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第二单元)
最新苏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卢沟桥烽火》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我能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我能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按照时间和事情发展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习惯目标:上课积极发言,声音洪亮,表达清楚。
导学流程:【学案引导,自主学习】一读课文:放声读文,圈画生字词,我能读正确、通顺。
本课要学会的生字有:我想提醒大家注意字形的字有:__________ 注意读音的字有:二读课文:轻声读文,学会新词(不动笔墨不读书),边读边用喜欢的方式理解新词。
三读课文:默读课文,圈画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词句,理清文章脉络,并感知文章内容。
四读课文,我能读正确、流利。
【组内交流,合作提高】1.我能正确流利地将课文读给同桌听。
2.我能将学到的生字和词语在组内和同学交流。
【展示互动,评价激励】1.理清脉络,给每部分起小标题。
2.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内容。
【引导探究,拓展延伸】查找资料阅读抗日小故事。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能品读重点语段,圈画关键词语,认清侵略者的丑恶嘴脸,感受中国守军的英雄气概。
习惯目标:上课积极发言,声音洪亮,表达清楚。
导学流程:【学案引导,自主学习】一、自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1、卢沟桥事变的起因是什么?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日寇急于吞灭我国的狼子野心?2、你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卢沟桥重要的战略地位?3、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划出写我军英勇的句子,并简要写写你的体会。
三、默读课文6—8自然段,你从共产党的大声疾呼中感受到什么?从中国军民的表现中感受到什么?四、自由朗读最后一段,说说卢沟桥事变的历史意义。
【展示互动,评价激励】将学习收获与大家分享,说出你的感受,读出你的情感。
【引导探究,拓展延伸】课后,请同学们阅读中国人民抗战中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写一篇心得体会。
6《半截蜡烛》导学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第二单元语文园地

《语文园地二》导学案学习目标:1.感知名著人物形象,找到人物精神的闪光点,学会从多方位、多角度来评价人物。
2.锤炼语言,品味语言的夸张性,理解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和表达作用,并发挥想象,学会仿写夸张句子。
3.对比不同译者笔下的文学名著语言,学会琢磨语言,体会各自语言的巧妙之处,交流自己的喜好感受。
4.理解并积累古人不同年龄的不同称谓。
学习重难点:学会抓重点词句、含义深刻的情节或人物交流感受,掌握读书方法,培养阅读兴趣。
学习过程:一、知识回顾自读交流平台,想一想,你读懂了什么?画出相关语句,做做批注,然后将下面内容填写完整。
(提示:以《鲁滨逊漂流记》为例,巩固总结“了解作品梗概,把握名著的主要内容,就印象深刻的人物和情节交流”阅读方法。
)1.自由阅读《鲁滨逊漂流记》的故事梗概,用小标题的方式列举鲁滨逊流落在荒岛上经历了哪些事。
2.学习了《鲁滨逊漂流记》,主人公鲁滨逊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是什么?结合具体情节说一说。
3.我积累——读名著的好方法:二、词句段运用1.读下面的例句,说说加点部分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再从后面的词语中选择一两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思考提示:这些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方法指导:读通句子,理解词语,谈谈体会,想想效果,丰富表达。
)(1)村里的人排着队来到萨契尔法官家里,大家接着那两个得救的孩子,和他们亲吻……到处都像下雨一般掉了.......满地的眼泪.....。
(2)过了二十三,大家更忙,春节眨眼就要到了......啊。
(3)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
(4)从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两个,发挥想象,仿写句子。
盼望饿安静喜欢厚(5)你还积累了哪些像这样的句子?2.下面是不同译者笔下《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
三、日积月累1.填空。
13岁:年华:及笄之年岁:弱冠之年 30岁:之年40岁:之年岁:知天命之年:花甲之年 70岁:之年80-90:之年 100岁:之年2.你还知道哪些不同年龄的不同称谓,写一写。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二单元导学案(2)

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一二单元导学案(2)苏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培养良好的习惯(十二)教学要求: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教学重点:1.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
2.认真观察课本插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
