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江阴市南闸实验学校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向青举杯 沁园长沙教案 苏教版必修1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专题复习学案 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专题复习学案 苏教版必修1

《向青春举杯》专题复习学案复习篇目:《沁园春·长沙》《致青年公民》《相信未来》《六月,我们看海去》《十八岁和其他》《我的四季》《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节选)》《我的五样》复习要点:1、掌握本单元基础知识(字音、字形、词语、成语等)2、通过分析诗歌意象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3、积累写作素材,探究青春相关话题【基础知识梳理】1、注音遒劲..()()摭.拾()恪.尽职守()吮.吸()..()()摇曳.()彳亍颓圮.()甄.别()峥嵘..()()甄.别()偷觑.()商..()()啮噬榷.()藐.视()犄.角()忐忑..()()菲.薄()雷.同()思忖.()不啻.()澄.澈()蛮横.()横.竖()精辟.()辟.邪()赠与.()与.会()奔.放()奔.命()纤.细()纤.绳()2、字形不chì() tóng()孔抹shā()汗流 jiā()背入不fū()出怨天yōu()人其乐róng róng( )( ) xuān( ) 哗 xuān ()赫 màn ()骂 màn ()山遍野 chóu()怅 chóu()密 xuān()泄 xuàn()染 zuò()标 zuò()右铭 chà()紫嫣红 chà()异 xuàn()耀头晕目xuàn () kē()绊 kē()睡唠kē() kè()然长逝 xiàng ()册画xiàng()闲xiá() xiá()想沉 miǎn() miǎn()怀3、词义辨析(选词填空)(1)_______得童年过去了,于是你们一跃而成为我们祖国的精壮得公民。

(嬉戏/嬉游)(2)“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意思是说评论天下大事,用文字来______丑恶的现象,赞扬美好的事物。

(抨击/批评)(3)学习《六月,我们去看海去》之前,老师要求我们回家尽可能多地______关于作者潘洗尘的有关资料。

高中语文 向青春举杯专题写作教案 苏教版必修1 教案

高中语文 向青春举杯专题写作教案 苏教版必修1 教案

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写作指导写作话题材料:走进高中,你就实实在在站在了青春的门槛前,这是一个令人羡慕又让人担忧的年龄。

青春的激情带有几分单纯,求新的热望夹杂着一份冲动。

有时热情似火,有时心静如水;有时迷茫似雾,有时开阔如海;冲动而又热忱,复杂而单纯,容易沮丧而又很快兴奋,这就是作为高中生的我们。

站在“青春的门槛”前,你有过怎样感人的经历,你见过怎样动人的风景,你又有怎样独到的见解和认识呢?请以“青春的门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标题自拟,文体自选,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点拨:青春之美,美在青春之容貌,青春之活力,青春之思想,青春之情感。

站在青春的门槛前,你可以回忆往昔的纯真风月,留恋那美丽的童年少年时光;你也可张望成人世界的精彩,表达对成熟的渴望;你可以描绘壮丽的人生蓝图,喊一声青春的号子;你也可以评说青春的意义和价值,抒发将青春献给祖国的豪情壮志……一次追求,一段困苦,一阵迷惘,一份惊喜……多彩的青春应有丰富的情感旋律。

写作参考素材:1、十八岁宣言十八岁是美丽的,而人生旅途中最绚丽的一页应在生命的四十岁时翻开,不说四十岁有多么遥远,其实四十岁就在眼前,虽说二十年是弹指一挥间,但二十年的时间跨越足以让我们眼花缭乱。

虚度今日等待你的将是无穷的悔恨与遗憾,追求先贤成才路,浩瀚人世间,我们定会发现,四十岁的辉煌来自于十八岁的志向和二十年的血汗,珍惜你所拥有的青春年华好好地把握现在,才能真正赢得未来,才能将你如日中天的四十岁勾勒地绚丽多彩!2、珍惜你所拥有的青春青春是水,是正在东逝的水;青春是柴,是正在燃烧的柴;青春是风,是正在弄舞的风……每个人都拥有一段宝贵的青春,当青春登门拜访时,我们充满活力,充满激情;我们满怀信心,满怀希望;我们在此放飞梦想,展翅飞翔;我们盼望着,等待着成功的到来。

