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至圣先师孔子》有感

合集下载

孔子拜师读后感

孔子拜师读后感

孔子拜师读后感《孔子拜师》是一部关于孔子拜师学习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中,孔子向老师学习,虚心接受教诲,最终成为了一代伟人。

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谦逊的美德。

首先,孔子拜师的故事告诉我们学习的重要性。

在这个故事中,孔子虚心向老师学习,不断努力,最终成为了一代伟人。

这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进步。

在现代社会,知识更新换代,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而且,学习是一种持续的过程,只有不断地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因此,我们要像孔子一样,虚心向老师学习,不断地努力,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

其次,孔子拜师的故事告诉我们谦逊的美德。

在这个故事中,孔子虚心向老师学习,不自负,不骄傲。

这告诉我们,谦逊是一种美德,只有谦逊,才能更好地学习。

在现代社会,有些人自负,不愿向他人学习,这样只会限制了自己的发展。

而且,谦逊也是一种待人接物的态度,只有谦逊,才能更好地与他人相处。

因此,我们要像孔子一样,谦逊待人,虚心学习,才能更好地进步。

最后,孔子拜师的故事给了我很多启发。

在这个故事中,孔子虚心向老师学习,不断努力,最终成为了一代伟人。

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谦逊的美德。

因此,我们要像孔子一样,虚心向老师学习,不断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通过阅读《孔子拜师》,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学习的重要性和谦逊的美德。

这个故事给了我很多启发,让我明白了只有不断地学习,才能不断地进步。

因此,我要像孔子一样,虚心向老师学习,不断努力,才能取得更大的成就。

孔子拜师有感

孔子拜师有感

孔子拜师有感通过这篇文章,我明白了一些道理,决心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学习孔子虚心好学的精神。

孔子本身学问就很渊博了,但是他知道学无止境,还要向比自己更有学问的老聃学习。

以后,我上课要更加仔细听讲,遇到不会做的题要虚心向老师、同学请教。

我要始终保持一颗虚心的心。

二是学习孔子吃苦耐劳、一心求学的坚决意志。

孔子为了求学不远千里、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到洛阳拜师。

在今后的学习道路上,不管遇到什么困难,吃多大的苦,我都要有恒心,相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克服一切困难,争取最终的`胜利。

三是学习孔子勤学好问的精神。

学而不思那么罔,思而不学那么殆。

除了勤学之外,我还要养成好问的习惯。

学问学问,既学又问才是学问。

我要不耻下问,不懂的问题肯定要请教别人,即使是一字之师也要拜。

这学期,我要把《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看完,增长自己的知识。

孔子拜师有感2我是一个不爱学习的人,可是自从我读了《孔子拜师》这篇课文后,受到了很大的感受。

读了这篇课文后我暗暗自责,孔子在人们眼里是学识渊博的老师,可是孔子认为他自己的学问还是不够深。

为了增进学问他从曲阜走到了洛阳,一路上他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不知遇到了多少挫折,可是他没有后退。

见到老子是那文质彬彬的立场让我自叹,我有很多地方不如他。

第一不礼貌我每次见到老师总是低着头,快步的`走离老师的身边。

还有一次,在大街上,我遇到了爸爸的伙伴,他向我亲切的打招呼。

我却默不作声地走了。

可是学过这篇课文后,我预备彻底转变自己。

每次见到老师、熟人主动打招呼问好。

第二不虚心我以前是一个高傲的人。

总觉得自己什么都会。

有一次数学考试,试卷全是算式,我竟然连错四道。

试卷发下来,脸红了,才打了就十二分。

可是学过这篇课文后,我要虚心、仔细、不骄傲。

第三不爱学习一班级的时候,我总是不喜爱上学。

一去课堂,老师都要讲很多知识,让我感到非常厌倦。

可是学过这篇课文后,我才知道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孔子为了读书千里迢迢从曲阜去洛阳拜老子为师,这让我自叹不如。

教师读孔子传心得体会

教师读孔子传心得体会

作为一名教师,我有幸阅读了鲍鹏山老师的著作《孔子传》。

这本书以平实的语言描述了孔子的思想以及他对一些事情的真正见解,让我对这位至圣先师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

在《孔子传》中,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理念,认为每个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不分贵贱、贫富。

他强调教育的重要性,认为教育是改变命运、实现人生价值的关键。

这种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教师来说,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我们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成长,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教育的阳光下茁壮成长。

其次,孔子注重道德修养。

在书中,孔子提出了“仁、义、礼、智、信”五常,认为这是做人、做事的基本准则。

作为教师,我们要以身作则,做到德才兼备,成为学生的榜样。

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再次,孔子提倡“因材施教”。

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优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合适的教学方法。

