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二次过街交通组织方法与适用性研究
道路交通组织优化详解介绍及案例分析

道路交通组织优化详解介绍及案例分析道路交通组织优化随着我国改⾰开放的不断深⼊,城乡经济的进⼀步繁荣,城市规模的⽇益扩⼤,城市交通中的各种机动车辆和⾮机动车辆数量迅速增加,从⽽使城市道路更为拥挤和难以管理,交通问题成为了关乎民⽣的重⼤问题。
对于交通问题来说,其从发展时序来说,其涉及到城市规划、道路设计与建设、交通组织优化、智能交通控制等⼀系列环节,其中交通组织优化在其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对于任意条道路来说,不管其设计和建设的有多号,只要组织不合理,其也会造成诸多交通问题,反之,对于⼀些条件较差的道路,只要能做好交通组织,其也能获得良好的交通安全效益。
因此,掌握合理的交通组织优化⽅案成为了解决城市拥堵问题的关键所在。
道路交通组织,是指道路交通管理部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综合应⽤交通⼯程规划、法规限制、⾏政管理等措施,对道路上运⾏的交通流实施疏导、指挥和控制等⼯作的总称。
⽽道路交通组织优化是在有限的道路空间上,科学合理地分时、分路、分车种、分流向使⽤道路,是道路交通始终处于有序、⾼效运⾏状态。
道路交通组织的⽬的,在于充分发挥现有道路⽹的效能,合理地协调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之间的关系,提供适宜的运⾏条件,解决整个道路系统中交通流分布不均衡、流量和流向不合理等问题,最⼤限度地消除交通事故的隐患,改善交通秩序,组织优化交通流,实现道路的安全与畅通。
在进⾏道路交通组织时,不能随意的以个⼈意志来进⾏组织优化,其必须遵从⼀系列原则,从交通流的⾓度可以归纳以下⼏个原则:交通分离原则、交通流量均分原则、交通总量控制原则、交通连续原则、交通优先原则。
道路交通组织优化是⼀个多层次问题,它包括微观、区域、宏观等⽅⾯的内容。
对于不同⽅⾯的交通组织,其组织的原则和重点也不尽相同,归纳如下:微观交通组织的原则:在时间上分秒必争,在空间上⼨⼟必争,其⼯作重点是冲突点的冲突分离。
区域交通组织的原则:在时间削峰填⾕,在空间上挖密补稀,其⼯作重点是均分路⽹交通压⼒。
城市道路行人过街设置方法

城市道路行人过街设计方法张正军1,丁亚民2(1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广东广州 510010;2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研究中心,深圳)摘要:“以人为本”符合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本文通过行人过街需求分析,提出城市道路行人过街设计方法及其适用条件,重点阐述交叉口行人二次过街与相位结合的设计方法,以期通过完善行人过街设计对规范行人过街行为、提高行人交通安全起到推动作用。
关键词:行人过街;城市道路;二次过街;相位设计一.概述行人是交通流中数量最大、最无规则的交通流。
据统计,在城市交通出行方式中,步行交通约占30%~50%,但由于行人交通不便于管理,行人违章对交通秩序造成了极大干扰。
分析行人违章的原因,其一是教育宣传力度不够,行人交通意识淡薄;其二是交通设计不完善,尤其是行人过街设计。
近年我国在迅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往往注重效率,交通设计不够细致,设施设计不够人性化,为行人乱穿马路留下了诸多隐患,如行人过街位置设置不合理、行人过街距离太长、交叉口行人与机动车交通组织冲突严重等等。
行人过街设计应以行人过街需求为出发点,全面而细致地对行人过街位置、方式、间距等加以分析,完善行人过街设施设计,营造行人交通与机动车交通和谐发展的交通环境。
二.城市道路行人过街需求分析(1)在交通工程领域,交通行为者的需求包括心理上的需求,以及对交通条件的需求。
同样,行人过街需求可以分为心理、时间和空间上的需求以及环境和其他需求。
2.1 心理上的需求行人在穿越马路时,主观心理上考虑过街的安全性、快捷性、方便性、舒适性和可靠性等。
“安全第一”,安全过街是行人过街心理最显著的需求,约占80%。
行人总是希望以最短的时间和距离到达街道对面,当等待时间和距离超过其忍耐限度,过街快捷性得不到保证时,多数行人会选择违章过街。
从促进人与车、横向交通与纵向交通和谐安全,行人过街可持续发展方面来看,引导行人以更加舒适、可靠的方式过街有重大的意义。
2.2 时间和空间需求时间需求包括两方面,一是行人过街所需时间,二是道路交通条件所能提供的时间。
典型交叉口非机动车二次过街设计方法