然而,又有多少人会珍惜自己所拥有的青春呢?不少人把青春当作一种资本,用挥霍生命来昭示她的存在;用夸夸其谈来显示她的魅力;用我行我素来证明她的洒脱。

高中语文向青春举杯教案全集 苏教版必修1

高中语文向青春举杯教案全集 苏教版必修1

苏教版语文(必修1)教案全集《向青春举杯》专题教学设计沁园春·长沙【教学目标】1.围绕“青春”话题,从全篇着眼,深入探究作品中饱含的思想感情,通过活动体验,加深对自我、对青春的思考与认识。

2.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阐发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感受,了解诗歌所体现的精神风貌与时代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把握本词中所描述的景物特点及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教学内容】一、导入同学们刚刚结束了七天的军训,在军训期间,大家学会了吃苦耐劳,学会来克服困难,坚持到底,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青春作了最好的证明。

七天中,大家纷纷拿起笔写下了自己青春的感言,记录下军训中的种种感受,不仅仅接受了成长道路上一次特殊的洗礼,也吟诵了自己的青春。

今天,大家回到了课堂上,让我们也来看一看老一辈革命家又是怎样吟诵自己的青春的。

二、背景简介与解题此词作于1925年春天,是毛泽东在长沙橘子洲头的记游之作,长沙是其故乡,也是他初期革命活动的中心。

在青少年时代,他曾在长沙度过长期的进德修业的生活,以后奔走革命,也数度往返于此,长沙对其而言,具有深厚的感情。

这首词就是以这样一个典型环境为背景,抒写旧地重游,附近溯昔的激情壮志。

词人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豪情壮志。

三、文本理解1.朗读全词,体会作者蕴含在作品中的思想感情。

2.文本分析:词的上阙写景。

作者旧地重游,先描绘了一幅“湘江秋景图”:深秋时节,独立橘子洲头,望着滚滚湘江水不停息地奔流着。

火红的枫林,重重叠叠,碧透明澈的江面上,无数船只争相竞驶,鱼儿在水中自由地游动,雄鹰在长空中奋力搏击。

随着视角的变化,动景与静景结合,远景与近景交替,思路开阔,面对寒秋严霜万物生机盎然、勃发的场面,词人思绪万端,由大自然的盛衰荣枯引出了“谁主沉浮”,表现出诗人豪迈的气概及博大的胸怀。

万人皆悲的秋景,在作者眼中却呈现出一种色彩斑斓、生机勃发的美,一种催人奋进,给人力量的美。

【推荐】江苏省江阴市南闸实验学校苏教版教案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雨巷》《..doc

【推荐】江苏省江阴市南闸实验学校苏教版教案语文必修一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雨巷》《..doc

《雨巷》《断章》《错误》班级:组名:姓名:情景设计:光阴,萃集了人生美丽的片段,表现出生命之美、诗境之美、韵律之美。

《雨巷》:暮春的江南,在一条悠长寂寥的小巷,凄冷的蒙蒙细雨。

有-位撐着油纸伞的丁香i样的姑娘彳亍而行,你们觉得这样的画面是什么样子的呢?《断章》耐人寻味,“风景”中蕴含着从微观与宏观两个向度延伸、拓展的能量与张力,从而发散成一个连绵的、丰富的大千世界。

《错误》,它的古典Z美和诗歌韵律之美,相较Z《雨巷》冇过Z而无不及, 充满声音的律动。

学习目标:1。

诵读文本,把握大意,赏析诗欧,能就诗歇的某i方面进行鉴赏评论。

2"能品读出诗歌的生命Z美、诗境Z美、韵律Z美。

学习重点、难点:1、学习重点:把握诗歌中的场最、情境,通过阅读体会这些场呆、情境表达的情感。

2、学习难点:这组诗朦胧多解,运用象征手法,表达含蓄,能就诗歌的某一方面进行鉴赏评论。

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一、作者简介:戴望舒(1905-1950),浙江杭州人,中国现代有名诗人。