在《孔子传》中,孔子对颜回、子贡等弟子的教育方法各不相同,体现了他的因材施教理念。

这为我们今天的教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我们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此外,孔子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在书中,孔子多次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认为君子应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这种社会责任感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学习。

我们要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学生的成长,为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最后,孔子的人生智慧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书中,孔子用“十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七十从心所欲”来概括自己的人生阶段。

这种对人生的态度和境界,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和追求。

总之,《孔子传》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它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孔子的思想,也让我对自己的教育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在今后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我将努力践行孔子的教育理念,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什么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作文

为什么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作文

为什么称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作文《孔子,大成至圣先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他可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人物,被人们称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生活在很久很久以前,他特别爱学习,也特别喜欢教别人知识。

他有好多好多的学生,这些学生都很尊敬他。

比如说,有一次孔子和他的学生们一起走在路上,看到一个小孩在路边用泥巴堆城堡。

孔子的学生们就想让小孩让开,可是孔子却阻止了他们。

孔子还蹲下来问小孩,为什么城堡要这样堆。

小孩回答得头头是道,孔子听了直点头,还夸小孩聪明呢!孔子教学生的时候,总是很有耐心。

他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教给他们不同的东西。

他还告诉学生们要讲礼貌,要善良,要努力学习。

因为孔子懂得特别多,教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还留下了好多有用的道理,所以大家都尊敬地称他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了不起的大成至圣先师》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讲讲孔子,为什么大家称他为大成至圣先师呢?孔子呀,他是个非常聪明好学的人。

他小的时候家里穷,但他还是努力读书。

他长大了以后,就到处去讲学,把自己知道的知识都告诉别人。

有个故事能说明孔子有多厉害。

有一次,两个小孩在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我们近,什么时候离我们远。

一个小孩说早上太阳离我们近,因为早上的太阳看起来大;另一个小孩说中午太阳离我们近,因为中午热。

他们谁也说服不了谁,就去问孔子。

孔子想了想,也没法回答。

他没有不懂装懂,而是承认自己不知道。

你看,孔子多诚实呀!孔子还教学生要尊老爱幼,要互相帮助。

他的学生们都很听他的话,后来都成了有学问的人。

所以呀,孔子就是这么厉害,大家才叫他大成至圣先师!《说说孔子这位大成至圣先师》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孔子吗?他可是被称为大成至圣先师哟!孔子特别有智慧,他知道好多好多事情。

他教人们要做好人,要讲诚信,要友爱。

我给你们讲个小故事。

有一天,孔子的一个学生偷了别人的东西。

孔子知道后,没有打骂他,而是耐心地跟他讲道理,告诉他偷东西是不对的,会让别人伤心,也会让自己变得不好。

《孔子》观后感15篇

《孔子》观后感15篇

《孔子》观后感15篇《孔子》观后感1孔子,可谓是家喻户晓,但我们也只知道他大体的一些作品和事迹,<孔子>这部影片让我们更加了解了这位伟人的一生。

孔子从政,希望实现自己的社会理想,却被现实无情地抛弃。

孔子一心只想实现自己的理想,对可能的困难估计不足,最终只能黯然离去。

孔子到了晚年,认清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他最能影响社会的,是教育弟子,而不是从政。

他的弟子有各种各样的才干,可以将他的思想传到更多的地方。

孔子把精力放在讲学上,能够影响更多的人,意义要远大于参政。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抱怨身边的事不如自己所愿、不合理等等,还喜欢去描绘一个理想的情境。

可是,这些都于事无补。

现实摆在这里,我们也只有从思想上转变,亲自去行动,不要总依赖于别人。

把握好方向、有步骤、有计划、从实际出发,理想才会越来越近。

这部影片人物刻画得生动形象,也能让人深受教育,人们能在这种场景中得到知识。

孔子面对贵族与恶势力不低头,面对困难不畏缩,面对孤苦不冷漠的精神会激励我永远向上。

《孔子》观后感2趁过年放假之际,马不停蹄地重看《孔子传》。

再次看得泪花流,再次深受洗礼。

大同世界,天下为公。

但偏偏凡夫都想我尊你卑,所以都自私自利啊,深怕自己的利益受到破坏啊。

从头至尾,无非就是以小人之心,度了夫子的君子之腹啊!!不,不是君子之腹,是圣人之腹!!通篇看下来,确实能完全懂夫子的人只有颜回。

而夫子之道的高深确实也不能怪世人难懂,同是夫子的弟子,都有不能解其深意的啊。

如冉求一样,开始我感到他比其他弟子更能理解夫子的大道,然而从后来的田赋税收一事看出,他其实并未得夫子真意,反而看问题看得不够深远了。

所有一切人皆只想自身的利益,这就是夫子之大道无法推行之根本。

所以教育是重中之重,而且不是一两代人能完成的事情。

但我相信夫子的理想最终还是将由我们华夏子孙来实现。

人类已经历经够了小人的自私翻演的历史,是时候走向天下大同了。

老和尚常说的是不是真学佛,为众生就是真学佛,为自己就还是搞六道轮回。

至圣先师孔子读后感

至圣先师孔子读后感

至圣先师孔子读后感孔子,这个名字就像一颗超级巨星,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了两千多年,还一点都没黯淡的意思。

