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郫县古城镇传承“竹编、草编、棕编”技术
22733877_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传承蜀锦传统织造技艺绝活

—风采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位于成都市双流区九江街道双九路二段86号,于2008年4月组建,是集保护、传承、研究、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个人独资单位。
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聚集了一批原成都市蜀锦厂的专家和艺人,现有国家级非遗蜀锦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人,高级工程师、高级美术设计师1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省级工艺美术大师工程师1人,纹织组织工艺设计师2人,技术工人十余人。
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是四川省旅游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四川省丝绸协会会员单位、四川省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四川中华文化促进会理事单位、四川文化品牌理事单位、成都市工艺美术行业协会副理事长单位、蜀锦织造技艺专业委会主任单位,并获得首届四川省(特色工艺)城市文化名片、四川创新文化企业、第二届四川省特色文化旅游品牌企业、四川文化品牌理事单位等荣誉称号。
2010年4月,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被命名为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蜀锦织造技艺传习所;2010年9月,获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核准使用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传承蜀锦传统织造技艺绝活专用标识;2019年11月,成为2021年第3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特许生产商;2020年8月,被命名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发展基地;2020年9月,被国家列入中欧地理保护标志协定贸易产品。
东方瑰宝——蜀锦蜀锦是我国四大名锦之一,距今有近三千年的历史,兴于春秋战国,盛于汉唐,是中华民族古代物质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蜀锦是成都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厚重的文化艺术内涵和独特的工艺技艺历经数千载而不衰。
2006年,蜀锦织造技艺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0年,成都地区丝织技艺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蜀锦有着丰富的文化艺术内涵和欣赏收藏价值,故世人誉之为“东方瑰宝,神州一绝”。
蜀锦产品是团队共同合作的结晶,共4个工种近70道工序。
成都古蜀蜀锦研究所自组建以来,在蜀锦产品的研发、创意以及纹织工艺设计、小样设计、纹织组织设计、提花装造技艺、经纬配色、胡光俊在进行装造技艺的另一个工序胡光俊在吊综丝(蜀锦装造技艺的一个工序)—60机械设备等方面进行了创新,在保证传统织造技艺完全不变的基础上,采用了电子提花纹枕生产出原汁原味的蜀锦产品,为传统技艺产业化生产走出了一条新路,实现了七梭三十六色重纬、重组织、经纬同时起花的织造技艺。
道明竹艺村地域特色乡村景观设计分析

道明竹艺村地域特色乡村景观设计分析作者:杨丝嘉石永婷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4年第07期摘要: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是乡村差异化发展的重要依托,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优势资源,但在当下乡村更新中多存在误用情况。
基于此,以颇受好评的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道明竹艺村的乡村景观为研究对象,在解读其地域特色基础上,从空间布局、建筑设计、景观艺术、铺装材料和艺术乡建五个方面,深入分析竹艺村景观更新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竹编融入景观各方面的具体方式,总结彰显道明竹艺村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设计建议,以有效指导其他乡村的建设发展,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地域特色;乡村景观设计;道明竹艺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一、道明竹艺村概况道明竹艺村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崇州市道明镇,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美誉,因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道明竹编而得名,是道明镇龙黄村9、11、13组形成的自然聚落,也是道明镇竹编文化创客产业核心区和聚集区。
据调查,2018年区域内共有86户,共295人,其中竹编大户3户,竹编从业人员50余人,拥有丁知竹、继军竹编等竹编知名品牌。
2016年,道明竹艺村在充分挖掘自身地域特色的基础上,将地方特征融入乡村规划建设中,围绕特色产业打造了一个极富地域性的传统村落,将其建设成为崇州市地域特色小镇,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典范。
二、道明竹艺村的地域特色崇州市道明镇的地域特色主要体现在自然格局、建筑造型、庭院空间、农耕文化与民俗生活上,其中的“竹文化”是区别于成都市其他乡村的重要地域特色。
崇州市位于川西平原西部,道明竹艺村坐落于崇州市西北部。
“四山一水五分田”的自然格局体现了其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
道明竹艺村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温常年温和,农作物以水稻、蔬菜为主,植物以竹、桤木为主。
竹艺村位于丘陵与坝区的交界处,属于半丘陵地形,呈现出“背山面田”“靠水环林”的地域自然特征,西部位于无根山山脚,北有白塔山,西北部是起伏的丘陵,东南面是开阔的农家田地,海拔为560—757米。
成都非遗竹编