1925年上海复旦大学学习法文,开始受到法国象征派的影响。

1928年后成为《现代杂志的作者之一,创作现代诗歌,诗集有《我底记忆》《望舒草》《望舒诗稿》《灾难的岁月》。

早期的诗歌多写个人的孤寂心境,感伤的气息较重,因受西方象征派的影响,意想朦胧,含蓄。

后期诗歌表现了热爱祖国,憎恨侵略者的强烈感情和美好未来的热烈向往,诗风显得明朗,沉挚。

戴望舒还是新月派(1923年成立)的代表,创立人不满足于新诗的只冇浪漫,而努力地追求新的格律。

卞之琳,笔名:季陵,出生年月:1910年12月8日。

祖籍江苏漂水,1910年生于江苏海门。

1933年毕业于北平北京大学英文系,就学期间曾师从徐志摩,深受徐的赏识,徐不仅将卞的诗歌在其编辑的《诗刊》上发表,还请沈从文先生写题记,给卞之琳编了一本取名为《乌雅集》的诗集,准备交新月书店出版(1931年徐空难去世后未能出版)。

因为这段经历,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向青春举杯 沁园春长沙教案 苏教版必修1-苏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高中语文 第一专题 向青春举杯 沁园春长沙教案 苏教版必修1-苏教版高一必修1语文教案

“向青春举杯〞《沁园春•某某》[教学目标]1.找出诗歌描写的景物,圈画诗中精妙语言,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反复朗诵品味,感悟诗歌深沉壮阔的意境,体会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步入高中风华正茂的年轻学子,应当树立远某某想,心怀天下。

今天,我们来看一代伟人年轻时的理想抱负。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小时候的一首《立志》诗可见他抱负远大。

年轻时求学某某,后再经过某某,故地重游,回忆往事,以“沁园春〞为词牌,作下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集中表达了年轻时理想与抱负的诗作——《沁园春·某某》。

二、读课文〔目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自由朗读诗歌,疏通字词,获得诗歌的第一印象。

三、再读课文〔目标:通过直抒胸臆的诗句,初次感受诗人形象〕1、通过阅读,请找出表达诗人形象的诗句。

问题1:独立寒秋;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2、诗言志,初次体味“志〞。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是表达思想情感的,歌吟唱表达思想情感的语言,音调要合乎吟唱的音律,音律要和五声谐和。

问题2:这是两个时期不同的诗人内心,有何差异?现实:孤独、心忧天下,心系苍生;曾经:胸怀报国之志,褒贬时弊,鄙夷权贵名利;3、知人论世,补充背景〔两段不同的背景〕,全面了解“志〞的真正内涵〔情感的多元〕。

一九二五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

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也遍及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

这时候,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动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

那么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语文必修i苏教版第一专题版块一《沁园春长沙》同步教案11

语文必修i苏教版第一专题版块一《沁园春长沙》同步教案11

语文必修 I 苏教版第一专题版块一起步教课设计《沁园春·长沙》教课设计11一、教材内容剖析《沁园春 ?长沙》是毛泽东诗中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完满联合的精选,全词描述了一幅多姿多彩、活力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怀,提出了“苍莽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

也回想了往昔的峥嵘光阴,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勇敢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激情。

学习这首词,能够引领学生领悟作者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怀和无所恐惧的革命气派,对学生充分精神生活,完美自我人品起侧重要作用。

二、教课目的知识教育目标1、认识《沁园春 ?长沙》的写作背景。

2、抓住要点词语,领会词中描述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能力培育目标1、训练学生朗读能力。