典 型 交 叉 口非 机 动 车 二 次 过 街 设 计 方 法
张 昌 尧
( 宁波 市规 划设计研 究院 宁 波
354 ) 1 0 1
摘 要 :以宁波市典型灯控交叉口为例,介绍了非机动车二次过街的设计方法,并详细分析了非机动车二次
[ 】 王健 . 统 的 城 市公 共 交通 发 展 观 念 亟 待 改 变 【 】. 1 传 J
商 用 汽 车新 闻 ,2 0 ( 5 :2 08 0)
综上所述 ,优化公共交通 软环境 对城市形象 的 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 ,城市公共交通 不仅满足城市 居民的出行需求 ,而且沟通城市生产、生活 、居住等 各功能的联 系,与人 民群众生产 、生活息息相关【 , 在硬件设施不断完善 的今天 。软环境 的建设也显得 尤为重要 。这也意味着公共交通 软环境在塑造现代 化城市形象中的突出地位 日益显现 。并且 ,我们
过 街 方 式 的 设 置 条件 、左 转 待 转 区 的设 置 及 二 次 过 街 的 交通 组 织 方式 。
关 键词 :典型交叉口;非机动车;二次过街
中 图分 类 号 :U4 1 9 .3 2 文献 标 志码 :A
Meh d D sg f S c e sv r s i g f L f t r iy l s a y ia in i d I t re t n t o e in o u c sie C o s s o e t u n B c c e t T p c l S g a z n e s ci s n — l e o
具有不可小估 的作用 。并且 ,以上 四类群体都 表示 ,
杭州市地方规程-城市道路人行过街设施规划与设计规范

浙江省工程建筑标准城市道路人行过街设施规划与设计规范Planning and Design Criteria of Pedestrian Facilities on Urban Streets附条文说明(报批稿)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二OO八年十一月前言人行过街设施是城市道路交通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设计和建设,不仅关系到行人过街的安全和方便,也关系到车辆的通行效率、城市建设投资与城市景观等因素。
但在我国过去的城市交通规划设计和建设管理中,普遍存在以车为本的倾向,导致行人和车辆之间干扰严重、行人过街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交通事故频发、通行效率低下等问题。
为了正确处理行人与车辆之间的相互干扰,对人行过街设施规划设计进行指导和有效约束,根据浙江省建设厅的要求,规范编制组在杭州市区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杭州市人行过街设施建设标准研究报告》的基础上,认真总结实践经验,参考国内外有关先进规范、规程,并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订了本规范。
本规范的主要技术内容,1.总则;2.术语、符号;3.人行过街设施的类型和通行能力;4.人行过街设施的选型原则;5.人行过街设施的设置条件;6. 人行过街设施的规划设计。
由条文、条文说明及附录三部分组成。
本规范由浙江省建设厅技术归口单位负责管理,授权由主编单位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和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负责具体解释。
本规范的主编单位: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地址:杭州市中河中路275-1号,邮编310006,电话0571-********);同济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上海市曹安公路4800号,邮编201804)。
本规范主要起草人:陈茜、李克平、徐洪峰、孙剑、郑瑾、钱红波。
本规范主要技术顾问:杨佩昆、陈声洪、朱金坤、邵剑明、王晋生。
由于本规范尚是我国第一本《人行过街设施规划与设计规范》,疏漏在所难免。
在使用中发现本规范有不妥之处,恳请将意见函寄、电告杭州市综合交通研究中心。
路段行人、非机动车与机动车交通设计

有分隔带: N可=0.58×3600=2088辆/(h.m) ,可取2100辆/(h.m)
道路改建对非机动车的考虑
非机动车少,人行道宽;将非机动车道改造成机动车道, 让非机动车道上人行道行驶
非机动车道宽度不小于7m,且自行车流量不大,可将非机 动车道分为两部分,分别供机动车和非机动车使用。
❖机动车道宽度为单车道宽度的整倍数值。
❖单车道宽度取决于其上行驶车辆的车型和设计车 速。 3.0~3.75m
❖对于靠近中央分隔带、机非分隔带或人行道的机 动车道,其外侧应有不低于0.25m的安全距离。
满足通行能力要求——宽度与车道数计算
❖ 主路小型车道一般为3m(含线)。 ❖ 主路混合车道或大型车道:一船为3.25m ❖ 公交专用车道宽3.5m ❖ 主路应急停车带宽度:2.25~2.5m(含线) ❖ 辅路行车道:3~3.25m(含线)。 ❖ 小型车路侧停车泊位规格:
人行道需要与车行道有明显的区别。通常人行道对称布置 在车行道的两侧,高出车行道路面10~25cm,以保证安全,也 有利于向车行道路边排水。
在车辆交通频繁的干道上,人行道一般放在绿化带和设施 带的右侧,使行人离机动车流远些,少受干扰和废气污染。
如何满足通畅性与舒适性? 通行能力和宽度要求
❖在交通组织上要突出主路优先,即进主路的车让 主路内的车和出主路的车先行。
❖辅路以方便车辆进出为交通组织重点内容之一。 允许临时停车,也可以顺向设置一些停车泊位。 必要时可以设置公交专用道或公交停靠站。
满足通行能力要求——宽度与车道数计算
❖机动车道条数取决于机动车高峰小时交通量和单 车道设计通行能力。
人车分流方案

