纤维蛋白纤溶酶原激活物
【形成】D二聚体FDP资料

【关键字】形成D-二聚体生理学背景(fibrinolysis system)是人体最重要的抗凝系统,由4种主要部分组成:纤溶酶原(plasm ingen)、纤溶酶原激活剂(plasmingen activator, 如t-PA, u-PA)、(plasmin)、纤溶酶抑制物(pl asmin activator inhibitor, PAI-1, antiplasmin)。
当纤维蛋白凝结块(fibrin clot)形成时,在tP A的存在下, 纤溶酶原激活转化为纤溶酶, 纤维蛋白溶解过程开始, 纤溶酶降解纤维蛋白凝结块形成各种可溶片段,形成纤维蛋白产物(FDP),FDP由下列物质:X-寡聚体(X-oligomer)、D-二聚体(D-Dimer)、中间片段(Intermediate fragments)、片段E(Fragment E)组成。
其中, X-寡聚体和D-聚体均含D-二聚体单位。
人体纤溶系统,它对保持血管壁的正常通透性,维持血液的流动状态和组织修复起着重要作用。
D-二聚体血浆中水平增高说明存在继发性纤溶过程,而先生凝血酶,后又有纤溶系活化;并且也反映在血栓形成的局部纤溶酶活性或浓度超过血浆2‰—抗纤溶酶活性或浓度。
溶栓治疗是指用药物来活化纤维蛋白溶解系统。
一般为投入一种纤溶酶原活化物如尿液酶、链激酶或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物(tpA),使大量纤溶酶生成,从而加速已形成血栓的溶解。
FDP或D-二聚体生成,则表明达到溶栓效果。
纤溶蛋白降解产物中,唯D-二聚体交联碎片可反映血栓形成后的溶栓活性。
因此,理论上,D-二聚体的定量检测可定量反映药物的溶栓效果、及可用于诊断、筛选新形成的血栓。
但是,到目前为止,商品的D-二聚体检测手段都尚存在一定局限性。
其中D-二聚体的胶乳免疫比浊法检测,由于其快速测定、灵敏度高、阴性预报值高,重复性良好,临床医师较多采用。
定义是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交联后,再经纤溶酶水解所产生的一种特异性降解产物,是一个特异性的纤溶过程标记物。
纤维蛋白溶酶和纤溶酶的生物学功能探究

纤维蛋白溶酶和纤溶酶的生物学功能探究纤维蛋白溶酶和纤溶酶是生物体内的两种重要酶类,它们在人类体内起着至关重要的生物学功能。
纤维蛋白溶酶主要作用于血栓的溶解,而纤溶酶则负责维持血液的流动性。
在本文中,我们将重点探究这两种酶的生物学功能。
一、纤维蛋白溶酶纤维蛋白溶酶,简称纤溶酶,是一种重要的酶类,其主要功能就是在体内起到溶解血栓的作用。
而血栓在人体内的形成是非常常见的,特别是在血管经过受损的部分时更是容易形成血栓。
形成的血栓很容易引起心脏病和中风等症状。
因此,纤维蛋白溶酶对于保持心血管系统的健康非常重要。
纤维蛋白溶酶的生物学功能与其主要的底物——纤维蛋白溶起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纤维蛋白溶是由成纤维细胞产生的,是一种长成纤维状的蛋白质。
它在人体内主要起到聚集血小板的作用,而当血管受损时,纤维蛋白溶就会聚集在伤口处形成血栓,保护受损的组织。
但是血管受损较大时,这种聚集的纤维蛋白溶就会形成一个不必要的血栓,这时,身体需要纤维蛋白溶酶来溶解这个不必要的血栓。
纤维蛋白溶酶是一种蛋白酶,它能够将纤维蛋白溶分离成许多碎片,这些碎片进一步分解成可溶性的蛋白物质,从而使血栓得以溶解。
这一过程非常复杂,并且需要其他物质的协助才能完成,在生物体内有许多生物分子都会参与到这个过程中,使血栓得以准确受控的溶解。
二、纤溶酶纤溶酶作用于体内的纤溶系统中,它是纤溶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调节因子,主要功能是协助体内的纤溶酶溶解血栓。
纤溶酶的主要底物是纤维蛋白原,在这个过程中,它能够将纤维蛋白原分解成许多小片段,从而帮助纤维蛋白溶酶更好地溶解血栓。
纤维蛋白溶和纤溶酶的生物学功能密切相关,二者相互协作,保证了身体内的血液流通。
若身体缺少这两种酶,会导致血液流动性变差,甚至引发严重的心血管疾病。
三、纤维蛋白溶酶和纤溶酶在医学中的应用纤维蛋白溶酶在医学中的应用非常广泛。
在心肌梗死和深静脉血栓形成等疾病的治疗中,纤维蛋白溶酶常被用于溶解血栓,从而保持血液的畅通。
诊断学第五节纤溶活性检测