2、侧重训练学生抓准词中意象的能力。

德育浸透目标1、培育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真情的热爱。

2、感觉革命长辈的广博情怀和革命壮志,珍惜今日的全部,激发学生奋斗向上的热忱。

三、要点难点重点 1 、经过品尝意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

2、领悟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怀和革命气派。

难点 1 、从意象的角度认识对于湘江秋景和少年同学的描绘。

2、领悟浪遏飞舟的深刻含义。

四、学习者特点剖析从学生的知识组成来看,高一学生在初中就已经学习过了《沁园春?雪》,因此对于毛泽东的诗歌有必定的认识, 而且也掌握了必定的鉴赏诗歌的能力。

从学生的感情体验来看,高一学生正处在年青气盛的阶段,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已经能够感悟,因此对于本文的学习也较简单掌握。

五、教课策略选择与设计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频频朗读。

2、精讲必需的历史知识。

六、教课资源多媒体课件七、教课过程教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企图及资源准备一、导入“名人少年多发奋” ,中国科学院人材学研究小组对50 位名人作过研究,发现他们中有90%是在 20 岁从前就立下了自己的理想。

如岳飞的“精忠报国”,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 ,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兴起而念书”等宏愿,均是其青少年时确定的理想。

江苏省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相信未来获奖教案苏教必修1

江苏省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相信未来获奖教案苏教必修1

江苏省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相信未来获奖教案苏教必修1江苏省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相信未来获奖教案苏教必修1备 注江苏省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相信未来获奖教案苏教必修1第1页共4页1、 反复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2、诗人为什么坚定地相信未来?通过阅读4、5、6节,可以总结理由:坚信未来会揭面目,还人们以真相,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

3、江青读过这首诗后说:“这是一首灰色的诗,相信未来在。

〞为什么否定现在?作者用了哪些意象来描写现在?二节〕4、对于这样残酷、压抑、冷色的现实,食指用了哪些相现他“相信未来〞?〔提示:第三节〕5、请简单概括诗歌的主旨。

第2页共4页第3页共4页第4页共4页江苏省高中语文第一专题向青春举杯相信未来获奖教案苏教必修11、了解诗人食指及其作品,熟练朗诵课文.2、朗读体悟,理清思路,寻找意象,品味意境。

3、教育学生面对困难和挫折,要相信未来,热爱生命,追求人生真善美。

1、借助工具书,查阅相关资料,写一写作者的相关信息和写作背景。

食指,原名,山东鱼台人,1948年生,60年代开始诗歌写作。

代表作有、等。

与舒婷、顾城、北岛等同为“朦胧诗〞的代表诗人.食指的创作主要集中在20世纪60年代的中后期,这正是“文化大革命〞开始并进入高潮的阶段,在那个史无前例的狂热的年代,食指和当时许多年轻人一样陷入了迷惘和失望之中,现实环境的恶劣和内心理想的冲突,使得诗人处于一种矛盾复杂的心态之下。

但年轻、热情、执着,又让诗人挣扎着摆脱现实的羁绊,憧憬着美好的未来.2、诗歌阅读〔1〕给下列词语中的加点字注音.灰烬.〔〕瞳.孔〔〕摇曳.〔〕轻蔑.〔〕惆.怅〔〕曙.光〔〕不屈不挠.〔〕〔2〕思考:下列读法哪种正确?为什么?甲:……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乙:……我要用手指/那涌向天边的排浪,我要用手掌/那托住太阳的大海,摇曳着曙光那枝温暖漂亮的笔杆,用孩子的笔体写下:相信未来……。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向青春举杯》第一专题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向青春举杯》第一专题教案

(苏教版)高一必修一《向青春举杯》第一专题教课设计一沁园春长沙教课目的:1.学习领会本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2.掌握诗人的思想感情,体会本诗的神韵。

3.培育新诗鉴赏能力教课方法:活动体验法本文教课目的1、品尝诗词,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感觉诗人的广博情怀和革命壮志,背诵课文。

3、认识词的有关知识教课过程设计一、知识链接1、文体知识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