教学难点:通过课本插图和有关事例,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以及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教学时间: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求: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道理,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一、导入从一年级起,我们就开始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中我们学到了关于写字、读书、写日记等方法,为我们以后养成习惯打下了基础。
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最后一个习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二、指导看图,领会内容(一)指导观察第一页1.学生自由观察,思考:图上有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他这是会时想些什么?2.指明回答,教师补充第一幅:在天文台,老师和同学参观古代的天文仪器。
同学门看到这台仪器,一定为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
第二幅:在天文台的天文展览馆内,墙上贴着宇宙中星体的照片,希望大家长大后到太空中研究宇宙的奥秘。
第三幅:简介:碑刻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和图画,大多出自著名书法家和书画家之手,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同桌共同参观三幅图,回顾主要内容,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指导观察下两幅图1.学生自由观察插图,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思考:图上有哪些人物,在什么地方,干什么。
有什么意义?2.同组相互交流,感受体会(三)学生交流:观察了这些图画,你有什么想法?三、教师小结四、练习介绍自己的家乡1.自由练习2.台前介绍3.教师评价第二课时教学要求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逐步养成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导学案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导学案一、学情分析在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园地二导学案中,我们将重点学习《刻意练习》、《麦田里的守望者》、《竹林悲》、《先生你辛苦了》等几篇课文。
这些课文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对学生的课文理解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本导学案的学习,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学习目标1. 通过学习《刻意练习》,培养学生执着追求梦想的精神。
2. 通过学习《麦田里的守望者》,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
3. 通过学习《竹林悲》,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4. 通过学习《先生你辛苦了》,培养学生对老师的感恩之情。
三、学习内容与过程1. 学习《刻意练习》(课本P19)(一)导入新课1. 提问: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的人能取得很好的成绩?2. 运用图片和判断题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独立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刻意练习》一文,并回答问题:(1)石头获得了英国游泳冠军的原因是什么?(2)你觉得自学有什么好处?(三)合作探究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在学习上的困惑和疑问,并相互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2. 学生向小组成员展示自己的学习笔记,并进行互相点评和改进。
(四)课堂展示1. 学生就《刻意练习》一文的学习笔记进行展示,并进行讨论。
2. 学习《麦田里的守望者》(课本P43)(一)导入新课1. 观看《麦田里的守望者》的短片,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
2. 提问:你有没有遇到过和霍尔顿一样的问题?你是怎么解决的?(二)独立学习1. 让学生自主阅读《麦田里的守望者》一文,并回答问题:(1)霍尔顿为什么会对社交活动感到厌倦?(2)霍尔顿最后是怎么解决自己的问题的?(三)合作探究1. 学生分成小组,互相分享自己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惑,并相互提供建议和帮助。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针对霍尔顿的问题,找出解决办法,并讨论其可行性和有效性。
人教部编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语文园地二》导学案和课后练

⼈教部编版⼩学六年级语⽂下册第⼆单元:《语⽂园地⼆》导学案和课后练第⼆单元:《语⽂园地⼆》导学案【学习⽬标】1.引导学⽣抓住⼈物的语⾔、动作、神态来评价⼈物。
2.学写夸张句,并感悟夸张句的好处。
3.感悟⽤词的准确性。
4.养成积累的好习惯。
5.让学⽣能从多个⾓度认识⼈物。
【学习重点】1.让学⽣学会抓住⼈物的语⾔、动作、神态来评价⼈物。
2.学写夸张句,体会⽤词的准确性。
【学习难点】发挥想象写夸张句;作者不同的译法,有不同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1课时【学习过程】⼀、交流平台。
读外国名著,我们不仅要把握它的主要内容,还要依据名著中印象深刻的⼈物和情节,交流⾃⼰的感受。
⼩读者1:读名著时,我会对书⾥的⼈物做出⾃⼰的评价。
如在我眼⾥,汤姆·索亚是⼀个热爱⾃由、喜欢冒险的孩⼦,同时⼜很有趣,还有点⼉虚荣⼼。
⼩说中的很多地⽅都能看出他的这些特点。
⼩读者2:我会特别留意描写⼈物语⾔、动作、神态的句⼦,从中往往能看出⼀个⼈的性格。
