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顶板致灾因素实施方案正式版

合集下载

煤矿防治顶板事故实施方案

煤矿防治顶板事故实施方案

防治顶板事故专项实施方案阜康市西沟煤焦有限责任公司煤矿列属新疆煤炭工业十五结构调整规划矿井,矿井核定生产能力45万吨/年。

我矿依据设计要求“一采两掘”方式布置采掘工作面,当前进入整改期。

目前针对矿井掘进工作面支护方式和支护质量进行检查,尤其是锚网支护巷道进行锚杆拉拔力和锚索紧固力测试,并对掘进中的巷道安装顶板移进量观测仪,对巷道顶板位移和受力情况进行检测。

一、顶板事故发生及评估顶板事故主要发生在井下掘进、采煤等作业过程中。

发生的主要原因遇地质构造、顶板支护工程质量差、空顶作业、安全技术措施不完善、违章指挥和违章作业等造成。

顶板事故发生导致埋人、堵人等重大人身伤亡事故,严重影响矿井安全生产。

顶板事故多发在采煤工作面上下端头与两顺槽中应力区内巷道、掘进工作面迎头、采煤工作面出现大面积悬顶、巷道压力大,变形区域。

目前我矿掘进工作面巷道压力较小,煤层顶底板较稳定。

二、防治顶板事故的基本原则1、坚持“以人为本”、“安全优先”的原则2、坚持防止事故扩大优先的原则3、坚持尽快恢复生产的原则4、坚持抢救先活人后死人的原则三、防治顶板事故领导小组及职责1、精心组织,为了加强顶板事故综合防治工作的管理,确保矿工生命安全和矿井正常施工,特成立西沟煤矿顶板事故防治组织机构:组长:申忠强(董事长兼总经理)副组长:王志诚(总工程师)、汲言斌(副经理)、韦国荣(副经理)、张胜桥(副经理)、岳新良(安全生产副总工程师)贾学武(通防副总工程师)、张文林(机电副总工程师)成员:杨亚斌、郝永忠、芦龙、高国俊、韩仁杰、邓波、马文博、刘志强、任晨鹏、肖杨、刘旭、钟运洪、阿布来提江、任天录、田占良2、领导小组下设顶板事故防治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生产技术部,生产技术部部长兼办公室主任,各科室要认真履行自身职责。

3、领导小组及职责1)重特大事故发生后,分析判断事故,决定启动专项措施;2)成立抢险救灾现场总指挥部;3)批准、调整现场抢救方案;4)负责组织矿井重特大顶板事件的救灾工作;5)根据事态的发展,决定是否请求救助;6)协调物资、设备、医疗、通信、后勤等工作。

顶板事故应急预案

顶板事故应急预案

顶板事故应急预案一、引言顶板事故是在煤矿等采矿作业中常见的一种安全风险。

当矿上顶板发生滑落、坍塌等事故时,可能会引发人员伤亡和矿井损失。

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制定一份顶板事故应急预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份完整的顶板事故应急预案,帮助矿山管理部门和工作人员在发生事故时能够迅速且有效地采取应对措施。

二、应急预案的目标顶板事故应急预案的主要目标是保障人员的安全,并最大程度地减少事故对矿井设备和生产的影响。

该预案需要确保在事故发生后,能够迅速组织人员撤离、调集应急资源以及实施救援和修复工作。

三、预防措施1.定期顶板检查:加强对矿上顶板的定期检查,发现潜在的危险物和脆弱点,及时采取相应防护措施。

2.加固顶板支护:根据顶板的情况,采用适当的支护材料和技术,加固矿井顶板,提高其抗压能力和稳定性。

3.培训和演练:定期组织对矿工进行顶板事故应急知识和技能培训,并进行模拟演练,提高应急处置的能力和反应速度。

四、应急预案的组织和人员1.事故应急领导小组:设立一支事故应急领导小组,由矿山管理部门领导和相关专家组成,负责应急预案的制定、实施和评估。

2.应急指挥部:设立应急指挥部,主要负责指挥协调事故发生后的应急救援和处置工作。

3.救援队伍:组织一支专业的救援队伍,包括救援人员、医护人员和技术人员,能够在事故发生后迅速到达现场展开救援工作。

五、应急预案的步骤1.事故发生初期:当接到事故报告后,应急指挥部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迅速派遣救援队伍到达现场,同时通知相关部门协助救援工作。

