什么?答:(1)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合在一起才有头发丝那么粗,他们有三种基本形态。
(2)细菌也要“吃”食物。
有的细菌利用阳光自己制造食物,有的细菌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
(3)细菌繁殖很快,一个细菌可以在数小时内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
二、实验与制作1、制作名称:自已动手做酸奶。
制作准备:鲜牛奶、白糖、勺子、保温容器制作过程:(1)在鲜牛奶里加入1—2勺白糖,煮开几分钟(2)待牛奶冷却到35°C-40°C时,加入两勺酸奶,仔细搅匀。
(3)再倒进消毒过的保温容器里,盖上盖子。
(4)保温5—6小时后,牛奶变得稠稠的,酸奶就做成了。
2、实验名称:体验细菌繁殖的速度。
实验准备:每组豆子若干、纸杯八个、实验记录纸实验过程:(1)在1号杯中放一粒豆子,代表第一代细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实验操作指导实验一:暑假里的一天,爸爸买了一些馒头,过了几天,小明发现没吃完的馒头发霉了。
馒头为什么会发霉呢?请写出你的猜测和研究方案。
学生一:我的猜测:我认为馒头发霉可能与温度上下有关系。
我的方案:1.将一个馒头一分为二,分别放进塑料袋。
把其中一块放在温度较高的地方,一块放进冰箱的冷藏室中。
〔用一个馒头保证所含水分一样〕2.一周后,观察2块馒头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我的发现:我发如今高温地方的馒头发霉了,这说明馒头等食物在高温的情况下容易发霉。
学生二:我的猜测:我认为馒头发霉可能和水分的多少有关系。
我的方案:1.将一个馒头一分为二,让一块馒头保持枯燥,在另一块馒头上滴10滴水,分别装进两个塑料袋里,用线扎紧袋口后放在桌上。
2.一周后,观察2块馒头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我的发现:我发现枯燥的馒头发霉的面积很小,滴水的馒头发霉面积较大。
这说明馒头等食物的发霉和水分的多少有关。
学生三:我的猜测:我认为馒头发霉可能与温度上下、湿度的大小有关系。
我的方案:1.将一个馒头一分为四,分别贴上号码。
2.在1、3号上滴上水,2、4号烤干;3.将4快馒头分别放进塑料袋;4.将1、2号放在朝阳的窗台上〔或温度较高的地方〕,3、4号放进冰箱的冷藏室中;5.几天后,观察4块馒头的变化,并记录下来。
我的发现:我发现1号馒头发霉最早,发霉的面积最大;4号馒头发霉最晚,发霉面积最小;2、3号馒头发霉的时间和面积居中。
这说明馒头等食物在潮湿、高温的情况下容易发霉。
实验二:蜡烛在冬天硬硬的,夏天时却软软的。
蜡烛在不同条件下会发生哪些变化?请写出你的猜测和研究方案。
学生一:我的猜测:我认为可以用切割、碾碎、加热等方法使蜡烛发生改变。
我的方案:用小刀切割蜡烛,用锤子碾碎蜡烛,或者用手弯折蜡烛,把蜡烛放在坩埚中用酒精灯加热等,观察蜡烛的变化。
我的发现:我发现这些变化只是蜡烛形态上的变化,并没有新物质生成。
学生二:我的猜测:我认为点燃蜡烛可以使蜡烛发生变化。
我的方案:1.点燃蜡烛,观察现象;2.用试管夹夹住一片干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观察现象。
我的发现:我发现点燃蜡烛后,蜡烛先熔化,然后燃烧;燃烧时发出光和热、冒出烟等。
既有形态上的变化,又有新的物质生成。
学生三:我的猜测:我认为蜡烛变化可能会有形态上的变化,还可能会有新物质生成。
我的方案:1.用小刀切割蜡烛、碾碎蜡烛、弯折蜡烛、加热蜡烛等方法,改变蜡烛的形态,观察变化。
2.点燃蜡烛,观察蜡烛的变化。
我的发现:我发现切割、碾碎、弯折、加热融化,使蜡烛的形态发生了变化;点燃蜡烛,不仅形态发生了变化,还生成了新的物质——烟。
实验三:食盐是日常生活必需品,炒菜、做饭、消毒,都会用到它。
食盐在使用过程中有哪些变化呢?请写出你的猜测和研究方案。
学生一:我的猜测:我认为食盐在水中会溶解。
我的方案:把食盐放入水中搅拌,观察食盐的变化。
我的发现:我发现食盐在水中消失了,即溶解在了水中。
学生二:我的猜测:我认为食盐在水中溶解后还可能会恢复原样。
我的方案:1.把食盐放入水中搅拌,使食盐充分溶解;2.取局部食盐溶液放入蒸发皿,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
我的发现:我发现通过给食盐水加热的方法可以使溶解的食盐恢复原状,像食盐这样的变化属于可逆变化。
