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导学案3篇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导学案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导学案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导学案第【1】篇〗一、学习目标。

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3、积累咏月的诗词。

二、学生活动。

1、课前准备:利用书籍、报刊、网络收集关于咏月的诗词、佳句,誊写在小卡片上。

2、小组评析其它咏月的诗词佳句。

组长记录有价值的赏析,综合成一篇赏析短文,全班交流。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诵明月之词,歌窈窕之章”这是历代文人墨客的雅事,今天我们将通过《十五夜望月》来学会如何赏析这些名句佳作。

(二)赏析《十五夜望月》。

教师印发《十五夜望月》的赏析文章,让学生加以体会,并进一步展开讨论,哪些地方特别精彩?哪些地方有不同的见解或补充?在唐代咏月的篇章中,这是较为著名的一首。

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

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

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凉,引入了入骨的相思。

他的“秋思”必然是最浓挚的。

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

(三)诵明月之诗。

小组之间把准备好的有关“明月之诗”的小卡片,相互交换赏析,组长记录学生的赏析或评价,大家动手把有价值、有个性的见解综合成一篇赏析文章,全班交流。

(四)思维训练。

用媒体展示不同角度所看见的月,(诸如:海上明月、沙漠月升、小楼新月、水中望月等)学生对自己有所感悟的图景发挥想象、进行联想。

(五)学生小结。

你认为这堂课好不好?说明原因。

这既是使学生总结所得的过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所需的过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因此,学生即使否定了这堂课,教师也要辨证地接受学生的否定。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教案5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教案5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一首吟咏中秋的诗歌,它委婉地表现了中秋月夜之下,人内心复杂的情感。

诗歌以写景起,以抒情结,而情又在景中含蓄地表达出来。

诗歌语言凝练优美,富有韵味。

二、教学目标1. 借助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句的意思。

2. 在反复诵读与想象中感受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 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点:借助想象、理解诗意,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揣摩诗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情怀。

五、教学准备:查阅相关教学资料;准备多媒体教学课件。

六、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在中秋节这个团圆的节日里,亲人朋友们团聚在一起赏月聊天,留下了许多动人的故事。

同学们收集到了哪些有关月亮的名句呢?交流一下!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同学们收集的关于月亮的名句真多,看来大家对月亮情有独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有关月亮的古诗《十五夜望月》。

教师板书课题:十五夜望月。

齐读课题(教师纠正学生的读音)(二)作者简介(多媒体出示)王建,字仲初,颍川(现在河南省许昌)人,唐代诗人。

大历十年(775)辞官从军,一生贫困潦倒,所写恋歌、百感、旅行、山川、仕途等题材的诗歌,或为只身漂泊的落拓文士一写哀愤愁苦的人生喟叹,或为愤世嫉俗的孤高独鹤一唱曲终人散的悲歌,带着较为浓厚的郁闷孤冷的灰色的社会氛围。

长于乐府歌行体,多写当时民间题材,部分篇章揭露了唐代的社会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

中、晚唐之交产生的《宫词》,已具规模。

绝句成就突出,其写景细致逼真,富于山水画情调。

对仗工整而又流畅。

于是在讲究工整的近体诗中另开五七言绝句一体。

今存《王建诗集》十卷,《全唐诗》编为一卷。

(三)初读课文,理解诗句的意思1. 放课文录音或教师配乐范读。

要求学生边听边圈点生字新词。

听完之后,同桌互查生字注音是否准确。

2. 自读诗句,弄清节奏。

指名读,师生共同正音、评价。

(课件出示全诗,指定一生朗读)3. 结合注释与插图理解诗句意思。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诵和背诵《十五夜望月》这首古诗。

2、帮助学生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3、引导学生学习古诗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并能够初步运用。

4、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古诗的意思,感受诗歌描绘的意境。

(2)体会诗人在诗中表达的秋思之情。

2、教学难点(1)领悟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分析。

(2)引导学生将古诗中的情感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深入理解诗人的心境。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古诗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古诗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诗所描绘的画面,增强对古诗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通过多媒体展示中秋月圆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中秋节的经历和感受。

(2)提问学生:在这样的夜晚,你会想到什么?(3)引出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与中秋之夜有关的古诗——《十五夜望月》。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单介绍诗人王建的生平,让学生了解他的诗歌风格。