2.人员撤离和安全:优先确保所有人员的安全,迅速组织撤离事故现场,并设立安全警戒区域,防止次生事故的发生。

3.救援和抢修:根据现场情况制定救援和抢修方案,组织救援队伍开展救援行动,同时调集必要的设备和资源。

4.应急物资保障:及时调配应急物资,包括救援工具、医疗器械和生活必需品等,确保救援现场的需求得到满足。

5.事故调查和评估:事故救援结束后,组织事故调查和评估工作,总结经验教训,并对应急预案进行必要修改和完善。

煤矿顶板致灾因素实施方案

煤矿顶板致灾因素实施方案

煤矿顶板致灾因素实施方案一、前言在煤矿生产中,顶板事故是一种常见但危险的事故类型,特别是在深水煤矿和复杂地质条件下。

顶板事故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还会导致矿井停产和生产损失。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煤矿顶板事故的发生,需要实施科学的方案和措施。

本文将针对煤矿顶板致灾因素,提出一套实施方案。

二、顶板致灾因素及其影响1. 煤层顶板岩层结构复杂,存在断层、节理等破碎带。

2. 煤层含水量高,导致顶板软弱、塌陷和涌水。

3. 煤层顶板距离开采空区较远,存在大空旷压力区域。

4. 煤层顶板岩层变形速率大,存在强烈的动态变形现象。

5. 采动过程中存在地质构造活动,如断层活动等。

以上因素会导致煤矿顶板失稳、塌陷、断层和大面积涌水等灾害,给煤矿生产带来巨大风险和困扰。

三、实施方案1. 地质勘查与预测(1)加强地质勘查与预测工作,提前获得有关顶板结构、破碎带、断层等地质构造的信息。

采用现代测绘技术和地球物理勘查手段,绘制详细的地质构造图和地质力学参数图。

(2)结合室内试验和现场观测,对顶板岩层的力学性质进行评价和预测。

利用物理力学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模拟煤层顶板在开采工作面受力的变形和破坏过程,为顶板稳定性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3)对危险地点和高风险区域进行重点观测和预测,及时发现和预警可能出现的顶板事故。

2. 采掘工艺与技术(1)选用合适的采煤方法和顶板支护技术。

根据不同煤层和地质条件,采用适当的采煤方法,如长壁工作法、剥离开采法等。

在采煤过程中,合理计算采煤工作面的稳定范围和影响半径,选择合适的顶板支护技术和装备。

(2)加强顶板管理与维护。

在进行采煤过程中,加强对采煤工作面和顶板岩层变形的监测和控制。

及时清理和支护顶板上的松散岩石和煤矸石。

加强对顶板涌水的抽排和防治,确保顶板的稳定和安全。

(3)采用智能化技术和装备,提升矿山自动化水平。

利用无人机、机器人等高科技装备,进行煤矿顶板的巡检和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出现的顶板事故。

顶板事故灾害处理专项预案

顶板事故灾害处理专项预案

一、总则1. 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和应对煤矿顶板事故,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保障矿井安全生产,特制定本专项预案。

2. 编制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规程》、《煤矿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编制指南》等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

3. 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矿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顶板事故灾害处理。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应急指挥部成立顶板事故灾害处理应急指挥部,负责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

(1)指挥长:矿长或其授权的副矿长;(2)副指挥长:生产副矿长、安全副矿长、总工程师;(3)成员:各相关部门负责人。

2. 应急指挥部职责(1)组织制定和修订顶板事故灾害处理专项预案;(2)组织开展事故应急演练;(3)负责事故信息收集、分析、上报;(4)负责事故应急处理工作的组织、协调和指挥;(5)负责事故善后处理和恢复生产。