实验四:水泥是重要的建筑材料,你知道在水泥的使用过程中都会有哪些变化呢?请写出你的猜测和研究方案。
学生:我的猜测:我认为水泥参加水后可能不会恢复原样。
我的方案:1. 把水泥放在盘子里,加水搅拌,观察到它成了水泥浆。
2.把水泥浆放入蒸发皿,用酒精灯加热,观察现象。
我的发现:我发现水泥加水后再加热不能恢复成原来的样子,像水泥这样的变化叫做不可逆变化。
实验五:我发现我们家里用来晾晒衣服的铁丝生锈了。
铁在什么条件下容易生锈呢?请写出你的猜测和研究方案。
学生一:我的猜测:我认为铁在空气潮湿的情况下容易生锈。
我的方案:1. 准备3枚一样的铁钉,把这三枚铁钉分别放入三个试管中,其中一个放枯燥剂;2.一个试管放少量的水,浸没铁钉的一局部;另一个试管放满水,将铁钉完全浸没。
3.最后分别用试管塞把三个试管塞紧,几天后观察三枚铁钉的变化。
我的发现:我发现铁在潮湿的空气中容易生锈。
学生二:我的猜测:我认为铁在有酸、碱或盐的情况下容易生锈。
我的方案:1.按如下要求准备几个装有不同液体的瓶子,并分别进展编号:①盐水,②醋溶液,③肥皂水,④油,并且使装入的液体数量一样。
2.准备4枚光泽一样的铁钉,并同时放入以上不同的液体中,一周后观察铁钉生锈情况。
我的发现:我发现铁在醋、肥皂和盐水中,铁钉严重生锈;而油中无锈。
这说明铁在有酸、碱或盐的情况下容易生锈。
学生三:我的猜测:我认为铁在空气潮湿、有酸、碱或盐的情况下容易生锈。
我的方案:1.用砂纸打磨几根铁钉,去掉外表的覆盖物,使他们的光泽一样。
2.按如下要求准备几个装有不同物质的瓶子,并分别进展编号:①空气,②装满水,③半瓶水,④盐水,⑤碱面溶液,⑥醋溶液,⑦油……3.在瓶子中同时放入一样铁钉,一周后观察铁钉生锈情况。
4.观察记录铁生锈的情况:水中,生锈细微;一半水、一半空气,生锈严重;空气中,生锈细微;醋、碱、盐水中,严重生锈;油中无锈。
我的发现:我发现铁在有空气、有水、有酸、碱或盐的情况下容易生锈。
实验六:妈妈经常说:有些食品不能和牛奶一起食用。
为什么有些食品不能和牛奶一起食用呢?请写出你的猜测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测:我认为可能是有些食品和牛奶放在一起,会发生反响。
我的方案:1、将醋参加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搅拌,观察现象。
2、将啤酒参加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搅拌,观察现象。
3、将食盐参加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搅拌,观察现象。
4、将柠檬汁参加装有四分之一牛奶的烧杯中,搅拌,观察现象。
我的发现:牛奶中放醋、啤酒、柠檬汁,牛奶中会出现混合物凝结、絮状、和沉淀等现象;牛奶中参加食盐,牛奶没有变化。
实验七:生活中有些物体是运动的,有些物体是静止的。
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请写出你的猜测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测:我认为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假如把行驶中的汽车看作是运动的,那么在车上的乘客就是静止的;假如把车外的景物看做是静止的,那么车子和车内的乘客就都是运动的。
我的方案:把小人放入小车内,拉动小车使之运动起来,自己站在车外不动。
我的发现:我发现以自己为标准,小人在运动;以小车为标准,小人在静止。
这说明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要描绘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必须确定一个参照物。
实验八:坐在行驶的汽车里的人,相对于汽车来说是静止的。
当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的身体为什么会向前倾呢?请写出你的猜测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测:我认为当汽车突然刹车时,乘客的身体可能会因为惯性而没有停下来,才导致身体前倾。
我的方案:〔只写出其中1个或2个也可〕1、将硬纸板放在装有半杯水的玻璃杯上,把鸡蛋放在硬纸板上。
快速的抽出纸板,观察鸡蛋的运动变化。
2、把5个棋子摞起来,然后迅速用尺子打击下部的棋子,观察上面棋子的运动。