(2)讲述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

3、初读古诗(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纠正读音和节奏上的错误。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理解诗意(1)结合注释,让学生分组讨论诗句的意思,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2)每组派代表发言,讲解诗句的意思,教师进行补充和纠正。

重点字词解释:“中庭”:庭院中。

“地白”:月光照在庭院地上的样子。

“冷露”:清冷的露水。

诗句理解:“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白霜,鸦鹊栖息在树上。

“冷露无声湿桂花”:清冷的露水无声地打湿了桂花。

《十五夜望月》教案5篇

《十五夜望月》教案5篇

《十五夜望月》教案5篇《十五夜望月》教案1一、了解作者唐代王建,与当时的著名诗人张籍齐名,两人创作诗歌的风格相似,并称“张王乐府”,后人称为“张籍王建体”。

二、读出“望”之画面美八月十五的夜晚,诗人望月,望月到了哪些景象呢?1、“白”诗人写中庭月色,只用“地白”二字,却给人以月光如水、澄澈透明、清冷之感,使人不由会联想起李白的名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让人仿佛置身于静谧清美的意境之中。

我们仿佛看到月光像流水一样倾泻下来,地上仿佛满浸着清澈透明的水,树的影子照在地上,随风婆娑,仿佛是水草在摇曳。

2、“栖”正常的语序应该是“鸦栖树”,但为了押韵,诗人调整了语序。

主要应该十五夜望月是听出来的,而不是看到的。

因为即使在明月之夜,人们也不大可能看到鸦鹊的栖宿;而鸦鹊在月光树荫中从开始的惊惶喧闹(周邦彦《蝶恋花》词有句“月皎惊乌栖不定”,也就是写这种意境)到最后的安定入睡,却完全可能凭听觉感受出来。

王维“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我们仿佛听到乌鸦等小鸟一开始被明亮的月色所惊动,扑楞楞地展翅欲飞,声音喧闹,逐渐逐渐声音低落下来,最后终于没有声音。

“树栖鸦”这三个字,朴实、简洁、凝炼,既从侧面写了月色之皎洁明亮,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3、“湿”夜已深,露水重,庭院中的桂花湿润了。

突出桂花在露水中已浸润之久,也表明露水轻盈无迹。

我们仿佛闻到庭院中弥漫的桂花的清香味道。

“月中桂子落,天香云外飘”,传说人间的桂花树是广寒宫里那棵桂花树的种子落到人间后生长出来的。

那么人间的桂花香了,广寒宫里的桂花也应该香了吧。

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这样,“冷露无声湿桂花”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思,带给读者的是十分丰富美妙的联想。

4、诗人望月,望出月光如水,望出冷露无声,望出桂香飘逸,望出天上人间。

画面有声有色有味,清美静谧,清雅隽永。

三、读出“望”之情感美1、月出东山,诗人在望,乌鸦入睡,诗人还在望,桂花湿润,诗人仍在望。

六年级下册语文《十五夜望月》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十五夜望月》教案

六年级下册语文《十五夜望月》教案
以下是一份小学六年级语文《十五夜望月》教案,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十五夜望月》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边读边看插图和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景象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 了解中秋月文化,感受月亮所代表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呢?(请学生分享关于月亮的诗句)
2.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古诗,也是与月亮有关,让我们一起走进《十五夜望月》。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 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 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1.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 小组讨论: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朗读古诗,体会情感
1.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注意停顿和节奏。

2. 思考:这首诗与其他节日的诗在氛围上有什么不同?
(五)总结拓展
1. 总结全文,梳理本文的写作顺序和主旨。

2. 引导学生了解其他节日的习俗和相关古诗,拓宽视野。

(六)布置作业
1. 背诵《十五夜望月》。

2. 搜集其他与月亮有关的古诗,与同学分享。

五、教学反思
这节课主要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情感。

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对月亮的象征意义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在理解诗人的情感方面还需要加强引导。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精选(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精选(3)篇2024年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精选(3)篇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第【1】篇〗十五夜望月1.培养独立鉴赏诗词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审美情趣。

2.培养丰富的联想、想象能力。

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

欣赏诗词的方法。

课件。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佳节里,我们会做些什么呢?(吃月饼,赏圆月)确实,圆月,是中秋的象征。

这天的月亮,总是带着些平日里没有的味道,引得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忍不住要对月提笔一抒己志。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十五夜望月》。