3. 各相关部门职责(1)安全监管部门:负责事故调查处理、事故原因分析、责任追究等工作;(2)生产技术部门:负责事故现场勘查、事故原因分析、技术措施制定等工作;(3)设备管理部门:负责事故现场设备设施损坏情况评估、维修保养等工作;(4)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事故伤亡人员救治、善后处理等工作;(5)其他相关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协助应急指挥部开展事故应急处理工作。

三、事故预警及报告1. 预警(1)加强顶板监测,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2)定期开展顶板事故隐患排查治理;(3)加强顶板事故宣传教育,提高职工安全意识。

2. 报告(1)事故发生后,立即向应急指挥部报告;(2)报告内容包括:事故发生时间、地点、原因、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3)应急指挥部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本预案。

四、事故应急处理1. 应急响应(1)应急指挥部根据事故情况,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2)各相关部门按照职责分工,迅速开展应急处理工作。

2. 事故现场处置(1)设置警戒区域,防止无关人员进入;(2)立即开展救援工作,确保被困人员安全;(3)对事故现场进行勘查,分析事故原因;(4)根据事故原因,采取相应措施,防止事故扩大。

顶板应急预案及应急措施

顶板应急预案及应急措施

一、背景顶板事故是煤矿生产过程中常见的安全隐患,一旦发生,将对人员生命财产造成严重威胁。

为提高矿井应对顶板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损失,特制定本应急预案。

二、适用范围本预案适用于我矿在顶板事故发生时,对事故的应急处置、救援、恢复生产等工作。

三、组织机构及职责1. 事故应急指挥部事故应急指挥部由矿长担任总指挥,下设现场指挥部、救援组、医疗救护组、物资保障组、通讯保障组、后勤保障组等。

2. 各组职责(1)现场指挥部:负责事故现场的组织、指挥、协调和调度,确保救援工作有序进行。

(2)救援组:负责事故现场的救援工作,包括人员搜救、现场勘查、排除险情等。

(3)医疗救护组:负责事故现场伤员的救治和转运工作。

(4)物资保障组:负责事故现场的物资供应,确保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5)通讯保障组:负责事故现场的通讯联络,确保救援信息畅通。

(6)后勤保障组:负责事故现场的后勤保障工作,包括生活物资、设备等。

四、应急预案及应急措施1. 预警及报告(1)当发现顶板事故隐患时,现场人员应立即向现场指挥部报告。

(2)现场指挥部接到报告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相关人员开展救援工作。

2. 事故现场处置(1)现场指挥部根据事故情况,制定救援方案,并组织实施。

(2)救援组迅速进入事故现场,开展人员搜救、现场勘查、排除险情等工作。

(3)医疗救护组对伤员进行救治,并及时转运至安全地点。

(4)物资保障组提供必要的救援物资,确保救援工作顺利进行。

3. 通讯保障(1)通讯保障组确保事故现场的通讯联络畅通,及时传递救援信息。

(2)现场指挥部与救援组、医疗救护组等保持密切联系,确保救援工作有序进行。

4. 后勤保障(1)后勤保障组负责事故现场的后勤保障工作,确保救援人员的生活、饮食等需求。

(2)对事故现场周边进行交通管制,确保救援车辆畅通无阻。

5. 事故善后处理(1)事故应急指挥部对事故原因进行调查,分析事故原因,制定整改措施。

(2)对事故责任人和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

顶板事故治理方案

顶板事故治理方案

顶板事故治理方案介绍顶板事故是在地下采煤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类事故,常常造成工人伤亡和矿井生产中断。

为了有效预防和处理顶板事故,制定一套完善的顶板事故治理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一种可行的治理方案,旨在提高矿井平安生产水平,保障矿工的人身平安。

顶板事故的成因分析顶板事故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1.矿层结构不稳定:地质条件复杂,矿层存在断层、节理、脆弱层等,容易发生塌陷。