成都非遗竹编
在中国,传统手工艺中最有特色的之一就是成都非遗竹编,它的精湛的工艺、独特的吸引力使他一直受到消费者的青睐。
成都非遗竹编经过两千多年的发展,始终保留着其原汁原味的风格和保健特点,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
据悉,成都非遗竹编工艺竟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使用“竹枝”和“草枝”来编织,又称“山编”。
从编制工艺上看,成都非遗竹编以竹材为“丝”,这些竹扁条,不仅经过预先处理,而且还需要在每一条线上编织,经过数次复杂的织法,使得竹扁条慢慢拧成螺旋,形成竹编后的特殊纹路和宝石纹样。
成都非遗竹编不仅具有独特的织法,也拥有各种精美设计,覆盖百家乐牌、竹枝签、提花板、暖洋洋毯等,精致美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弥足珍贵的宝藏。
竹扁条可以编织成各种形状的物品,包括圆形的编织物,缠绕的编织物,垂钓形的编织物,以及精致的编织披肩。
竹编完美地表达了中国传统的人文精神和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学。
竹编不仅是一种传统手工艺,而且也具有许多保健功效和功能,比如有效预防感冒、寒冷、小儿多动症,甚至具有防辐射、安神、缓解疲劳、促进血液循环功能。
在今天,传统的成都非遗竹编技艺愈加受到了大家的青睐,它也成为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非遗崇州道明竹编

建立保护机制:加强对道明竹编 的保护力度,建立完善的保护机 制和管理体系,确保这一非物质
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1 Nhomakorabea2
3
4
5
加强技艺传承:通过举办培训班、 带徒传艺等方式,加大对新一代 竹编传承人的培养力度,确保道 明竹编的精湛技艺得以传承下去
加强宣传推广:通过展览、比赛、 文化交流等活动,加大对道明竹 编的宣传推广力度,提高其知名
和艺术价值
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这一传统 手工艺,我们需要在以下几个方 面加强工作
未来展望
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加强对道明 竹编历史渊源的挖掘和研究,整 理和出版相关的文献资料,为后
人留下宝贵的历史遗产
推动创新发展:鼓励竹编艺人结 合现代元素进行创新设计,开发 更多具有时代感和实用性的竹编
作品,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
度和影响力
未来展望
1 总之,道明竹编作为四川地区的独特文化符 号,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传承和发展
2 通过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加强技艺传承、推 动创新发展、加强宣传推广以及建立保护机 制等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为这一非遗文化 注入新的活力,使其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更 加璀璨的光芒
14
-
THANKS
一些竹编艺人也开始积极探索 创新之路,将传统技艺与现代 元素相结合,创作出更多具有 时代感和实用性的竹编作品
然而,近年来当地政府加大了 对非遗文化的保护力度,大力 支持道明竹编的传承与发展
同时,他们还通过举办培训班、 带徒传艺等方式,努力培养新 一代竹编传承人
5
未来展望
未来展望
道明竹编作为一项珍贵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
-
01
引言
02 历史渊源
四川的传统手工技艺

四川的传统手工技艺四川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省份,拥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手工技艺。
这些技艺不仅是当地人民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下面,我们将按照类别来介绍四川的传统手工技艺。
一、织锦四川织锦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中的瑰宝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
四川织锦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于世。
四川织锦的图案多为花鸟、山水、人物等,色彩鲜艳、线条流畅,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四川织锦的制作过程繁琐,需要经过设计、织造、染色等多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益求精,才能制作出一件完美的织锦。
二、剪纸四川剪纸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中的代表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汉代。
四川剪纸以其精美的造型和独特的风格而著名于世。
四川剪纸的图案多为花鸟、人物、神话传说等,线条流畅、造型精美,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四川剪纸的制作过程需要经过设计、剪刻、涂色等多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益求精,才能制作出一件完美的剪纸。
三、竹编四川竹编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中的代表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
四川竹编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著名于世。
四川竹编的制作材料主要是竹子,其图案多为花鸟、人物、器物等,线条流畅、造型精美,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四川竹编的制作过程需要经过设计、编织、涂色等多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益求精,才能制作出一件完美的竹编作品。
四、木雕四川木雕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中的代表之一,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
四川木雕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而著名于世。
四川木雕的制作材料主要是木头,其图案多为花鸟、人物、神话传说等,线条流畅、造型精美,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四川木雕的制作过程需要经过设计、雕刻、涂色等多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益求精,才能制作出一件完美的木雕作品。
总之,四川的传统手工技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不仅是当地人民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我们应该珍惜和传承这些传统手工技艺,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文物局关于街子古镇规划的建议