(板书课题)一般来说诗歌是所有文体中最短小的,但是别看它们是小身材,其实有大韵味呢。

诗歌语言因高度凝练而充满丰富的形象和意义,要我们花大力气去体会。

所以,我们今天这节课如果能够把《十五夜望月》这首短小的诗真正读懂,读通,那就是同学们的成功了。

这首诗的题目或者还可以写成——《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解题,注意古代以官职来称呼别人的文化习惯)。

二、初读诗歌,明确体裁。

师:有没有同学乐意先来帮我们大家读一下这首诗?(生读)师:你知道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吗?这还用问吗?当然是古诗咯。

问题是从文体上说它属于诗歌中的哪一类?(七言绝句,另有五言绝句,八句四联律诗,格律诗)三、跟读诗歌,初步把握。

师:刚才这位同学读得不错,声音响亮,而且没有读错的地方,我们已经迈出了读懂诗歌的第一步。

诵读是理解诗歌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根据不同的情感、不同的氛围,有的需要浅吟低诵,有的需要放声朗诵。

下面请同学们先听一遍本诗的朗诵,去初步了解这首诗写了些什么内容。

生听读师:下面我们跟着录音一起来读这首诗。

生跟读师:用一句话分别概括诗歌一二句和三四句的内容。

(一二句描写了诗人十五夜望月时看到的院中景象。

)(三四句抒发了诗人望月怀人的情思。

)四、发挥想象,欣赏景色。

1.“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字面疏通:庭院中的地面白色一片,树上栖息着乌鸦,清冷的露水无声地沾湿了绽开的桂花。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十五夜望月教案【第1篇】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领悟作者望月思亲的情感。

3.通过“阅读·对话”了解古诗情景交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激发课外阅读兴趣,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学习重点能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古诗大意,领悟作者望月思亲的情感。

学习难点通过“阅读·对话”了解古诗情景交融,含蓄委婉的表达方法,激发阅读兴趣,积累中华经典诗文。

学习流程一、导——对话·诗情美同学们,五千年中华,三千年诗韵。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千百年来,诗歌和节日相伴相生,相得益彰。

1.读读下面的诗句,看诗人表达了什么感情?大屏幕出示: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宋·王安石《元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唐·杜牧的《清明》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

——明·唐寅《元宵》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板书课题,学生书空。

3.齐读课题。

质疑: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疑问吗?4.一提起中秋节,我们总会想起月亮,你积累了哪些关于月亮的诗句?5.诗人简介。

大屏幕出示:王建,唐代著名诗人,颍(ynɡ)川(今河南许昌)人。

与张籍齐名,被世人称“张王”。

王建出身寒微,从军走马十三年,晚年曾任陕州司马,有《王司马集》。

二、读——对话·韵律美学生拿出课文纸,认真读三遍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读正确。

指名读古诗。

指导难读的句子。

栖的读音:qī,组词,在诗句中的意思:指鸟停在树上。

结尾处用了问号该怎么读一男生读,指导;一女生读,评价;教师领读;一起读。

2.读出节奏指名说一说:你是如何划分节奏的?请按照223的节奏再来读一读。

评价。

3.教师范读诗歌不但要注意节奏美,还讲究韵律美。

3 古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 (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 古诗三首 十五夜望月 (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

3 古诗三首十五夜望月(教案)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古诗三首》中的《十五夜望月》,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技巧,培养他们对古典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解析、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理解《十五夜望月》的意境和情感,培养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十五夜望月》,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家国情怀,培养他们的爱国情怀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十五夜望月》是唐代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描绘了诗人在中秋之夜思念家乡的情景。

2. 诗歌结构:诗歌共八句,每句五个字,分为上下两阕,结构严谨,韵律优美。

3. 诗歌意境:诗歌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月色、景色和情感,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

4. 诗歌情感:诗歌充满了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对国家兴亡的忧虑,表达了诗人深厚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十五夜望月》的意境和情感,培养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2. 教学难点: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和诗歌的象征意义,深入理解诗人的家国情怀。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PPT课件、黑板、粉笔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古诗鉴赏资料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中秋节的视频或图片,引导学生进入中秋的氛围,激发他们对《十五夜望月》的学习兴趣。