读完关于他的那些事儿,我就像被卷入了一场奇妙的思想龙卷风。

以前老觉得孔子是那种高高在上、一脸严肃,只知道摇头晃脑说些之乎者也的老古板。

这一读才发现,自己可真是大错特错。

这家伙简直就是一个智慧的宝藏,而且还是那种有着超级有趣灵魂的智者。

孔子一辈子都在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奔走。

他想把那个乱哄哄的世界变得井井有条,就像一个执拗的小孩,不管遇到多少挫折,都不放弃自己心爱的玩具。

他到处找诸侯国君,推销自己的那一套“仁政”理念,什么“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可那些国君呢,大多都是短视鬼,只想着怎么扩大地盘,多搜刮点钱财,对孔子的话就像听天书一样,左耳朵进右耳朵出。

这就好比你拿着绝世秘籍去给一群只知道打打杀杀的小混混看,他们哪能懂这秘籍的厉害呢。

不过孔子也没白忙活。

他虽然没在政治上取得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成就,但他在教育上可是开天辟地的大人物。

他收徒弟就像集邮一样,不管你是贵族还是平民,只要你有心向学,他就来者不拒。

他的课堂肯定特别有趣,学生们可以跟他顶嘴,可以提各种古怪的问题,不像现在有些课堂那么死板。

他就像一个超级耐心的老园丁,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独特的小树苗,精心修剪。

像子路那种莽撞的小子,在他的教导下也慢慢变得知礼;颜回那么穷,还能安贫乐道,这都是孔子的功劳啊。

孔子说的那些话,乍一听觉得很深奥,但是仔细琢磨琢磨,就会发现都是生活的真理。

比如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就告诉我们啊,别老是觉得自己牛哄哄的,周围的人身上都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哪怕是一个小孩子,说不定在某些事情上比你懂得还多呢。

还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像做人的基本法一样。

你不想吃的苦,就别硬塞给别人;你不想听的难听话,就别对别人说。

要是人人都能做到这点,这世界得多和谐啊,哪还有那么多吵架打架的事儿。

他还特别重视礼仪。

一开始我觉得礼仪这东西有点繁文缛节,不就是一些表面功夫嘛。

中学生读《至圣先师孔子》有感范文

中学生读《至圣先师孔子》有感范文

作文。

孔子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影响力不仅仅是在中国,而且在整个世界上都有重要的地位。

《至圣先师孔子》这本书成为了每一个中国中学生必读的书籍之一。

我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很多孔子的思想,而且感受到了他的教育理念对我们现代人的启示与指引。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认为,“教育无别,始於识字”,即教育的基础是识字。

在与弟子的谈话中,孔子曾经说过:“百学须先立志”,在孔子看来,识字只是教育的一小部分,要想取得真正的教育成果,还需要立志向上,有明确的人生目标和理想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知识、有道德、有情感的人。

我深刻地认识到,孔子思想中的“立志”就是鼓励我们树立远大的理想与目标,为以后的人生奋斗做好准备。

孔子强调:“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他认为,要想取得丰富的知识和思想,需要对学习保持一种虚心、谦虚的态度,勇于向比自己更有经验、更有才华的人请教。

我认为,这样的态度不仅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还能拓宽我们的眼界,吸收各种不同的经验和见解。

孔子思想中最关键的是“仁爱”。

他认为,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平稳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条件之一,而“仁爱”则成为了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关系的基石。

孔子所倡导的“仁爱”十分深入人心,他认为一个人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个人的成就,而是在于他们对别人的贡献和施舍,只有真正发扬爱心,才能活出人族精神。

我从孔子的思想中也受到了很大的启示,深刻地认识到“爱”是每一个完整的人必须拥有的基本素质和重要态度。

在完成这本书的阅读后,我对孔子的思想以及他所提出的教育理念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它不仅启发了我们的思考,更激励了我们认真学习,努力奋斗,实现自我价值的人生目标。

孔子的伟大思想将继续引导我们前行,荡涤我们的灵魂,为我们的人生之路扫除障碍,让我们勇敢地面对人生的每一个挑战。

至圣先师孔子

至圣先师孔子

至圣先师孔子
最近,我读了《传承中华文化,共筑精神家园》这本书,其中我学到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了解了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我受益匪浅。