第五节纤溶活性检测纤维蛋白溶酶(纤溶酶)可将已形成的血凝块加以溶解,产生纤维蛋白(原)的降解产物,从而反映纤溶活性。
纤溶活性增强可致出血,纤溶活性减低可致血栓。
一、筛检试验(一)优球蛋白溶解时间【原理】血浆优球蛋白(euglobulin)组分中含有纤维蛋白原(Fg)、纤溶酶原(PLG)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等,但不含纤溶酶抑制物(plasmin inhibitor)。
受检血浆置于醋酸溶液中,使优球蛋白沉淀,经离心除去纤溶抑制物,将沉淀的优球蛋白溶于缓冲液中,再加入适量钙溶液(加钙法)或凝血酶(加酶法),使Fg转变为纤维蛋白凝块,观察凝块完全溶解所需时间。
【参考值】加钙法:(129.8±41.1)min;加酶法:(157.0±59.1)min。
一般认为<70rain为异常。
【临床意义】本试验敏感性低,特异性高。
1.纤维蛋白凝块在70 min内完全溶解表明纤溶活性增强,见于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亢进,后者常见手术、应激状态、创伤、休克、变态反应、前置胎盘、胎盘早期剥离、羊水栓塞、恶性肿瘤广泛转移、急性白血病、晚期肝硬化、DIC 和应用溶血栓药(rt-PA、UK)。
2.纤维蛋白凝块在超过120 min还不溶解表明纤溶活性减低,见于血栓前状态、栓性疾病和应用抗纤溶药等。
(二)D-二聚体定性试验【原理】D-二聚体(D-dirner,D-D)是交联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之一,为继发性纤溶特有的代谢物。
抗D-D单克隆抗体包被于胶乳颗粒上,受体血浆中如果存在D-二聚体,将产生抗原-抗体反应,胶乳颗粒发生聚集现象。
【参考值】胶乳颗粒比阴性对照明显粗大者为阳性,正常人为阴性。
【临床意义】D-D阴性是排除深静脉血栓(DVT)和肺血栓栓塞(PE)的重要试验,阳性也是诊断DIC和观察溶血栓治疗的有用试验。
凡有血块形成的出血,本试验均可阳性,故其特异性低,敏感度高;但在陈旧性血块时,本试验又呈阴性。
纤溶亢进

纤溶亢进血液凝固过程中形成的纤维蛋白被分解液化的过程,叫纤维蛋白溶解[现象] fibrinolysis(简称纤溶)。
纤溶活性异常增强,即称为纤溶亢进。
纤溶亢进又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1概念原发性纤溶亢进:是由于纤溶酶原激活剂(t-PA、u-PA)增多导致纤溶酶活性增强,后者降解血浆中纤维蛋白原和多种凝血因子,使它们的血浆水平和活性下降。
临床表现常见于t-PA、u-PA增多的疾病。
原发性纤溶亢进症时,纤维蛋白原在没有大量转化成纤维蛋白之前即被降解,D-二聚体为阴性或不升高。
继发性纤溶亢进症,如血栓性疾病、DIC等,由于疾病前期凝血机制增强,纤维蛋白大量生成,继而引起纤溶亢进,因此D—二聚体阳性或显著升高。
血浆D-二聚体这是纤维蛋白降解后的特异性产物,测定血浆D-二聚体可以判断纤维蛋白是否已经生成,从而为鉴别原发性和继发性纤溶亢进症提供重要依据。
定性试验:阴性定量试验:<400μg/L。
纤溶的激活物(纤溶酶原和纤维蛋白溶解酶即纤溶酶)和抑制物以及纤溶的一系列酶促反应,总称为纤溶系统。
血浆中抑制纤维蛋白溶解的物质统称为纤溶抑制物。
它们存在于血浆、组织及各种体液中。
根据其作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抑制纤溶酶原激活,称为抗活化素;另一类是抑制纤溶酶的作用,称为抗纤溶酶。
目前,临床上已广泛应用的止血药,如凝血酸、止血芳酸和6-氨基己酸等,就是抑制纤溶酶生成及其作用的药物。
在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的抗纤溶酶的含量高于纤溶酶的含量,因而纤溶酶的作用不易发挥。
但在血管受损发生血凝块或血栓后,由于纤维蛋白能吸附纤溶酶原和激活物而不吸附抑制物,因而纤溶酶大量形成和发挥作用,使血凝块或血栓发生溶解液化。
2纤溶系统组成及特性(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t-PA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
t-PA激活纤溶酶原,此过程主要在纤维蛋白上进行。
(2)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U-PA):u-PA由肾小管上皮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产生。
纤溶系统之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介绍