2. 朗读:让学生齐声朗读《十五夜望月》,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3. 解析:逐句解析诗歌的意义和象征,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4. 讨论:分组讨论诗人的家国情怀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5. 拓展:介绍其他关于中秋节的古诗,让学生了解更多古典文化知识。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十五夜望月》的重要意义和影响。

六、板书设计1. 诗歌《十五夜望月》2. 诗歌作者:杜甫3. 诗歌背景:唐代4. 诗歌结构:五言律诗,八句,上下两阕5. 诗歌意境:月色、景色、情感6. 诗歌情感:思乡之情、家国情怀七、作业设计1. 朗读并背诵《十五夜望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利用这些方法,自学弄懂古诗大意。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如洗乳般的月华静静地泻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微雪,聒噪了一天的鸦鹊也逐渐消停下来,仿佛不忍惊扰这安详的夜色,悄悄地隐栖在树上。夜渐渐深了,清冷的秋露润湿了庭中的桂花,散发着氤氲的馨香。人们都在望着今夜的明月,尽情享受这团圆的天伦之乐,但这秋夜的愁思究竟会落到哪户人家呢?
(4)难道诗人真的不知道这“秋思”会落在谁家吗?他的心里有没有答案呢?你能在诗中找到相关的依据吗?
a环境的孤寂让他感到自己的秋思最浓。你能读出诗人浓浓的“秋思”吗?
b结尾的问题看似在别人的“秋思”,其实是在说自己的“秋思”最浓,这就将诗人望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蕴藉深沉。如果学生说不出这
5读古诗,感受用字的准确。
六、比较欣赏,延伸拓展。
1激发兴趣,中秋之月还有其他诗人也写过,如苏轼的《中秋月》也很有名。请同学们自己朗读积累。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2课下同学们还可以找出其他写到月亮的诗来读一读,背一背。
七、布置作业,余音饶梁
1课外积累其他写明月的诗词。
2 比较品味,初步鉴赏。
在古诗的诵读中,学生如果不仅能理解内容,想象意境,体会感情,还能有那么一点的鉴赏能力,那么他们的语文素养、审美情趣都会有大幅地提高,所以,教师应该在平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对于“落”字体会它的精妙之处就是在培养学生的赏析习惯。另外,课后习题中的第二题虽然有一定难度,但是这是关于赏析方面的一道开放题,不管学生做到什么程度,只要让他们初步感悟到这样比较鉴赏的意识和习惯就可以了。
看来,同学们很会感悟诗中描绘的意境。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王建写的《十五夜望月》,看看他又通过月亮寄托了怎样的情思呢?(板书课题)
5齐读课题,大胆猜测,激发兴趣。
请同学们大声读课题,你通过课题知道了什么呢?(特定的时间,中秋夜望月,通过“十五”猜测出来。)
确实,平时的明月都让诗人们感受到了思念和孤独,更何况是这个月圆人团聚的中秋之夜呢?
借想象入境入情让诵读内化外延
——《十五夜望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这是一首咏颂中秋明月的七言绝句。诗的前两句写景,用凝练的语言把那种萧瑟苍凉的月夜推到了读者眼前。后两句寄情,由望月升华到思人怀远,似虚而实地表达了诗人的“秋思”。这首诗意境很美,诗人运用形象的语言,丰美的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因此,这首诗也是唐代咏中秋的诗文中较为著名的一首。
(2)学生说。(孤寂)
(3)读出诗人的孤寂。
6学习后两句诗。体会“秋思”的浓,
(1)于是,在此情此景中的诗人会想到什么呢?
(2)学生交流。(自己的孤独,月中嫦娥的孤独,和家人离散,对家人的思念,天下千千万万个和他一样赏月的人,人间的悲欢离合……)
(3)站在冷清的庭院里。看到“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作者不仅思绪万千,千种感叹一起涌上心来,他轻轻吟道——学生齐诵后面两句。
d打湿的又岂止是月中的桂花,桂树下的玉兔被露打湿了,吴刚的衣衫被打湿了,“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云鬓被打湿了,诗人的心恐怕也被这又湿又冷的寒露深深地打湿了!
4再读一二句,整体感受诗中描写的意境。