2.采煤工艺不合理:采煤工艺选择不当,如采用大片顶煤开采、采煤工作面长度过长等。

3.支护措施不到位:支护材料选择不当,施工质量不合格,支护设施缺失等。

治理方案1. 地质勘探和评估在矿井开采前,进行详细的地质勘探和评估工作,尽早发现地质构造及岩层条件的不稳定因素,确定采煤的合理工艺和支护方案。

2. 合理的采煤工艺选择根据地质条件和岩层稳定性评估结果,选择合理的采煤工艺。

防止采用大片顶煤开采和过长的采煤工作面,减少顶板事故的发生。

3. 加强对顶板的支护采取有效的支护措施,保证支护设施的完好和施工质量的合格。

采用适宜的支护材料,如钢架、钢拱架、锚杆等,加强对顶板的支撑和固定,提高矿井巷道的稳定性。

4. 加大平安检查力度增加平安生产部门的巡查频次,对矿井的顶板状况进行定期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顶板事故隐患,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确保矿井的平安运营。

5. 健全应急预案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明确职责分工和应急措施,提供给急避险的设备和工具。

员工需要定期进行应急演练,熟悉逃生通道和应急设备的使用方法,提高自救和互救能力。

6. 加强平安教育和培训定期开展平安教育和培训工作,提高员工的平安意识和技能水平。

培训内容包括识别顶板事故的迹象、应对顶板事故的根本方法和防止事故的考前须知,使员工能够在遇到顶板事故时能够做出正确的反响。

7. 加强监测和预警安装顶板变形监测仪器,对矿井的顶板变形进行实时监测。

当监测到顶板变形超过平安范围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采取必要的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

煤矿顶板致灾因素实施方案

煤矿顶板致灾因素实施方案

煤矿顶板致灾因素实施方案一、煤矿顶板隐蔽致灾因素排查治理方案顶板灾害事故受到岩、煤层地质构造、地质赋存、采掘应力的变化的影响,特别是断层以及地质构造发育的地点容易形成顶板灾害隐蔽致灾因素,给顶板灾害的预防和治理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顶板灾害主要分为局部冒顶和大面积冒顶垮塌事故。

然而大冒顶事故多数是因为隐蔽致灾因素引发,为进一步提高和加强煤矿顶板隐蔽致灾因素的排查和治理工作,防止煤矿顶板事故的发生,提高煤矿顶板隐蔽致灾因素探测技术与装备水平以及安全生产地质保障能力,深入排查煤矿深层次的潜在隐患和问题,切实做的煤矿顶板灾害综合治理超前预防,实现源头治理,特制定顶板隐蔽致灾因素排查治理方案。

(一)、顶板隐蔽致灾因素分析1、地质构造基本因素对矿压影响分析(1)区域构造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属扬子准地台上扬子台褶带。

位于扬子准地台(I 级构造)上扬子台褶带(II级构造)的迭陷断褶束、黔西南迭陷褶断束以及黔中早古拱褶断束和黔南古陷褶断束的极西边缘。

(2)构造井田位于土城向斜北翼东段,区内构造属于中等复杂,矿区总体为单斜地层,因构造而略成S状,岩层产状较为稳定,走向东南105°左右,倾向南西185°左右,倾角为26°左右。

①断层大寨倾向逆断层(10):位于矿区东~东南~南,区内出露长2400余米。

走向北东60°,断层在飞仙关地层一带出露明显,在地貌上侵蚀成较大的深沟,破碎带较大,一般在3~5米,两盘岩层由于岩层性质及受力不均,部分地段在50米内均有揉褶现象,伴生小断层多,地面断层倾角不一,由64°~85°,断距25~35米。

由于位于矿界外,对本矿煤层开采影响小。

博嘎寨倾向正断层(12):由北东~南西斜切过矿区中部,区内出露长约2700米,走向北东55°,倾向南东,断层迹象在地面出露极为明显,破碎带宽窄不一,从0.5米~5米,断层倾角45°~77°,断层落差由北至南逐渐增大,6001号钻孔断层落差40米,6003钻孔断层落差增加至60米深部则加大至130米。

煤矿顶板专项实施方案

煤矿顶板专项实施方案

煤矿顶板专项实施方案一、前言。

煤矿顶板事故是煤矿生产中常见的安全隐患之一,一旦发生顶板事故,往往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煤矿顶板事故的发生,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顶板专项实施方案至关重要。