纤溶系统之组织型纤溶酶原活化剂t-PA介绍近年来,由于血栓性疾病的逐年上升,对溶栓药物的需求量逐年增加,使对溶栓药的研究成为热点,而又以对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及其突变体、嵌合体的研究最多。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什么是t-PA。
t-PA又称纤溶酶原激活因子,是体内纤溶系统的生理性激动剂,在人体纤溶和凝血的平衡调节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是人类血液中存在的两种纤溶酶原活化剂之一。
血浆中的浓度很低,但几乎所有的组织中都含有数量不等的t-PA,其中以子宫、肺、前列腺、卵巢、甲状腺和淋巴结中的含量最高,但肝中无t-PA。
t-PA合成部位t-PA主要由内皮细胞合成,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一起储存在Weibel-Palade小体中,其他细胞如单核细胞、巨核细胞、间皮细胞、肥大细胞、血管平滑肌细胞、心肌成纤维细胞、神经元也可合成t-PA。
许多药物、物理因素及药物可影响t-PA产生。
下肢静脉流体静力压增高时,t-PA的产生减少。
t-PA的半衰期很短,只有5-7分钟,在血浆中很快被清除。
游离的t-PA通过肝脏内皮细胞及肝巨噬细胞的甘露糖受体被清除,与纤溶酶原活化抑制物-1(PAI-l)结合的t-PA是通过肝细胞的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LRP)清除。
雌激素可诱导甘露糖受体表达,增加t-PA的清除率。
t-PA基因及蛋白结构t-PA位于8p11-pI2,全长32.7kb,含14个外显子和13个内含子,cDNA含2530bp。
成熟的t-PA是一种含527个氨基酸的糖蛋白,分子量约为68-72kD。
分泌至细胞外时,t-PA呈单链(sct-PA),但很容易被纤溶酶在精氨酸275-异亮氨酸276处水解,转化为由二硫键相连的双链t-PA(tct-PA)。
二者的结构虽发生转化,但均具有酶切活性。
二者生物学特征区别在于:①单链t-PA与纤维蛋白之间的亲和力比双链高。
②双链t-PA的纤溶酶原激活能力比单链t-PA高10-50倍。
人纤维蛋白原说明书蜀阳

人纤维蛋白原说明书蜀阳蜀阳是一种人纤维蛋白原(PF)药物,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
本文将对蜀阳的药物特性、适应症、用法用量、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使用该药物。
一、药物特性蜀阳是一种由人纤维蛋白原(PF)制备而成的药物,是一种粉末状冻干物。
它的主要成分是纤溶酶原激活剂,能够促进纤溶酶原向纤溶酶的转化,从而降低血浆纤溶酶原水平,减少纤维蛋白的沉积。
二、适应症蜀阳适用于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一种慢性进行性肺间质纤维化疾病,其病因尚不明确。
蜀阳通过抑制病理纤维化过程,减少纤维蛋白的沉积,从而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用法用量蜀阳的用法是经皮下注射。
每次用量为250mg,每周两次,共治疗24周。
具体的用法用量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临床医生的建议进行调整。
四、不良反应蜀阳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过敏反应、出血、血栓形成等。
过敏反应常见症状包括皮疹、荨麻疹、呼吸困难等,严重过敏反应可导致休克。
出血和血栓形成是由于蜀阳的作用机制影响了血液凝固系统的平衡而引起的。
此外,蜀阳还可能引起其他不良反应,如头痛、恶心、疲劳等,但发生率较低。
五、注意事项在使用蜀阳之前,患者应告知医生过敏史、出血倾向、血栓形成等相关情况。
在使用过程中,应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及不良反应,如出现严重过敏反应、出血或血栓形成等不良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就医处理。
此外,蜀阳的使用应避免与其他抗凝药物同时使用,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六、临床研究蜀阳在临床研究中显示出显著的疗效。
一项多中心、随机、安慰剂对照、双盲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相比,蜀阳治疗组的患者肺功能明显改善,病情进展风险显著降低。
此外,蜀阳还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疾病对患者的影响。
蜀阳作为一种人纤维蛋白原药物,通过促进纤溶酶原向纤溶酶的转化,减少纤维蛋白的沉积,从而改善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的病情。
在使用蜀阳时,患者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密切观察病情及不良反应,并及时就医处理。
生物制药论文-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1引言(或绪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 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t-PA)激活纤溶酶原形成纤溶酶,是体内纤溶系统的生理性激动剂,在人体纤溶和凝血的平衡调节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是一种新型的血栓溶解剂。
t-PA在组织和体液中含量甚微,分子量很大,从天然组织提取或人工合成药用t-PA均有很大难度。
本实验运用基因工程手法,从人胎盘染色体基因库中筛选出TPA基因,将其雨质粒结合,导入到人黑色素瘤细胞当中,组建能够表达t-PA基因的工程细胞。
然后将人黑色素瘤细胞无血清连续培养,并运用高效诱导剂,从而快速、大量地获得了含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水平较高的培液。
经免疫亲和层析、Sephadex G-150凝胶过滤,培液中t-PA得以快速有效地纯化。
将纯化后的tPA与WHO标tPA抗体作免疫鉴定。
2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简述2.1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原激活剂(PA)是以丝氨酸为活性中心的蛋白酶。
它能将纤溶酶原转化为纤溶酶,在纤溶系统中有重要作用。
同时,PA与细胞转移、血液凝固、组织重建、激欣产生及原发性肿瘤的发生等生理和病理生理现象有密切的关系。
人纤溶酶原激活荆有尿激酶型(uPA)及组织型(tPA)两种主要类型。
这两种蛋白质免疫性不同,分子量有区别,由不同的基因编码。
tPA主要是由血管内皮细胞合成的单链多肽,分子量约为68000,在纤溶酶或胰蛋白酶作用下,水解Arg275-Ilu276肽键,形成由二硫键连接的双链结构。
氨基末端在重链,羧基末端在轻链。
重链有两个三角区结构,并有与纤维结合素指形结构有同源性的区域和生长因子样区域等。
轻链含有由His(322)}、Asp(371)、Ser (478)组成的酶活性中心。
tPA对纤维蛋白原亲和力很低,对纤维蛋白亲和力极高,. tPA-纤维蛋白复合物能高效且特异地激活血凝块中的纤溶酶原,形成纤溶酶,后者溶解血栓中的纤维蛋白,但几乎不激活循环血液中的纤溶系统,因此,tPA是一种较为理想的血栓溶剂。
血栓栓塞溶解流程