5教师引入,感受诗人此时的心情。
(1)如洗乳般的月华静静地泻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上了一层微雪,聒噪了一天的鸦鹊也逐渐消停下来,仿佛不忍惊扰这安详的夜色,悄悄地隐栖在树上。夜渐渐深了,清冷的秋露润湿了庭中的桂花,我也感觉丝丝寒意不断袭来,但在阵阵寒意中却闻到了氤氲的馨香。我不觉又抬头看看那一轮明月,不禁觉得我自己?
b教师补充:宋代周邦彦《蝶恋花》词云:“月皎惊乌栖不定”,当月光非常明亮的时候,乌鹊疑为白昼,是很难定下神来休憩的。而一旦乌鹊安息,可见已是夜深月斜时。
c“无声”也表现出了夜深人静。
d指名读出这种皓月当空,万籁俱寂的感觉。
(3)感受秋之凉。
“冷露”让人感受到了丝丝寒意不断袭来,让诗人不由得裹紧了衣衫,相信我们也有过这样的感受。一个具体可感的中秋之夜便呈现在我们面前。
7全班齐读这首诗,再次感受作者那浓浓的“秋思”。
五、换字品味,初探赏析。
1你们知道吗?这个“落”字曾被换作其他的字,你知道可能是哪些字吗?
2这些字和“落”相比,哪个用得好,为什么?
3学生讨论,教师巡视。
4交流。
一个“落”字,新颖妥贴,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其余的字就显得平淡寡味,相形见绌了。
二、初读古诗,读准读通。
1初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全班正音,注意“栖”字,念“qī”。
3再指名读,注意读出这首诗的韵脚和节奏。全班读。
三、再读古诗,读懂诗意。
1回顾学过的弄懂古诗大意的方法,。
要读得有韵味,光读得正确、有节奏还不够,还要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才能读得有韵味。讨论弄懂大意的方法。(借助注释,工具书,图画来理解诗意,还可以边读边想象,边猜测,还可以请教同学……)
2比较王建《十五夜望月》与苏轼《中秋月》的异同之处。
两题选做一题。
板书设计
诗词诵读
十五夜望月
月明夜静秋凉花香
(看)(听)(感)(闻)
孤寂
思浓
武汉市鲁巷实验小学杨艳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那种寄月怀人的思想感情,感受这首诗的意境美。
教学重难点
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那浓浓的“秋思”,感受这首诗的意境美。
设计理念
1借助想象,感悟意境。
有人说“一诗一画”,意在表明古诗的意境之美。这首诗的这个特点也是尤为突出。在教学中借助教师的范读,学生的想象,资料的补充,教师富有感染力的描述和音乐的衬托旨在向学生呈现出诗中描绘的意境之美。感悟好了意境,学生才能对诗人的情感基调有一个整体的把握。
教学过程
一、背诗激趣,揭示课题。
1同学们,这五年里,你一定积累了不少诗吧!那么,你们知道有哪些诗中写到了月亮呢?
2学生背诵,必要时老师提示。可能会有: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4再读古诗,理解朗读。
四、想象意境,体会情感
1八月十五,这个皓月当空,万人团圆的夜晚,诗人来到庭院,环顾四周,仰望苍穹,他到底置身在一个怎样的意境之中呢?
2我们先来找找诗人看到或感受到了哪些景物?
学生自渎古诗,找。交流。(“地白”“树栖鸦”“冷露”“桂花”)
3老师配乐范读,学生轻诵,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你能从这些景物中感受到什么呢?
(1)感受月之明。
a抓住“月明”“地白”以及插图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来呈现出一轮明亮、清澈而清美的月亮。
b指名读出这种意境。
c真是月华如水呀!难怪李白也将这样的月光写成“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那种空明、澄静之感便跃然纸上。
(2)感受夜之静。
a“树栖鸦”:表现出了夜之静。当学生说了之后,(学生可能只会说到连这些乌鸦都睡了,可见夜已深了。)
(4)感受花之香。
a在月华如水,万籁俱寂的夜晚,丝丝寒意不断袭来,还闻到了桂花的香味,仿佛把我们也带进了这样一个中秋之夜。
b诗人仰头再看看月亮,不由得想起了广寒宫中的桂花树,那树下的白兔,那挥斧砍树的吴刚,还有那孤寂的嫦娥仙子,不知月宫中的桂花是否也被冷露浸湿了呢?。
c诗人不禁轻声吟诵——“冷露无声湿桂花”。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3在刚才那些诗词里,你感受到了明月似乎成了什么的代表呢?(成为诗人孤独、思念的代名词。)
4揭示课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