简称“词”,别名乐府、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

古人按各词调的字数多少分别称之为“小令”、“中调”或“长调”。

有的以58字以内为小令, 59 字到 90 字为中调, 91 字以上为长调;二、背景介绍1911—1925 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三年,这时期发生了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等,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人创办新民学会,领导长沙学生爱国运动,主编《湘江谈论》,成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这首词作于 1925 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停工接踵迸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趋高涨。

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

同时,国共两党的一致战线已经确定,公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

这年暮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逗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一)朗读赏识1、联合赏识毛泽东手书《沁园春长沙》,听朗诵录音。

2、学生联合说明自由朗诵,抓住要点词语,理清思路,熟读成诵朗读提示:上片“看”字、下片“恰”字都是领字,两字后要稍逗留,突出领字作用。

“看”字所领7 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愉悦愉悦之情,“万类霜天竞自由”要读出彻悟、感叹之情。

“恰”字所领7 句要读得激动大方,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抓住极富裕表现力的语言,如“万”“遍”“漫”“争”“击”“翔”字,领会其作用,抓住点明人物、时间、和地址的词语,如“独”“立”“洲”,掌握“看”和“忆”等起贯串全词作用的词语,睁开联想与想象,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和意会,在频频朗诵的基础上,力争背诵全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青春举杯”《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1.找出诗歌描写的景物,圈画诗中精妙语言,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2.反复朗诵品味,感悟诗歌深沉壮阔的意境,体会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步入高中风华正茂的年轻学子,应当树立远大理想,心怀天下。

今天,我们来看一代伟人毛泽东年轻时的理想抱负。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小时候的一首《立志》诗可见他抱负远大。

毛泽东年轻时求学长沙,后再经过长沙,故地重游,回忆往事,以“沁园春”为词牌,作下了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集中体现了毛泽东年轻时理想与抱负的诗作——《沁园春·长沙》。

二、读课文(目标:让学生初步感知诗歌)
自由朗读诗歌,疏通字词,获得诗歌的第一印象。

三、再读课文(目标:通过直抒胸臆的诗句,初次感受诗人形象)
1、通过阅读,请找出体现诗人形象的诗句。

问题1:独立寒秋;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2、诗言志,初次体味“志”。

《尚书·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是表达思想情感的,歌吟唱表达思想情感的语言,音调要合乎吟唱的音律,音律要和五声谐和。

问题2:这是两个时期不同的诗人内心,有何差异?
现实:孤独、心忧天下,心系苍生;
曾经:胸怀报国之志,褒贬时弊,鄙夷权贵名利;
3、知人论世,补充背景(两段不同的背景),全面了解“志”的真正内涵(情感的多元)。

一九二五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国工农运动形势高涨,革命的发展势头异常迅猛。

震惊世界的『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也遍及十几个省,各种形式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正风起云涌地开展着。

这时候,一方面是工农革命运动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是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疯狂的镇压。

那么中华民族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是继续维护黑暗衰退的反动统治,还是冲垮黑暗统治走向兴盛进步,谁将成为主宰发展方面的力量,这些问题成为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1925年秋,国民党湖南省长赵恒惕派兵逮捕他,他秘密潜入长沙,转道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身处危险境地。

在长沙逗留期间重游橘子洲,面对湘江上美丽动人的自然秋景,联想起当时的革命形势,便以“长沙”为题写下了这首《沁园春》。

《湘江评论》创刊号《创刊宣言》:
什么不要怕?天不要怕,鬼不要怕,死人不要怕,官僚不要怕,军阀不要怕,资本家不要怕。

《湘江评论》第四期《民众的大联合》:
“国家坏到了极处,人类苦到了极处,社会黑暗到了极处。

”“咳!我们知道了!我们觉醒了!天下者我们的天下。

国家者我们的国家。

社会者我们的社会。

我们不说,谁说?我们不干,谁干?”
小结:此时诗人的内心是孤独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所以,独立“寒秋”,不仅仅是深秋。