血栓栓塞溶解流程引言血栓栓塞是一种常见的疾病,通常与心脑血管疾病密切相关。
血栓栓塞可以导致血流阻塞,进而引发心肌梗死、脑卒中等严重后果。
因此,了解血栓栓塞的溶解流程对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介绍血栓栓塞溶解的基本流程和相关治疗方法。
血栓栓塞溶解的基本流程血栓栓塞的形成是因为血液中的凝血因子过量或者凝血功能异常导致血凝块形成。
当血凝块位于血管内腔时,会造成血流的阻塞,引发组织缺氧甚至坏死。
而血栓栓塞溶解的过程就是使血液中已形成的血凝块逐渐溶解,恢复正常的血流。
血栓栓塞溶解的基本流程如下:1. 激活纤溶酶原:外源或内源的纤溶酶原激活物作用于体内的纤溶酶原,激活纤溶酶原为纤溶酶。
2. 纤溶酶的作用:纤溶酶与纤维蛋白相互作用,将纤维蛋白降解为水溶性的溶血酶,从而破坏血栓结构。
3. 溶血酶的活性:溶血酶进一步催化纤维蛋白的裂解,形成更小的蛋白片段。
4. 血管内皮细胞的参与: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促进纤溶酶原向纤溶酶的转化。
5. 血栓的溶解:纤溶酶不断破坏血栓结构,直至血栓完全溶解。
相关治疗方法血栓栓塞溶解的过程是一个自然的生理过程,但可以通过药物干预来加速血栓栓塞的溶解。
以下是常用的血栓栓塞治疗方法:1. 血管扩张剂:通过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速度,减少血栓的形成和慢性深静脉血栓的脱落。
2. 抗凝剂:抗凝剂可以抑制凝血酶的形成,阻止血栓的进一步形成。
3. 纤溶酶原激活剂:外源性纤溶酶原激活剂可直接作用于纤溶酶原,促进纤溶酶的形成,加速血栓的溶解。
4. 弹力负荷:通过加大血管内压力,增加血栓溶解的速度。
5. 手术治疗:对于严重的血栓栓塞病例,可以通过手术切除血栓,快速恢复正常血流。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血栓栓塞溶解治疗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治疗方案的选择,以达到最佳疗效。
结论血栓栓塞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对心脑血管系统具有严重威胁。
了解血栓栓塞溶解的基本流程和相关治疗方法,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血栓栓塞病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纤维蛋白 降解产物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和激活因子及药物作用部位
临床应用 1、用于纤溶系统亢进引起的各种出血。 2、也可用于链激酶和尿激酶过量所致的出血 不良反应
血栓的形成,甚至诱导心肌梗死
抗纤维蛋白溶解药
氨甲环酸——抗纤维蛋白溶解药
药理作用 竞争性阻断纤溶酶原与纤维蛋白结合, 起抗纤溶作用。
纤溶酶原 +
(-)
氨甲环酸
纤维蛋白
纤溶酶原激 活物(PA)
纤维蛋白溶解
纤溶酶原 Ⅻa (+)
(+) Ka
(-) 氨甲苯酸,氨甲环酸
与纤 降解产物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