之前学习《穷⼈》读到桑娜“⽤头⼱裹住睡着的孩⼦,把他们抱回家⾥……让他们同⾃⼰的孩⼦睡在⼀起,⼜连忙把帐⼦拉好 ”,我想,她是多么温柔善良⽽⼜勇敢呀!⼩读者3:每个⼈都是⽴体的、多⾯的,评价⼈物时⾓度不能太单⼀。
如,很多⼈觉得尼尔斯太淘⽓、太顽⽪,但是当我读到他⼼⾥想:“⽗母从教堂回来时,发现雄鹅不见了,他们会伤⼼的”,我觉得尼尔斯其实也是⼀个好孩⼦。
1.先读⼀读交流平台,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说说如何评价⼈物。
3.可以抓住⼈物的语⾔、动作、神态,从多个⾓度去评价⼈物。
4.总结:每个⼈都是⽴体的、多⾯的,评价⼈物的⾓度不能太单⼀。
设计意图:引导学⽣抓住⼈物的语⾔、动作、神态等,从多个⾓度评价⼈物。
⼆、词句段运⽤。
(⼀)读下⾯的句⼦,说说加点的部分有什么共同特点。
再从后⾯的词语中选择⼀两个,发挥想象,仿写句⼦。
1.先读读三个例句,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都运⽤了夸张的⼿法)2.学⽣汇报,教师点拨。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口语交际

口语社交导学目标1、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实质和检查接见,持续感觉和汲取风俗文化中的智慧和营养;2、是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导学重难点抓住特点介绍风俗的方法课前准备1.学生经过上网认识各地自己感兴趣的风气风俗,或许检查当地的风俗习惯。
2.教师准备相关的图片。
课时安排: 1 课时导学过程一、讲话导入风俗风情积厚流光,风俗文化斑斓多姿,在绚烂的人类文化中,风俗文化是不行忽略的重要构成部分。
本单元所学的文章,都能将极其平时的民间风俗和传统节日描绘得妙不行言、魅力四射。
同学们伴同作者一同走遍大江南北,身临不一样民族、不一样地域,共同领会了多姿多彩的风俗风情。
但单元为我们体现的不过风俗风情画卷的一角,这节课就让我们各抒己见,谈谈你所检查认识到的风气风俗吧。
二、分组沟通1.出示沟通主题:节日风俗、地方衣饰、特点饮食、独到民居、民间工艺品,根据学生检查主题将全班分为五个组,进行沟通。
沟通提示以下:(1)谈谈你要为大家介绍的内容是什么,你的资料从哪得来的?(2)把风俗的主要特点讲清楚,还能够谈谈自己的感觉。
(3)仔细聆听组员的叙述,把不清楚的地方记下来实时咨询。
2.依据组员的建议,改正自己的介绍资料,特别是注意把没讲清楚的地方讲清楚。
三、全班沟通1.依据沟通主题,每组介绍2—3 名同学在全班沟通。
2.听的同学仔细聆听,听后组织评论。
可从以下几方面评论:(1)主题能否明确,特点能否突出;(2)内容能否详细充分;(3)表达能否流利;(4)语言能否简短。
四、激发感情,由说到写。
1.听了同学的介绍,此时你有什么感觉?2.是啊,真是“百里不一样风,千里不一样俗”啊!透过这绚烂多彩的风俗,我们感遇到的是泱泱华夏民族文化悠长的历史,独到的魅力。
让我们快拿起手中的笔,把它写下来吧!。
最新统编六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导学案

鲁滨逊漂流记(节选)一、理解词语:梗概:大略的内容。
畏惧:害怕。
天涯海角:指极远的地方或形容彼此之间相隔极远。
流落:穷困潦倒,漂泊外地。
安慰:因精神上得到满足而心情安适。
简陋:(房屋、设备等)简单粗陋;不完备。
畜养:饲养(动物)。
圈养:关在圈里饲养。
停泊:(船只)停靠;停留。
叛乱:叛变作乱(多指武装叛变)。
主题归纳:梗概按照鲁滨逊历险的时间顺序.通过代表性的事件,记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建房定居」”“「驯养培育」”“「救‘星期五’」”,最终“「回到英国」”的故事。
“节选”写的是鲁滨逊初到荒岛的生活状态和面对现实的思考。
这两部分表现了鲁滨逊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中,「不畏艰险」、「机智坚强」、「聪明能干」、「积极乐观」的特点。
课后问题:1、想想这部小说写了鲁滨逊流落荒岛的哪些事,用小标题的方式列出来。
『见主题归纳」2、默读节选的片段,说一说:鲁滨逊克服了哪些困难?他的心态发生了什么变化?你觉得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①没有「住所」。
他走遍荒岛,在一块有水源、可以防御野兽的地方,用木头和船帆搭起一座简陋的帐篷。
②没有「食物」。
他从船上搬下能吃的东西;带着枪和狗到森林里打猎,或到海边捕鱼;把捕到的山羊畜养起来;种麦子。
③没有「工具」。
一是缺乏「本子、笔和墨水」,于是他通过用刀子刻痕来记录日期;二是缺乏「铲子、鹤嘴锄、铁锨」等工具,于是他用笨拙的方法来建造房子;④「孤独」。
没淹死的一条狗和两只猫陪着他,作为在荒岛上的伙伴;救下野人,给他取名“星期五”,与他做伴。
⑤「惊恐」。
发现了野人的脚印,于是他在住所前的空地上插下杨柳桩子,又将羊群分成几个地方圈养;在恐惧之中开始考虑怎样对付那些可能出现的野人)(2)鲁滨逊初到荒岛的生活是「忧郁而寂寞」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鲁滨逊开始思考自己目前的处境,他把自己的幸与不幸如实记录下来,通过好处与坏处的对比,找到了值得「宽慰」的东西。
然后开始「知足安命」,一心一意地安排自己今后的生活。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

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导学案第二单元导读五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五十六个民族生活丰富多彩、习俗独特。
不一样的节日、不一样的民居、不一样的服饰、不一样的饮食习惯……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无不展示着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
让我们跟随作者的笔触,去欣赏那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画。
学习目标:1、学会本组课文中的14个生字。
2、了解一些传统的民风民俗,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感受这些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
3、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体会作者怎样谋篇布局,准确用词,生动表达,并在习作中加以运用。
4、引发探究兴趣和阅读兴趣,就自己感兴趣的某方面习俗展开社会调查。