本文档旨在提出一套全面的煤矿顶板专项实施方案,以确保煤矿生产安全稳定进行。

二、顶板专项实施方案的制定背景。

煤矿顶板事故是由于顶板失稳或坍塌而引起的,主要原因包括矿井深度加大、采煤工作面长度增加、采煤机性能提高等因素。

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煤矿顶板事故的发生,必须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顶板专项实施方案。

三、顶板专项实施方案的内容。

1. 顶板稳定性评估。

在煤矿开采过程中,对顶板稳定性进行定期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使用地质雷达、声波测量仪等设备,对矿井顶板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及时发现潜在的顶板稳定性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2. 顶板支护技术改进。

采用先进的顶板支护技术,如锚杆支护、钢拱架支护等,对煤矿顶板进行有效支护,提高顶板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减少顶板事故的发生。

3. 顶板监测系统建设。

建立完善的顶板监测系统,利用传感器、监测仪器等设备对矿井顶板进行实时监测,及时发现顶板变形、位移等异常情况,预警并采取相应的措施,确保矿井顶板的安全稳定。

4. 顶板事故应急预案。

制定完善的顶板事故应急预案,明确各级责任人的职责和应急处置措施,提高煤矿顶板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损失。

5. 顶板安全培训。

加强对煤矿生产人员的顶板安全培训,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增强煤矿顶板事故的预防和控制能力。

四、结语。

煤矿顶板事故是煤矿生产中的重要安全隐患,预防和控制煤矿顶板事故的发生,对于保障煤矿生产安全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顶板专项实施方案,可以有效提高煤矿顶板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减少事故的发生。

希望各煤矿单位能够认真贯彻执行本方案,不断完善和提高煤矿顶板安全管理水平,确保煤矿生产的安全稳定进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 the schedule of the activity, the time and the progress of the completion of the project content are described in detail to make the progress consistent with the plan.煤矿顶板致灾因素实施方
案正式版
煤矿顶板致灾因素实施方案正式版
下载提示:此解决方案资料适用于工作或活动的进度安排中,详细说明各阶段的时间和项目内容完成的进度,而完成上述需要实施方案的人员对整体有全方位的认识和评估能力,尽力让实施的时间进度与方案所计划的时间吻合。

文档可以直接使用,也可根据实际需要修订后使用。

一、煤矿顶板隐蔽致灾因素排查治理方案
顶板灾害事故受到岩、煤层地质构造、地质赋存、采掘应力的变化的影响,特别是断层以及地质构造发育的地点容易形成顶板灾害隐蔽致灾因素,给顶板灾害的预防和治理增加了很大的难度。

顶板灾害主要分为局部冒顶和大面积冒顶垮塌事故。

然而大冒顶事故多数是因为隐蔽致灾因素引发,为进一步提高和加强煤矿顶板隐蔽致灾因素的排查和治理工作,防止煤矿顶板事故的发生,提高煤矿
顶板隐蔽致灾因素探测技术与装备水平以及安全生产地质保障能力,深入排查煤矿深层次的潜在隐患和问题,切实做的煤矿顶板灾害综合治理超前预防,实现源头治理,特制定顶板隐蔽致灾因素排查治理方案。

(一)、顶板隐蔽致灾因素分析
1、地质构造基本因素对矿压影响分析
(1)区域构造
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属扬子准地台上扬子台褶带。

位于扬子准地台(I级构造)上扬子台褶带(II 级构造)的迭陷断褶束、黔西南迭陷褶断束以及黔中早古拱褶断束和黔南古陷褶断束的极西边缘。

(2)构造
井田位于土城向斜北翼东段,区内构造属于中等复杂,矿区总体为单斜地层,因构造而略成S状,岩层产状较为稳定,走向东南105°左右,倾向南西185°左右,倾角为26°左右。

①断层
大寨倾向逆断层(10):位于矿区东~东南~南,区内出露长2400余米。

走向北东60°,断层在飞仙关地层一带出露明显,在地貌上侵蚀成较大的深沟,破碎带较大,一般在3~5米,两盘岩层由于岩层性质及受力不均,部分地段在50米内均有揉褶现象,伴生小断层多,地面断层倾角不一,由64°~85°,断距25~35米。