成都市文物局关于街子古镇的规划建议一、街子古镇文化遗产资源现状(一)、街子古镇的历史沿革街子镇位于崇州市,与都江堰市大观镇毗邻。
地处山坝交界处,位于青城山脉的挖断山与火烧山坡脚下,北距都江堰市约20公里,东距成都市约60公里。
岷江的支流味江流经地势平缓的街子镇口,形成一泓碧潭——龙潭。
古镇水系发达,地下水丰富,石板路两侧及屋前院后,常年清水不断,因而有“川西水乡”之名。
街子镇已有一千多年的建置历史,五代时称“横渠镇”,因横于味江畔而得名。
后蜀孟昶广政十二年(公元949年),并晋原、郭信等八乡入横渠镇,并置征税院。
广政十六年(公元953年),升征税院为永康县,隶蜀州,街子镇为永康县治所在地。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二十年(公元1283年),废永康县入崇庆州,横渠镇易名四界镇。
元末明玉珍在蜀称帝,国号大夏,复置永康县。
明洪武后,并永康县入州。
明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更名街子场,由崇州、灌县分管。
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改为崇庆管辖,清末属怀远镇。
1935年设街子联保,1940年置街子镇,1941年改乡。
建国后仍名街子乡,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乡,1992年更名街子镇。
2004年,将原上元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街子镇;街子镇政府驻江城街。
(二)、街子古镇的文化遗产简介街子镇古迹众多,有深厚的优秀文化积淀。
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街子镇共登录不可移动文物40处。
街子镇目前拥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处(成都平原史前城址群—双河遗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处(下古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处(朝阳村字库塔),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一处(上元宫)。
古街区现存以江城街为中心的历史文化街区,古建筑6.8万平方米。
1、双河遗址双河遗址位于崇州市街子镇芒城村8组,地处成都平原的西部边缘,遗址呈长方形,方向170度,面积11万平方米。
1997年10月,成都市考古工作队、崇州市文物保护管理所共同试掘古城遗址。
双河遗址时代比较单纯,主要为宝墩文化时期的遗存,绝对年代在距今4300年左右。
成都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第三批传习所

成都市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项目类别
项目名称
传承人
传统音乐
蜀派古琴
黄康
戴茹
西岭山歌
刘万琼
传统舞都木偶戏
吴铮
川剧
肖方云
周玉
曲艺
金钱板
余公正
四川扬琴
雷常群
幺妹灯
欧继安
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
青城武术
鲜宗丽
余门拳
余治斌
传统美术
成都面人
张龙贵
蜀绣
白桦
冯桂华
剪纸
史芹芳
附件2
成都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所名单
序号
单位名称
传习项目
1
成都锦美蜀绣文化有限公司
蜀绣
2
四川何氏骨科研究所
何天祺传统中医药疗骨法
3
成都市百花潭公园
川派盆景制作技艺
4
倪成玉大师工作室
成都银花丝制作技艺
5
成都市蜀锦工艺品厂
蜀锦织造技艺
6
四川梦工坊蜀绣有限公司
蜀绣
7
四川蜀菁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蜀绣、蜀锦织造技艺
赵文玲
雷康
钟水饺传统制作技艺
祝元清
张氏古琴制作技艺
张勇
石桥挂面制作技艺
聂本廉
传统医药
何天祺传统中医药疗骨法
何依玲
黄新
吕瑞生
阴氏中医正骨法
阴明红
备注:张氏古琴制作技艺、余门拳、石桥挂面制作技艺是简阳市项目,被公布为资阳市市级代表性项目,简阳纳入成都代管后,简阳市的原资阳市市级代表性项目自动成为成都市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
郫县豆瓣传统制作技艺
16
四川高福记食品有限公司
成都民俗文化