学习重点:了解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民风民俗,体会作者是怎样写出民俗特点的。
学习难点:运用学到的方法练习表达。
学法提示:通过阅读单元导语我们不难看出这一组课文是以“民风民俗”为主题组织单元的,目的是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了解五十六朵民族之花中的几朵花是什么样的。
1、同学们在学习课文的同时,要通过多种渠道搜集民俗风情的材料,并与“品德与社会”、“音乐”、“美术”学科内容相结合,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扩展知识面,努力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2、学习每篇课文前,同学们都要兼顾4篇课文的不同方面去搜集民俗的材料,及时总结从课文中获取的知识和信息,列出课文中运用的表达方法及例子,为“交流平台”中的单元小结做好准备。
3、同学们在读书时,不仅要理解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内容——写了什么,还要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的——怎样来写的。
4、就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某一方面民俗开展社会调查,了解自己身边的民俗。
学习准备:课前结合本单元课文内容搜集有关民俗方面的资料。
学习课时:教学本组教材可用10~12课时,精读课文2课时,略读课文4~5课时,口语交际1课时,习作2课时,交流平台、日积月累和趣味语文1~2课时。
5*手指学习目标:1、借助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
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和如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
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等重点句子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反馈
展示
激励
点拨
组织展示
全班展示
2.全班展示全班展示
(1)各小组展示收获。
(2)各小组质疑问题,分小组讨论。
3、重点探究
(1)壮丽奇观是什么意思?这一联还有哪些知识?
(2)对联有什么特点?联系上下联说一说
4.除了本文外你还知道那些文章、诗歌赞美长城。
达标
检测
1.读一读
隘口 点缀 跨峻岭 锦绣 瀚海
2.下联从哪个方面赞美长城?
3.说说下联的意思。
板书设计:长城赞
形态 像条长龙
长城 构造 高大坚固 气魄雄伟、伟大奇迹
联想 血汗、智慧凝成
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第1单元
课题
索桥的故事
课时
第1课时
学习
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理清条理,写出课文提纲。
2、搜集课外资料,进一步了解文章中讲述的有关索桥的故事。
3、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2.黎庶的意思。
3.为什么说长城是智慧和血汗的结晶。
板书设计:长城赞
时间角度 工程浩大
空间角度 壮观雄伟
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第1单元
课题
长城赞
课时
第2课时
学习
目标
1.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学习
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科考队员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发现并精心保护朱鹮的经过,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
2.增强学生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重点
难点
课前准备
课件
学法
自学,合作学习
学 习 过 程
导 案(教师活动)
学 案(学生活动)
情境
导入
明确
目标
1.出示课件,引入新课.
2.明确本节课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科考队员在小朋友的帮助下,发现并精心保护朱鹮的经过,了解课文的记叙顺序。
3、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重点
让学生感受有关索桥的感人故事,使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
难点
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课前准备
课件
学法
自学,合作学习
学 习 过 程
导 案(教师活动)
学 案(学生活动)
情境
导入
明确
目标
1.出示课件,引入新课.
2.明确本节课目标。
1、体会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2、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六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第1单元
课题
长城赞
课时
第1课时
学习
目标
1.理解课文,认识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从不同的观察点抓住事物特点、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按一定顺序观察事物的方法,并在观察中展开联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3.理解词语,重点理解:摇晃、汹涌,
4.再读课文,找出重点句子,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5.找出不能理解的问题。
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1、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
2、检查生字读音。
合作
探究
初解
疑难
小组汇报交流
发现问题
1、读课文,思考:本诗有几小节?每节写什么?