本方案旨在为我国城市交通问题提供有效解决方案。具体实施过程中,需结合各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希望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营造一个安全、便捷、舒适的城市交通环境。
人车分流方案
第1篇
人车分流方案
一、方案背景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交通压力日益增大,人车冲突问题日益突出。为缓解这一矛盾,提高城市道路使用效率,保障行人和车辆安全,特制定本方案。本方案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人车分流措施,实现行人与车辆的有效分离,降低交通事故发生率,提升城市交通秩序。
二、方案目标
4.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及时调整优化方案。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跨部门协作机制。
2.加大财政投入,保障人车分流措施的实施。
3.加强监督检查,确保项目质量和进度。
4.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确保人车分流措施的持续有效。
六、预期效果
1.道路通行效率明显提升,交通拥堵状况得到缓解。
2.交通事故发生率显著下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
3.城市交通环境得到改善,城市形象不断提升。
本方案旨在为我国城市交通问题提供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具体实施过程中需结合各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优化。希望通过全社会共同努力,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安全、便捷、舒适的城市交通环境。
第2篇
人车分流方案
一、引言
为应对城市交通拥堵、提高道路使用效率、保障行人和车辆安全,制定本方案。本方案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人性化管理原则,旨在实现人车分流,营造和谐、有序的城市交通环境。
(三)交通设施优化
1.提高人行道、非机动车道、公交专用道的设施标准,保障行人、非机动车和公交车辆的通行权益。
2.在道路交叉口、公交站点等关键区域,设置无障碍设施,方便残疾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通行。
人行二次过街方案

人行二次过街方案人行二次过街是一种交通安全设施,旨在提高行人在道路上的安全性。
在人行二次过街方案中,行人可通过两个过街设施来安全地穿越道路,以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这一方案通常适用于车流较大或车速较快的道路,以确保行人的安全。
在设计人行二次过街方案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道路选择:人行二次过街适用于车流较大或车速较快的道路。
选择合适的街道段落,根据车流量和车速确定是否需要设置人行二次过街。
2.人行通道设计:人行道需要保证足够宽敞,以容纳更多的行人穿过。
通常,人行道至少需要有2米的宽度。
此外,人行道的设计也要考虑到无障碍通行,以便老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能够方便地使用。
3.交通信号灯:人行二次过街的关键是设置交通信号灯来指示行人何时可以安全地穿越道路。
通常,红绿灯会设置在两个过街设施前,以便行人了解何时可以穿越。
此外,还可以设置倒计时信号灯,提醒行人剩余穿越时间。
4.交通指示标志:在人行二次过街的两个过街设施前后,设置明确的交通指示标志,提醒行人和车辆在该地段要注意。
5.防护栏杆设计:人行二次过街设施周围应设置防护栏杆,以防止行人随意穿越道路。
防护栏杆应具有一定的高度和坚固性,以确保行人的安全。
6.建立周边交通安全教育:人行二次过街设施的建立需要进行周边的交通安全教育,特别是学校和社区附近的人行二次过街设施,要加强对学生和居民的交通安全意识培养,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人行二次过街方案的主要目的是提高行人的交通安全性,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通过设置交通信号灯、交通指示标志和防护栏杆等设施,行人可以有序地穿越道路,避免与车辆相撞。
此外,人行二次过街设施还可以减少交通堵塞,提高道路的通行效率。
总之,人行二次过街方案是一种重要的交通安全设施,能够提高行人的安全性并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道路选择、人行通道设计、交通信号灯、交通指示标志、防护栏杆等因素,并进行周边的交通安全教育。
只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设计出安全有效的人行二次过街方案。
信号交叉口行人过街优化组织实证研究

关 键 词 : 城 市 交 通 ; 人 交 通 ; 叉 口 ; 号 灯 ; 街 设 施 ; 突 行 交 信 过 冲
中图分 类号 : U 9 . 2 4 126
文献 标识 码 : A
Em p r c lAn l ss o p i ii g Pe e t in Cr s i g Tr f c i i a a y i fO tm zn d sra o sn a i
Abs r t t ac :
Opi z to o p d sra ta c t in l ne s c in c n o ony mprv t e v r l tmiai n f e e tin r f a sg a i tr e to s a n t i l i o e h o e al
o e t d poii s Thi t d r t n ls spe sra s’ be a ir a sg a ie n e s cins a d s o he i r n e lc e . s su y f sl a ay e de tin i y h vo t in lz d i t re to n 。 h ws t p o l mso he inas an ohe a iiis f r e e t a r s ig r a s, a p o s s he or s o di r b e ft sg l d t r fclte o p d sr ns c o sn o d i nd r po e t c re p n ng me s r s t ov he e p o e i h ncu e s na l in lph s s f r b t v hils an p de ti n a u e o s le t s r blms wh c i l de r a o b e sg a a e oh e ce d e sra s o a p i zn hely u so h a iiisfrp de t a sc o sngr a s Atls ,byt kngt e i e s ci n o nd o tmii g t a o t ft ef clte e sr n r s i o d . o i a t a i h ntre to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