由于位于矿界外,对本矿煤层开采影响小。

博嘎寨倾向正断层(12):由北东~南西斜切过矿区中部,区内出露长约2700米,走向北东55°,倾向南东,断层迹象在地面出露极为明显,破碎带宽窄不一,从0.5米~5米,断层倾角45°~77°,断层落差由北至南逐渐增大,6001号钻孔断层落差40米,6003钻孔断层落差增加至60米深部则加大至130米。

由于断层较大,地面所见在其旁侧百米内形成较多的平行附生小断裂,组成了一个宽200米构造带,地层走向在这里也出现急剧变化。

钻孔所见更甚,6001孔、6003孔均在其下部见有一规模较大的隐伏伴生正断层(24),24正断层与本断层倾向相反而组成一个小地垒,夹于中间凸起上
抬部分的煤层及地层均遭受严重构造破坏,而少开采价值。

本断层经地面和钻孔严密控制,勘探程度较高。

切断矿区内所有煤层,对矿区内煤层开采影响大。

倾向正断层(14):位于矿区西部,出露长约300米,断层走向近北,倾向近西,倾角64°断距5~10米,对矿区内煤层开采有一定影响。

茨嘎斜交正断层(15):位于矿区西、西北部,区内出露长约1300米,走向上略成S形弯曲,倾向南西,基本沿地层走向分布断距10~25米。

地面出露明显,破碎带较窄在1米左右,断面较平整,两盘岩层整齐无挤压现象。

切断矿区内部分可采煤层,对矿区内煤层开采影响较大。

实际生产中应加强生产地质工作并收集整理成生产地质资料,减小地质构造基本因素对矿山压力显现的影响。

②煤层顶底板岩性分析
从顶、底板分析:多为砂质泥岩,工作面支护要有针对性,并对其加强支护,特别是采煤机割煤后的临时支护;巷道要及时维护和清理水沟,避免由于水的入侵而底鼓。

③煤层倾角、采高、开采深度、控顶距等对矿山压力显现的影响
矿区内煤层产状与地层基本一致,投产时平均倾角26?。

1煤层平均厚1.48m。

煤层采高相对较小,生产中要加强观察顶板活动规律,及时加强支护。

开采深度直接影响着原岩应力的大小,同时也影响着开采后巷道或工作面周围岩层内支承压力值,因此随着开采深度的增加,支承压力必然增加,从而导致巷道围岩的“挤、压、膨”等现象,导致煤壁片帮及底板鼓起等现象的发生,因此在开采深度增加时应加强支护。

④.矿压观测
在首采面投产时,应立即进行矿压观测,为大河煤矿顶板管理提供可靠依据。

回采工作面的矿山压力观测设备配备有:顶板动态仪、顶板下沉速度报警仪、支柱初撑力测定仪、压力盒、测力杆、钢卷尺等。

二、顶板隐蔽致灾因素的排查
(一)结合井田区域内断层情况与井下实际遇到的断层实际情况对照,分析清楚断层对现在大河煤矿掘进实际的影响。

(二)对大河煤矿现在掘进的实际情况对煤层顶底板的岩性做统一的岩性的分析和如实的记录。

(三)加强对大河煤矿现在所掘进巷道进行巷来压的实时观测,并如实记录数据。

(四)根据掘进过程中遇到的地质情况,按月向掘进队组下发地质月报。

(五)顶板管理相关的管理制度是否健全,能否落实必须建立相应的闭合管理台账,反应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

(六)一线职工顶板安全管理意识薄弱,随时采取现场抽查,对一线顶板安全管理意识薄弱环节进行强制性培训。

三、顶板致灾因素的治理
(一)根据我矿井田范围内的F12倾向大断层,判断直接影响着我矿的运输、回风、轨道上山三条上山的正常掘进,对于大断层附近次生的小断层,我矿将其列为隐蔽致灾因素来排查治理。

采取地质预报的手段来时时对掘进迎头的地质情况进行控制,下附地质月报,按月上中下旬对迎头的地质情况进行预报,指导生产、排查隐蔽致灾因素。

——此位置可填写公司或团队名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