2.思考:人在铁索桥上看到什么?说明什么?
反馈
导 案(教师活动)
学 案(学生活动)
情境
导入
明确
目标
1.出示课件,引入新课.
2.明确本节课目标。
3.交流你所了解的有关长城的知识。
4.明确本节课目标
(1)需要掌握的生字和重点词语。
(2)熟读课文。(3)了解课文内容。
自主
学习
标注
问题
1.初读课文,画出生字词
2.自学生字词
3.理解词语,重点理解:
4.再读课文,找出重点句子,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勇士们哪,攀着一根根铁索,冒着密密的弹雨,冲破了敌人的火网!”
我体会到:
2、“在这英雄的土地上,我要高声歌唱!”
假如你就是诗人,站在铁索桥上,看到壮观的景象,想到英勇的红军,你会高声歌唱:
板书设计:
红旗 火光
铁索 弹雨 英勇无畏
火网
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第1单元
课题
白鹤梁的沉浮
课时
第1课时
课题
索桥的故事
课时
第2课时
学习
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理清条理,写出课文提纲。
2、搜集课外资料,进一步了解文章中讲述的有关索桥的故事。
3、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重点
让学生感受有关索桥的感人故事,使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
难点
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课前准备
课件
学法
自学,合作学习
学 习 过 程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仔细体会文章字里行间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课文。
重点
指导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具体方法和如何在观察的基础上展开联想。
难点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等重点句子的意思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课件
学法
自学,合作学习
学 习 过 程
展示
激励
点拨
组织展示
全班展示
1、小组内汇报交流
(1)我学会了什么?选择自己重要的收获简要的写下来。
(2)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达标
检测
1
板书设计:
我站在铁索桥上
身临铁索桥
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第1单元
课题
我站在铁索桥上
课时
第2课时
学习
目标
1、体会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2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4.再读课文,找出重点句子,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5.找出不能理解的问题。
1.句子:重点的句子可以画一画,反复读一读,写一写感受。
2.下联从哪个方面赞美了长城,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合作
探究
初解
疑难
小组汇报交流
发现问题
1、小组内汇报交流
(1)我学会了什么?选择自己重要的收获简要的写下来。
(2)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导 案(教师活动)
学 案(学生活动)
情境
导入
明确
目标
引入课
说说索桥的结构和地理位置。
自主
学习
标注
问题
1..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找出不能理解的问题。
1.课文讲了索桥的那些故事。
2.课文为什么写李冰父子?。
31.还有哪些问题不懂?
合作
探究
初解
疑难
小组汇报交流
发现问题
(1)李兵父子的故事。
了解李兵父子是怎样修建都江堰的。
重点
让学生感受有关索桥的感人故事,使心灵在故事中得到熏陶、感染、净化。
难点学,合作学习
学 习 过 程
导 案(教师活动)
学 案(学生活动)
情境
导入
明确
目标
1.出示课件,引入新课.
2.明确本节课目标。
8.明确本节课目标
(1)需要掌握的生字和重点词语。
(2)熟读课文。(3)了解课文内容
讨论。
(2)“何公何母”的故事。
讨论。
(3)勇士丹柯的故事。
讨论。
反馈
展示
激励
点拨
组织展示
全班展示
1、小组内汇报交流
(1)我学会了什么?选择自己重要的收获简要的写下来。
(2)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达标
检测
列出课文的提纲。
板书设计:勇于牺牲
李兵父子 舍己为人
故事 何公 何母
勇士丹柯 不怕困难
教学反思:
六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
自主
学习
标注
问题
1.再读课文,深入解课文内容。
2..找出不能理解的问题。
6.借助字典认识生字读通课文,做好批注。
7.(1)生字我记牢,我注音,我写好,我会组词。
8.词语、句子我理解我会用
9.句子:重点的句子可以画一画,反复读一读,写一写感受。
10.再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1.还有哪些问题不懂?
合作
3、体会课文结尾的含义。
自主
学习
标注
问题
1..再读课文,找出重点句子,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找出不能理解的问题。
1、认读生字。
2、诗人站在桥上看到什么?说明什么?
合作
探究
初解
疑难
小组汇报交流
发现问题
1、浏览课文,快速找出反映作者此时心情的词语。(心潮汹涌激荡)
2、作者站在铁桥上,心潮汹涌激荡,思接古今,找出有关的诗句,同桌互相读一读。对自己喜欢的诗句,可以多读几遍,有疑问的地方可作记号。
第1单元
课题
我站在铁索桥上
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