其中我对文化名人孔子既尊敬又崇拜。

通过读这本书,我了解到: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开创了私人讲学的先河。

在这篇文章中,有这样一个小故事:有一个叫冉雍的六岁的孩子向孔子求学。

这个学生落落大方、诚恳稳重。

可是,冉雍家境贫寒,没有天敌,父亲还是个小偷。

孔子的弟子们听说冉雍是小偷的儿子,都看不起他,有意组织孔子守他为学生,但孔子还是执意收下了冉雍。

之后,弟子们时常怀疑冉雍偷别人东西,孔子一直想找机会教育弟子们。

一天,孔子带弟子们去郊游,走着走着,看到一头小牛,小牛的毛色赤红,非常漂亮。

有个学生说:“我记得老师说过,祭祀山川神祗就需要这样的牛”。

孔子故意摇摇头,惋惜地说:“但是这头牛不行!血统不好,不适合用来祭祀”。

那个学生说:“血统不好有什么关系,又不是需要用他的父母来祭祀。


孔子说:“哦,是吗?那么人呢?人的血统重要吗?出身卑微、行为不端的人,难道不能有行事光明、心地善良的儿子啊?!你们为什么要用父亲的品行来否定儿子一切呢?
学生们一个个都低下头,知道孔子说的是关于冉雍的事。

孔子没有因为冉雍家庭出身卑贱不接纳他、歧视他,而是因势利导,帮助他,培养他,使他被大家接纳,愉快地学习。

这正是孔子“有教无类”教育思想的重要体现。

冉雍也没有辜负孔子的期望,后来成为“孔门十哲”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听《至圣先师孔子》有感
2016/4/14
新课程理念下的品德课程是活动型综合课程,课程目标主要是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活动来实现,《至圣先师孔子》是2500多年前的人物,为了让学生真正了解他的思想,学习他的精神,廖老师精心地设计了各个教学环节,有很多值得我学习的亮点:
1、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层次清晰。

课前简单几句话介绍孔子,引入话题,然后通过学生汇报课前收集的资料,初步了解孔子,知道他的名、字,知道他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接着通过讲故事,让学生通过具体事例了解“孔子是一个怎样的人”引导学生说感受,品悟孔子的精神,感悟孔子的思想。

还结合学校社团活动,告诉学生社团活动,最初源于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一句话,拉近了学生与孔子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到孔子思想与精神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它影响深远,最后通过读《论语》深入了解、学习孔子的思想与精神,结合生活中的具体情境理解孔子的名言,拓展知识面并用这些格言指导践行。

2、重视对学生活动的指导与有效调控。

整节课教师根据教材给予的信息,结合学生收集调查的资料,引导学生由浅入深有针对性和重点地了解孔子,了解他的思想和事迹,学习他的精神,开展了比较实在的教育教学活动。

廖老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收集有关孔子的事迹和成就,讲述孔子的故事,交流孔子的著作《论语》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孔子对我国及世界的影响和作用,学习他们的精神,感受他们的思想,激发民族的自豪感。

廖老师注重对活动的有效调控,在活动的有效性、实效性下功夫,不为活动而活动。

比如,课前分组,有针对性地布置好各组收集信息的方向,(孔子
生平组、孔子故事组、成就影响组、《论语》名言组等)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儿童活动的指导者、支持者和合作者。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老师注重对学生获得的指导成为学生感悟、体验、探究的“航标”,使教学活动充分体现出目的性、过程性、针对性和开放性。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经历的学习过程深刻、清晰、明了,所感悟、体验、探究情感也就十分真实,体验、感悟出的情感必会由心而发。

3、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拓宽课堂的空间。

课前,廖老师让学生收集、整理有关孔子及其学生的资料,在社会活动中了解孔子的思想和对中国、世界文化的影响。

课堂上,教师再次用媒体展示各处的孔庙,以及孔子诞辰祭祀活动,让事实证明孔子确实是伟大的先人,确实值得我们去尊崇。

让学生体会到孔子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不仅属于古代,还属于现代,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总之,听完廖老师这节课,我觉得学到了很多,首先我跟随廖老师再次深入地了解了“至圣先师”孔子这一为伟人,真真切切地了解到孔子精神与思想的伟大,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灿烂,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增强了民族自豪感,我想这点学生也是和我一样收获满满。

其次,我更加了解到了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的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生成性,以及课堂活动的有效指导与调控,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向廖老师学习,灵活处理教材,拓宽课堂空间,让学生通过课堂了解社会,走向社会,让学生通过社会调查与实践丰富课堂,让品德与生活(社会)课堂更快乐、更精彩、更有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