成都民俗文化
成都民俗文化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特点,包括川剧变脸、茶文化、竹编艺术、糖画艺术、川话方言文化、仿古祭祀忆三国等。
川剧变脸是成都最具代表性的民俗之一,起源于川剧,演员们在舞台上通过快速而熟练的变脸技巧,将喜怒哀乐等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川剧变脸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内涵,成为了成都民俗文化的瑰宝。
茶文化也是成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在成都,茶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人们喜欢在茶馆里品茶、聊天、打牌、听戏,享受悠闲的生活。
此外,竹编艺术和糖画艺术也是成都特有的民间艺术形式。
竹编艺人用竹子编织各种生活用品和工艺品,糖画艺人则用糖稀在特制的铁板上绘制出各种图案和文字,既可观赏又可食用。
成都的川话方言文化也是其民俗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成都话以其独特的语音、语调和词汇,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方言体系。
在成都,人们喜欢用方言交流,这种方言文化体现了成都人对本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此外,成都还有丰富的岁时节令游赏习俗,如灯会、花会、龙泉桃花会、都江堰清明放水节等。
这些民间节会既是成都人游乐踏青的欢乐节日,也是外地游客和民俗学者观赏采风的大好时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相关文献或咨询民俗学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郫县古城镇传承“竹编、草编、棕编”技术
2012-07-24 12:13:30
来源:凤凰文化
郫县古城镇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距成都市区22公里,距郫县县城9.5公里、彭州市8公里,郫彭路、沙西线贯穿全境,是“郫县望丛古蜀文化遗址—古城遗址—唐昌古镇—都江堰、青城山”旅游线路上重要的一环,是著名的竹编、草编、棕编“三编之乡”,“古城鸟笼”更是远销海内外。
以“古城鸟笼”为主的竹编、草编、棕编“三编”传统手工技艺,在郫县古城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2011年以“古城鸟笼”为主的“三编”产业实现销售收入3500余万元。
从三国时期流传下来的古城竹编鸟笼在指路、古城、花牌等村得到传承和发扬,是全国鸟笼制作四大流派之一——川派鸟笼的代表,产品在国内供不应求,近年来更是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自宋代传承下来的古城棕编传统手工技艺目前主要集中在指路、马街、古城、水梨、花牌等村等地,其主要产品有鞋、帽、提包、果盒、玩具、扇、盘等大类,几十个花色品种,产品远销海内外。
随着时代的变迁,古城“三编”技艺被完整的传承了下来,古城鸟笼竹编技艺先后被列入成都市和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古城棕编技艺被列入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为贯彻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围绕“蜀人之源”的城市定位和打造“全省历史文化名镇”的发展目标,郫县古城镇立足于区域内古蜀文化、“三编”文化等文化本底,挖掘整合文化资源,紧密融合时代精神,提炼升华文化元素,塑造区域文化特色,加快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优势和文化产业,推进文化产业与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全力打造文化产业,努力构建古城文化产业体系,塑造古城特色文化品牌。
近年来,古城镇着力规划发展以鸟笼为主的竹编、草编、棕编“三编”文化产业。
结合全镇正在开展的土地综合整治,采取“合作社(协会)+农户+专业市场+龙头企业”的经营方式,拉长上下游产业链,进行统一的品牌营销策划,打造完整的集养鸟、驯鸟、饲鸟、栖鸟、赏鸟、斗鸟为一体的产业链,着力打造以“古城鸟笼”为主的“三编”文化产业;利用花牌、马街、古城、水梨等村现有的草编、棕编基础,加大对草编、棕编传统手工技艺的保护、宣传和开发力度,着力将古城打造成为名副其实的“三编之乡”。
今年年底,郫县古城镇将启动2000平方米鸟笼文化展示及销售中心和集中制作区建设,到2013年6月底前基本建成,新增鸟笼从业人员200人以上,实现鸟笼产业销售收入4000万元以上。
同时,结合每年全国各地举办的爱鸟周和观鸟活动,在条件成熟时,举办“中国四川鸟笼文化艺术节”,同步带动草编、棕编发展。
到2016年,力争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销售收入从2011年的3000余万元增至1亿元以上,带动当地村民就业1000人以上,初步建成中国西部“鸟笼文化第一镇”。