是与诗人的内心分不开的。

那么诗人是不是仅仅是一个“孤独者”呢?
四、研读课文(目标:通过意象,完善诗人的形象)
问题3:诗人笔下的秋天有何特点?请分别用一句话和一个词语概括。

明确:万类霜天竞自由,自由。

问题4:哪些画面体现这一特色?
学生朗读。

1、遍、尽、透、争、击、翔等字体现的这一万物竞相争取自由的的场景;
2、动、静两幅画面都体现自由奋发、生机勃勃;
3、这些景物的呈现,诗人从远眺、仰观、俯视的角度来体现,使万物的呈现具有层次感。

问题5: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讲“一切景语皆情语。

”,所以从这幅画面中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诗人形象?
明确:在孤独中寄寓了诗人的独立精神和追求自由的思想。

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具有独立精神的诗人。

二十世纪中国伟大的史学家、思想家陈寅恪先生在1929年所作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今天已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共同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

五、深读课文(目标:通过典故,全面理解诗人形象)
本文中还有一特色,就是运用典故,了解典故,可以让我们更全面的了解诗人形象。

典故1:
“同学少年”,出自杜甫的《秋兴八首》的第三首的一句诗:“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原文的意思是当年的同窗好友,现在都成了富贵人家,借此反衬自己的落魄,毛泽东化用于此,无杜甫的失落感,而是希冀将来大家都能实现理想、抱负。

典故2:
“挥斥方遒”,出自《庄子·田子方》夫至人者,上窥青天,下潜黄泉,挥斥八极,神气不变。

作为至人,上可探测青天,下可潜察黄泉,纵放自如于四面八方,而神情没有变化。

毛泽东将之改为“挥斥方遒”,体现了这一气魄。

典故3: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它不仅让人想到“中流砥柱”,让人想到祖逖中流击楫‘立誓复兴祖国的故事。

这里“中流击水”即“中流击楫”的化用。

《晋书·祖逖传》:祖逖“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犹如大江!’”在这里,运用此典故委婉地回答了上阕“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体现了诗人的豪气,也表达了要革新中国复兴民族的远大志向。

六、分组讨论:再次体会“独立”内涵。

“独立”一词,含意颇丰。

首先,“独立”,是思想者的写照。

杜甫《独立》一诗写道:“天机近人事,独立万端忧。

”明末清初的金圣叹在《杜诗解》中说:“操危虑深,故云独立。

”一个人要进入深沉的思考,也必须有一个安静的环境,进入宁静的境界。

宁静才能致远,“独立”,自然常常与沉思相联系。

第二,“独立”,是顶天立地、无所畏惧的形象。

独立,总给人高大挺拔的感觉。

《周易·大过》有“君子以独立不惧”的说法,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独立苍茫,自然镇定自若,心雄万夫。

第三,“独立”,也是当时诗人真实的处境。

1925年秋,国民党湖南省长赵恒惕派兵逮捕他,他秘密潜入长沙,转道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身处危险境地,诗人“独立寒秋”,这一“独立”,可谓意蕴良深。

他的思想,他的胸怀,他的胆识,他的志向,无不浓缩在“独立”之中。

人处孤独中,有的被孤独征服,有的在孤独中站立。

前者在孤独中死去,后者在孤独中新生。

对于32岁毛泽东来说,正是在这孤独中寄寓了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显示了“舍我其谁”的豪迈人格。

他又是一位崇高者。

七、配乐朗读《沁园春·长沙》。

八、总结阅读诗歌的方法。

1、读诗要知人论世。

2、读诗要咀嚼情感。

诗言志,“志”是诗歌的核心,反复体味诗人情怀。

3、读诗要琢磨意象。

诗中“景语皆情语”,仔细琢磨诗中景(意象)的特点。

九、作业:
1、背诵《沁园春·长沙》;
2、预习《相信未来》。

板书:
昔“孤独”
独立者崇高者
今“独立精神”
“追求自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