3、把木块放在小车上,观察运动的小车遇到障碍物时,车上的木块的运动变化。
我的发现:我发现1.鸡蛋会落入水中。
2.上面的棋子竖直向下落回原处。
3、木块不会停顿运动,会向前从小车上滚落下来。
鸡蛋、棋子、木块都保持原来的运动状态,具有惯性。
行驶中的乘客的身体也是保持了自己的惯性。
实验九:太阳每天东升西落,我们每天都经历着昼夜的交替变换。
为什么会有白天和黑夜呢?请写出你的猜测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测:我认为昼夜更替可能与地球自转有关。
我的方案:1.用手电筒模拟太阳光,用地球仪模拟地球,用手电筒照亮地球仪,观察地球仪上是否分成了明暗两局部,并考虑哪边是白天,哪边是黑夜。
2.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观察:同一个地方是否出现昼夜交替现象?分别在什么位置时是早上、正午和黄昏?我的发现:我发现地球是个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向着太阳的一面是白天,背着太阳的那面是黑夜。
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现象就会交替出现。
实验十:我们已经知道昼夜变化是交替循环出现的,这种有规律的变化,对生物会有什么影响呢?请写出你的猜测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测:我认为昼夜更替对植物生长有着极大的影响。
我的方案:观察牵牛花、向日葵等花儿在一天中的变化情况,进展记录。
比方牵牛花颜色的变化,向日葵的花盘随着太阳的方向发生转动等。
我的发现:我发现植物的生命随昼夜更替的周期性变化显示出生理活动的周期性规律。
实验十一:秋来夏往,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四季循环出现。
四季更替是怎样产生的呢?请写出你的猜测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测:我认为四季更替可能是地围绕太阳转动形成的。
我的方案:1.在桌子上画一个圈,把地球仪放在画好的轨道上运动;2.手电筒在中间始终照着地球仪;3.地球仪在转动过程中倾斜角度要保持一致;4.观察与考虑:仔细观察,“太阳〞的光辉分别直射在什么地方?这与四季的形成又有什么关系呢?我的发现:我发现地球在绕太阳公转的过程中,地轴总是倾斜的,并且倾斜的方向保持不变。
由于地轴的倾斜,当地球处在公转轨道上不同位置时,南北半球承受阳光的照射程度也不断地变化,从而形成了寒来暑往的四季。
实验十二:农历十五的晚上,月亮总是特别圆。
初二、初三的月亮像镰刀。
为什么月亮有时圆有时缺?请写出你的猜测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测:我认为月相形成的原因和月亮围绕地球转动有关系。
我的方案:1.找一个有插座的灯泡当做太阳,用一个皮球当做月球,我自己作为地球。
2.我把“月球〞举在空中,使“阳光〞照到“月球〞上,观察此时“月球〞的亮堂局部是什么形状。
3.使“月球〞围绕“地球〞转动一圈,观察“月球〞的亮堂局部有什么变化。
我的发现:由于月球本身不发光、不透明,在太阳照射下,向着太阳的半个球是亮区,另半个球面是暗区。
随着月亮相对于地球和太阳位置变化,就使它被太阳照亮的一面有时对向地球,有时背向地球。
当月球亮面转到背着地球的方向时,月球几乎是全黑的,当月球亮面转到向着地球的方向时,月球几乎是全光明的;当月球亮面由向着地球到背着地球时,月球的亮堂局部逐渐减少。
月相实际上就是人们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阳照亮的局部。
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所以看到的月相亮面大小、方向也就不同。
实验十三:你听说过“天狗吃月亮〞的神话故事吗?其实“天狗吃月亮〞是发生了月食现象。
月食是怎样形成的呢?请写出你的猜测和研究方案。
我的猜测:我认为可能是因为在月球围绕地球转,地球围绕太阳转时,地球转到太阳和月亮中间,地球挡住了射向月球的太阳光,才形成了月食。
我的方案:1.在与眼睛同样高的墙壁上挂一盏电灯,当做太阳;手持一面圆形的小镜子当做月亮,用自己的头当做地球;2.背向太阳〔电灯〕,调整“月亮〞与眼睛的间隔,使相当于地球的头部遮住射向“月亮〞的光辉时,这时,便发生了月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